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兒高
- 創作時間:約明嘉靖年間
- 演奏樂器:琵琶;古箏;二胡;蕭
- 音樂風格:傳統大套文曲
樂曲流傳,各種版本,樂曲賞析,演奏技巧,社會評價,
樂曲流傳
《月兒高》最早是明代嘉靖年間的琵琶譜手抄本《高和江東》中的一曲,清嘉慶年間蒙族文人榮齋所編的《弦索備考》(1814年)中亦收錄此曲。1818年,琵琶演奏家華秋萍先生把它編入他的《琵琶譜》當中,這個版本也是最初的刊印版本。後李芳園在編印《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譜》時,根據此曲的風格及特點與白居易詩《霓裳羽衣舞》中所描述的情節相似,故更名為《霓裳羽衣曲》。建國以後,作曲家、指揮家彭修文又將其改編成合奏曲,保存了原曲的結構、旋律和風格,添加了二胡、簫等抒情樂器,使得樂曲更加細膩優美,音色更為柔。1960到1961年之間,王巽之將衛仲樂的琵琶譜發給他的學生孫文妍、項斯華、范上娥進行打譜(指盡力復活古譜的音樂原貌),並在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上提交了此譜。會上,箏曲《月兒高》被列為全國古箏專業教材。
各種版本
《高和江東》:散起、桂枝香、解三醒、玉胞肚、金絡索、畫眉序、紅繡鞋;
《弦索備考》:散起、桂枝香、解三醒、玉胞肚、金絡索、畫眉序、紅繡鞋、散收;
(曲譜來源:)
樂曲賞析
《月兒高》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的過程,全曲華麗纏綿,極具舞蹈性,描寫了月亮從海上升起直到西山沉沒這一過程中的種種景色和意韻。這裡有浩瀚的海濤,也有涓涓的細流;有幽靜的庭院,也有廣闊的田野;有如洗的碧空,點點的繁星,也有奔流的江河,清涼的風露;既有對現實世界的精緻描寫,又有對月中世界的綺麗想像。整個畫面銀光灼灼,詩意朦朧,令人迷醉。全曲共分十二段。
第一段散板引序,緩收的旋律層層遞升,猶如一輪明月從海上冉冉升起,把人們帶到一種朦朧變幻的意境中去。第二段如歌的旋律,用左手"吟、揉、推、挽"等指法作潤飾,極富韻味,令人聯想起飄飄欲仙的優美舞姿。在第三、五段,這個旋律在重複時,首句之後插入了長大的展開性音樂材料,使音樂得到了發展。尾部再現二段旋律時,第五段作了成倍的緊縮,並加了一個"搭尾",結束在羽音上。第四段將曲首散板引序作了結構變動與擴充。第六段到九段,將前面歌唱性主題作自由變奏,速度加快,節奏多變,旋律活潑跳躍,具有傳統歌舞音樂的特點。樂曲呈現明顯的層次發展,恰如舞袖翻滾、飛步環繞的熱烈舞蹈場景。第十到十二段,先是寬廣地上揚旋律,用"長輪"指法演奏,樂音連綿不斷,如同浮現玉宇千層,蟾光炯炯,聳入雲霄,幽雅古樸而富於幻想。接著運用"摭彈"技法奏出輕快急促的音調,充滿生氣。最後一段,先現第一段引序材料的縮影,接著速度多變的音型重複,富有戲劇性。最後以全曲的首句作為全曲的終止樂句,描述玉兔西沉,周圍一片幽靜。
全曲古樸動人,委婉纏綿,優雅華麗,舞蹈性極強,頗具大唐風韻。
演奏技巧
散板樂段內容為夜空中流動的雲彩伴隨著月亮慢慢升起,描寫夜空朦朧變幻的景色。音樂氣質要求平和、大氣,音色、音質要求寬厚、深遠。變徵音要按準。第一二樂段是描繪月亮清麗氣質的重要段落,旋律非常漂亮,冰輪即月亮,陰陽學中太陽為陽,月亮為陰,躊躇指的是月亮在夜空中徘徊的猶豫不決的姿態,這一姿態使其顯得特別嫵媚、美麗。兩段標題都體現了美、靜、舒展、平和。要求延留音要長,句子方可連貫;動作要優美、舒展。第三四樂段音樂標題為銀蟾吐彩和素娥旖旎,要求銀蟾吐彩段,節奏伸縮比較大。第五六樂段音樂標題為浩魄當空和瓊樓一片這兩段都是典型的舞蹈節奏,速度比較快,點子比較密集。要求節奏注意快而不亂,點子要清晰。第七、八、九、十樂段描寫月亮在千層玉宇中流動的宏偉氣勢。樂段開始應當平穩,在隨後的演奏中後進入高潮。
社會評價
《月兒高》常常被人當做是傳說中唐玄宗創作的《霓裳羽衣曲》,現今演出的舞蹈《霓裳羽衣曲》,就是直接根據《月兒高》的曲調編配的。《月兒高》的確具有非常強的舞蹈旋律,而其意境也和前人描繪的《霓裳羽衣曲》非常相近,所以該曲在有的時候也被稱為《霓裳羽衣曲》。
《月兒高》是藉助於情節的描寫,而是通過音樂的藝術魅力使欣賞者不僅從 畫面上去追求它的思想,更是從的情感變化中去領會,去獲取更多的藝術享受 ,情景交融,聲情並茂,以美的意境顯現月亮的傳神的手法。它是浪漫主義的產物,用樂曲的形式把人們的理想迫求灌注在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