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年
歷史大事
神策軍疏浚曲江及昆明池
太和九年(八三五)正月,
鄭注奏稱關中有災,須興役作以消災。二月十二日,發左、右神策一千五百人疏浚曲江及昆明池。詔諸司如欲置亭館於曲江,宜撥給閒地。
京兆尹賈餗與
李德裕不合,而與
李宗閔、
鄭注為至交。太和九年(八三五)三月三日,文宗賜百官宴於
曲江池。據制,京兆尹當於門外下馬,向御史行禮。餗恃其貴勢,乘馬直入門而來,
殿中侍御史楊儉、蘇特與其爭論,餗怒罵二人,因違制而罰俸祿。餗以為恥,求出任外官,詔以
賈餗為浙西(今江蘇鎮江)觀察使。尚未成行,廿三日,詔以餗為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太和三年(八二九),漳王養母杜仲陽因
宋申錫謀反案放歸金陵,詔浙西(今江蘇鎮江)
觀察使李德裕安置供給。時德裕奉詔入朝,已離鎮,使留後李蟾辦理此事。九年三月,左丞王墦、
戶部侍郎李漢誣告德裕厚賄仲陽,陰結漳王,圖謀不軌。四月,文宗召宰相
王涯、
李固言、路隨以及王墦、李漢、
鄭注等,面問其事。墦、漢報言屬實;路隨認為德裕不至如此,誠如二人所言,則己亦當有罪。於是,罷隨為鎮海
節度使。授德裕
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四月廿五日,詔以德裕於文宗患病時,
王涯呼其問候起居,德裕竟不至;又在任西川
節度使時征百姓欠款三十萬緡,致百姓愁困。於是貶德裕袁州(今江西宜春)長史。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
李訓與同黨
舒元輿、郭行余、王墦、
羅立言、
韓約密謀誅除
宦官。五日,詔命大理卿郭行余為邠寧(今陝西彬縣)
節度使。十六日,以
戶部尚書、判度支王墦為河東(今山西太原南)
節度使。十七日,以京兆尹
李石為
戶部侍郎、判度支;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知府事。十八日,以太府卿
韓約為左金吾
大將軍,使其各居於要職。
鄭注始與
李訓約定,使注為鳳翔
節度使,選壯士數百,以為親兵,待本月廿七日,
王守澄出葬
滻水旁時,注奏請率親兵參加葬禮,並奏請令
宦官神策
中尉以下皆集於滻水送葬,屆時令親兵圍而誅之。
李訓與其黨密謀,以為如此成功,則注為首功;不如使郭行余、王墦以赴鎮為名,召募壯士作為親兵,並用金吾、
京兆府吏卒,先於京城誅除
宦官,事成之後再除去
鄭注,遂制定借觀甘露而就宮中誅殺
宦官方案。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
李訓與其同黨策劃甘露事變,以誅除
宦官。廿一日,文宗御臨紫宸殿,百官班列已定,左金吾
大將軍韓約不報平定,奏稱左金吾廳事後石榴樹夜有甘露,實為祥瑞,昨夜已遣人隔門上奏云云,宰相與百官皆稱賀。
李訓、
舒元輿勸文宗親往觀看,以承
天賜。文宗許之。於是,百官皆列班於含元殿。文宗命宰相及
中書、門下兩省官先往察看。
李訓奏稱已與眾官察驗,似非真甘露,未可急於宣布天下。文宗不信,又遣左右神策
中尉仇士良、
魚弘志率眾
宦官前往驗證。
宦官既去,
李訓急召新任
邠寧節度使郭行余、河東
節度使王墦接旨誅殺
宦官。墦膽怯不敢入內,獨行余拜倒受旨。時兩鎮士卒皆執兵器在丹風門外,訓遣人召入,唯河東兵入內,邠寧兵竟未至。
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下察驗甘露,
韓約變色流汗,士良疑惑。時風吹幕起,士良發現手執兵器士卒,又聽見兵器碰撞聲音,大驚出走。守門人急於關門,士良怒叱,未及關上。士良欲向文宗告變,
李訓急呼金吾兵上殿護衛,每人賞錢一百緡。
宦官見事態緊急,慌忙扶文宗上軟轎,裂斷殿後門窗格子而出,快步飛奔北門。
李訓拉文宗軟轎不放,稱奏事未畢,不可回宮。時金吾兵已登含元殿,京兆少尹羅立言率邏卒三百餘人自東而來,
御史中丞李孝本率
御史台部從二百餘人自西而來,登殿縱擊
宦官,死傷十餘人。而文宗軟轎已入宣政門,訓仍不放手,呼叫益急,被
宦官郗志榮打倒在地。
宦官遂關宣政門,連呼萬歲。百官警愕散走。訓知事敗,穿從吏綠衫乘馬而逃。宰相
王涯、
賈餗、
舒元輿還歸
中書省,等待文宗開延英殿召集議政。
中書、門下兩省官皆不知發生何事,問
王涯等三人,涯等稱不知,請諸公自便。士良等知文宗參預事變,怨憤不止,出言不遜,文宗慚懼不言。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廿一日,
李訓發動甘露事變,謀誅
宦官而敗。左神策
中尉仇士良將文宗劫奪至宣政殿,遂命關閉宮內諸門,由左右軍副使劉泰倫、魏仲卿各率神策兵五百人誅除
李訓及其同黨。神策兵逢人即殺,
中書、門下兩省官及金吾吏卒六百餘人,南衙諸司吏卒及百姓販賣送貨者千餘人未及逃走,皆被殺,流血遍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亦皆搗碎焚掠。
