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柱

劉慶柱

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漢唐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學位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考古學報》主編、《考古學集刊》主編、《中國考古年鑑》主編。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中國史學會理事。現任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主要代表作:《西漢十一陵》《長安春秋》《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慶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43
  • 職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歷史系
  • 代表作品:《中國考古學年鑑》主編
個人簡介,學術講座,主要事跡,研究成果,撰寫論文,主持課題,獲獎項目,

個人簡介

劉慶柱,男,漢族,河南南樂人,1943年8月生於天津市。1967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72年6月~1979年3月在陝西省鹹陽地區文化局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1979年4月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該所所長(1998-2006),中國秦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2016年被聘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考古學家劉慶柱考古學家劉慶柱
學術專長是考古學,現從事漢唐考古學研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漢唐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安研究室原所長等。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學位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考古學報》、《考古學集刊》、《中國考古學》(英文版)主編、《中國考古學年鑑》主編。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中國古都學會顧問,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中國史學會理事。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歷史學部主任、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考古學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國務院《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編簒委員會委員。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委員。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古都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武漢大學、西北大學、西安市社會科學院、秦始皇陵研究院等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兼職教授、特聘研究員,唐大明宮學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學院院長。
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學和秦漢考古學。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澳大利亞拉楚布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大學、德國考古研究院、瑞典東方博物館、義大利波羅尼亞大學、法國遠東學院、墨西哥國立人類學研究所、秘魯國立歷史博物館、埃及開羅大學、印度國立博物館、巴基斯坦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越南考古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等海外著名大學、學術機構進行學術講演、訪問研究。

學術講座

《認識考古——考古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主要事跡

先後參加並主持過秦都鹹陽遺址、西漢十一陵、關中唐十八陵、唐長安城青龍寺遺址、秦漢櫟陽故城遺址、漢杜陵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等考古勘探、發掘。已出版考古學專刊兩部、考古學專著兩部、發掘簡報、報告、論文等數十篇。
劉慶柱劉慶柱
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帝王陵墓考古學和秦漢考古學。先後參加並主持過秦都鹹陽遺址、西漢十一陵、關中唐十八陵、唐長安城青龍寺遺址、秦漢櫟陽古城遺址、漢杜陵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等考古勘探、發掘。
2009年12月,參與認定河南安陽曹操墓,並認定該墓確係曹操墓冢,因提出外行不能質疑內行理論引起社會爭議。

研究成果

成名著作
1.《鹹陽地區歷史文物概況》,陝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10萬字
2.《西漢十一陵》,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6.7萬字
3.《長安春秋》,人民出版社,1988年,15.2萬字
4.《前漢皇帝陵的研究》(日文),日本學生社,1991年,22萬字
5.《漢杜陵陵園遺址》,科學出版社,1993年,14.8萬字
6.《漢長安城未央宮──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53.66萬字
7.《陵寢史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11萬字
8.《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00年,48.9萬字
9.《20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11.《漢長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16萬字
12.《漢長安城骨簽書法》,木耳社(日本東京),2004年
13.《三秦記輯注·關中記輯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13.6萬字
14.《漢長安城桂宮——1996~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主編,文物出版社,2007年,46萬字
15.《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1949~2009)》,主編,人民出版社,2010年,66萬字(獲第二屆“紫禁城杯”2010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
16.《中國考古學·秦漢卷》,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53萬字(獲第二屆“紫禁城杯”2010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

