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 “十四五”規劃

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 “十四五”規劃,是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發布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 “十四五”規劃
  • 發布機構: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
目錄,全文,

目錄

一、背景形勢 
1.“十三五”全省文物事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2.形勢分析 
二、總體要求 
3.指導思想 
4.發展目標 
三、構築文物安全防護體系 
5.加強安全制度建設 
6.提升安全監管水平 
7.強化行政執法力度 
8.完善安全應急管理 
專欄1 構築文物安全防護體系 
1.楚天文物平安工程 
2.文物行政執法能力提升工程 
四、加強考古科研創新 
9.深化考古研究,提升科技含量 
10.做好基建考古,理順體制機制 
11.創新文教合作,壯大考古力量 
12.規範行業管理,加大保障力度 
13.擴大對外交流,推動成果轉化
專欄2 加強考古科研創新
1.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工程 
2.考古學科建設和能力提升工程 
五、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14.夯實文物工作基礎 
15.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16.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 
專欄3 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1.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程 
2.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
3.武當山古建築群整體保護維修工程
4.全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建設工程 
5.可移動文物科技保護體系建設工程 
6.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工程 
7.湖北文物數字資源套用雲平台建設工程 
六、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17.夯實革命文物工作基礎 
18.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管理
19.拓展革命文物活化途徑 
專欄4 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1.鄂豫皖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 
2.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建設工程 
3.革命文物保護三年行動計畫 
4.荊楚革命文物精品展示工程 
5.館藏革命文物保護修復工程 
七、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20.最佳化博物館體系布局 
21.提升博物館現代化治理水平 
22.增強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 
23.加強博物館對外交流互鑒 
專欄5 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1.荊楚博物館特色片區建設工程 
2.湖北省博物館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工程 
3.荊楚精品陳列展示工程 
4.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數字項目庫建設工程 
八、講好荊楚故事,讓文物活起來 
24.加快文物和旅遊深度融合 
25.促進文物和教育有效銜接 
26.推動文博創意產業發展 
27.推進文物科技融合創新 
28.加強文物信息共享傳播 
專欄6 講好荊楚故事 
1.湖北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平台建設工程 
2.荊楚文物全媒體傳播年度精品推介工程 
3.“5G+湖北館藏文物科技保護”建設工程 
九、保障措施 
29.組織保障 
30.法治保障 
31.科技保障 
32.經費保障 
33.人才保障 
專欄7 保障措施 
1.法治建設提升工程 
2.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 

全文

一、背景形勢
1.“十三五”全省文物事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文物是荊楚文化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的實物見證,是傳承弘揚荊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是促進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湖北地處長江中游,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國革命的策源地,文物資源十分豐富,在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總體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對於傳承荊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設文化旅遊現代化強省,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社會的積極參與下,全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文物事業蓬勃發展,成效顯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推進文物改革發展的重要檔案,“萬里茶道”成功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鄂豫皖三省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有序推進,多項文物維修、考古發掘項目、博物館陳列展覽榮獲國家級大獎,南水北調文物保護整體通過國家驗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全部劃定公布,全國“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國家智慧文博新融合產業基地暨“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示範基地落戶湖北,投資超10億元的湖北省博物館三期擴建工程竣工,全省博物館免費接待觀眾1.44億人次。文物事業為延續荊楚城鄉文脈、助力脫貧攻堅、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做出積極貢獻,成為新時期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
2.形勢分析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起步階段,是持續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提升省域文物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為拓展時空提供了新引擎,文明交流互鑒讓文物邁向世界舞台中央,自然災害、法人違法等風險挑戰更為複雜,文物保護利用任務更加艱巨,責任更加重大。但文物保護利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制約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各級各類文物保護狀況不平衡,各地博物館發展不平衡,部分地方和單位對文物保護投入不充分,文物價值研究闡釋傳播不充分,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和實踐創新不充分,文物保護成果運用和文物功能作用發揮不充分,文物安全責任落實不充分、社會力量參與不充分;文物機構隊伍建設亟待加強,文物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用仍需提升,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亟待提高。
二、總體要求
3.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及全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戰略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依法治理,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突出荊楚特色,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力度,推進省域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推動荊楚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民眾,構建荊楚文物事業傳承發展新格局,為促進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示要求,保護長江文物,傳承長江文化、建設文化長江,做好與長江沿線省市的交流合作,加強重大項目的溝通銜接,在頂層設計上彰顯湖北功能地位,體現湖北擔當作為,主動融入長江文化建設大格局。
