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科技出版機構,由前中國科學院編譯局於30年代創建的有較大影響的龍門聯合書局合併,於1954年8月成立。1993年8月,恢復使用“龍門書局副牌。科學出版社比鄰皇城根遺址公園,是一個歷史悠久、力量雄厚,以出版學術書刊為主的開放式出版社。1993年,科學出版社榮獲國家首批“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近年來,科學出版社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在組織結構、選題結構、市場結構、經營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大幅度的調整。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科學出版社
  • 外文名:Science Press
  • 成立時間:1954年8月
  • 總部地點:北京
  • 經營範圍:出版書籍刊物
  • 公司類型:綜合性科技出版機構
  • 公司口號:高層次、高水平、高質量
簡介,改制背景,發展,重大項目,初創時期,聯合發展,轉折時期,新的時期,誕生時期,改革開放,走向輝煌,領導班子,戰略方針,業績輝煌,重塑品牌,國際合作,銷售網點,企業文化,居首因素,出版地位,期刊中心,

簡介

科學出版社比鄰皇城根遺址公園,她是一個歷史悠久、力量雄厚,以出版學術書刊為主的開放式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保持“三高”和“三嚴”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發揚“科學人”忍韌的奉獻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推動變革與創新的主導思想,在“立足科技,面向教育、多種媒體、綜合經營”出版方針指導下,依託中國科學院和“科學家的出版社”的金字招牌,充分挖掘國內外優良出版資源,重視重大出版工程建設,形成了以科學(S)、技術(T)、醫學(M)、教育(E)、社科(H)為主要出版領域戰略架構與規模。科學出版社在國內擁有自己完善的出版、發行網路,下設龍門書局、上海分公司、武漢分公司和成都分公司,同時與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出版公司建立了長期的良好合作關係。

改制背景

2011年7月19日,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暨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這是繼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公司之後,經中央批准組建的又一國家級大型出版傳媒集團。作為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這標誌著我國出版傳媒領域的資源整合兼併重組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標誌著我國出版業在國家層面上的人文、教育和科技三大優勢國有出版傳媒集團公司的格局已經形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為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揭牌並講話。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出席並講話。
中組部副部長王爾乘,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張崇和,國務院副秘書長江小涓,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工信部副部長劉利華,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程東紅等出席,大會由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方新主持。

發展

科學出版社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組織結構、選題結構、市場結構、經營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其目標是:立足知識創新工程的源頭,以知識創新成果的歸納整理、傳播轉移、普及提高為己任,把科學出版社辦成中國最大、學術水平最高、綜合性最強的國際化出版機構,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中國科學出版集團
科學出版社至2010年共出版圖書20000餘種;期刊300餘種,20000餘期。現每年出書2000餘種(其中外文版圖書30餘種),每年出版的科技學術著作占全國同類書的12.5%。期刊150餘種(其中外文期刊29種),出版的學術類期刊占全國同類期刊的15%。還積極發展以科技為題材的音像和軟體、光碟等電子出版物
自1982年以來,科學出版社在連續七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評比中始終名列首位,有40餘種圖書獲一等獎或特別獎,先後有200餘種圖書在國家級、省部級以上的評獎中獲獎,在歷屆優秀科技圖書評獎和科技期刊評獎中始終名列前茅。
1993年榮獲國家首批“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
2007年榮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獎”。
2023年11月1日,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科學出版社等單位聯合建設的PubScholar公益學術平台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該平台提供公益性的學術文獻服務,為有相關需求的機構、社會公眾等提供了內容豐富的學術資源。
科學出版社出書7000餘種(含重印書),期刊200多種。由北京地區出版產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近幾年連續刊發的《北京地區出版社競爭力排行榜》年度報告中,科學出版社的競爭力位居全國科技類出版社榜首,在全國出版社中名列第三、四位。
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期刊大都是在國內一流和國際上有影響的期刊,許多期刊被世界權威的SCICA、SA、EI等六大檢索系統收錄。
科學出版社在上海、武漢、瀋陽、長春、成都、深圳等大城市設有辦事處或發行站。在改革開放中,為進一步加強與外界的聯絡,在美國紐約、中國香港分別設立了科學出版社紐約出版公司和香港科華出版有限公司,與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家出版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委員會的辦事機構也設在該社。
作為中國科學出版集團的核心企業,科學出版社正積極推進集團文化體制改革,努力完成中國科學出版集團“一個平台、兩個中心”的建設,即建立集團科技內容資源平台,以適應數位化出版和內容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將集團建設成為中國優秀科技成果的發布中心和國外優秀科技成果的引進中心,成為以STME為主要出版領域的高水平、綜合性、國際化的科技出版集團,為促進中國科技走向國際做出貢獻。

