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經黃石市人民政府同意,於2022年1月19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 實施時間:2022年1月19日
  • 發布單位:黃石市人民政府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 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黃石市深 化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機遇 期,對黃石市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根據《黃石市國 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 要》,結合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基礎與形勢
一、 “十三五”時期文化和旅遊發展的成績與不足
“十三五”時期,面對大變局大變革大事件的深刻影響,黃 石市文化和旅遊系統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 穩中有為工作總基調,積極落實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持續推動供 給側結構性改革, 取得了顯著成績。
文藝創作繁榮發展。創作活力持續迸發,湧現了長篇小說《漢 冶萍三部曲》 、電影《劉倫堂》 、話劇《劉倫堂》 、採茶戲《龍 港秋夜》 、現代楚劇《詩畫銅都》 《我的美麗村莊》 、情景音樂 劇《只因為愛你》 、舞蹈《奮起》 、歌曲《船說》 等一批高水平、 有特色的優秀文藝作品。文藝團體不斷壯大,民間文藝團隊數量 上升至 977 支,其中三星級以上團隊 59 支,活動骨幹 3 萬餘人。
演出演播深入推進,愛樂合唱團等團隊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獲 獎,黃石新愛樂交響樂團赴北京音樂廳演出,並被中央電視台和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多個媒體報導,舞蹈作品《山寨獵舞》 、《繡 出幸福吉祥來》等入選中央電視台戲曲春晚、中老年春晚。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大力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 準化、均等化,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達標率為 99%,全市“三 館一站”覆蓋率達到 1.41,基本建成網路全覆蓋、投資全方位、 城鄉全發展的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加 快,建成開放湖北水泥遺址博物館、湖北地質館、奧體中心、園 博園、礦博園、市群藝館新館等一批公共文化場館。深入推進文 化惠民,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初步建立基層流動服務網 絡,成功打造周末百姓大舞台、磁湖文旅講堂、銅都歡樂大舞台、 富川大舞台等文化惠民品牌。不斷豐富文化供給和服務內容,常 態化開展“美好新時代 ·周末百姓大舞台”、 “文化力量 ·民間 精彩”、 “百團大賽”等文藝展演,全面推進“戲曲進校園”工 作。文化志願服務積極開展,組建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志願 服務分隊,開展“大地情深”、 “春雨工程”等文化志願服務項目。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成效顯著。文化遺產資源管理不斷加 強, 全市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8 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2 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1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4 個,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7 個。工業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亮點突出,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不斷深化,頒布實施我國首 部工業遺產地方法規《黃石市工業遺產保護條例》 ,舉辦第二屆 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高峰論壇,發布新時期工業遺產保護宣 言《黃石共識》 ,黃石礦冶工業遺產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 產預備名單》 ,國家礦山公園獲批國家工業遺產旅遊基地。非遺 保護傳承水平不斷提高,黃石市非遺保護研究中心在湖北師範大 學成立, 大冶刺繡等 13 個非遺項目實現產業化發展, 陽新布貼 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文化和旅遊經濟實力量質齊升。文化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 不斷提高,其中 2019 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 48.2 億元,占 GDP 比重達 2.73%。新聞出版、圖書音像、休閒娛樂、文藝演出、工 藝美術、廣播影視等行業在內的多元文化產業發展格局進一步健 全,2019 年規上文化企業 85 家,營業收入過億元的企業 11 家, 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6 家。旅遊業發展態勢良好,全市現有 A 級景區 24 家, 旅行社 47 家, 旅遊星級飯店 28 家, 荊楚文旅名 縣 1 個,湖北旅遊名縣 1 個,湖北旅遊名鎮 2 個,湖北旅遊名村 5 個。優質旅遊項目亮點頻出,工業旅遊專列火車開通,仙島湖 天空之城、地心大峽谷等項目成為湖北旅遊新地標。旅遊業規模 不斷擴大, 2019 年旅遊接待總人次達到 1901.9 萬人次, 實現旅 游總收入 97.89 億元。
節慶賽事品牌效應初顯。地方節慶活動亮點紛呈,各縣(市) 區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資源,將節慶活動與非遺、研學、紅色、康養、民宿、鄉村休閒等相結合, 每年舉辦新春廟會、 “三月三” 廟會、土主會、鄰里節、槐花節、櫻花節、油菜花、桃花節等節 慶活動近百個。工業旅遊會展品牌彰顯,舉辦第二屆全國工業旅 游創新大會,連續舉辦四屆中國(黃石) 地礦科普大會。體育賽 事活動豐富多樣,積極承辦環中國國際公路腳踏車賽、“一帶一 路”國際青少年桌球邀請賽、中國女足超級聯賽等全國知名賽 事,本土賽事品牌“黃馬”榮獲“中國田徑協會金牌賽事”和“自 然生態特色賽事”稱號,常態化舉辦陽新蓮花湖龍舟賽、父子山 登山騎行活動等地域特色賽事。
文旅體制改革深入推進。 深化機構改革, 2019 年 3 月正式 組建文化和旅遊局,頒布“三定”方案,促進了機構、人事和事 業融合發展。創新公共文化機制,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 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 ,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 ( 2017—2020 年) 》,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出 台《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辦法》 ,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文化 服務常態化工作機制。推進“放管服”改革,激發了社會各界參 與文化事業發展的活力, 推動了市場化運營和多元化產業融合。 健全用人機制,落實縣聘鄉用政策,在社區、行政村全部設立城 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崗位,補齊基層文化隊伍的短板。
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黃石市文化和旅遊工作取得了長 足進步,為“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 實基礎,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文化和旅遊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項,主要體現在: 一是城市“文化旅遊”形象不夠鮮明,缺乏一 個完整的品牌形象及持續性的宣傳主題。二是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不高,服務產品創新開發能力不足,缺乏足夠吸引力,多元化的 文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 三是文物活化利用不足,文物資源促進 經濟發展不足,非遺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不夠; 四是旅遊要素市 場不健全,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還未形成旅遊目的地體系; 四 是缺乏引爆全市文旅產業的引爆點,缺少具有帶動力的大型文旅 綜合體項目, 缺乏龍頭旅遊企業和景區。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三五”時期黃石市文化和旅遊規劃指標完成情況
二、 “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 性交匯,相互作用、相互激盪是鮮明的時代特徵。在此大背景下, “十四五”時期黃石文化和旅遊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有了新 的變化。
