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奮力衝刺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市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的關鍵五年。為描繪好戰略藍圖,發揮規劃引領作用,依據《黃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湖北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和《黃石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結合我市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實際情況,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十三五”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農業農村加快發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重要時期。全市農業農村部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農村事業發展,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為開啟全面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生產邁上新台階。貫徹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劃定85.4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成高標準農田30萬畝。推動良種良田良機良法配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89%,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3.37%,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4.39%。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糧食總產量51.29萬噸,蔬菜總產量82.69萬噸,油料總產量11.66萬噸,年出欄生豬82.59萬頭、出籠家禽1995.54萬羽,肉類總產量7.9萬噸,禽蛋總產量4.92萬噸,水產品總產量22.45萬噸,“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供給充足,有效滿足了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產業融合實現新突破。創新推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組建並鞏固稻蝦共作、柑橘、白茶等“十大產業聯盟”,發展稻蝦共作20萬畝、黃石福柑15萬畝、白茶10萬畝。推進農業產業平台疊代升級,爭創綠色發展先行區、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休閒農業示範市、水生蔬菜特優區、優質糧油發展區等“5大國家級發展平台”,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家,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3個,打造省級農業產業園2家。深度拓展“農業+”功能,豐富鄉村經濟業態,創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個、省級休閒農業重點園區17個;培育“黃石福柑”“黃石稻蝦米”兩大區域公用品牌;涉農電商產業蓬勃發展,全市農村電商交易額突破35億元,大冶市獲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市,陽新縣被省商務廳授予“消費扶貧突出貢獻獎”。
——綠色發展匯聚新動能。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紮實推進,全市563艘建檔立卡漁船全部拆解,736戶漁民全部退捕上岸,提前實現了戶建檔、證註銷、船回收、網銷毀、入社保、轉就業等6個100%目標。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全市規模畜禽養殖場環保設施配套率達97.5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31%,超額完成省定考核任務。農業標準化建設深入推進,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78個,年產量達14萬噸。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黃石農安執法模式”獲得農業農村部和省政府點讚表揚,大冶市、陽新縣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市)。
——改革創新激發新活力。高質量完成機構改革,全面整合涉農職能。深入推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一支隊伍管執法”農業監管體系。培育龍頭企業81家、家庭農場1328家、農民合作社3562家,有力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順利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任務,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27.9萬本,土地確權面積139.63萬畝,大冶市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大冶市獲批國家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和清人分類基本完成,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65萬人,核實資產88.1億元。深入推進農場企業化改革,全市7個國有農場如期完成社會職能剝離、社區設立和土地確權頒證工作,成立社區25個、農場公司8家。
——美麗鄉村展現新面貌。順利完成美麗鄉村33個省級示範村和138個整治村建設任務,村容村貌得到顯著改善。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紮實開展“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基本完成,生活垃圾收運處置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全市新改建農村戶廁10.7萬餘戶、農村公廁1545座,新建鄉鎮垃圾轉運站26座,新改建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21座,綠化造林6.43萬畝。舉辦農民豐收節、農業嘉年華、鄉村文化旅遊節等系列農事節慶活動,建成發布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旅遊線路9條,鄉村旅遊逐漸成為全域旅遊發展的增長極,加速推動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化。
——強村富民擁抱新生活。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549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5%,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番目標。大冶市、陽新縣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至每人每年6000元、5700元,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鞏固拓展產業扶貧成果,每個脫貧村發展1-2個特色產業,基本實現“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事乾、勞動有收入”的產業扶貧目標。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態勢向好,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高達98%,基本消滅了集體經濟“空殼村”。新改建“四好農村路”2360.659公里,解決農村居民3.4萬人飲用水安全問題,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保等公共服務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鄉村振興邁出新步伐。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和村“兩委”成員結構不斷最佳化,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駐村幫扶力量持續增強。農村移風易俗加快推進,“十星文明戶”創建和文化服務中心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村風民風更加文明和諧。“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封建迷信活動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農村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縱深推進,鄉村善治水平不斷提高,黨群幹群關係持續改善,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大冶市榮獲“全國社會治理創新示範市”,大冶市“黨建引領·活力村莊”建設入選全國20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第二節“十四五”發展機遇
進入“十四五”,黃石全面邁入“一心兩帶、多點支撐、全域一體”區域發展布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利條件不斷積蓄,發展共識更加凝聚,全市農業農村迎來一個又好又快的大發展時期。
——戰略機遇更加突顯。從國家層面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寫入黨章和憲法,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從省內層面看,我省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光谷科創大走廊向東直達黃石港,武漢城市圈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從自身層面看,我市構建“一心兩帶、多點支撐、全域一體”區域發展布局和“三縱一橫”鄉村產業發展布局,更大程度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國家、省、市多重發展戰略的疊加,為我市農業農村實現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戰略機遇。
