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動態
該領域是學術發展領域,有不同著作,由於研究方法等的不同,很多地方出現數據不同的現象。
1、
趙文林、
謝淑君《中國人口史》,單卷本,649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趙書在當時是學術貢獻,但也存在局限,例如,行政區域是依現今的管轄範圍,不是按歷史區域,行政範圍歷史上變化多。
2、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單卷本,441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3、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六卷本,四千多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全部出齊。
葛劍雄主編六卷本《中國人口史》,總體上代表現今該領域的學術前沿。
應該了解,該書一些數據與前人有巨大不同,例如,“對乾隆年間及光緒十九年(1893年)城市人口的數量,作出了與前人完全不同的估計”,例如,鹹豐末年的甘肅人口,趙文林《中國人口史》的甘肅就是現在的甘肅範圍,人口為一千二百多萬,如果按當時甘肅範圍,包括當時的寧夏府的三百多萬、西寧府的一百多萬,總數是一千七百多萬,而葛劍雄主編、
曹樹基著的《中國人口史 第五卷清時期》,卻是一千九百多萬(有人錯寫成“《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把一本獨立的書當作某本書的一個章節了)。
了解這些不同,就知道不能空洞引用什麼《中國人口史》,那不是一本書,要說明是誰著的、何年版本的何種書(同一作者但版本不同就可能有修改)。可惜,很多人不懂這種簡單常識,造出一些誤解。
4、
袁祖亮主編《中國人口通史》,山東人民出版社,多卷本,還在繼續。
另外,省份人口史,是重要分支,有些相關著作,當然,由於有的學者考慮本地區複雜的關係,省份人口史有時難免存在忌諱部分,外省人寫作的全國通史類,應該客觀一些。
早期人口
人口資料多見於
正史中記錄的納賦人口,但是由於為了逃避賦稅等原因,有為數不少的人口並不見於正史的記錄,而且有很多和尚道士
奴婢部曲等也並不歸於此類,造成統計上的偏差。在戰亂當中,國家控制力下降,人口逃逸,所以往往人口數據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於真實。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
國語》記載,
周宣王時也進行過人口調查。但真正詳細的人口調查起源於戰國初期,但當時的資料並沒有流傳下來。估計在戰國後期的前230年,根據當時各國兵力及資料推算,中原各國人口總計30,000,000人。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徵集兵員的記載。《尚書·多士》篇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可見當時已有了人頭統計。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
西周時創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據《周禮·秋官·司民》記載:“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辯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萬民之數詔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
春秋戰國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奠定後來傳統
農耕文明基礎的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後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持續不斷的增長.
估計公元前1000年時的
世界人口有5000萬。估計公元前5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0億,波斯
阿契美尼德帝國此年有25,000,000人口。估計公元前4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62億。估計公元前2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905億。估計公元前265年的印度
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秦朝
隨著封建制度的日趨成熟,戶籍登記制度也日趨完善,周知民數已成為立國之本。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規定男子不論成丁與否,一律登記年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估計此年的
世界人口有2.0億,秦代人口占據世界15%的比例。
秦末民變和
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全國的社會經濟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國各地到處一片悽慘蕭條,原來的人口稠密地區的繁榮景象不在。據《
史記》載:“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
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由此可以反映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實。
前漢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故全國
人口分布格局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
秦嶺為界,那此時的華北人口超過85%,
華南人口不足15%。
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占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
朔方四州。揚、
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
寧紹平原。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
楚漢戰爭之中取勝的漢王
劉邦稱帝,天下重新統一,建立漢朝,據當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
世界人口的8.66%.
