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琵琶(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國近代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琵琶
  • 外文名:Lute
  • 產生年代:秦朝
  • 代表曲目: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
  • 流派: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汪派
  • 種類:五弦,四弦,響琴
  • 讀音:pí pa 
歷史沿革,起源,發展,流派,基本構造,樂器分類,演奏技巧,定弦調音,指法介紹,選購方法,樂器保養,護理,系弦,假指甲,代表作品,琵琶十大名曲,社會影響,文學作品,

歷史沿革

起源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所以說當時的“琵琶”形狀類似,大小有別,像月琴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琵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演奏技巧為民族器樂之首,表現力更是民樂中最為豐富的樂器。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或玳瑁)等材料製成的假指甲撥弦發音。
大約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橫抱式為豎抱式,改撥子撥奏為右手五指彈奏。經過不知多少藝術家的改進,才成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兩種琵琶。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批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遊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錄》:“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嘗引後衣乞為音樂,時楊阜在側,問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禮豈在邪?’帝愧然縮手,後乃出。傾之,帝謂阜曰:‘吾知卿敬節,然誠因吾心慮不平,今從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見伊人焉?’此言後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晉時期,“琵琶”之稱正式進入宮廷。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鹹”或“”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鹹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中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從北齊到唐代,是琵琶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原籍曹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東北一帶)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如北齊至隋代的曹妙達,因善琵琶在北齊時即被封王,入隋後又被任為宮中樂官,於太樂教習琵琶技藝。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發展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隨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 而且在樂隊處於領奏地位。這種盛況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由於以上這倆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系統: 一、輪指系統,二、彈挑系統。左手指法也分兩個系統:一、按指系統, 二、推拉系統。
唐代是琵琶發展的高峰,湧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樂曲,如唐代世居長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孫曹綱,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為世人所推崇,詩人對其高超技藝亦多有詩作讚頌,曹綱的演奏,右手剛勁有力,“撥若風雨”,另與之齊名的裴興奴則左手按弦微妙,“善於攏捻”,故當時樂壇有“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之譽。來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為宮廷樂師之一,他首創了琵琶手指彈法;康崑崙號稱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則是有名的佛殿樂師,後與康崑崙琵琶比賽後,進入宮廷成為皇家樂師。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樂,以琵琶為主,故謂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獻記載和詩詞中,有許多描述琵琶音樂的精采篇章,說明那時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進步,表現力十分豐富。

流派

一、無錫派
清代初葉,琵琶分南、北兩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陳牧夫為代表,用下出輪。擅長的樂曲有《海青》、《卸甲》、《月兒高》、《普庵咒》、《將軍令》、《水軍操演》、《陳隋》、《武林逸韻》等。北派,即直隸派,以王君錫為代表,用上出輪。擅長的樂曲有《十面埋伏》、《夕陽簫鼓》、《小普庵咒》、《燕樂正聲》等,無錫華秋萍、華子同兩人向南北兩派學習,編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三卷,採用工尺譜,有較完整的指法記載,是中國最早印行的琵琶譜。由華氏傳授的流派遂被稱作無錫派。
琵琶琵琶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前後出版三次,對後世學者的影響較大,對研究琵琶古譜,提供了寶貴資料。儘管無錫派嫡派傳人不多。按照《華氏譜》原譜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採用了《華氏譜》中部分樂曲整理了現在流行的演奏話。因此,無錫派在清代中葉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琵琶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芳園為代表,李家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園之父常攜琴交遊,遍訪名家,李芳園在家庭的薰陶下,自譽“琵琶癖”,不僅技藝超群,且編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譜》,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版發行,後人稱之為《李氏譜》,由李氏傳授的流派稱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鈺、李芳園、吳夢飛以及吳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傳,流傳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怡怡室琵琶譜》、《朱英琵琶譜》等。
吳夢飛曾得到李芳園的親授,後又從李其鈺的學生張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藝術活動相當廣泛,對弘揚平湖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朱荇青師承李芳園高足吳柏君,針對《華氏譜》“左手按弦惟大禁兩指不用”,首創了運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並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區。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細膩,常配以虛擬舒緩動作加強餘音裊裊之感。武曲講究氣勢,以下出輪為主(《將軍令》用的是上出輪)。平湖派琵琶對當今琵琶的各種風格的形成有相當的影響。
三、浦東派
浦樂派傳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陳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師承相傳,流傳有《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養正軒琵琶譜》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南匯縣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詳,性好交遊,有“江南第一手”之謄。
據說,鞠有一次坐船至蘇州滸墅關,由於時晚城門已經關閉,鞠遂操琵琶消遣,守關官兵為其琴聲所動,喜而開關放行,故有“彈開滸墅關”之美傳。鞠士林留有《閒敘幽音》手抄琵琶譜,此譜於1983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題名為《鞠士林琵琶譜》。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陳子敬、程春塘等,據《南沙雜誌》載:“是時吾邑善彈琵琶者有:一為先生,一為陳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憶光緒丁亥(1887)至上海東門外王家,適子敬在坐,見指套銅甲,彈《霸王卸甲》,聲調洪亮,有拔山蓋世氣概。人謂:陳善武套,程善文套。”浦東派的鑼鼓技法就始於陳,陳的弟子曹靜樓最擅長此技。陳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長,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氣勢。
陳的再傳弟子沈浩初,對浦東派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培養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養正軒琵琶譜》。
浦東派琵琶的特點是:武曲氣勢雄偉,擅用大琵琶,開弓飽滿、力度強烈,文曲沉靜細膩。其富有特色的傳統技法有:夾滾、長夾滾、各種夾彈和夾掃、大摭分、飛、雙飛、輪滾四條弦、弦數變化、並四條三條二條弦、掃撇、八聲的鳳點頭、多種吟奏、音色變化奏法、鑼鼓奏法等等。
四、崇明派
崇明地處上海東北角,以《瀛洲古調》琵琶譜師承傳授的,由於發源於崇明島,後人就稱崇明派。崇明派以蔣泰、黃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雲、樊少雲等世代相傳,以雋永、秀麗的文曲風格聞名於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餘年的清康熙年間,那時,北派琵琶傳入崇明近鄰的通州地區,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楊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襲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風格的演變受當地風土人情的影響。
1916年沈肇州編《瀛洲古調》的出版及徐立蓀重編後改稱《梅庵琵琶譜》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發揚光大。中國近現代國樂大師劉天華於1918年隨沈氏學習瀛洲古調琵琶曲,並把這些樂曲帶到各地演奏,而且於1928年灌制了該派主要樂曲《飛花點翠》,這對推廣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勁,輪法密而清”,主張“慢而不斷,快而不亂,雅正之樂,音不過高,節不過促”。尤其輪指以“下出輪”見長,故而音響細膩柔和,善於表現文靜、幽雅的情感,具有閒適、纖巧的情趣。同時,“重夾輕輪”,偏愛單音與夾彈,認為“輪指雖易人耳,然多則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飛花點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樂曲,典雅、端正;《魚兒戲水》等小曲,則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五、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紀以來,中國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個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中國琵琶發展歷史上第三次高潮。
汪昱庭的琵琶技藝啟蒙於王惠生。後王惠生把陳子敬琵琶譜傳授給汪。後又得過浦東派倪青泉、曹靜樓與平湖派殷紀平傳授,兼收並蓄,把琵琶傳統古譜根據實際演奏花音編寫出演奏譜,廣為傳授。
汪氏傳授學生都用工尺譜,而且每都親筆抄寫後送給學生,至今已成為珍貴的墨寶。凡根據汪氏傳譜演奏的,後人稱為汪派。林石城編寫並於1959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為琵琶流派之一。汪派的演奏特點首先在於,當時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輪為多,而汪氏卻創造性地運用上出輪,從而奠定了琵琶運用上出輪的基礎。其次,他不拘泥於傳統奏法,對古譜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為精練,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剛勁有力,感人頗深。
汪氏培養了一大批現、當代優秀的琵琶演奏家。如衛仲樂孫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蔣風之等。

