歷史沿革,建院背景,成立初期,開拓發展,組建大學,辦學規模,部系設定,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學術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文化精神,研院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校園環境,良鄉校區,望京校區,知名校友,高級幹部,學術名家,商界精英,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建院背景
1955年6月,
中國科學院設定了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哲學社會科學部等四大學部,郭沫若同時兼任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是年起,中國科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至1964年共招收1518人,占當時全國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的20.7%,這其中包括了哲學社會科學部各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是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教育的起點。
1977年5月,經
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基礎上正式組建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綜合研究中心。
1978年1月,為儘快改變“文革”後科研隊伍嚴重青黃不接的狀況,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決定,立即啟動招收研究生的各項準備工作,成立招生領導小組。2月27-28日,《
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解放軍報》《
北京日報》刊發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招收研究生的訊息,其招生目的是“培養又紅又專的哲學社會科學專門人才,加速建立一支宏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
成立初期
1978年10月5日,第一屆448名碩士生入學。10月11日,研究生院成立大會暨首屆研究生開學典禮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劇場隆重舉行。
1980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授予。”這為科研機構辦學提供了法律依據。
1981年11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為中國首批
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2年3月31日,研究生院決定授予318名畢業生
碩士學位,獲得學位者佔畢業生總數的73%、占全國首屆獲得哲學社會科學學位總人數的28%。
1985年7月22日至27日,研究生院由北京市十一學校遷往西八間房131號(後改為望京中環南路1號),即望京校區。由於辦公樓、教學樓、圖書館樓尚未竣工,各部門的辦公室暫設在1號宿舍樓,圖書館暫搬到汽車庫內。
開拓發展
1991年3月,中共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遷入研究生院校區。
1994年7月,研究生院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報送《研究生院的職責、方向和任務》。
1996年9月27日,研究生院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研究生。同年11月23日至28日,研究生院題庫考試中心組織了首次在職人員同等學力申請
碩士學位的題庫考試。
2000年6月,研究生院開始招收港澳台地區研究生。7月6日,研究生院在
深圳正式註冊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深圳研究院。
2002年4月28-29日,研究生會舉辦了首屆“全國研究生會主席論壇”。
2003年1月3日,國家計委正式批准了研究生院在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建設新校園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9月9日,國務院學位辦授予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法律碩士(J.M.)和
公共管理碩士(M.P.A.)兩個專業學位授權點。
2008年4月26日,研究生院良鄉新校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9月27日,研究生院建校三十周年慶祝大會暨2008年全國
博士生學術論壇開幕式召開。次日,
中央電視台《歡樂中國行》推出《“春風第一枝” ——慶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特別節目。
2011年4月26日,經過三年的建設,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良鄉新校區正式落成。時任全國
政協副主席兼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教育部副部長
杜占元、北京市副市長
洪峰共同為新校區掛牌揭幕。
2012年起,研究生院與中央統戰部聯合培養
國民經濟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及
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是年12月,研究生院與美國杜蘭大學啟動
金融管理碩士聯合培養項目。
2013年,
教育部、
國家發改委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下達的招生計畫首度超過了1000人。
2013年5月3日,被確定為首批民政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2015年10月12日下午,
農工黨中央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啟動會在農工黨中央機關召開。
組建大學
2018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學位授予權調整至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學位授予單位資格不再保留。從2019年開始招收的研究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授予學位。
辦學規模
部系設定
截至2014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擁有6個教學研究部、40個教學院系、11個直屬教學機構。
教學研究部 | 教學院系 |
---|
| 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系、哲學系、世界宗教研究系 |
| 經濟系、工業經濟系、農村發展系、財經系、金融系、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系、投資經濟系、政府政策與公共管理系、人口與勞動經濟系、城鄉建設經濟系、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系 |
| |
|
| 文學系、外國文學系、少數民族文學系、新聞學與傳播學系、語言學系、語言文字套用系 |
| 歷史系、近代史系、世界歷史系、考古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系、中國邊疆歷史系 |
| 世界經濟與政治系、 美國研究系、日本研究系、歐洲研究系、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系、亞洲太平洋研究系、拉丁美洲研究系、西亞非洲研究系 |
| 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基礎教學部、外語教研室、工商管理碩士教育中心、公共管理碩士教育中心、社會工作碩士教育中心、稅務碩士教育中心、金融碩士教育中心、文物與博物館碩士教育中心、法律碩士教育中心、國際文化教育中心、東協學院 |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6月,研究生院擁有博士學位一級學科15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17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103個(含13個自主設定的博士學位二級學科)、碩士學位二級學科109個(含13個自主設定的碩士學位二級學科);專業學位授權點7個。擁有北京市重點學科5個。