4.發展目標
到2025年,文物事業基礎進一步夯實,保護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文博機構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和社會教育作用更加彰顯,文博創意產業持續發展,科技套用和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文物安全總體平穩,文博機構完善健全,人才結構更加最佳化,法規體系更加完備。
文物事業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傳承荊楚文化、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動荊楚文化走出去中進一步發揮重要作用,文物治理能力和效能有效提升,共建共治共享、富有荊楚特色的全省文物事業現代治理體系初步形成。
通過激活、用好文物資源,荊楚文化特色資源得到深入挖掘,推動文物保護利用與湖北重大文化品牌建設相結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與旅遊發展相融合,將獨特的文物資源更好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福祉改善,賦能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
2025年
屬性
保護利用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增加數量
≥50
約束性
編制規劃數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專題專項)
≥20
約束性
運行開放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數量
≥20
約束性
實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數量
≥100
約束性
新增《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數量
1
預期性
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
1
預期性
新增三級及以上、A級及以上景區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數量
≥30
預期性
全省文物開放單位、博物館志願者數量
10000
預期性
文物安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完成率(%)
100
預期性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防火防盜設施建設率(%)
100
預期性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巡檢率(%)
100
預期性
縣級以上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文物安全巡防隊伍建設率(%)
100
預期性
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範項目
4
預期性
公布革命文物名錄批次
≥2
預期性
博物館
博物館數量
≥260
預期性
縣級博物館覆蓋率(%)
100
約束性
年度赴國(境)外、引進國(境)外展覽(個)
≥8
預期性
文物系統博物館三級以上藏品數據信息對社會公開共享率(%)
100
預期性
博物館年度舉辦陳列展覽數量(含臨展)
≥2000
預期性
社會教育活動數量(場次)
≥10000
預期性
博物館年接待觀眾數量(萬人次)
4000
預期性
科技創新
新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博物館、學術研究、傳播出版等國家級獎項
3-5
預期性
承擔國家級、省級研究課題數量
≥30
預期性
標準建設
出台地方性專項法規、省級文物事業管理規章(標準、導則等)
≥5
預期性
人才培養
省級層面培訓人員(人次)
≥1000
約束性
三、構築文物安全防護體系
按照屬地管理、突出重點、分類施策的原則,堅持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的理念,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制度,逐步完善安全防護設施,不斷強化安全監管與執法督察,不斷增強安全應急管理能力,構築荊楚特色文物安全防護體系,保持全省文物安全工作穩中向好態勢。
5.加強安全制度建設
落實文物安全責任制。全面貫徹《湖北省文物安全管理辦法》,推動落實文物安全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完善文物安全保護納入綜治考核激勵措施,加大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文物管理使用者直接責任的考核力度。推動各級地方政府定期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情況。健全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安全保護“一處一策”工作制度。實行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社會監督。
建立獎勵補償機制。完善文物密集區安全保護補償制度,制定文物密集區安全保護補償辦法及考評方式,健全對文物密集區的財政支持方式,出台在房屋徵收、土地置換、容積率補償和勞動報酬等方面扶助政策。推廣試點地區工作經驗及辦法,形成依據考核考評結果補償經費模式。制定舉報獎勵制度,探索聘用文物安全社會監督員,推進文物保護領域志願服務機制,對保護文物作出貢獻的組織或個人給予表彰或獎勵。
6.提升安全監管水平
落實日常檢查巡查。實現縣級以上文物行政部門文物安全巡防隊伍建設全覆蓋。完善常態化工作機制,強化荊州、隨州、荊門、襄陽、宜昌等古墓葬富集區防盜竊盜掘措施。加強文物建築單位用火用電日常檢查和安全管理。加大文物保護工程、博物館建設工程、考古發掘工地安全檢查督察力度。推進文物安全監管系統建設,提升文物安全科學監管能力。開展文博單位安全風險評估,將風險點、危險源的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分類制定文物被盜、被破壞、火災和雷擊風險評估規範,提升文博單位安全防範水平。
推進安全防範工程建設。抓好國家文物局《文物安全防護工程實施工作指南》(試行)、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加強湖北省全國重點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貫徹落實,實施楚天文物平安工程。
開展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完善打擊防範文物犯罪長效機制,健全完善文物安全聯防聯控機制,嚴密防範、嚴厲打擊文物犯罪,推動湖北文物安全形勢穩定向好發展。
落實文物消防安全精準化管理。推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標準化建設,推進安全風險三級以上博物館安全達標工作,實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防火防盜設施建設全覆蓋。
7.強化行政執法力度
完善文物執法監督機制。強化省級文物執法監督職責,落實市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文物行政執法責任,依法督察地方政府履行文物保護職責情況,依法督辦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和違法案件,對影響惡劣的要約談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人,適時向社會曝光。建立文物行政執法協同機制,創新執法手段,提高文物行政執法效能。加大文物違法案件查處力度,落實重大違法案件責任制及責任追究制,推動建立文物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實施文物行政執法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各地執法能力,加大科技在文物行政執法中的套用。
8.完善安全應急管理
強化事故案件應急處置。制定《湖北省文物安全應急預案》,完善應急處置流程。建立文物安全事故和違法案件應急回響機制,落實“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層級報告制度,規範信息報送時限,及時公布調查處理結果。制定全省文物博物館單位安全應急預案編制指南。
有效應對文博災情疫情。開展文物建築防災減災規劃編制,科學制定防災減災預案。研判文博單位面臨的洪澇、地質等災害風險,開展拉網式文物險情排查,採取有效排險措施,控制險情發展。組織搶險救災,妥善做好災後保護工作,蒐集、保存文物構件(部件),及時組織文物修繕與修復。建立健全文博單位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機制,持續做好疫情分區分級精準防控,防範化解各種安全風險,組織應急防控演練,及時發現、有效應對和妥善處置疫情突發事件。
妥善應對文博輿情。依託省級文物綜合數據管理平台,建立文博輿情動態管理監測機制,加強網路預警和信息員隊伍建設,探索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強化輿情分析研判,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最佳化文博輿情應對方式,完善處置應對預案,提升正面宣傳影響力。