基本構造

琵琶是由“頭”與“身”構成,頭部包括弦槽、弦軸、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頭部, 由“弦槽”、四隻“軫子(弦軸)”、“山口”等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稱“頸”部,即“相位”之處,頸的上端疊出部稱“枕”中與中下部是“品位”, 相與品古代都稱作“柱”,是一種音位裝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狹下闊,底呈半圓,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製成的“面板”上,四條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個小孔內,在覆手中央處的面板上,開有一個小孔, 稱作“納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稱作“琵琶背”,背的上端與頭相接,背的中下部與面板相粘接, 腹內另有二條橫檔和幾個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處;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紅木、花梨木、香紅木等製成的是上品,用白木製成的是普及品,因為紫檀紅木等木料善於在彈奏中發出自然泛音來。
琵琶由六個相、二十四個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為鋼絲,二三、四弦為鋼繩尼龍纏弦。琵琶發聲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類樂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質清脆明亮。同時,琵琶發出的基音中又伴有豐富的泛音,這種泛音能使琴聲在傳播中衰減小,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在平靜的空曠地彈奏時,用它演奏重強音時的琴聲能傳到二、三里地以外。
優質琵琶聲音穿透力強(衰減小,傳得遠)。高音區明亮而富有剛性,中音區柔和而有潤音,低音區音質淳厚。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詩中所描繪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如今已不再是詩人的藝術誇張,而是當代琵琶名副其實的演奏效果。
琵琶的“頭”與“身”以及“軫子”多以硬木色木鐵梨木花梨木雞翅木酸枝木黑檀木紫檀木為主要材質。其中高檔琵琶軸相還有以牛角、牛骨、象牙等製作。
面板採用的是河南蘭考桐木面板,扶手多為多年生毛竹為材料。

