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是為充分發揮旅遊業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旅遊業發展實際,制定的規劃。

該規劃由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1年12月31日印發。

基本介紹

內容解讀,檔案目錄,檔案全文,

內容解讀

《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到,未來將湖北建設成為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支持荊州、恩施、鹹寧、隨州、黃岡等一批旅遊資源富集、旅遊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配套旅遊要素,完善旅遊功能,提升旅遊形象,創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旅遊休閒城市。按照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要求,支持武漢市黎黃陂街、戶部巷-紅巷、曇華林和襄陽市襄城北街等開展創建活動,力爭3家以上進入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行列。支持已創建為省級旅遊名街和其他綜合條件好的街區創建省級旅遊休閒街區,力爭創成10座省級旅遊休閒城市和30個省級旅遊休閒街區。

檔案目錄

目錄
第一章 開啟旅遊強省建設新征程
一、“十三五”旅遊業發展情況
二、“十四五”旅遊業發展條件
第二章 錨定全省旅遊發展總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戰略部署
四、發展目標
第三章 最佳化旅遊區域發展布局
一、一主引領
二、一江貫通
三、三區聯動
四、六山支撐
五、九湖潤澤
第四章 建設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一、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
二、創建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
三、打造文化主題突出的國際化精品旅遊線路
四、完善適應國際化需求的綜合性旅遊要素
第五章 拓展旅遊發展重點領域
一、深化發展文化旅遊
二、大力發展紅色旅遊
三、全面發展鄉村旅遊
第六章 推進旅遊與各行業融合發展
一、與科技融合發展
二、與工業融合發展
三、與康養融合發展
四、與體育融合發展
五、與商業融合發展
六、與教育融合發展
第七章 提升旅遊公共服務能力
一、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二、提高智慧旅遊服務水平
三、構建旅遊集散服務體系
四、完善旅遊行業標識系統
五、深入推進旅遊廁所革命
第八章 開發國內外旅遊客源市場
一、構建旅遊形象品牌體系
二、形成多元旅遊產品結構
三、凝聚旅遊宣傳推介合力
四、開拓國際旅遊客源市場
第九章 提高旅遊綜合消費水平
一、最佳化旅遊消費結構
二、擴大假日旅遊消費
三、擴大夜間旅遊消費
四、擴大線上旅遊消費
五、擴大淡季旅遊消費
六、擴大二次旅遊消費
第十章 強化旅遊發展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完善支持政策
三、最佳化營商環境
四、強化人才保障
五、提升治理水平

檔案全文

第一章 開啟旅遊強省建設新征程
一、“十三五”旅遊業發展情況
(一)旅遊產業地位不斷提升。旅遊業呈現持續快速發展態勢,2019年全省接待旅遊人數6.06億人次,旅遊收入達到6927.38億元,四年來分別年均增長4.42%和12.6%,旅遊業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2020年,我省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開展“與愛同行,惠游湖北”活動,旅遊業恢復性發展勢頭好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旅遊重點品牌加快形成。武漢、宜昌等一批旅遊城市品牌,黃陂、夷陵等一批旅遊縣區品牌,武當山鎮、木魚鎮等一批旅遊名鎮品牌,武當山、三峽人家、神農架等一批旅遊景區品牌,以及一大批旅遊名街名村、旅行社、星級飯店等品牌脫穎而出,對全省旅遊發展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省擁有A級旅遊景區428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13家,居全國第六位。
(三)全域旅遊發展有力推進。武漢市黃陂區等8個縣(市、區)被授予“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稱號,鄖西縣等8個縣(市、鎮)被授予“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稱號,在全省形成了良好的示範帶動效應。各市(州)、縣(市、區)以全域旅遊理念和標準推進旅遊發展,在全省形成了由城到鄉、進村入戶的輻射狀、遞進式、網路化旅遊發展新格局。
(四)旅遊客源市場深入拓展。國內客源市場結構得到最佳化,市域休閒遊、省內循環遊、周邊入鄂游全面興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點市場不斷拓寬,其他區域市場得到新開發。入境客源市場格局更趨多元,周邊市場進一步鞏固,北美、西歐等遠程市場持續增長,大洋洲、東歐等新興市場得到新發展。2019年,我省接待入境旅遊者450.02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五)綜合帶動功能顯著增強。旅遊業深度融入全省發展大局,成為推動城鄉建設的重要力量,宜居宜業宜游的城鄉發展模式深入人心。旅遊業日益凸顯作為朝陽產業、民生產業、綠色產業的綜合優勢,不斷釋放出經濟、社會、生態等效應,在全省擴消費、穩增長、促就業、減貧困、惠民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省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年發展成就為我省全面開啟旅遊強省建設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整體發展不平衡、聯動發展不充分、綜合實力不突出、對外形象不鮮明等問題,還需要認真研究並有效加以解決。
二、“十四五”旅遊業發展條件
(一)旅遊發展環境優。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旅遊業因其綜合性強、牽涉面廣、帶動力大,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出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中央和我省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作出重要決策部署,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為全省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二)旅遊消費需求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多樣化,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包括旅遊在內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更加旺盛。2019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60.06億人次,“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擴大。文化體驗、生態康養、休閒度假、親子研學等新型旅遊消費需求逐漸高漲,將促進全省旅遊由規模增長向品質提升轉變。
