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弦琵琶,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簡稱“五弦”。五弦琵琶歷史久遠、造型別致,盛唐時期曾流行於我國廣大中原地區,並東傳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弦琵琶
- 1:簡稱五弦
- 2:歷史久遠、造型別致
- 3:東傳日本
歷史追溯,形制結構,製作方法,現存狀況,相關詩詞,博物館收藏,文化交流,
歷史追溯
琵琶起源於古代印度,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並被加以改造。琵琶一般都是四弦,五弦的被專門稱為五弦,《舊唐書·禮樂志》說:“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後,傳來尤盛。”五弦琵琶,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簡稱五弦。歷史久遠、造型別致,盛唐時期曾流行於我國廣大中原地區,並東傳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自西漢張騫奉使西域後,“絲綢之路”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漢魏之交,西域樂人不僅帶來了箜篌和四弦琵琶,也帶來了五弦琵琶。這種樂器自西域傳入中原後,公元五六世紀盛行於北朝。唐宋時期中日兩國文化交往頻繁,日本在全面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將大量唐宋藝術珍品帶回了日本,由於中國戰亂頻頻,朝代更迭,一些在中國已失傳的文物珍品反而在日本得以留存,終成孤品。從這些珍貴的文物身上可以反觀中華文化頂峰期的歷史風貌,它們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唐代杜祐《通典》:“……然吹笙、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後傳習尤盛。”北齊文襄帝即位是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河清是北齊武成帝在位的公元562年~564年,五弦已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愛好。至隋唐時期尤為盛行。隋唐九、十部樂的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高昌、安國、天竺諸樂中均有使用。在燕樂中尚有大五弦琵琶和小五弦琵琶兩種形制。《新唐書·禮樂志》有:“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後人習為掐琵琶。”唐淮安靖王李壽墓壁畫中有坐立部伎女樂人彈奏五弦琵琶的圖像。
形制結構
關於五弦琵琶的形制,《通典·樂典》、《舊唐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和陳暘《樂書》等文獻均載為:制如琵琶,稍小。這種五弦小於四弦琵琶的記述,與事實是不相符合的。據高德祥、柳廷信等學者研究,在北魏、西魏、北周、十六國至隋、唐各個時期的敦煌壁畫中,畫有五弦琵琶的洞窟就有20餘處,通過比較,稍小的琵琶並非都是五弦,而是四弦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尤其是莫高窟220、322、341等洞窟初唐壁畫中的五弦,並不小於四弦琵琶,特別是220窟北壁經變伎樂隊中的五弦琵琶,反而要比一般的四弦琵琶大。至於五弦小於四弦琵琶的現象也確是存在,這是因為五弦琵琶本身就有大小之分。
五弦琵琶的外型式樣較多,頸項有直項、曲項的,音箱有半長梨形、半圓梨形、扁梅花形和扁圓形的等等。曲項、半長梨形音箱是五弦的最早形制,龜盤至山口處逐漸縮小、呈切開的長梨形,多見於敦煌早期壁畫中,琴身橫置演奏,琴頭朝向左下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將龜盤挾抱於右肩處持撥彈奏。在莫高窟唐代壁畫中,音箱呈半圓梨形的五弦較為多見,琴頸細長呈棒狀 ,面板上開有兩個對稱的彎月形出音孔,這是經過中原樂工改革的五弦。
莫高窟220窟的扁梅花形音箱的五弦琵琶較為獨特,音箱似花瓣,琴頸細而長,琴頭向後彎曲,它是古代中原與西域樂器互相借鑑、融合的見證。音箱扁圓形的五弦,有如阮鹹,但琴背用整木挖制,面板中央繪有長方形的圖案。