樂器分類

漢魏之交,由西域樂人經“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中國。最早的記載見於《隋書音樂志》。公元五六世紀時盛行於中原。後來又流傳到中國的南方。
琵琶(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間,五弦琵琶盛傳不衰,並成為隋唐九、十部樂中西涼龜茲天竺疏勒安國高麗諸樂的主要樂器。在唐代張祜白居易等許多詩人的作品中都有對五弦琵琶的描繪,五弦琵琶的構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項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經不見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中國有多種樂器傳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傳入日本的螺鈿紫檀琵琶,藏於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這張用紫檀木製成的五弦琵琶,工藝精細,通體施有螺鈿裝飾,腹面上還嵌有一騎駝人撫琵琶的畫面,它己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
琵琶(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20世紀30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曾製成一張五弦琵琶,3個琴軫在琴頭右側,兩個在左側,改子弦同音為加添一條低音弦。由於戰亂及其他原因,這張五弦琵琶已失散無存。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現了在四弦琵琶上縮小弦距,增加一條低音弦為五弦琵琶的探索。為保持琵琶的傳統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繫於琴頭處(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軫上。這種五弦琵琶,擴展了低音區,使音色更加豐富,並提高了演奏技巧,也為琵琶樂曲創作和演奏開拓新的前景。
(註:今有方錦龍先生善奏五弦琵琶。) 
二、四弦琵琶
在日本被稱之為樂琵琶。
琵琶(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南音是泉州地區最具有文化氣息的傳統文化,是世界非物質文化傳承的代表。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譜”、“曲”三
大類組成,是保存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
琵琶經過歷代的流傳,在外形式樣、規格和演奏姿勢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變。而南音琵琶則是因演奏民間音樂“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發展為豎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橫抱姿勢,因而又有“橫抱琵琶”之稱。
南音琵琶流行於閩南和台灣一帶。是演奏南音的主要樂器之一,在樂隊中起著指揮作用。常和南音洞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樂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南琶的構造和琵琶完全相同。琴身長93~104厘米,琵琶頭為鳳尾形,曲頸,共鳴箱呈梨狀,但腹部較寬闊。背板以前採用松木挖空製成,現已多用較硬木材製作。面板使用桐木,當地稱為“簧板”。琴須頸正面有4個相附屬,面板上、中部,橫膠著10個音品,多用象牙、玳瑁或竹材製作,稱為“音子”。在品的兩旁各開有一個月眉形的出音孔,稱為“簧孔”。面板下方的縛弦較大。採用4條絲弦,由低到高分別稱為母線、三線、二線和子線。一般定弦多為(d、g、a、d1)。
南琶的演奏風格古樸、獨特,音韻有敲擊鐘磬之風味。彈奏技巧主要有彈、挑、摙指(快速彈挑)、點指、撻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當於豎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
現在流行的琵琶品種也不少,根據選料、工藝和音質的優劣,分為高級、中級和普及琵琶。從相和品的數目,可分為四相10品,六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數種。
南音琵琶南音琵琶
四、響琶
在琵琶的基礎上,將原來僅起音響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夠振動,縛弦也改為能上下移動,以增大琴的音量,並能採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參加樂隊演奏,最適於彈奏現代題材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穿透力強,極不易被其餘樂器所掩蓋。但普及不廣。
五、月琶
具備月琴和琵琶兩種樂器的優點,可以按琵琶的傳統方法來定弦和彈奏,也可採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發音比月琴鏗鏘有力,音量宏大,音質純淨,音色清脆、飽滿而透亮、最適合與京胡合作為京劇伴奏。
琴身右上部為新月形,腹面上開有音孔和音窗,琴內音柱可調,發音比一般琵琶高一個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動聽。
七、電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風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裝了一些電器元件,拾音器置於靠近縛弦的琴弦下面,通過電磁感應把琴弦的振動轉變成電訊號,然後經擴大器和揚聲器發出聲音來。為避免由於共振而造成的混響,電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減小了共鳴箱的容積,使音質更為純淨。電琵琶的音色柔潤優美、晶瑩剔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八、水晶琵琶
趙聰首創,已申請專利,震驚音樂界。用高級玻璃製成,於琴面板裝了一個電揚聲器,音色清澈透亮,但餘音不長。

演奏技巧

定弦調音

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條弦由纏弦子弦固定為A、d、e、a(5 2 3 5)四個音。即C調。六相二十五品琵琶音域從A到e"'。
一、定弦
(A)定弦的基本方法
琵琶定弦,在傳統樂曲中變化較多, 四條空弦之音的音程關係並不固定。但比較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條弦由纏弦至子弦固定為A、d、e、a四個音。即C調。 初學者宜先學D調, 定弦是以D調為標準進行定弦。
校定弦音的方法:初學琵琶時, 如對音準觀念還未培養與建立,就不會校定弦音。 此時更宜養成定準弦音的習慣。若弦音未定準,就不練習。
在定A、d、e、a的弦音時,可根據笛、簫、口琴、鋼琴、音叉等的a音音高,先定好空子弦;然後在第一品位上按子弦彈出e'(比e音高八度)來,作為定空中弦e音的依據;再在第四品上按中弦彈出d'(比d音高八度)來, 作為校定空老弦d音的依據;最後在第一品位上按老弦彈出a 音來(或彈空子弦的a音),作為校定空纏弦A 音的依據。在初步定好四條弦音之後,應再作校驗。 常用的校驗方法有下列幾種:
(甲)雙音校驗法:按第一品位子弦與空中弦作“雙彈”;按第四品中弦與空老弦作雙彈; 按第一品老弦與空纏弦作雙彈;或“分”空子弦與空纏弦。 如在雙彈或分時,發現兩條弦音之間有不諧和時, 就需細心去辨別每一條弦的音高,是哪一條弦低了或高了, 將定得不準的弦再作校定。
(乙)泛音校驗法:如已學會演奏泛音時, 可用此法
(丙)按音與泛音校驗法
(丁)散音與泛音校驗法
其中,初學者一般用雙音校驗法, 但在學到一定程度時,即掌握泛音演奏時,可用泛音校驗法, 這是一個比較可靠的好方法。即在排品時, 也宜用泛音來校驗,以使品位排粘在準確的位置上。
(B)“變調”定弦的種類
根據演奏樂曲的需要,也可以改動定弦的關係。 在琵琶傳統樂曲中,為了更好地發揮某一樂風的特有效果,使其儘量利用空弦,來得到其需要的和弦效果時, 常用改變定弦的方法。如在小工調(即1=D)上作改變定弦時,曾稱作“小工變調一”或“小變調二”等。當然,這裡所謂的“變調”是指改變了四條空弦之間的音程關係,並不是指改變了樂曲的調式。 現附錄在傳統樂曲中曾經用過的幾種“變調”定弦方法如下:
(A)A、B、e、a:《海青》、《霸王卸甲》等曲用之。
(B)A、B、e、e:浦樂派的《將軍令》用之。
(C)E、B、e、e:平湖派的《漢將軍令》、《滿將軍令》用之。
(D)A、e、a、a:無錫派的《將軍令》用之。
(E)G、d、e、a:《小普庵咒》用之。
(F)B、d、e、a:《隔霧聞鐘》用之。
(G)#F、B、e、a:《舞名馬》用之。
(H)A、#c、e、a:盪調彈唱《漁家樂》、 《十二個月》等用之。
(I)#F、d、e、a:《普庵咒》的尾聲《清江引》用之。
(C)活動山口
在按平均律半音排列音位的琵琶上,所有的升種調、降種調基本都能按彈。但在某些調上,只能用按音演奏,不能利用四條空弦音。因此,可以試用活動山口。 方法是將活動山口把四條弦身壓在第一相、或第二相、 或第三相上。這樣,才能在各調上, 根據調式將主音或屬音變為空弦音,以便儘量利用各種傳統奏法, 發揮其空弦音的作用,在裝置有活動山口的琵琶上, 運用了活動山口後,空弦散音都已改變。
二、音域
琵琶上的音位(相與品), 現都按照平均律依半音順次排列,一般安裝有六相二十五品。 在個別獨奏琵琶上出有安裝有六相三十品的,在定弦作“Adea ”裝置有六相二十五品的琵琶上,它的音域是從A到e"';裝置有六相三十品的琵琶上,它的音域是從A 到a"'。
三、音色
琵琶由六個相、二十五個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