新發展格局孕育新機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 局,推動生活型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文化產 業和旅遊產業等服務業。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是典型的綜合性產 業,涉及面廣、帶動性強、開放度高,是促進國民經濟成長、釋 放內需潛力,加快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引擎,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 能夠發揮“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特別是中共黃石市委 十三屆十三次全體會議決定,要全面融入武漢城市圈,提升城市 能級和品質,加快打造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示範區,加快發展現代文旅產業,打造鄂東區域性消費中心,這些重大發展規劃和 戰略布局必將給黃石文化和旅遊發展提供更多新機遇、新挑戰。
文化強國建設激發新動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期間推進社會 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共湖北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 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 “推進文化強省,打造荊楚文化品牌”。 黃石市具有“一江三山 六水”的生態格局, 山水文化內涵深厚, 歷史文化底蘊豐富,非 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同時擁有世界級的工業文化遺產,是中 國工業文明發展史的見證和縮影,有條件在建設文化強國、文化 強省中謀求更大作為,建設文化強市。
科技創新提供新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 到 2030 年我國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 領下, “新基建”、 “數字文旅”等數位化、網路化及智慧型化科 技創新成果將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步入智慧時代。黃石在產 業轉型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利於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 創新驅動發展。抓住這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機遇,將推動黃 石加快轉變文化和旅遊發展方式,催生新業態,最佳化傳統業態, 從供給側實現新躍升。
鄉村振興戰略開闢新空間。《中共湖北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 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 建議》 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新業態,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 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之一,黃石鄉村旅遊 具有厚實的軟硬基礎條件。黃石鄉村地區保存有眾多中國傳統文 化村落、傳承著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有紅色革命根據地故 事、分布有大量優質山水林田湖景觀組合,這些寶貴的資源,將 為黃石文化和旅遊提供諸多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平台。
長江發展戰略創造新環境。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的先行示範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湖北省政府為此發布 湖北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 提出要建設長江 國際黃金旅遊帶核心區。黃石是長江經濟帶節點城市、現代港口 城市,在長江沿岸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等方面做了大 量艱苦的基礎工作,集聚了豐富的文旅資源,正處於“厚積薄發” 關鍵時期。長江發展戰略的實施必將引爆黃石長江經濟帶的文化 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
綜合判斷, 黃石文化和旅遊長期向好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 變、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沒有改變。但也要看到文化產 業和旅遊產業疫後振興任重道遠,傳統業態轉型升級任務重,區 域競爭加劇,邊緣化風險不斷增加等挑戰的存在。這就要求黃石 文化和旅遊積極適應時勢變化,主動承擔國家戰略,融入新發展 格局,找準發展定位,轉變發展動能,釋放發展活力,培育龍頭 項目,從文藝創作、遺產保護、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旅遊 產業、文旅融合、科技創新、智慧廣電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提質升 級,不斷最佳化文化和旅遊服務管理水平,奮力開創文化和旅遊工 作新局面。
第二章 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 署,在中共黃石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舉旗幟、聚 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 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文化引領多業態融合為 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加快進入湖 北文化和旅遊發展第一方陣,加快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重要 節點城市、國內旅遊大循環節點城市,最終實現黃石文化和旅遊 的歷史性跨越、突破性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注重共享發展,讓 文化和旅遊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滿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發揮更大作用。
——堅持文藝精品創作。注重頂層設計,加強重大文藝創作 策劃和統籌,推出更多具有時代特徵、黃石特色的優秀文藝作品, 努力創作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留得下的文藝精品。
——堅持高質量引領。堅持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高質 量發展,深挖城市文化內涵,放大礦冶文化優勢,提升山水文化 品味,推進文化和旅遊業態轉型升級。
——堅持融合發展。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著力推動文化和旅遊實現深度融合; 堅持項目為王, 堅持項目策劃、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為主要抓手,積極推進 文化和旅遊與其他領域融合,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堅持智慧賦能。 堅持創新引領,順應數位化、網路化、 智慧型化發展趨勢,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數位化、智慧化轉型,堅 持將科技創新作為驅動文化和旅遊發展的重要引擎、供給側改革 的重要動力。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 2025 年, 新時代文化藝術創作體系、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利用體系、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現代旅 游業體系日益健全,文化鑄魂、文化賦能和旅遊為民、旅遊帶動 作用全面凸顯,城市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 城、中國工業旅遊首選目的地,打造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 區創新城市、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重要節點城市、武漢城市圈山 水康養度假目的地、鄂東旅遊中心城市。到 2035 年, 打造成為 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世界級工業遺址旅遊 目的地。
(二)具體目標
——新時代文藝創作精品迭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壯 大文藝隊伍,培養 3 星級以上社會文藝團隊 100 家以上,每年群 眾性演出 1000 場以上。重點扶持 10 家專業文藝團隊,每年專業 演出 20 場以上; 力爭工業史詩劇《銅草花之戀》入圍國家 “五個一工程獎”或 “文華獎”,交響樂《黃石頌》進京匯報演出; 推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每年力爭有 3 部以上作品獲得省級以上 獎項,每年組織文藝進基層活動不少於 10000 場次。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雙豐收。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古籍實現系統性保護,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穩步推進,推出系列 精品展陳, 打造一批非遺傳承基地, 建設一批非遺工坊, 復活 2-3 條歷史文化名街, 新增 1 項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 2 項省級 非遺傳承項目。