仇士良又遣左、右神策各千餘騎兵出城,追捕逃亡者,遣兵大索京城。宰相
舒元輿、
王涯、河東節度使王墦、京兆少尹羅立言皆被捕。
王涯時年七十歲,被桎梏掠拉,信口承認與
李訓謀反,欲立
鄭注為帝。神策兵乘亂以搜捕為名,掠奪前嶺南節度使
胡證、左常侍
羅讓、詹事渾穢、
翰林學士黎埴等家。京城惡少年亦乘亂殺人報仇,剽掠百貨、互相攻劫,塵埃蔽天。廿二日,京城坊市剽掠仍未停,
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將楊鎮、靳遂良等各率五百人分屯大街要道,擊鼓以警,斬十餘人,然後方定。宰相
賈餗換衣潛藏民間,自知難逃,乘驢至
興安門,被押送右
神策軍。
李孝本乘騎逃往鳳翔,至
鹹陽西,被追兵擒獲。
李訓逃奔
終南山,依好友僧宗密,宗密欲剃其發而匿之,其徒以為不可。訓出山,將往鳳翔,被周至鎮遏使宋楚所擒,斬其首送京城。廿四日,
王涯、王墦、
羅立言、郭行余、
賈餗、
舒元輿皆被斬,親戚不管親疏皆死,孩童無遺,妻女不死者沒為官奴婢。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廿一日,
李訓策動
甘露之變,謀誅
宦官失敗,其黨羽盡被宦官捕捉。廿二日,百官入朝,至日出時,始開福建門,禁兵露刃夾道。至宣政門,尚未開。時百官無宰相、御史領班,班列混亂。文宗御臨紫宸殿,問宰相何故不來。左神策
中尉仇士良答稱,
王涯等因謀反押於獄中。文宗召左僕射
令孤楚、右僕射
鄭覃入殿,命二人留宿
中書門下,參決機務。時
令孤楚起草制令宣告中外,制令敘述
王涯、
賈餗謀反之事含糊其辭,
仇士良不悅,由是令孤楚不得為相。廿三日,詔以
鄭覃同平章事。廿四日,以
戶部侍郎李石同平章事,仍判度支。以
令孤楚為鹽鐵轉運使,左散騎常侍
張仲方代理
京兆尹。數日之間,殺生除授,皆決於神策兩
中尉。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廿一日,注率親兵五百人由
鳳翔出發,至扶風(今陝西),聞
李訓己先行動敗北訊息,遂返風翔。左神策
中尉仇士良等派人攜帶密詔授
鳳翔監軍張仲清,令其擒拿
鄭注。仲清惶惑無措。押牙李叔和獻誅注良策,仲清信從,遂伏兵以待注至。注恃其親兵,長驅直入
鳳翔城內。叔和引其親兵宴於外室,獨注與數人人監軍府內喝茶。叔和抽刀斬注,遂閉外門,盡誅其親兵。出密詔宣示將士,殺注全家,並殺注副使
錢可復、節度判官
盧簡能、觀察判官
蕭傑、
掌書記盧弘茂等千餘人。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二月一日,諸道鹽鐵轉運榷茶使
令狐楚以榷茶不便於民,奏請罷停。文宗準奏。
敕禁諸道私置曆日版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二月六日,敕諸道不得私置曆日版,此為民間雕刻曆書最早之記載。英國倫敦藏有乾符四年(八七七)刻本曆書,為現存最早之刻本曆書。
田全操等驚擾京城
太和九年(八三五),
李訓、
鄭注謀誅宦官,因遣宦官田全操、劉行深等六人分赴鹽州(今陝西定邊)、
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等六道巡邊,命翰林學士顧師邕起草詔書,使六道節度使殺此六人。及甘露事變兵敗,六道雖接詔書,皆未執行。十二月,召六道巡邊使回京。田全操等怒訓、注之謀,途中揚言入城後盡殺朝官和士大夫。十二日,全操等乘驛馬長驅直入金光門,京城謠傳有敵寇入侵,百姓驚擾奔逃,煙塵四起;
中書、門下及諸司官員聞訊,亦皆奔散。坊市惡少年持弓握刀,欲行剽掠。時宰相
李石鎮定自若,仍坐中書辦公;左金吾大將軍
陳君賞率兵立於望仙門下,遂止驚擾。至晚京城方定。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二月,甘露事變後,
禁軍暴橫。京兆尹
張仲方懼怕宦官權勢,坐視不問。十六日,宰相
鄭覃、
李石以其不勝任,奏罷其官,以
司農卿薛元賞代任。元賞赴任後,聞知某神策大將不顧禮節,與
李石爭辯喧譁,即命左右擒拿。神策大將部下向左神策
中尉仇士良告狀,士良命召元賞。元賞杖殺神策大將,遂白衣面見士良請罪。士良知大將已死,無可奈何,命置酒與元賞歡飲而罷。
宦官專制朝政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廿六日,詔甘露事變討亂有功將士,皆據功賞賜官爵財物,左神策
中尉仇士良等各進爵遷官。自此朝廷大事皆決於
宦官,宰相惟奉行文書而己。
宦官氣焰益盛,脅迫皇上,蔑視宰相,凌侮朝官如
草芥。每於延英殿議政,士良等動輒以
李訓、
鄭注為言,指責宰相。
鄭覃、
李石則以
李訓、
鄭注皆由宦官
王守澄薦引相譏,宦官無言以答,氣勢稍息。時
中書門下惟有空垣破屋,百物皆缺。
李逢吉,字虛舟,
隴西人。登明經、進士第,范希潮表奏振武(今內蒙和林格爾北)
掌書記。累遷太子侍讀、
中書舍人。元和十一年(八一六)四月拜相,時
憲宗發兵討伐