專欄1 構築文物安全防護體系
1.楚天文物平安工程:實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工程全覆蓋,加快義地崗、青山、八嶺山和馬山等古墓葬安防工程進度;抓好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筆大會舊址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近現代建築的消防升級改造工程;推進雷區、山區古建築和近現代建築的防雷工程;做好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防護設施建設。完成40處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防火防盜設施建設。推進安全風險三級以上博物館安防100%達標。推動各地加強省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工程建設。整合文物保護單位信息資源,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建設文物安全監測預警預報平台,實現遠程監控、移動監控與現場監管的無縫銜接和資源共享。
2.文物行政執法能力提升工程:組織開展文物行政執法人員法律法規、專業知識、執法技能教育培訓,熟練掌握執法流程、執法器材設備運用,規範執法行為,提升執法能力。探索建立“網際網路+執法”,對接全國文化市場技術監管和服務平台,促進辦案流程和執法工作網上運行管理。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智慧型監控和大數據監控,依託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充分運用移動執法、自動監控、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實時監控、實時留痕,提升監控預警能力和科學辦案水平。   
四、加強考古科研創新
圍繞展示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大局,深化考古研究,強化考古在歷史研究和文物保護中的基礎性、指導性地位,完善考古工作機制,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創新文教合作模式,壯大考古力量,規範考古行業管理,提升考古設施裝備水平,加強考古保障力度,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推動考古工作創新性發展、考古成果創造性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作出湖北貢獻。 
9.深化考古研究,提升科技含量
提高考古工作規划水平,堅持“文物保護,考古先行”,強化考古在文物規劃編制、文物建築利用、遺產保護管理、遺址公園建設的基礎性、指導性作用,為石窟寺調查、少數民族文物圖譜編制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多學科合作,提升考古現場的信息獲取與文物保護能力,積極利用考古實驗室等現代科技手段,提高考古科學研究水平。積極參與考古中國項目,實施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工程,持續系統組織石家河、盤龍城、屈家嶺、紀南城、蘇家壟、銅綠山、鳳凰嘴、熊家冢等大遺址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集中力量開展考古科研攻關。設立“湖北考古新發現”年度獎項,力爭在人類起源、楚文化、曾文化、礦冶文化等課題研究中實現新突破。加強石窟寺考古工作,推動石窟寺保護研究利用水平邁上新台階。加快推進“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建設,夯實內陸水下考古中心地位。會同有關省市做好三峽庫區考古研究等工作,發揮三峽庫區考古出土文物在長江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江漢考古》雜誌辦刊水平,加強考古成果傳播,提升學術影響力、話語權。
10.做好基建考古,理順體制機制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認真做好基本建設中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對於文物保護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的工程,在考古審批、力量組織、檢查監管等方面改革創新,確保工作效率和質量,為事關國計民生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理順文物保護與建設工程的關係,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推動將地下文物富集區域的管理措施納入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建立“建設項目土地儲備考古前置制度”,實現建設用地“先考古、後出讓”,出台湖北省建設工程考古經費預算標準。
11.創新文教合作,壯大考古力量
充分發揮湖北文教大省優勢,與武漢大學、湖北大學等創新開展合作,實施考古學科建設和能力提升工程,共建“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推動省文博考古單位與高校聯合實施考古科研、遺產保護、文物展示、人才培養等項目。支持高校考古相關專業師生參與全省田野考古實踐,支持依託考古工地和考古工作站開展考古教學、實習、培訓,常態化舉辦“田野考古中長期培訓班”,充實田野考古力量。探索委託培養、在職培訓常態化等方式,解決考古隊伍、一線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
12.規範行業管理,加大保障力度
嚴格執行考古發掘項目審批、檢查驗收、資料移交等各項制度,加快考古資料整理和成果出版。建設區域考古標準庫房,提升重要出土文物及時、妥善保護處理能力。推廣套用考古發掘信息管理系統,提高考古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實《考古裝備及設施配備導則(試行)》,配齊配強考古專業機構裝備設施,規範布置考古工地,建設若干環境達標、工作便利的考古標本庫,樹立考古行業良好形象。關切一線考古人員,落實野外津貼補助和購買人身意外保險政策。
13.擴大對外交流,推動成果轉化
推進盤龍城遺址中美聯合考古,積極參與援外考古項目,深化中外考古交流合作,彰顯中華文明魅力。進一步發揮“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作用,凸顯中華文化共識。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通過全媒體方式傳播考古正能量,講好中國故事,對內容優秀、導向正確、影響巨大、反響熱烈的傳播作品予以獎勵,提升湖北考古話語權和影響力。將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成果納入中國小教育體系和幹部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公共考古活動,推出面向社會的考古公開課。開展考古成果轉化研究,組織編撰湖北考古科普系列圖書,對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的考古成果轉化研究項目予以額外支持和資助,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有機結合。
專欄2 加強考古科研創新
1.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工程:以石家河、屈家嶺等長江中游城址和大型聚落為重點研究對象,持續開展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實施3-5項配套學術課題,探索長江中游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脈絡和規律,以考古資料實證中華大地5000多年文明,科學闡釋湖北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的地位。
2.考古學科建設和能力提升工程:發揮高校和地方兩方面優勢,創新開展合作模式,以“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和連續性考古工地等為依託,建立若干文教聯合科研教育基地,聯合實施考古科研、遺產保護、文物展示、人才培養等相關計畫和項目,積極吸納高校考古師生參與考古業務項目,常態化舉辦“田野考古中長期培訓班”,5年內對全省在職考古業務人員進行全覆蓋培訓,實施3-5項事關考古學科建設和能力提升的研究課題。
五、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實現文物資源全要素保護、全流程管理。進一步夯實文物保護管理基礎,完善文物保護單位管理制度,強化未核定公布為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措施,建立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堅持協同保護、共享發展理念,將文物保護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動文物保護與環境改善、城鄉建設、文化旅遊等和諧發展,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注重整體保護,推動區域性文物資源集中連片保護,加強特色系列文物資源的保護。加強文物資源的內涵研究、價值闡釋和基礎保護管理理論探索,建立保護嚴格、管理科學、特色鮮明、覆蓋廣泛的荊楚文物保護制度體系。 