——公共文化服務再上新台階。加大創新力度,進一步鞏固 和強化黃石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示範引領作用; 新建 黃石文化藝術中心(黃石大劇院、黃石美術館、黃石非遺展示館), 新增中小劇場 3 個, 新增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均 30 家以上。城 區圖書館、文化館均達到部頒二級以上標準,鄉鎮綜合文化站均 達到國家三級標準,全面落實縣聘鄉用政策; 擴改建一批公共文 化場所,加快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升級,力爭圖書館和文化館均達 到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先進標準,實現服務效能全面提 升。
——現代文化產業發展壯大。 新建 1 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 區、 2 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新增 4 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建成 6 條歷史文化街區,規上文化企業超過 120 家,文化產業增 加值超過 180 億元、占 GDP 比重達到 6%。
——現代旅遊業成功轉型。健全現代旅遊產業體系,培育旅 游新業態和消費新熱點。到 2025 年,爭創 1 家國家旅遊度假區、2家省級旅遊度假區, 1 家景區通過國家 5A 景區景觀價值評價, 新增 2 家 4A 級景區、10 家 3A 級景區、1 個荊楚文旅名縣、3 個 省級旅遊名鎮、5 個省級旅遊名村、2 個省級旅遊休閒消費街區, 新增星級飯店 3 家以上, 新增精品民宿 6 家以上, 新增 5A 級旅 行社 1 家、4A 級旅行社 2 家,年旅遊接待總人數超過 3000 萬人 次,旅遊收入超過 160 億元,實現由旅遊輸出地向目的地的跨越 式轉型。
——文化和旅遊融合提質升級。 推進文化和旅遊業態融合、 產品融合、市場融合。到 2025 年, 新增 1 家國家工業旅遊示範 基地、1 家工業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培育文旅融合 IP,推動 文旅融合品牌化發展。
——廣播電視服務智慧型便捷。 全面建成覆蓋全市的廣播電視 5G 網路, 媒體輿論引導力、傳播力、影響力顯著提升, 市場經 營、拓展和服務能力明顯提高。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黃石市文化和旅遊規劃主要指標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築夢中國,推進文藝創作繁榮發展
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現中國夢的時代主題,以人民為中心,以創新為動力,以“詩”為魂,以“水”為脈,紮根黃石本土文化,立足黃石歷史文化傳承與延續,推進新時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一)加強文藝精品創作
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聚焦中國夢時代主題,以黃石山水、紅色革命、歷史故事、非遺民俗、工業史詩等題材為創作方向,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不斷完善藝術作品的創作生產、演出演播、評價推廣機制,繼續推進“黃石市文藝獎”工作。支持舞台藝術創新創作研究會等民間文藝精品創作研究團隊開展研究、創作活動,積極整合相關文藝職能部門、高校及相關社會資源,成立黃石市舞台藝術創作創新研究會,重點鼓勵和扶持“工業史詩”主題系列精品劇本創作,支持湖師大、湖北理工學院創作工業史詩劇《玉韻金聲》,支持歌舞劇院創作漢劇《百年華新》等一批充分反映在地文化的代表性原創作品,鼓勵利用山水資源、工業遺址資源開展影視劇創作生產。探索建立重點文藝項目創作生產簽約、考核制度和獎勵機制,提高重大主題作品創作生產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積極推薦我市優秀文藝作品參加省級和國家級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申報工作。
(二)扶持壯大文藝團體
弘揚傳統文化,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激發黃石市歌舞劇院、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大冶楚劇團等國有文藝院團內生動力,每年生產大小劇目不少於30台,每年演出不少於1000場,“十四五”期間至少創作1部演藝作品衝刺全國獎項、15部演藝作品獲得省級大獎,持續開展百團大賽活動。加強對新愛樂交響團、黃石民樂團等一批民間藝術表演團體的扶持和引導,著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提升和展現黃石的城市文化品位。
(三)推動文藝展演常態化
推動經典文藝作品惠民演出,組織舉辦“黃石百場”惠民文藝展演活動,不斷完善低票價、劇場開放日等舉措,鼓勵文藝院團建立經典保留劇目惠民上演、輪換上演機制。推動文藝展演下基層、進景區,組織舉辦文藝精品力作基層巡演、巡展活動,實現每年“戲曲進鄉村”、“文藝展演進農村、進社區”不少於10000場,支持景區文藝展演常態化開展。推動優秀文藝作品“走出黃石”,積極參與和承辦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等省級重大藝術活動,不斷實施優秀劇目“走出去”計畫,支持優秀劇目在全國演出。推動發展線上文藝展演,積極採用新技術推動線下演出與線上演播相結合,實施網路文化精品扶持計畫,推動優秀網路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和傳播。積極加入抖音“DOU藝計畫”等線上全民藝術普及項目,推動網路表演經紀機構規範化和網路主播職業化,多渠道展示推廣優秀文藝作品,促進舞台藝術業態創新、升級換代。
(四)融入武漢城市圈聯動發展
搶抓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機遇,主動融入武漢城市圈,積極對接區域內各城市優質資源。暢通區域公共文化資源流通渠道,共建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場館聯盟,聯合編目、統一書目檢索,共享線上圖書館資源,逐步實現區域內圖書通借通還。建立健全文藝演出常態化互動機制,主動加入演出市場聯盟,搶占演出市場;加大以黃石文化元素為主要內容的文藝精品創作,打造特色文化活動品牌,吸引觀眾回流,活躍黃石演出市場。推薦城市圈內優秀劇目走進黃石,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加入城市圈藝術普及師資庫,建立文化專業技術人員共培共享機制,發揮藝術人才的作用。完善賽事活動協同機制,強化賽事質量和運動效益,以桌球、體操、水上運動、極限運動、馬拉松為切入點,組織舉辦、承辦區域大型體育賽事活動,壯大體育旅遊規模,實現引客、留客。大力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文化領域聯動機制,暢通文化產業交流渠道,加強文化產業交流合作,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建設。完善區域文化市場執法機制,構建多元互動、廣泛參與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平台,加大網咖、KTV等文娛場所的監督管理,開展網際網路文化“淨網”行動,營造風清氣正的文化環境。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文藝創作繁榮發展
二、以人為本,創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以不斷滿足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民眾文明素養和審美水平為目標,以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為動力,持續提高黃石市文化軟實力,讓公共文化服務深度融入市民生活。
(一)提質公共文化設施網路
抓好新一輪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機遇,推動尚未達標的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達到國家建設標準,形成市、縣、鎮、村、組五級互聯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設定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建立健全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制度、公開制度和服務規範,建立公共文化需求的徵詢反饋制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服務項目和服務流程。抓好黃石市圖書館總分館和群藝館總分館建設,加強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最佳化布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完善“15分鐘文化圈”。推動黃石文化藝術中心建設,抓好公共文化場館提質升級,推動公共圖書館、群藝館、博物館等建立聯動機制,加強功能融合,提高綜合效益;以“詩情畫意”為核心,打造黃石“山水”風情特色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對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功能布局進行創意性改造,實現設施空間的美化、舒適化,以適應城鄉居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培育,鼓勵在城市居民聚集區及摩爾城、萬達廣場等商業綜合體、工業遺址、文化園區等區域,引入社會力量,創新打造一批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業態,營造富有黃石文化底蘊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鼓勵將符合條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納入圖書館、群藝館總分館建設。