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玄

周太玄

周太玄(1895年2月14 日{農曆正月二十日}--1968年7月23日)是中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在法國留學期間曾獲蒙彼利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後在巴黎大學研究院作研究生。因在細胞學和腔腸動物研究方面有卓越的成就,獲得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

他又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翻譯家、 政論家、社會活動家和詩人,曾寫過7部科學著作,翻譯過11部著作,此外還留下許多生物學論文和有關教育、婦女、哲學等方面的論述,以及詩論、詩作,被譽為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通才,被評選為四川文化名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太玄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新都
  • 出生日期:1895年1月20日
  • 逝世日期:1968年7月23日
  • 畢業院校四川高等學堂蒙彼利埃大學
  • 祖籍: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
簡介,經歷,貢獻,

簡介

周太玄於1895年正月二十日生於四川省新都縣 ,原名周焯號朗宣, 後改名周無,號太玄,赴法留學時即用號不用名了。他出身於一個漢族的詩書世家。祖籍江西金溪,先祖周亮工(合市櫟樹下人),字元亮,一字緘齋,又號櫟園,人稱"櫟下先生",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學者,學識淵博,有大量著作,但多被"奏請查毀",留傳下來的僅有《賴古堂詩鈔》、《書影》等。周太玄的父親周域,號朴臣曾在新都、峨眉等縣作過小小典吏

