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宦官指經過閹割,失去正常性能力後進入皇宮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官員,此後亦用以泛指宦者。宦官來源不一,有自宮,因罪被宮,進貢,拐賣、挑選後被強行閹割而成等。史書上對宦官稱謂很多,如以曾經閹割稱為閹宦、刑臣,以任職宮中稱為內侍、中官,以官職稱為軍容、太監,以服飾稱為貂,尊之為公公,貶之為宦孽等。
宦官也稱太監,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專供皇帝、
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
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
內官、內臣、內侍、
內監等。唐高宗時,改
殿中省為
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產生原因
中國封建
君主集權制的產生以及
封建專制主義的長期延續,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國封建社會充分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特點是:
① 宦官制度是封建君主專制政治的必然產物。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皇位實行宗法
世襲制。帝王設立宦官的主要和直接的目的,是為了既有人侍奉自己和眾多的
后妃等皇室成員,又要確保自己家天下血統的純潔性。皇帝時刻防範臣下不忠,擔心皇位被篡,深居宮禁,成為孤家寡人,而宦官近侍皇帝左右,直接聽命於他。他們沒有社會地位,沒有後代,必然緊緊依附於皇權,不會成為皇權的威脅。故宦官在歷史上的亂政雖曾引起不少君臣警惕,但宦官制度卻與封建王朝相始終。
② ;宦官專權是皇權的異化,皇權的旁落。皇帝獨攬大權,如隨侍君側的宦官操縱皇帝,便控制了國家的政柄。歷史上,
宦官專權往往出現於皇帝昏庸、幼主臨朝、母后主政之時。隨著
封建專制主義走向頂峰,宦官專政的程度和危害也越來越加深。秦漢時宦官主要是掌握政權,唐朝以後進一步控制軍權,明朝則從中央到地方、軍政刑財獄無所不包。
宦官專權與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激化密切相關。它往往促使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更加尖銳劇烈,導致或加速
農民起義的爆發,使舊王朝更快覆亡。
③ ;宦官專政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黑暗的政治之一。宦官生理畸形,總要最大限度地攫取權力和財富,以取得心理平衡;宦官社會地位低下,宦官制度等級森嚴,在充滿利害傾軋的環境中,宦官要卑屈以固寵,一旦得勢,則以殘害臣民作為補償;宦官缺乏儒學的薰陶,只知仗勢求個人眼前之利,不顧國家長治久安;他們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監察,他們擅權往往比官僚擅權為禍更烈。
④ ;宦官制度比其他政治制度有更大的彈性,宦官職務的考核、升降、俸祿待遇、職掌雖有一般規定,實際上並未嚴格遵行。宦官雖然有
官品,實際上只是大大小小的家奴,除極少數宮外有第宅,年老被恩準退休外,大多數均衣食於內庭,終身供職。生殺予奪一任
君主的喜怒,往往成為宮廷派系鬥爭的犧牲品。
歷史淵源
宦官制度始於周代,《周禮》中對帶有各種職銜的宦官的人數、職掌已有明確記載。這時宦官人數不多,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擔負看守宮門、傳達命令、侍奉起居等雜役,地位低賤。但由於宦官侍君側,容易得到君王的寵信,能對君王施加某些影響,甚至參與政治。春秋戰國時,齊
豎刁、宋伊戾等個別宦官開始擠入統治者的行列,參與政治活動。秦漢時,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宦官制度也在強化,對宦官的任使已越出宮內範圍,正式進入政治領域。秦朝宦官