——政策機遇更加利好。“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心由脫貧攻堅轉移到鄉村振興,黨中央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國家巨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涉農政策和項目資源將得到有效整合,為農業農村發展帶來前所未有之機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要求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明確土地出讓金收益用於農業農村比例提高至50%以上。湖北省出台《湖北省實施〈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辦法》、《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黃石市搶抓國家支持湖北疫後重振“一攬子”政策機遇,不斷完善重農強農富農的政策體系,為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現實機遇更加難得。“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定性成就,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的能力得到鞏固提升,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市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化率達65.96%,在全省十強鄉鎮中占據三席,大冶工商資本下鄉方興未艾,陽新返鄉創業興業蔚然成風,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黃石地處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位置,四座長江大橋連通一江兩岸,水鐵公空實現無縫對接,臨空跨境電商綜試區、臨港國家進境糧食口岸新區加快建設,大路網、大機場、大港口的交通優勢和開放優勢不斷放大,有利於促進農產品大流通和全域鄉村旅遊大發展。後疫情階段,國內特別是國際市場發展農業的空間更加有利,機遇更加難得。
第三節“十四五”面臨挑戰
“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最大短板,城鄉和區域發展之間的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外部環境更加錯綜複雜,保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面臨更大挑戰。
從國際看,新冠肺炎疫情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疊加,中美經貿摩擦呈現持久性、複雜性特徵,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導致糧食、生豬、大豆等重要農產品進出口受阻,保障國內重要農產品供給面臨更大壓力,農業發展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農產品價格、農民務工增收和農村市場主體的投融資信心。
從國內看,城鄉和區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農村重點改革任務仍然艱巨,農業發展基礎還不穩固,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現象突出,農業比較效益不高,環保要求日趨嚴格,農產品競爭不斷加劇,農業轉型升級任務更加緊迫。
從市情看,我市農業塊頭較小,“大工小農”特點鮮明,農業農村發展欠賬較多。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隱憂:一是生產之憂。自然災害頻發多發,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防災減災能力不足,糧食、生豬穩產保供壓力較大。二是產業之憂。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規模不大、效益不高、品牌不響,增加農民收入難度加大。三是短板之憂。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力度不夠,美麗鄉村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不足,全面補上“三農”短板壓力較大。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仍處於補齊短板、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抬高全域高質量發展底板。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以及市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思想破冰引領鄉村振興,以產業化理念發展農業,著力構建“三縱一橫”鄉村產業發展布局,持續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努力把黃石建成全省都市農業樣板區和農業農村改革先導區。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黨管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堅持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領頭雁”作用,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從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具體問題入手,調動好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農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真正讓農民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建設者和受益者。
——堅持鄉村全面振興。貫徹系統思維,切實把農業農村擺在優先發展位置,在幹部配置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努力實現保供質量有新提升、產業發展有新跨越、農村環境有新變化、鄉村文明有新氣象、鄉村治理有新進步、農民生活有新改善。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破除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經營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各項改革,積極推動農業“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步發展,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持續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動能活力。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農業農村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構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
第三節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緊扣“服務大武漢、培育大產業”目標,加快大冶市國家級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大冶市國家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陽新縣國家級優質糧油發展區、陽新縣國家級水生蔬菜優勢特色區的建設步伐,今後五年農業農村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聚焦“農業高質高效”的目標定位,“億元企業、十億元產業、百億元產業聯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綠色生態農業全面推進,主體引領作用顯著增強,農業科技與裝備能力穩步提升,“兩品一標”數量明顯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保障。到2025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3萬噸,油料產量達到12萬噸,蔬菜產量穩定在80萬噸,肉類產量達到8.13萬噸,禽蛋產量達到5.06萬噸,水產品產量達到23萬噸;農業總產值達到23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0:1;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人數超過500萬人次、經營收入超過20億元;
新建高標準農田23萬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8%以上。加大爭取項目和資金的力度,實行規劃化、標準化管理,推進“十大產業聯盟”發展壯大為“產業化聯合體”。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聚焦“農村宜居宜業”的目
標定位,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美麗鄉村建設穩步推進,農
村人居環境全域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農村
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鄉村文明程度明顯提升;黨建引
領和村民自治作用發揮明顯,農村改革活力不斷激發,鄉村治理
體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生活
污水治理率達到4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
——加快農民素質提升步伐。聚焦“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定位,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推動農民思想觀念、素質能力、行為方式現代化,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民綜合素質持續提升,農民就業質量明顯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滿足,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升。到202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萬元,培育高素質農民3000人次以上。
——加快城鄉協調發展步伐。聚焦“縮小城鄉差距”的目標點位,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完善,城鄉要素實現自由流動,城鄉融合發展成效明顯;城鄉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城鎮產業帶動能力逐步增強,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逐步完善,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和城鄉普惠金融服務體系逐步構建,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得到鞏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到2025年,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180元,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比12%。
展望到2035年,圍繞生產設施化、服務社會化、產業融合化、環境綠色化、治理高效化以及鄉風文明化,全市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全面建立,建成農業產業強市;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基本實現;農民收入邁上新台階,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全市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三章 發展布局
第一節 空間布局
立足黃石市特點優勢,按照區域化、帶狀化、特色化的思路推進城鄉融合、全域一體化發展。將地域相連、產業相近、環境相融的地區串聯成帶,整體謀劃、整體推進、整體實施,構建“三縱一橫”(四帶)鄉村區域發展布局。