經歷

周太玄在學前即開始學習中國古代的詩詞和典籍,8歲在峨眉進國小,除語文和科學課外,還是以讀經、史、詩和"試取策論"為主要課程。因成績優異,1909年(清宣統元年)考入四川高等學堂分設中學堂,辛亥後該校併入府中學堂,即現在的石室中學郭沫若(鼎堂)曾這樣寫道:"王光祈(潤輿)、魏嗣鑾(時珍)、李劼人(家祥)、周太玄諸人都是我當時的同學,前三位是丙班的同班。在當時都要算是佼佼者。太玄在諸人中最年青,他低我們一班。他是偏偏出世的一位佳公子。他有一位胞兄周光煦(曉和)和我在嘉定府中學堂同過學。他多才多藝。據我所知,他會做詩,會填詞,會彈七弦琴,會畫畫,筆下也很能寫一手的好字。對周太玄的成長影響較深的有他的國小校長林玉峰和石室中學校長劉士志兩先生。他曾這樣記述劉先生:"我們關於國學方面的教習都是一時之選。同時也含 有人格感化的作用,內中尤以我們同學至今同聲感念的校長兼歷史教員劉士志(行道)先生為最好。他待我們如子弟,與他相處如家人;賞罰不拘形式,教導注重感化。他是一個抱民族思想的人,在他的庇護之下,當時學校中頗能讀到許多海外寄來的革命刊物。"
在辛亥革命前後的刊物中,周太玄最愛讀的是具有一定革命色彩的《國粹學報》 。這個刊物以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發揚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為主旨。它所刊載的岳飛的詩詞,文天祥的《集杜》,鄭所南等人豪氣磅礴的詩歌,都曾深深打動過周太玄的心弦,激發起他強烈的愛國熱情。
周太玄於1911年在石室中學畢業。此時,四川的有志青年為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紛紛奔赴北京、上海等地求學。周太玄無經濟來源,也於1913年與魏嗣鑾,胡選?雀盎?他考入中國公學政治經濟專門部。得師友擔保,以自己的稿酬勉強維持學習和生活。同學許德珩馮友蘭在回憶當年學習生活時,對他的堅毅勤奮和卓絕才氣都極表讚許。在他1913年出川及在上海時的日記中有詩33首,詞60餘首。此後他將舊作的詞59首用揩書集成冊取名"桂影疑月詞",但都未發表。因此只有他的朋友了解他,李璜認為"本是一感情濃厚與文筆優美之詞人"。1916年周太玄畢業於中國公學,在上海《民信報》任翻譯,編輯等職。後來去北京,擔任《 京華日報》、《中華新報》編輯和中華通訊社通訊員。不久,王光祈於中國大學畢業,經他介紹,王也擔任了《京華日報》的編輯。由於新聞工作接觸社會面寬,對社會的各種弊端了解更深,他們痛感風雨如晦,民族災難深重,急謀徹底改革社會之途。經友人介紹,他們結識了正在北京大學任教並主編《晨鐘報》副刊的李大釗同志.(守常)彼此志趣相投,過往密切,他們把大釗視為知心的老大哥,和道德方面的典範。在長期接觸中,共同決定成立"少年中國學會".周太玄後來追億說,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宿願,決定"聯契約輩,殺出一條道路,把這個古老腐朽,呻吟、垂絕的被壓迫被剝削的國家,改變成為一個青春年少、獨立富強的國家"。這正是成立"少年中國學會"的主要動因。
過仔細的醞釀,他們規定學會的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俗。"學會要求會員要"奮鬥、實踐、堅韌、儉樸",以實現學會的旨趣。1918年6月30日在北京順治門(即宣武門)外的岳雲別墅召開了發起人會議。發起人有李大釗、王光祈、周無(太玄)、陳育(愚生)、張尚齡(夢九)、曾琦(慕韓)、雷寶箐(眉生)等7人。會議決定王光祈任書記,李大釗任編輯,周無任文牘。此後又經過了1年的籌備期,於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了少年中國學會。在學會的成立大會上,李大釗同志提議將學會的宗旨改為"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從而把"少年中國學會" 向前推進了一步。
後來毛澤東、張聞天、鄧中夏、惲代英、趙世炎、高君宇等都參加了這個學會,並成為其中的活動分子。"少年中國"的會員中,也有人後來成了國家主義派和青年黨的黨魁,如曾琦、左舜生、李璜(幼椿)等。另有部分人則成了著名科學家如楊鐘鍵等、文學家如朱自清、李吉人等。
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影響最大的社團之一,它的會員遍布世界各國,尤以法國為最多。1921年8月27日"巴黎分社"成立,周太玄當選為書記。當時"少年中國"在東京、南洋、紐約等地的和赴比利時、德國、瑞士求學的會員都由巴黎分會聯繫。在國外會員中周太玄也是一個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