14.夯實文物工作基礎
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管理。積極籌備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提請省政府公布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推動將符合條件的文物點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力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完成率達到100%。建立全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控地帶地理信息系統。加強城鎮化進程中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落實完善保護措施。
加強文物保護規劃的編制、公布與實施。開展襄陽鳳凰咀遺址、隨州義地崗墓群、通山江源村古民居等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提請省政府公布武當山古建築群、郢城遺址等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加強部門協作,落實文物保護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有機銜接。定期開展全省文物保護規劃實施情況檢查評估。
拓展文物藏品徵集範圍,強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相關文物藏品徵集,注重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重大公共事件物證征藏,加大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基層博物館民族、民俗、革命文物徵集力度,實施科技、現當代藝術、傳統工藝等專題收藏,鼓勵反映世界多元文化的收藏新方向,構建門類齊全、各有側重、特色鮮明、協同發展的博物館藏品體系。加強藏品入藏、保養、借用、交流、展覽管理制度的落實,組織開展藏品管理專項評估檢查。建立博物館館藏文物鑑定定級工作制度,出台操作規程,定期組織開展文物鑑定定級,推進出土文物鑑定定級。推進全省博物館藏品檔案標準化、信息化建設。規範非國有博物館藏品檔案管理,依法推進法人財產確權。依法加強文物進出境審核、文物拍賣、涉案文物鑑定等社會文物管理。 
15.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提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實施武當山古建築群整體保護維修工程、鐘祥明顯陵周邊環境治理工程、鹹豐唐崖土司城址石質文物保護研究工程。妥善應對世界遺產組織對武當山古建築群的反應性監測。加快推進“萬里茶道”“黃石礦冶工業遺產”申遺進程,“關聖史跡”項目力爭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推動“中國明清城牆”項目(荊州城牆、襄陽城牆)保護管理。建設全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
實施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打造文化地標。大力推動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提升熊家冢、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放服務水平。龍灣、銅綠山、石家河、屈家嶺、蘇家壟等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實施擂鼓墩、走馬嶺、容美土司大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加快省級文化遺址公園建設,建立省級文化遺址公園評價與管理體系,加大對相關文物保護、服務設施等項目的支持力度,建成開放明楚王墓、東坡赤壁、炎帝神農故里等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加強大遺址保護管理機構建設,開展大遺址日常監測,做好日常養護。
實施重點地面文物保護工程。加強鄂州觀音閣、襄陽城牆等易受自然災害文物日常維護與監測,做好災前預防應對與災後搶救保護。實施曾候乙墓、玉泉寺鐵塔、漢口近代建築群、山陝會館、襄陽城牆、荊州城牆、上津古城城牆等一批維修保護工程。做好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古民居群、古建築群、古山寨群、民族村寨的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的保護,實施鹹寧劉家橋民居、恩施滾龍壩古建築群、宣恩慶陽涼慶街、谷城老街古建築群、老河口太平街民居等一批維修工程。加強古橋、古塔、寺觀、宗祠等特色文物的維修保護。
做好城鄉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加強武漢、襄陽、荊州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推動黃石、黃岡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推動宜都、赤壁申報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街區中的文物保護,在城鄉建設中注重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助推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
16.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
構建全省可移動文物科技保護體系。實施可移動文物科技保護體系建設工程。加強“出土木漆器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文物保護裝備水平和科研能力建設,最佳化運行管理,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突破木漆器脫水保護和機理研究、微生物病害防治、新材料新方法套用及機理研究等關鍵技術,培育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持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省博物館、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套用,提升科技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推進湖北省陶瓷文物和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基地建設。最佳化文物科技保護區域布局,支持武漢、襄陽、宜昌等具備條件的地市級博物館建設區域性文物科技保護中心。提升基層文物保護能力,支持在文物大縣設定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站。
加強館藏文物本體保護。分類開展全省國有博物館館藏紡織品、漆木器、書畫、青銅器、古籍等易損文物和陶瓷器、革命文物等重點類別文物的健康性評測。實施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工程,重點實施武漢、荊州、襄陽、隨州、黃岡等地區的紡織品、漆木器、青銅器、紙質和革命文物保護修復。
加強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位化保護與利用。出台湖北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條件技術標準。重點實施國家三級及以上博物館預防性保護項目,提升博物館文物保護裝備水平,改善文物保存環境。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在館藏文物保護中的套用,出台湖北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數位化保護技術標準,推進全省國家三級及以上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數位化保護。開展全省少數民族文物調查,完成《中國少數民族圖譜》湖北卷出版工作。實施湖北文物數字資源套用平台建設工程。
專欄3 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1.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程: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發揮“萬里茶道”申遺湖北牽頭省份作用,聯合相關省區對照申遺標準推進節點城市遺產點的維修保護、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遺產保護立法、遺產展示宣傳,建立中蒙俄三國聯合申遺工作機制,向世界遺產組織正式提交申遺申請,力爭將“萬里茶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推進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華新水泥廠舊址、關陵、荊州城牆、襄陽城牆等遺產點實施保護維修、展示利用、環境整治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文物局支持,力爭將“關聖史跡”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貫徹落實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依託全省豐富的大遺址資源,傳承弘揚荊楚文化,圍繞“人類起源”、“文明起源”、“楚文化”、“三國文化”、“土司文化”、“紅色文化”、“荊楚名人”等主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荊楚文化地標,建成開放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不少於20個,使大遺址保護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顯著提升、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使湖北成為中國大遺址保護南方示範區。
