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

琵pí 形聲。字從珏(jué),從比,比亦聲。“珏”為“二玉相併之形”,意為“二玉相碰”,引申為“玉聲”、“玉音”、“悅耳動聽的碰擊聲”。“比”意為“等列”。“珏”與“比”聯合起來表示“四弦等列的彈碰樂器”。本義:四弦等列的彈撥樂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琵
  • 拼音:pí
  • 注音:ㄆㄧˊ
  • 解釋:鄭碼
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常用詞組,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音韻方言,

基本信息

拼音:pí
注音:ㄆㄧˊ
簡體部首:
部首:比
部外:8
總筆畫:12
繁體部首:玉
字形分析:
上下結構
形聲;從珏、比聲
統一碼UNICODE:U+7435
五筆:GGXX
倉頡:MGPP
鄭碼:CCRR
四角:11712
筆順:一一丨一一一丨一一フノフ
筆順編號:112111211535

基本解釋

píㄆㄧˊ
〔~琶〕弦樂器(“”讀輕聲)。
English
guitar-like instrument

常用詞組

pípa
[pi-pa,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 中國的一種四弦樂器,彈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詩琴,頸部有琴柱12個以上,伸入主體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漢“裁箏築”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它從西漢試製,歷東漢、魏晉、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漢末魏初始獲“枇杷”名。魏晉時,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琵琶骨
pípagǔ
[shoulder bone;scapula] 肩胛骨
琵琶行
Pípaxíng
[Pipaxing,name of a poem] 詩篇名
為君翻作《琵琶行》。——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琵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8
《唐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𠀤音毗。《說文》琵琶,樂器。馬上弦索。從珡,比,意兼聲。《廣韻》推手為琵,引手為琶,取其鼓時,以為之名。《集韻》馬上所鼓,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或從手。《風俗通》長尺五寸,象三才五行。四弦象四時。唐書自下逆鼓曰琵,自上順鼓曰琶。近代樂家所作,不知所起,傅𤣥琵琶序云:漢送烏孫公主,念其道遠,思慕故國,使知音者於馬上作之。《古今樂錄》琵琶出於弦鞉,杜摯以為興之秦末,蓋古長城役,百姓弦鞉而鼓之。
又魚名。《左思·吳都賦》鮫鯔琵琶。《注》會稽琵琶魚無鱗,形似琵琶。
又《容齋隨筆》白樂天以琵字作入聲讀。如云:四弦不似琵琶聲,亂瀉眞珠細撼鈴。
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皆入聲也。

說文解字

【卷十二】【琴部】琵
琵琶,樂器。從珡比聲。房脂切

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pi2 [客英字典] pi2 [陸豐腔] pi3 [東莞腔] pi2 [海陸豐腔] pi2 [梅縣腔] pi2 [客語拼音字彙] pi2 [寶安腔] pi2
粵語:pei4
潮州話:bi5
音韻集匯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𣬈
bi
釋名作枇杷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𣬈
房脂
脂A開
脂A
平聲
三等
開口
脂A
上平六脂
bʱi
bi
bi
bjɪ
biɪ
bi
bi
pi2
bjii
bi
琵琶釋名曰推手為瑟引手為琶取其鼓時以為之名也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修正)八思巴字(其他形式)音譯音譯(修正)音譯(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ꡌꡞ
pi
bi
平聲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蒲麋
二支
平聲
分韻撮要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三幾紀記
陽平
琵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