重大項目

《二十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來科學出版社重大出版工程建設引人注目,優良出版資源富集,品牌優勢凸顯。一批批凝聚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和重大科技項目的重要成果、反映中國最高科研水平的重大出版項目和原創科技著作落戶科學出版社。這是科學出版社對諸如國家“863”、“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級重大項目給予持續關注以及長期重視重大出版工程建設的成果。2005年,歷經中國四代植物學家辛勤耕耘和通力協作,一部跨越了半個世紀的學術巨著,總計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在全部出版完成,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被570位兩院院士評選為“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中,科學社有20項入選,在申報的451家出版社中獨占鰲頭。由錢偉長先生任總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40卷)進入運作階段;由路甬祥副委員長任總主編的國家級重大出版工程《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國家卷》(20卷)已經完成,其後續工程地方卷、地圖集也正在進行中;繼《中國出土玉器全集》之後,《中國出土磁器全集》也進入了編輯出版階段,《中國出土器物全集》系列叢書初具規模。這些重大出版工程有益地提升了科學出版社在圖書市場中的品牌影響與競爭能力。
《中國植物志》
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1978年已出版了18卷的《中國植物志》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1999年Flora of China進入中國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2005年總計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完成,被570位兩院院士評選為“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中國植物志》是由中國四代植物學家辛勤耕耘和通力協作、跨越半個世紀的集體結晶。這部曠世巨著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包括9000多幅圖版,總計5000多萬字,126卷冊,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作為我國巨觀生物學領域最重大的學術成就,《中國植物志》的全部出版為合理開發利用植物資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基礎信息和科學依據,對陸地生態系統研究將起到重大促進作用,對國家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將做出重大貢獻並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植物志》在收載植物種類、編纂內容、正確鑑定植物種名、文獻引證、地理分布、經濟用途及其科學性等方面已超過中國在20世紀出版的同類著作,有的還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中國植物志》先後獲卷冊、科屬、或階段成果獎192項,其中國家和省、部級獎30餘項。
《10000個科學難題》
《10000個科學難題》是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四機構聯合徵集一萬個科學難題重大活動的成果結晶。徵集的內容包括各學科至今未能解決的基礎理論問題、學科優先發展問題和前沿問題、國際研究熱點問題和在學術上未獲得廣泛共識,存在一定爭議的問題等。徵集的對象主要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和學部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部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審組成員,以及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等。40餘名院士組成了這次徵集活動的專家指導委員會,其中包括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北京大學原校長陳佳洱院士等。徵集活動計畫在2007—2010年間完成。2007年先行啟動三個學科領域:數學、物理學和化學,逐步擴大到其他學科。四機構希望通過本次徵集活動及《10000個科學難題》圖書的出版,能加強對科學研究的導向作用,激勵我國科技人員勇於獻身科學,攻克科學難題;普及科學知識,激發青少年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初創時期

從1925年起執教於江蘇省立上海中學的理科教員嚴幼芝先生,在教學時經常需要參閱一些圖書資料,而在市面上能夠購買到的或者價格十分昂貴,或者質量不佳。他目睹這種社會現象和自己的切身體會,遂產生為廣大讀者提供高質廉價圖書的願望。1930年6月,經各方集資,嚴幼芝在上海尚文路龍門師範學校的舊址借兩間小屋辦起出版社,故取名龍門書局,自任經理,出版的第一批書是供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用的70餘種課本。經過一年多的摸索,龍門書局在圖書質量提高的同時,營業額也直線上升,南京中央大學、杭州三江大學等以及不少外地讀者也紛紛要求訂貨。由於龍門書局的資金、設備和印刷力量有限,那時只能承印預訂的業務,沒有條件自辦出版發行,盈利不多。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1932年,嚴幼芝為了把業務再向前推進一步,同股東們商議,決定追加投資,將龍門書局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請鄭通和先生為董事長。這時,書局從國外進口了一台石印機,增添了一些工人,建立了一個小型印刷廠。從此,既能承擔預訂圖書的出版,也可以儲存一些常用的科技課本以應付門市部銷售,印數增加,成本也相應下降。那時北平、天津的一些大學前來訂貨的也不少,原有資金又不敷周轉。經股東會商定,再次增資。
1934年,嚴幼芝為了進一步提高印刷工藝,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決定自費出國深造。行前將書局和印刷廠的工作做了妥善安排,以保持印刷、出版和發行業務的正常進行。嚴幼芝去英、德兩國留學三年多,先在英國曼徹斯特科學技術學院和曼徹斯特大學學習數理化冶金學,1936年轉到德國萊比錫印刷學院專攻印刷技術
1937年春,嚴幼芝在國外從報刊的字裡行間預感到日本帝國主義在準備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這年5月初他即趕回祖國。不久,“七七”事變爆發,“八一三”日寇又瘋狂進攻上海,狂轟濫炸,龍門印刷廠遭殃被毀,化為瓦礫。上海淪陷後,龍門書局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收拾殘燼,邀請回到鄉下的工人重新來到上海,購買一些破爛的石印機器加以修理,在租界內租用臨時廠房,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恢復了生產。龍門書局在創始階段的七年中,出書近千種,較好地滿足了各校教學的基本需要

聯合發展

1937年“八一三”日寇侵占上海,人們惶恐不安,出版業異常蕭條,同業競爭又十分激烈,利潤遽然下降,時有發生危機的可能。為了維持較高的利潤,經嚴幼芝發起,組織八家出版社聯合經營,立即得到同業的贊同,決定共同集資,在人們稱之為“孤島”的上海租界內成立龍門聯合書局。龍門聯合書局為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其中原龍門書局占股份32%。它由股份較多的六家負責人為董事,組成董事會。嚴幼芝被聘任為總經理。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起初,龍門聯合書局的發行業務由一家雜誌社上海分社承包,1938年收回自辦,並由嚴幼芝等負責組成總管理處,自建印刷廠,設立總發行所和支店專櫃。同時,在北平和天津也設立了分店。從此,龍門集出版、印刷、發行於一體,躋身於中國書業界。
龍門聯合書局在經營管理方面一向精兵簡政,精打細算,注意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當時總管理處設於一幢三開間二層樓的石庫門房屋內。總經理室在樓上,秘書、會計、出版、總務等部門在其周圍,隨時為總經理傳遞信息、提供資料和處理日常工作,總共不過十幾人;樓下是書庫和批發部,才六名職工。
龍門聯合書局雖然並不大,但出書品種很多,而流動資金有限,時有捉襟見肘之虞。久而久之,流動資金周轉迅速成了龍門經營管理上最突出的特點。它對原材料的周轉期限,成品、半成品的庫存時間均有很高的要求。在生產流程中,如果有一個環節發生了重大故障,都可能影響整個企業的正常運轉,甚至出現危機。所以經過不斷總結經驗規定了嚴格的供求對路、以銷定產的出書原則。書稿大多由使用該書的大專院校提供或推薦,需要什麼出什麼,需要多少印多少。對於暢銷書和大部頭書,龍門設立了好幾個毛本棧房。存儲毛本,有利無弊,既能減少積壓資金,又能隨時裝訂成書。同時對裝訂規格,可以根據銷售情況任意改變,比較機動靈活。
龍門聯合書局董事會中的主要成員來自教育界。他們懂得人心向背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所以比較能關心職工和善於用人。在職工隊伍中,大多是青年,練習生經常占全員名額的三分之一,他們學習努力,工作積極。這樣既節省開支,又培養了一批適應龍門需要的人才。
龍門業務的迅速發展往往受資金短絀的限制。為了擴大再生產,1942年起,年終盈利就很少發放股東的股息(8厘)和紅利,而採取升股的辦法(龍門股東以學界居多,入股不只是謀利);對職工的年終分紅也常以股票代金(職工得到股票後,很容易按票面值轉讓),藉以增加流動資金。