指法介紹

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套用於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潯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 《春雨》,《彝族舞曲》、《昭君出塞》,《春江花月夜》,《大浪淘沙》,《趕花會》,《飛花點翠》,《天鵝》,《狼牙山五壯士》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一、左手指法
捺、帶、擻都是用左手指發音,因音量較弱,故又稱虛音。虛音是與左手彈奏的實相對而言的。音量方面,實音較強,虛音較弱。如在樂曲某些地方恰當地運用了虛音與實音的有機結合,可使樂曲在音量方面增添對比。這種虛音與實音組合進行的方法,在琵琶傳統文曲中見用最多。現將有關捺、帶、擻的演奏方法,分別介紹如下。
(1)
捺,又稱“捺打”、“印”等。演奏捺的方法,是在指關節的運動中,手指端取勢將弦身擊捺在相品位上,使得微聲,捺與前面一音大都成上行進行。
(2)
帶,又稱“帶起”、“帶音”、“放”等。演奏帶的方法:當右手彈出前一按音之後,接著在相品位上作向左內方或向外方一撥,然後離開弦身,帶起一個較弱或稍強的音來。帶與前面一音大都成下行進行。
帶起的音,有散音與按音之分。帶起散音時,須將按指向左內方或外方一撥,即可帶出空弦散音來。帶起按音時,則須把下行進行的後一個音先用食指(或中指)按在相品位上,然後再作帶的動作。
(3)
擻,又稱“搔”、“搬”、“抓”、“粘”等。演奏擻的方法:用左手指將弦身按在相品位上,用中指或名指在下面搔弦發音(如用左手中指按弦時,則用無名指搔弦),這是擻按音的奏法;如擻空弦散音時,則可在左手食、中、名三指中選擇一較方便的指頭去搔弦即可。擻弦大都在同一條弦上進行。
二、右手指法
彈挑類包括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剔、撫、飛、雙飛,而彈、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指法。其他右手指法如夾彈、滾、分、摭、勾、抹、剔、飛等,都是由彈挑衍變而成。
a.彈:是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與拇指相鄰側的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左彈出發音。
b.挑:是用右手拇指指甲端(一般用大指外側的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右挑進發音。彈挑類其他指法的演奏方法:
c.夾彈:是用彈和挑在弦上作連續均勻而不很快的動,每拍依曲調節奏的快慢,一般作四聲,有的或作二聲。
d.滾:演奏方法與夾彈相同。但在速度上則較夾彈快一倍,即每拍依曲調節奏的快慢,一般作八聲,有的作十六聲。
e.剔:是用中指甲向左將弦剔出。
f.撫:是用中指肉將弦向右撫進。
g.雙彈:是用食指甲將相鄰的兩條弦向左同時彈出。
h.雙挑:是用拇指甲將相鄰的兩條弦向右同時挑進。
i.飛:是用無名指甲將弦向左飛出。
j.雙飛:是用食指甲彈左面的弦,拇指甲挑右面的弦,要連而不斷。輪指是五指循環周而復始的演奏,是彈琵琶時獲得長音的主要方法。
三、輪指演奏方法
1、輪類
二胡等拉弦樂器演奏長音時,可拉“長弓”來得到連續不斷的長音。笛子等吹奏樂器,演奏長音時,可一口氣吹出連續不斷的長音。琵琶等彈弦樂器演奏長音時,就須用“輪”或“滾”、“搖”等指法,利用同一音位的各個快速單音聯成了一個長音。用長弓與一口氣吹的長音,是毫無間斷的長音,用輪或滾搖的長音,在長音的中間,存在無數的短促間歇。
輪指的定度:以右手食指為第一、中指第二、無名指第三、小指第四,一個接一個依次順向(左前方)彈出;接著大指為第五由反向挑進得五聲稱一輪。這種五指循環周而復始的演奏指法稱為輪指。輪指時五個手指擊弦的時間間距要均勻,聲音要統一。
輪有兩種奏法:一種叫“下出輪”,是先用右手的小、名、中、食指次第向左彈出,然後拇指向右挑進。由於它是先用小指開始作輪,因此叫做“下出輪”。清代浙派多用此法。其優點是各指的發音量易於相仿;缺點是音量一般較弱些。另一種叫做“上出輪”,是先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上面開始作輪的,清代直隸派多用此法。其優點是發音量一般較強些;缺點是各指的發音量易致強弱不一。由於大都採用了“上出輪”的方法,因此就以介紹上出輪為主。劃、拂、掃、撇類都是在同一時間有四個音(或三個音)一齊發音的指法。在演奏和音或和弦時,大都採用這類指法,常用在樂曲的重音和高潮處。劃、拂、掃、撇類 劃、拂、掃、撇類,包括劃三弦、拂三弦、滾二弦、滾三弦、滾四弦、臨、掛。都是在同一時間有四個音(或三個音)一齊發音的指法。在演奏和音或和弦時,大都採用這類指法。此類的發音量較強,易於作出激烈而有力表現,能突出重音,強化節奏,因此,在樂曲的重音和高潮處常配用這類指法。
輪指是琵琶中最基本、最常用也最難學的指法,通常有這種說法:輪指學好了,琵琶就學會一半了。
2、掃類
a.劃:用右手食指甲由纏弦子弦向左急速彈四弦如一聲。
b.拂:用右手拇指甲由子弦至纏弦向右急速彈四弦如一聲。
c.掃:用右手小、名、中、食四指排齊,由纏弦至子弦向左急速掃出如一聲。
d.撇:用右手小、名、中、食四指排齊,由子弦至纏弦向右急速撇進如一聲。
e.劃三弦:用右手食指自右向左急速彈相鄰的三條弦。
f.拂三弦:用右手拇指自左向右急速挑相鄰的三條弦。
g.滾二弦:用右手拇、食兩指在相鄰的二條弦上作連續而快速的彈挑。
h.滾三弦:用右手拇、食兩指在相鄰的三條弦上作連續而快速的彈挑。
i.滾四弦:用右手拇、食兩指在相鄰的四條弦上作連續而快速的彈挑。
j.臨:用右手拇指自子弦而中弦、老弦纏弦向右次第挑進。
k.掛:用右手食指自纏弦而老弦、中弦、子弦向左次第彈出。
3、摭分勾打類
a.勾:用右手拇指肉觸弦,取勢向左勾出。
b.抹:用右手食指肉觸弦,取勢向右抹進。
c.摭:用右手拇指勾同時食指抹。
d.分:用右手拇指甲向右挑,食指甲向左彈,兩指同時觸弦發音。
e.扣:用右手拇指向左勾,同時食指向左彈。
f.勾打:“勾打”又稱“勾搭”,在實際演奏中,曾有各種不同組合形式。每組二聲的是勾搭類最原始的演奏形式,其他各種都是由二聲衍變引伸而成,其中又以每組四聲的見用最多。
二聲的勾打:第一聲用拇指勾右面的一條弦,第二聲用食指抹左面的一條弦,大都作連續反覆進行。傳統稱作“勾搭”,俗稱“小勾打”。
四聲的勾打,奏法有多種形式,名稱也不一致,這裡主要介紹常用的“鳳點頭”:第一聲摭子纏弦,第二聲食指彈子弦,第三聲食指抹子弦,第四聲食指彈子弦,大都連續反覆進行。

