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2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惠州市人民政府
  • 發布時間:2012年
各位代表:
  2012年,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的工作回顧
  2007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科學發展惠民之州總目標,大力實施“人本立市、工業富市、文化興市、創新強市、生態旺市、依法治市”六大戰略,全面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珠三角規劃綱要》),著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和“雙轉移”工作,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和市十屆政府向全市人民莊嚴承諾的三件大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經濟綜合實力實現大跨越。預計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2060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4.6%,五年(下同)年均增長15%,實現經濟總量再造一個惠州的目標。人均生產總值4.4萬元,增長10.4%,年均增長10.4%。來源於惠州的財稅總收入737.1億元,增長23.3%,年均增長27.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2.8億元,增長31.3%,年均增長29.7%,經濟總量和財政實力均排名全省第6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5億元,增長19.1%,五年累計3733.6億元,年均增長28.1%;外貿出口224億美元,增長10.6%,五年累計923.3億美元,年均增長1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2億元,增長17%,五年累計2538.5億元,年均增長18%。五年共引進項目2356宗,投資總額4586億元,建成中海油1200萬噸煉油、95萬噸乙烯、TCL液晶模組、科銳LED、抽水蓄能電站、平海電廠一期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成功舉辦9場“惠貨全國行”展銷會,共簽訂銷售契約2472宗,總金額1607.2億元,履約率達72.3%。工業產品內外銷比例由2006年的38.6∶61.4調整為61.6∶38.4。五年新增私營企業1.9萬家、個體工商戶15.4萬戶,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50億元、稅收158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2.2倍和4.2倍。
  ——轉變發展方式邁出大步伐。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7.4∶58∶34.6最佳化為5.6∶59.6∶34.8。現代農業平穩較快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冬種馬鈴薯、甜玉米和供港蔬菜生產基地,農業增加值達116億元,增長4.8%,年均增長4.3%。工業經濟迅猛發展,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10億元,增長22%,年均增長21.9%。石化產業向中下游發展,形成煉化一體化產業鏈,67個石化項目落戶大亞灣,總投資1553億元,成為國家級石油化工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向高端發展,建成液晶電視生產基地和手機生產基地。光電、LED和物聯網終端及套用等產業加快發展,成為國家雲計算套用創新基地。現代服務業向優質發展,五年引進銀行10家、證券保險機構36家,扶持企業上市5家,全市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2300億元,榮獲中國金融生態市稱號。新增五星級酒店4家、4A級旅遊景區9個,龍門、博羅成為省旅遊強縣。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2820.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61億元,分別增長12.8%和14.4%,年均分別增長15.8%和17.5%。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會投入研究與開發經費28億元,占GDP的1.35%,連續四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工作先進市,入選省部產學研結合示範市和全省首個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市。國家石油石化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光電產品光輻射安全監督檢驗中心落戶我市。TCL獲評國家數字家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五年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研發中心25家、重點實驗室3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2家,獲得國家專利金獎3項,新增中國馳名商標6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45.6%。
——城鄉面貌發生大變化。完成城鄉規劃編制和專題研究100多項,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85%以上。建成惠南大道、金山大道、惠博大道、合生大橋、西枝江大橋等一大批項目,三環路改造和四環路、惠州大道東段建設加快推進。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五年擴大近一倍。建成博物館、科技館、文化藝術中心、會展中心、奧林匹克體育場等一大批文體設施,恢復和建成豐渚園、東坡園、合江樓、掛榜閣、葉挺將軍紀念園和鄧演達紀念園等一批歷史建築和人文景觀。建成東江水利樞紐工程,達標加固江海堤圍90公里,完成省人大農村機電排灌議案工程221宗、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178宗。完成3360公里通行政村公路和2650公里通自然村村道硬底化改造,90%以上行政村實現“七通八有”。實施西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省立綠道網305公里,全市森林覆蓋率59.8%,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5.6平方米,成功創建省林業生態市。五年共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項目1070宗,關停所有小火電和立窯小水泥項目,建成污水處理廠24座,淡水河流域整治取得初步成效。通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復檢,省環保責任考核連續四年被評為優秀。
  ——落實《珠三角規劃綱要》呈現大成效。以對接珠三角“五個一體化”為突破口,認真落實深莞惠五次聯席會議達成的38項合作事項。建成潮莞高速惠州段、惠深沿海高速和廣河高速惠州段等3條高速公路,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75.8公里,總里程達453.8公里。莞惠城際軌道、廈深鐵路惠州段建設和惠州機場民航復航工作順利推進。惠州港開通首條國際貨櫃航線,新建萬噸級深水泊位6個。打通市域邊界全部連線路,撤銷所有普通公路收費站,率先發行“嶺南通·惠州通”公交卡。新增LNG公共汽車200輛,中心城區公交線路進一步最佳化。大力實施“雙轉移”戰略,龍門、惠東產業轉移園累計投入開發建設資金20.3億元,簽訂入園項目133個,投資總額228.8億元,建成投產項目75個。積極參與CEPA和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成為對港澳服務業開放先行先試重點城市。惠台經貿、科技、文化交流不斷加強,設立粵台石化合作基地、光電合作基地、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