轉折時期

1945年秋,抗日戰爭結束後,出版行業進入激烈競爭階段。為了謀求發展,龍門聯合書局決定組建科技圖書編輯室,以適應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需要。其科技圖書的選題一般是經人推薦,初步認可後,即與在上海平素關係較密的幾所主要大學的教授或一些廠礦單位的專家交換意見,對社會需求、讀者對象,做到心中有數。選題確定以後,物色著譯者或約請推薦人撰寫,簽訂約稿契約,在契約上還標明版稅率,一般為定價的10%~12%,每季度根據銷售量結付一次版稅。龍門的編譯人員完成本單位交辦的翻譯書稿則不付給版稅或稿酬。圖書的印數和定價也是由嚴幼芝和程克猷酌定,編輯人員很少過問。從賬面上反映,一本書的印製成本約占定價的30%~35%。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龍門的專職編輯人員甚少,主要聘用特約編輯,機動靈活,按件致酬,節省開支,同時採用編校合一的辦法,由編輯與出版人員共同兼顧圖書的設計、校對(如系翻譯稿,每個校次都必須對照原文),由於分工粗略,卻培養了一些出版工作的多面手。
在科技圖書出版業務發展的同時,龍門約請了23位大學教授、工程界知名專家組成一個工程圖書審核委員會,作為編輯出版業務的諮詢機構,對龍門出版工程方面的圖書發揮了一定作用。龍門由於出書目的和讀者對象比較明確,各類圖書出版後頗受學界歡迎。在科技圖書編輯室成立以後的兩年中,陸續出版了編著和翻譯的科技圖書近200種,其中不少成為大專院校和高中的課本或參考書。如:《普通物理學》、《高中物理》(上下冊)(嚴濟慈);《材料力學》(季文美);《機械製圖》(沈正功);《電工原理》(張鐘俊);《燃氣輪機》(陳學俊);《實用機構工程手冊》(柴志明)等。這些書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有的書曾多次重印,直至解放後仍有讀者。
龍門聯合書局早期出版的科技圖書,在印刷方面有其獨特之處。書稿經編輯室主任審閱後發排,送交自設的小排字房。排字房除了鉛字架外,只有一、兩部腳踏印刷機。起初只有兩名排字工人和一名學徒,後來又增加一名排字工人。稿子排出,至少送校三次,由編輯人員校對,態度極其認真,出書絕少發現書中有排印差錯。校改完畢後,即在腳踏印刷機上列印清樣,清樣用道林紙,再送編輯室。印刷時,仍在自己印刷廠採用石印方法印刷,不送外廠。這樣做為的是充分利用自身現有條件又免受別人制約。隨著科技圖書的出版量不斷增長,起初有些小廠來承接圖書的排印裝任務,不久龍門與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藝文印刷廠等簽訂了長期契約,這才真正走上了鉛印出版的大道。那時一般圖書的印數3000冊左右,上萬的很少。

新的時期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龍門聯合書局領導層意識到科技圖書的出版發行事業必有其廣闊的發展前途,希冀大展宏圖。鑒於早已解放的東北地區有不少大專院校、工礦企業,對於科技圖書有殷切需求,遂於1949年8月派人前往瀋陽設立分店。由於當地新華書店、三聯書店和一些小書店均不銷售科技圖書,龍門瀋陽分店成了獨家經營,零售兼批發,生意興隆,尤其逢年過節,門市九折優惠讀者,更是忙得不可開交。瀋陽分店幾乎包攬了龍門版圖書在整個東北地區的市場。新中國成立後,龍門又派人去西安等地開設分店,擴大發行業務。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自1950年起,北京、漢口等分店為擴大營業額,方便圖書館、科研單位和廣大讀者選購各類科技圖書,除銷售龍門版圖書外,還經銷其他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圖書,深受讀者歡迎。據統計,北京分店有一個月經銷外版書的銷貨額竟高達銷貨總額的70%。
1953年龍門聯合書局為適應科技圖書的編輯出版業務大幅度增長,加強了編校力量,並改善了工作環境。
新中國成立以後,龍門又吸收了一批職工,分布於各個部門。過去龍門聯合書局的出版物基本上都是通過自己的發行網進行的,出版者與讀者直接見面,易於交流供求信息。解放以後,龍門的出版物交新華書店和中國圖書發行公司發行,部分仍由自設的門市部銷售。為了進一步擴大發行,1951年8月龍門聯合書局與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新亞書店等十三家出版單位組織了一個聯合發行機構――中國科技聯合發行所(簡稱科技聯),嚴幼芝為主任委員。龍門和以上幾家的各地門市部都成為科技聯的門市部,並在其他不少城市設立代銷處,其發行網點幾乎遍及中國。
“五反”運動中,科技聯受到社會輿論的責難,被認為在中國設立發行網是與國營的新華書店、中國圖書發行公司相抗衡,運動以後即告解散。龍門除了保留上海、北京兩地的門市部外,各地分店也陸續撤銷,其發行業務交由新華書店辦理。
從1950年起,為回響黨對私營工商業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嚴幼芝多次奔走於京滬之間,在出版科技圖書方面,根據龍門原來基礎,按照第一屆中國出版會議確定的在業務上逐步走向專業化的精神,經出版總署安排,與高等教育部建立聯繫,接受高教部下達的蘇聯科技教科書的編譯出版任務。當時龍門的編輯人員大多不懂俄文,於是突擊學習。由於龍門採用編校合一制,這些高教課本編輯加工後,根據各人的業務水平分工承擔三個校次中的初校(一般工序)、二校關鍵工序)、三校(把關工序)。任何一個校次都必須認真對照原文,要求嚴格。由於人少任務重,資金匱乏,往往出現一部書稿分幾批發排的情況,幾個校次採取流水作業,同時進行,工作相當緊張。龍門還承接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的加工定貨任務,總生產量逐年有大幅度上升。僅以歷年圖書的用紙情況為例:如將1949年用紙量作為100,1950年為385,1951年為1073,1952年雖經“三反”、“五反”運動,仍為599,1953年為1679。
與此同時,龍門圖書的發行情況,連年也有大幅度上升,以1949年發行金額530037769元為100,1953年已達5728。銷貨增長,開支相對下降,1949年開支占發行金額的27.24%,1953年下降為14.23%。

