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發布
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科創鄭州”三年行動計畫(2024—2026年)的通知
鄭政辦〔2024〕36號
各開發區管委會,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科創鄭州”三年行動計畫(2024—2026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6月13日
內容全文
“科創鄭州”三年行動計畫(2024—2026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鄭、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支持全市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錨定“
兩個確保”,實施河南省“十大戰略”和“
十大建設”工程,聚焦鄭州市“四高地、一樞紐、一重地、一中心”和鄭州都市圈建設,引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融合全市科創資源,凝聚創新人才要素,打造開放融通平台,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長效服務機制,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形成科技經濟融合發展的典型示範模式,為加快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重點任務
(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主陣地
1.啟動“科創中原”試點城市建設。依託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科普中國”和河南省科協“科創中原”平台,圍繞鄭州市重點產業發展,制定“科創鄭州”工作方案,明確建設目標任務,建立聯合推進機制。謀劃開展“一市一品”產業技術發展大會,打造具有鄭州特色的“百會鏈千企”活動,助力鄭州市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市科協、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2.高標準建設中原科技城。推動中原科技城與河南省科學院、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三合一”融合發展。加快建設龍湖北部片區、如意湖片區、龍子湖片區、鄭州東站片區、白沙北部片區、白沙南部片區、連霍高速以北片區等重點功能片區,將中原科技城建設成為“基礎研究+套用研究+未來科技研究+中試+成果轉化”全周期、全鏈條、全過程的綜合研發功能區,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城。(責任單位:鄭東新區管委會、鄭州高新區管委會、鄭州經開區管委會,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協)
3.打造細分領域區域產業創新高地。實施優勢產業科技賦能工程,建設產業研究院,聚焦產業難點,做大做強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製造、現代食品、新型材料、鋁加工製品和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集群,用好產業基金,最佳化產業政策,強化科技供給,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科協、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鄭州高新區管委會、鄭州經開區管委會)
(二)布局建設高能級創新平台
4.構建線上線下融通平台。與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科普中國”、河南省科協“科創中原”網路服務平台實現精準對接,在科協網站上增加“科創鄭州”專欄,將高校院所、高新技術企業、行業協會納入平台開展供需對接,建立鄭州市產業發展“問題庫”“成果庫”“人才庫”。圍繞重點產業與全國學會開展深度合作,邀請國家級、省級“科技服務團”來鄭常態化開展對接洽談、聯合攻關、諮詢服務、“技術路演”等科技志願服務活動,構建線上線下渠道融通的創新創業平台,促進優質技術項目和成果在鄭州轉移轉化。(責任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
5.構建協同創新服務平台體系。加快推進實驗室體系重塑重組,高標準建設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等。主動對接全國、全省學會,推動建立一批創新中心、產業研究院和中試基地。推動建立企業(園區)科協,在市域和試點區縣(市)域推動成立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學會。支持雙一流高校、中國科學院系統等在鄭設立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化雙創載體平台,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周期、全鏈條、全過程的開放式創新體系。(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市人社局、市發展改革委)
(三)構建多層次科技人才支撐體系
6.大力引育高端創新人才。貫徹落實“雙招雙引”會議精神,推動“鄭聚英才計畫”人才政策落地落實。高標準舉辦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鄭州專場、“嵩山英才薈”、產業高端論壇等活動,籌劃舉辦中國·鄭州國際人才活動周和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赴一流大院名所、沿海城市、沿“一帶一路”、借“空中絲路”赴海內外進行政策宣傳和人才招引。每年組織開展“鄭州市青年科技獎”評選活動,加大“中原英才計畫”“河南省青年科技獎”等舉薦力度,加強“卓越工程師培養工程”“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中原英才計畫”等人才遴選支持,舉辦鄭州市青年科學家論壇。推進“百企百站”引博行動,舉辦鄭州市第三屆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責任單位:市委人才辦,市科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7.拓展橫向交流與對外合作。聚焦全市重點產業開展“會市戰略合作”,引導優質資源賦能重點產業發展,在人才、科創、科普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資源共享,推動科協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海智計畫”,加強與科技已開發國家、“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港澳台科技組織交流合作,支持本地科研機構、行業龍頭企業建設海外研發機構。組織開展“海智專家中原行”,做好市屬高校對外交流。制定實施自貿區鄭州片區外向型經濟發展促進政策,積極引進重大外貿項目、跨國公司第二總部等,實現外向型經濟集聚發展。(責任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市委外事辦)