  ——文化建設實現大發展。2008年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1年再次以全國地級市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建成鎮(辦)綜合文化站73個、行政村(社區)文化室1250個,“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廣播電視“村村通”、公益電影放映、文化信息共享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紮實推進。惠東漁歌、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陽、龍門、惠東榮獲省“南粵錦繡工程”文化先進縣(區)稱號。組建報業傳媒集團和廣電傳媒集團,成立市國有文化資產運營公司,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惠州報業全媒體產業基地、龍門農民畫產業園、迪可可兒童城等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順利推進。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成功舉辦第十三屆省運會和第六屆省殘運會,圓滿完成奧運、亞運火炬在惠州傳遞活動,文明和諧形象得到充分展示。
 ——社會事業取得大進步。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提前兩年通過“普高”驗收,提前一年成功創建省教育強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教師待遇“兩持平一鼓勵”。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完成農村學校危房改造,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覆蓋率達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2.1%,高考本科上線率達40%。市技師學院建成招生。實施教師免費體檢,補貼在職教師攻讀碩士、博士。醫療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完成73 間鄉鎮衛生院和1052間村衛生站改造,行政村全部實行 “一村一站一醫生一萬元補貼”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建成第一人民醫院和第一婦幼保健院。率先開展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連續16年被評為省人口計生工作先進單位,獲全國首批人口計生綜合改革示範市稱號。提前高標準完成援建汶川三江鄉任務。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首創“復退軍人之家”獲中央領導肯定。國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工作邁出新步伐,連續四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所有建制縣(區)榮獲省雙擁模範縣(區)稱號。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事業取得新發展。外事、僑務、台務、民族、宗教、方誌、檔案、移民、仲裁、氣象、三防、消防、應急、防震、打私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民生質量得到大改善。五年累計投入改善民生資金434.4億元,完成民生工程項目108個。堅持市級新增財力的70%用於民生,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63.9%。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9萬人、新增城鎮就業崗位30萬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6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00元,分別增長12.5%和19%,年均分別增長8.7%和16.2%。在全省率先實行 “三網合一”,實現全民醫保。75.2萬農民參加新農保試點,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實現應保盡保。五年建設保障性住房17730套,累計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33.6億元。穩定物價“三項建設”經驗在全國推廣,建成100家平價商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9%。累計投入扶貧“雙到”資金2.5億元,幫扶村級扶貧項目349個、貧困戶脫貧項目6700多個。74個省級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脫貧率達100%,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全部超過2500元,基本實現脫貧目標。完成101.5萬平方米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和184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深入持久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強化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產形勢和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好轉。連續兩年獲評中國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
  ——政府自身建設取得大進展。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並向其報告工作,自覺接受人民政協民主監督。五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22件、建議618件,政協提案804件、委員意見建議133條,辦復率100%。榮獲全國“五五”普法先進城市,行政執法責任制示範市建設紮實推進。積極開展審計、監察工作,認真落實政務公開、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等制度。完成政府機構“大部制”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門由35個精簡為32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五年累計縮減行政審批事項320項,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級行政許可“零收費”。全面實行政府機構編制實名制管理。仲愷高新區完成擴大管理許可權改革創新。廣泛開展“萬眾評公務”、“黨政領導信箱”、“行風熱線”、“惠民線上”等活動。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政府效率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過去五年,是建設惠民之州、實現跨越發展的五年,也是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五年來的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也離不開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向駐惠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我市改革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人均發展水平不高,發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資源環境制約加劇,發展方式有待進一步轉變;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城鄉差距依然較大,統籌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任務繁重,民生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認識,增強憂患意識,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的目標任務