(三)產業融合潛力大。各級文化和旅遊機構組建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疊加功效顯現,旅遊發展進入新階段。文化強國、強省建設,將推動文化和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多領域融合發展,旅遊業發展的綜合質量和效益將全面提升。同時,旅遊業也將在與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中,催生更多旅遊新業態,釋放出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能。
(四)科技賦能動力足。大力推動以5G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拉動數字經濟迅猛增長,同時也將深刻而廣泛地改變旅遊業,成為驅動旅遊業創新發展的最活躍因素。雲計算、物聯網、AR/VR、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將在旅遊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從而打破傳統產業格局,進一步推動旅遊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制度創新、服務創新,構建現代旅遊產業體系。
(五)交通支撐能力強。全省對外立體交通條件顯著改善,空中航線連線全球五大洲和全國重要城市,高速鐵路5小時交通圈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群,高速公路全面對接全國路網。省域內部交通更加便捷,縣縣都有快速交通方式抵達,通鎮通村公路總里程和密度居全國前列,公路等級明顯提升。旅遊連線公路建設進程加快,全省A級旅遊景區通達能力大大增強。
但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對旅遊業發展造成嚴重衝擊,“十四五”前期旅遊企業走出困境、旅遊市場恢復重振的任務艱巨。同時,旅遊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外旅遊發展競爭態勢加劇,必須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以創新性措施鍛造發展優勢。全省旅遊行業要以“拼搶實”的狀態和作風,迎難而上,順勢而為,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第二章 錨定全省旅遊發展總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推動湖北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總體要求,落實全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全國旅遊發展第一方陣的目標定位,適應文旅融合新形勢,以全域旅遊為方向,以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供優質旅遊產品和服務為中心環節,加強改革創新,統籌發展和安全,努力叫響“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叫響“萬億元產業”,把湖北建設成為旅遊強省,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廣大遊客美好需要和提高人民民眾生活質量作為旅遊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旅遊在荊楚”成為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生動體現,成為促進本地居民就業致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
(二)服務大局,體現擔當。在“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大局和“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布局中謀劃和推進旅遊業發展,釋放旅遊潛能,發揮旅遊作用,助力全省高質量發展,撬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和中部地區加快崛起。
(三)融合發展,良性互動。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要求,推動文化和旅遊全方位融合,讓文化和旅遊為彼此賦能。推動旅遊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拓展旅遊發展空間,培育旅遊新型業態,形成旅遊和相關產業互促互動的良性格局。
(四)全域聯動,區域協同。樹立全域發展理念,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加強城鄉聯動、要素聯動,實現旅遊發展在全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覆蓋。發揮區域優勢,彰顯區域特色,推進區域協同,實現全省旅遊差異化、整體化發展。
(五)科技賦能,創新驅動。推動旅遊數位化發展,提升旅遊科技含量,推進旅遊產品、業態、服務、模式創新,增強全省旅遊發展動能。推動旅遊發展從資源和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促進旅遊發展高質量和旅遊管理現代化。
(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徹“兩山”理論,遵循“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原則,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合理避讓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歷史文化保護線等空間管控邊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科學規劃,合理開發,促進旅遊業綠色發展。
三、戰略部署
(一)大格局發展旅遊產業。把旅遊業放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全國旅遊發展的大格局中來定位、來謀劃、來推進,做好旅遊發展大文章,增強旅遊地位和作用。對標國內一流,高標準打造旅遊吸引物,多渠道拓展海內外市場,高質量發展旅遊產業。推動吃、住、行、游、購、娛等傳統業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與相關產業緊密融合的旅遊新業態,加快構建現代旅遊產業體系。
(二)大手筆打造旅遊項目。立足於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質運營,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最佳化項目建設環境,加快建設一批具有示範效應和拉動作用的重大旅遊項目。力爭完成30億元以上旅遊項目10個,10億元以上旅遊項目50個,億元以上旅遊項目100個,完成實際旅遊投資超過5000億元。
(三)大氣力培育市場主體。鼓勵和支持省內優勢旅遊企業採取資產重組、股份合作、資源整合、業態融合、品牌輸出等多種形式做大做強,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實力、有前景的旅遊企業集團和旅遊上市公司,打造頭部旅遊企業。引進一批頭部旅遊企業落戶湖北,帶動我省旅遊企業高水平發展。支持小微旅遊企業發展,壯大旅遊市場主體規模。
(四)大視野拓展旅遊合作。在擴大開放中加快開發和推進合作,提高引資引智引客能力,使湖北旅遊業在更廣闊的舞台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推進長江三峽、長江中游城市群、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大別山區、兩湖平原等跨區域旅遊協作。加強與長江流域省份的合作,建立長江旅遊協作發展新機制,共同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加強與湘贛、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點地區的旅遊交流合作。擴大對外、對港澳台旅遊交流合作。