8.加快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萬人助萬企”,持續開展“百會鏈千企”活動。依託全國學會、科研院所創新資源,組建專業化科技服務團。支持海內外有能力的機構、團隊、個人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能培訓,邀請學會院士專家就我市企業中“卡脖子”問題、行業共性難題等蒞鄭調研,建立常態對接溝通工作機制,打造“科技服務團”精準服務機製品牌。(責任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
(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9.打造產業高端開放平台。持續辦好鄭州國際技術轉移對接大會,擴大國家網路安全峰會、中國品牌戰略發展論壇、機械潤滑暨設備健康管理產業鏈國際論壇等。圍繞發展需求,打造“選商引智”國際平台和產能合作促進平台。引入國內外知名專業機構和企業,在活動策劃、運作管理、會務保障等方面深入合作,提升鄭州市對外開放平台專業化水平。探索本地“院校+賽事展會+產業”模式,引導行業協會、高等院校、龍頭企業等聯合舉辦特色產業開放合作專業會議或論壇,建設新型產業平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
10.推動產業鏈現代化。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實施產業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每年培育“鏈主”企業50家以上,到2025年“鏈主”企業達到150家左右。完善產業集群發展政策體系,支持超硬材料、耐火材料、新能源汽車、智慧型感測器等創建國家、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引導小微企業園建設特色產業集群,到2025年建成200個小微企業園。實施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提升行動,提升建設能級。(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科協)
11.大力培育“新製造”和“新服務”。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系統推進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和產業生態建設,打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一批萬億級、5000億級、3000億級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區塊鏈發展先導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套用城市群建設,建設一批全國重要的未來產業先導區、示範區。深入實施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改造行動,大力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環保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服務等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市金融局、市人社局、市資源規劃局,鄭州高新區管委會、鄭州經開區管委會)
(五)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12.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力度。探索市場化專業化運營,線上線下相結合,精準提供科技服務,培育發展鄭州技術交易市場。引導高校院所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鼓勵民營企業自建或與其他社會力量聯合建立技術轉移機構。依託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圍繞重點產業領域,推動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平台。培養一批專業化、複合型的技術經紀(經理)人才。推動省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平台互聯互通,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專項行動,促進資源信息開放共享。(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
13.完善金融創新政策支持。完善科技貸款風險補償長效投入機制,按貸款金額增加準備金規模。鼓勵合作金融機構開展“鄭科貸”業務,對合作金融機構本金部分的實際損失,給予一定的損失補償。加強政策性擔保機構建設,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專項貸款增信服務。引導合作金融機構開發科技信貸產品,提供精準信貸支持。設立鄭州市天使投資引導資金,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四位一體有機結合。(責任單位:市金融局、市科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
14.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培育一批“四有”規上工業企業。支持省內規上企業在鄭建立研發中心。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擔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企業技術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建設任務。(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
15.強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實行“揭榜掛帥”科技項目,簡化科研攻關項目過程管理,針對關鍵節點實行“里程碑”管理,改革科研經費管理,簡化經費預算編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許可權,開展科研經費包乾試點工作。深入推進“三評”改革,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規章制度與科研管理制度。(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市財政局、市政府國資委、市民政局、市工商聯)