西漢建立後由於奉行
黃老政治、與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別是
文景之治的迅速發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時(前129年)達到3600萬,黃河中下游這一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這六十年之中增長了2.5倍.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漢武帝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因之後連年的戰爭和徭役賦稅較之於前加重,使得自漢武帝在位中期開始,
人口數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到漢武帝
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萬。之後
昭宣中興的休養生息使得漢武帝在位後期已瀕臨崩潰的全國經濟形勢得到扭轉,社會穩定下來,期間人口開始恢復增長。到
漢平帝元始二年時(2年)根據《
漢書》記載,有12,366,470戶,57,671,401人.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16,500,000人
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40,000,000人
漢元帝建昭四年(前36年)12,233,062戶,59,594,978人
漢平帝
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戶 57,671,401人
新莽
新莽時期沒有具體的人口調查,估計新莽天鳳五年(17年)全國有5600萬人.但是新莽天鳳五年(17年)爆發
綠林赤眉起義,緊接著烽火遍地,
群雄割據和混戰,流寇作亂,造成期間大量
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或為躲避戰火向
長江流域遷徙,
華南地區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估計公元元年(1年)的
世界人口為2.7227億 此年的漢代人口占世界比例是21.18%
羅馬帝國在前25年有270萬平方千米土地 5680萬人口;117年的羅馬帝國有590萬平方千米土地 8800萬人口;395年的
東羅馬帝國有250萬平方千米土地 3400萬人口;
後漢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時估計全國有人口2800萬人.
漢光武帝
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戶 21,007,820人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戶 34,125,021人
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戶 43,356,367人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9,237,112戶 53,256,029人
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戶 4,869.0789人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估計有10,736,000戶,53,860,000人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戶 49,150,220人
漢順帝
建康元年(144年)9,946,915戶 49,730,550人
漢沖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戶 49,524,183人
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戶 47,566,772人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10,677,960戶 56,486,856人。數據來源:《晉書·地理志》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計有11,000,000戶,55,000,000人
估計公元200年的
世界人口為2.23億. 此年的後漢人口占世界比例的15.7%.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計有3,000,000戶,約15,000,000人
三國
自東漢末
黃巾之亂開始(184年),進入長期的瘟疫頻發和大小戰爭頻繁的禍亂時期,全國人口數量與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黃河流域屢遭戰爭,十室九空,人口或外遷避難或死亡。到蜀漢滅亡時(263年)人口數字根據傳世文獻資料記載合計在820萬人左右。自此人口數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時方復甦。
東漢後期(157年),人口達到鼎盛,民戶人口5648萬人,經過
黃巾起義,
董卓之亂,大大小小的軍閥互相混戰,到了三國後期(263年),民戶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其中,263年滅蜀前夕魏國443萬,蜀國滅亡前夕94萬,
吳國230萬(280年數據),這只是民戶數據,不包括軍隊和官員,根據歷史資料記載,263年,蜀國帶甲將士10萬2千人,吏4萬人,280年,吳國帶甲將士23萬人,吏3萬2千人,即使加上這些,總人口也只有793萬人。263年的魏國,帶甲將士和吏估計有三四十萬人,也就是說,三國時期民戶人口總共大約767萬,加上三個國家的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古代戶口統治數據都是只包括民戶的,也就是說,民戶從157年的5648萬人,銳減到263年的767萬人,損失率超過85%。767萬還是三國穩定40多年後的數據,220年三國鼎立的時候,人口只可能更少。可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之慘烈。
根據《三國志》《晉書》《通典》等史料記載,三國的人口數據為:
魏國人口
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滅蜀之前,663,423戶,4,432,881人。滅蜀之後,943,423戶,5,372,881人。數據來源:《通典·食貨》七。
蜀國人口
蜀漢昭烈帝劉備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戶,900,000人。數據來源:《晉書·地理志》。
蜀漢後主劉禪炎興元年(263年),民戶280,000戶,940,000人。此外,帶甲將士102,000,吏40,000人,總計1,082,000人。數據來源:《通典·食貨》七和《三國志·蜀志》卷三附註引
王隱《蜀記》中的數據,關於263年的蜀國人口,兩者數據相同。
吳國人口
吳大帝孫權赤烏五年(242年),523,000戶,2,400,000人。數據來源:《晉書·地理志》。
吳後主
孫皓天紀四年(280年),民戶523,000戶,2,300,000人。此外,帶甲將士230,000,吏32,000人,總計2,567,000人。數據來源:《三國志·吳志》卷三附註引《晉陽秋》中的數據。
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魏蜀吳三國總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和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的5648萬相比,只有157年的13%多。220年三國鼎立的時候人口只會比767萬更少。
兩晉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後,根據《
晉書·地理志》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有2,459,840戶,16,163,863人。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戶口調查為全國3,770,000戶.約23,800,000人。