(五)大力度講好湖北故事。充分發揮旅遊推介親和力大、靈活度好、包容性強的特點,創新文化國際傳播、世界文明對話的手段和渠道,宣傳湖北改革開放新形象,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打造“五洲遊客聚湖北”“荊楚文化導遊說”文化推廣品牌,在旅遊產品開發、旅遊解說服務中,用心用情用力講好湖北故事、中國故事。
四、發展目標
(一)打造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著力構建“一主引領、一江貫通、三區聯動、六山支撐、九湖潤澤”的旅遊發展新格局,積極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國家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以及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把我省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品質卓越、遊客滿意的綜合旅遊目的地。
(二)打造全省經濟成長新引擎。著力推動旅遊業在加快恢復的基礎上高質量向前發展,成為覆蓋多個要素、關聯多個行業的綜合性大產業,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龍頭。旅遊接待人數、旅遊收入在2022年恢復到2019年水平後,分別年均增長10%、14%,規劃期末分別達到8億人次以上、1萬億元以上。放大“旅遊興帶百業旺”效應,引領相關產業發展,帶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打造全國旅遊循環大節點。著力發揮湖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和“中國立交橋”的交通優勢,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強化湖北的長江旅遊核心、中部旅遊支撐和中國旅遊樞紐地位,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內旅遊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旅遊雙循環的重要連結。
(四)打造中華文化傳播示範區。著力釋放旅遊的文化功能,深入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以荊楚文化為基礎,融入特色文化元素和符號,推出系列文化旅遊產品,加強對外宣傳和推廣,使旅遊成為促進中華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成為增強荊楚文化軟實力、提升荊楚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五)打造旅遊現代治理樣板區。著力推進旅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步形成旅遊資源保護更加有效、旅遊市場監管更加科學、公共服務保障更加完善、文明旅遊氛圍更加濃厚的治理格局,使旅遊成為湖北建設“中部省域治理樣板區”的先行者。
展望2035年,旅遊業綜合功能全面釋放,旅遊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旅遊產業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旅遊事業成為展示荊楚文化形象的重要陣地和荊楚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旅遊出行成為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的重要標誌,旅遊行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示範行業。
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QQ圖片20220130113759.png
第三章 最佳化旅遊區域發展布局
一、一主引領
強化武漢市在全省旅遊業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和牽引作用,以武漢市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帶動武漢城市圈旅遊業一體化發展和全省旅遊業整體發展。
發揮武漢都市文化風情和大江大湖自然資源優勢,推進黃鶴樓景區、東湖風景區、漢口歷史風貌區文化旅遊功能提升和黃陂甘露山文旅城建設等重點項目,將武漢打造成為展示長江文明的國際都市旅遊目的地、國際濱水旅遊名城和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發揮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的引領和輻射作用,以及武漢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快速便捷的對外交通優勢、業已形成的經濟綜合優勢和整體領先的旅遊產業優勢,鞏固和強化其旅遊集聚功能、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功能,將武漢打造成為帶動全省、輻射中部地區、並在長江流域發揮重要作用的旅遊發展動力中心。
二、一江貫通
發揮長江貫穿全省千餘公里的優勢,著力打造以長江為主軸,以沿江城市為依託,以武漢、宜昌大型旅遊港為支撐,以武漢都市旅遊、長江三峽旅遊為龍頭,以遊船旅遊產品為主體的湖北長江黃金旅遊帶。深入挖掘長江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等文化資源,充分利用長江沿線河溪、山嶽、湖泊、濕地、森林等生態資源,推出一批國家旅遊風景道、自駕游精品線路、水上旅遊航線和水陸組合旅遊產品,將湖北長江黃金旅遊帶打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大河文化旅遊廊道和旅遊經濟帶。同時,加強長江支流漢江、清江沿線旅遊資源整合和旅遊線路集成,打造漢江文化旅遊廊道和文旅融合產業帶,打造八百里清江畫廊。
三、三區聯動
立足西部、中部、東部的旅遊資源特色、旅遊發展階段、旅遊發展定位等實際,以差異化開發、聯動式發展為著力點,打造特色鮮明、相得益彰的三大旅遊區域。
西部山水生態旅遊區包括宜昌、十堰、恩施、神農架,是旅遊資源富集、山水特色顯著、景觀價值獨特、品牌影響廣泛的黃金區域,是湖北旅遊重點發展區域。發揮宜昌市旅遊集散功能,以長江三峽、清江畫廊、武當山、丹江口水庫、神農架、恩施大峽谷、騰龍洞、唐崖土司城等旅遊景區為依託,協同發展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全面提升旅遊品質,強力支撐湖北建設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著力展示湖北對外旅遊新形象。
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QQ圖片20220129202100.png
中部歷史文化旅遊區包括襄陽、荊州、荊門、隨州、仙桃、潛江、天門,以歷史文化體驗、主題公園遊樂、森林湖泊度假、鄉村觀光休閒、紅色旅遊教育為特色,是湖北旅遊加快發展區域。發揮襄陽市旅遊集散功能,以古隆中、唐城、荊州古城、荊州方特主題樂園、明顯陵、大洪山、炎帝神農故里等旅遊景區為依託,加快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提高旅遊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力彰顯湖北作為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QQ圖片2.png
東部人文休閒旅遊區包括黃岡、黃石、孝感、鹹寧、鄂州,以紅色文化體驗、山地休閒度假、鄉村觀光休閒、溫泉康養旅居、工業文明展示、中醫藥健康休閒為特色,是湖北旅遊接續發展區域。大力發展國內旅遊,努力做大旅遊規模,將大別山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紅色旅遊基地,將溫泉旅遊、鄉村旅遊打造成為全國知名旅遊品牌,同時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和全省影響的旅遊景區。