3.武當山古建築群整體保護維修工程:根據武當山古建築群文物保護規劃和文物保護狀況,按照《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文物保護項目庫》,優先安排存在安全隱患、具備開放條件項目,統籌實施五龍宮、南岩宮、老君堂、太和宮、玉虛岩等一批保護維修工程,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隱患。
4.全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建設工程:根據《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巡視管理辦法》,採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全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對武當山古建築群、鐘祥明顯陵、鹹豐唐崖土司城址、萬里茶道、黃石礦冶工業遺產、中國明清城牆(荊州城牆、襄陽城牆)等世界文化遺產(含預備名單項目)進行實時線上監測,並對接國家文物局監測平台,提升我省世界文化遺產資源的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5.可移動文物科技保護體系建設工程:以構建全省可移動文物科技保護體系為目標,大力推進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湖北省陶瓷文物保護修復基地、湖北省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基地建設,支持武漢、荊州、宜昌、襄陽、黃岡等地市級博物館和浠水、雲夢等縣級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隊伍和設施設備建設,提升全省文物科技保護裝備水平和科研能力,形成以點帶面、特色突出、共享合作的全省可移動文物科技保護體系。
6.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工程:依託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湖北省文物保護科研機構,組織開展全省館藏珍貴文物保存現狀調查和健康性評測,編制全省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健康性評測報告。重點實施武漢、荊州、襄陽、宜昌、荊門、隨州等地區紡織品、漆木器、青銅器、陶瓷器、紙質文物等易損珍貴文物和荊州、黃岡、孝感等革命老區革命文物的搶救性保護修復工作,完成5000件館藏珍貴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的保護修復。
7.湖北文物數字資源套用雲平台建設工程:整合全省文物數字資源,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湖北省文物數字資源套用雲平台。設立數字文物、雲展覽、文物直播課堂、文創產品等文物信息共享專題,建設全省文物數位化管理系統、全省革命文物名錄資料庫,打造集文物資源服務、宣傳展示、信息化管理為一體的省級綜合性文物數字資源套用雲平台,為全省文物行業的宣傳展示、巨觀管理和科學決策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六、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依託湖北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加強統籌規劃和制度建設,夯實革命文物工作基礎。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力度,拓展利用途徑,提升展示水平,創新傳播方式,提煉湖北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湖北篇中的獨特作用。
17.夯實革命文物工作基礎
加強對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總體規劃,組織編制鄂豫皖、湘鄂贛、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革命文物集中連片區域保護利用專項規劃。重點做好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筆大會舊址、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創建工程,重點建設紅安、洪湖、監利、大悟、英山、鄖西等一批示範項目。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法治建設,開展全省革命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立法工作,支持革命文物資源富集的武漢、荊州、大悟、紅安等市、縣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立法或出台規範性檔案。建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掛牌保護制度。建立全省革命文物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施情況的督查評估機制和“雙隨機”抽查機制,組織對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情況進行定期排查,加強督查督辦,定期通報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情況。
加強對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獻檔案史料、口述資料的調查徵集工作,做好館藏革命文物的認定、定級、建賬和建檔工作。建立革命文物資料庫,推進信息資源社會共享,公布全省革命文物名錄。完善革命類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在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申報中時將具備條件的革命文物優先推薦。及時將新發現的革命文物依法納入保護範疇,將具有重要價值的革命舊址核定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加強革命文物價值內涵與保護利用研究,推動文博單位與黨史研究機構、高校合作,推出一批反映湖北革命鮮活歷史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現狀的研究成果。
18.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管理
加強革命文物日常保養維護。加強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一般革命文物點的保護,加強對遷移、拆除一般革命文物點以及新建改擴建革命紀念設施等的審批管理,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以講好紅色故事為抓手,建立完善革命文物展陳內容和講解詞研究審查制度。
堅持搶救性和預防性並重,分級分類,突出重點,實施鄂豫皖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工程,開展紅安抗日幹部訓練班舊址、谷城鄂北手紡所舊址等保護維修工程。重點推進龍港革命舊址、五里坪革命舊址、湘鄂西革命舊址、熊口紅二軍團部舊址等革命文物集中連片區域的保護維修提升工程。建設長徵文化公園(湖北段)。實施八七會議會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三線火箭炮總裝廠舊址等百年黨史、全民抗戰、三線建設等特色革命文物保護項目。加強革命文物消防、防雷、安防設施建設,實施隨州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等“三防”工程。
加強私有產權革命文物的保護指導與日常監管。建立私有產權革命文物保護責任制、文物修繕認領制等規章制度。組織開展私有產權革命文物保護現狀專項評估。健全革命文物多元投入體系,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革命文物保護。
19.拓展革命文物活化途徑
加大革命文物展示利用力度,全省宣傳、文化、文物部門管理使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對外免費開放。推動其他部門和軍隊管理的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鼓勵學校、黨校(行政學院)利用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開展現場教學,深化拓展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發揮武漢革命博物館、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等革命類國家一級博物館開放服務的引領示範作用。