周太玄曾為《少年中國》雜誌撰寫《法蘭西近世文學的趨勢》 和展望詩歌發展的理論文章《詩的將來》,並翻譯了法國詩人愛米爾 德巴克斯的長詩《幸福》,又把被法朗士稱為"法蘭西近代一個最有價值的詩人"的保羅凡爾侖和他的詩作第一個介紹到中國來。我國著名詩人艾青早期的詩就曾受過這位法國詩人的影響。周太玄還有不少新詩發表在《少年中國》上,其中"過印度洋"(1919年)影響最大,它是:"圓天蓋著大海,/黑水托著孤舟。/遠看不見山,/那天邊只有雲頭。/也看不見樹。/那水上只有海鷗。/那裡是非洲,/那裡是歐洲!/我美麗的故鄉,/卻在腦後!/怕回頭,怕回頭,/一陣大風,/雪浪上船頭。/颼颼,颼颼,/吹散一天雲霧一天愁。" 胡適在1919年10月發表的"論新詩"中認為"初做新詩都帶著詞、曲的意味音節。…且引最近一期《少年中國》(第二期)周無君的過印度洋:…這首詩很可表示一半詞一半曲的過渡時代了"[2].這首詩由著名作曲家趙元任作曲(1922年),成為當時膾炙人口的歌曲。幾十年後,魏巍在一篇回憶文章中還談到自己的老師教授他這首詩歌至今還能背誦的情景。這篇文章還被選入中學教材中。這首詩還被收入《中國文學大系》中。他的詩歌理論和詩作在中國新詩的發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還發表有"去年八月十五","黃蜂兒"等幾首新詩.此外,他還在報張雜誌上發表了大量關於教育問題、婦女問題、宗教問題、哲學問題等方面的文章。
鴉片戰爭後喪權辱國的歷史和辛亥革命後建立民主共和國這一希望的幻滅,使許多苦苦探索國家民族復興之路的愛國知識分子逐漸把目光轉向國外,並開始出國留學了。這時周太玄經吳玉章同志介紹加入了法華教育會學習法文。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開幕,中國人民熱切關注著和會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為此周太玄在這年的正月初一搭乘一艘郵輪奔赴法國。
為了將巴黎和會的可靠訊息發回祖國,周太玄徵得了吳玉章的同意,在華法教育會倡導者之一李石曾支持下,迅即辦起了"巴黎通訊社"。最初是由周太玄和李璜合辦,後來又邀請了李吉人等來法合辦。
中國代表團提出的取消"二十一條"和列強在華特權的要求被美、英、法、意、日等國家否決,巴黎和約又肯定了日本侵奪我國山東的權益。中國作為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戰勝國"反而受到令人髮指的屈辱,而北洋政府竟然準備認可,"巴黎通訊社"將事實真象迅速傳到國內,由各報披露出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了。懾於這種壓力,北洋政府代表團未敢在和約上籤字。後來周太玄稱這次通信是"巴黎通訊社事業的頂點"。
在國內新思潮的影響下,1919年底周太玄又開始創辦《旅歐周刊》,並受華工工會的委託,籌辦《華工周刊》。《華工周刊》於第二年出版並改名為《華工旬刊》。《旅歐周刊》設有國內時事、旅歐新聞、世界新聞、華工狀況、思潮、隨感等欄目,每逢周末出版,周太玄擔任主編。從發刊詞到以後各期的論說、隨感等,很少有哪一號上沒有周太玄的文章。《華工旬刊》由周太玄、李立三、趙世炎一起創辦,是主要反映華工問題的刊物。周太玄在北京時 原擬作為華工赴法,後又擬充任華工翻譯,故到法國後隨時都比較注意華工的情況。同時"巴黎通訊社"和《旅歐周刊》均設有華工欄目,採訪工作也需要常到華工中去,因此,他能經常為華工做一些服務性的工作,始終與華工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當時的留學生不少人願在他所創辦的刊物上投稿,他聯繫的人很廣泛,徐特立、蔡和森、蔡暢、向警予、李維漢、李富春等都是他在法文學校時的同學。
1920年周太玄的女友王耀群從成都到巴黎勤工儉學,和她同行的還有四川的胡蜀英、吳若膺等。就在這時周太玄結束了刊物的工作,偕王耀群同到法國南部的蒙彼利埃城,進入了古老的蒙彼利埃大學。他學習博物學,王耀群學藥學。不久他們結婚生子,僅靠太玄手中的一支筆維持著兩人的學業及一家的生活。此時老友李劼人也應他們之邀進入蒙彼利埃大學攻讀文學。他們共同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深信刻苦勤工,儉約自持,奮發求學,勇猛搏戰,一定能奔向成功之路。1923年在商務印書館舉辦的"庚子賠款退款興學徵文"他以"庚子賠款與教育"為題應徵獲得了頭獎,獎金500元,當時法郎甚賤,對生活不無小補。
1924年周太玄畢業於蒙彼利埃大學,獲得教育碩士學位,接著又進入巴黎大學研究院。在1924年至1928年之間,不斷地往返於蒙彼利埃、巴黎和西部海濱之間。1928年王耀群讀完了藥科,他們一同回到巴黎。在巴黎期間周太玄加緊了研究工作,曾分別在法國科學院、法國動物學會、生物學會的刊物上發表了9篇研究報告,另外還有植物學報告、地質學報告及50多幅詳圖、100頁的博士論文。周太玄以其在腔腸動物、特別是在水母的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解決細胞研究中的染色問題上的重要突破,於1930年被授予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直到1949年蘇聯出版的《下等動物胚胎學》還引用了周太玄的圖和敘述,足見周當時達到的水平。
1930年11月,周太玄婉言謝絕了巴黎大學研究院的熱情挽留,應成都大學校長張瀾先生之聘毅然回國,以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委員會動物學講座的名義同時在成都大學和成都師範大學任職,是當時四位特聘教授之一。1931年11月三大學合併為國立四川大學,1932年被聘為理學院長兼生物系主任。
由於三大學的合併,當時國立四川大學的師資力量在全國三十多所大學中名列前茅,生物系更是如此。當時四川的大學很少,專業門類也很少,為適應當地的需要理學院中開設不少新課,在生物系由周太玄之兄周曉和新開了地質學和古生物學。