撰寫論文

1.《秦都鹹陽幾個問題的初探》,《文物》1976年11期
2.《秦都鹹陽第一號宮殿建築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11期
3.《秦都鹹陽第三號宮殿建築遺址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0年2期
4.《試談秦都鹹陽第三號宮殿建築遺址壁畫藝術》,《考古與文物》1980年2期
5.《秦都鹹陽第三號宮殿建築遺址壁畫考釋》,《人文雜誌》1980年6期
6.《對〈談秦蘭池宮地理位置問題〉幾點質疑》,《人文雜誌》1981年1期
7.《試論秦之淵源》,《先秦史論文集》(《人文雜誌》增刊)1982年
8.《西漢諸陵調查與研究》,《文物資料叢刊》6期,文物出版社,1982年;《新華文摘.》轉摘
9.《秦都鹹陽遺址陶文叢考》,《古文字論集》(《考古與文物》增刊)1983年
10.《1982—1983年西漢杜陵的考古工作收穫》,《考古》1984年4期
11.《關於西漢帝陵形制諸問題探討》,《考古與文物》1985年5期
12.《“秦十二字瓦當”時代質疑》,《人文雜誌》1985年4期
13.《秦漢櫟陽城遺址的勘探和發掘》,《考古學報》1985年3期
14.《陝西唐陵調查報告》,《考古學集刊》5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15.《漢長安城布局結構辨析——與楊寬先生商榷》,《考古》1987年10期
16.《夏鼐先生在中西交通史考古研究中的巨大成就》,《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
17.《漢長安城未央宮第三號建築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9年1期
18.《論秦鹹陽城布局形制及其相關問題》,《文博》1990年5期
19.《秦漢考古學研究》,《中國考古學年鑑》(1990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1984—1985年西漢宣帝杜陵的考古工作收穫》,《考古》1991年12期
22.《秦漢考古學研究》,《中國考古學年鑑》(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
23.《再論漢長安城布局結構及其相關問題——答楊寬先生》,《考古》1992年7期
24.《秦都鹹陽“渭南”宮台廟苑考》,《秦漢論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5.《漢代文字瓦當概論》,《中國書法全集·秦漢金文陶文卷》,榮寶齋出版社,1992年
26.《漢長安城未央宮第四號建築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11期
27.《漢宣帝杜陵陵寢建築制度研究》,《中國考古學論叢》,科學出版社,1993年
28.《漢長安城的宮城和市里布局形制述論》,《考古學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
29.《秦漢考古學研究》,《中國考古學年鑑》(1992年),文物出版社,1994年
30.《戰國秦漢瓦當研究》,《漢唐與邊疆考古研究》,科學出版社,1994年
31.《漢長安城窯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4年1期
32.《漢長安城第22—27號窯址發掘簡報》,《考古》1994年11期
33.《秦漢考古學研究》,《中國考古學年鑑》(1993年),文物出版社,1995年
34.《漢長安城未央宮布局形制述論》,《考古》1995年12期
35.《漢長安城北宮的勘探及其 南面磚瓦窯的發掘》,《考古》1996年10期
36.《漢長安城的考古發現及相關問題研究——紀念漢長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10期
37.《漢代骨簽與漢代工官研究》,《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四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
38.《秦漢考古學研究》,《中國考古學年鑑》(1994年),文物出版社,1997年
39.《秦漢考古學研究》,《中國考古學年鑑》(1996年),文物出版社,1998年
40.《中國古代宮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文物》1998年3期
41.《漢代城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42.《唐代玉器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東亞玉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中心,1998年
43.《秦瓦當概論》,《周秦文化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44.《漢長安城桂宮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歷史》1999年7期
45.《秦漢考古學五十年》,《考古》1999年9期
46.《關於中國古代宮殿遺址考古的思考》,《考古與文物》1999年6期
47.《五十年來的中國考古學》,《中國史學會通訊》1999年5期;《光明日報》,2000年1月
48.《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考古》2000年7期
49.《發揚成績,再創輝煌,迎接21世紀的考古學——在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50周年大會暨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考古》2000年12期;又載《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50.《老山漢墓與漢代帝王陵墓》,《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0年8月28日
51.《史前考古學發現與研究》(《中國考古學五十年·甲篇》),《光明日報》2000年1月7日
52.《夏商周時期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考古學五十年·乙篇》),《光明日報》2000年1月14日
53.《秦漢至元明時期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考古學五十年·丙篇》),《光明日報》2000年1月21日
54.《科技考古的發展》(《中國考古學五十年·丁篇》),《光明日報》2000年1月28日
55.《1999年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光明日報》2000年2月18日(劉慶柱、朱乃成)
56.《迎接21世紀的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0年8月10日
57.《新中國考古學50年》,《新中國社會科學五十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劉慶柱、朱乃成)
58.《1998年中國考古學研究綜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前沿報告》(199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劉慶柱、朱乃成等)
59.《新獲漢長安城遺址出土封泥研究》,《石璋如先生百年壽誕紀念文集》,台灣,2001年
60.《水下考古與古代文化交流研究》,《海峽兩岸水下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61.《古代都城研究重要性與遼上京在中國古都的地位》,《中國古都研究》(十八·上),國際華文出版社,2001年
62.《關於古代玉器考古學研究的思考》,《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台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研究所出版,2001年
63.《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考略》,《考古學報》2001年4期(劉慶柱、李毓芳)
64.《20世紀中國考古發現的科學意義》(代序),《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2年9月3日
65.《2000年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前沿報告》(2001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劉慶柱、朱乃誠、李健民、張靜、姜波)
66.《秦封泥與秦都鹹陽宮苑及都城布局研究》,《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67.《關於中國古代城址考古的思索》,《溫故知新——面向中國考古學的未來》,北京大學考古系,2002年5月4日
68.《中國古代建築思想史概說》,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9.《中國考古學·總序》,《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又以《中國考古學發展的幾個階段》為題目,發表於《人民政協報》2005年4月7日,《寶藏周刊》第三十二期,C4版