實施荊楚革命文物精品展示工程,圍繞建黨10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黨的二十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等,推出一批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開展特色鮮明的民眾性主題教育活動和紀念活動。建立革命文物改陳布展工作機制,5至10年基本陳列改陳率達到100%。重點支持紅安、洪湖、監利、隨縣、鶴峰等市縣革命類紀念館提升陳列展覽質量。適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的互動性體驗性。聯合教育部門,圍繞革命類主題展覽,推出一批愛國主義革命史社會教育項目,打造紅色主題社會教育品牌。建立全省革命文物展示聯盟,革命文物聯展巡展機制,組織“荊楚大地紅旗飄”等革命文物展覽全省巡展。
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價值內涵和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及革命精神,創新文創機制,加強文旅融合,推出系列青少年紅色文化研學旅行體驗項目和文化創意產品,支持建設一批高質量紅色文化主題5A、4A級旅遊景區,打造紅色旅遊、青少年研學等系列文化品牌,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加強革命歷史和文物保護利用的傳播宣傳,承辦全國性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論壇,組織高層次革命文物陳列講解大賽,編纂出版系列革命文物知識讀本,推介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
專欄4 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1.鄂豫皖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為重點,按照鄂豫皖三省《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戰略規劃》,有重點、有計畫地在黃岡、孝感等大別山區革命文物集中連片地區實施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和展示提升工程,加強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一般革命文物的保護。
2.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建設工程:按照國家公布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及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贛、湘鄂川黔、長徵文化公園(湖北段)等片區規劃,以紅安、洪湖、監利、大悟、江陵、鶴峰、陽新、英山、鄖西、隨縣、潛江等革命文物資源豐富、保護利用工作基礎紮實的縣市為依託,創建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範項目”。推進革命文物的整體規劃、連片保護、統籌展示、示範引領。
3.革命文物保護三年行動計畫:對33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0處列入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文物逐項進行排查。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消除革命文物安全隱患。對市縣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督促地方政府加大維修保護力度。
4.荊楚革命文物精品展示工程: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著力策劃推出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荊楚革命文物精品展覽。實施一批延續性、示範性、創新性的革命舊址保護展示、革命類展覽改造提升、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宣傳展示、紅色文化旅遊節會、“網際網路+革命文物”等主題革命文物展示工程。重點實施鄖西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和英山紅二十五軍長徵集結地歷史步道等建設項目。依託湖北革命歷史和文物資源,打造“荊楚大地紅旗飄”精品展覽,組織全省巡展。
5.館藏革命文物保護修復工程:結合我省革命文物精品展示工程,開展金屬、紙質、紡織品、皮革等易損革命文物搶救修復工作。實施一批館藏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重點項目和數位化保護示範項目,完善館藏革命文物保存條件。
七、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完善全省博物館布局,推動博物館治理水平現代化,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豐富博物館展覽內容和文創產品,提升博物館服務和教育水平,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
20.最佳化博物館體系布局
構建荊楚博物館特色體系,最佳化全省博物館發展布局。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大力發展科技、藝術、自然、民族、民俗、教育、工業遺產等專題博物館。實施荊楚博物館特色片區建設工程,圍繞楚文化、三國文化、紅色革命、非遺、工業遺產、荊楚名人等主題,推出一批區域性博物館特色片區。鼓勵武漢、襄陽、宜昌、潛江等博物館資源豐厚地區打造“博物館之城”,提升城市文化底蘊,建設荊楚文明標識地。探索博物館集群聚落建設,推出一批“博物館小鎮(村落)”。落實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要求,提升中小博物館硬體設施和服務能力,重點加強恩施、黃岡等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脫貧地區的博物館建設。推動社區、鄉村博物館建設。
推進中央與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建設,實施湖北省博物館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工程,建設湖北考古博物館。加快推進襄陽、荊州、荊門等地市級博物館新館建設及改擴建。推動館舍陳舊的縣級國有博物館建設新館或改擴建,重點支持民族地區、脫貧地區、革命老區基層博物館建設。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作用,重點支持三峽移民博物館、南水北調博物館、三國吳都博物館、長江文明館、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等一批立足行業特點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專題博物館發展,提升專業化水平。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培育一批運行管理規範,社會影響較好的非國有博物館,提升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和發展水平。
21.提升博物館現代化治理水平
分類推進國有、非國有博物館理事會制度建設和法人治理結構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或董事會,完善符合湖北省情的博物館理事會制度,激發博物館活力,逐步完善以博物館理事會制度為核心的現代博物館治理體系。探索推行總分館制、代管託管制、專題聯盟等現代化博物館管理模式。建立大中小博物館、跨區域博物館、國有非國有博物館幫扶交流合作機制。重點實施國家級博物館對口幫扶中小型博物館,鼓勵地市級博物館對口幫扶縣級基層博物館。
22.增強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
推進博物館基本公共服務規範化、標準化、均等化。制定《湖北博物館公共服務導則》,對博物館陳列展覽、服務設施、文化產品、社會教育、講解服務、志願者服務等公共服務要素,分級分類確定標準,促進全省博物館公共服務制度化、標準化。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推行預約制度,完善餐飲、購物、應急救護、無障礙設施、母嬰服務等服務設施,全面提升接待服務能力。支持國家三級以上博物館設立功能完備的遊客服務中心。鼓勵具備條件的博物館錯峰延時開放,支持位於城市核心區、夜間經濟成熟地區的國家一、二級博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博物館音樂會”等夜間專場活動。
加強對全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統籌規劃和巨觀指導。探索推行責任明確、權利清晰、人員專業的策展人制度,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鼓勵原創性展覽,依託全省博物館展覽聯盟,整合全省博物館資源,打造一批集陳列展覽、知識傳播、教育活動、文創產品、學術研討於一體的荊楚文明標誌性品牌展覽項目,擴大荊楚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廣“以需定供”的互動式、選單式服務,舉辦觀眾喜聞樂見的臨時展覽,鼓勵聯合辦展、巡迴展覽、流動展覽等多樣化展覽形式,提高藏品展示利用率,推進展覽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軍營。
23.加強博物館對外交流互鑒