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QQ圖片3.png
四、六山支撐
發揮湖北山地廣布、類型多樣的資源優勢,強化名山對湖北旅遊發展的促進作用,努力形成“六山支撐、群山跟進”的山地旅遊發展新格局。堅持差異化開發、特色化發展,打造和唱響武當山文化旅遊、神農架生態旅遊、武陵山地質旅遊、大別山紅色旅遊、大洪山休閒旅遊、九宮山避暑旅遊等品牌。發揮“六山”的示範和引領作用,綜合利用各類山地旅遊資源,推動全省山地旅遊整體發展。
五、九湖潤澤
發揮湖北“千湖之省”的資源和品牌優勢,突出湖泊對湖北旅遊的品牌彰顯和發展促進作用,做大湖泊旅遊,努力形成“九湖引領、千湖競發”的湖泊旅遊發展新格局。堅持觀光、休閒、度假並重,加強湖泊、岸線旅遊資源整合,打造形成東湖、洪湖、梁子湖、丹江口水庫、漳河水庫、仙島湖、洈水湖、陸水湖、富水湖等知名湖泊旅遊品牌。發揮“九湖”的示範和引領作用,綜合利用各類湖泊旅遊資源,推動全省湖泊旅遊整體發展。
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QQ圖片4.png
第四章 建設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一、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
按照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要求,進一步提升黃鶴樓、三峽大壩、武當山、神農架、恩施大峽谷等5A級旅遊景區和武當太極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品質,力爭1—2家進入世界級旅遊景區行列。將“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整體打造為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品牌,並連線恩施大峽谷、騰龍洞等旅遊景區,形成集中展示湖北旅遊精華、世界知名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帶。推進三峽大瀑布、龜峰山、明顯陵、神農故里、荊州古城等創建5A級旅遊景區,推進三峽旅遊度假區等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以核心旅遊景區為引領,推動湖北旅遊全域發展,構建多層級、多元化旅遊景區體系,實現4A級旅遊景區市州全覆蓋,並在半數以上市州集群化發展。
二、創建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
按照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要求,進一步提升武漢、宜昌、襄陽、十堰等城市的旅遊功能,力爭2家進入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行列。支持荊州、恩施、鹹寧、隨州、黃岡等一批旅遊資源富集、旅遊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配套旅遊要素,完善旅遊功能,提升旅遊形象,創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旅遊休閒城市。按照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要求,支持武漢市黎黃陂街、戶部巷-紅巷、曇華林和襄陽市襄城北街等開展創建活動,力爭3家以上進入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行列。支持已創建為省級旅遊名街和其他綜合條件好的街區創建省級旅遊休閒街區,力爭創成10座省級旅遊休閒城市和30個省級旅遊休閒街區。
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QQ圖片5.png
三、打造文化主題突出的國際化精品旅遊線路
挖掘文化內涵,發揮區域特色,以旅遊城市為依託,以核心旅遊景區為引領,加強旅遊資源整合,推動旅遊要素聚集,打造武漢都市之旅、宜昌長江三峽之旅、十堰武當山問道之旅、神農架探秘之旅、襄陽三國文化之旅、恩施土家風情之旅、荊州楚文化之旅、隨州炎帝尋根之旅、黃岡大別山之旅等九條精品旅遊線路。加強我省與全國核心旅遊景區、精品旅遊線路的對接,打造跨省域精品旅遊線路。發揮4A級旅遊景區的區域帶動作用,培育一批市域、縣域精品旅遊線路。
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QQ圖片6.png
四、完善適應國際化需求的綜合性旅遊要素
(一)旅遊住宿。
最佳化旅遊住宿業結構,構建以大眾住宿設施為主體,高等級旅遊飯店為補充,以民宿、主題酒店等非傳統旅遊住宿設施為特色的產品供給結構,實現高等級旅遊飯店增長20%以上,高等級旅遊民宿增長100%以上。推動大眾住宿規模化、品牌化、連鎖化發展,最佳化大眾旅遊住宿空間布局。提升武漢旅遊住宿國際化水平,提升宜昌、襄陽、荊州、十堰、恩施等城市旅遊住宿品質。推動全省非傳統旅遊住宿體系建設,形成公寓式酒店、社會旅館、民宿和懷舊火車酒店等特色住宿設施有序發展的新格局。
(二)旅遊餐飲。
推動建設特色美食街、美食城,引導全國知名社會餐飲品牌來鄂布局設點,促進社會餐館面向旅遊者提供優質服務。引導星級飯店、遊船推廣和創新楚菜品牌,鼓勵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省級及以上旅遊度假區開發特色旅遊餐飲。培育縣域旅遊美食品牌,評選旅遊美食工匠,推出一批餐飲服務質量高、荊楚文化韻味濃、區域內外影響大的特色旅遊美食。加大對餐飲名店、美食品牌的支持力度,出台旅遊餐飲服務質量標準,不斷提高旅遊餐飲發展水平。
(三)旅遊購物。
最佳化旅遊購物場所空間布局,形成以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等旅遊服務場所為主體,城市特色購物街區、購物中心等為重點,機場航站樓、火車站候車廳、高速公路服務區等為補充的旅遊購物場所格局。支持武漢、宜昌、襄陽打造全省時尚旅遊購物城市,荊州、十堰、恩施、黃石等打造特色旅遊購物城市,各縣(市、區)建設特色旅遊購物基地,高速公路服務區開闢特色旅遊購物區。宣傳推廣我省優質工農業產品,創新開發特色旅遊收藏品,拉動和滿足旅遊者多樣化購物需求。
(四)旅遊車船。
積極發展長江三峽遊船旅遊,引導新建和改擴建適合高峽平湖度假需求的星級遊船,發展新型環保觀光遊船、遊艇,形成以高峽平湖品質度假游和特色休閒遊相結合、峽江攬勝與支流觀光相結合的三峽遊船旅遊產品體系。延伸長江旅遊線路,引導遊船企業開闢長江中下游休閒度假旅遊產品。發揮江河縱橫、湖泊密布的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城市夜遊船、湖泊觀光船、水鄉休閒船,完善水上旅遊產品體系。鼓勵興辦專營、主營旅遊業務的汽車客運企業,引導社會汽車運營企業、汽車租賃企業、汽車俱樂部企業拓展旅遊業務,推動旅遊汽車運輸業發展。建設自駕車旅居車營地,推動露營旅遊發展。
(五)旅行社。
推動全省旅行社高質量、差異化發展,形成以龍頭旅行社為引領,以大型旅行社為支撐,中小型旅行社蓬勃發展的新結構,健全完善旅行社業務批發零售分工體系。鼓勵旅行社加強線路創意開發、強化旅遊產品體驗、增強社交場景設計、提升個性服務品質,不斷最佳化旅遊線路服務供給。支持大型旅行社拓展線上、整合業內、延伸業外、覆蓋境外,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支持中小型旅行社針對特定旅遊消費需求,走特色化、專業化發展之路。
湖北省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QQ圖片7.png
第五章 拓展旅遊發展重點領域
一、深化發展文化旅遊
(一)建立文旅互促機制。
