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幹人才計畫
- 項目別名:百人計畫
- 啟動時間:2014年
- 發起單位:中宣部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實施
項目啟動,衡量標準,
項目啟動
2014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幹人才計畫”首批學員(“廣陽一期”)開學典禮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隆重召開。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並講話。劉奇葆在講話中指出:“從今年起,中國社科院每年招收100名左右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博士生,進行專門系統的培養,這是中央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具有示範意義的開拓之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同志對這項工作非常關心,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深刻認識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以這批博士生培養為新的起點,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工作不斷取得更大進展。”
劉奇葆代表中央希望首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珍惜難得機會,加強學習研究和實踐鍛鍊,努力提升理論水平和學術能力,以執著追求和深厚學養譜寫壯美理論人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雒樹剛出席開班典禮。
衡量標準
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堅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第一位的標準。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作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不可能做出無愧於人民的事業。
大家都知道,馬克思出生在一個有名望的律師家庭,大學學的也是法學,本可以子承父業,過上優裕的生活,但他寧願走一條艱辛的道路,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終身從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探索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馬克思之所以沒有被生活重擔壓倒,沒有被反動勢力擊垮,就在於他矢志不渝為工人階級和全人類服務。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和傳播者,首先要樹立高遠的人生追求,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只有虔誠篤信,我們的學術事業才會有方向,學習研究才會有動力;也只有虔誠篤信,我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覺識別和抵制錯誤思潮,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二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道德境界,錘鍊高尚情操,努力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應有的道德追求。立言先立德。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學問再高,文章寫得再好,也不可能令人信服、贏得尊重。
自稱馬克思學生的伯恩施坦,理論水平比較高,早期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研究也確實有過貢獻,並千方百計地獲取了恩格斯的信任。但恩格斯一去世,他就背叛了馬克思主義,宣揚修正主義,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嚴重危害。
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作為 “靈魂工程師”,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傳播者和自覺踐行者。理論工作是一項神聖而崇高的事業,也是一項清苦而艱辛的工作。從事這項工作,要有強烈的奉獻精神,經得住誘惑,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理論事業中,用執著追求、高尚情操譜寫壯美的理論人生。
三要有紮實的理論功底
全面系統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準確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觀察世界、研究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的看家本領。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蘊含和集中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含著經典作家汲取人類探索真理的豐富思想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一定要下苦功夫、細功夫、真功夫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深、讀透,打牢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豐富發展了黨的科學理論,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作為理論學習研究的重點內容,深刻領會講話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準確把握講話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
四要有突出的創新能力
具備創新的思維方式、深厚的學術素養和完善的知識結構,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學術前沿發出有力聲音,做到有創造、有建樹,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的必備素質。創新是一切科學活動的生命,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是複雜的社會現象,尤其需要創新。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吸收借鑑古今中外一切有益成果,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核心概念、基本範疇、重要觀點的提煉概括,勇於破解難題,提出新的創見,努力創造體現時代精神、符合實踐要求的學術精品。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創造了發展的 “中國奇蹟”。對於這條道路、這個奇蹟,國外學者很有興趣,總想探究背後的原因,但他們要么受到局限,要么不肯摘下有色眼鏡,要么總用西方那一套理論來解讀,所以總是講不清楚、甚至講不到點子上。對於這個原因,我們中國人最有資格講,也只有我們才能講清楚。要有這個底氣、有這個自信,用中國的學術話語解析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理念和制度特點。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大有作為的歷史機遇,也是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提升創新能力,需要經年累月的學術積累和科研歷練。要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刻苦鑽研、深入思考,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民眾學習,以廣博而精深的學識推進理論創新、學術創新。
五要有優良的學風文風
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以研究回答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善於把深奧的理論大眾化、通俗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廣闊舞台上展示才華,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必須堅持的學術品格。
馬克思曾經引用歌劇《浮士德》中的一句話,“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來闡述理論與實際的關係。列寧對此有很精闢的解釋,他說:“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我們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要立足社會實踐,增強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把學術關注點聚焦到黨和國家的重點工作上來,聚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上來,聚焦到億萬人民民眾的火熱實踐上來,敏銳發現問題、正確分析問題、切實解決問題,堅決防止“言必稱希臘”、照抄照搬“洋教條”的現象,克服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的傾向。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是來自於實踐、服務於民眾的,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把學術追求同服務民眾結合起來,把理論研究同理論普及統一起來,善於用樸實的語言闡釋深刻的道理,讓民眾聽得懂、易接受,架起理論與大眾之間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