吳元濟,逢吉忌裴度功,奏言罷兵,黜為
東川(今四川三台)
節度使。長慶二年(八二二)三月,入朝為
兵部尚書,遣人離間宰相元稹、
裴度,二人罷相,逢吉遂再相。二年七月,宣武(今河南開封)牙將
李介逐帥自立,逢吉主持用兵平定。又離間
李紳與韓愈關係,二人以台參事爭論,遂皆罷官。逢吉密與神策右軍
中尉王守澄相結,招權結黨,
張又新、李續之等十六人,號“
八關十六子”。敬宗即位,阻
裴度入朝,及武昭案發,陰謀敗露,其黨羽多被流貶,逢吉出為山南東(今湖北襄樊)
節度使。太和二年(八二八),改宣武
節度使。五年八月,移為東都留守。八年三月,入朝為左僕射,旋以司徒致仕。九年正月卒,年七十八歲。
沈傳師,字子言,蘇州吳縣人。貞元(七八五—八0四)末,舉進士。再制舉,授校書郎。以
戶縣(今陝西)尉直史館。轉左拾遺、左補闕兼史館修撰。遷翰林學士、
中書舍人,仍兼史職。參予修撰《憲宗實錄》。長慶三年(八二三),出任湖南觀察使,奉詔在任續修實錄。
寶曆二年(八二六),入拜
尚書右丞。歷江西(今江西南昌)、宣歙(今安徽
宣城)觀察使。官終
吏部侍郎。太和九年(八三五)四月卒,年五十九歲。
溫造,字簡輿,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初為武寧(今江蘇徐州)節度參謀。長慶元年(八二一),遷
殿中侍御史,拜
起居舍人,奉詔出使河朔稱旨。因在
史館飲酒,出為
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在任開後鄉渠九十七里,灌田二千頃,稱右史渠。累遷
御史中丞、
尚書右丞。太和四年,出任山南西(今陝西
漢中)
節度使,以計誅亂兵千餘人。五年四月入朝,為
兵部侍郎,七月,遷東都留守,改河陽
節度使,疏浚轄內古秦渠枋口堰,灌溉四縣民田五千餘頃。七年入朝為
御史大夫。九年轉
禮部尚書卒,年七十歲。
自太和五年(八三一)宰相
宋申錫被貶謫後,
宦官日益驕橫。文宗表面雖然優待,內心實難忍耐。九年五月
李訓、
鄭注得寵,皆揣知文宗心意。訓入禁中講經時,屢言
宦官為害。文宗以訓有才辨,可與共謀大事,且以訓、注皆由
王守澄推薦。
宦官不會疑心,遂密將心事告知。訓、注遂以誅除
宦官為己任,且為文宗策劃治理天下良策,以為當先除宦官,肅清朝政;然後出兵河、湟(今甘肅中部、東部),收復失地;最後平定河朔叛鎮,完成中興大業。文宗聽信二人所言,寵遇日隆。時
宦官左神策
中尉韋元素、
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專權,與右神策
中尉王守澄不合,相互爭權。六月,
李訓、
鄭注奏貶承和為西川監軍、元素為淮南監軍、踐言為河東監軍。八月,以楊承和曾庇護
宋申錫,韋元素、王踐言曾與
李宗閔、
李德裕內外勾結,受其賄略,楊、韋、王三人皆予賜死。
太和九年(八三五)五月,京城謠傳
鄭注為文宗煉製金丹,須用小兒心肝,百姓驚擾,文宗聞而惡之。
鄭注素厭京兆尹
楊虞卿,因與
李訓共進讒言,稱此謠出自虞卿家人,文宗大怒。六月,詔捕虞卿下御史台獄。時注求任中書、門下兩省官,宰相
李宗閔不許,注遂進讒言於文宗。
楊虞卿下獄,
李宗閔上奏救援,文宗怒。廿八日,貶宗閔
明州(今浙江寧波)刺史。
鄭注又揭發宗閔為
吏部侍郎時,通過
駙馬都尉沈儀交結女學士
宋若憲與知樞密楊承和得拜為相之事。七月九日,再貶宗閔處州(今浙江麗水)長史。
太和九年(八三五)七月,
李訓上奏,稱僧尼猥多,耗蠹公私。十四日,詔各地考核僧尼,其誦經不合格者,皆勒還俗;禁置寺院及私度僧尼。
太和九年(八三五)七月,
鄭注奏宰相李宗閔為
吏部侍郎時,因
駙馬都尉沈儀結交女學士
宋若憲等,以致拜相。八月三日,詔
宋若憲賜死。
宋若憲(女),
貝州清陽(今河北
清河)人。幼聰惠好學,習經藝詩賦。貞元四年(788),姊妹五人俱召入宮,德宗試以詩賦經義,深加嘆賞,常與朝臣唱和應制。
寶曆元年(八二五),姊若昭卒,敬宗令若憲代理其職,掌宮中記注簿籍。若憲善文,參予奏對朝政,頗為文宗所重。及其賜死,弟侄女婿株連者十三人,皆流放嶺表(今廣東、廣西地區)。甘露事變後,
鄭注被誅,文宗方悟若憲冤死,深惜其才。
太和九年(八三五)八月四日,以
太僕卿鄭注為
工部尚書、翰林侍講學士。文宗以師友待注,注初得寵,文宗曾問翰林學士
李珏是否知注,珏答稱不僅知其名,且深知其為人奸邪。
李珏以為,文宗寵遇
鄭注,無益聖德。五日,珏貶為
江州刺史。
鄭注入翰林詔書系由
中書舍人高元裕起草,詔書言
鄭注以醫術得官。注深恨元裕,奏稱元裕曾出城送
李宗閔。廿九日,元裕貶為閬州刺史。
太和九年(八三五),翰林侍講學士
李訓、
鄭注為文宗寵遇,專制朝政,其所厭惡朝官,皆指斥為“二李之黨”,逐日貶黜,殆無虛日。致使朝班幾空,人情洶懼。訓、注恐不利於己,九月一日勸文宗下詔:凡
李德裕、李宗閔親舊及門生故吏,除今日以前貶黜之外,余皆不問。至此人情稍安。
太和九年(八三五)九月,
鹽鐵使王涯奏改江淮、嶺南茶法,增加茶稅。詔以
王涯為榷茶使。
陳弘志被杖殺
元和十五年(八二0),憲宗暴卒,宮中傳聞系宦官陳弘志所弒。太和九年(八三五)九月,弘志時任山南東(今湖北襄樊)監軍,