“三縱”:東部沿江綠色發展先行帶,依託長江黃金水道、黃石新港多式聯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沿江生態修復治理,發展沿江特色經濟。主要是沿長江布局,涵蓋河口鎮、氵韋源口鎮、太子鎮、金海開發區、黃顙口鎮、半壁山農場、富池鎮。中部特色農業示範帶,依託大冶湖新區、大冶市區、陽新城區,以城郊或半城郊經濟為特色,發展高效農業。主要沿106國道、武九鐵路和在建的武陽高速布局,涵蓋大王鎮、大箕鋪鎮、白沙鎮、浮屠鎮、陶港鎮、荊頭山農場。西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依託武漢光谷、鄂州花湖機場以及黃石、大冶城區,以一二三產融合為特色,支持打造臨空經濟區。主要沿大金省道,對接武漢和花湖機場布局,涵蓋鐵山街道、還地橋鎮、保全鎮、東風農場、金山店鎮、金湖街道、陳貴鎮、靈鄉鎮、茗山鄉。
“一橫”:南部幕阜山農旅生態示範帶,依託幕阜山脈和大廣高速、杭瑞高速,以生態保育、生態涵養為特色,推進農旅融合發展。主要沿梅溪公路和大廣高速、杭瑞高速布局,涵蓋金牛鎮、殷祖鎮、劉仁八鎮、王英鎮、三溪鎮、軍墾農場、龍港鎮、排市鎮、洋港鎮、木港鎮、楓林鎮。
第二節 產業布局
立足本地優勢資源,順應產業發展規律,最佳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質效。抓好糧油、肉類保障產業;突出水果、水產、中藥材、茶葉、蔬菜等5大重點產業;發展苧麻、休閒農業等產業。
——糧油。以大冶市金牛、靈鄉、陳貴、保全、金山店、還地橋、陽新縣白沙、浮屠、楓林、木港、排市、三溪等鄉鎮為重點,連片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優質化和全程機械化糧油生產示範區基地。到2025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9萬畝、產量達到53萬噸,全市油料產量達到12萬噸。
——畜禽。生豬:主要在大冶市茗山、陳貴、靈鄉、金牛和陽新縣白沙、浮屠、三溪等鄉鎮發展生豬規模養殖。到2025年,全市年出欄生豬85萬頭。牛羊:主要在大冶市殷祖、劉仁八、陽新龍港、洋港、木港、楓林等鄉鎮發展牛養養殖。到2025年,全市年出欄牛羊4萬頭。禽類:以大冶市保全、還地橋、茗山、金湖和陽新白沙、浮屠、三溪為主發展蛋雞養殖;以陳貴、金牛、大箕鋪、陽新大王為主發展肉雞養殖。以富池、黃顙口、半壁山為重點發展蛋鴨、陽新屯鳥、陽新番鴨養殖。到2025年,全市年出籠家禽2035萬羽,禽蛋產量穩定在5.06萬噸以上。
——水果。主要以軍墾農場、荊頭山農場、劉仁八鎮為核心,輻射帶動適宜區域發展黃石福柑。到2025年,發展福柑16萬畝、其它水果(桃、獼猴桃、藍莓、梨)9萬畝,水果面積達到25萬畝。
——茶(茶葉、油茶)。以金海、太子鎮、殷祖鎮為核心,輻射帶動適宜區域發展白茶;以龍港鎮、洋港鎮、楓林鎮為核心,輻射帶動適宜區域發展高山雲霧茶;以王英鎮為核心,輻射帶動適宜區域發展紅茶。以排市為核心,輻射帶動龍港、洋港等周邊地區發展油茶產業。到2025年,發展茶葉基地12萬畝,油茶基地36萬畝。
——水產(稻漁共作)。主要以大冶保全、還地橋、東風農場、陽新海口湖、寶塔湖等發展高效生態漁業養殖。圍繞建設“現代水產種業、池塘設施漁業、湖泊生態漁業、水庫潔水漁業和稻田生態種養”五大重點基地,同步加強水域資源有序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有效保護,推進產量增長與質量效益雙提升。支持大冶打造國家現代漁業示範區。到2025年,全市水產品產量達到23萬噸。以大冶市陳貴、金湖、大箕鋪、金牛、陽新縣浮屠、白沙、陶港、三溪、木港等鄉鎮為主,依託稻蝦共作產業聯盟,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推廣“稻蝦、稻魚、稻鱉、稻蟹、稻鰍”等多種稻田種養模式。到2025年,水產(稻漁共作)面積達到53萬畝。
——中藥材。主要發展吳茱萸、野菊花、鐵皮石斛、梔子黃、金絲黃菊等中藥材。吳茱萸以楓林鎮為核心,野菊花以白沙鎮為核心,鐵皮石斛以靈鄉鎮為核心,梔子黃以劉仁八鎮為核心,金絲黃菊以黃顙口為核心,建設標準化示範種植基地,輻射帶動周邊地區逐步擴大種植規模。到2025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
——苧麻產業。以白沙鎮為核心,輻射帶動浮屠、排市、三溪等鄉鎮發展苧麻產業,到2025年苧麻種植面積發展到3萬畝。支持龍頭企業引入新型紡紗技術,引進高效苧麻剝麻機等先進加工設備,大力提升加工能力,提升產業綜合效益。
——蔬菜。以大冶市大箕鋪、還地橋、金湖、劉仁八、保全、陽新縣興國、氵韋源口、黃顙口、白沙、浮屠、陶港、軍墾農場等鄉鎮為重點,促進蔬菜規模化種植。到2025年,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建成蔬菜標準化種植基地5個。發揮陽新水生蔬菜全國優勢特色區優勢,大力發展水生蔬菜。支持陽新發展食用菌、湖蒿產業;支持大冶創建省級蔬菜產業示範園。
——休閒農業。積極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圍繞黃石至武漢快速路、黃鹹高速、大廣高速等公路線,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響力的休閒農業“打卡地”,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鄉村民宿、農耕體驗、農事研學、康養基地等。做強大冶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打造王英仙島湖、楓林地心大峽谷、排市滴水崖等鄉旅精品。發展壯大茗山鄉芳香、劉仁八鎮龍鳳山、還地橋鎮三山湖、花海知音、金牛鎮銘浩、靈鄉鎮康之堂、龍港鎮金竹尖、三溪沁心園、楓林鎮石田古驛、金海白茶等休閒農業重點園區。
第四章 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第一節 打造五大重點農業產業鏈
抓好重點農業產業鏈“鏈長制”責任落實,強化龍頭企業帶動、城鄉要素聯動、科技進步促動、能人回鄉推動,著力發展水果、水產、中藥材、茶葉、蔬菜等五大重點農業產業鏈,推進延鏈、補鏈、強鏈,從抓生產到抓鏈條、從抓產品到抓產業、從抓環節到抓體系,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拓展鄉村多種功能,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到“十四五”末,水產、水果、茶葉、蔬菜、中藥材等五大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120億元。
第二節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大力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園區建設,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和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建立標準化原料基地,打造“第一車間”“原料車間”和“糧食車間”,最佳化加工產能。做大做強1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力爭建設1個國家級、6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一批產值超十億的農產品加工園區。鼓勵引導大冶市、陽新縣分別建設1個農產品加工園。積極推進大冶市芳香現代農業產業園、陽新縣桑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提檔升級,構築鄉村產業“新高地”。
第三節 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隊伍
挖掘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潛力,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開展技術改造升級。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整合資源要素進行重組整合,組建大型企業集團。謀劃實施一批農業產業化重大項目,規範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開發領域。依託“十大產業聯盟”,力爭到2025年,培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0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過100家。力爭每個產業至少發展1家有影響力的農業企業,培育一批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龍頭企業“甲級隊”,形成鄉村產業“新雁陣”。
第四節 大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跨界配置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發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拓”出農業新業態,“展”出鄉村新空間。
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加強引導,加大投入,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鄉村民宿、農耕體驗、農事研學、康養基地等,打造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景點,開發“後備箱”、“伴手禮”等旅遊產品。充分利用大冶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的基礎和條件,沿武黃快速路、黃鹹高速、大廣高速等公路線,布局一批休閒農業園區,串點成線,串塊成帶,推進大冶全域鄉村休閒旅遊示範區建設。支持陽新以王英、楓林、龍港等旅遊景區為載體,打造一批農旅精品。到“十四五末”,創建省級休閒農業重點園區20個,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響力的休閒農業“打卡地”,實現休閒農業總收入超過10億元。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領域的廣泛套用。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完善適應農產品網路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創新抖音直播等行銷模式,健全綠色智慧型農產品供應鏈,培育新農康、顏餐、龍鳳山等一批農村電商龍頭企業,推進農商互聯、產銷銜接,再造業務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發展壯大農產品電商聯盟,依託臨空經濟區、新港物流園,大力發展蔬菜、水果、水產品等物流速運業務。到2025年,全市農產品網上銷售額突破20億元。
第五節 加快實施品牌強農戰略
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以質量信譽為基礎,打造一批鄉村特色知名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到2025年,全市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達到60個以上,品牌農產品達到20個。
培育區域公用品牌。根據特定自然生態環境,明確生產地域範圍,強化品種品質管理,保護地理標誌農產品。重點打造“黃石福柑”、“黃石白茶”、“黃石稻蝦米”、“金柯辣椒”、“大王香椿”、“陽新湖蒿”、“氵韋源口螃蟹”等區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行銷推介,提高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市場開拓和輻射帶動力。
培育企業品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兩品一標”認證,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將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等注入品牌。形成一批品牌產品,打造一批區域公用品牌、重點企業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品牌。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強責任主體逆向溯源、產品流向正向追蹤,推動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對接、信息共享。
