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8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
- 內容: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 時間:2008年
- 性質:工作報告
前言
主要內容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級政府和全國各族人民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齊心協力,頑強拼搏,積極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努力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困難,戰勝了突如其來的嚴重非典疫情和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等特大自然災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經濟跨上新台階。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66萬億元,比2002年增長65.5%,年均增長10.6%,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國財政收入達到5.13萬億元,增長1.71倍;外匯儲備超過1.52萬億美元。
——取消農業稅,終結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全國糧食連續四年增產,2007年產量達到50150萬噸。
——國有企業、金融、財稅、外經貿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等改革邁出重大步伐。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2007年進出口總額達到2.17萬億美元,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湧現出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載人航天飛行和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
——全面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上海特奧會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籌備工作進展順利。
——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步,依法行政紮實推進,保障人民權益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加強。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五年全國新增城鎮就業510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7703元增加到2007年1378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貧困人口逐年減少。
事實充分說明,過去五年是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是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和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是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不斷提高的五年。
五年來,我們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發展經濟、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付出了巨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
(一)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我們圍繞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注重巨觀調控的預見性、及時性和有效性。幾年來,針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以及農業基礎薄弱等經濟發展中不穩定、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提高市場準入門檻,適時調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完善產業政策和土地政策,調整經濟結構,加強薄弱環節,搞好經濟運行調節。
我們從加強農業基礎入手,把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部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335億元。同時,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對農民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對產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鄉實行獎勵補助。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農村投入,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五年累計1.6萬億元,其中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近3000億元,地方也較多增加了投入。五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66.7萬公頃、新增沼氣用戶1650萬戶、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30萬公里,解決了9748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建立了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蔓延。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億萬農民由衷地感到高興。農業的發展,為整個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對2006-2020年的科技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啟動一批重大專項。這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得到加強,取得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五年中央財政用於科技的投入達到3406億元。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從2002年128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1.07%提高到1.49%。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我們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產業政策和專項規劃,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振興裝備製造業成效顯著。旅遊、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建設取得長足進展,一批重大工程相繼建成或順利推進。青藏鐵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車,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全面投產,南水北調工程進展順利,溪洛渡水電站、紅沿河核電站、京滬高速鐵路和千萬噸級煉油廠、百萬噸級乙烯等一批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建設,普光氣田、南堡油田等勘查開發取得重大進展。五年新增電力裝機3.5億千瓦,是1950年到2002年53年的總和;新增公路19.2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萬公里;新增鐵路營運里程6100公里;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568個;新增電信用戶4.94億戶。這些有效改善了能源交通通信狀況,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後勁。
我們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綱要把節能和減排作為約束性目標。近兩年,又提出並實施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建立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考核體系和目標責任制,頒布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依法淘汰一大批落後生產能力,關停小火電2157萬千瓦、小煤礦1.12萬處,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659萬噸、煉鋼產能3747萬噸、水泥產能8700萬噸。啟動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燃煤電廠脫硫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央政府投資支持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691個。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五年累計退耕還林、植樹造林3191萬公頃,退牧還草3460萬公頃。加強土地和水資源保護,五年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152.6萬公頃。經過各方面努力,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2007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近年來首次出現雙下降,比上年分別下降3.14%和4.66%。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重要轉變。
我們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西部大開發繼續推進,五年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建設投資2800多億元,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重點地區和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制定和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大型糧食基地建設不斷加強,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成效顯著,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進展順利,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制定和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政策措施,糧食主產區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加快,重要能源原材料工業、裝備製造業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發展。東部地區繼續率先發展,經濟實力和整體素質顯著提升。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加快推進。這些重大舉措,促進了區域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二)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注重製度建設和創新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實現了糧食購銷市場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行了成功探索。供銷合作社、國有農場等改革進展順利。
堅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發展壯大。郵政體制改革順利進行,電力、電信、民航、鐵路等行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比2002年增長60.98%,實現利潤增長2.23倍,稅收增長1.05倍。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經濟成長、擴大就業、增加稅收和活躍市場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大力推進金融、財稅體制改革。針對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不善、金融風險加劇的狀況,我們果斷地推進了改革。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並成功上市,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明顯提高,銀行業發生了重大變化。堅定地進行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這個長期困擾證券市場發展的制度性問題。
重點國有保險企業重組改制上市,促進了保險業迅速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完善。2003年到2007年,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累計4.25萬億元,87%用於支持中西部地區。在部分企業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啟動和擴大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建立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公務員工資制度,初步規範了津貼補貼制度。投資體制改革和價格改革取得新進展。
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穩步提高。商品流通現代化步伐加快。土地和礦產資源市場秩序、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等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成效,保護智慧財產權力度加大,嚴厲打擊了制假售假、非法傳銷、商業欺詐、盜版侵權等違法犯罪活動。
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我們認真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各項承諾,積極做好過渡期各項工作。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放開外貿經營權,大幅度降低關稅,取消進口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金融、商業、電信等服務業開放不斷擴大。進出口商品結構逐步最佳化。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實施“走出去”戰略邁出堅實步伐,對外經濟互利合作取得明顯成效。
