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宏詞科,簡稱詞科,也稱宏詞或宏博。是科舉考試製科之一種,是在科舉制度之外,籠絡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唐開元年間始設,稱“博學宏詞”,以考拔能文之士。...
博學宏詞(或作“宏辭”、“弘詞”)科,據《辭海》“博學鴻詞科”條解釋說:“封建王朝臨時設定的考試科目,為制科之一種。始於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鴻’...
博學鴻詞.即博學宏詞。清康熙﹑乾隆年間重設因避乾隆諱而改為博學鴻詞科。也稱博學鴻儒。清 薛福成 《庸庵文編·應詔陳言疏》:“誠法 聖祖 高宗 遺意,特...
鴻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hóng cí,是指雄偉的文詞。...... (2).“博學鴻詞科”的省稱。清 全祖望 《湖語》:“堂堂深寧,正學是宗,薈萃鴻詞,比轡三 ...
初名鴻往,號托園。興化府平海衛(今福建莆田)人,隨父至仁和(今浙江杭州),遂補仁和弟子員。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授檢討,曾擔任《明史》...
乾隆元年(1736)曾被舉博學鴻詞科,不肯應試。72歲時尚在北京蒲城會館撰書,終生未歸故鄉。 著有《弱水集》等。中文名 屈復 別名 字見心,號金粟,晚號悔翁 ...
康熙十八年(1679年),薦博學鴻詞科,列一等第八名,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編修《明史》。 二十年(1681年),以翰林院檢討充日講起居注官,充江西鄉試正考官。 二十...
康熙十七年詔開的博學鴻詞科,一直到第二年3月1日才開科考試。一時間,四方碩儒名士雲集京城,其中有屢辭不獲準而勉強應徵的,也有自願應考者。孫枝蔚顯系前者....
清朝(一七零二至一七七二),字畹叔,一字荻林,號椒園,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舉博學鴻辭,官山東按察使。乾隆元年以詞科授編修,官至按察使(正...
徐釚(qiú )(1636~1708)清代詞人。字電發,號虹亭、鞠莊、拙存,晚號楓江漁父。吳江(今屬江蘇蘇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入史...
唐代制舉堪甚盛,至宋代,貢舉大為發展,而制科則趨於衰微,但作為一種科舉制度,仍不失為一代之制。清代康熙、乾隆時的博學鴻詞科,光緒末的經濟特科,均屬此類。...
三月,博學鴻詞科會試。參加考試者共一百四十三人,試題為《璇璣玉衡賦》並序,《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錄取五十人。朱彝尊、嚴繩孫、潘耒、李因篤、陳維崧、...
康熙十八年(1679年)應詔入選博學鴻詞科,以二等十二名授翰林院編修,參修《明史》,分撰列傳300餘篇、《藝文志》5卷,“受知兩朝,恩禮始終”。康熙二十一年(...
乾隆元年(1736年),因學識名於江淮,被薦舉作博學鴻詞科,但陳撰拒不應試,卻寄寓江都玉幾山房,專心書畫收藏鑑賞。所藏書畫頗富。...
康熙為了網羅名士,顯示對人才的渴慕和恩寵,下詔特開博學鴻詞科。這次徵辟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漢族文人又一次面臨進退抉擇。與易代之初不同的是,此時人們基本習慣...
二十五歲後,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三十六歲後,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
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 [1] 同時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 [2] ...
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不願參加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
二十五歲後,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三十六歲後,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
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為籠絡明朝遺臣、社會名流,曾有意開博學鴻詞科。黃、顧等人雖堅持不肯與清廷合作,但為著保存明朝真實史跡的目的,仍派出了得力助手參與明史的...
是清末新政特設的科舉制科。為選拔“洞達中外時務”人員的科目。該科本是戊戌變法時,由貴州學政嚴修為破格求才仿乾隆年間的博學鴻詞科而設的。變法失敗,此科沒...
雍正七年、十年兩登副榜,先後經方苞、張廷玉薦舉博學鴻詞科和經學,試皆不第,遂不複試。60歲後任黟縣教諭,數年後棄官歸隱樅陽。姚鼐、王灼、吳定、張惠言...
八卷。清朝閻若璩(1636—1704)撰。若璩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遷居江蘇淮安。康熙十七年(1678)匝征博學鴻詞科,落第後曾與胡渭等協助徐乾學修《大清一統...
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典試河南。 施閏章生性好學,受業沈壽民,博覽經史,勤學強記,工詩詞古文學。為文意朴而氣靜,詩與宋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