選購方法

一、看
先看琵琶的用料。琵琶的材料,以背板的原料來說,分有最高檔、高檔、中檔、次檔四種。最高檔是用紫檀做背料,音色最好,價格最貴,整塊紫檀背料的琵琶很少,雖有,但是由二或三塊紫檀料拼成的。高檔的是用紅木做背料,紅木的品種很多,其中以老紅木(顏色呈黑紅色,也很難能買到)新紅木(顏色呈淡紅色,市場上能買到的紅木琵琶大都是這一種)做背料,音色較好,價格稍貴。中檔的是用花梨木、香紅木做背料,音色尚好,價格適中。次檔的用白木(如(窿)木等)做背料,音色較差,價格最便宜。背板整料最好,象貝最貴。
不論用哪種材料做背板,大都選用整塊的背料,不愛用由幾塊拼成的背料。因為用幾塊拼成的背料,在新買時,對外觀、音響都不受影響。但用了一段時期後,相拼之處會看出拼的痕跡來,如果脫膠,音響也會變壞。對整塊背料,也須看看是否裂縫或變形。
琵琶(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如何區別紫檀、老紅木、新紅木的背料,可把山口後面、背料上端處用小刀把漆刮掉,然後用測試法或用肉眼觀看它的木紋與顏色來辨別。如果對紫檀的木紋顏色看不懂也不會測檢的話,還是請會看的人一同挑選,因為紫檀料太少了,不免有以次充好的。
山口、六相、鳳枕的用料,以成本價格來說,分有象牙、玉石、白牛角、黑牛角、骨料、紅木等幾種。象貝的價格最貴,紅木的成本最便宜。頭花分有象牙、玉石、骨料等幾種。珍子分有象牙、紫檀、黃楊、紅木等幾種。
頭度、弦槽、軫子要勻襯合度。從琵琶外形來說,頭部的大小、弦槽的彎度、四個軫子的斜度以及長短、粗細等都以勻襯美觀合度為主。磨工要細,漆色要雅。琵琶頸部(六個相位處)不宜太厚太闊,品位第一把處也不宜太厚太闊,如果太厚太闊,左手按音會感到很累,不利於左手的按音動作,尤其女性手指較短,更感費力。
要仔細觀察相位與第一品第一弦的左外側端以及第四弦的石外側端的距離是否相仿。常見第一弦與第一品左外端的距離較短,第四弦與第一品右外端的距離較長,在子弦上演奏“吟”“挽”時,易使弦身滑出品端而沒有了樂音。這是製作上的弊病。形成的原因,大都由於沒有把復手粘在面板下腹部的中央處,或因山口的架弦開得偏左或不平均之故。
復手面宜呈水平面,不宜呈半圓彎形,首先它關係到發音,其次為呈半圓彎形,當弦身向上拉緊之後,在復手上口處的弦身呈下凹形,此處弦身就會易於斷裂。
第一弦最細,音高也最高,使用比較多,為此,第一弦最易斷裂,常須換弦。一般在復手子弦穿匝孔的下面,都鋸成一條線槽,可通過這條線槽來換弦,可節省換弦的時間。可是有些製作者,只鋸一條很細的線槽,在實際換弦時,不能利用這條線槽來換弦,使這條線槽形同虛設。
所以這條線槽既要闊一些,也須把線槽處的復手裡側多去掉一些,以能通過這條線槽很方便地換擊弦線為原則。
品與相都是琵琶上的音位裝置,每個品的位置都須排粘的音很準。每個品與品之間,從上到下,由寬至狹排列非常均勻。尤其應看一下第十八品位的上端與弦身之間的距離宜在0.4至0.5公分;如距離超過0.6公分以上,在下把按音時會感到很累。為此,對弦身與第十八品上端之間的距離超過0.6公分的品,是屬於製作上的弊病,應宜重新換做。
二、聽
音量強而洪亮並富有金石音色的琵琶,是購買者的首要選擇目標。一把音響好的琵琶,演奏它時會愛不釋手。越彈越愛彈,可以說真是“百彈不厭”。因此,在選購琵琶時,必然先要去彈奏一下,聽聽它的音響效果。
琵琶的音色,老一輩演奏家曾列舉了“尖”“堂”“松”“脆”“爆”五種音色,並要求在一把琵琶上對尖、堂、松、脆、爆五種音色都具備。“尖”是指下把位高音的音響很明亮“堂”是指相上低音區的音響很渾厚“松”是指彈弦後發音很靈敏;“脆”是指品位第一、二、三把位的音色很清脆;“爆”是指能發出金石之聲的音色,出音有厚度、有分量,樂音能傳送較遠。其中堂、松與爆在製作上存有極大矛盾。例如能發出堂與松音響的琵琶上,大都聽不到爆的金石之聲能發出爆的堅實而富有金石之聲的琵琶上,大都失去了堂與松的音響效果。在一把琵琶上怎樣能做到音量很大、反應很靈敏,同時也能昌有金石之聲、堅實有力的音色,這是製作琵琶師傅們的奮鬥目標,也是製作上的技術問題,這裡就不作詳細介紹了。