誕生時期

中國科學院鑒於出版工作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1949年11月1日成立之日,即在科學院機關設立編譯出版局(後改稱編譯局),主持出版工作,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個科技編譯出版機構。當時編譯局以出版中國科學院和各自然科學學會主編的學術刊物、中國學者的科研專著和翻譯出版國外的優秀科學著作、組織編訂自然科學名詞為主要任務,同時還接受出版總署委託,承擔對商務印書館和龍門聯合書局提出的科技書稿審查任務,並且向各大學、科研機構徵集選題和書稿,再向商務、龍門推薦,因此早與龍門聯合書局有著業務關係。隨著科學事業的發展,中國科學院認為有必要加強出版工作,乃於1954年2月成立編譯出版委員會以領導並規劃全院的出版工作,確定編譯局作為這個委員會的辦事機構。由於編譯局不是一個獨立對外的出版單位,在廣泛開展組稿活動方面亦受到局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唯有加強編輯出版力量成立自己的出版社,才能使編譯局從繁重的出版業務工作中擺脫出來。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當時國家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興未艾,中國科學院根據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的精神,提出了同私營出版業中經驗豐富、作風正派的出版企業進行公私合營的方案,藉以彌補科學院的人力不足,也可以為國家改造一部分私營出版企業。這樣,在出版總署主持下實現了關於龍門實行公私合營問題的會談。經過兩次十分順利的會談後,發表了《會談紀要》。出版總署於1954年5月26日正式批覆龍門聯合書局,批文稱:你局原已有若干公股,並早已為國家擔任加工訂貨任務,事實上已具有國家資本主義性質。實行全面公私合營的條件業已成熟,我署同意你局公私合營,並決定改組為科學出版社。
龍門聯合書局從1950年4月起經過多次提出公私合營的申請,至此終於成為我國較早實行公私合營的出版單位之一。1954年7月,籌備工作宣告結束。這時,中國科學院指派著名古生物學家、前編譯局局長楊鐘健為科學出版社董事長,龍門聯合書局推任原龍門董事長沈溯明為科學出版社副董事長。7月27日召開了科學出版社第一次董事會,會議由正、副董事長輪流主持,聽取周太玄嚴幼芝分別作的科學出版社籌備工作經過的報告。最後一致同意:科學出版社正式成立日期定為8月1日,並提前於7月29日舉行成立大會。7月29日下午,舉行科學出版社成立大會,上級機關和各方來賓數十位蒞臨慶賀。大會由科學院辦公廳嚴希純處長主持。科學院編譯局周太玄局長致辭,他詳細報告了科學出版社的籌建經過,闡明了會後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出版社的方針任務、組織機構等。最後,嚴希純正式宣布科學出版社董事會和主要負責人名單。
社長兼總編輯周太玄,副社長兼副總編輯趙仲池,經理嚴幼芝,副經理於強。同時宣布科學院編譯局的大部分編輯出版部門併入出版社。編譯局作為科學院領導出版社的建制仍然保留,周太玄任局長,趙仲池任副局長,名詞室仍隸屬於編譯局。