(三)全面加強社會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們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積極解決涉及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在教育方面。全國財政用於教育支出五年累計2.43萬億元,比前五年增長1.26倍。農村義務教育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對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使1.5億學生和780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受益。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計畫如期完成。國家安排專項資金支持2.2萬多所農村中國小改造危房、建設7000多所寄宿制學校,遠程教育已覆蓋36萬所農村中國小,更多的農村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更加重視職業教育發展,2007年中、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分別達到2000萬人和861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規模達到1144萬人。高校重點學科建設繼續加強。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中央財政此項支出從2006年20.5億元增加到去年的98億元,高校資助面超過20%,中等職業學校資助面超過90%,資助標準大幅度提高。2007年開始在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施師範生免費教育試點。我們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重大步伐。
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大力培養、積極引進和合理使用各類人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在衛生方面。全國財政用於醫療衛生支出五年累計6294億元,比前五年增長1.27倍。重點加強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體系建設,覆蓋城鄉、功能比較齊全的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成。國家規劃免疫預防的疾病由7種擴大到15種,對愛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患者實施免費救治。國家安排資金改造和新建1.88萬所鄉鎮衛生院、786所縣醫院、285所縣中醫院和534所縣婦幼保健院,為1.17萬個鄉鎮衛生院配備了醫療設備,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全國建立了2.4萬多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人口和計畫生育事業取得新進展,低生育水平繼續保持穩定。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200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3歲,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的開發中國家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就業方面。堅持實施和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從財稅、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中央財政安排就業補助資金五年累計666億元。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統籌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全面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平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000多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00萬人。基本解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完成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在勞動力總量增加較多、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保持了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
在社會保障方面。全國財政用於社會保障支出五年累計1.95萬億元,比前五年增長1.41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2007年參保人數突破2億人,比2002年增加5400多萬人;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擴大到11個省份;從2005年開始連續三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中央財政五年累計補助養老保險專項資金3295億元。2007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8億人,比2002年增加近1倍;88個城市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已擴大到全國86%的縣,參合農民達到7.3億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積累4140億元,比2002年增加2898億元。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國農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範圍。這是保障城鄉困難民眾基本生活的一項根本性制度建設。社會福利、優撫安置、慈善和殘疾人事業取得新進展。抗災救災工作全面加強,中央財政五年支出551億元,受災民眾生產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在文化和體育方面。全國財政用於文化體育事業支出五年累計3104億元,比前五年增長1.3倍。縣鄉兩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紮實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進一步繁榮。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躍。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加快,民眾性體育蓬勃發展,體育健兒在國際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在居民收入和消費方面。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收入。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基本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四次提高重點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標準,統籌解決退役軍人實際困難。降低居民儲蓄存款利息稅率,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家用汽車大幅度增加,行動電話、計算機、網際網路快速普及,旅遊人數成倍增長。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棚戶區改造取得積極進展。城鄉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多。
在社會管理方面。著力維護人民民眾合法權益,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制定並實施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政策措施。努力解決土地徵收徵用、房屋拆遷、企業改制、環境保護等方面損害民眾利益的問題。信訪工作不斷加強。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健全安全監管體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安全生產法制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更加健全,綜合治理工作進一步加強。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有效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在經濟快速發展和財力明顯增加的情況下,用很大力量解決了一些長期遺留的歷史問題。剝離和處置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置換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和歷年虧損掛賬,化解國有企業歷史債務,逐步解決國有糧食企業政策性虧損掛賬,還清出口退稅欠款,完善大中型水庫征地補償和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於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年來,我們在民主法制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港澳台工作和外交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各級政府自覺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主動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意見,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專家學者和人民民眾的建議,接受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實行重大事項決策公示和聽證制度。加強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基層民主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五年國務院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39件法律議案,制定、修訂137件行政法規。探索建立公眾有序參與政府立法的機制和制度,有15部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全面清理了現行行政法規和規章。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全面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事務管理走向法制化、規範化。全面落實僑務政策,依法保護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
全面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調整改革軍隊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裁減軍隊員額20萬任務順利完成。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嚴格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實施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香港、澳門保持繁榮穩定。
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維護台海和平。實施一系列有利於人員往來和經濟科技教育文化體育交流的措施,促進了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
積極開展對外交往與合作,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堅定地維護和發展了國家利益。我國同主要大國加強了對話,增進了信任,擴大了合作。中美關係穩定發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提高到新水平,中歐全面合作日益深化,中日關係得到改善,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係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取得新成果,同開發中國家的團結合作開創了新局面。成功舉辦一系列重大多邊外交活動。妥善應對國際上各種新挑戰,積極負責地參與解決全球性問題,在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五年來,我們始終重視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本屆政府把實行科學民主決策、推進依法行政、加強行政監督作為政府工作的三項基本準則。制定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務院各部門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692項。推進政務公開,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全國應急管理體系基本建立。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工作卓有成效。公務員教育培訓和管理法制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堅持不懈地開展反腐敗鬥爭和加強政風建設,治理商業賄賂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依法查處違法違規案件和失職瀆職行為,懲處腐敗分子。
過去五年,我們在豐富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主要體會是:
第一,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只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破除迷信,敢於衝破不合時宜的觀念束縛,尊重民眾首創精神,大膽探索、實踐和創造,與時俱進,才能使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充滿生機和活力。
第二,必須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我們要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統籌兼顧,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第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重大而關鍵的抉擇。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開放也是改革,開放兼容才能強國。改革開放貫穿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第四,必須堅持搞好巨觀調控。巨觀調控與市場機制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組成部分。我們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同時,要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堅持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發揮各種政策的組合效應;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剎車;堅持不斷總結經驗,及時調整政策,注重實際效果。只有把市場機制和巨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保證整個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持續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