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關於印發《上海市運動促進健康三年行動計畫(2024—2026年)》的通知
滬體群〔2024〕118號
各區體育局、衛生健康委、民政局、退役軍人局、總工會、殘聯,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本市有關構建運動促進健康服務體系工作要求,市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退役軍人局、市總工會、市殘聯制定了《上海市運動促進健康三年行動計畫(2024—2026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貫徹執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體育局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上海市民政局
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上海市總工會
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
2024年8月5日
內容全文
上海市運動促進健康三年行動計畫(2024—2026年)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
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和全球健康城市典範的目標,促進體醫康養融合,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建立和完善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健康優先。加強主動健康服務,發揮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和綜合價值,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構建中國風格、上海特色、民眾滿意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
2.堅持融合創新。樹立“大健康”“大健身”意識,整合體育、衛生健康、民政、退役軍人事務、工會、殘聯等公共服務資源,創新運動健康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
3.堅持惠民利民。為青少年、職工、老年人、軍人、殘疾人等各類人群提供種類多樣、方便可及的運動健康服務,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發展目標
到2026年底,上海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7平方米左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51%左右,市民體質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壽命等主要健康指標保持全國領先水平,上海特色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不斷健全完善,推出一批運動促進健康的創新品牌和項目,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力健康上海行動和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二、重點任務
(一)公共體育設施全齡友好計畫
把全齡友好服務融入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與管理全過程,在推進健身設施補短板落實民心工程和為民辦實事項目過程中兼顧兒童青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年齡段需求,提供涵蓋“一老一小”全生命周期的體育健身服務,促進“人人運動,人人健康”。
新建和改建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驛站(職工健身驛站)、市民益智健身苑點、體育公園、公共體育場館原則上均配置老年人和兒童青少年健身場地、項目和器材。推進老年人歡迎的市民健身步道、兒童青少年歡迎的市民運動球場及戶外運動等設施建設。在“一江一河”、公園綠地、高架橋下、城市更新區域拓展適老化、適兒化健身場地。評選公布兒童友好體育空間典型案例,發揮兒童友好示範作用。到2026年底,新增長者運動健康之家不少於60家,為老年人提供智慧便捷的“一站式”運動康養服務。推動制定《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服務規範》地方標準,推廣老年人運動健康檔案並跟蹤研究,每年發布《上海市長者運動健康之家發展報告》系列研究成果。(牽頭單位:市體育局,協作單位:市民政局、市總工會)
(二)體醫融合運動促進健康計畫
支持本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為市民提供科學健身指導、評估診療、運動干預、運動健康科普等服務。鼓勵具備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設立與科學健身相關的特色門診。打造一批國內先進、上海特色的體醫融合運動促進健康機構。
探索為運動損傷患者、慢性病和亞健康人群、健身愛好者等提供“運動處方”或科學運動建議。開展“體醫交叉培訓”,將“運動處方”相關內容納入交叉培訓。整合公共衛生和體育服務資源,支持有條件的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體育場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創建運動促進健康服務流程。支持楊浦區結合運動健康師工作試點,探索基於健康醫保理念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推進數字健康社區、健康園區、健康城區建設,鼓勵使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可穿戴設備、體質分析與運動能力評估等設備,為不同年齡段人群提供精準的科學健身服務,充分發揮科學運動在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促進康復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市民的運動健康素養。推動競技體育領域科學訓練、運動營養、運動康復等科研成果轉化套用,全民共享。鼓勵並支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醫體融合運動促進健康創新中心)先行先試,為市民提供科學運動評估、診療並實施效果監測,創新建立科學健身指導、運動損傷防治與運動康復的一體化模式。(牽頭單位:市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協作單位:上海體育大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三)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推廣計畫
在全國首批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建設試點的基礎上,繼續推廣試點經驗,推動制定《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建設與服務規範》地方標準,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上海樣本”。