改革開放

為彌補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後,科學出版社全體幹部職工以極大的熱情,根據“側重基礎、側重提高、兼顧普及”的出版方針,為科研服務以出版科學成果為主,以平均年出書500種、期刊140餘種的速度出版了大量專著、論文集、基本資料和高新技術等方面的圖書和期刊,積極推動科技出版工作的發展和對外合作的開展,先後與德國施普林格等40餘家出版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出版了《配位場理論方法》中國自然地理》《工程控制論》《值分布論及其新研究》《中國土壤》等一大批優秀科技書刊,自1982年以來先後有200餘種圖書在國家或省部級以上的評獎中獲獎,在歷屆優秀科技圖書評獎和科技期刊評獎中始終名列前茅。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1984年和1992年為適應科學出版事業的發展,中科院和新聞出版署先後批准出版社出版音像和電子出版物。並繼恢復上海辦事處之後,又相繼設立了廣州、長春、瀋陽編輯室和武漢辦事處。
1985年由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領導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正式成立,其辦公室掛靠科學出版社。並先後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和中科院的辦院方針,經中科院批准制定了科學出版社工作指導方針與任務和《科學出版社三年工作規劃要點》(1988—1990),以及《科學出版社八五發展規劃綱要》。
1985年科學出版社被批准為事業單位,1987年中科院批覆同意我社確定的三年經營目標,1990年為支持優秀科技書刊的出版,中國科學院決定設立科學出版基金,由中國科學院每年從科學事業費中撥付基金專款300萬元。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專家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科學出版社,接受出版基金資助的出版物統一安排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一批優秀的學術專著得以出版。
為了適應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這段時間的工作主要是使科學出版社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從內向型向國際型和從封閉型向開放型的轉變。同時提出“以書養書、以外補內、以副補主”的工作策略,以逐步增強自我發展的實力和能力。先後在香港、紐約和莫斯科設立了香港科華出版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紐約分公司以及莫斯科金獅等合資或獨資公司。並相應制定了一系列最佳化選題加強經營,減少虧損等措施。
1993年8月經新聞出版署批准,恢復“龍門書局”,主要出版文化、教育、科普類圖書。同年10月我社與其他14家出版社一起成為首批獲得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署聯合表彰的“全國優秀圖書出版單位”。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雖然在歷屆全國優秀科技書刊的評獎和首屆國家圖書獎的評獎中,科學出版社始終名列前茅,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但是,科學出版社的虧損日趨嚴重,壓力愈來愈大,至1994年期刊出版的虧損已近400萬元。加快改革進程,走企業化道路,儘快走出一條雙效益道路已成當務之急,並直接關係到出版社的生死存亡。
1993年5月社黨政聯席會通過了《科學出版社改革總體方案》。在此基礎上於1995年1月又通過了《科學出版社轉換機制推進結構性調整的實施意見》。1995年7月經院批准《中國科學》雜誌社成立。1996年進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成立期刊中心,實行全成本核算,對一些相對獨立的部門實行二級獨立核算,對行政幹部實行聘任制,對專業技術職務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任”,在全社推行目標管理和綜合指標的考核,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努力,明確了科學出版社的定位和發展,並將其歸納為堅持“兩為”方針,一個目標,兩個傳統,三個服務,四個特色和五項措施。

走向輝煌

20世紀90年代是充滿詩意的年代,充滿青春的年代,也是充滿挑戰的年代,充滿深化改革的年代。走過40年創業、發展和壯大的科學出版社,在新一屆智慧創新型社領導的帶領下,又邁上了創造輝煌的旅程。在1995~2004年的10年征程中,科學出版社經歷了從計畫經濟市場經濟轉軌的痛苦過程,經歷了艱難的“爬坡”、“上台階”和“雙突破”的難忘戰鬥,經歷了多少次大展宏圖的謀略、策劃與規劃,經歷了許多日日夜夜的拼搏與奮進,朝著既定目標向前,終於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走向輝煌的今天。

領導班子

科學出版社第七、八、九屆領導班子
第七屆常務副社長、社長汪繼祥第七屆總編輯兼黨委副書記侯建勤第七屆黨委書記盧盛魁
第七屆副社長董方明第七屆副社長丁乃剛
第七屆副社長向安全第七屆副總編輯吳瑰琦
第八屆社長兼黨委書記汪繼祥第八屆總編輯吳瑰琦
第八屆副社長向安全第八屆副總編輯林鵬
第八屆副社長劉培文第八屆副書記張良吉
第九屆社長兼黨委書記汪繼祥第九屆總編輯向安全
第九屆副社長兼黨委副書記劉培文第九屆副總編輯林鵬
第九屆副社長張小凌

戰略方針