李訓為文宗策劃,召弘志入京,至
青泥驛,令內侍齊抱真
杖殺。
太和九年(八三五)九月,翰林侍講學士
鄭注求為鳳翔節度使,宰相
李固言以為不可。廿五日,以固言為山南西節度使;以
鄭注檢校右僕射,充鳳翔節度使。時
李訓雖因注而受寵任,及二人勢位俱盛,訓頗忌注,故出注於鳳翔。其實欲待誅除宦官後,並誅
鄭注。
太和九年(八三五)九月廿七日,以
御史中丞兼
刑部侍郎舒元輿為
刑部侍郎,兵部郎中
知制誥、充翰林侍講學士
李訓為
禮部侍郎,二人並同平章事。仍命訓三、二日一入翰林講《易經》。時元輿為中丞,依附
李訓、鄭注,凡二人所惡者、則為其彈劾;文宗亦懲
李德裕、李宗閔各分朋黨,以元輿孤寒新進,故擢為相。訓起於流人,期年致位宰相,為文宗寵任。訓或在中書,或在
翰林院,天下大事皆決於訓。宰相
王涯等人承順其旨,惟恐不及。自神策中尉、
樞密使、諸衛將軍,見訓皆震慄,迎拜叩首。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月,
李訓、鄭注密奏,請誅左右神策
觀軍容使王守澄。九日,文宗遣中使李好古往守澄宅第,賜毒酒殺之。
王守澄,籍貫不詳。元和(八0六—八二0)中為武寧(今江蘇徐州)監軍,後召入朝。十五年正月,憲宗暴卒,守澄與神策中尉
梁守謙等擁立穆宗,擢知樞密事。寶曆二年(八二六)十一月,敬宗被弒,守澄與諸
宦官定策,擁立文宗,弒絳王悟等,遷右神策
中尉。薦引
鄭注於朝。文宗與宰相
宋申錫謀誅宦官,守澄指使軍吏豆盧著誣告申錫與漳王謀反,太和五年(八三一)貶宋申錫等。守澄專制朝政,後又將
李訓推薦於文宗,
李訓當政後,密謀誅
宦官,擢仇士良以分守澄之權。九年九月,改任左右神策
觀軍容使。遂賜死。贈揚州大都督。至此,元和逆黨(陳弘志弒憲宗,
王守澄等弒敬宗……)略盡。
太和九年(八三五)九月,
李訓拜相,其所拔擢者,皆狂險之士。訓為順從人心,爭取士大夫支持,十月廿八日,以東都留守
裴度兼中書令。又以
吏部尚書令狐楚為左僕射,
刑部尚書鄭覃為右僕射。度、楚、覃三人皆為累朝勛舊,眾望所歸,然遭牛黨、李黨所忌,置於散地。訓皆薦引,使居高位。由此士大夫亦有望其真能中興者。
王涯,字廣津,太原人,貞元八年(七九二)進士及第,登
博學鴻詞科,授
藍田尉。二十年十一月,遷
翰林學士。元和三年(八0八),因覆策賢良方正舉人事,觸犯宰相
李吉甫,貶虢州(今河南靈寶)司馬。五年,入朝為吏部
員外郎,累遷
中書舍人。十年再入翰林為學士。十一年,拜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居相位無所作為,十三年罷相為
兵部侍郎。穆宗即位,出任
東川(今四川三台)
節度使,時
吐蕃大舉入犯,涯上疏建言聯合回紇,遏制吐蕃之策。長慶三年(八二三)入朝為
御史大夫。寶曆二年(八二六)出任山南西(今陝西
漢中)節度使。太和三年(八二九)再入朝為太常卿。奉詔製成《雲韶樂》奏上。四年,領鹽鐵轉運使,奏定淄青(今山東東平西北)銅鐵冶金稅額,收歸鹽鐵司。七年七月,再拜為相,封代國公。九年,奏加茶稅,兼江南榷茶使。九年十一月
甘露之變,為
宦官所殺,年七十歲。
王墦被殺
王墦,字魯玉,元和五年(八一0)進士及第,累遷監察御史。長慶四年(八二四),擢職方郎中、
知制誥。寶曆元年(八二五)二月,轉
御史中丞,為宰相
李逢吉所重,頗驕橫。二年七月,出為河南尹,知東都
銓選。太和二年(八二八)十月入朝為
尚書右丞,歷
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因誣告宰相
宋申錫欲誅鄭注事,得注信賴。六年八月出任浙西觀察使。八年,為
李訓薦舉入朝,再為尚書右丞。九年五月,遷
戶部尚書、判度支。十一月,
李訓謀誅宦官,授任河東(今山西太原南)節度使,使召募吏卒,臨時不敢舉兵,以圖苟免,終於在其家中被捕。宦官殺之。
賈餗,字子美,
河南府人。少孤,依從父浙東(今浙江紹興)觀察使
賈全。元和(八0六—八二0)中舉進士,登賢良方正制策甲科,授渭南(今陝西)尉。累遷考功
員外郎、
知制誥。長慶四年(八二四),出為常州刺史。太和元年(八二七)入朝,累遷中書舍人,
禮部侍郎。掌貢舉,取士多至名卿宰相,然劉蕡對策指斥
宦官專權,餗畏宦官權勢而不敢錄取。八年,遷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九年四月,拜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十一月甘露事變失敗,餗易服潛逃民間,次日,自投神策軍,宦官誣告其謀反,殺之。
路隋卒
路隋,字南式,陽平(今山東莘縣)人。貞元(七八五—八0四)年間,舉明經,授潤州(今江蘇鎮江)
錄事參軍。元和五年(八一0),擢左
補闕、史館修撰,累遷
司勛員外郎。穆宗即位,遷翰林侍講學士,著《六經法言》二十卷上奏,拜
諫議大夫。與