圍繞提高湖北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將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文化故事融入景區景點,把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納入旅遊線路、遊程項目、講解導覽中,豐富旅遊內涵,提升旅遊品質。提升硬體和最佳化軟體並舉,提高服務品質和增強文化體驗並重,在旅遊設施、旅遊服務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內涵,體現人文關懷。圍繞彰顯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突出文化主題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區、編排旅遊線路、講解旅遊產品,通過旅遊渠道讓荊楚文化精彩呈現、廣泛傳播、深入人心、走向世界,使在鄂旅遊過程成為中國人、世界華人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成為五洲遊客體驗中華文化、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
(二)建設文旅融合項目。
在有效保護基礎上,促進紅色文化、長江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民族文化等的旅遊化利用,策劃和建設一批體現文旅融合發展的重大項目。支持建設以文旅融合為主體的城市新區、城鄉功能區,推動不同類型的城市新區、城鄉功能區體現文旅融合功能。支持建設文化項目和旅遊項目相結合的文旅小鎮、文旅綜合體,引導旅遊景區、遊客服務中心、自駕車房車營地等旅遊項目通過豐富文化元素提檔升級,鼓勵非遺小鎮、考古遺址公園、文化公園等文化項目通過服務遊客需求放大效應。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劇院、非遺展示館等文化場所加強旅遊功能建設,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間。
(三)豐富文旅融合業態。
推動非遺展示表演、文藝演出、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經營活動進景區,促進景區業態提質升級。加強傳統村落、文化節慶、民俗活動、城鄉生活等的旅遊化利用,推出一批文化旅遊新產品。積極發展影視旅遊,打造唐城、漢城、百里荒等影視旅遊品牌,推動全省影視拍攝基地聯盟結合旅遊創新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演藝業,通過提升和新創相結合,打造3-5部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旅遊演藝節目。加快文創產品的市場化、產業化進程,提升旅遊購物水平。加快音樂、藝術品、創意設計、動漫、遊戲等文化業態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創新文旅業態。支持旅遊企業、文化企業拓展經營領域,推動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遊為主業,以融合發展為特色的骨幹企業。
(四)培育文旅融合品牌。
以紅色文化、長江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民族文化等為載體,培育武漢都市、長江三峽、神農秘境、世界遺產、浪漫楚風、智慧三國、大別山水、始祖炎帝、清江風情、健康養生、紅色生態、平原水鄉、四季賞花等文化旅遊特色品牌,打造原創IP,講好湖北故事,塑造湖北名片。豐富“靈秀湖北”品牌內涵,建立、推廣城市文化和旅遊形象品牌體系。加強文化和旅遊一體創建,推出一批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以及文旅名縣名鎮名村等文旅品牌。推進節慶活動的文旅融合,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旅遊節慶、展會。推動文化傳播、旅遊推廣一體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平台共用、彼此賦能、互動增效,打造“荊楚文化走世界”“荊楚文化絲路行”“五洲遊客聚湖北”“荊楚文化導遊說”等文旅融合宣傳品牌。
(五)實施文明旅遊創建工程。
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實施文明旅遊創建工程,推進文化賦能、文明促旅,整治不文明行為,形成新時代文明旅遊新風尚。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旅遊發展全過程,拓展旅遊的價值引導、文化薰陶、道德教育功能。創建文明旅遊城市、文明旅遊景區、文明旅遊企業,選樹文明旅遊工作先進個人,評選文明遊客,並予以宣傳推廣,在全社會營造文明旅遊的良好氛圍。
二、大力發展紅色旅遊
(一)最佳化紅色旅遊發展布局。
挖掘紅色旅遊資源,培育紅色旅遊品牌,構建“一核心、兩基地、多節點、全省域”的紅色旅遊空間布局。以“英雄城市”為主題,弘揚近代首義文化、現代革命文化、新時期抗洪精神和新時代抗疫精神,把武漢建設成為全省紅色旅遊核心、全國重要紅色旅遊城市。推動大別山和洪湖紅色旅遊基地建設,發揮兩地旅遊資源綜合優勢,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相促進,構築以紅色為魂、以綠色為體的複合型旅遊產品,將兩地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的紅色旅遊目的地。發揮大悟、陽新、鹹安、曾都、宜城、鶴峰、鹹豐等節點作用,打造省內有影響的紅色旅遊目的地。推進省域紅色旅遊整體發展,實施“雙十雙百”紅色旅遊品牌建設工程,推出十大經典景區和十條精品線路,新建、改擴建100家紅色文化主題場館,培育100家紅色基因傳承基地。
(二)鞏固拓展傳統紅色旅遊。
加快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建設,與相關省市長征紅色旅遊協同發展。加強與河南、安徽、湖南、重慶等省市紅色旅遊資源的聯動開發,推出一批跨區域紅色旅遊主題線路。鞏固、提升武漢—麻城—紅安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武漢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黃岡市大別山紅色旅遊區、湘鄂西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孝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等有代表性的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引領省域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經典景區建設。以湘鄂贛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鶴峯縣五里坪系列景區、新四軍第五師舊址群、忠堡大捷遺址及烈士陵園等重點紅色旅遊景區為依託,整體開發全省紅色旅遊資源,全面推廣紅色旅遊產品,並使之成為全省旅遊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紅色革命文化研學,通過紅色故事場景化、紅色事跡角色化、紅色生活日常化等手段,提升一批紅色旅遊景區(點),開發一批融教育性、知識性、文化性、體驗性於一體的紅色研學旅行產品。
(三)加快發展當代紅色旅遊。
挖掘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模範人物、先進事跡中蘊含的紅色精神,打造一批當代紅色旅遊景區,形成其與傳統紅色旅遊互動發展的新格局。實施當代紅色旅遊“四個一批”示範工程,培育一批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荊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等重大現代工程為載體的當代紅色旅遊展示基地,推出一批以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國有企業為依託的當代紅色旅遊體驗項目,建設一批以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等人物先進事跡為內涵的當代紅色旅遊教育園區,打造一批以戰疫、戰洪、戰貧等特定事件為主題的當代紅色旅遊故事場館。以“四個一批”示範工程帶動當代紅色旅遊資源綜合利用,推出一批當代紅色旅遊產品,弘揚新時代紅色精神。