製作面板的技術如何,面板的質地或好或環,對琵琶的發音有著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關係。過去,面板都用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的梧桐木板製作。後經多次實驗對比,都已採用河南蘭考生長的泡桐板來製作。可是,蘭考的桐木板也會有優有劣。而旦在一顆優質的蘭考泡桐木樹上,也只有兩塊最好的板材。是否能選到最優的桐木板,這又是製作師傅們在選料時的一門學問了。
選購琵琶時,只能看到面板外表木紋是否直;紋與紋之間的闊度是否合適面板上是否有節疤面板中央對拼處是否有縫隙(面板須對拼,在樹心部分鋸開,把樹心部位質地較硬、傳音較差的部分去掉或放在左右兩側)等等,其他如子口的深度、闊度、橫樑的位置及其厚度、闊度、音柱的位置及其大小與形狀、是否粘有八字梁、內膛的弧度、深度等因都已做好,從外表上是看不到的。
過去粘面板都用黃魚膘,又在黃魚膘中摻入豬皮膠,這是含有水分的膠。用含有水分的膠來粘面板的琵琶,彈奏了五年十年之後,音量音色都會發生變化。因為經歷了一定時期之後,膠內的水分逐漸蒸發掉,音量音色必然有所改變。為此,在購買時,必須問清楚是否用了含水的膠。
粘面板時也有用化學膠的。化學膠的種類很多,有些剛粘好的面板音響效果較好,但還未通過多年的實踐與考驗,對其粘的牢度、音響是否有變化等等,還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挑琵琶,聽聲音,一般都會喜愛音量很大、音響寬洪的琵琶,忽略了音色堅實(爆)富有金石之聲的方面。我們通過實踐證明音量大、音響寬洪的琵琶,大都缺乏金石之聲與堅實的音色彈了一段時期後,音量雖然仍然很大,但音響逐漸失去“份量”,音色變得較“空”,甚至很“木”,難聽得很。這是由於經過一定時期的彈奏後,面板得到不斷振動,面板木質內的水分與粘液已經逐漸減少之故。所以,挑選新琵琶時,決不能只憑音量大、音響寬洪,更須聽聽有沒有金石之聲,音色是否有份量、很堅實。一般來說,宜挑選音量不是最大,但反應很靈敏,音色較厚實的為好。
挑琵琶,聽聲音,還須注意地區。是南方潮濕地區製作的琵琶,還是在北方乾燥地區製作的琵琶。常見在南方挑選到音量很大,反應較靈敏,音色並不“空”,但帶到北方乾燥地區後,經過五天十天的乾燥氣候音色一下會變“空”,變“木”。這是由於面板內的水份與粘液被很快地蒸發之故。為此,當在南方各樂器廠挑選琵琶,絕不能只憑當地的發音效果為主,應考慮到帶向乾燥地區後所發生的變化。所以在南方挑選琵琶時,宜選音量不最大,音色較為堅實的(爆)為好。即便在北方乾燥地區製作的琵琶,如不馬上用作演出,還宜挑選音色堅實(爆)有份量一些的為好。
為此,挑選琵琶者必須學會聆聽辨別“尖”“堂”“松”“脆”“爆”各種音色的本領,才能在試奏相把位各弦、品位各把位的四條弦上辨聽出上述五種音色是否都具備,也才能購買到一把使用壽命較長的理想的琵琶。

樂器保養

護理

平時不彈琴時,專業方法是將琴放於桌面上,琴的板面朝上,蒙一塊薄薄輕紗巾,以免落灰,相把後背處放一個小枕頭,讓琴斜躺於桌面,減輕琴頭的壓力。平時可以在復手表面擦一些核桃油,使聲音更柔和,尤其是北方琴。如在演奏完畢之後,臨時將琵琶放在桌子上時,宜將琵琶平放在桌子的中央,不宜將琵琶直立斜靠在牆壁的中央處。萬一需要直立斜靠在牆壁上時,只可斜靠在牆壁的轉角處,使琵琶的四隻軫子牴觸在兩側牆壁上。如果將琵琶放在布袋內掛在牆壁上時,只宜掛在木板牆上,不宜掛在磚牆上;對鐵釘與繩子的耐牢度也宜經常檢查。這樣,才可避免最常見的琵琶頭受到跌損或琵琶底部受到墜損等外傷。
平時準備一塊擦琴布,常保持琴身琴頭品相的清潔,天熱易出手汗者,練琴完畢,務必將琴弦擦乾淨,以免生鏽。
在粘面板、頭時,一般都用黃魚膠等水膠,這類膠最怕受潮,一受潮就會發生脫膠現象,脫膠之後,音量就會減弱,音色更受損害。因此,不宜置放在潮濕之處,也不能受雨水的淋濕,不使琵琶受潮濕的另一個原因是:當面板受到水漬潮濕之後,梧桐板內吸入大量水分,也會減弱音量。所以,即使在粘面板等方面改用了不怕潮濕的化學膠水後,對琵琶的防潮,仍然應引為須重點注意的方面。