第六節 促進鄉村創新創業升級
培育創新創業群體。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搭建要素聚鄉、產業下鄉、人才返鄉和能人留鄉平台,支持本地農民興業創業,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將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範圍,制定促進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指引目錄。吸引一批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軍人返鄉創業,引進一批科技人員和社會資本下鄉創業,發掘一批“田秀才”“土專家”和“能工巧匠”在鄉創業,支持各類人才返鄉興辦實業、發展產業、帶動就業,培育鄉村產業的“生力軍”。
拓寬創新創業領域。支持返鄉下鄉在鄉人員發展新產業,培育“網際網路+創新創業”“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新業態,探索智慧型生產、平台經濟和資源共享等新模式。
搭建創新創業平台。引導有條件的產業園區、龍頭企業、服務機構和科研單位發展眾創、眾籌、眾包、眾扶模式,建設一批功能完善、環境良好的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做好返鄉入鄉創新創業和社會資本下鄉監測試點調查分析。
第五章
第一節 提升現代農業質量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穩定糧食生產。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保障全市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129萬畝,產量穩定在53萬噸。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創新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積極發展優質稻、雙低油菜。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強化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落實,研究建立糧食生產監測預警制度。
落實生豬穩產保供。推進“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細化各地區生豬出欄量。推動落實好環評、用地、信貸等各項扶持政策,清理超範圍劃定的限養禁養區,及時監測生豬補欄增養情況。支持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對中小養殖場戶的幫帶和技術服務。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落實防疫人員和經費保障。實施動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築牢動物防疫屏障,為生豬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落實水產健康養殖。嚴格執行黃石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保持可養水域面積總體穩定。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創建,重點發展池塘工程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穩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和大水面生態漁業,全面推進健康養殖,實行漁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提高集約化和現代化水平。依託省部級集中連片池塘尾水治理示範項目,選擇5-8個示範點,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升級。
加強種子資源保護和利用。落實現代種業示範,最佳化良種繁育基地布局,打造水稻、蔬菜、水產、小龍蝦等育種場,建設異育銀鯽中科5號、豐兩優1號、優質湖篙等品種展示示範點,到2025年,建設現代種業示範點5個。開展“看禾選種”活動,加大新品種推廣力度。開展地方特色品種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加強陽新番鴨、陽新豬兩個畜禽地方特色品種的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推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格線化規範化,強化“雙隨機”和“三前”環節抽樣,加大禁限用藥物查處力度,加強農獸藥用藥安全培訓。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探索推行“合格證+追溯碼”管理模式,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協作機制。持續開展農資打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治理行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和預警監測,服務產業健康發展。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力爭“十四五”末,大冶、陽新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市)。
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幹旱洪澇等災害監測預警,及早做好技術和物資準備。嚴防嚴控草地貪夜蛾、稻飛虱等重大病蟲害,制定防控預案,加強應急防控設施設備和物資儲備能力建設,提升區域聯防聯控、應急防控快速反應能力。嚴格落實非洲豬瘟疫情監測排查報告、全產業鏈監管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等防控措施。抓好口蹄疫、禽流感、布病等防控。
第二節 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重點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及建後管護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達到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要求,實現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生態的有機統一。鼓勵和引導受益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籌資投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標準農田,規範有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項目投入、建設、驗收、監督檢查機制,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十四五”期間,新建設高標準農田23萬畝。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用途管控,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第三節 提高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
強化科技支撐作用。依託十大產業聯盟,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創新平台基地建設,做強做優黃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陽新富河流域)。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擴大對特色優勢農產品覆蓋範圍,面向農業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
加強農業科技研發。整合農業科技資源,組建黃石市農科院,突出科技創新、研發套用、試驗示範、科技服務與培訓等功能,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支持農業園區產學研合作建立各類研發機構、測試檢測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技術交易機構等科研和服務平台。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開展特色優勢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全面提高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重點在糧油生產區推廣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力爭到202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3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有序促進畜牧養殖、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逐步加強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建設及綠色農業機械化建設,推廣蔬菜瓜果播種、施肥、植保機械化技術,支持無人機植保作業。
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以軍墾、瑞晟、鑫東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產業強鎮、“雙水雙綠”及優質果茶核心區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普及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灌溉技術和農藝,鼓勵建設連棟大棚。提升設施農業科技水平,推進生物、工程和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集成套用,提高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和生態化水平。
加快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圍繞保供給、減損耗、降成本、強品牌、興產業、惠民生,聚焦生鮮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問題,依託示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建設一批田間倉儲冷鏈設施,進一步增強初級農產品產地預冷、分級、包裝、倉儲等服務保障能力,為農產品出村進城“保駕護航”。到2025年,建成30處村級田間倉儲冷鏈保鮮設施。
第四節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推動機械化農業向智慧農業邁進。以電腦代替人腦、機器代替人力,通過農業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套用農業智慧型裝備,提高涉農人員運用信息和管理決策能力,解決農村勞力短缺、人工成本高的問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探索建設人機協同的天空地一體化數據信息採集體系。在農業全產業鏈主要環節部署農業物聯網、農機車載監控套用終端,與農業遙感、農業無人機和傳統人工採集系統結合,實現對農業生產全領域、全過程、全覆蓋的動態監測。