二級學科博士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
邏輯學、
倫理學、
美學、
宗教學、
科學技術哲學、
政治經濟學、
經濟思想史、經濟史、
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統計學、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軍事法學、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外交學、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文藝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印度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新聞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會計學、企業管理、旅遊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農業經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自主設定)、發展經濟學(自主設定)、城市經濟學(自主設定)、傳媒信息法學(自主設定)、智慧財產權法學(自主設定)、中國民間文學(自主設定)、媒體語言學(自主設定)、計算語言學(自主設定)、語言文字測試學(自主設定)、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自主設定)、夏商周考古(自主設定)、中國當代史(自主設定)、中國邊疆史地(自主設定)
二級學科碩士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科學技術哲學、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人口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統計學、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軍事法學、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外交學、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文藝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印度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新聞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會計學、企業管理、旅遊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農業經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傳播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自主設定)、發展經濟學(自主設定)、城市經濟學(自主設定)、傳媒信息法學(自主設定)、智慧財產權法學(自主設定)、中國民間文學(自主設定)、媒體語言學(自主設定)、計算語言學(自主設定)、語言文字測試學(自主設定)、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自主設定)、夏商周考古(自主設定)、中國當代史(自主設定)、中國邊疆史地(自主設定)
師資力量
研究生院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專家學者中,聘請了包括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和榮譽學部委員在內的、以高級研究人員為主體的導師隊伍。截至2014年7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共有
博士生導師470人、
碩士生導師824人。據2016年研究生院官網顯示,研究生院共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29人。
教學建設
集中辦院、按所設系、分片教學、統一管理 集中辦院:即中國社會科學院集中創辦一所研究生院,作為統一的招生單位和學位授予單位,並建設一座統一的校園。
按所設系:即研究生院的教學系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各研究院所設立,實行“所系合一”體制,系主任原則上由所長兼任,系導師從該所副高級以上研究人員中遴選、聘請,系和導師負責研究生的系專業基礎課教學。
分片教學:即依據學科門類由若干教學系組建一個教學研究部(簡稱“學部”,也叫“學科片”),負責按學科群開設的或同一專業研究生共同必修的學部專業基礎課教學。
統一管理:即研究生院負責思想政治理論、外國語等
教育部規定的公共必修課教學,並統一管理招生、教務、後勤、外事等工作。公共必修課、學部專業基礎課、博士生限制性跨學科必修課一般安排在第一學年在研究生院學習。博士生和學術型碩士生的系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第二學年在研究生院或各研究院所學習。專業碩士生的公共課、專業課一般均安排在研究生院院內學習。
根據教育部政策安排,2017年研究生院將按照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分類招收碩士研究生。所有招生系繼續招收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涉及法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
研究生院招收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學位碩士。每年招收的研究生納入全國研究生招生計畫,屬於學歷教育,通過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後,頒發畢業證書、學位證書。
國家獎學金:2012年首次進行國家獎學金評審。2015年,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總計83人。
院獎學金:其中包括新生獎學金、二三年級獎學金。
專項獎學金:陳佳貴經濟管理學術菁英獎學金是陳佳貴經濟管理青年學術基金於2014年開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捐資設立的獎學金,該獎學金主要面向經濟學和管理學科類研究生。
助學金:包括研究生生活補助、特困補助、求職補貼和“三助”崗位補助。
截至2016年6月,研究生院在讀研究生3100餘人,其中港澳台地區留學研究生52人和外國留學研究生48人;共授予博士學位4771人,學歷教育碩士學位10053人(其中專業碩士學位3891人)。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院所有: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國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教育部語言文字套用研究所(國家語委國語與文字套用培訓測試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當代中國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等。
科研成果
據2016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知識門戶網顯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共發表16053篇論文與專著、被引量為37094次。其中期刊文章10145篇、學位論文5080篇、會議論文89篇、專著11篇;按領域劃分,經濟管理7677篇、政治法律3646篇、文化科學1600篇、社會學1055篇文學967篇、歷史地理962篇、哲學宗教884篇、語言文字368篇、醫藥衛生128篇、自動化與計算技術115篇、環境科學與工程102篇、農業科學85篇、藝術77篇、建築科學75篇、輕工技術與工程51篇、自然科學總論45篇、理學36篇、天文地球35篇、交通運輸工程31篇、軍事31篇。
學術資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圖書館建立於1978年8月,截至2011年底,研究生院館藏總量為32萬餘冊,其中,中文圖書為23萬餘冊,外文圖書4.5萬餘冊,中外文過刊4.5萬餘冊。館藏圖書以經典著作、研究專著、資料彙編為重點,並特別收藏有關新學科、交叉學科及邊緣學科的書籍。此外,還收藏了國內知名學者以及研究生院校友所贈大量私人藏書和個人學術專著;故宮博物院、美國“亞洲基金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等社會團體和國際文化交流組織向圖書館捐贈了大量中外文圖書。