系弦

琵琶共有四根弦,由粗到細分別稱為纏弦、老弦、中弦、子弦。頭部有四個弦軫分別列在琵琶兩側,每側兩個,由上至下分別稱為纏弦軫、老弦軫、中弦軫、子弦軫。系弦時,某一條弦必須匝系在規定的一隻軫子上,即纏弦系在纏弦軫上、老弦系在老弦軫上、中弦系在中弦軫上、子弦系在子弦軫上,不可隨意匝系。
弦的上端匝系在軫子上,下端穿系在覆手上。覆手上有四個弦孔。系弦時,先將弦下端系在覆手上。穿系在覆手上的方法可分為四個動作:
第一、先將弦穿在覆手的弦孔內,末端余出二市寸許;
第二、將弦的末端在弦身後兜轉來;第三、再把弦的末端在弦孔處弦身下兜轉來;
琵琶(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第四、最後把弦的末端拉緊成結,嵌在弦孔內,並把弦身向上拉緊。
上面介紹的是絲弦的系法。一般用的是金屬弦。金屬弦的系法是利用弦下端的小圓圈,當弦身穿在覆手小孔內後,將上端穿在下端小圓圈內,然後將弦的上端向上拉緊並匝系在軫子上。這種利用下端小圓圈的系弦法,有三種系法:
第一種是將下端小圓圈放在覆手的外面。此方法適用於弦身與品位(尤其是第二十五品等)之間距離較大而成“浪弦”的琵琶上;
第二種是將下端小圓圈放在覆手的裡面。這種方法適宜用在弦身與品位之間距離較小的琵琶上。
第三種是將弦的下端兜壓在覆手裡面的弦身內。這種系法,可使覆手上口處的弦身不易折傷,可延長弦的使用期。用這種系法對下面部分品位的音準方面,與第二種的系弦法相同。
注意:在同一個琵琶上,當用了第一種系弦法後,不要隨意改用第二種系弦法反之亦然。因為如果任意改用,在下面的部分品位上,音準易於產生些微差錯。

假指甲

演奏琵琶時,用左手各手指按弦,用右手的手指彈弦。由於近代用了金屬弦之後,右手指需戴假指甲彈奏。戴假指甲彈弦,早就有之,例如,過去曾用薄銅片、薄鋁片、薄牛角片、薄象牙片等做成長圓形的假指甲。但是,這類假指甲或帶有金屬噪音,或易於損傷弦身或嫌太厚而發音呆鈍,缺點較多,不太理想。
假指甲的選材,應注意厚度適當,質地韌硬而耐磨,表面光滑三個要求。因為如果用太厚的材料,就會缺乏彈性,但如果用料太薄,又不宜於用力彈弦;如果沒有相當的耐磨度,就會經常破裂;如果表面不光滑,彈弦時就會感到不流利
要找到符合上列三點要求的材料是不多的,採用一種比較耐磨的尼龍薄片。現在演奏者也用玳瑁材質的假指甲。當然,這還不是很理想,希望今後生產出符合這三點要求的材料來。
假指甲的式樣,一般分三種類型:
(甲)拇指:可將拇指外側尖端部分做得突出些,因為
當拇指挑弦時,都是用拇指外側尖端的部位。假指甲的左右兩側邊緣做成向中心彎轉,使彎轉的部分鑲夾在拇指甲兩側近指肉的指甲上,這是為了在作勾弦時不致產生搖動。
(乙)食指:將食指中央尖端部分做成半圓形的突出狀。食指在彈單音時,大都用了食指側的指甲尖端去彈弦;但在彈奏主旋律在子弦上的和弦(有二、三、四條弦同時發音)時,又須用食指的中指側的指甲尖端去彈弦。因此,食指的尖端,一種是做成半圓形的。但這種指甲當食指甲與弦身縱的角度成直角彈弦時,噪音較大,因為指甲端與弦身的接觸面太大。另一種是做成尖圓形。這種指甲如用食指的大指側或中指側的指甲偏鋒去彈弦時,指甲與弦身的接觸面較多,噪音也較大。可根據每個人的手指生理條件與彈弦習慣來決定選制哪一種形式。為了易於彈奏抹撇等指法,也宜象大指甲似的將左右兩邊緣處向中心彎轉,使彎轉的部分鑲夾在食指甲兩側近指肉之處的指甲上。
(丙)中、名、小指:這三個手指一般都是用指甲的中央尖端中鋒(與弦身在縱的角度成90度)去彈弦,因此,都宜將其中央的尖端部分做成尖而突出的形狀,以使指甲與弦身接觸時儘量減少接觸的面積。
假指甲應做成與所戴手指的真指甲在圓度、彎度、中央圓彎度等完全相仿,長度宜做得比真指甲稍長些。大指、食指甲兩側邊緣彎轉部分的寬度與長度,均須做得非常合適。否則,如太短太寬時,就會鬆動易掉;如太長太緊時,就會夾痛指肉。
現已制有模型,在製做時只要將候指甲片放在模型內,就可加工成與手指甲的圓彎度相仿的假指甲。假指甲的顏色,以類似人們指甲的顏色為最好。
固定假指甲的方法,約有如下幾種:
(甲)將膏藥肉粘在假指甲的內側,戴用前烘熱後貼附在指甲上。此法戴用不方便,現較少見用。
(乙)用橡皮膠帶或塑膠帶作橫式的匝綁。
(丙)用橡皮膠帶或塑膠帶作斜形的交叉匝綁。
(丁)用適宜的富有牢度的快乾膠將假指甲粘附在真指甲上。