16.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深化涉農科普,提升農民科學素質。發揮“科普輕騎兵”優勢,建立“1+X”巡展資源體系。為科學教育相對匱乏的農村學校開展系列巡展活動,促進科普資源的均衡投放和普遍受益。圍繞服務鄉村振興,組織科技服務團開展規劃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等科技服務。建好用好示範性“科技小院”,推廣農業技術,培育鄉土科技人才。依託市級學會、協會、研究會建立農業產業專家庫,探索科普助力鄉村振興新路徑。(責任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市農委)
(六)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17.厚植創新創造社會土壤。辦好“世界感測器大會”“中國創業者大會”“鄭創匯”等系列國際創新創業活動,拓展國際智慧型網聯汽車大賽、國際虛擬現實創新大會等影響力,吸引一批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項目在鄭落地,擦亮“活力鄭州”創新創業品牌。定期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評選一批創新創業典型。加強新時代科普工作,細化落實支持加強科學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具體措施,創新科普工作“鄭州模式”。支持科普類市場主體發展科普事業,促進科普工作與科技研發、產品推廣、創新創業、技能培訓等有機結合。鼓勵各級黨委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支持科普發展。(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市教育局)
18.充分發揮科技資源的科普效能。推進具備條件的重大科技工程、重點實驗室等有序向公眾開放,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普及重大科技成果。辦好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重點活動,提升科普活動覆蓋面和受益率。(責任單位:市科協、市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由市科協牽頭,會同市委人才辦、市委外事辦、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資源規劃局、市農委、市商務局、市政府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市金融局、市工商聯、市科協、鄭州高新區管委會、鄭州經開區管委會、鄭東新區管委會,統籌推進各項任務落實,完善聯動推進制度,細化具體措施,形成合力。
(二)加大支撐保障
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爭取地方財政有配套資金。建立線上融通平台,實施項目化管理、規範化推進。加強節點控制,強化閉環管理,為項目的實施和建設提供支撐,強力推進試點行動。
(三)建立長效機制
發揮科協系統橋樑紐帶作用和組織優勢,搭建平台載體,以提供特色科技服務產品為目標,遵循市場規則、完善協作制度、保障各方權益,建立互惠互利的長效合作機制。
政策解讀
《“科創鄭州”三年行動計畫(2024—2026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鄭州市“四高地、一樞紐、一重地、一中心”和鄭州都市圈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融合全市科創資源,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為加快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一、出台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鄭、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支持全市高質量發展,根據《中共河南省委辦公廳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科創中原”三年行動計畫(2023-2025年)〉的通知》,制定了本行動計畫。
二、主要內容
1.建設“科創中原”試點城市
高標準建好中原科技城,將中原科技城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科技城”,不斷打造細分領域區域產業創新高地,把鄭州市建設成為國家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為推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提質進位、引領現代化河南發展提供創新支撐。
2.打造“科創鄭州”創新平台
“科創鄭州”創新平台主要包含國家級創新平台和重點實驗室、高校及研究院所創新平台、市場化雙創載體平台、“科創鄭州”網路服務平台、科技志願服務平台等創新平台,這些線上線下通融平台共同構成了鄭州市科技創新生態系統。
3.提供“科創鄭州”人才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想實現“科創鄭州”的目標,就必須構建多層次的科技人才支撐體系,貫徹落實鄭州市“雙招雙引”會議精神,提升對海內外科技人才的引育力度,建立院士專家與我市企業常態對接溝通機制,為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
4.加快“科創鄭州”產業發展
圍繞鄭州6大主導產業,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建設新型產業平台,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升級與數位化轉型。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對鄭州市產業發展提供支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並結合我市實際,最佳化產業區域空間布局,高效推動鄭州市產業現代化發展。
5.構建“科創鄭州”服務體系
通過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支持體系、最佳化科技創新生態、加強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水平、開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活動等一系列措施,不斷提升鄭州市科技創新水平,構建“科創鄭州”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6.營造“科創鄭州”創新生態
我們可以通過加強政策引導、提升科普內容創新、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建設科普設施等方法,充分發揮科普資源效能,厚植創新創造土壤,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為鄭州市國家中心城市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解讀機關及解讀人
解 讀 人:王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