韋處厚同修《憲宗實錄》。敬宗朝(八二四—八二五),拜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文宗即位,擢翰林承旨。太和二年(八二八),拜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奉詔修《穆宗實錄》,重修《順宗實錄》。九年四月,
李德裕貶官,隋不署奏狀,為鄭注所忌,出任鎮海。卒年六十歲。著有《平淮西記》,已佚。
舒元輿,江州(今江西九江)人,一說婺州
東陽(今浙江)人。元和八年(八一三)舉進士,歷藩鎮使府從事。入朝拜監察御史、刑部員外郎。太和五年(八三一),獻文乞試效用,宰相
李宗閔指斥浮躁,出為著作郎、分司東都(今河南洛陽)。時
李訓以母喪居東都,與元輿結為至交。及訓入朝得勢,召元輿為
尚書郎,累遷
御史中丞、
刑部侍郎。九年九月,拜同平章事,密與
李訓等策劃誅除宦官。十一月二十一日事敗,易服單騎出逃,被神策軍騎兵追殺。作有《牡丹賦》、《尋桃源畫記》、詩《坊州按獄》等。
盧仝遇害而卒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廿一日,
李訓策動甘露事變失敗,詩人盧仝留宿宰相
王涯宅第,被誤捕遇害。盧仝,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長期隱居東都,與韓愈、孟郊過從密切,終生未仕。作有《月蝕》詩,千言長篇,風格險怪,稱為“玉川體”或“盧仝體”。有《盧仝詩集》二卷、《外集》一卷傳世。
姚合編成《極玄集》
太和九年(八三五),姚合編成《極玄集》,收
王維等二十一家詩一百首,今本存九十九首。
史料記載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九年(乙卯,公元八三五年)
巢公湊薨,追贈齊王。
鄭注上言秦地有災,宜興役以禳之。辛卯,發左、右神策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
三月,冀王絿薨。
初,
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漳王傅母杜仲陽坐
宋申錫事放歸金陵,詔德裕存處之。會德裕已離浙西,牒留後李蟾使如詔旨。至是,左承
王璠、
戶部侍郎李漢奏德裕厚賂仲陽,陰結漳王,圖為不軌。上怒甚,召宰相及璠、漢、
鄭注等面質之。璠、漢等極口誣之,路隋曰:“德裕不至有此。果如所言,臣亦應得罪!”言者稍息。夏,四月,以德裕為賓客分司。
癸巳,以
鄭注守
太僕卿,兼
御史大夫,注始受之,仍舉倉部
員外郎李款自代曰:“加臣之罪,雖於理而無辜;在款之誠,乃事君而盡節。”時人皆哂之。
初,京兆尹河南
賈餗,性褊躁輕率,與
李德裕有隙,而善於
李宗閔、
鄭注。上巳,賜百官宴於曲江,故事,尹於外門下馬,揖御史。餗恃其貴勢,乘馬直入,
殿中侍御史楊儉、蘇特與之爭,餗罵曰:“黃面兒敢爾!”坐罰俸。餗恥之,求出,詔以為浙西觀察使。尚未行,戊戌,以餗為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庚子,制以曏日上初得疾,
王涯呼
李德裕奔問起居,德裕竟不至。又在西蜀征逋懸錢三十萬緡,百姓愁困。貶德裕袁州長史。
初,宋申錫獲罪,
宦官益橫。上外雖包容,內不能堪。
李訓、
鄭注既得幸,揣知上意,訓因進講,數以微言動上。上見其才辯,意訓可與謀大事,且以訓、注皆因
王守澄以進,冀
宦官不之疑,遂密以誠告之。訓、注遂以誅
宦官為己任,二人相挾,朝夕計議,所言於上無不從,聲勢炟赫。注多在禁中,或時休沐,賓客填門,賂遺山積。外人但知訓、注倚
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與上有密謀也。上之立也,右
領軍將軍興寧
仇士良有功。
王守澄抑之,由是有隙。訓、注為上謀,進擢士良以分守澄之權。五月,乙丑,以士良為左神策
中尉,守澄不悅。
京城訛言
鄭注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民間驚懼,上聞而惡之。
鄭注素惡京兆尹
楊虞卿,與
李訓共構之,雲此語出於虞卿家人。上怒,六月,下虞卿御史獄。注求為兩省官,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李宗閔不許,注毀之於上。會宗閔救
楊虞卿,上怒,叱出之。壬寅,貶
明州刺史。
左神策
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久居中用事,與
王守澄爭權不葉,
李訓、
鄭注因之出承和於西川,元素於淮南,踐言於河東,皆為監軍。秋,七月,甲辰朔,貶楊虞卿虔州司馬。
庚戌,作紫雲樓於曲江。
李訓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丁巳,詔所在試僧尼誦經不中格者,皆勒歸俗。禁置寺及私度人。
時人皆言
鄭注朝夕且為相,
侍御史李甘揚言於朝曰:“白麻出,我必壞之
於庭!”癸亥,貶甘封州司馬。然李訓亦忌注,不欲使為相,事竟寢。
甲子,以國子博士
李訓為兵部郎中、
知制誥,依前侍講學士。
丁丑,以