代表作品

傳統琵琶曲可分為武曲、文曲以及文武曲。
武曲著重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 格調雄壯慷慨、氣魄宏大。樂曲以敘事為主,富有寫實性和敘事性,往往 根據內容情節發展連續敘述,結構龐大,有聲有色,繪形繪影,段落分明。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漢將軍令等。
文曲著重左手技巧的表達,格調細膩、輕巧、幽雅抒情,它以抒情為主,富有概括性和傾訴性。往往以簡樸動人的旋律或優美清新的音調,表達出深刻地內心傾訴或 令人嚮往的意境。代表曲目有夕陽簫鼓昭君出塞漢宮秋月月兒高,青蓮樂府,琵琶語,塞上曲等。
文武曲即文曲與武曲的結合,代表曲目有陽春白雪高山流水,龍船,夕陽簫鼓,虛籟等。
琵琶曲代表作品
分類代表作品
文曲
夕陽簫鼓》、《月兒高》、《漢宮秋月》、《塞上曲》、《青蓮樂府》、《飛花點翠》等
武曲
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漢將軍令》、《滿將軍令》等
文武曲
陽春白雪》、《高山流水》、《龍船》、《夕陽簫鼓》、《虛籟》、《彝族舞曲》等
移植曲
野蜂飛舞》、《土耳其進行曲》、《四方舞曲》、《故鄉的太陽》、《春天》、《霍拉舞曲》、《月光變奏曲》等
新曲
春江花月夜》、《》、《天鵝》、《春雨》、《陳杏元和番》、《出水蓮》等
協奏曲
花木蘭》、《春秋》、《祝福》、《臨安遺恨》、《草原英雄小姐妹》、《梁祝》等

琵琶十大名曲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傳統琵琶大套文曲,樂曲通過描寫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表達了哀怨悲切之情。
琵琶(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稱曲中經典。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垓下決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
三、《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這首曲子取材與《十面埋伏》一樣,也是描述垓下之戰,同樣是採用章回式結構,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項羽,所以樂曲沉悶悲壯。
四、《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華彥鈞創作的一首琵琶獨奏曲,樂曲表現了作者對不平人世的無限感慨及對命運的態度。
五、《昭君出塞
琵琶獨奏曲《昭君出塞》由華彥鈞傳譜。樂曲通過刻畫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
六、《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亦名《陽春古曲》,簡稱《陽春》,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古曲。質樸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現了人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對大自然充滿無限感情的精神氣質。
七、《草原小姐妹
表現了新中國少年兒童熱愛集體,不畏風暴的高尚風格和勇敢的精神。
八、《海青拿天鵝
據說《海青拿天鵝》是現今所知,流傳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九、《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著濃郁生活氣息的極其抒情的樂曲,它是用音樂來描述在晚上,男女老少圍著篝火歡樂地載歌載舞。
十、《火把節之夜
《火把節之夜》用音樂的方式寫出了在火把節夜晚,少數民族的人們圍著篝火,激情地跳著歡快的舞蹈。樂曲時而悠揚,時而激烈。

社會影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歷史長卷上,琵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畫上了濃墨重彩 、璀璨光芒的一筆。
南北朝時期,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頸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唐代燕樂的興盛,使我國歌舞音樂進入了鼎盛時期,也迎來了琵琶音樂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到了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雅俗共賞的樂器。在西北地區,到處可以聽見琵琶演奏的聲響,唐代詩人岑參有“涼州七里十萬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詩句。在江浙地帶,更是出現了“琵琶多於飯甑,措大多於鯽魚”的局面。在敦煌壁畫中,橫抱琵琶的圖形最多,可以說凡畫有音樂形象處必繪有琵琶。壁畫中還有反彈琵琶的伎樂圖,其繪畫中的美學意義大大超過實際樂器演奏的意義。琵琶音域的廣闊、音色的多變、表現力的豐富、演奏技巧的多樣使其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中華文化—漢服 琵琶中華文化—漢服 琵琶
在中國文學史上,也留下了大量賦詠琵琶及其表演的詩篇,不少名篇膾炙人口,流傳至今。這些燦爛的詩篇詞句,是我國文學藝術的豐富遺產,也是民族音樂的瑰寶。在歷史上歌詠琵琶的賦、詩、詞、曲中,以唐代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最具代表性,極為生動而傳神,成為千古傳誦的詩作名篇。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手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進行了刻畫。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音樂繁榮發展,空前普及的階段,也是中國音樂史上至今留下最多音樂記錄的時期。琵琶、古琴等樂器的獨奏音樂發展突出,鼓吹樂、絲竹樂等器樂合奏形式也遍布各地,在宮廷儀仗和民間的節令、婚喪等各種民俗活動中廣泛使用。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為代表的文曲。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這個時期也是樂譜高度繁盛的時代,其音樂記譜法非常發達,用樂譜所記之明清音樂豐富多彩,產生的各類樂譜數目浩繁,至清代還出現了華秋萍編輯的最早的《琵琶譜》,成為中國音樂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文學作品

一、《琵琶行》 唐代白居易作。寫作者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時,偶遇一昔日長安名歌伎,聽她彈奏琵琶並述說年長色衰後的飄泊淪落,由此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敘事流暢婉轉,文字優美,是古代著名的長篇敘事詩。
琵琶琵琶
二、《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蘇軾作。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雲天。
三、《古從軍行李頎作。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四、《雜曲歌辭·渭城少年行崔顥作。可憐錦瑟箏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
五、《七律·詠懷古蹟五首》 杜甫作。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六、《琵琶》 白居易作。弦清撥刺語錚錚,背卻殘燈就月明。 賴是心無惆悵事,不然爭柰子弦聲。
七、《臨江仙晏幾道作。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八、《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 白居易作。四弦不似琵琶聲,亂寫真珠細撼鈴。
九、《劉禪奴彈琵琶歌(感相國韓公夢)》 顧況作。樂府只傳橫吹好,琵琶寫出關山道。
十、《琵琶歌元稹作。琵琶宮調八十一,旋宮三調彈不出。
十一、《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白居易作。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
十二、《涼州詞》唐代王翰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