70.《中國古代都城史的考古學研究——關於都城、宮城、宮殿與宮苑問題》,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東亞的古代都城》,2003年(紀念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建立50周年國際學術會,2002年8月17日),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學報,第66冊,研究論集ⅩⅣ,《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集,2003年
71.《考古學文化與中原地區的古代文明形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慶祝會暨華夏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大象出版社,2003年
72.《關於目前大遺址保護若干問題》,《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年
73.《漢長安城布局形制及其所反映的社會變遷》,《中國歷代都市構造與社會變化——漢城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1》,韓國漢城大學出版,2003年
74.《2000年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前沿報告》(2001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劉慶柱、朱乃誠、李健民、姜波)
75.《西漢太后垂簾聽政證據確鑿——從未央宮、長樂宮的考古發現來看西漢的“二元政治”》,人民政協報,2004年2月26日,《寶藏》周刊第5期;《新華文摘》2004年9期轉載
76.《考古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學術規範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77.《論觀念中的阿房宮之倒塌》,《北京日報·理論周刊·文史》,2004年12月20日
78.《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光明日報,2004年8月31日B3版;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根在河洛——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洛陽市地方志辦公室:《河洛史志》,2005年第4期,總第76期
79.《中國古代都城建築思想理念的探索》,《西安文物考古研究——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成立十周年紀念》,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80.《古代中國秦漢時期帝王陵墓與陪葬坑的考古研究》(日文),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編輯《王の墓と奉仕する人びと》,株式會社,山川出版社,2004年
81.《觀念中的歷史與歷史的真實――阿房宮遺址考古發現的再思考》,《文史知識》,2004年12期(《新華文摘》2005年3期轉摘本文)
82.《考古學研究·秦漢時期考古》,《中國考古學年鑑·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劉慶柱、申雲艷)
83.《漢長安城未央宮出土的骨簽》,《書法雜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期
84.《中國古代都城宗廟分布位置變化所反映的王權之強化》,《古代都市的王權》(韓文),百濟研究叢書第13輯,忠南大學校百濟研究所出版,2005年7月
85.《古代門闕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世紀的中國考古學——王仲殊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86.《構建中國考古學學科創新體系》,《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總第27期),2005年3期
87.《漢長安城考古半世紀》,韓國國立文化財研究所:《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發現研究》第234~251頁,韓國大田韓國國立文化財研究所,2005年出版
88.《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史論綱》,《考古學集刊》第16集,科學出版社,2006年
89.《古代城闕與陵墓之闕的比較研究》,上海博物館編《周秦漢唐古代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0.《中國古代都城宮廟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考古學――慶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華誕學術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2月
91.《6~7世紀中國古代都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兼談6~7世紀中國古代都城與百濟泗沘都邑期比較》,韓國扶餘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百濟泗沘時期文化的再照明——第14回文化財研究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2006年5月,韓國扶餘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出版
92.《北魏洛陽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兼談北魏洛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的地位》,韓國《中國史研究》第40輯,中國都市史,特輯號,中國史學會,2006年2月
93.《2005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評述》,《群言》,2006年第4期。
94.《關於當前漢代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在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報告》,《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06年
95.《漢長安城考古的回顧與瞻望——紀念漢長安城考古半世紀》,《考古》2006年第10期
96.《中國古代都城遺址布局形制的考古發現所反映的社會形態變化研究》,《考古學報》2006年第3期
97.《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與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研究》,《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考古發掘與歷史復原》,《法國漢學》第十一輯,中華書局,2006年
98.《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反映的河洛文化歷史地位》,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編:《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99.《中原文化在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中的歷史作用與地位》,《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100.《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史述論》,《考古學集刊》第16集,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101.《當前中國古代早期都城(或都邑)考古的新進展與新思考》,《中國考古學與瑞典考古學——第一屆中瑞考古學論壇文集》,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102.《漢唐帝陵考古發現與研究》,何香凝美術館編《何香凝美術館建館十周年·人文之聲·何香凝美術館學術講座集粹》,何香凝美術館出版,2007年
103.《秦始皇陵考古述評》,考古雜誌社編著:《探古求原――考古雜誌社成立十周年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2007年
104.《長安與中國古代都城文明》,《西安晚報》2007年7月16日,第15版
105.《銅官、銅都與銅陵——從王國到帝國時代的青銅文明》,《青銅文化研究》第五輯,黃山書社,2007年12月
106.《秦阿房宮遺址考古及其對歷史研究的啟示》,中國文物報,2008年1月4日第7版
107.《秦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兼談歷史資料的科學性與真實性》,《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13期轉摘本文)
108.《隋唐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的重點在遺址與遺存的保護》,《隋唐大運河·2007》,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
109.《漢長安城考古與漢代考古學》,《漢長安城考古與漢文化——紀念漢長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8年