漢趙劉聰在位時(310年—318年)全國合計約2,480,000戶,12,400,000人。
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十一年,就發生了
八王之亂和緊接著歷史上著名的導致華北地區人口在八年之內消失80%的
五胡亂華。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合計遷入90萬,東晉因而設定大量僑州。
漢趙劉聰在位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大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左右。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有700萬人口,此時的東晉有540萬人口.全國合計1240萬。
後趙滅亡時(351年)華北地區漢族不到100萬人.(此說法在葛版人口史中被證偽)
《
十六國春秋》-
前秦錄記載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戶,9,987,935人。此時的東晉有8,000,000人,全國合計17,987,935。華北地區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增長。
南北朝
南朝
南朝人口的傳世文獻資料記錄,只有《
宋書》記載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戶口數為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於當時戶口調查統計受到隱匿人口數量影響較多,這個數字不能反映實際。
南朝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估計全國有20,000,000
南朝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估計全國有23,700,000
南朝人口數量最少時,根據今人研究認為是
梁武帝大同五年時(539年)有11,030,000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發的
侯景之亂造成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禍亂結束後的
南梁境內人口僅剩1,100,000人,自
東吳以來的得到普遍大規模開發的
三吳地區的社會經濟成果在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侯景之亂之中化為烏有。
直到
陳霸先建立
陳朝後到
陳宣帝在位時(約577年)才達到600,000戶,2,400,000人。
北朝
根據北朝
西魏大統13年敦煌地區的計賬文卡看,從黃(1-3歲)、小(4-9歲)到老(60歲以上)、侯(殘疾、廢疾、篤疾),從家庭成員到奴婢、養子都登記在冊。
北魏於
爾朱榮之亂後分裂時(534年),有3,375,368戶.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戶,20,006,880人。
北周靜帝大定年間(581年)有3,599,000戶,9,009,614人,沒包括北齊舊境的戶口330萬戶,此外還沒有包括大量隱漏戶口。
隋朝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有3,599,000戶,沒包括北齊舊境的戶口330萬戶,此外還沒有包括大量隱漏戶口。
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得戶500,000戶.2,000,000人,隋文帝清查北周的隱漏戶口,全國戶口達7,000,000戶,人口約40,000,000人。
隋朝繼續清查北周、陳的隱漏戶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 ,達到約870萬戶,44,500,000人。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8,907,546戶,46,019,956人。
唐朝
初唐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3,041,871戶,12,351,681人。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3,800,000戶。(3,850,000戶)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6,156,141戶;37,140,000人。
盛唐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戶,41,419,712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7,861,236戶,45,431,265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8,018,710戶,46,285,161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8,412,871戶,48,143,609人。
唐玄宗
天寶元年(742年)8,525,763戶,48,909,800人。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9,069,154戶,52,880,488人。數據來源:《資治通鑑》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9,619,254戶,52,880,488人。數據來源:《舊唐書》
唐玄宗
天寶十四年(755年)8,914,709戶,52,919,309人。
當時史學家
杜佑認為當時有大量人口、戶口被瞞報、少報,實際這一年的唐朝人口有一千三百萬戶到一千四百萬戶(《通典》:“所在隱漏之甚也……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人口數在六千九百萬—七千五百萬人之間。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研究分析認為,天寶十三年,唐朝州縣編戶加上各州縣隱漏人戶,有1300萬到1400萬戶,約6500萬到7000萬口,如果再算上唐朝天寶十三年的特殊人戶、城市中的流動人口、唐朝版圖內的一些少數民族人戶,則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口。
中唐
安史之亂結束後,
人口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期間原遭受戰禍地區的人口大量南移。
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蘇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廣州增加75%。五代十國時期南方九國中,只有吳和
吳越兩國君主為
華南本地人,
南漢君主是早期移民後裔,其它六國的君主均為華北移民。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從初唐時:華北占據75%,華南占據25%。到唐亡時: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各自50%。此後的人口統計資料由於統計疏漏混亂不堪因而不準確可靠。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戶,16,993,806人。[只有169個州上報戶口;不足安史之亂前的一半單位]。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2,933,125戶,大約16,900,000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戶。([一說310餘萬])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戶,15,760,000人。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估計全國有33,000,000人。
晚唐
黃巢之亂時(875年—884年),期間超過八百三十萬人死亡。
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20,000,000人.