推動全省博物館積極參與“中華文明走出去工程”、“一帶一路”、“中國湖北文化周”、“湖北武漢台灣周”、“荊楚文化走世界”、“荊楚文化絲路行”等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動。圍繞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與沿線國家的文物交流合作。加強中蒙俄三國聯合申報“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進程中的文物保護與交流合作。爭取紐西蘭奧克蘭中國文化中心支持,促進湖北和澳大利亞、紐西蘭文物交流。發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當山、辛亥革命博物館等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示範引領作用,加強與港澳台文物交流與合作。建立省級文物對外交流合作平台,加強湖北在博物館、考古發掘、陳列展覽及文物科技保護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支持湖北省博物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等發揮資源優勢,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開展文物交流活動。
專欄5 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1.荊楚博物館特色片區建設工程:充分發揮全省各地特色文化文物資源優勢,統籌規劃,圍繞楚文化、三國文化、紅色革命、非遺、工業遺產、民俗、荊楚名人等主題,加強相關文物徵集,策劃主題展覽,建設專題博物館,打造武漢黃岡荊州“紅色博物館片區”、宜昌恩施“民族博物館片區”、襄陽鄂州“三國博物館片區”、孝感“非遺博物館片區”、鹹寧“民居博物館片區”、黃石十堰“工業博物館片區”、荊州荊門隨州“遺址博物館片區”等博物館特色片區,促進全省博物館主題化、特色化、差異化、區域化、體系化發展。
2.湖北省博物館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工程:全面完成三期擴建工程,建設國際一流的博物館硬體設施和陳列展覽。利用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集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保護為一體的現代化智慧博物館。加大文物藏品徵集入藏力度,豐富博物館館藏體系,藏品數量達到國內領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擴大專業人員編制總量,大力培養優秀中青年骨幹人才,強化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展覽、公共服務、社會教育、科學研究,推出一批創新性、示範性研究成果。增進國際交流合作,引進或推出一批反映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精品外展,將省博物館建成“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世界級博物館,發揮全省博物館事業改革發展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3.荊楚精品陳列展示工程:深入挖掘湖北館藏文物資源,強化學術研究與交流合作,提升展示傳播質量,吸收考古及相關最新成果,配合國家政治、外交大局,結合一帶一路、萬里茶道、建黨一百周年、革命文物等重大主題和荊楚文物資源特色,統籌全省各級博物館,針對性推出30-50個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精品陳列,系統全面展示荊楚文化內涵。
4.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數字項目庫建設工程:與教育部門合作,引導我省重點博物館與高等院校、中國小校合作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創建與學校教學相結合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項目品牌,打造全省《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項目庫》,培育50個湖北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文化品牌示範項目,開發博物館研學精品線路,建立在校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長效機制。
八、講好荊楚故事,讓文物活起來
深入挖掘文物資源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適度利用的有效途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荊楚特色文化和湖北紅色文化,讓歷史說話,讓文物活起來,講好荊楚故事,提升荊楚文化國際影響力。
24.加快文物和旅遊深度融合
深入挖掘文物內涵,擴展文物資源社會服務功能,建立“維修+開放”的利用模式,擴大文物資源社會開放度。深入挖掘對外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服務潛力,完善配套設施,促進文物旅遊景區資質評定。依託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名城等文物資源,重點打造以武當山古建築群、明顯陵、唐崖土司城址等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地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產游”,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紅色武漢·英雄城市之旅”、“紅色大別山之旅”、“洪湖赤衛隊體驗之旅”,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萬里茶道自駕游、三國文化游、楚文化自駕游,以恩施土司文化為主題的“恩施土司文化游”,以黃石十堰工業遺產為主題的“湖北工業遺產游”、以宜昌鹹寧民俗民居為主題的“湖北民俗游”和以學生教育為主題的文物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加強博物館展示空間與旅遊服務設施建設,擴大展覽面積和公共服務空間,博物館全部納入旅遊景區評定體系。
25.促進文物和教育有效銜接
結合中華傳統節日、重大歷史事件、公共事件,發揮博物館研究闡發、教育普及、創新發展和傳承弘揚等特殊作用。將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成果納入中國小教育體系和幹部教育培訓體系。利用文博單位資源和空間,拓展知識傳播、藝術審美、修身養性功能,構築博物館終身教育體系。
落實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國小教育教學的意見》,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套用,豐富博物館教育內容,開發博物館系列活動課程,加強博物館網路教育資源建設,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創新博物館學習方式,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推進館校合作共建,出台《湖北博物館中國小研學管理辦法》,規範中國小研學活動。鼓勵博物館與高等院校、中國小校合作建立教學實踐基地,持續推進“百萬學生走進博物館”、“博物館進校園”、“我們的節日”等博物館主題教育活動。出台湖北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配備標準,支持國家一級博物館建設青少年活動中心,國家二、三級博物館設立青少年活動室。
26.推動文博創意產業發展
鼓勵文博單位引入社會資源共同開發文博創意產品,探索建立文博單位與企業共同開發文創產品的合作機制。實施湖北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平台建設工程,支持博物館利用電子商務平台創新行銷模式,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在全省博物館文創聯盟和“武漢▪中國光谷智慧文博技術創新產業聯盟”基礎上,整合資源,擴大範圍,建立文博資源產業聯盟,探索文博單位、高校、企業資源互通、共享、共發展模式,創建授權交易服務機制,提升價值鏈,將文創產品開發做成全產業鏈生態。
27.推進文物科技融合創新
全力推進“文物+科技”融合創新,深入實施“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畫。加強文物知識傳播技術套用,推動5G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在文物保護、文物資源開發等方面的運用。以荊楚文明為要素,大力發展數字博物館、“雲展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講好湖北故事,傳播湖北聲音,弘揚和宣傳荊楚文化。推進全省博物館智慧化保護管理和展示服務,支持國家一級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建設,推動國家二、三級博物館建設雲上數字博物館,鼓勵未定級博物館開展線上雲展覽,提升博物館藏品利用率。推進三峽文化數字博物館、南水北調數字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實施“5G+湖北館藏文物保護”工程。
28.加強文物信息共享傳播 
融通傳統媒體和網際網路新媒體資源,建立文物部門與媒體的合作機制,聚焦傳播文化遺產保護、考古發掘、文物展覽展示、文物知識普及、革命文物保護、文物交流合作等內容,開展常態化系統宣傳,辦好中國文化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主場城市活動。實施荊楚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推介工程,建設荊楚文物全媒體傳播素材庫,推出系列精品力作。