太僕卿鄭注為
工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士。注好服鹿裘,以隱淪自處,上以師友待之。注之初得幸,上嘗問
翰林學士、
戶部侍郎李珏曰:“卿有
鄭注乎?亦嘗與之言乎?”對曰:“臣豈特知其姓名,兼深知其為人。其人奸邪,陛下寵之,恐無益聖德。臣忝在近密,安敢與此人交通!”戊寅,貶珏
江州刺史。再貶沈柳州司戶。
丙申,詔以楊承和庇護宋申易,韋元素、王踐言與
李宗閔、
李德裕中外連結,受其賂遺。承和可驩州安置,元素可象州安置,踐言可恩州安置,令所在錮送。
楊虞卿、李漢、蕭浣為朋黨之首,貶虞卿虔州司戶,漢汾州司馬,浣遂州司馬。尋遣使追賜承和、元素、踐言死。時崔潭峻已卒,亦剖棺鞭屍。己亥,以前廬州刺史
羅立言為司農少卿。立言贓吏,以賂結
鄭注而得之。
鄭注之入翰林也,
中書舍人高元裕草制,言以醫藥奉君親,注銜之。奏元裕嘗出郊送
李宗閔,壬寅,貶元裕閬州刺史。元裕,士廉之六世孫也。時注與
李訓所惡朝士,皆指目為二李之黨,貶逐無虛日,班列殆空,廷中洶洶,上亦知之。訓、注恐為人所搖,九月,癸卯朔,勸上下詔:“應與德裕、宗閔親舊及門生故吏,今日以前貶黜之外,餘皆不問。”人情稍安。
鄭注求為鳳翔節度使,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不可。丁卯,以固言為
山南西道節度使、注為鳳翔節度使。
李訓雖因注得進,及勢位俱盛,心頗忌注。謀欲中外協勢以誅宦官,故出注於鳳翔。其實俟既誅宦官,並圖注也。注欲取名家才望之士為參佐,請禮部員外郎
韋溫為副使,溫不可。或曰:“拒之必為患。”溫曰:“擇禍莫若輕。拒之止於遠貶,從之有不測之禍。”卒辭之。
戊辰,以右神策
中尉、行右衛上將軍、知內侍省事
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李訓、
鄭注為上謀,以虛名尊守澄,實奪之權也。
己巳,以
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
舒元輿為刑部侍郎,兵部郎中知制誥、充翰林侍講學士李訓為
禮部侍郎,並同平章事。仍命訓三二日一入翰林講《易》。元輿為中丞,凡訓、注所惡者,則為之彈擊,由是得為相。又上懲
李宗閔、
李德裕多朋黨,以
賈餗及元輿皆孤寒新進,故擢為相,庶其無黨耳。訓起流人,期年致位宰相,天子傾意任之。訓或在中書,或在
翰林,天下事皆決於訓。而涯輩承順其風旨,惟恐不逮。自
中尉、樞密、禁衛諸將,見訓皆震慴,迎拜叩首。壬申,以刑部郎中兼御史知雜
李孝本權知
御史中丞。孝本,宗室之子,依訓、注得進。
李聽自恃勛舊,不禮於
鄭注。注代聽鎮鳳翔,先遣
牙將丹駿至軍中慰勞,誣奏聽在鎮貪虐。冬,十月,乙亥,以聽為
太子太保、分司,復以
杜悰為忠武節度使。鄭注每自負經濟之略,上問以富人之術,注無以對,乃請榷茶。於是以
王涯兼榷茶使,涯知不可而不敢違,人甚苦之。
李訓、
鄭注密言於上,請除
王守澄。辛巳,遣中使
李好古就第賜鴆,殺之,贈揚州大都督。訓、注本因守澄進,卒謀而殺之,人皆快守澄之受佞而疾訓、注之陰狡,於是元和之逆黨略盡矣。乙酉,
鄭注赴鎮。
庚子,以東都留守、司徒兼
侍中裴度兼
中書令,餘如故。
李訓所獎拔,率皆狂險之士,然亦時取天下重望認順人心,如
裴度、
令狐楚、
鄭覃皆累朝耆俊,久為當路所軋,置之散地,訓皆引居崇秩。由是士大夫亦有望其真能致太平者,不惟天子惑之也。然識者見其橫甚,知將敗矣。
始,
鄭注與李訓謀,至鎮,選壯士數百,皆持白棓,懷其斧,以為親兵。是月,戊辰,
王守澄葬於滻水,注奏請入護葬事,因以親兵自隨。仍奏令內臣中尉以下盡集滻水送葬,注因闔門,令親兵斧之,使無遺類。約既定,訓與其黨謀:“如此事成,則注專有其功,不若使行餘、璠以赴鎮為名,多募壯士為部曲,並用金吾、台府吏卒,先期誅宦者,已而並注去之。”行餘、璠、立言、約及中丞
李孝本,皆訓素所厚也,故列置要地,獨與是數人及
舒元輿謀之,它人皆莫之知也。
壬戌,上御紫宸殿。百官班定,
韓約不報平安,奏稱:“左金吾聽事後石榴夜有甘露,臣遞門奏訖。”因蹈舞再拜,宰相亦帥百官稱賀。訓、元輿勸上親往觀之,以承天貺,上許之。百官退,班於含元殿。日加辰,上乘軟輿出紫宸門,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兩省官詣左仗視之,良久而還。訓奏:“臣與眾人驗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稱賀。”上曰:“豈有是邪!”顧左、右中尉
仇士良、魚志弘帥諸宦者往視之。宦者既去,訓遽召郭行餘、
王璠曰:“來受敕旨!”璠股慄不敢前,獨行餘拜殿下。時二人部曲數百,皆執兵立丹鳳門外,訓已先使人召之,令人受敕。獨東兵入,邠寧兵竟不至。
仇士良等至左仗視甘露,
韓約變色流汗。士良怪之曰:“將軍何為如是?”俄風吹幕起,見執兵者甚眾,又聞兵仗聲,士良等驚駭走出。門者欲閉之,士良叱之,關不得上。士良等奔詣上告變。訓見之,遽呼金吾衛士曰:“來上殿衛乘輿者,人賞錢百緡!”