五代十國
淮南
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 226,574戶,南唐割江北地。
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2,309,812戶。
湖南(963年),97,388戶。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090,504戶[主戶]。
宋遼
註:宋代的人口統計數據是戶數和成年男性數(人丁數)。
估計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
根據《宋史》《長編》卷九六,一一九,二零八,三四一,《宋會要》食貨一一等資料: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滅北漢,完成小一統,估計有7,737,209戶。
宋太宗
至道三年(997年)4,131,576戶(主戶),估計實際有8,263,152戶。
宋真宗
天禧四年(1020年)9,716,716戶。男口22,717,272人。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6,839,331戶(主戶),估計實際8,677,677戶。
宋仁宗
天聖七年(1029年)10,562,689戶。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估計大約1029萬戶。
宋仁宗
慶曆元年(1041年)估計實際人口大約1億人。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10,723,695戶。
宋仁宗
皇佑五年(1053年)10,792,705戶。
宋仁宗
嘉佑八年(1063年)12,462,531戶。男口26,421,651人。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戶。男口20,506,980人。
宋英宗
熙寧十年(1077年)14,245,270戶。男口30,807,211人。
宋神宗
元豐元年(1078年)16,492,631戶。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17,211,713戶。男口24,969,300人。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17,957,092戶。男口40,072,606人。
宋哲宗
紹聖元年(1094年)19,120,921戶。男口42,566,243人。
宋哲宗
元符二年(1099年)19,715,555戶。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戶。男口44,914,991人。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20,264,307戶。男口45,324,154人。
宋徽宗
大觀三年(1109年)20,882,438戶。男口46,734,784人。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20,882,258戶 估計實際人口大約12500萬人。其中
華南地區人口占全國70%.華北地區占據30%。
估計在宋徽宗
宣和七年(1125年)有22,118,160戶,估計實際人口大約13240萬人。
據《
遼史》記載,遼國有576204戶,根據今人考訂,遼國人口最多時的
遼天祚帝乾統十年(1110年)有140餘萬戶,900萬人;
西夏人口最多時的
西夏崇宗貞觀十年(1110年),根據今人考訂,估計約有300萬人。
宋金
紹興和議後(1141年)從
靖康之難開始因頻繁戰亂遭受破壞的社會經濟開始得到恢復。自靖康之難開始減少的
人口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增長。
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
根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一和《文獻通考》戶口二,《玉海》卷20中的人口數據,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11,364,377戶,男口24,202,301人。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11,139,850戶,男口3,311.2327人。估計實際人口大約6962萬。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 12,976,123戶,男口28,558,940人。
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估計實際人口大約7649萬。
宋光宗
紹熙四年(1193年)12,302,873戶,男口27,845,085人。
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估計實際人口有1360萬戶,8060萬人。
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12,670,801戶,男口28,320,085。估計實際人口大約7680萬。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5,696,989戶. ,男口13,026,532。估計實際人口大約3500萬。
根據《元史》,1290年南方人口有1184萬戶,很明顯在1264年的人口肯定不只569萬戶,因為短短20多年的時間,中間還一直有戰爭,人口不可能增長這么多,根據《宋史》記載,宋理宗統治期間橫徵暴斂,導致大量人口為逃避苛捐而成為逃戶。根據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和吳松弟《南宋人口變化原因及其分析》,1234-1279年長達45年的蒙宋戰爭造成的南宋人口損失大約為1500萬。
從1223年到1264年南宋的戶口數據減少超過一半,四十年的時間人口不增反降,這與
宋理宗(1224年-1264年在位)在位期間昏庸無道,橫徵暴斂有關。雖然1235年—1259年間蒙古軍隊進攻南宋,但只是長江北部的川陝四路﹑荊湖北路、
淮南西路等地,而南宋人口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的地區,正是由於宋理宗在位四十年的嚴刑峻罰,苛征橫斂造成了大量人口為逃避苛捐雜稅逃亡。造成了史書記載的戶口數損失過半的嚴重後果。
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下冊,第五節 宋、遼、金時期人口的發展,對1223年至1264年人口銳減的分析:“南宋末在昏庸無道的
理宗統治的四十年間(1224—1264年),“由其中年嗜欲既多,怠於政事,權移奸臣”,朝政先後操縱在
史彌遠、
董宋臣、
丁大全、
賈似道等人手裡,結黨營私,招權納賄,腐化享樂,威福肆行。為了滿足其奢侈糜費的需要,向人民預借來年兩稅。淳佑八年(1248年),已預借到十四年(1254年)的賦稅。大量發行
會子,並巧立名目徵收