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繼續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提升服務品質。推動新華書店從“經營書店到經營文化”,邀請全國知名作家開展公益文化講座,推出周末趣味讀書會、繪本讀書會、國學微課堂等公益閱讀活動。聯合新華書店開展書店進校園、進社區工作,提升全面閱讀覆蓋面。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完善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總分館間實行圖書通借通還。推動公共圖書館、群藝館拓展陣地服務功能,面向不同群體,開展黃石古籍誦讀、閱讀分享、大師課堂、公益音樂會、藝術沙龍、手工藝作坊等體驗式、互動式的公共閱讀和藝術普及活動,鼓勵開展定時、定點的流動文化服務,創新開展泥享園文化市集等創意市集、街區展覽、音樂角、嘉年華,有針對性地組織“戲曲季·基層行”、“紅色文藝輕騎兵”等送文化下基層活動,推進紅色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面向不同年齡段群體開展特色文化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融合發展,面向中小學生設立課外教育基地。積極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趨勢,提供更多適合老年人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強面向殘疾人的文化服務。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多元評價機制,聯盟機制,形成區域內公共文化資源共享,開展社會化運行管理試點,理順管理機制,強化監督機制,提升服務效能。
(三)提高民眾參與廣度
切實推動全民藝術普及,編制黃石地方性標準,培育一批市級全民藝術普及示範基地,打造黃石全民藝術普及新體系,推動設立“黃石全民藝術普及月”,積極舉辦全民藝術節,增強社會影響力。持續推動戲曲傳承發展,深入打造“戲曲進校園”活動品牌,重點圍繞採茶戲、楚劇、漢劇等地方戲曲,將戲曲生產、演出與民眾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強化戲曲發展活力。充分發揮“群星獎”等示範作用,推動創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溫度的民眾文藝精品。健全支持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機制,廣泛開展廣場舞展演、大眾合唱節、民眾電影節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以縣(市)區為單位,組織“百姓明星”大賽,引導城鄉民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唱大戲。進一步加強民眾文化藝術培訓,使各級文化館成為城鄉居民的終身美育學校。鼓勵各地以文化館為主導,聯合社會藝術培訓機構,組建全民藝術普及聯盟,並搭建推廣平台。開展“書香黃石”文化惠民活動,全面推進“十進一創”,推動全民閱讀綜合參與率達到85%以上。
(四)加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
積極打造公共數字文化先行區,依託省級公共文化數字綜合服務平台和黃石市智慧城市建設,推進數字圖書館、數字群藝館、數字博物館等公共數字文化發展,構建黃石市公共文化雲,實現公共文化供給、公眾信息發布等“一站式”服務,切實提高全民閱讀、全民藝術普及數位化水平。積極打造5G套用示範區,線上線下相結合,鼓勵5G+全景直播、5G+AR慧眼等新技術套用到公共文化場景中,大力發展雲展覽、雲閱讀、雲視聽。鼓勵公共文化機構、高校等結合黃石特色,製作微視頻、藝術慕課等數字文化資源。
(五)鼓勵社會資源共建共享
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穩步推進市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民眾參與管理,落實法人自主權,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發展具有較高服務水平的文化類社會組織,積極推動文化志願服務制度化、品牌化、常態化。根據《黃石市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促進辦法》,不斷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生產與供給。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創優公共文化服務
三、融舊鑄新,做好遺產保護傳承利用
堅持把保護放在首位,以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為主線,加強考古發掘,強化文物保護利用,激發博物館活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延續黃石文脈,弘揚時代價值,創建以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為特色的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推動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加強文化遺產資源管理和研究
加強黃石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完成文化遺產信息採集,釐清資源總量、規模豐度、品質能級等,建立黃石市文化遺產資源資料庫。最佳化提升一批博物館,發揮博物館在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管理上的引領作用。加強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推進黃石礦冶工業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力促大冶刺繡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歷史文化基因解碼工程,系統研究梳理黃石歷史文脈,提煉歷史文化元素價值,構建文化基因庫,編繪黃石文化基因圖譜。建立文物研究合作機制,開展院地合作文物課題聯合研究工作,吸納多元專業背景科研人員參與,推進區域內重大課題設立,統籌實施文物研究項目。注重研究成果管理髮布,梳理黃石以近現代工業發展為代表的遺蹟遺址、生產器具、標誌建築、文獻資料等,分層分類、突出重點、兼顧整體,編制《黃石國保文物保護項目計畫書》。
(二)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
推進保護對象測繪建檔、建庫、掛牌工作,深化工業遺產、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普查成果,協助編制《黃石市歷史建築名錄》、《黃石市歷史建築預備名錄》等材料。推動規劃編制與報批工作,協助完善《黃石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黃石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協助編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歷史建築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按計畫開展工業遺產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協助完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領導小組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諮詢委員會制度,推動建立政府牽頭規劃、企業實施參與、公眾建言獻策的良好機制。
(三)提高文物保護利用水平
加強考古挖掘現場管控,加強文物現場記錄與搶救修復,做好考古遺址延續性保護工作。圍繞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分別建立針對性保護方式方法,夯實文物保護屬地管理和各級政府主體責任,構建運行有效的文物安全長效機制。貫徹實施“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以“工業史詩”為主線,推進銅綠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推進華新水泥廠舊址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建設,推進漢冶萍煤鐵廠舊址等重點文保單位的保護利用工作。依託大冶兵暴舊址、紅三軍團革命舊址、龍港革命舊址等重要革命文物,加快建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強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龍港鎮保護和利用,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國家城市更新試點為契機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以華新、漢冶萍、大冶鋼廠蘇式建築群等六大歷史文化街區為載體,因地制宜打造黃石工業文化展陳、體驗、科普集聚區,推動地質里等歷史建築集聚區按照歷史文化街區標準先行打造,推動華新歷史文化街區、漢冶萍歷史文化街區打造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推進王英鎮大田村等傳統村落保護、整治和綜合開發。大力實施博物館陳列展覽“創新工程”,推進陳展內容、形式、手段的創新,打造“文博奇妙夜”等主題活動。