五弦琵琶的構造與四弦琵琶大致相同,共鳴箱多呈半梨形,面板上設有十個品位,琴軫分列琴頭兩側,左三右二。琴弦使用絲弦,兩條外弦使用子弦(定弦也相同),向內依次為中弦、老弦和纏弦。五弦琵琶盛行於隋唐。唐代的五弦琵琶製作非常考究,在面板上還粘有皮革或玳瑁薄片,其上還鑲嵌或繪有各種紋飾或圖案。
製作方法
五弦琵琶的製作方法,是按以下步驟完成製作的:先期分別完成琵琶的各個零部件:琴頭、頭花、主桿、琴相、琴軸、琴體的前後面板、音品、扶手的製作步驟;在所述琴體的前面板腹部上相對於弦的左右位置挖開兩個月牙形音孔;在所述琴體上安裝二十五品的音品;在所述琴體的前面板與後面板之間設定相互連線的橫樑、音柱,其中,所述的音柱一端與所述的後面板相牴觸,所述音柱的另一端與所述的橫樑相牴觸;在所述琴相與所述琴頭之間按左三右二的順序設定五個琴軸;裝配所有零部件,並在所述琴軸與扶手之間依次裝配一、二、三、四、五弦的對應五個琴軸的琴弦,其中,設定所述的第五弦為低音弦。
現存狀況
五弦琵琶只流行到唐代,到了宋代,便不見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20世紀30年代,上海民族音樂團體大同樂會曾製成一面五弦琵琶,三個琴軫置於琴頭右側,兩個在左側,改子弦同音為加添一條低音弦。由於戰亂及其它原因,這張五弦琵琶已失散無存。
20世紀70年代,音樂工作者錢鐵民在琵琶改革方面,曾作了縮小四弦琵琶弦的間距、增加一條低 音弦為五弦琵琶的探索。這種五弦琵琶,是在原四弦曲項琵琶的弦槽上方,增加一個金屬旋鈕式弦軸而成,定弦D或E,擴展了琵琶的低音區,使音色更加豐富,提高了演奏技巧,增強了音區之間的對比,將為琵琶樂曲的創作和演奏開拓新的領域。
相關詩詞
唐代詩人對五弦也特別偏愛,他們在許多詩歌中描繪著五弦琵琶的妙響。張祜的《王家五弦》中云:“五條弦出萬端情,捻撥間關漫態生。唯羨風流田太守,小金鈴子耳邊鳴。”大詩人白居易在《五弦彈》長詩中首先寫道:“五弦彈、五弦彈,聽者傾耳心寥寥,趙壁知君入骨愛,五弦一一為君彈。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鶴憶子籠中鳴。第五弦聲最掩抑,隴水凍咽流不得。五弦並奏君試聽,淒淒切切復錚錚。”此詩對豐富的弦音描繪得非常細緻入微、淋漓盡致。韋應物的《五弦行》中也有:“美人為我彈五弦, 塵埃忽靜心悄然”之句。元稹也作有《五弦彈》長詩。
博物館收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五弦琵琶兩張。其中一張是仿日本正倉院所藏唐制螺鈿五弦琵琶,柴木製,全長112厘米,面寬27厘米,直項、五品、骨制縛弦,原螺鈿鑲嵌處均以彩繪替代。惟不同之處是在面板上部的琴弦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彎月形音孔。此琴原為我國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之藏品,1958年,程先生將其捐獻國家。另一張五弦琵琶較為獨特,花梨木製,全長109.5厘米,共鳴箱呈半長梨形,蒙以桐木面板,面寬22.8厘米,扁平的琴頭向後彎曲、呈卷書形,弦槽前開,兩側置紅木琴軫左三右二,軫體表面刻有麻花形紋飾,軫端鑲以骨花,直項,四相十二品,紅木製相,老竹製品,張以五條絲弦。
此 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所藏,1958年,梅蘭芳先生將自己珍藏的240件古今民族樂器,全部無償地捐獻給國家,其中就有這張五弦琵琶。近年,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仿正倉院藏五弦琵琶複製一張,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文化交流
五弦琵琶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珍藏著一張極為珍貴的五弦琵琶。它是我國唐朝宮廷送給日本聖武天皇的唐代藝術精品,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最早五弦琵琶傳世傑作。這張五弦琵琶,通體用紫檀木製成,直項,琴軫分列琴頭兩側,左三右二。全長108.5厘米,腹寬31厘米,製作工藝精細,通身施有螺鈿花紋,腹面桿撥處還貼以玳瑁薄片,其上用螺鈿嵌出一騎駝人撫彈琵琶的美麗畫面。
日本聖武天皇非常珍愛這張五弦琵琶,公元756年,聖武天皇死後,將這張五弦獻給了東大寺大佛。如今,它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稀世之珍。20世紀80年代,當我國民族舞劇 《絲路花雨》風靡世界藝壇,人們驚嘆英娘的反彈琵琶的優美舞姿時,看到的正是這張五弦琵琶的仿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