經總制錢、身丁錢、免丁錢、月樁錢等苛捐雜稅,“苛征橫斂,無所不有,嚴刑峻罰,靡所不施”。以致“耕夫無一勺之食,織婦無一縷之絲,生民熬熬,海內洶洶”。“天下大勢如江河之決,日趨日下而不可挽”。戶口之數已不可詳究,惟一見於記載的僅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有戶5,696,989,口13,026,532。戶與口分別降至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最盛時的43.9%及45.6%。”
白壽彝版《中國通史》
元軍強克常州後實行屠城,“城內外積骸萬數,至不可計。井池溝塹,無不充滿。僅餘婦女嬰兒四百而已”。……
長江中下游流域的襄、郢、東西淮之地,是宋元長期對抗作戰的地區,戰爭破壞相當嚴重,土曠民寡。宋元之間長期爭奪的又一地區四川,入元版圖時,土著之姓十亡七八,戶口凋零,生意蕭條。直到中元,仍“遺墟敗棘,郡縣降廢幾半” (
王磐:《農桑輯要序》,《農桑輯要》卷首。)元朝對於江南的征服,不可能不伴隨殺戮與破壞。
阿里海牙經略兩湖,留下不少殘酷殺戮的記錄;伯顏大軍在長江下游,也一度由於“利財剽殺,是致降城四壁之外,縣邑丘虛,曠土無民”③。江西閩浙一帶,亦因元軍“左翦左攘,數年未平”,迭經戰爭殘破。
其中以四川為烈,由於遭遇了蒙古大屠殺,僅僅成都就積屍140萬,四川人口從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259萬戶下降到了1290年的20萬戶左右,下降幅度超過90%,出現了四川人口史的極端情況。
根據《金史·食貨志》等資料,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人口有300多萬戶,約1965萬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6,789,449戶,44,705,086人。(《金史·食貨志》數據)
其他史料記載1187年戶口數據,一種為5,599,700戶,39,663,400人,另一種為6,060,723戶,36,989,014人。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6,939,000戶,45,447,900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漢戶總計為7,223,400戶,48,490,400人。
金章宗
泰和七年(1207年) 7,684,438戶,45,816,079人,一說 8,413,164戶,53,532,151人。後一組數據相對可靠一些。(這兩組數據均來自《金史》卷四十六《食貨志》,從這兩組數據來看,和明昌六年(1195年)相比,前一組數據的戶數增加了,而口數卻減少了250萬以上,這與緊接著這兩組數據的金史正文中的結論“此金版籍之極盛也”不符,所以後一組的數據應該更合理一些。)
金朝的四次準確的人口統計,每戶
平均人口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戶規模較大,和很多貴族以及猛安謀克戶們使用大量奴僕有一定關係。
估計1200年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為13600萬人。
世界人口在950年—1200年期間從2.5億增加到4.04億,
拜占庭帝國在1025年有1200萬人。其中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占當時世界的33.66%(1200年)中國人口在第十一世紀到第十二世紀期間成長了,從1083年的一億增加到1120年的一億三千二百四十萬。
蒙古
1205年,蒙古帝國首次入侵西夏到1227年滅西夏,1211年首次入侵金朝到1234年2月9日滅金,1231年開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二月九日完全消滅南宋。在這七十年間根據“清朝
光緒年間《潼川府志》卷五所載明人王維賢《九賢祠記》所說:["蒙古軍制,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由此可見蒙古軍在作戰地區進行大規模種族滅絕,隨後長期相伴
瘟疫與饑荒,導致大量人口消失,原金朝境內和南宋之四川地區極為慘重。1234年底原金國境內人口跌至谷底,1259年底南宋之四川地區人口跌至谷底。是為中國歷史上最殘酷慘烈的空前浩劫。
元太宗窩闊台六年(1234年)2月9日,蒙古滅金。無戶口數記載,現代學者葛劍雄認為,1234年金朝滅亡後原金朝統治區有大約200萬戶,1050萬人,和1208年的金朝人口5360萬相比,僅相當於1208年的19.5%。
元太宗窩闊台七年(1235年,乙未年),乙未籍戶,籍得北方部分地區(燕京(今北京)、
順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為873,781戶,4,754,975人。
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年)六月,完成中原戶口的全部編籍工作,籍得人口110餘萬戶。按照1207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7,000,000人。按照1235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6,000,000人。不包括蒙古貴族及其在家住坐的
驅口等人口。考慮到蒙古諸王、貴族、軍將的大量私屬人口,以及獨立於州縣以外的
諸色戶計(
軍戶、站戶、
匠戶、民屯戶、釋、道、
儒戶)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口,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236年原金朝境內有大約1054萬人。
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年)原金朝境內僅有110餘萬戶,和1207年的841萬戶(一說為768萬戶)相比,只有1207的13%多。
元憲宗蒙哥二年(1252年)壬子籍戶,籍得人口130餘萬戶。按照1207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8,270,000人。按照1235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7,070,000人。考慮到諸多未被統計的人口,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252年原金朝境內有大約1128萬人。南宋境內人口大量消失主要發生在四川地區。現代學者葛劍雄認為,1234-1279年長達45年的蒙宋戰爭,南宋境內因戰爭總計減少大約1000萬人口。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軍完全撲滅四川抗元勢力後,在1280年的戶口調查僅為15.5萬餘戶,77.5萬餘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陝四路地區前的2.38.%。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籍到1,418,499戶。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籍之原金朝境內較之於