1994年12月26日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在視察科學出版社時,在全體幹部大會上指示:科學出版社要通過改革與調整,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1995年10月新上任的(第七屆)社領導班子,及時總結了以往工作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的高度、巨觀戰略的高度,放眼中國,放眼世界,銳意創新。為了打開新局面,提出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更新觀念,加大改革力度,在保持“三高”特色和“三嚴”作風的基礎上,調整出版發展戰略,創新、創新、再創新。具體發展思路與方略是:更新觀念,開創有科學出版社特色的“雙效益”道路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新的領導班子認為,只有“認清形勢,轉變觀念,找準自己的位置,加大改革為度,主動進行結構調整,構築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出版經營機制,闖出一條有科學出版社特色的‘雙效益’道路,路才會越走越寬”。在此基礎上,確定了以改革為動力,以結構性調整為主要手段,以轉換機制為中心,以提高雙效益為目的,以全員目標管理責任制為主要措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確保實現經營目標的指導思想,採取了“超常規發展”的措施,走跨越式的發展道路。
這樣,通過1996年的“爬坡”,1997年的“上台階”,1998年的“全面突破”,科學出版社在保持原有學術書刊出版傳統,學術著作出版品種穩步上升(從1995年的373種上升到1998年的554種)的情況下,基本脫貧,扭虧為盈,走出困境。1999年和2003年,第八第九屆社領導根據我國知識創新工程的啟動和加入WTO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帶來新的信息,開始了“二次創業”和再創新高,提出了新的戰略目標:“立足科技,面向教育,面向未來,用市場化手段實現知識創新成果的歸納整理、傳播轉移、普及提高,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科學研究技術產業化服務,為科技成果國際交流服務,為培養優秀人才服務,經過10年努力,把中國科學出版集團辦成以科學(S)、技術(T)、醫學(M)、教育(E)為主要領域的高水平、綜合性、國際化的媒體集團,成為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辦社方針確定為:“立足科技,面向教育,多種媒體,綜合經營。”圍繞總體發展目標和辦社方針,進一步完善和實施了體制機制轉化戰略、人才戰略精細化管理戰略、產品和銷售戰略職能戰略等10大分類戰略。2003年再一次調整發展戰略,把科學出版社和龍門書局兩個品牌同時經營,這是一個具有戰略高度的大變化。如今科學出版社在經營規模、兩個效益、體制機制改革、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國際化和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業績喜人,科學出版社的核心競爭能力進一步提升。
調整圖書結構,確保學術著作出版
1995年以來,科學出版社三屆社領導班子始終清醒地認識和把握正確的出版方向,在制訂發展戰略中,一直把主攻高層次學術專著、基礎理論、國家重大項目、基本資料和社會公益性圖書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在人力、財力、物力各方面給予保證,另一方面根據科研、教育、生產和人才培養需要,及時開發和推出一批批為科學研究基地服務、為發展高技術產業基礎服務、為培養人才服務的具有先進水平的專著、基礎理論、高技術與套用技術的系列圖書。
加強人才引進,著力培養帥才,實現人才代際轉移
在1996~2002年的7年間,科學出版社先後引進170人,其中博士10人,碩士65人,大學本科生75人,實現了人才代際轉移,使科學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和出版特色得以保證和發揚。
在完成隊伍更新、人才代際轉移的過程中,科學出版社一如既往,加強員工培訓,並致力於培養與時俱進的學習型人才。至2002年,先後派遣23人到美、英、德、日等已開發國家進修、深造,同時鼓勵職工在職或脫產攻讀MBA等學位。此外,社內還組織各種中短期業務培訓,新入社的人員必須經過1~6個月不同形式的業務培訓,考試合格方能上崗。自1996年至2003年的8年中,參加職工培訓的人員約3500人次。在人才使用上,不拘一格,大膽起用年輕人。科學出版社的中層幹部、首席策劃,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實踐證明,他們已在各種崗位上發揮了骨幹作用,更貼近市場實際,有的已成為將帥人才,為出版工作與時俱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拓寬基金資助渠道,保障高水平學術書刊出版
基金資助出版項目是科學出版社重點學術著作與重點學術期刊的重要支撐。自1990年設立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以來,經過13年的發展,資助圖書1000種,學術期刊1797種次。除此之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專著出版基金項目,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材基金全部資助項目、華夏英才基金資助項目等也在科學出版社出版。5.加強作譯者隊伍建設,確保學術著作高水平、高質量。
出版高水平、高質量學術著作,不但需要一支高水平的編輯隊伍,更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作譯者隊伍。科學出版社以其良好的聲譽,優良的服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出版激烈競爭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一支強大的高水平的作譯者隊伍。1996~2004年在科學出版出書的作譯者中,有院士200餘位,博士生導師600餘位。不少作者稱讚科學出版社是“締造院士和博導的搖籃”。中國科學家甚至一些境外著名科學家,都把重要學術著作交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並以此作為一種榮譽,以確定其在學術界的地位。如今,科學出版社在作譯者的心目中已成為中國科技出版界的第一品牌。