(四)提升紅色旅遊發展質量。
加快紅色旅遊資源的景區化進程,創建一批以紅色文化為主要特色和載體的A級旅遊景區,其中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增加3家以上。推進紅色參觀點的產品化轉型,完善“以紅為魂”的旅遊要素體系,將紅色考察、紅色研學、紅色研修、紅色教育等活動升級為紅色旅遊體驗產品。推進紅色旅遊與生態旅遊、鄉村旅遊、文化旅遊、工業旅遊等的融合發展,培植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複合型旅遊產品。促進紅色旅遊業態創新,支持紅色旅遊文藝創演、紅色旅遊商品開發和紅色旅遊食宿設施建設。強化科技支撐,豐富紅色旅遊展陳與體驗,推進紅色旅遊景區的數位化改造。
三、全面發展鄉村旅遊
(一)構建鄉村旅遊體系。
推動鄉村旅遊轉型升級,加快形成縣—鎮—村遞次推進,鄉村旅遊景區和要素連點成線、聚線成片的鄉村旅遊發展網路,努力打造“到荊楚名縣、進荊楚名鎮、訪荊楚名村、逛荊楚名街、品荊楚群藝、走荊楚綠道、賞荊楚美景、住荊楚人家、嘗荊楚美食、帶荊楚好禮”的鄉村旅遊新格局。創建20個旅遊名縣(區)、100個旅遊名鎮、200個旅遊名村、300個鄉村美景,提高鄉村旅遊在全省旅遊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和比重,鄉村旅遊接待人次和綜合收入達到全省旅遊規模的四分之一以上。
(二)打造特色旅遊片區。
推動旅遊發展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實現旅遊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賦能旅遊發展的良性循環。推出一批觀光產業園區,建設一批鄉村體驗項目,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休閒漁業綜合體,著力培育農業觀光、四季花香、山村度假、湖泊休閒、生態康養、農家體驗等鄉村旅遊產品體系,逐步形成武漢環城遊憩休閒、江漢平原水鄉、宜昌柑橘之鄉、恩施土苗風情、鄂西北山地生態、鄂東四季花木等六大鄉村旅遊片區。
(三)培育鄉村旅遊品牌。
鞏固湖北旅遊名鎮名村品牌,拓展文旅融合領域,創建一批湖北旅遊名鎮名村,引領和帶動鄉村旅遊全域發展。推進鄉村旅遊景區標準化管理,創建一批鄉村型A級旅遊景區、生態旅遊示範區、旅遊度假區和其他品牌旅遊區。推動鄉村旅遊資源特色化開發,分別打造景觀農業、農業產業園、賞花基地、農事生活、休閒莊園、漁家風情園、旅遊營地、文化活動等鄉村旅遊示範品牌。持續擴大“荊楚鄉村文化旅遊節”影響,打造一批鄉村旅遊節慶品牌。
(四)創新鄉村旅遊要素。
推進精品鄉村民宿建設,形成一批鄉村民宿集聚區和民宿示範村,提升鄉村旅遊住宿品質。推動鄉村農副產品、農家特產、手工藝品、非遺產品等向鄉村旅遊商品轉型,建設鄉村旅遊後備箱基地和其他購物市場,繁榮鄉村旅遊購物業。打造一批影響廣泛、民眾喜愛的荊楚群藝名品,增強鄉村旅遊吸引力。挖掘鄉村美食資源,推出一批鄉土餐館,打造舌尖上的荊楚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文化創意集聚發展,形成一批有影響的鄉村文創基地。最佳化鄉村旅遊配套設施,建設一批集文化、生態、景觀、交通、休閒功能於一體的“荊楚鄉間綠道”。推動鄉村休閒要素聚集和業態升級,形成一批鄉村文旅消費集聚區。
第六章 推進旅遊與各行業融合發展
一、與科技融合發展
實施“網際網路+旅遊”工程,推動雲計算、物聯網、AR/VR、全息投影、無人駕駛、表演機器人等新興技術在旅遊領域的套用,培育新型旅遊業態。加快旅遊數位化步伐,推廣雲旅遊、雲演藝、雲娛樂、雲直播、雲展覽、雲購物等新型消費模式。推動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等引進高科技支撐的旅遊項目,推動主題公園、旅遊演藝在空間聲場設計與仿真技術上的創新。強化旅遊科技支撐,提升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旅遊裝備研發與套用、旅遊管理與服務、遊客體驗的科技含量。加強理論研究和實際套用,積極申報文化和旅遊科技研究項目,積極創建旅遊與科技融合示範區、示範企業。大力發展科技旅遊,依託武漢東湖科學城、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和全省科技園區、科研院所、科技館等科技資源,推出一批科技旅遊產品。
二、與工業融合發展
挖掘工業遺址遺蹟資源,推進工業企業、設施的旅遊化利用,開發工業遺產主題公園、工業文化博物館、城市工業景區、虛擬展覽館、生產工藝體驗館等工業旅遊核心景點,形成多樣化工業旅遊產品體系。打造以武漢漢冶萍公司-漢陽鐵廠舊址,黃石漢冶萍公司-大冶鐵廠舊址、華新水泥廠舊址、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鹹寧赤壁二三四八蒲紡總廠舊址、湖北省趙李橋茶廠舊址,襄陽老河口湖北5133廠舊址等為代表的工業遺產遺蹟主題線路,以武漢平和打包廠、沙市洋碼頭文創園等為代表的工業文化創意主題線路,以寶武鋼鐵、東風汽車、三峽大壩、葛洲壩、丹江口大壩、黃鶴樓酒廠等為代表的現代工業生產主題線路。支持重點工業企業生產旅居車、遊輪遊艇、景區索道、遊樂設施和數字導覽設施等,促進旅遊裝備製造業發展。
三、與康養融合發展
加快旅遊與健康、醫療、養老、養生等康養業態聯動發展,開發中醫養生、太極養生、溫泉養生、森林氧療、運動康養等特色化康養旅遊產品,推出一批康養旅遊目的地。支持武漢、宜昌、十堰、恩施等地發展康養醫療、康養體育、康養食品等產業,創建旅遊主導的康養產業試驗區。支持鹹寧、隨州、孝感、黃岡等地發展康養溫泉,建設一批溫泉特色康養旅遊區。支持十堰、神農架、恩施、黃岡、鹹寧等地創建康養旅遊示範基地、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
四、與體育融合發展
推動旅遊與健身休閒、競賽表演、特種運動融合發展,創建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打造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體育旅遊目的地。支持各地承接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開發體育類旅遊產品,支持旅遊景區舉辦各類賽事活動。積極發展馬拉松、腳踏車、滑雪、垂釣、登山等戶外運動項目,鼓勵旅遊景區增設航空運動、山地運動、水上運動、冰雪運動等項目,建設一批體育旅遊示範基地。積極發展冰雪旅遊,培育1-2個具有全國影響的滑雪度假地,將湖北打造成為南方冰雪旅遊示範區。推進體育場館、體育設施配套旅遊服務功能,引導體育場館、設施向遊客開放。
五、與商業融合發展
推動商業文化街、美食休閒街、歷史文化街、民俗風情街、中央商務區、地標性商圈、特色酒店集聚區拓展旅遊服務功能,形成一批商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培育和引進國內外大型會議、展覽、論壇、節事活動,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集商務休閒、專業展覽、創意策劃、商貿購物、物流集散、餐飲住宿、教育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會展中心和商務旅遊集聚區,打造全國有影響的商務旅遊目的地。發揮武漢、襄陽、宜昌自貿試驗區綜合優勢,發展跨境貿易、跨境物流等業務,建立區域旅遊商品交易集散中心。
六、與教育融合發展
挖掘和釋放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的“書本”功能,引導中小學生“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培育研學旅行新業態。推動研學旅行全域布局,建設多層次、多類別研學基地,推出涉及自然知識、歷史文化、革命教育、科學普及、生命安全、傳統禮儀等領域的系列研學課程,形成一批特色研學旅行產品,把湖北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研學旅行目的地。把開展研學旅行和加強青少年教育結合起來,寓教於游,促進中華文化認同,擴大中華文化影響,放大研學旅行的綜合效應。
第七章 提升旅遊公共服務能力