  今後五年,是我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機遇期,也是我市建設科學發展惠民之州的黃金髮展期。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建設科學發展惠民之州為目標,以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為載體,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緊緊圍繞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 “三件大事”、“八大工程”、“五個發展”的目標任務,努力踐行“由民做主”的施政理念,全力推進產業升級,全力推進改革創新,全力推進城鄉建設,全力推進文化惠州建設,全力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全力推進發展成果共享,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全力推進產業升級,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海港”經濟,全力打造億噸大港,力爭在“十二五”時期進入全國港口20強。著力發展大亞灣的石化產業和港口物流業、惠陽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惠東的濱海旅遊業和清潔能源產業,加速建設“環大亞灣經濟帶”。依託惠州機場,加快推進“空港”經濟區建設,培育惠州經濟發展新引擎。進一步做大做強“電、汽、化”三大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力爭到2016年,打造四個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1萬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46%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7%以上,全市生產總值3000億元以上,人均生產總值1萬美元以上。
  ——全力推進改革創新,發展活力顯著提升。堅定不移深化經濟、文化、社會改革創新,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改革的“惠州模式”。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支持、引導其參與社會服務。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滿足民眾多樣化需求。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力爭到2016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以上,建成國家級創新平台2個以上、省級創新平台50個以上。
  ——全力推進城鄉建設,統籌水平顯著進步。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努力把惠城和惠陽建成現代服務業基地,大亞灣建成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廣東重要物流港口基地,仲愷建成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博羅建成汽車產業基地,惠東建成清潔能源基地和濱海旅遊度假基地,龍門建成承接產業轉移基地和綠色產業基地。牢固樹立“綠色發展、智慧發展、包容發展、人本發展”的理念,建設人民滿意城市。強化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加強東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大力推進綠道網和800公里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力爭森林覆蓋率達到62.2%,爭創國家生態市,努力爭當“宜居宜業宜游城鄉協調發展示範區”。
  ——全力推進文化惠州建設,文化軟實力顯著提高。廣泛開展現代公民道德教育,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健全文明城市創建長效機制,爭當全國文明城市標兵。加快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每個鎮(辦)建成一個綜合文化站。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力爭成功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深入挖掘嶺南文化、東江文化和客家文化,積極培育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動漫遊戲等新興產業,鞏固壯大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藝演出等傳統產業,大力培植一批文化企業集團和文化產業園區,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8%,努力把惠州建設成為文化惠民先行區、文化產業新興區和粵港澳地區重要文化區域。
  ——全力推進各項事業發展,社會建設顯著加強。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實現12年免費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力爭新增1所本科院校、3所高等職業院校,建成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全面實施“健康惠州”工程,推進衛生事業跨越發展,力爭每個縣(區)建設1家三甲醫院、市區建設3-5家三甲醫院。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爭創全國“六五”普法先進市。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加強社區基礎建設,探索社會管理“格線化”,推動社會服務精細化。加強社會治安防控、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
  ——全力推進發展成果共享,民生質量顯著改善。堅持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於民生事業。建成100項民眾滿意的民生工程,突出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穩定物價等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全覆蓋,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升。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八通八有”。力爭完成6.5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務,建立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高標準完成扶貧開發“雙到”工作,探索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實現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努力讓廣大人民民眾共享更多改革發展的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