業績輝煌

先進的理念、戰略、方針、措施,創造出驕人的業績。
品種翻番,周期縮短
如前所述,學術專著、基礎理論、基本資料、論文集套用技術、工具書、綜述、科普類圖書和各類學術期刊,是科學出版社傳統出版物的集中體現。但在上級停止虧損補貼後的1995年以前,每年初版書的品種徘徊在320種左右。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至1998年回升到554種,1999~2001年平均每年出書達807種,為1995年的2.16倍。科學出版社出版圖書4000多種,期刊近200種,日均出書8.2種,期刊2期以上。眾所周知,歷史上困擾科學出版社學術著作出版的另一個難題是出版周期長。1996年以後,為了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科學出版社撥專款400多萬元並配備專門的人力,建立起社內計算機管理網路。同時還為編輯部配備了大量最新型計算機,為編輯採集最新信息、處理稿件,與作譯者交流和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此舉大大提高了內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如今,書刊生產達到“優質、準期”的目標,有效地縮短了出版周期,從以往平均300天以上,縮短為平均150天以下。
加大投入,加快重點圖書出版進展
科學出版社1996年以前組織的很多優秀的大型叢書和承擔的國家重點出版工程,由於資金不足等因素而遲遲不能完成。1996年以後,加大了財力、人力的投入,使這些圖書得以儘快出版。例如:《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共10卷,1982年開始工作,至1995年只出版了4卷,其餘處於停滯狀態。2001年社裡配備專人,撥出資金,於2002年郭老誕生110周年之際全部10卷重新出齊,受到好評。《中國科學技術史》計畫出版30卷,1995年前一卷未出。後配備人力,加大投入,199~2002年已出版20卷。《中國動物志》,1996年以前,每年僅出版1~3卷,1997~2002年平均每年出版10.5卷。
三志(《中國植物志》《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被科學家遴選1999年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之一。
瞄準前進目標,擴大出版領域
科學出版社1996年以來,提出立足科技、面向教育的出版戰略方針,在繼續出版基礎理論學術著作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和需要,積極調整和開發更貼近實際及具有活力的出版物。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從傳統的科學(S)、技術(T)領域擴展到教育(E)和醫學(M)類圖書領域;在教育類圖書中,又從中國小教材、教輔類圖書延伸到大專類教材、教輔類等,大大提高了科學出版社的綜合性、前沿性和出版空間,開始與國際大型出版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在科學和社會發展方面:出版了中國三大年度報告:《科學發展報告》《高技術發展報告》和《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以及《創新與未來《科學前沿與未來》等一系列圖書。
●在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開發出版了《九章算術》(英文版)、《固體內耗理論基礎——晶界弛豫結構》《套用物理學叢書》《分析化學新方法、新技術叢書》《現代生物技術譯叢》《移植免疫生物學》《現代生物系列》《生命科學專論系列》《‘863’生物高技術叢書》,以及《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第三版)、《精編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南》《細胞實驗指南》等實用類圖書。
●在地球科學領域:開發出版了《中國冰川與環境——現在、過去和未來》《中國礦情》《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西北地區水資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其中,《中國人文地理叢書》系國家“九五”重大叢書出版項目,由中國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院士主編,它與我社80年代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13卷本)是姐妹篇,分別代表了我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最高水平。《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系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由中國工程院主持,錢正英主編。共10卷。這是緊密聯繫中國西部大開發實際的一套高層次、高水平的創新性、權威性著作。
●在技術科學領域:開發出版了《時序邏輯程式設計與軟體工程》《材料科學和技術科學叢書》《現代儀器儀表技術與設計》《微電子學叢書》《自動控制原理》(第四版)、《計算機視覺》等。
●在醫學領域:打破科學出版社不出臨床類圖書的束縛,按照醫學書離不開臨床診斷的實際情況,開發出版了《現代臨床醫學叢書》《現代臨床影像學叢書》,以及外科學、診斷學系列等套用性更強的圖書。
●在教育方面: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開發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學叢書》和投入巨資開發的《現代生物學精要速覽系列》《全美經典學習指導系列》,以及《計算機組成原理》《大學物理》等。2003年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專門成立了科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將全面、系統地出版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各類教材和教輔圖書。
●在辭書方面:及時更新出版了《英漢化學化工辭彙》(第四版)、《新英漢數學辭彙》《新拉漢英無脊椎動物名稱》等,開發出版了《漢英生物學辭彙》《英漢漢英MBA專業詞典》《英漢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詞典》《工程數學手冊》《水文學手冊》等重要工具書精品。
●在考古學領域:1996~2004年間出版了中國考古重要著作《天馬-曲村》(4卷)等151種,以及長江三峽地區等大量考古發掘報告、考古論著、論文集等學術著作。編輯力量和出書規模不斷壯大,已成為國內考古類圖書出版的一支主力軍
●在經濟建設領域:為配合加入WTO之後國內經濟發展和與國際接軌的需要,專門成立了經營管理圖書編輯組。短短几年時間,已出版了《知識經濟系列叢書》《中國管理科學叢書》等百餘種經濟類理論與套用性著作。並正在加強力量,擴大出書規模。綜上所述,科學出版社已從單純出版研究理論性學術著作的窄路,轉移到多元化、更貼近科研、生產和教育等需要的寬闊道路上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學術期刊方面:科學出版社出版學術期刊198種,約占全國4800種科技期刊的4%,學術水平居全國科技期刊的領先地位。
生產、經營兩手抓
進一步深化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化,不斷加強經營計畫精細化管理,使科學出版社的書刊品種、總產值、銷售額和利潤等項指標成倍增長,或連年翻番,經營業績卓著。
獲獎書刊大面積豐收,位居中國前茅
科學出版社的出版改革,自1996年至2002年期間,一步一個台階,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7年中,科學出版社共有132種圖書獲得省部級以上圖書獎,獲獎品種居全國科技出版社前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7種,國家圖書獎提名獎9種,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32種,中國圖書獎3種。2003年更是豐收年,共有4種獲國家圖書獎和7種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科學出版社的期刊在學術層位和綜合質量等方面是一流的,被同行公認為我國科技期刊的國家隊。其中《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等35種刊物(2003年)被國際檢索系統SCI等收錄,占被《SCI》收錄中國科技期刊的47%。科學出版社期刊在1996~2002年的全國評獎中,獲獎種數和獲獎等級均居全國之冠。如1996年獲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獎31種,占全國獲獎期刊總數(417種)的7.43%;1999年獲首屆國家期刊獎11種,占全國獲獎期刊64種總數的17.19%;獲國家期刊提名獎1種,占中國獲獎22種的4.55%;2002年獲國家期刊獎7種、國家期刊獎提名獎7種、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10種,分別占中國獲獎期刊總數30種、50種、99種的23.33%、14%和10%;在“中國期刊方陣”中,科學出版社有88種入圍,占中國716種入圍科技期刊的12.3%。其中入“雙高”(高知名度、高水平)期刊9種,占全國80種的22.5%;入圍“雙獎”(國家期刊獎、國家提名獎)期刊7種,占中國58種的12.0%;入圍“雙百”(百種科技、百種社科)期刊21種,占中中國122的17.2%;入“雙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期刊51種,占中國496種的10.28%;在國家權威機構評出的2001年度百種傑出學術期刊中,科學出版社入選30種,占中國30%。

重塑品牌

龍門書局自1993年恢復以來,繼承龍門“專為青年學子出版學習用書”的傳統,集中力量致力於文化、教育類圖書的編輯、出版,經過多年的精心策劃、經營、創新,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現已在教輔書界形成品牌和規模。1999年龍門書局被譽為教輔界的“三架馬車”之一;2001年被《中國圖書商報》列為“文教新六家”之首。已成為與“科學”並駕齊驅的著名品牌,並成為中國科學出版集團的核心之一。根據發展需要和行業趨勢,2003年龍門書局經調整成立了龍門書局一、二、三分社。三個分社分別出版中國小學習輔導書;中國小教材和配套教輔;語文、外語、奧賽、工具書等類教輔圖書。

國際合作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更新速度十分迅速,為了及時將國外先進科技成果引進國內,將中國優秀著作推向世界,在以往對外合作基礎上,根據“形成國際戰略合作,爭取海外出版資源,開發國際出版市場”的目標,科學出版社進一步加強了對國外科技出版現狀的跟蹤研究和著作權貿易,開展了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構建了新的國際戰略夥伴合作格局。合作機構從以往的幾十家發到200多家。引進外文版圖書翻譯出版或影印出版。1996~2002年有1049種外文版圖書列入選題出版計畫,其中翻譯844種,影印205種。一些經典名著,如《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現已達到跟蹤同步出版。雲集國際知名專家、學者400餘人的大型叢書《材料科學和技術科學叢書》共23卷,也全套叢書同時引進。引進版圖書的規模和數量超過了科學出版社歷史上任何時期,其中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已形成規模和市場。2001年科學出版社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全國圖書著作權貿易先進單位”。2003年更上一層樓,共引進著作權312種;全年接待64個出版公司24批百人次來訪,出訪40家出版公司,實現60多個合作項目。
科學出版社的國際聲譽不斷提升,出版資源豐富,國際STM出版商協會在中國首選我社加盟,德國最大的威卡集團把我社作為中國的唯一合作夥伴。如今通過圖書、期刊、繁體字版等出版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確立了科學出版社在引進和輸出科技出版市場的主導地位