一、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呼南高鐵規劃落地,與鄭萬高鐵、武西高鐵、沿江高鐵等形成全省“快進”鐵路交通體系。進一步最佳化高速公路布局,加密快速交通網路。推進通景公路建設,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有兩種快速交通方式通達,4A級旅遊景區、省級旅遊度假區通達二級以上等級公路,3A級以下旅遊景區通達等級公路。建設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一批旅遊風景道,配套建設自駕車房車營地等體驗式設施。加快“慢游”交通體系建設,積極建設觀光慢火車、休閒步道、腳踏車道等設施。支持建設服務旅遊的通用航空機場、港口、停車場、加油站、服務區等交通基礎設施。
二、提高智慧旅遊服務水平
加強智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全省等級旅遊景區和旅遊企業實現5G信號全覆蓋,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省級及以上旅遊度假區達到國家智慧景區標準,全省分時預約、流量監控、智慧型導服等功能不斷完善。創建一批智慧旅遊城市、鎮村、景區、企業,支持旅遊集散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旅遊營地、旅遊停車場、旅遊廁所、旅遊解說體系智慧化改造。提升行業智慧化管理水平,培育一批智慧旅遊示範項目,提升“一部手機游湖北”智慧文旅服務平台功能。推動相關部門數據資源對文化和旅遊部門開放共享,建立旅遊信息資源已分享資料夾,提高管理效能。
三、構建旅遊集散服務體系
以強化交通銜接、旅遊集散功能為中心,加強火車站、汽車客運站、機場、碼頭與市區的交通銜接,著力構建三級旅遊集散體系。支持武漢建設高水平服務國內外遊客的I級旅遊集散中心,宜昌、襄陽、十堰、恩施、荊州建設服務國內外遊客的Ⅱ級旅遊集散中心,黃岡、鹹寧、荊門、隨州、孝感、黃石、鄂州、神農架、仙桃、天門、潛江建設以服務國內遊客為主的Ⅲ級旅遊集散中心。推動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省級及以上旅遊度假區、旅遊資源豐富的縣(市、區)建設具有旅遊集散功能的遊客服務中心。增強遊客服務中心、諮詢中心的旅遊公共服務功能,引導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拓展旅遊服務功能。
四、完善旅遊行業標識系統
推進旅遊標識系統全域覆蓋,實現旅遊標識內容標準化、規範化、國際化。重點設定高速公路通往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城際公路和城市道路通往3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的交通引導標識,城市公共場所標識,遊客集散(服務)中心標識,旅遊景區導覽標識、解說系統及停車場、餐飲、廁所、急救等服務設施標識等。鼓勵實施中、英、日、韓等多語種標識,鼓勵旅遊景區等旅遊服務場所設定具有文化特色的個性化導覽標識。加強部門協同,統籌建設旅遊標識系統與其他各類標識體系,實現旅遊標識、城市標識、公共標識、特殊標識等相得益彰。
五、深入推進旅遊廁所革命
鞏固“廁所革命”成果,持續推動旅遊廁所標準化建設,實現遊客行程所及的旅遊服務場所都有相應標準的旅遊廁所,並與遊客規模、性別構成、特殊人群需要等相適應。推進A級旅遊景區廁所建設,全省A級旅遊景區廁所全部達到A級及以上質量等級;4A級旅遊景區廁所以2A級為主,3A級廁所不少於30%;5A級旅遊景區廁所以3A級為主。加快通景公路沿線、自駕車營地等的A級旅遊廁所建設,加大城市文化休閒街區旅遊廁所覆蓋密度。支持旅遊廁所家庭衛生間建設,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省級及以上旅遊度假區家庭衛生間覆蓋率達到100%。引導城鄉廁所、交通廁所更好服務遊客需求,鼓勵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廁所對遊客開放。鼓勵旅遊景區、文博場所購買、租賃移動廁所,緩解旅遊旺季遊客如廁難問題。提高旅遊廁所建設質量,注重生態理念、科技含量、文化特色、景觀價值相統一。
第八章 開發國內外旅遊客源市場
一、構建旅遊形象品牌體系
在總結“靈秀湖北”旅遊形象品牌推廣成效和不足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湖北地理、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緊密結合湖北旅遊資源和產品特色,借鑑國內外經驗,重新概括和提煉湖北旅遊形象品牌。與此同時,在知音江城、詩畫宜昌、楚韻荊州、人文黃岡、長壽荊門、香泉鹹寧、硒有恩施、神韻隨州、秘境神農、人間仙桃等旅遊形象品牌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和提煉各市州旅遊形象品牌。在打造城市旅遊形象品牌的同時,結合推廣核心旅遊景區、精品旅遊線路、特色旅遊設施,提煉和推出多層次旅遊形象品牌,構建湖北旅遊形象品牌體系。
二、形成多元旅遊產品結構
推進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專項旅遊產品相結合,提升山水、名勝、鄉村、工程等觀光旅遊產品,積極發展山地、森林、湖泊、溫泉等度假旅遊產品,大力拓展漂流之旅、賞花之旅、品茶之旅、紅色之旅、工業之旅和體育運動、中醫養生、文化體驗、研學旅行等專項旅遊產品。推進國際旅遊、國內旅遊、省內旅遊產品相結合,推出面向歐美市場的長江三峽之旅、武當山之旅、神農架之旅等休閒度假旅遊產品,以及面向日本、韓國、東南亞和港澳台等特定市場,以三國文化、荊楚文化為主體的研學旅遊、文化體驗產品;提升面向國內市場、省內市場的多樣化、全域化旅遊產品,拓展市內游、郊野遊、環城游等短途休閒旅遊產品。推進大眾旅遊、高端旅遊產品相結合,基於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空間的容量,探索推出面向高端消費人群的定製化、差異化、個性化旅遊產品。推進團隊旅遊、散客旅遊產品相結合,發揮團隊旅遊產品對散客的引導作用,提高散客旅遊產品品質。
三、凝聚旅遊宣傳推介合力
加強綜合宣傳,把旅遊推廣納入黨委、政府對外宣傳、交流、合作計畫之中,大力推進旅遊推介與省情外宣、文化交流、經濟合作、貿易推廣、友城互訪等的結合,借勢借力提升旅遊地位和形象。加強媒體宣傳,在中央電視台推廣湖北旅遊整體形象,在省內外各層級媒體和戶外載體推廣旅遊城市、旅遊景區、旅遊產品和線路。加強現場宣傳,邀請國內外旅行商、旅遊形象大使(代言人)、旅遊達人來鄂考察旅遊線路,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加強話題行銷,在旅遊形象宣傳和旅遊市場拓展中設定特定話題,引導社會輿論,放大眼球效應,創造、推廣一批旅遊新熱點。加強智慧行銷,利用短視頻、AR/VR技術、AI技術擴大市場影響,利用“兩微一端”、OTA平台、雲計算、大數據分析提高旅遊行銷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加強節事行銷,重點辦好中國(武漢)文化旅遊博覽會、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等展會、節慶活動,提升旅遊關注度和吸引力。加強事件行銷,利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交流活動中的重大事件,抓住湖北現代化強省建設中蘊含的旅遊推廣機遇,策劃組織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事件行銷活動。加強陣地行銷,依託中國駐外文化中心、旅遊辦事處和我省駐外機構,建設一批海外行銷推廣中心;擴大與主要客源省份、城市的行銷合作,鞏固和拓展國內旅遊宣傳陣地。
四、開拓國際旅遊客源市場
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大循環,鞏固港澳台地區、日本、美國、韓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主要客源市場,提升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義大利等重點客源市場,積極拓展其他區域客源市場,加快振興入境旅遊。引導出境旅遊市場規範有序發展,完善出境旅遊目的地安全警示制度,擴大境外旅遊保險、旅遊救援合作,支持建立海外旅遊接待網路。
第九章 提高旅遊綜合消費水平
一、最佳化旅遊消費結構