(四)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推進非遺保護制度體系建設,探索制定非遺保護地方性法規。推進非遺代表性項目“中國端午節·西塞神舟會”文化價值的研究和利用。完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加大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加強代表性傳承人評估與動態管理。深入實施傳統工藝振興工程,推動陽新布貼、大冶石雕等傳統工藝振興,將非遺與文創結合,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實現將“非遺帶回家”。推動非遺活態傳承,打造一批市級非遺傳承示範基地,持續開展“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景區”等體驗活動,組織“非遺主題周”系列活動,推動非遺與住宿、餐飲等旅遊要素結合,打造非遺民宿集群和非遺美食街。
(五)強化古籍保護研究利用
加強全市古籍普查登記、保護修復、數位化建設、整理出版和宣傳推廣等工作,做好國家級和省市級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珍貴古籍名錄的申報和評選工作。以黃石市各級公共圖書館為陣地,圍繞“古籍中的黃石”等主題組織經常性的講座、展覽、互動體驗等活動。推動建立優秀古籍的宣傳推廣機制,鼓勵廣播電視、報刊、新媒體等加強黃石古籍宣傳推廣。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遺產保護傳承利用
四、創新驅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以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為契機,積極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一批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構建特色鮮明、優勢顯著、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一)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根植黃石本土文化,實施文化內容與數位技術相結合,推動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數字視聽演藝節目、網路直播、數字娛樂等文化創意新業態發展。培育文化科技、創意、製造相關企業,提高創意設計產業發展水平,推動數字文化創意新產業發展,打造創意城市和華中設計之都。支持黃石國有藝術院團和民營演藝機構實施行銷渠道創新,藉助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傳播手段,實現文化演藝數位化升級。依託工業遺產、體育文化、農業產業、紅色文化等特色資源,開發一批個性化、定製化、品質化的文化和旅遊產品,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代表性的黃石文化品牌。推動湖師大大學生創新創業學院、湖北理工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與文化企業、基地園區聯合實施產學研用人才培養計畫,培育一批文化和旅遊人才。
(二)做大做強文旅市場主體
扶持尹解元石雕、湖北覺晨等優秀民營企業聯合創建一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深化國有企業分類改革,支持黃石日報社、黃石廣播電視台向科技型、創意型融媒體平台轉型,打造特色互補、聯動發展的綜合性現代傳媒集團。加大文化企業招商引資力度,推進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互動,培育地方骨幹文化企業。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與雙創結合,支持小微文化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做大做強磁湖匯眾創空間等創客平台,舉辦系列創客文化節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成立黃石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以民間組織形式實施市場化運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產業合作。盤活利用老舊廠房等閒置資源,建設一批創意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文創孵化平台,促進文化產業共生髮展、聚集發展。
(三)培育文化和旅遊消費新環境
完善消費設施,改善消費環境,創新消費場所,不斷提升文化消費水平,圍繞磁湖、大冶湖打造“夜黃石”時尚文旅消費季活動品牌。利用廢舊建築改造一批街邊精品文創商店、特色書店、小劇場精品演藝場所,通過夜景打造、演藝激活、科技植入等手段豐富夜間遊覽內容,打造一批具有黃石特色的文化和旅遊消費場所。以磁湖為中心,植入夜跑、夜市、演藝等業態,形成“磁湖夜畫”夜遊勝地,推動情人路打造湖北省旅遊名街,塑造黃石“夜生活”打卡新地標。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支持文化場館、景區景點等延長開放時間,開發夜間體驗項目,推動黃石中央文化區、文化宮文玩街、文體旅遊城等地打造省級、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積極創建省級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持續培育消費增長點。發展大眾旅遊,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研究制定《黃石市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的實施意見》,通過政府購買、稅費補貼、文化積分券等多種方式,豐富文化惠民消費展會活動,撬動大眾文化消費。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現代文化產業
五、品質革新,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最佳化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結構,深化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旅遊產品和服務,不斷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打造鄂東旅遊中心城市。
(一)最佳化旅遊空間結構
對接區域重大戰略,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形成“一心引領、一環串聯、六區支撐、九點協同”的旅遊空間結構。
一心:中央文體旅示範中心。以華僑城項目為龍頭,以奧體中心、礦博園為兩翼,輻射大冶湖和父子山,建設中央文體旅示範中心。
一環:詩畫黃石休閒旅遊環。以“醉美山水、詩畫黃石”為切入點,以礦冶文化、民俗文化、長江文化為引領,深度融入景區景點,打造文旅融合、精緻融合的終端產品,形成文旅休閒體驗大環線。
六區:漢冶萍·華新工業史詩文博區。在大冶市、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開發區·鐵山區,以黃石城市山水資源和礦冶文化為底蘊,挖掘山水文化、礦冶文化,聯通山-水-廠-路-街-碼頭,植入文化休閒、夜遊娛樂等業態,以四大遺址(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華新水泥舊址、大冶鐵礦東露天采場)為載體,繪製出一幅“剛柔相濟”的壯闊畫卷。東方山·礦山公園國家5A景區。融合東方山、礦山公園、熊家境三家景區,打造國家5A景區。仙島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依託仙島湖核心資源,植入文化體驗、詩詞研學、主題度假、餐飲購物、商務會議、養生休閒等功能,近期打造省級旅遊度假區、國家5A景區,遠期打造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黃石之巔”龍峰景區。依託西部山水生態資源,以山地運動、康養生態為主題,打造山地休閒康養區。圍繞龍角山、七峰山,爭創龍峰國家4A景區。長江右岸民俗風情旅遊區。以西塞山為節點,上游以工業遺存、歷史文化街區、湖景資源為依託打造長江右岸生活秀帶,下游以眾多文物遺址、江湖美景、民俗風情資源為依託打造長江右岸鄉愁風情旅遊區。重點建設長江郵輪港,實現對外聯通、帶客引流。保全湖生態文化旅遊區。以保全湖生態為核心吸引力,環湖發展生態度假旅遊產業、高效科技農業,創建休閒農業示範區;輻射鄉村,發展鄉村旅遊,打造湖鄉一體生態文化旅遊區。
九點協同。即九個一批——打造中央文化區、東鋼新時代、卓爾文旅城等一批文旅綜合體,打造團城裡、五羊巷等一批夜遊消費集聚區,打造長江右岸、大廣高速、蘄嘉高速、黃陽快速路沿線等一批鄉村旅遊樣板帶,打造楓林、劉仁八、保全等一批湖北旅遊名鎮名村,打造人民街、上窯商貿街等一批旅遊名街,打造龍港革命舊址、劉仁八紅三軍團革命舊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等一批紅色旅遊示範點,打造華新水泥舊址、大冶鐵礦礦山二路宿舍、大冶鋼廠蘇式建築群等一批歷史文化街區,打造“黃石書房”、“文化驛站”、“私人博物館”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示範點,打造《高爐魅影》《五月榴花遍地紅》《銅草花之戀》《黃石頌》《玉韻金聲》等一批工業重大題材主題文藝精品。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黃石市旅遊空間結構圖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各縣 (市) 區旅遊發展定位及目標
(二)豐富高質量旅遊產品供給
做足黃石“名山”文章。依託西塞山、黃荊山、東方山,進一步挖掘山體文化,做好生態保護和旅遊開發,擦亮黃石城區山系品牌。推動礦山公園、熊家境、東方山景區以東方山居、東方山康養、鋼鐵文化體驗為主題,實現一體化發展,創建東方山·礦山公園國家5A景區;推動西塞山、道士洑古鎮和牯牛洲旅遊資源整合,以軍事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創建西塞神舟會4A景區;推動黃荊山生態修復,以生態、運動、休閒為主題,打造黃荊山中央生態公園。