宦官曰:“事急矣,請陛下還宮!”即舉軟輿,迎上扶升輿,決殿後罘罳,疾趨北出。訓攀輿呼曰:“臣奏事未竟,陛下不可入宮!”金吾兵已登殿。
羅立言帥京兆邏卒三百餘自東來,
李孝本帥
御史台從人二百餘自西來,皆登殿縱擊,
宦官流血呼冤,死傷者十餘人,乘輿迤邐入宣政門,訓攀輿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榮奮拳毆其胸,偃於地。乘輿即入,門隨闔,宦者皆呼萬歲,百官駭散出。訓知事不濟,脫從吏綠衫衣之,走馬而出,揚言於道曰:“我何罪而竄謫!”人不之疑。王涯、
賈餗、舒元輿還
中書,相謂曰:“上且開延英,召吾屬議之。”兩省官詣宰相請其故,皆曰:“不知何事,諸公各自便!”士良等知上豫其謀,怨憤,出不遜語,上慚懼不復言。士良等命左、右神策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帥禁兵五百人,露刃出閣門討賊。
王涯等將會食,吏白:“有兵自內出,逢人輒殺!”涯等狼狽步走,兩省及金吾吏卒千餘人填門爭出。門尋闔,其不得出者六百餘人皆死。士良等分兵閉宮門,索諸司,討賊黨。諸司吏卒及民酤販在中者皆死,死者又千餘人,橫屍流血,狼籍塗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又遣騎各千餘出城追亡者,又遣兵大索城中。舒元輿易服單騎出安化門,禁兵追擒之。
王涯徒步至永昌里茶肆,禁兵擒入左軍。涯時年七十餘,被以桎梏,掠治不勝苦,自誣服,稱與李訓謀行大逆,尊立
鄭注。
王璠歸長興坊私第,閉門,以其兵自防。神策將至門,呼曰:“
王涯等謀反,欲起尚書為相,魚護軍令致意!”璠喜,出見之。將趨賀再三,璠知見紿,涕泣而行,至左軍,見
王涯曰:“二十兄自反,胡為見引?”涯曰:“五弟昔為京兆尹,不漏言於
王守澄,豈有今日邪!”璠俯首不言。又收羅立言於太平里,及涯等親屬奴婢,皆入兩軍系之。
戶部員外郎李元皋,訓之再從弟也,訓實與之無恩,亦執而殺之。故嶺南
節度使胡證,家巨富,禁兵利其財,托以搜
賈餗入其家,執其子溵,殺之。又入左常侍羅讓、詹事渾釒歲、
翰林學士黎埴等家,掠其貲財,掃地無遺。釒歲,瑊之子也,坊市惡少年因之報私仇,殺人,剽掠百貨。互相攻劫,塵埃蔽天。
癸亥,百官入朝,日出,始開建福門,惟聽以從者一人自隨,禁兵露刃夾道。至宣政門,尚未開。時無宰相御史知班,百官無復班列。上御紫宸殿,問:“宰相何為不來?”
仇士良曰:“王涯等謀反系獄。”因以涯手狀呈上,召左僕射
令狐楚、右僕射
鄭覃等升殿示之。上悲憤不自勝,謂楚等曰:“是涯手書乎?”對曰:“是也!”“誠如此,罪不容誅!”因命楚、覃留宿中書,參決機務。使楚草制宣告中外。楚敘王涯、
賈餗反事浮泛,
仇士良等不悅,由是不得為相。時坊市剽掠者猶未止,命左、右神策將楊鎮、靳遂良等各將五百人分屯通衢,擊鼓以警之,斬十餘人,然後定。
賈餗變服潛民間經宿,自知無所逃,素服乘驢詣
興安門,自言:“我宰相賈餗也,為奸人所污,可送我詣兩軍!”門者執送西軍。
李孝本改衣綠,猶服金帶,以帽鄣面,單騎奔鳳翔,至
鹹陽西,追擒之。
李訓素與終南僧宗密善,往投之。宗密欲剃其發而匿之,其徒不可。訓出山,將奔鳳翔,為盩厔鎮遏使宋楚所擒,械送京師。至昆明池,訓恐至軍中更受酷辱,謂送者曰:“得我者則富貴矣!聞禁兵所在搜捕,汝必為所奪,不若取我首送之!”送者從之,斬其首以來。
乙丑,以
戶部侍郎、判度支李石同平章事,仍判度支。前河東
節度使李載義復舊任。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訓首引
王涯、王璠、
羅立言、郭行餘;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擁賈餗、
舒元輿、
李孝本獻於廟社,徇於兩市。命百官臨視,腰斬於獨柳之下,梟其首於興安門外。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遺,妻女不死者沒為官婢。百姓觀者怨王涯榷茶,或詬詈,或投礫擊之。
臣光曰:“論者皆謂涯、餗有文學名聲,初不知訓、注之謀,橫罹覆族之禍,憤嘆其冤。臣獨以為不然。夫顛危不扶,焉用彼相!涯、餗安高位,飽重祿;訓、注小人,窮奸究險,力取將相。涯、餗與之比肩,不以為恥;國家危殆,不以為憂。偷合苟容,日復一日,自謂得保身之良策,莫我如也。若使人人如此而無禍,則奸臣孰不願之哉!一旦禍生不虞,足折刑剭,蓋天誅之也,士
良安能族之哉!