趙高任
中丞相,勢力足以總攬朝政,策動廢立。漢朝宦官擔任的
中書謁者令、
中常侍均擁有丞相之實權。但從制度上來說,宦官仍屬
少府,要受到大臣的監督。東漢以後,內
官職屬全部由宦官擔任,宦官可以和廷臣同樣享有
俸祿、
食邑、
食租。從此宦官正式有了自己的權力體系,成為一種特殊的、干預國家政治的勢力。“宦官”一詞亦正式見於《後漢書》。和帝以後,幼帝頻更,母后臨朝,導致
外戚、宦官輪流執政。在權力鬥爭中,宦官集團得勝,出現五人同日封侯,
十常侍勢力遍於各州郡,禁軍亦為其把持的局面。
魏晉以後,接受前代的教訓,歷代對宦官干政均有嚴格限制,但都由於沒有觸動宦官制度而終成空文。唐朝自
玄宗以後,宦官可裁決一般政事,監軍、統兵出征。安史之亂後,宦官擔任的樞密使可代替皇帝裁決政務,宦官還出任兵部尚書、觀軍容使,統領神策軍,充當節度使等,宦官典軍成為定製。其勢力的強大,以致唐朝後期從肅宗到昭宗十三帝,無一不是宦官所立。真所謂“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皇帝與官僚聯合反宦官的鬥爭,“
二王八司馬事件”、“
甘露之變”均以朝官慘敗而告終。
宋朝
童貫掌兵權20年,有“
媼相”之稱。元朝的
侍衛制度雖不利於宦官竊權,但仍有宦官插手廢立。
明朝皇權空前膨脹,宦官制度發展到頂點,其機構的龐雜,人員的冗濫,為史上僅見。
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如元輔”;秉筆太監可代皇帝批,實權凌駕於
內閣首輔之上。明朝後期,閣臣被任命後要先去拜見司禮大。掌管東廠的司禮監太監“權如總憲”,東廠作為“朝廷心腹”,可以偵察王府以下臣民。明朝滅亡前夕,城防大權全部由宦官掌握,終至開門迎降。但是,明代宦官未構成對皇權的威脅,顯赫的宦官如“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其命運仍操縱在皇帝手裡。
清代宦官制度比較嚴格,規定不準領軍,奏事一律改姓王等,使宦官不能形成自己的權力系統。宦官干政的程度已遠遜於前朝。
歷代宦官機構設定 宦官員額在各朝均無嚴格的限制,其統屬、機構設定、職掌,歷代繁簡不一。早在西周就有宦官,時稱巷伯、司宮、
寺人等。戰國趙有
宦者令,秦有監。秦漢時有
宦者令,屬少府。東漢以後,由宦官擔任的職務有:
中常侍、
小黃門、
黃門令、黃門、畫室、玉堂、丙等署長、
中黃門冗從僕射,中黃門及
掖庭、永巷、御府、祠祀、
鉤盾等令。皇后官屬
大長秋以下,
太后官屬長信、
長樂少府,全部用宦官,屬少府。
南朝梁宦官屬
大長秋。北齊有長秋寺掌諸宮閣;又有
中侍中省,置中侍中、
中常侍。隋、唐、宋朝均有
內侍省。隋朝
內侍省設內侍、內常侍等,領內尚食、
掖庭、宮闈、
奚官、內仆、內府等局。大業三年 (607),改
內侍省為長秋監,參用士人。唐朝
內侍省又稱內
侍監、
司宮台、北司,全部用宦者,設監、
少監、內侍等,下屬
掖庭、宮闈、
奚官、內仆、內府等局。宋朝於內侍省外增置更為親近的人入內內侍省,稱前後省。南宋時合併為入內內侍省,職名有都都知、都知等。官稱有內客省、延福宮等使。
元豐改制改為通侍、正侍等大夫。遼內省有內省使、副使等。
內侍省有
黃門令、內謁者等。金朝內侍省隸屬
宣徽院,有中常侍等。元朝宦官掌於
侍正府,有侍正、
同知等。明朝宦官總數最多時達到10萬,宦官機構有二十四衙門,即司禮等十二監,惜薪等四司,兵仗等八局;另有內府供用諸庫,甲字等十庫,御酒、御藥等房,盔甲、安民等廠,提督東、西廠,京營。
二十四衙門的太監還常被派充任外地守備、織造、鎮守、
市舶、監督倉場、諸陵
神宮監,以及監軍、採辦、糧稅、礦稅、關隘等使。清朝初年曾沿用明制,省並為
十三衙門,後裁撤,以
敬事房(又稱宮殿監辦事處)辦理宮內一切事務,隸屬
內務府。宦官以總管太監、首領太監為首。
制度考究
與希臘,埃及相比,中國宦官制度為何持續數千年
據歷史學家介紹,用宦官在宮內供驅使,中外歷史都曾經有過,在古代奴隸制時期的埃及,希臘、羅馬、波斯等文明古國都出現過宦官,而且其活躍程度不亞於當時的中國,但上述這些國家的宦官,均較早地退出了歷史舞台。而中國的宦官制度發展持續到明代,以所謂“
二十四衙門”為基本主體,包括
十二監,四局、
八局,還陸續設立了
東廠,
西廠等特務機構。成為一整套完整的運作機構,中國的宦官制度產生之早,延續之久,組織之嚴密,影響之大是世界少見的,為什麼中國的宦官制度持續了幾千年,並如此完備?