元憲宗蒙哥二年(1252年)又增加30餘萬戶。
1260年,1418499戶。
1262年,1476146戶。
1263年,1579110戶。
1264年,1588195戶。
1265年,1597601戶。
1266年,1609903戶。
1267年,1644030戶。
1268年,1650286戶。
1269年,1684157戶。
1270年,1929449戶。
1271年,1946270戶。
1272年,1955880戶。
1273年,1962795戶。
1274年,1967898戶。無人口數記載,按照1207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12,521,545人。按照1235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10,708,983人,而按照1291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8,870,000人。
1275年,4764077戶。
1276年,9370472戶。
1290年,13196206戶。
大元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1,967,898戶,無人口數記載,按照1207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12,521,545人。按照1235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10,708,983人,而按照1291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8,870,000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占領南宋
臨安城。據《元史類編》記載,至元十三年,有戶15,788,941。這是見於記載的元代最高的戶數記錄。倘將《元史》本紀記載的至元十二年戶數加上至元十三年
阿術入奏新得戶數,為14,134,549戶,則該年實增加1,654,392戶。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春正月,元軍先後征服福建、成都府、
潼川府、
利州、
夔州、廣南東、廣南西諸路。但這些路受降時的府、州、軍戶口數均失載,此後也不再有全國戶口數的記錄。直至14年以後,即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始見有全國戶口記錄,計戶13,196,206,口58,834,711,尚不及至元十三年未取得福建等七路以前的數字,戶口統計不實顯而易見。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13,196,206戶,58,834,711人。其中原南宋境內有戶11,840,800戶,原金境內有1,355,406戶。此次人口統計數據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澤溪洞之民”。考慮到雲南,嶺北,西藏等邊疆地區的人口,現代學者吳松弟估計1290年實際人口有大約1500萬戶,超過75,000,000人。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估計,1290年元代的實際人口有大約75,306,000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32戶。
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戶,內郡1,999,444戶,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總計60,491,230人。戶口統計本身就有一定誤差,而且元代有很多人口不計入戶口統計。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估計,1291年元代的實際人口有大約76,496,000人。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全國有14,002,760戶,無
人口數記載,這個是《元史》記載的元代戶口峰值。人口總計為63,042,160人。戶口統計本身就有一定誤差,由於元代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不納入人口統計,蒙古貴族軍將們又有大量的私戶,此外還有
軍戶,
匠戶等均不納入人口統計,考慮到以上種種因素,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估計,1293年元代的實際人口有大約79,816,000人。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無戶口數據記載,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觀點,1300年元朝實際人口有大約100,000,000人(1億)。
雖然有元一代,元帝國最高統治階層內部爭奪皇位的鬥爭連綿不斷,但是元代中後期,從1294年成宗即位到惠宗(順帝)至正初年,基本上還是處在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的時期。參照《元史》本紀,從至大三年(1310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這四十一年間很多地區有關戶口的零星記錄,均比《元史·地理志》所記載的數據有明顯的增長。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全國有納賦戶13,400,699戶,無
人口數記載,按照1291年的戶口比例,加上1291年的游食者和僧、尼的人口數據,推算出人口總計為60,359,178人。因為統計的只是納稅戶,很多非納稅戶未計入,考慮到戶口統計本身的誤差以及元代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不納入人口統計,又有大量的私戶,以及軍戶,
匠戶等均不納入人口統計,再考慮到1290年至1330年社會基本處於安定狀態,人口也一直在穩步增長,根據現代學者吳松弟估計,1330年實際人口有大約1700萬戶,超過85,000,000人。根據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估計,1330年實際人口有大約84,873,000人。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無戶口數據記載,部分現代學者認為1341年為元朝的實際人口峰值。根據現代學者吳松弟估計,1341年實際人口有大約1800萬戶,大約90,000,000人。現代學者邱樹森、王頲則認為元朝實際人口峰值在有1990萬戶,近90,000,000人。現代學者葛劍雄認為,1341年實際人口超過85,000,000人。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無戶口數據記載,有部分現代學者認為1351年為元朝的實際人口峰值。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351年為元朝的實際人口峰值。根據他們的估計,1351年實際人口有大約87,587,000人。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元朝實際人口峰值在1351年前後,有2765萬戶,123,590,000人(1.2359億人)。