推進景區景點創建升級。以山水資源為基點,描繪“環山抱水臨江津,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意境,展現一副美麗畫卷。將創建高等級景區作為整合旅遊資源、最佳化產品結構的重要抓手,深度策劃研發旅遊精品,打造精品旅遊目的地,扶持壯大龍頭景區;推動龍角山和七峰山旅遊資源整合,創建龍峰4A景區;依託優質生態旅遊資源,推動旅遊度假產品向規模化、品質化、特色化邁進,加快推進仙島湖景區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力爭五年內通過5A景觀價值評價,打造“詩畫仙島”品牌。持續開展A級景區覆核檢查工作,推動景區提檔升級,煥發生機活力。推進開發區·鐵山區、王英鎮、陳貴鎮、劉仁八鎮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打造濱江旅遊。推動長江郵輪港建設,開通長江水上游線。加快整治長江沿岸整體風貌,增加文旅服務配套,推動小紅樓-西塞山段景觀帶全線貫通,打造“十里長江”文旅長廊。系統開展黃石長江文化展示項目建設,挖掘長江沿岸碼頭文化、礦冶文化、軍事文化、民俗文化、農業文化,打造一批特色小鎮、軍事主題景區、鄉村旅遊景區、田園綜合體、民俗文化館等,重點打造金海白茶小鎮、海口湖田園綜合體。創意活化長江沿岸舊廠房、老碼頭,打造“創意打卡勝地”。
發展紅色旅遊。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構築紅色文化引領、多元體驗結合的旅遊產品,推動紅三軍團紀念館、南山頭革命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與休閒農業資源協同發展。創新“陵園變公園”、“遺址變體驗園”等模式,推進傳統紅色景區景點轉型升級,依託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龍港革命舊址、大冶兵暴舊址等革命遺址遺蹟,打造一批紅色文化研學基地、紅色文化公園。推出區域級的紅色旅遊主題線路,以紅三軍團的革命足跡為主線,實現區域內外紅色旅遊資源聯動與協同發展。構築當代紅色旅遊精神體驗基地,建設一批以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等為代表的當代紅色旅遊精神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以“抗疫”、“抗洪”等為主題的當代紅色旅遊場館。培育以紅色文化引領的鄉村旅遊區,重點培育北山村、南山村、港西村等紅色旅遊鄉村。
開發城市休閒旅遊。依託公園城市建設,推動大眾山森林公園、青港湖森林公園等城市公園提檔升級,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城市休閒公園。支持大冶鋼廠蘇式建築群、地質里、文化宮古玩街等歷史文化街區與特色商街打造旅遊休閒街區,提高城市休閒品質。
壯大鄉村旅遊。依託大冶市陳貴鎮、高牆村、向陽村、沼山村、柯大興村,陽新縣楓林鎮、三溪鎮、龍港鎮、南市村、新屋村、湖田村,西塞山區新港村等基礎較好、資源富集鄉鎮,建設一批花果採摘、農事體驗田園綜合體,策劃生產包裝一批優質的特色旅遊後備箱產品、“黃石鄉伴”農創旅遊商品,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精品民宿、農家樂,培養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村莊、旅遊小鎮。依託陽新縣新港村、經天村、港下村、花果村等長江沿岸村莊,推進“民宿+文化、民宿+農產品、民宿+美食、民宿+康養”等業態培育,打造長江右岸鄉村旅遊樣板帶,依託大冶市上馮村、水南灣村、高山村、湖田村等大廣高速沿線村莊,推進傳統美食、民俗體驗等業態培育,打造大廣高速鄉村旅遊樣板帶,依託大冶市南山村、彭晚村、坳頭村、沼山村等蘄嘉高速沿線村莊,推進觀光農業、休閒農業、農事體驗等業態培育,打造蘄嘉高速鄉村旅遊樣板帶,依託李姓村、同斗村、平原村、赤馬村等黃陽快速路沿線村莊,建設一批集種植、參觀、採摘、示範教育為一體的都市農業示範園,打造黃陽快速路鄉村旅遊樣板帶。圍繞磊山湖、保全湖,建設磊山湖旅遊度假區、保全湖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充分發揮鄉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優勢,開發民俗文化、旅居度假、創意農業、休閒農業等鄉村旅遊休閒度假產品。實施百村景區化工程,科學保護利用玉堍村、大田村、金寨村等傳統村落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制宜推進農房設計、村莊規劃和環境整治,改善鄉村旅遊整體環境,開發民俗文化、旅居度假等鄉村旅遊休閒度假產品,適時舉辦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遊活動,開發鄉村旅遊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古村落鄉村旅遊聚集區。與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路表演(直播)分會合作,實施“青禾”計畫,助力鄉村創新創業人才振興。
做強自駕游。沿S315、S412、G351配套旅遊服務基礎設施,在龍角山等地布局一批自駕車旅居車營地、驛站、觀景平台、自駕露營地等項目,提高自駕游服務能力與產品供給,推出精品工業旅遊、紅色旅遊、休閒度假旅遊、研學旅遊線路。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高質量旅遊產品供給
(三)提升旅遊服務質量
提升導遊服務水平。實施導遊持證上崗計畫,完善導遊準入制度。定期開展黃石市高水平導遊培訓活動,提升導遊從業人員素質,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旅遊服務意識。舉辦黃石市導遊大賽,激勵導遊提高技能水平。規範導遊服務市場,建立健全旅遊服務滿意度調查體系。建立公開公平的導遊薪酬制度。鼓勵專業研究人員等參與志願講解工作。
完善旅遊設施。完善A級景區遊客中心建設。提升龍峰景區等景區內環衛設施。打造富有黃石文化內涵的景區標識系統。完善景區內便民服務設施、人性化服務設施。推進智慧景區建設,配備景區電子導覽設備,增設電子導遊講解器,支持景區、度假區開發建設智慧型化旅遊服務系統,全面落實景區流量控制制度,到2025年實現3A級(含)以上景區智慧化目標。
開發特色旅遊餐飲。圍繞黃石港餅、松花皮蛋等開發黃石市地標性風味美食。加大對地方餐飲名店、老字號餐館的培育力度,形成老字號特色餐飲連鎖店體系,推動特色美食街建設。推出“黃石十大美食”、“黃石十大特色小吃”等美食系列,開展黃石“十大名菜”、“十大土菜”、“十大名吃”等特色旅遊美食評選活動。規範旅遊餐飲服務標準,定期開展旅遊餐飲安全衛生質量檢查。
創新特色旅遊商品。圍繞詩畫仙島湖、非遺美食、風景名勝等黃石特色資源,定期舉辦旅遊文創產品創意設計大賽;積極組織旅遊商品博覽會、交易會等活動。開發黃石特色旅遊購物場所,圍繞景區、度假區、交通集散中心等,布局“黃石有禮”展銷中心,打造特色旅遊購物示範街;推動旅遊消費線上線下一體化,支持文創、電商等企業創新經營旅遊商品,打造黃石旅遊線上預售平台、線上風物銷售專區。鼓勵引導市文旅投集團公司打造以“礦寶”IP為核心的“黃石有禮”系列產品,推動重點文旅企業文旅IP的形象化發展,進一步激發IP帶消費、增效益作用。
最佳化住宿業態結構。推動住宿結構持續最佳化,住宿服務質量標準化、品質化、品牌化,支持度假酒店、度假村、主題酒店、汽車旅館、露營地、民宿等多種住宿接待設施建設。“十四五”期間新增民宿10家,新增主題酒店20家,新增經濟型酒店20家。
推出定製旅遊產品。推出“詩詞研學”、“山水康養”、“工業發燒友”等定製化旅遊產品,突出黃石旅遊特色。推出黃石特色“一日游”、“兩日游”旅遊線路。推行黃石“景區聯票機制”,實現一張門票游黃石。激發旅行社送客能力,建立旅行社聯動機制,積極引進知名旅行社來黃石拓展業務,出台《黃石市旅遊市場拓展補貼政策》,提高旅行社帶團引流入黃積極性。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旅遊服務質量
(四)完善旅遊交通網路
依託黃石綜合立體交通網,結合景區景點,構建互聯互通、優質高效、一體協作的旅遊交通網路布局。加快推進旅遊公路、旅遊專線、旅遊碼頭建設,構建多層級旅遊集散體系,加快升級一批數位化旅遊交通標識導覽系統,推廣新能源公共旅遊交通。力爭到2025年,全市3A級(含)以上景區、度假區通達道路等級均達到三級以上。建設沿長江、環大冶湖、沿富河旅遊碼頭,開通旅遊航線。推進全市公共停車場、旅遊景區等重點公共場所安裝智慧型充電樁。推進旅遊專線公共運輸、景區內遊覽車船使用綠色能源。推進重點景區、停車場等引導標識系統數位化與智慧型化改造升級。加快打造“網際網路+”智慧出行平台,開展基於5G的旅遊公共車輛聯網示範、旅遊旺季城市交通流量智慧型分析,推進旅遊交通運輸信息共享。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旅遊交通建設
六、文化引領,加強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堅持以文旅融合引領業態創新,奮力推進文化和旅遊真融合、廣融合、深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並進。
(一)開拓“文化進景區”新途徑
深入挖掘黃石文化底蘊,將文化內涵融入景區景點,提升旅遊品位和文化格調,推動旅遊品質化、創意化發展,使遊客在旅遊景區、旅遊設施、旅遊服務中感悟黃石文化。實施文學可視化項目,梳理唐詩宋詞作者在黃石的足跡,加入《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打造一批沉浸式山水詩畫遊學研學產品。實施景區景觀提升計畫,增加文化元素和符號,營造文化主題氛圍,更新一批具有黃石特色的旅遊設施、景觀小品等,打造彰顯景區個性與氣質的特色景觀。依託鄉村資源,打造一批詩畫鄉村,推出“一路風景,一路詩”的鄉村旅行路線。圍繞旅遊大通道,打造詩路花語自駕風景帶。以“勁酒”為媒介,推進多元化產品融合,打造“景+酒+詩路+採摘+漂流”系列季節體驗性產品,豐富遊客遊玩體驗性。實施服務品質軟提升計畫,實施“優秀非遺進景區”,把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旅遊體驗,在天空之城、黃石礦山公園等景區景點展演;加強景區工作人員文化培訓,提高服務品質。
(二)發展“文化場所旅遊化”新領域