截至2011年底,研究生院圖書館依託社科院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共享和自購的各類電子資源,可線上訪問的各類資料庫達97餘種,可使用的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5.7萬種,電子圖書為200萬種(其中本地電子圖書22萬種)。
研究生院歷屆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是圖書館的特藏,收藏有自建院以來的所有畢業生學位論文,並全部數位化提供網上瀏覽服務。201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將其歷年徵集的全國各高校人文和社會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贈送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圖書館,總計24萬冊。
圖書館提供館藏及電子資源的集成檢索、網路書目查詢及續借預約、虛擬參考諮詢、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研討室和視聽室的網上預約、網上圖書推薦、VOD視頻點播,FTP資源共享等形式多樣的數字信息服務。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為綜合性學術刊物,創刊於1981年1月,原名《
學習與思考》。1979年出版試刊號。 1985年1月,《學習與思考》正式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該刊為雙月刊,單月15日出版,每年出版6期,每期144頁、24萬字。
該刊以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高學府和國家智囊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為依託,以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主要的作者隊伍,重點發表探討當代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學術論文,內容涵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諸如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邏輯學、法學、社會學、文學、語言學、新聞學、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等。
2000年2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評定為“全國中文和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2000年7月,被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確認為“
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CSSCI-1998來源期刊”;2003年7月,被中國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會、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確定為“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2003年,蟬聯“全國百強社科學報”;2003年7月,被
中國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會、電子雜誌社確定為“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編號為[q]c015 ”。2006年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評定為“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2010年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全國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學術交流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的主體構圖由英文字母“S”構成,圖形簡潔、大方,容易識別,“S”體現出了“social”和“science”兩個主題概念,突出體現研究生院為社會科學類院校。
“S”又是由變形的“C”構成,兩個“C”相互交叉,給人以互動的感覺,體現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科研成果與社會的緊密聯繫。
校徽主體色為黃、藍兩色。暖黃色象徵黃河與黃土地,深藍色象徵海洋和天空,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精神內涵。黃藍兩色,對比鮮明有力。
圖形總體略向右上傾斜,視覺上給人奮進向上的感覺。
作詞:朱海、李克
陽光打開心靈的窗,讓夢翱翔,我是春天的翅膀。
復興之路旌旗高揚,薪火相傳,用我生命之光。
啊,沿著千年文明的跑道,以人為本是共同的方向;
跨越未來世界的巔峰,天人合一是人文的力量。
人文興民族興,教育強中華強,
開始就是永遠,現在就在路上,
我們高擎人文之光!
在1998年建院20周年之際,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江澤民同志為研究生院親筆題詞——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辦成一流的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養基地。 | |
2008年9月27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 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同志親筆題寫“向社科院研究生院建院卅周年謹致祝賀”的賀詞。 | |
文化精神
在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之際,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
陳奎元為研究生院題寫了八個大字——“篤學、慎思、明辨、尚行”。
經徵求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全體委員、全院教職學員工意見,研究生院院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將這八個字確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校訓。
“篤學、慎思、明辨、尚行”,分別出自《論語·泰伯》《中庸第二十章》《皇極經世書·觀物篇》。古文原意是總結儒家學者研習經典的學習方法及過程,旨在為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而治學與做人。
篤學:篤,篤實,深厚之意。篤學,即以認真誠懇的態度學習知識。慎思:強調要對所學加以慎重思考,“學而不思則罔”,只重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受到蒙蔽而陷於迷茫。“明辨”:意為有明智的分辨能力。做學問如果沒有“明辨”,對所學內容不分真偽、良莠,就很難提升自己。因此,訓練清晰分辨是非、真偽、善惡的能力,是做好學問的關鍵。“尚行”:進一步強調要重視實踐,要崇尚把所學知識落在實處,要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服務國家、貢獻民族、推動發展。
國運昌,文運興。天下承平,學術乃盛。夫社會科學者,洞窺人類社會諸現象也。察天人之際,究古今之變。學理精神,道之浩浩,追根溯源,上可迨自古希臘之理性精神。經千年演變,於近世方成顯赫學科。
我中國之社會科學也,迭遭千年變局,伴民族興衰而起伏。方今中華崛起,百家爭鳴。凡事社會科學諸賢,莫不秉馬克思主義之圭臬,圖民族復興之大業,磨礪筆鋒,弦歌不輟。學以致用。風雨豈足懼,敢傳世代薪火;窮達不值計,誠思廟堂江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者,群賢雲集,翹楚輩出。學科齊全,資源豐富。儒道相濟,取今復古,激發後來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承擔國家科學發展規劃之重任,領學界人文造詣之風騷。政要聞人慕名而至,對外交流遍及全球。贊曰:古有翰林預聞機要,西有智庫參議中樞。當此時代轉型之際,吾輩殫精竭慮,為國家民生貢獻方略,為真理治典論文。至若社科院研究生院,專事英才培養之機構。學風敦厚,於斯為盛。才德兼備,名播海外。蓋聞三十餘載間,良師濟濟而桃李芬芳,育才有道而英華滿園。嗟夫,盛世太平,再創輝煌,吾輩學人,何其幸哉!