專欄6 講好荊楚故事
1.湖北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平台建設工程:以武漢國家智慧文博新融合產業基地暨“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示範基地和全省博物館文創聯盟為依託,建設湖北文創產業發展平台。整合全省文物博物館資源,建立統一的博物館文創授權平台,打造博物館文創品牌,拓寬銷售渠道,在旅遊景點、重點商圈、交通樞紐等開設專賣店或代銷點,利用電子商務平台創新行銷模式。以平台建設促進全省博物館文創產業整體高質量發展。
2.荊楚文物全媒體傳播年度精品推介工程:鼓勵和引導全省文博單位加強與媒體合作,運用新媒體傳播手段和數位化技術,製作文物宣傳短視頻、H5等新媒體作品,建設荊楚文物全媒體傳播素材庫。由省級文物行業組織每年開展荊楚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推介,推出優秀作品不少於100個,於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公布評獎結果並向社會宣傳展示。
3.“5G+湖北館藏文物科技保護”建設工程:與網路運營商合作,以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等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機構和武漢、荊州、宜昌、襄陽、鄂州、黃岡等地市級博物館和部分文物大縣博物館為重點,建立全省工作機制和專家庫,利用“5G+AR”技術,在文物科技保護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打造“5G+湖北館藏文物保護”示範項目,突破地域的距離限制,實現文物保護修復遠程無延時可視化精確指導,切實提升我省可移動文物科技保護整體水平和基層從業人員專業素質。
九、保障措施
29.組織保障
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黨在文物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落實政府責任,強化文物保護工作的屬地管理職能。開展本規劃執行情況中期、終期檢查與評估。完善全省文物安全責任體系和責任追究制度,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對所屬相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的年度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納入安全生產監督、社會綜合治理、文明城市建設等檢查考核內容。充分發揮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領導小組作用。加強基層文物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強部門協調,切實發揮文物部門在各級聯席會議、領導小組中的職能作用。加強省直文博機構建設。加強和規範文物行業協會建設與管理。
30.法治保障
加強文物法制建設,制定和修訂地方性法規、規章(標準、導則等),支持設區的市州出台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完善相關配套管理制度。加大文物保護普法宣傳,提高全社會文物保護法治意識。提升文物依法管理和執法水平,加強人大文物保護執法檢查力度,嚴格執行文物行政執法督查制度。深入推進文物領域“放管服”審批改革,進一步簡化項目審批,推進基本建設項目涉及文物行政審批事項的標準化、規範化。
31.科技保障
重視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運用,實現從重點保護向全面保護、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的轉變。建立文物科技保護共享平台,推動文物科技保護技術團隊、數據資源、科學儀器設備等開放共享,探索建立聯合科研、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相結合的文物科技保護合作模式,加強文物科技保護交流與合作。加強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和學術成果傳播出版,構建荊楚特色文物保護理論體系。結合湖北文物資源特色,樹立課題意識,推進文物科技保護、考古學、博物館學、革命史、古建築保護政策法規和理論研究,促進多學科合作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形成一批學術研究成果。
32.經費保障
深化公共文化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推動各級政府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擔的原則,將公共文物保護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健全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多元化文物事業經費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和引導效應,拓寬社會資金投入文物事業領域有效途徑。鼓勵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通過捐贈、社會募集等方式依法設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基金、農業文化遺產基金、博物館社會發展基金等各類公益性文物保護基金。增強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的導向性,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和文物富集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對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大政策實施及示範區建設予以傾斜。加強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規範管理,完善文物保護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建設,有效發揮資金使用效益。
33.人才保障
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建立文物博物館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整合文博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人才資源,構築文物保護的“湖北智庫”。推進人才結構調整,實施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加大文物領域領軍人才、中青年骨幹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全省文物領域專家智庫。建立文博人才網路學院,最佳化培訓模式。建立文博人才資源資料庫,加大人才交流力度。貫徹落實國家深化文物博物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加快推進全省文博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加強文物保護工程資質管理,規範專業技術人才職業準入,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考評機制。
專欄7 保障措施
1.法治建設提升工程:加強文物法治建設,修訂《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出台《湖北省革命文物保護條例》等法規、規章。利用國際古蹟遺址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文化遺產日、“12.4”國家憲法日,面向農村、社區、學校和部隊開展文物法制宣傳,將文物保護法的學習宣傳納入普法教育規劃,納入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教學內容。省人大定期組織文物保護執法檢查。開展全省文物行政處罰案卷評比活動。建立“一網覆蓋、一次辦好”的“網際網路+放管服改革”體系。
2.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通過輪訓、集訓等方式培養一批既懂文博業務、又有管理知識,年齡梯次和專業結構基本合理的管理者;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通過項目支撐、課題引領培養一批文物博物館專業技術人才;用好、爭取好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海外人才、社會人才、科技人才、創新人才參與重大文物保護科技項目和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培育形成一批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對拔尖人才、學術帶頭人承擔的重大課題研究、重點項目予以支持,表彰獎勵做出突出貢獻的文博人才。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辦公室         2021年10月27日印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