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建設區域性、專業性(種植業、養殖業、農機、種業、耕地、科教、典型農產品等)大數據,建設基於大數據的“一張圖”(農業生產要素、環境要素、產業布局等);開展基於農業大數據的創新套用,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提高生產調度、決策、管理、服務能力。支持大冶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
加大農業智慧型裝備套用。針對農業產業鏈中勞動密集的環節,加快套用大田作物精準播種、精準施肥(藥)、精準收穫,設施農業育苗移栽、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智慧型控制,設施養殖中環境控制、精準飼餵、疫病防控,農產品加工、冷鮮物流等智慧型化裝備。發展大田精準農業、智慧型溫室、智慧畜牧業、智慧漁業及農產品智慧型加工。
實施一批智慧農業重大工程。圍繞效率型和效益型農業,在農產品優勢產區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將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5G和先進適用智慧型化農業裝備,套用於農業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第六章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第一節 加強農業環境保護
深入推進化肥減量。持續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行動,不斷最佳化肥料施用結構和施肥方式,推進施肥精準化、過程輕簡化。進一步夯實測土配方施肥基礎性工作,抓好測土化驗、田間試驗和農戶施肥調查等工作環節,制定精準配方,提升科學施肥水平。
推進農藥減量控害。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創建綠色防控示範縣,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等綠色技術和新型植保機械,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在糧食主產區和果菜茶優勢區,打造一批全程綠色防控示範樣板,帶動農藥大面積減量增效,實現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5%以上。
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面完成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建設,力爭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建立健全第三方參與畜禽糞污治理利用體制機制,推進糞肥還田利用,到“十四五末”,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推進農膜回收利用。以標準地膜套用、專業化回收、資源化利用為重點,開展農膜回收利用示範,強化回收網路體系建設,推進可降解農膜套用示範。加大對不達標農用地膜生產、銷售、使用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嚴禁不達標地膜流入市場、鋪進農田。
第二節 強化農業資源保護
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利用。繼續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開展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推進耕地生產障礙修複利用,針對耕地污染程度,實施分類修復。聚焦重點區域、重點作物,堅持治用結合,在輕中度污染耕地推廣安全利用技術,對重度污染耕地實施種植結構調整和還林還草措施,提高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開展高效節水灌溉建設。
強化漁業資源養護。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定不移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建設“天網工程”,做好禁捕區內禁捕退捕相關工作,抓好“四清四無”,整治非法捕撈,嚴禁非法漁獲物交易利用。探索建立長江禁捕執法管理格線體系,硬化執法能力,加強漁政執法隊伍建設,配備現代執法裝備,推動建立人防與技防並重、專管與群管結合的保護管理新機制。堅持堵疏結合,加快漁業轉型,及時推廣生態健康養殖。加強水生動物疫病防控監測區域中心建設,加大特色養殖基地建設力度,養護長江漁業資源,更好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第三節 夯實農業綠色發展基礎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在大冶市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探索建立綠色農業技術、標準、產業、經營、政策、數字型系,集中連片開展綠色種養技術套用試驗,建設一批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總結不同生態類型、不同作物品種的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為黃石全域綠色農業發展提供經驗和模板。
統籌推動重點區域農業綠色發展。指導東部沿江綠色發展先行帶開展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大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做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施水產養殖尾水有效處理或循環利用;強化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加大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力度。
第七章
第一節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強化村莊規劃引領
充分認識村莊規劃的重要意義,把村莊規劃編製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科學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地制宜編制村莊規劃。結合村莊發展實際,立足生態、文化、農業等優勢,保留村莊特有的民居風貌、農業景觀、鄉土文化,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就地雕琢,避免大拆大建、人為雕琢,做到因村施策、量力而行,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實現生態美、村莊美、生活美和鄉風美的目標。
科學有序編制村莊規劃。結合考慮縣、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總體布局,順應村莊的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類型村莊發展需要,有序推進村莊規劃編制。集聚提升類等建設需求量大的村莊加快編制,城郊融合類的村莊可納入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編制,特色保護類的村莊編制規劃注重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搬遷撤併類的村莊原則上不單獨編制,避免脫離實際追求村莊規劃全覆蓋。
編制“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村莊規劃是法定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鄉村地區的詳細規劃,是核發鄉村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進行各項建設等的法定依據。要整合村土地利用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等鄉村規劃,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有機融合,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加強鄉村風貌引導,要在傳承文化、彰顯特色上持續發力,建設有鄉愁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
加強村莊規劃實施監督。村莊規劃一經批准,必須嚴格執行。鄉村建設等各類空間開發建設活動,必須按照法定村莊規劃實施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確需修改規劃的,報原規劃審批機關批准。以縣為單位,組建工作專班加強對村莊規劃編制的監督、評估和檢查。
第二節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四帶”(三縱一橫)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統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鄉村。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繼續抓好各項重點任務,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更加整潔優美。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堅持好字當頭、質量優先,抓實抓細農村衛生戶廁建改工作,力爭實現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
嚴格確定選材的質量標準和技術參數,切實提高改廁質量。強化施工全過程監管,探索建立由鄉鎮政府主管、第三方監理、村民代表監督的全方位監管體系。樹立“三分建設、七分管護”的理念,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配套建立相應的維修服務體系。
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分區分類有序治理,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城鎮近郊的農村延伸,離城鎮生活污水管網較遠、人口密集且不具備利用條件的村莊,可建設集中處理設施實現達標排放。人口較少的村莊,以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為重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杜絕化糞池出水直排基礎上,就地就近實現農田利用。採取綜合措施,治理房前屋後河塘溝渠,清淤疏浚,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淨能力,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實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全面改善水生態環境。全面治理農村生活垃圾。
健全分級負責、全面覆蓋和“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為主的工作體系,形成處置技術科學、處置設施完備、營運模式高效、資金保障有力的長效治理機制。以農村生活垃圾就近分類源頭減量為導向,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方式,就地分類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完善資源回收利用模式,建立回收網路,引入市場機制,促進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以“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動員廣大農民民眾,廣泛參與、集中整治,著力解決村莊環境“髒亂差”問題,實現村莊內垃圾不亂堆亂放,污水亂潑亂倒現象明顯減少,糞污無明顯暴露,雜物堆放整齊,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村莊環境乾淨、整潔、有序,村容村貌明顯提升,長效清潔機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潔衛生文明意識普遍提高。