探索全時空旅遊模式,著力構建旅遊消費空間不斷拓展、旅遊消費業態不斷創新、旅遊消費方式不斷升級、旅遊消費收入不斷增長的新格局。提升城市旅遊消費水平,支持武漢、襄陽、宜昌、十堰、恩施創建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擴大旅遊景區和鄉村旅遊綜合消費,闖出有別於“門票經濟”的旅遊發展新模式。培育旅遊消費新領域,不斷拉長旅遊消費鏈條,建立起平日旅遊和假日旅遊相結合、白天旅遊和夜間旅遊相結合、線下旅遊和線上旅遊相結合、旺季旅遊和淡季旅遊相結合、景區旅遊和全程旅遊相結合的綜合旅遊消費體系。
二、擴大假日旅遊消費
完善節假日制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嘗試彈性作息,推動假日旅遊經濟、休假旅遊經濟發展。支持在節假日、中國旅遊日開展消費促進活動,推出惠民旅遊產品。豐富假日旅遊主題產品,最佳化假日旅遊消費結構,提升發展型和享樂型旅遊消費比例。鼓勵旅遊景區、文化場館、城市交通和其他服務遊客場所延長服務時間。加強假日旅遊調度,引導遊客避峰錯峰旅遊,最佳化利用旅遊資源和設施。
三、擴大夜間旅遊消費
大力發展夜間旅遊,支持武漢、襄陽、宜昌、荊州、鹹寧、恩施等城市,以及重點旅遊景區所在市、縣、鎮建設集多種消費於一體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推動夜間文旅經濟全業態發展,打造“夜遊”“夜秀”“夜演”“夜逛”“夜宴”“夜健”“夜讀”“夜營”“夜娛”“夜展”十大品牌。鼓勵城市商業中心區、商業街、商業綜合體延長營業時間,引導各類商業設施提升旅遊服務功能。提升夜間城市交通服務功能,開闢夜間公交線路,增加夜間公交班次,延長公交收班時間。鼓勵開展夜間消費促銷、夜間購物嘉年華、“文博奇妙夜”等活動,營造夜間旅遊消費氛圍。
四、擴大線上旅遊消費
創新旅遊消費模式,推動旅遊消費線上線下一體化,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其他有條件的景區開發全景VR、線上導覽、線上旅遊互動等產品,實現“旅遊上雲”,並與“一部手機游湖北”智慧文旅服務平台對接。支持國內主要電商平台和“一部手機游湖北”平台組織旅行社、景區、酒店、文化企業等開展線上旅遊消費促銷。支持各地開展線上旅遊業態創新,發展線上沉浸式體驗型旅遊消費,引導和培育特色旅遊消費。最佳化線上旅遊消費服務質量,規範線上旅遊服務商經營行為。
五、擴大淡季旅遊消費
加大淡季旅遊促銷力度、惠民力度,探索推出淡季旅遊套票,開發淡季旅遊專項產品。深化冬季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開展民俗節慶、文化演藝、品美食、打年貨、健康跑、花展、燈會等冬季主題旅遊活動,著力開發冰雪旅遊、室內溫泉、SPA康養、冬季研學等專項產品。發揮水潤、山朗、文厚等資源優勢,著力開發親水旅遊、避暑旅遊、暑期研學等專項產品,擴大夏季旅遊規模,提升夏季旅遊品質。
六、擴大二次旅遊消費
實施“住宿留客”工程,推動城市、鎮村由旅遊參觀地向旅遊居停地轉變,延長遊客停留時間,擴大旅遊綜合消費。推動“門票經濟”轉型,支持旅遊景區探索新型盈利模式,通過減免門票、擴大服務,提高綜合消費質量和水平。不斷延長旅遊消費鏈,豐富旅遊產品,配套旅遊要素,完善旅遊設施,改進旅遊服務,營造二次旅遊消費的良好環境。
第十章 強化旅遊發展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加強對旅遊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旅遊綜合協調機制,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行業主管的旅遊發展格局。每年召開全省旅遊發展大會,推動形成省級統籌、市縣主抓、上下聯動的旅遊發展合力。加強督查考核,將旅遊業發展納入省政府督查激勵範圍、納入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實施本規劃,明確規劃實施責任,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加強規劃監測評估,確保“十四五”時期全省旅遊業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二、完善支持政策
按照財政投入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要求,落實支持旅遊發展的財政政策。管好用好旅遊專項資金,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將旅遊領域符合條件的重點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範圍。依法依規落實國家支持旅遊發展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強重點旅遊項目用地保障,對發展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確需使用建設用地的,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地政策的前提下,探索新的供地方式。支持盤活利用存量工業用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依法依規發展旅遊業。加大旅遊項目金融支持,拓展重點項目融資渠道,引導符合條件的項目通過發行債券、私募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多種方式擴大融資。推廣旅遊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上市融資、再融資和併購重組,引導各類產業基金投資旅遊業。
三、最佳化營商環境
深入推進旅遊領域“放管服”改革,簡化辦事程式,壓縮審批時限,全面推行“一網通辦”。完善信用監管平台,加強行業信用評價體系、分類監管體系和套用體系建設。持續推進“網際網路+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規範旅遊市場秩序。推動旅遊領域對外開放政策在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爭取旅遊消費免稅等政策實施;用好武漢市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振興入境旅遊市場。建立定點幫扶、結對幫扶等服務旅遊企業的制度,解決旅遊企業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大力弘揚服務企業民眾“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精神,努力構建新型政商關係。
四、強化人才保障
加強旅遊人才體系建設,實施“荊楚旅遊人才”全員培訓工程和“荊楚旅遊英才”培養計畫,打造旅遊行政管理人才、旅遊經營管理人才、旅遊專業技術人才、旅遊技能型人才和新業態緊缺人才等五支人才隊伍。對接落實國家、省各項人才引進和扶持政策,加大高層次旅遊專業人才培育力度。將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地方重點人才支持計畫。充分發揮省內院校旅遊專業的積極性,加強重點學科和緊缺專業建設,培養高、中級旅遊管理人才。大力發展現代旅遊職業教育,培養適應旅遊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和管理服務人才。
五、提升治理水平
推進依法治旅,健全旅遊法規制度體系,培育旅遊行業組織,推動旅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旅遊標準化建設,建立覆蓋全行業的地方標準體系。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旅遊領域疫情防控、安全管理機制,強化有關部門安全監管責任。加強旅遊安全風險提示,強化旅遊市場安全綜合治理,確保交通、消防、衛生等重點環節安全和設備設施運行安全。健全旅遊突發事件應對機制,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建立旅遊產業大數據平台,加強旅遊產業統計監測和科學分析,及時為旅遊發展決策提供有效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