貢獻

周太玄非常重視教育工作,在青年時代即曾著譯過十多篇有關教育的文章,在川大任教後曾教授過無脊錐動物學、胚胎學、細胞學、遺傳學、動物生理學、生物學概論、進化論等,不論學生多少應開的課都開出來,凡無人教的課程他都承擔。他基礎深厚,學識淵博,教學內容充實精當,教學態度嚴肅認真,又諳熟教學方法,學生讚譽說:"聽周先生授課可說是一種藝術享受"。
1935年王耀群病逝給他打擊很大。從此他肩負起養育一個女兒五個兒子的責任。1936年他重遊歐陸考察,曾著文揭露和抨擊舊的制度,並指出在這樣的制度下文化學術都帶有一定的病態。這時,他開始暗暗的研究馬列主義著作和學習俄語。1937年8月抗日戰爭已興起,周太玄由歐洲回到上海,節衣縮食在法國為學校買的生物學實驗用品和書籍運到上海時,被"八。一三"的炮火全部毀掉,他支身於八月十五日隨難民逃離上海。
1939年他因反對國民黨黨棍程天放出任四川大學校長和實行"以黨治校"而憤然罷教離職。這時,他開始為在重慶出版的《大公報》撰寫星期論文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社評,是年他參加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成為重要成員。1940年他又任西康經濟研究所所長,繼續鑽研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並和當時的民主人士葉聖陶、張友漁、沈志遠、黃藥眠等經常集會,與葉聖陶共同創辦了具有進步傾向的"新世紀學會"。1943年,他再回四川大學任教,這時他思想已非常活躍,經常在一些學會和大、中學校作學術報告和形勢報告,有時公開指責國民黨反動當局,被稱為"紅色教授",因深孚眾望被選為教授會主席。
1946年毛主席和周總理在重慶宴請民主人士,周太玄三次被請。毛主席詢及能否恢復"少年中國學會",周太玄就當時情況認真作了回答。在和黨的高級領導人的接觸中,他受到了革命的影響和啟迪。以後在上海又和周恩來、鄧穎超、李維漢等同志多有接觸。
1945年核子彈在廣島爆炸之後,物理學科取得輝煌成功的時候,作為生物學家的周太玄,由於對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有了巨觀的把握,同時對東、西方哲學也有較深的造詣。基於以上條件,他對人類未來作了引起了人們注目的科學預測,以長篇專論《瞻望人類的未來》連載發表於1946年10月的重慶《大公報》上。他預言的在物理科學世代之後將出現以研究人類本身的生物學世代,現在已逐步在實現了。
1948年周太玄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下,已在成都很難立足,於是先到上海再至香港,這兩年間是舊《大公報》的新生時期,周太玄曾致函王芸生對《大公報》的方向前途、大政方針發表了意見,希望《大公報》能以新的姿態出現。他到香港後和楊東蓴一起,以《大公報》顧問的名義做了《大公報》新生的推動者。在香港期間,他作為一個左派文化人在團結民主進步人士的統戰工作方面也發揮過積極的作用。這時,他和著名女律師,喻培倫烈士的堂妹喻培厚結婚。
1950年他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和文教委員會委員,並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次會議,此後繼任全國政協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委員會委員直至去世。1951年9月,他出任四川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3年調北京,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常務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副局長、局長,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自1955年開始又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
周太玄於1953年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曾任該黨北京市委員會委員和中央委員會委員。
周太玄填補了國內水母研究的空白,被稱為我國研究腔腸動物的鼻祖。他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動物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後,曾組織和帶領人員從鴨綠江口到北海市對我國沿海地區水母分布進行了普遍的調查,前後花了兩年的時間,採集了大量的標本。此外,還參加了國際合作的調查。僅在他和他的學生共同撰寫的《煙臺水螅水母的研究》(載《動物學報》1958年10卷2期)一文中,提出的水螅水母類就有25種是我國第一次記載,4種是太平洋地區第一次記載。他為我國此項研究工作開闢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周太玄是中國科學出版社第一任社長,在黨的領導下曾為建立新中國的第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出版社做了開創性的工作。
他治學謹嚴,工作深入,有遠見,有抱負,主張編輯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結合,努力培養高素質的編輯隊伍。他曾主持編輯出版了《世界科學譯叢》,在建國初期對我國科技事業很有參考價值。他還主編了《中國動物圖譜》,出版了《動物志》和《建國十年科學成就叢書》等,這些都是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大影響的科技書籍。他為我國科技出版事業和科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周太玄一生在擔任教學、科學研究和行政領導職務的同時,還勤於著述,孜孜不倦,並十分重視科學普及工作。他為我們留下的生物學著作很多,重要的有《Chrysaora生活史之研究》(由法國大學出版處印刷發行)、《動物心理學》(商務印書館1930年初版)等共7部。譯著共有11部,重要的有、《古動物學》(1922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達爾文以後生物學上諸大問題》(1927年北京朴社出版)、《人的研究》(1924年中華書局出版)、《人的科學》(1945年中華書局出版)、《物種》(194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等。此外,他還撰寫了大量的科學論文、科普書籍及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評論和大量的政論文章。由於晚年多病常住醫院,在此期間常寫詩填詞,從1964-1968年的5本日記中共有詩1300餘首,詞420餘首.
周太玄於1968年7月23日在北京病逝,1978年12月22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
<<過印度洋>>
圓天蓋著大海,
黑水托著孤舟。
遠看不見山,
那天邊只有雲頭。
也看不見樹,
那水上只有海鷗。
那裡是非洲,
那裡是歐洲,
我美麗親愛的故鄉
卻在腦後!
怕回頭,怕回頭,
一陣大風,
雪浪上船頭。
颼颼,
吹散一天雲霧一天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