創建美麗宜居示範村。以“掃乾淨、碼整齊、清通暢”為要求,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提檔升級農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打造一批美麗宜居的示範鄉村。堅持以“三縱一橫”鄉村區域發展布局為引領,將大冶市殷祖鎮和大箕鋪鎮、陽新縣楓林鎮和王英鎮納入全市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範圍,開展整鎮示範片建設,推進美麗鄉村連點成線、成片建設。
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堅持“民眾主體、創新驅動、彰顯特色、建管並重”的理念,建立健全美麗鄉村長效管護機制,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的轉化。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作用,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通過村民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等方式,更好地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保障農民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第三節 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堅持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優先發展農村教育,推進健康鄉村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積極開展“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推進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和村內主幹道建設,全力實施農村公路暢通工程;進一步深入推動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強化農村公路管養工程。鞏固“村村通客車”成果,大力推進鎮村公交化。鼓勵縣級倉儲配送中心、鄉村物流快遞公共取送點建設,實現縣、鄉、村三級物流網路節點全覆蓋。
大力推進“一點多能、多站合一、一網多用、深度融合”的一體化鄉村綜合運輸服務站建設,促進城鄉物流網路共享融合。到2025年底,全面“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對有條件的行政村主路進行“雙車道”改擴建,力爭實現“四好農村路”通組率100%、農村公路危橋改造率100%。
建設安全高效的農村水利設施。推動以“一江三湖一河”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補齊防洪工程短板,構建“蓄洪有處、堤防穩固、排洪通暢”的防洪體系。加快長江沿線及幹流堤防提檔升級,推動以大冶湖、網湖和保全湖為重點的湖堤防達標建設,重點實施大冶湖流域及富水流域防洪綜合治理、長江堤防提標及除險加固、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8條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加快山洪災害防治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到2025年,確保重點中小河流及治理山洪溝達到10-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富水幹流達到20-3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主要湖泊達到20-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加強農村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合理布局瓶裝液化罐裝站點,大力推進天然氣管網向重點鎮和集中居住居民點延伸,改善農村用能基礎設施條件。加快農村用能結構最佳化升級,加速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
強化農村清潔能源管理和服務,支持市場主體按規劃參與農村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和服務網點建設。
推進數字鄉村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網路建設。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持續推進農村地區移動和固定寬頻網路建設。引導移動、聯通、電信和廣電等電信運營企業加大農村網路建設投資,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光纖寬頻接入能力,基本實現農村地區移動寬頻網路人口全覆蓋。落實農村地區網路提速降費政策,鼓勵電信運營企業推出面向貧困戶的網路資費優惠。推進“智慧黃石”行動。建設信息進村入戶平台,完善農村消費信息服務、市場信息服務、“三農”政策服務、農村生活服務等系統和手機APP,推進服務手段向移動終端延伸,服務方式向精準投放轉變,彌合城鄉數字鴻溝。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健全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繼續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加強鄉村骨幹教師隊伍培養,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確保鄉鎮衛生院標準化發熱門診全覆蓋和有效運行。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質量。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推動村級幸福院、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強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第四節 建立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堅持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基層黨建“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範創建行動,打造一批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範村、示範區、示範帶。持續推動抓鄉促村,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建設,選優配強鄉鎮黨委書記,最佳化班子結構。深入實施“紅色頭雁”工程,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制度。深入實施村級後備力量培養計畫,推廣招聘村主職助理做法,繼續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畫,建強村級後備幹部隊伍。全面深入排查整頓農村發展黨員中“帶病入黨”、弄虛作假、違規入黨等問題。大力發展新型村集體經濟,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式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探索完善村“兩委”幹部的激勵機制,落實村級組織運轉保障經費轉移支付政策,提升村級組織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能人回鄉”擔任村第一書記工作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積極自願的退休幹部回鄉擔任第一書記,並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創造條件引導大學生、知識青年到鄉村振興的主陣地創業發展,參加村“兩委”班子建設。
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發揮民眾參與治理主體作用。推進農村依法治理,發揮村級各類組織和農村鄉賢作用。
健全和完善“村級黨組織+村民理事會”功能,深化農民自治實踐,健全村級議事協商制度,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
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推進農村學法用法示範戶創建,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
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農村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化解機制,提高服務民眾、維護穩定的能力和水平。持續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敵對勢力、邪教組織、非法宗教活動向農村滲透。
強化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實現各縣(市、區)全覆蓋。搭建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網路綜合平台,進一步健全民眾點單、精準派單、反饋評單機制,形成文明實踐活動有序開展的工作鏈條。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十四五”時期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達到60%、文明鄉鎮占比達到75%。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利用各種宣傳載體加大農村先進典型選樹和宣傳力度。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運用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等方式開展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依託市縣文藝團體,組織開展文藝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
第五節 培育創建特色小鎮
按照“寬進嚴定、分類分批”的原則,統籌推進特色小鎮創建。到2025年,力爭創建省級特色小鎮或產業強鎮2-3個,儲備特色小鎮項目5-10個。
注重規劃引領。按照節約集約發展、“多規融合”的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充分利用現有區塊的環境優勢和存量資源,合理規劃生產、生活、生態等空間布局,規劃區域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用地規模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精準產業定位。要圍繞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兼顧地方特色,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細分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支撐特色小鎮未來發展。圍繞細分產業引進重大項目,根據產業類型優先布局到同類型的特色小鎮內,增強特色產業集聚度,形成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