發揮旅遊展示文化、傳播文化的載體功能,以旅遊激活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讓文化“活”起來。推進文化場所旅遊化,開展“黃石詩意生活體驗好去處”文化場所改造計畫,將圖書館、博物館、城市書房等文化場所改造為旅遊目的地,打造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培育文旅融合新亮點,將城市書房作為閱讀視窗,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創新項目,為讀友、書友提供集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劇場為一體,串詩詞閱讀——詩詞吟唱——詩詞演藝成一線的鏈式沉浸式體驗,通過文學可視化創新手段,探索詩詞導讀——跟著詩人去旅行、傳記導讀——跟著詩人去旅行的文旅融合新載體。以旅遊市場化運作反哺文化事業,探索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路徑,培育一批非遺旅遊產品。改造光明里歷史文化街區,形成黃石工業文化之工人生活探尋新地標。
(三)拓展“工業+旅遊”融合新空間
以工業文化、礦冶文化為核心,講述中國工業史詩,彰顯工業城市魅力。創新利用“四遺”、“五老”等遺址遺蹟,建設一批工業遺址群、博物館聚落、文創園、主題公園、歷史文化街巷、休閒旅遊街區、研學科普基地、文化小徑,打造工業史詩“黃石八珍”。形成工業文化旅遊廊道,打造1家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1家工業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打造“寶藏黃石”工業研學品牌,制定《黃石市研學服務機構評定與服務規範》、《黃石市研學導師評定與服務規範》等系列標準,加強對研學旅行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和管理指導。建設具有國際水準,集商務休閒、專業展覽、創意策劃等功能於一體的會展中心和商務旅遊集聚區,鼓勵知名會展企業在黃石設立地區總部和辦事機構,打造華中工業會展中心城市。依託有軌電車、漢冶萍鐵路,通過主題化、藝術化、場景化,打造“一站一故事、一站一主題、一站一創意”的文化專列,形成湖北交通公共空間的藝術典範。推進華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等創意示範園建設,打造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四)創新“體育+旅遊”融合新業態
推動“桌球名城”+旅遊,發揮國乒基地場館、設備設施和桌球人才的優勢,擦亮國際桌球旅遊品牌,提供桌球旅遊一站式服務。推動“休閒體育”+旅遊,發揮山水資源優勢,完善水陸空項目布局,構建休閒體育旅遊勝地,重點打造父子山、東方山、熊家境、磁湖、大冶湖、仙島湖等休閒體育旅遊集聚區,推進鐵山極限運動公園,大冶湖濱湖水上運動發展。推動“競賽表演”+旅遊,積極承辦環中國國際公路腳踏車賽、全國登山健身步道聯賽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賽事活動,努力培育黃石帆船聯賽,黃石龍舟聯賽、黃石皮划艇聯賽等本土自主IP賽事,提升賽事參與度、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體育賽事旅遊基地。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融合發展新業態
(五)推進“旅遊+品牌”行銷新路徑
推動文旅融合品牌化發展。塑造“黃小詩(石)”,推出“千年爐火淬寶藏,詩畫山水醉黃石”城市旅遊宣傳口號。擴大文化和旅遊優質內容供給,創新宣傳推廣機制,開展IP品牌節慶行銷,聚焦IP社群內容行銷,加強與OTA平台和新媒體平台行銷合作,加強與全國各研學旅遊機構的合作與交流。統籌市內文化和旅遊資源,聚焦黃石文化特質、資源稟賦,深化項目合作,推出特色主題游線。圍繞融武聯黃部署、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建設,加大城市間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項目推介,建立宣傳推廣精品項目名錄,促進成立文化和旅遊推廣聯盟,積極參加長江文化旅遊博覽會、荊楚鄉村文化旅遊節等大型活動。以講好黃石山水、中國工業史詩、桌球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積極參與中國山水文化高峰論壇、國際工業文化遺產論壇、國際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聯盟、全國工業旅遊聯盟、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等文化交流平台;以桌球為媒介,通過孔子學院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等平台,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的交流與合作,研究制定相應的措施,促進入境旅遊的發展。
七、數字增效,提升文旅科技支撐水平
堅持創新在文化和旅遊體系建設中的核心地位,聚焦優勢方向,著力培育文化和旅遊領域科技創新的基礎與環境,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
(一)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文化和旅遊信息採集及發布機制,推動文化和旅遊治理現代化。推進全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創新套用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豐富數據開發利用場景,推動文化和旅遊領域各級各類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流通,精準滿足遊客個性化服務需求,全面推動旅遊業服務質量提升。
(二)加快數位化建設
不斷夯實文化和旅遊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基礎,推動5G、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套用。加快城市文化和旅遊基礎設施更新步伐,支持前瞻性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支持文化場館、旅遊景區、度假區、旅遊集散中心等各類重點場所開展智慧化試點工作。推動市級文化和旅遊大數據平台建設,深入對接“一機游湖北”平台,建立健全數據開放和共享機制,強化數據挖掘套用。
(三)培育科技創新載體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體系。支持黃石優勢製造企業參與文化和旅遊領域的裝備製造與科技創新,提升體育用品等傳統優勢企業設計製造水平,依託華僑城文化旅遊科技項目,推動遊樂遊藝等領域裝備製造業發展。支持文化和旅遊企事業單位聯合市內高校、專門研究機構、科技產業園區、重點企業等聯合申報建設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文化和旅遊數位化平台建設
八、賦能開放,推進發展智慧廣電事業
運用5G+4K+AI技術,建設集匯聚、生產、分發、存儲、輿情監測、大數據分析於一體的智慧型全媒體雲平台,打造黃石5G時代廣播電視智慧型視聽高地,傳播黃石精品文化內容。實現媒體平台與產業、產品市場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推動廣播電視產業全面發展。
(一)推動基礎設施提質升級
推進無線發射台站改造建設,加快廣播電視骨幹線路網路的建設和改造,升級改造廣電中心制播系統和融媒體綜合生產平台,加快全面完成無線數位化覆蓋。完善基層廣電公共管理服務體系,推進廣電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推動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加快基層廣播電視公共文化服務站點建設。加快推進5G技術套用,加速5G基站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全市的廣播電視5G網路,實現廣播電視5G技術的深入運用。大力發展4K超高畫質電視業務,推動廣播電視技術進步與轉型升級,努力培育市、縣廣播電視節目在4K超高清新技術條件下的廣播影視媒體發展新生態。
(二)助力精品節目創作開發
努力挖掘黃石山水文化、工業文化、礦冶文化和碼頭文化等,積極吸納和借鑑世界優秀文化形態、製作理念,緊扣時代脈搏,不斷提升節目內在品質。大力實施融合傳播,突出媒體社交屬性,構建輿論宣傳新格局。把握新媒體傳播特點,對碎片化資源整合再利用,強化“電視+新媒體”融合傳播推廣,以短視頻、微視頻為重點帶動新媒體傳播升溫。助力精品節目開發,實施視聽節目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加強節目內容建設。將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納入文化強市、強縣扶持政策統籌保障,通過稅收優惠、資金扶持、小微企業政策幫扶、精品創作推優表彰、重點項目扶持等,培育一批具備本土優勢特點的影視傳媒公司。
(三)創新媒體融合機制
搭建創新融合平台,理順廣播電視與新聞出版之間的關係,推進台網一體化,實現多屏貫通、一體化融合。注重數位技術的運用,把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電信網作為廣播電視和新聞出版融合的重要平台,實現內部資源的有效共享。採取併購與重組的方式,使媒體的所有權進一步集中,搭建更加權威的媒體融合平台。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注重數字科技的“器物層面”,注重傳播模式革新的“精神層面”,實現立體、寬域、多維傳播。
黃石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
智慧廣電事業發展
九、凝心聚力,助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和旅遊工作,豐富人民精神,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與社會文明程度,助推黃石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一)推進文明旅遊擦亮城市旅遊名片