根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全國有13,867,219戶,59,519,727人。未標明是具體哪一年的人口數據。其所記僅包括中書省及遼陽、河南、陝西、甘肅、江浙、江西、
湖廣、四川八個
行省的數據,嶺北及雲南二行省戶口無記載。
按照1290年的戶口數據,平均每戶人口只有4.458人,而按照1291年的戶口數據,平均每戶人口則只有4.456人,為何每戶
平均人口這么低,有資料認為,元朝廷在進行人口登記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財政收入,所以不交稅的兒童、寡婦與年老體弱者是不必計算在內的(若都計算在內,每戶平均人口就會多一點兒)。以金代為例,金朝的四次人口統計,每戶平均人口在6.36-6.71人之間(《金史 食貨志》),根據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統計數據,每戶平均人口為5.68人(《明史 食貨志》)。在其他朝代的戶口統計中,每戶平均人口一般都在5.5-6人左右。此外,在元代,蒙古諸王、貴族、軍將的私屬人口,比如
驅口,
投下戶,
怯憐口,打捕鷹房人戶,這些人口是不納入戶口統計的。如果按照每戶6人的標準進行計算,則1293年元代的人口在8700萬左右。
元世祖去世以後,歷代元帝均未留下準確的戶口記錄,只有《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記有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戶部錢糧戶數13,400,699。又《元史·地理志》記載全國有戶13,867,219,口59,519,727。其所記僅中書省及遼陽、河南、陝西、甘肅、江浙、江西、湖廣、四川八行省的數字,嶺北及雲南二行省戶口失載。且八行省中除河南、江浙、江西、湖廣四省戶口的數字比較完備外,其他各省並多殘闕。在各路、府、州戶口數字中,除部分註明憲宗二年(1252年)數、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及二十七年(1290年)抄籍數和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錢糧戶外,多未系年。對照《元史》本紀,從至大三年(1310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的四十二年間有關戶口的零星記錄,均較《元史·地理志》所記載的數字有明顯的增長。
邱樹森、王頲在《元代戶口問題芻議》中,對有關元代人口問題的歷史資料作了全面分析。這一研究引用了元代的統計數字,估計有20%的人口沒有登記。他們估計從1290年
括戶後到1340年的幾十年中,元代實際戶口最高曾達到1990萬戶,近9000萬人。因為元末的戰亂,人口再次減少,到1368年元朝滅亡時,只有1300萬戶,6000餘萬人。
大明
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全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饑饉疾病和瘟疫,並最終促使
紅巾軍起義爆發,期間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明朝建立並逐步統一全國後,
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在蒙元時期長期大規模戰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約有6054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755萬,占全國27%。其中山東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為山西 (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陝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
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為3380萬,占全國52%。其中,京師(南直隸)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
太湖流域人口達6,320,300,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為浙江,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廣有4,318,420人,四川最少,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1040萬,占全國的16%。
根據《明史》和《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戶口數據為: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戶,59,873,305人,3.6677億畝 (數據來源:明太祖實錄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戶,60,545,812人,[這個是除開華北大部分地區外的調查數據](今學者估計實際人口達到65,000,000人)。
明太宗永樂元年(1403年)11,415,829戶,66,598,337人。這是所有明代史料記載的明代戶口統計數據的峰值。
明太宗永樂二年(1404年)9,685,020戶,50,950,470人。
明太宗永樂七年(1409年)征服安南並收入版圖,增戶310餘萬;倘按每戶五口計,當增1,550餘萬口。
明太宗永樂八年(1410年),有960萬餘戶,5,179萬餘人
明憲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9,210,690戶,,71,850,132人。(註:此為官方統計的人口峰值)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戶,53,281,158人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戶,50,908,672人,4.228億畝 (數據來源:明孝宗實錄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戶,60,105,835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9,151,173戶,46,802,050人
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10,621,436戶,60,692,856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戶,51,655,459人,7.4393億畝 (數據來源:明熹宗實錄卷4)