銷售網點

圖書流通渠道銷售渠道是圖書進入市場的關鍵,可以說銷售是出版社生存與發展的命脈,其重要性不亞於編輯出版部門。為此,從1997年開始科學出版社不斷探索渠道信息,挖掘銷售潛力,發現市場資源,開闢流通渠道。根據我社產品特點,分別成立新華書店、科技民營、文教民營、教材和北京等業務部。經過幾年的努力,我社圖書(特別是文教、生活類圖書)已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銷售網路,以區域代理制為核心,在全國形成主渠道新華書店和二渠道民營書店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銷售渠道。同時通過區域代理制實施二次分發,把銷售網路迅速從二級發展到三級。現已構築起中國省、市、地的龐大銷售體系與平台,銷售網點達1000多個,有力地保障了出版社圖書的傳統化和個性化的市場進入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和形象的一面鏡子。科學出版社把企業文化建設同各項工作相結合,使科學出版社的團隊精神進一步提升,各級領導和廣大員工的敬業意識、戰略意識、創新意識、奉獻意識得到不斷加強,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多項表彰。(業文化硬體建設方面,會議廳學術交流廳、多功能廳、健身房、球場等一應俱全。經常舉辦學術論壇、報告會、業務交流會;組織各類球類比賽;每年舉辦職代會、春節聯歡會團拜會;院社領導關心職工生活,走訪離退休老職工和看望困難職工,極大地鼓舞了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增進了親和力和凝聚力;辦公條件、住宿條件大大提高,辦公樓和住宅樓林立。綠化、美化、環境衛生、計生工作獲得中國科學院和社區授予的先進單位稱號。2002年國際社區研討會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位代表參觀了我社花園式的環境。)

居首因素

●科學出版社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科技出版機構。
●最早在科技出版界建立一套選題策劃、規劃、組稿、質量、出版、以及發稿、設計、校對、三審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規定,並按形勢的發展不斷修訂更新。
●創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人才培養、培訓、上崗的措施、方法和經驗。
●在中國最早(1989)設立資助科技期刊和科技圖書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並建立了一套完整、可行的出版基金申報、評審制度和基金管理辦法
●在出版界率先(1985)建立了音像室,為配書出版音像製品做了有益的探索試驗。
●在科技出版界最先成立技術室,開展計算機排版試驗,並探索配書出版電子出版物
●最早開發出中國專題地圖集衛星影像圖的出版,為在國際上宣傳中國地學成就,做出了卓越貢獻,為國爭了光,受到各國專家的高度讚揚。
●科學出版社在全國國家圖書獎、優秀科技圖書獎和中國圖書獎的圖書獎項中,始終名列榜首或前茅。至今,累計獲得上述各級獎項105個,其中1等獎占有優勢地位。
●在科學出版社的作譯者群體中,院士、博導占50%以上。
●科學出版社1993年獲得首批“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
●科學出版社在全國科技界組織機構最大、人員最多(連同離退休人員約750人),這在國際上也不多見。
●科學出版社擁有一支龐大的編輯隊伍,涵蓋博士、碩士和本科生數百人,僅編審、譯審、副編審以上高級編輯曾達100多人。
●世界級頂尖科學家(包括陳省身丘成桐、錢學森、華羅庚等)意在科學出版社出書。
●科學出版社最早編寫創作出版了《校對手冊》《著譯者手冊》,為本社和全國培養編輯出版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學出版一直是我國專家學者心目中中國科技出版界的第一品牌。
●科學出版社是締造院士的搖籃。
●科學出版社是播種機,為中國科技出版界培養、輸送了眾多編輯出版人才。
●2001年科學出版社的綜合競爭能力在全國科技類出版社排行第一位。

出版地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經過改革實踐,科學出版社已發生了質的飛躍,取得了引人矚目的輝煌業績!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出版年鑑》報導,科學出版社的綜合競爭能力在全國科技類出版社已由1995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位!在國際上,科學出版社已與世界近20個國家或地區200多家出版公司保持著合作夥伴關係,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一些外國主要出版單位把科學出版社作為與中國進行科技出版業務合作的首選單位,並正在逐年擴大合作範圍和規模。

期刊中心

科學出版社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科技出版機構之一,成立至今,一直保持著“高層次、高水平、高質量”和“嚴肅、嚴密、嚴格”的優良傳統與作風。在“立足科技、面向教育、多種媒體、綜合經營”的出版方針指導下,依託中國科學院和“科學家的出版社”的品牌優勢,充分挖掘國內外優秀出版資源,重視重大出版工程建設,形成了以科學(S)、技術(T)、醫學(M)、教育(E)為主要出版領域的戰略架構。
在STME戰略指導下,科學出版社不僅每年出書6000餘種(含重印本),更是我國出版科技期刊品種最多、學術質量水平最高的大型科技出版社。自1954年成立以來,累計出版各類科技期刊300餘種,32000餘期;2007年出版期刊188種,1354期,2008年計畫出版期刊189種。
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技期刊包括綜合指導、學術、技術和科普四大類,以學術類和技術類期刊為主體;這些出版物主要報導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醫學和技術科學等學科的先進和重要研究成果,已形成了品種多、學科門類齊全的規模效應
通過科學出版社和各加盟期刊編輯部的共同努力,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技期刊無論在刊載論文層次、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排序及總被引頻次排序、獲國家級基金資助率和國家重大成果獲獎率,還是在歷屆國家級、省部級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均名列前茅;許多期刊在國內外期刊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更有多種期刊入圍了SCI等國際著名檢索系統。專心致力於期刊出版服務的科學出版社期刊出版中心,是集期刊管理、諮詢、印刷、發行等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化機構。長期以來,為加盟期刊提供了優質的編輯、印刷、發行和廣告等期刊出版及相關性業務服務,為我國科技期刊事業的發展與國際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