110.《漢長安城宮殿、宗廟考古發現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中國古代的王國與帝國都城比較研究之一》,科學出版社,2008年
111.《弘毅篤行 追求卓越――劉慶柱先生訪談錄》,《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姜波訪談)
112.《關於秦始皇陵的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東亞的巨大古墳》,日本大和書房,2008年
113.《關於中國古代蓮花紋瓦當圖案淵源考古研究》,韓國瓦件學會編:《古代東亞的瓦件》,2008年
114.《關於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國古都研究》(第23輯),三秦出版社,2008年
115.《秦始皇陵墓規模的考古解讀——關於學術研究中的“過度”解釋問題》,《群言》2008年第10期
116.《關於門闕的考古學考察》,《周秦漢唐文明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17.《考古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北京古都歷史文化講座》,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118.《漢代考古發現所反映的古都北京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在漢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編《漢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119.《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先生訪談錄》,《邯鄲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120.《關於趙王城在中國古代宮城發展史上的地位》,《邯鄲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121.《對“考古”的“考古”》,首都博物館編:《千古探秘——考古與發現》,中華書局,2009年。(又為《中國文物報》2009年8月21日“名家解讀”欄目轉載)
122.《大漢雄風從這裡吹起:漢長安城訪古》,首都博物館編:《千古探秘——考古與發現》,中華書局,2009年
123.《大唐盛世從這裡誕生:唐長安城訪古》,首都博物館編:《千古探秘——考古與發現》,中華書局,2009年
124.《關於姓氏研究的考古學思索》,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編《河洛文化與姓氏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5.《秦鹹陽城遺址考古發現的回顧及其研究的再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準時化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研究——中國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
126.《西漢帝陵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洛陽漢魏陵墓研究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
127.《統一多民族國家視野下的中國疆域史》,《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2月1日第13版
128.《1949~2009: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而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幹部工作局編:《人民共和國是一切勝利之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離退休幹部徵文選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12月
129.《‘人文化’西安的城市歷史特色》,《長安學叢書·縱論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
130.《關於深化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研究的探索》,《光明日報》理論周刊·史學,第12版,2010年5月11日(《新華文摘》總458期,2010年第14期收錄)
131.《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發現與都城史研究——以漢長安城遺址考古發現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日本東方學會、大東文化大學編:《第一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論壇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132.《曹操高陵的考古確認與釋疑》,《學術研究》2010年第7期。此文又收錄於李憑主編《曹操高陵——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聯席會議》,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10月,杭州
133.《曹操高陵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原文物》2010年第4期
134.《歷史名城正定古城的再認識》,《石家莊日報》2010年9月6日第3版
135.《西安相家巷遺址考古與秦封泥相關問題》,西冷印社、中國印學博物館編:《青泥遺珍——戰國秦漢封泥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2010年
136.《秦漢上林苑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南越國考古與漢文化》,科學出版社,2010年9月,與李毓芳合著
137.《曹操高陵的考古發現、研究、確認與釋疑解惑》,賀雲翱、單衛華主編:《曹操墓事件全記錄》,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11月
138.《從曹魏都城建設與北方運河開鑿看曹操的歷史功績》,《安徽史學》2011年第2期
139.《閩粵地區文化融入河洛文化的歷史過程與作用——以福建崇安漢城遺址與廣州南越國都城、王陵考古發現為例》,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中華僑聯總會編:《河洛文化與台灣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140.《漢長安城未央宮出土的骨簽》,《書譜》總102期,2010年秋,香港書譜出版社
141.《曹操墓與公眾考古》,《天一講堂·2010》,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

主持課題

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漢杜陵陵園遺址》)
2.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漢長安城未央宮考古發現與研究》(《漢長安城未央宮──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
3.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發現與研究》
4.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漢長安城未央宮骨簽考古研究》

獲獎項目

1.《漢長安城未央宮――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2000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和夏鼐考古學研究獎;
2.《漢杜陵陵園遺址》,2002年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三等獎;
3.《中國考古學·秦漢卷》,獲第二屆“紫禁城杯”2010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
4.《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1949~2009)》,獲第二屆“紫禁城杯”2010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
5.《唐十八陵調查記》,陝西省政協文史委、陝西省文物局:《三秦60年重大考古親歷記》,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0年12月,7500字。
6.《杜陵芳草年年綠 陵園考古日日忙》,陝西省政協文史委、陝西省文物局:《三秦60年重大考古親歷記》,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0年12月,6000字。
7.《探尋漢長安城未央宮宮殿遺址》,陝西省政協文史委、陝西省文物局:《三秦60年重大考古親歷記》,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0年12月,7500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