王涯有再從弟沐,家於江南,老且貧。聞涯為相,跨驢詣之,欲求一簿、尉。留長安二歲餘,始得一見,涯待之殊落莫。久之,沐因嬖奴以道所欲,涯許以微官,自是旦夕造涯之門以俟命;及涯家被收,沐適在其第,與涯俱腰斬。
舒元輿有族子守謙,願而敏,元輿愛之,從元輿者十年,一旦忽以非罪怒之,日加譴責,奴婢亦薄之。守謙不自安,求歸江南,元輿亦不留,守謙悲嘆而去。夕,至昭應,聞元輿收族,守謙獨免。
是日,以
令狐楚為鹽鐵轉運使,左散騎常侍張仲方權知京兆尹。時數日之間,殺生除拜,皆決於兩中尉,上不豫知。
初,
王守澄惡官者田全操、劉行深、周元稹、薛士乾、似先義逸、劉英誗等,
李訓、鄭注因之遣分詣鹽州、
靈武、涇原、
夏州、振武、
鳳翔巡邊,命
翰林學士顧師邕為詔書賜六道,使殺之。會訓敗,六道得詔,皆廢不行。丙寅,以師邕為矯詔,下御史獄。
先是,
鄭注將親兵五百,已發
鳳翔,至扶風。扶風令韓遼知其謀,不供具,攜印及吏卒奔武功。注知訓已敗,復還
鳳翔。
仇士良等使人齎密敕授
鳳翔監軍張仲清令取注,仲清惶惑,不知所為。押牙
李叔說仲清曰:“叔和為公以好召注,屏其從兵,於坐取之,事立定矣!”仲清從之,伏甲以待注。注恃其兵衛,遂詣仲清。叔和稍引其從兵,享之於外,注獨與數人入。既啜茶,叔和抽刀斬注,因閉外門,悉誅其親兵。乃出密赦,宣示將士,遂滅注家,並殺副使
錢可復、節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傑、掌書記盧弘茂等及其枝黨,死者千餘人。可復,徽之子;簡能,綸之子;亻桀,俛之弟也。朝廷未知注死,丁卯,詔削奪注官爵,令鄰道案兵觀變。以左神策
大將軍陳君弈為鳳翔
節度使。戊辰夜,張仲清遣
李叔和等以注首入獻,梟於興安門,人情稍安,京師諸軍始各還營。
詔將士討賊有功及娖隊者,官爵賜賚各有差。右
神策軍獲韓約於崇義坊,己巳,斬之。
仇士良等各進階遷官有差。自是天下事皆決於
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
草芥。每延英議事,士良等動引訓、注折宰相。
鄭覃、李石曰:“訓、注誠為亂首,但不知訓、注始因何人得進?”宦者稍屈,縉紳賴之。時
中書惟有空垣破屋,百物皆闕。江西、湖南獻衣糧百二十分,充宰相召募從人。辛未,
李石上言:“宰相若忠正無邪,神靈所祐,縱遇盜賊,亦不能傷。若內懷奸罔,雖兵衛甚設,鬼得而誅之。臣願竭赤心以報國,止循故事,以金吾卒導從足矣。其兩道所獻衣糧,並乞停寢。”從之。
度支奏籍鄭注家貲,得絹百餘萬匹,他物稱是。
庚辰,上問宰相:“坊市安未?”
李石對曰:“漸安。然比日寒冽特甚,蓋刑殺太過所致。”
鄭覃曰:“罪人周親前已皆死,其餘殆不足問。”時宦官深怨
李訓等,凡與之有瓜葛親,或暫蒙獎引者,誅貶不已,故二相言之。
李訓、
鄭注既誅,召六道巡邊使。田全操追忿訓、注之謀,在道楊言:“我入城,凡儒服者,無貴賤當盡殺之!”癸未,全操等乘驛疾驅入金光門,京城訛言有寇至,士民驚噪縱橫走,塵埃四起。兩省諸司官聞之,皆奔散,有不及束帶襪而乘馬者。
鄭覃、
李石在中書,顧吏卒稍稍逃去。覃謂石曰:“耳目頗異,宜且出避之!”石曰:“宰相位尊望重,人心所屬,不可輕也!今事虛實未可知,堅坐鎮之,庶幾可定。若宰相亦走,則中外亂矣。且果有禍亂,避亦不免!”覃然之。石坐視文案,沛然自若。敕使相繼傳呼:“閉皇城諸司門!”左金吾大將軍
陳君賞帥其眾立望仙門下,謂敕使曰:“賊至,閉門未晚,請徐觀其變,不宜示弱!”至晡後乃定。是日,坊市惡少年皆衣緋皁,持弓刀北望,見皇城門閉,即欲剽掠,非石與君賞鎮之,京城幾再亂矣。時兩省官應入直者,皆與其家人辭訣。
甲申,敕罷修曲江亭館。
丁亥,詔:“逆人親黨,自非前已就戮及指名收捕者,餘一切不問。諸司官吏雖為所脅從,涉於詿誤,皆赦之。他人毋得妄相告言及相恐惕。見亡匿者,勿復追捕,三日內各聽自歸本司。”時
禁軍暴橫,京兆尹
張仲方不敢詰,宰相以其不勝任,出為華州刺史,以
司農卿薛元賞代之。元賞常詣
李石第,聞石方坐聽事與一人爭辯甚喧,元賞使覘之,雲有
神策軍將訴事。元賞趨入,責石曰:“相公輔佐天子,
紀綱四海。今近不能制一軍將,使無禮如此,何以鎮服四夷!”即趨出上馬,命左右擒軍將,俟於下馬橋,元賞至,則已解衣跽之矣。其黨訴於
仇士良,士良遣宦者召之曰:“中尉屈大尹。”元賞曰:“屬有公事,行當繼至。”遂
杖殺之。乃白服見士良,士良曰:“痴書生何敢
杖殺禁軍大將!”元賞曰:“
中尉大臣也,宰相亦大臣也,宰相之人若無禮於中尉,如之何?中尉之人無禮於宰相,庸可恕乎!中尉與國同體,當為國惜法,元賞已囚服而來,惟中尉死生之!”士良知軍將已死,無可如何,乃呼酒與元賞歡飲而罷。初,
武元衡之死,詔出內庫弓矢、陌刀給金吾仗,使衛從宰相,至建福門而退。至是,悉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