健全完善黃石市文明旅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推動黃石文明旅遊工作制度化、常態化。整合線上線下旅遊宣傳渠道,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陣地,在礦山公園、仙島湖等重點景區帶頭開展文明旅遊宣傳教育實踐活動。推動文明旅遊工作落實到旅行社、星級飯店、A級景區等相關單位。廣泛開展文明旅遊先進單位、文明旅遊先進個人等評選工作。推動建立文明旅遊督察引導機制,積極組織志願者在法定節假日、重大節慶活動期間開展文明旅遊和志願服務宣傳實踐活動。推動落實文明旅遊“紅黑榜”制度和《遊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開展“好遊客”“好導遊”評選活動。強化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和服務質量監管,暢通旅遊投訴渠道,及時受理投訴案件,切實維護遊客和經營者合法權益。
(二)推進鄉村振興助力城市文明提升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釋放鄉村文化價值,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培育文明鄉風,建立完善的鄉村文化振興體系。設定鄉村光榮榜,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繼承和發揚遵規守約、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鄉村良好習俗,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籌建文化大禮堂,制定鄉規民約,倡導移風易俗,引導村民學法、守法。建設鄉賢文化館,創新鄉賢文化,釋放鄉賢教化鄉里、涵育鄉風的價值,發揮鄉賢在改變農村精神風貌的作用。打破傳統文化理念,融入文化產業化發展觀念,提升文化附加值,延續鄉土文化根脈。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扶持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俗特點的旅遊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產品。
(三)推動紅色文化與文明城市深度融合
依託公共文化場館,搭建紅色實踐教育平台,形成紅色文化傳播教育新的空間載體。打造黃石紅色有聲圖書館,開展紅色閱讀分享活動。深入開展“四史”教育,圍繞黃石革命文化、礦冶文化、轉型成就、抗疫精神等,打造一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示範基地。開設“黃石紅色故事會”特色品牌欄目,弘揚紅色歷史文化、宣傳先進典型、倡導城市文明。強化教育引導、文化薰陶、宣傳展示,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管水平,打造一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產品。
第四章 實施保障
一、多方共建,壯大人才隊伍
實施新時代文化和旅遊系統人才隊伍培養計畫,最佳化培養結構、培養模式。加強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培養一批“名編名導名角名匠”人才,培養一批考古與文博人才。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落實基層人才縣聘鄉用制度,扶持民間文藝團隊、業餘隊伍,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和各類文化活動骨幹帶頭人。實施招才引智工程,探索建立“培養+引進+激勵”人才引育機制,制定人才引進激勵政策。完善專家服務諮詢機制,開展專家服務基層活動,採用“領軍人才+團隊+項目”運作模式,為市文化和旅遊發展重大決策提供智力支持。推動湖北師範大學、湖北理工學院、湖北工程職業學院等高校開設與文化和旅遊結合緊密的專業,搭建文化和旅遊人才交流平台,組織全市旅遊景區(點)、旅行社、賓館飯店等各類旅遊企業進校園招聘人才。積極參與高校共建,充分發揮周邊高等院校在決策諮詢、規劃編制、產業發展、社會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就全市文化和旅遊發展重點問題和對策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切實提高文化和旅遊發展的創新能力。
二、多措並舉,完善投入機制
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增加文化和旅遊財政資金投入,引導專項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探索設立地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專項資金,成立產業投資基金。以建設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示範區、打造鄂東消費中心為契機,引進省級和武漢市文旅投資平台與我市文旅投資深度合作,壯大實力。繼續支持壯大市文旅投,組建發展大冶市、陽新縣文旅發展投融資平台,力爭實現資產總額超過200億元,營收達到5億元,淨利潤達到5000萬元。創新投融資方式,鼓勵各級金融機構對文化和旅遊產業的信貸支持,鼓勵企業發展債券融資、資產融資、投資基金、小額貸款和融資擔保,鼓勵保險資金以股權、債權、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參與文化和旅遊項目建設,將農戶、新型主體和農民合作社等多種經營權抵押貸款納入“惠農信貸通”。研究出台《扶持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的獎勵辦法》,對創建成功的文旅消費集聚區、旅遊度假區、旅遊景區給予資金支持。
三、精準施策,最佳化營商環境
制定文化和旅遊招商工作的全年計畫、激勵政策、考核任務,召開文化和旅遊招商項目推進工作協調會,統籌、協調、推進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加強規劃引領、選址、供地、協定、服務,完善政策及配套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務效能,改進服務質量,紮實推進文旅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打造一流文旅政務服務環境。編制招商手冊,建立黃石文化和旅遊重大項目庫,給予重點項目審批、基礎設施配套、資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強化項目落地機制,以招商引資和規劃項目的動態跟蹤管理為重點,落實重點項目領導跟蹤服務工作制、重大項目“一事一議”“一企一策”制、項目代辦制和項目“引”“管”並重製等,明確項目的責任單位、投資建設、政策扶持等情況,實時跟進招商項目,做好招商項目的落地運營與招商企業的長期配套服務。積極開展網路招商,激勵和引導黃石籍在外人士回鄉創業。加強客商聯繫、建立客商庫,優先強化本地資本。
四、精心部署,加強安全管理
加強文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把握正確導向,加強對文藝作品的內容把關。建立健全文化安全風險評估和督查機制,制定文化安全風險清單。做好文化和旅遊領域安全生產工作,把落實安全責任作為推動文化和旅遊健康發展的關鍵保障。最佳化文化和旅遊安全保障機制,突出抓好文化和旅遊安全生產,會同有關部門加強重點時段、重要設施設備、重大節慶活動及高風險項目的安全監管。建立夜間經濟活動風險評估機制,加大對夜間消費區的安保力度,營造安全有序的夜間消費環境。將文化和旅遊應急管理納入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急管理體系,完善安全應急指揮、應急預案編制及演練、信息報告及應急值守等相關制度。建立政府救助與商業救援相結合的專業化、市場化緊急救援體系,建設一批安全與應急救援示範基地,分類建立應急救援中心、救援工作站、應急救援點。
五、統籌規範,強化市場監管
完善信用監管體系,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文化和旅遊市場新型監管機制。實施夜間消費包容監管,支持有條件的區域或路段開展夜間特定時段“店外設攤”和“集中夜市”試點。依法放寬企業夜間促銷活動審批,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開展文化和旅遊企業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推動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加強行業誠信文化建設,建立健全信用修復機制。推進網際網路+行業監管,建立“線上線下”全鏈式架構的監管體系,加強智慧監管平台建設,逐步實現監管工作智慧化。加強經濟運營和市場風險監管,構建旅遊經濟運行風險預警機制。完善數位化裝備配置,不斷提升執法辦案的數位化水平。加強文化和旅遊市場綜合執法規範化建設,積極加入武漢城市圈旅遊聯合執法體系,依法依規健全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失信懲戒機制,對列入失信的企業和個人名單,實行信息互通互聯,推進文化和旅遊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最佳化分工合作,積極開展跨區域聯合執法行動,提升文化和旅遊市場綜合執法能力。積極加強文明宣傳,營造安全有序、文明健康的文化和旅遊市場氛圍。
六、協調督導,推進規劃執行
積極推動各縣(市)區、各部門推進本規劃實施。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引導地方政府將本規劃涉及內容納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統籌安排,協調推進。積極推進規劃與各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城鄉規劃等的銜接,與各類規劃的協調,切實將規劃落實。積極發揮“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的指導作用,構建縣(市)區協調的規劃任務分解,定期對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和監督檢查,確保規劃順利推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