關於明朝戶口的峰值,學者們普遍認為在明朝中後期,但具體時間則分歧很大,人口具體數據也分歧很大。現代學者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六千餘萬。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公元1626年明朝人口峰值有大約近一億。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萬曆年間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間。現代學者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億。現代學者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92,510,000人,1644年實際人口大約有152,470,000人。現代學者,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觀點,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
明世宗嘉靖年間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並得到推廣,使得明朝後期人口維持在一定水平上。
大清
明末清初四十餘年期間的頻繁戰爭和頻繁的瘟疫災荒饑饉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國社會已穩定,社會生產普遍恢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由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餘萬增加到一億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01,710,000。
清聖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50,000,000。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177,495,000。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181,810,00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00,000。
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09,840,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75,000,00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0。
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313,000,110。
清仁宗
嘉慶十年(1805年)332,181,403。
清仁宗嘉慶十五年(1810年)340,000,000。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年)360,000,000。
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
清宣宗
道光二年(1822年)373000,000。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19,441,360。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430,000,000
清文宗
鹹豐元年(1851年)432,160,000[一說:436,100,000人]
清文宗鹹豐元年(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和捻軍及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穆斯林禍亂造成期間全國的大量人口死亡.
清德宗
光緒十三年(1887年)377,636,000。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450,000,000。
清遜帝宣統三年(1911年)戶口調查統計有92,699,185戶。
有學者認為乾隆時期的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之一是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得到大規模推廣種植。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全國有38310萬人,其中
華南人口比重為71.4%,華北28.6%。人口超過兩千萬的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東;不足兩千萬的有
直隸、湖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不到1000萬的有雲南、貴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有
太湖平原、長江流域、
大運河沿線。
中華民國
參見:台灣人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為517,568,000,約占
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中國人口地理學創始人
胡煥庸1935年劃定
黑河瑗琿-
騰衝人口線(又稱
胡煥庸線),在領土面積上,該線東南部分占全國的43%,西北部分占全國的57%;而在人口上,東南部分人口占全國的90%以上,西北部分人口卻不足全國的10%。四川、江蘇、山東為全國人口最多三省。江蘇、山東、浙江為人口密度最高三省。到1982年,瑗琿-騰衝線以東人口占全國的比例超過94.4%,以西人口占全國的比例不到5.6%。
民國卅八年中華國民政府遷台,中華民國有效管轄台灣及福建部分地區等。至民國九十八年七月(2009年7月),有效管轄地區總人口為23,059,339人。
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1930年20億、1960年30億、1974年40億、1988年50億、2000年60億、到2011年10月31日已經達到70億。
中華人民共和國
21世紀以來
2005年全國人口1%抽樣調查,估計在調查時的11月1日全國人口有1,306,280,000人。
2009年9月28日,估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1,333,220,000人。
2012年,中國人口為135,40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69,395萬人,女性人口66,009萬人,城鎮人口71,182萬人 ,農村人口64,22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