注重風貌塑造。要堅持產業、文化、旅遊、社區"四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要加強對特色小鎮景觀體系、開敞空間以及建築風格、體量、形態等方面的控制,多維展示地貌、建築、人文和生態特色,力求“小而美”,不求“大而廣”。
突出功能配套。要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注重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促進與高速公路、快速主幹道、軌道交通等快速交通連線,實現建成區道路網路完善、配套齊全、通行便捷,提高電、氣、網路等基礎服務設施覆蓋率和防洪排澇能力。注重信息科技、金融產業、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強化市場運作。要創新投融資機制,倡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明確投資建設主體,以企業為主推進項目建設。投資建設主體可以是國有投資公司、民營企業或者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市民、能人、企業,以租賃、合作方式利用工業閒置廠房或農村空閒農房開展投資建設活動。
第八章 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堅持以完善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經營體系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第一節鞏固和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內涵,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土地發包、收益分配和用途管制等方面的權能。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保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長期穩定。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按照誰經營保護耕地誰獲得耕地地力補貼的原則轉變補貼發放方式,充分發揮國家補貼資金最大效益,進一步提高經營主體經營積極性,提升耕地地力。
加強農村土地承包契約管理,鞏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建設穩定安全的數據運管平台,制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契約日常管理制度,實現村級便民服務視窗全覆蓋,明確工作流程,提高服務能力。積極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台建設,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支持體系,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強化規模經營管理服務,允許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
建立完整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在城區建立聯合仲裁庭。實施千名仲裁員培育計畫,將“一村一法律顧問”充實到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員隊伍,創新仲裁方式,強化仲裁能力水平建設。
第二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組織機構,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規範農村集體資產處置辦法和程式,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制度,建立集體非經營性資產統一運行管護機制。持續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制改革,探索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和成員股份戶內繼承辦法,建立完善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委會職能分離、賬戶分設、資產分管、核算分開的具體實施辦法。
搭建農村集體資產信息化監督管理平台,強化農村集體“三資”契約的監管,對資產台賬、成員名冊、資產股份等實行動態管理。統籌利用村黨組織內部監督和集體經濟組織資產運營內部監管制度,健全違規經營倒查追責制度,推行會計代理服務中心委託代理、委託社會中介機構第三方代理模式,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手段,構建農村集體資產智慧監管系統,提升集體資產監管質效。
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多途徑、多方式盤活利用集體資產,激活市場要素,拓寬集體經濟發展渠道。鼓勵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採取資產租賃、農業開發、生產服務、入股或者參股等多種方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以發展特色產業、盤活土地資源等為抓手,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增強集體經濟
組織服務成員能力。大力推廣以集中資源發展優勢產業為主的“黃灣模式”、以集中資產發展市場經濟為主的“白楊模式”、以集中資金髮展實業的“宮台模式”。積極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建設,到2025年,建成2個規範的、與湖北省農村資產交易管理信息平台互通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各類產權流轉交易公開規範運行。全面清理、核實、化解村級債務,逐村建立台賬,建立完善村級債務控制辦法,推進村級債務鄉鎮統一管理。
第三節創新農業經營制度改革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架構,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扶持體系和管理制度,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強化民主管理,推進標準化生產,培育一批自主品牌,樹立一批高質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到2025年,全市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數量達到100家以上,家庭農場數量達到100家以上。
積極穩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堅守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提高土地產出率兩條底線,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有效遏制以犧牲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為代價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行為。健全工商資本租賃農村承包地準入監管制度,保障流轉土地農民權益,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積極發展企農契約型、利益分紅型、股份合作型合作模式,引導融合主體通過多種方式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將農業農村發展產業鏈打造成為利益共享、命運與共的產業融合共同體,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鏈條增值收益,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加快培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充分發揮各類組織的比較優勢,在培育服務主體、拓寬產後服務、創新服務模式上下功夫;在服務領域上,拉長產後服務上補短板,加強農產品加工、儲藏、包裝、品牌創立和宣傳、農業綜合信息提供、金融保險等服務領域;在服務模式上,挖掘實踐中農民最喜歡、生命力最強、成本最低的服務模式,重點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龍頭企業+農戶+基地”等服務模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化服務。
積極探索組織模式創新,建立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協同發展的組織新模式,提高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完善利益聯結關係,推動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深度融合,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組織帶動模式,鼓勵龍頭企業開展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多種方式,帶動農民增加收入。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鄉土拔尖人才等示範帶動作用,開展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業產業發展領軍人、高素質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多技能實用新型人才和高素質農民培訓,打造生產技術型、科技研髮型、職業經理型、產品行銷型等多類別的農業精英隊伍。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健全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加強與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省農擔公司等金融擔保機構的戰略合作,爭取金融機構單列涉農信貸投放計畫,新增涉農貸款200億元以上。深入推進金融惠企政策與重點農業產業鏈融資需求高效對接,推動基於農業供應鏈的授信模式,加快創新“三農”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涉農主體的融資增信機制,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探索以村為單位、以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對象,開展整村建檔評級授信。深入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房屋財產權、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機制,繼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探索創新天氣指數、價格指數、“保險+期貨”等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涉農數字金融,引導網際網路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範發展。
第四節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