開展新一輪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建設。支持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場地空間與市民健身驛站、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智慧健康驛站資源共享,功能整合。構建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標準體系,明確場地建設、設施配備、管理服務等方面要求,為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建設和管理提供指引。鼓勵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專業化、社會化運營,落實公益性開放要求。加強社區運動健康中心運營管理制度建設,建立統一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大數據平台,整合和研究利用運營數據信息,創新智慧管理和服務。支持社區運動健康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開展合作,為不同人群提供針對性的運動干預和科學健身指導。(牽頭單位:市體育局,協作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四)體質監測服務常態化計畫
結合落實國家有關常態化國民體質監測工作要求,在上海市體質監測三級服務網路基礎上,探索深化體質監測與科學健身、體醫養等融合,以街鎮社區為重點,建立更加完善的體質監測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路。
推動制定《市民體質測定服務規範》地方標準,指導體質監測站點加強管理,最佳化場地布局、人員配備、服務時間,加強設備更新、人員培訓、系統對接,進一步規範體質監測站點建設和運行,推動標準化管理,提升站點功能品質和服務效益,滿足新時代3~6歲幼兒、20~79歲成年人和老年人運動健康需求。加強體質監測站點年度總結和評估,提高體質監測與科學健身指導綜合服務水平。到2026年底,逐步將社區體質監測站升級為“體質監測與科學健身服務站”,創建一批服務優質的星級特色站點,助力提高市民體質健康水平和科學健身素養。(牽頭單位:市體育局)
(五)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計畫
面向本市18歲以下青少年,利用雙休雙假等課外時間提供內容豐富的青少年體育服務,幫助青少年掌握至少兩項運動技能,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培養體魄強健的終身運動者。
開展青少年體育夏令營、小學生愛心暑托班(寒托班)體育課程配送、青少年體育社區配送等體育技能培訓。辦好MAGIC 3上海市青少年三對三超級籃球賽、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聯賽、少兒體育聯賽及“奔跑吧少年”青少年體育主題四季活動等青少年品牌賽事。開展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級評定,引導體育社會組織為學校體育活動提供專業支持。開展“青少年科學健身大講堂”“家長學校公益課堂”等青少年科學健身指導活動。開展“我的冠軍老師”“金牌之聲”上海金牌體育小解說選拔大賽、“冠軍帶你去探營”等青少年體育文化推廣活動。加強青少年運動健康服務和宣傳教育。推進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心理健康等運動干預。支持上海青少年健康促進中心做好運營服務。探索青少年體質健康評價標準,研究建立“兒童青少年運動成長健康指數”。(牽頭單位:市體育局,協作單位:上海體育大學)
(六)職工體育高質量發展計畫
建立上海職工體育賽事活動體系,將職工體育賽事活動納入市民運動會、城市業餘聯賽,辦好上海職工健身匯,打造“工”字系列品牌賽事,推廣工間健身,普及職工健康生活方式,促進職工身心健康。
打造職工體育陣地,將職工健身驛站納入政府、工會的民生實事。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設定職工健身場地,配備職工健身器材。支持職工健身場地向周邊單位和居民開放共享。鼓勵各級工會每年組織職工喜聞樂見的運動會、健身節等各類體育健身活動。鼓勵按照《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辦法》規定,合理使用工會經費,開展職工體育比賽、健身活動,為職工購買健身服務。加強職工體育人才隊伍建設,面向職工舉辦運動損傷防護、社會體育指導員、運動健康師等培訓,吸納職工運動達人、健身愛好者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籃球、足球、桌球、羽毛球、檯球等項目的職工業餘裁判員、教練員培訓。培育職工體育社團,傳播體育文化。提供職工亞健康、慢性病等運動干預和健身指導。依託職工健身驛站、職工之家等提供健康服務,推動體育服務配送和健康宣教進園區、進樓宇、進機關、進企業。(牽頭單位:市總工會、市體育局,協作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七)老年人體育服務提升計畫
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把老年人作為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點人群之一,支持和引導老年人體育鍛鍊,發揮體育運動促進老年人健康的基礎作用。
拓展老年人身邊的健身設施,推進老年人喜聞樂見的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健身苑點等設施建設。支持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設定老年人健身場地和設施。依託長者運動健康之家發放助老體育消費券,通過“隨申辦市民雲”微信小程式等渠道納入養老服務“一件事”。加強公共體育場館助老服務。發揮市、區兩級老年人體育協會作用,扶持老年人體育團隊發展。辦好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老年人體育聯賽、老年人歡迎的社區健康運動會等賽事活動。支持老年人參加“我要上全運”、全國全民健身大賽等全國性民眾體育賽事活動。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八段錦)等養生功法。鼓勵老年人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健康自我管理小組。開展老年人健康宣教活動,幫助老年人養成良好的運動與健康習慣。(牽頭單位:市體育局,協作單位: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
(八)殘疾人社區康復體育計畫
為殘疾人提供科學精準的社區康復體育指導服務,為殘疾人配備專業健身器材設備,方便殘疾人在社區就近參加康復健身和體育活動,提升殘疾人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幫助殘疾人更加自信、自立、自強。