孫家洲教授認為,這與封建
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密切的聯繫。帝王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使文武百官不敢有非份之想,鞏固自己的地位,必須找到一些比文武百官更能信任的忠實奴僕生活在周圍,作為自己的傳聲筒。而在後宮中,必須考慮到性別局限,使這些家奴既能在宮中朝夕相伴,又不會影響皇帝自身的利益。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通過閹割這種殘忍的方式。歷史上封建
中央集權制度越完善,宦官制度也就越健全。秦朝的
趙高,東漢時期
黨錮之禍,唐朝的
高力士,明朝的
魏忠賢這些例子足以說明。
施建中教授認為,中國的宦官制度產生可以追溯到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在父系氏族時期,長輩死後,必須將財產,權力傳承給自己的後代,而不是別人的後代,他必須保證自己後代血統的純正。在部落首長和奴隸主身邊的男性家奴可以說是對自己家族血統純正與否的重大危脅。從而就採用閹割來保證自己家族的血統純正,這種宗法觀念一直對後來的歷史影響深遠。
談到中國與其它國家宦官制度上的差別,許福謙教接認為,中國是一個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幾千年的
封建社會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政治權力的鞏固加強為中心的,因為中國本土優越的自然環境使中國具有天然雄厚的農業經濟基礎,所以統治者的著眼點不是生存問題。在中國,如果不是遇到重大災害,一般都會正常的過下去。統治者的中心任務就是如何鞏固和加強自己的權力,而在其它國家不一樣。比如在
阿拉伯國家,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國家統治的中心往往是農業,水利工程,利用國家專制力量來建築較大的工程,以保證統治的經濟基礎,所以中國更具有宦官制度發展的土壤。
另據有關專家解釋,中國與外國宦官制度的差別還受其它方面的影響。如宗教信仰、傳統文化等,許多領域還有待於研究。
知名例子
趙高
趙高,本為趙國貴族,後入秦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秦始皇死後,他與
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
扶蘇自殺,另立
胡亥為帝,並自任
郎中令。他在任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設計害死
李斯,成為
秦國丞相。第二年他迫
秦二世自殺,另立
子嬰。不久被
子嬰殺掉,誅夷三族。
高力士
唐玄宗寵臣,他在唐玄宗登上帝位以及創造開元盛世的過程中出過不少力,獻過不少良策 ,在中國歷屆太監中,算是出類拔萃的高人。
李輔國
李輔國唐宦官,本名靜忠,後賜名李護國,再改名為李輔國。他相貌醜陋,看上去有些虛弱,粗通簿書記錄,俸奉大宦官高力士。四十多歲時,高力士才讓他主管閒廄賬務。他由於管的馬餵得肥壯,所以被推薦給
皇太子到東宮辦事。他曾矯詔將太上皇(玄宗)逐出原來的住所,又殺張皇后,擁立代宗。代宗尊其為“尚父”,加司空兼中書令。恃策立之功,他跋扈地對
代宗說:“大家但內里坐,外事聽老奴處分。”不久罷職,代宗派人將其刺死。
童貫
童貫,北宋宦官,“六賊”之一。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今屬河南)人。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搜括書畫奇巧。助
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
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
蔡京為“公相”,稱他為“
媼相”,為“六賊”之一。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欽宗即位,被處死。
張讓
張讓(?-189),
東漢宦官,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桓帝、
靈帝時,歷為
小黃門、
中常侍、列侯等職。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
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
中平六年(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事泄,他和宦官
趙忠等殺進。不久
袁紹捕殺宦官時投河自盡。
王振
史學家稱朱明王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揭開了太監帝國的序幕。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他,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
也先,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肢解殘殺劉球為本朝最駭人聽聞的慘案。
魏忠賢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
朱由校奶媽
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
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李蓮英
從鹹豐六年(1856)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出宮,在清宮長達五十二年。是
慈禧太后最寵愛的貼身太監,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權勢最大、財富最多、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大宦官。他對主子的奴才嘴臉,和對同類的兇狠殘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無恐,置諸侯於腦後,視
軍機大臣為等閒,;朝中大員及
外省督撫,無不對其巴結奉承,仰其鼻息。舉凡國政朝綱、清廷要務,無不與聞,無不參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