嚴格落實農村“一戶一宅”規定,積極開展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等工作,多措並舉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統一管理的新機制。堅決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著力在明確分戶標準、規範宅基地流轉、村莊規劃等重點工作上發力,切實落實村民住宅建設用地保障。立足實際做好村莊規劃,務求簡單實用,加強對農房建築風格的指導,做到經濟適用、特色突出,避免“千村一面”。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允許縣級政府最佳化村莊用地布局,有效利用鄉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設用地。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抓好大冶市國家級試點工作,總結好開發區·鐵山區熊家境試點經驗,及時對行之有效的做法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符合黃石市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工作,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房風貌管控,美化鄉村風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第九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一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在 5 年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 個不摘”要求, 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 確保脫貧民眾不返貧。持續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 民生保障政策, 保持總體穩定。對產業發展、就業幫扶等支持 發展類政策, 要適當調整最佳化。積極研究制定一批新的支持政 策。對脫貧攻堅期內, 市級出台的各項幫扶政策, 根據黨中央 決策部署和省工作要求進行調整。
第二節 加快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統籌考慮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農村綜合改革的發展情況, 做好體制機制和政策的有效銜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 制, 持續壓實黨政主要負責人 “第一責任”, 落實市縣鄉村四 級書記共抓鄉村振興, 確保全市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加強區域 協作, 組織大冶市、下陸區、黃石港區分別對口幫扶陽新縣以 及黃岡市羅田縣、蘄春縣, 重點圍繞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 才支援、項目 資金等方面開展幫扶。繼續開展定點幫扶工作, 支持革命老區、庫區湖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 效銜接, 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庫區湖區綠色發展。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 對脫貧村和易地扶貧搬 遷安置村、集體經濟薄弱和年經營收入較低的村、鄉村振興任 務重的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及其他類型村, 持續開展駐村選 派工作。圍繞建強村黨組織、推進強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 為民辦事服務等開展幫扶。
第三節 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監測機制
依託防返貧監測信息系統,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 機制。加強民政、公安、教育、人社、住建、醫保、殘聯、鄉 村振興等部門聯動, 建立包括農村低保對象、農村易返貧致貧 人口、因病因災因 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 致基本生活嚴重困難人口等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台, 重 點圍繞收入支出狀況、 “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狀況等主 要指標開展動態監測, 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持續做 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 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 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 依規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 對符合條件的及 時給予臨時救助, 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加強對農村特殊 困難群體關愛和服務,完善以農村空 巢、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兒 童為重點的定期探訪制度, 開展 “三留守”人員定期探訪。健 全農村養老服務網路, 不斷滿足廣大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
第四節 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
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繼續支持發展壯大 蔬菜、特色水果、茶葉、苧麻、食用菌、中藥材、蠶桑等特色 產業, 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 延長產業鏈, 提升價值鏈, 促進特色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深入推動愛心消費助農興 農工作, 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持續改善脫貧地區基 礎設施條件。繼續加大對脫貧地區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 推行 鄉村振興政策向相對貧困地區傾斜, 按照鄉村建設行動的統一 部署, 支持脫貧地區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污 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進脫貧縣 “四好農村路”建設, 加 強脫貧地區農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
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 ,堅持黨對農村 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保 證農村改革發展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 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將脫貧攻堅工作中形成的組 織推動、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協作幫扶、考核督導等工作機制, 根據實際需要運用到推進鄉村振興,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 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 建設,做好機構設定和人員配置工作。
第二節 健全規劃體系
堅持規劃引領,一張藍圖繪到底,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按 照“城鄉融合、多規合一”的原則,明確規劃體系框架,積極推 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與部、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十四五”規劃、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等有 機銜接。各地各部門要編制農業農村地方規劃、專項規劃或實施 方案。切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整合資源,加大力度,落實規劃 提出的目標任務、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突出重點地區、重點問 題和重點環節,根據全市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地理 區位、產業差異和農民期盼等特點,分類有序推進現代農業農村發展。
第三節 加大要素保障
資金保障。 健全農業農村財政支出優先保障和穩定增長機 制,確保財政資金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只增不減。加大招商引資力 度,吸納社會資本和民間資金進入黃石。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 振興基金,撬動金融資本,重點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推進農村金 融組織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建立政策性、商業性、合作 性相結合的普惠金融體系。土地保障。對利用收儲農村閒置建設 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 通 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餘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於 發展鄉村產業項目。人才保障。加強鄉村治理人才、農村公共服 務人才、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業科技人才等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建設,培育高素質農民; 支持國家工作人員和專業人才到鄉村掛 職和定期服務;鼓勵和支持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
第四節 抓好項目支撐
加強重大項目儲備,針對黃石農業農村現狀和產業發展實際 情況、充分挖掘我市農業資源、產業基礎、生態環境等優勢,突 出設施農業、特色產業基地、農業精深加工、休閒農業、農村基 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開展主要目標、重大任務、重點工程項目和 重大改革及政策的謀劃,重點謀劃落實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市場份額多,對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 的項目,確保項目任務明確,項目方案科學實用,項目工程具體 可落地。建立完善黃石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重 大項目庫,力爭將更多項目納入國家、省重點項目支持計畫。有 序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形成 “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 竣工一批”的良好發展態勢。
第五節 實施監測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機制,完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貫徹執 行規劃部署安排, 落實任務要求。市農業農村局會同有關部門, 根據規劃明確的目標任務,組織督導評估,並以適當形式向社會 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