時維戊子,序屬三秋,金風送爽,天高雲淡。建國門內旗飛五色,西八間房書香一院。師長扶往,其情切切;學友攜歸,其心拳拳。君不見八方同賀四座歡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三十華誕。
研究生院,開風氣先,春風一枝,創業維艱。曾憶開帷歲月,神州百廢待興,教育蹉跎十年。白手起家,戮力同心,上下求索,大志彌堅。系設十又有四,地分京師八面。導師嘗蒼髯皓首,學子或長幼比肩。白駒過隙,後浪催前,黌舍忽忽卅載,人才泱泱七千。風虎雲龍搏擊大江南北,建功立業留碑百姓心間。
研究生院,篤學慎思,明辨尚行,志存高遠。業精於勤,讀萬卷書焚膏繼晷;行成於思,走天下路攀岳登山。以華夏國情為本,壁立千仞;應世界潮流之變,海納百川。旁搜遠紹,兼收並蓄,原無論東學西學;校短量長,窮幽極微,都只為正本清源。仰觀宇宙,背負青天,志在中華崛起;俯察民瘼,腳踏實地,胸懷萬姓平安。
研究生院,大器初成,與時俱進,一往無前。系開三八,枝繁葉茂;導師千家,聲高望遠。桃李天下,卓犖為傑;春華秋實,啟後承前。以廟堂之音立魂魄,援宰輔之賀照肝膽。先生殷殷授業,圖永固紅色江山;後學喁喁求知,謀再造綠色家園。有樞要,出疆吏,多學賢;保社稷,立功業,建新言。君不見百舸千帆競向東,爭為那千秋宏圖,萬眾和諧,三個代表,科學發展。
(作者:
李東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新聞專業1983屆碩士畢業生,全國政協委員,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民眾組織,是研究生院黨政聯繫廣大研究生的主要橋樑和紐帶,是尊重研究生主體地位、完善研究生院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方面。
研究生會成立於1979年4月26日,在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委員會的領導下,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處的指導,並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委員會的具體幫助和指導下開展工作。
研院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校園環境
良鄉校區
良鄉校區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新校區和主校區,占地面積610.72畝。
2001年9月30日,在李鐵映老院長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的支持下,研究生院在
北京市通州區建設新校園的立項得到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正式批准。2002年4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會議審議決定,研究生院新址調整到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2008年4月26日良鄉新校區奠基,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包括12項單體建築、9項單體工程、7項配套工程。2011年1月一期建設工程竣工後,研究生院主體正式入駐。二期工程中的氣膜體育館和塑膠體育場也已相繼投入使用。
望京校區
望京校區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老校區和輔校區,占地面積37.8畝,因此被稱為“三十七畝園”。
望京校區整體上比較完好地保存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學的基礎設施風格。這種風格也被認為是社科院研究生院能夠保持一流學術水平的原因之一。
知名校友
高級幹部
姓名 | 獲得成就 | 畢業部系 |
---|
| 中共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
| 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
| 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
| | |
| | |
| | |
|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副行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海關總署副署長、政治部主任(副部長級),海關副總監關銜 | |
| | |
| | |
| | |
| 中國20年最具影響力財經傳媒人、首屆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 |
|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術名家
姓名 | 獲得成就 | 畢業部系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研究生院原黨委書記、研究員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 |
| | |
| | |
| | |
|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 | |
|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 |
| | |
| | |
| | |
|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與國際法研究所聯合黨委書記、研究員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經濟學系首席教授,兩次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 | |
| | |
|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院長(副部長級),武漢大學前校長、教育部前黨組成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律改革諮詢委員會副主席 | |
| | |
| | |
| | |
| | |
| 共青團中央常委,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央團校)黨委書記 | |
| | |
| | |
| | |
| | |
| | |
| | |
商界精英
姓名 | 獲得成績 | 畢業部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上海代表處副主任,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 |
| 國際律師聯盟副主席,環太平洋律師協會會長,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原會長,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總經理 | |
| | |
| | |
| | |
| | |
| | |
地圖信息
位置:北京市朝陽區望京中環南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