市殘聯、市體育局共同支持試點和推廣“智慧陽光康健苑”,配置適合殘疾人的智慧化專業康復健身器材設備,為殘疾人提供運動健身、功能康復、社交娛樂等服務。支持社區市民健身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陽光之家”等場所設定嵌入式康復體育健身點,方便殘疾人就近鍛鍊。鼓勵有條件的社區為殘疾人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運動健康師、運動康復師,為各類殘疾人提供針對性的康復健身指導方案。完善殘疾人體質監測服務,加強殘疾人科學健身指導。舉辦殘健融合運動會等受殘疾人歡迎的體育賽事活動,促進更多殘疾人參與體育,助力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牽頭單位:市殘聯、市體育局)
(九)軍民共建共享健身計畫
加強軍人體育服務,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融入雙擁工作,深化軍地體育共建,支持駐滬部隊體育事業發展。組織開展“雙擁杯”駐滬部隊軍民健身大賽、軍民健步走和退役軍人運動會、籃球賽、跑步、親子運動等體育活動,展現新時代雙擁風采,體現軍民一家親的良好面貌,營造軍愛民、民擁軍的社會氛圍。
貫徹落實國家和本市有關退役軍人工作部署,加強退役軍人健康促進工作,支持退役軍人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搭建專屬公共服務平台,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健康素養,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牽頭單位:市退役軍人局、市體育局)
(十)體育服務配送全新升級計畫
建立多方協同、智慧便捷的“你健身,我指導”上海市公共體育服務配送制度,明確市、區、街鎮體育服務配送責任分工,完善體育服務配送指導檔案,加強人員、標準、經費等服務保障。
升級全市統一的體育服務配送信息平台,整合能夠提供科學健身指導的體育部門、工會、企業、體育社會組織、高校、醫療機構等資源,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配送方式,推進科學健身講座、健身技能培訓等公共體育服務進社區、進園區、進校園、進樓宇、進企業、進單位,指導社區居民、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青少年等科學健身。落實上海市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標準,每年完成公共體育服務配送不少於10000場,幫助更多市民掌握科學健身知識和技能。(牽頭單位:市體育局,協作單位:市總工會)
(十一)全民健身志願服務計畫
持續開展“奮進新征程 運動促健康”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系列活動,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鼓勵運動員、教練員、運動健康師、醫務人員等共同參與,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總結推廣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典型案例。
重點圍繞6月10日毛澤東同志“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題詞紀念日、8月8日全民健身日暨體育宣傳周、12月5日國際志願者日以及元旦、春節、五一、國慶、重陽節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貼近民眾的全民健身志願服務主題示範活動,辦好上海市科學健身指導體驗周等特色活動。依託社區市民健身中心、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智慧健康驛站等場所,為青少年、職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提供科學健身、運動項目技能培訓、鍛鍊器材使用等指導。結合“國球進社區、進公園、進園區”、民眾“三大球”、大眾冰雪運動等開展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信息化平台,鼓勵社會體育指導員參與健身技能培訓、賽事活動服務保障、社區體育設施巡查維護、體質監測、科學運動與健康指導以及慢性病運動干預等志願服務。(牽頭單位:市體育局)
(十二)運動健康科普助力計畫
市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共同加強運動健康科普,打造運動健康科普交流和展示平台,支持上海市運動促進健康專家委員會定期舉辦運動健康科普推選活動。通過上海健康頻道、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融媒體中心、健康雲等平台,創新運用“健康脫口秀”等手段,在全社會廣泛傳播運動健康理念、知識和技能。
設立一批在運動健康科普教育、科普宣傳、科普服務社會、體育健身文化傳播等方面作用突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運動健康科普基地”。培育一批致力於運動健康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熱心幫助市民提高運動健康素養,持續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社會評價較好的“運動健康科普人物”。創作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積極傳播運動健康知識和技能的視頻、圖文、圖書類“運動健康科普作品”。(牽頭單位:市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本市體育、衛生健康、民政、退役軍人、工會、殘聯等部門把運動促進健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十五五”規劃和年度計畫,納入每年全民健身工作總結和評估,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機制。支持各區、有關單位探索運動促進健康的新舉措和新路徑。鼓勵有條件的區建設“體醫融合”示範區。
(二)加強經費保障。在本市全民健身、健康促進、養老服務、退役軍人管理服務、工會、殘聯等工作經費中根據需要增加運動健康相關經費投入,優先保障民眾身邊的運動設施、健康服務等民生項目。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運動健康相關經費在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經費中的比例。鼓勵高校、醫院、企業等社會力量增加運動健康領域資金投入。
(三)加強人才隊伍。加強複合型運動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運動健康師、體醫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健康自我管理小組開展科學健身。支持運動人體科學、運動醫學、運動康復、運動營養、運動心理、體育康養、運動健康智慧型裝備等相關前沿領域發展,推動相關領域科研與實踐走在全國前列。建立上海市運動健康專家庫。鼓勵上海市運動促進健康專家委員會和高校、科研機構、醫院、企業、社會組織等提供專業支持。
(四)加強社會宣傳。廣泛開展貼近民眾、融入生活的運動健康宣傳,培育“人人會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養。支持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新媒體等平台製作傳播具有影響力的運動健康宣傳內容,推廣運動健康的正確理念和方法。深化長三角區域和國內國際運動健康領域交流合作,推進落實《運動促健康長三角宣言》,共同辦好長三角運動促進健康品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