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魯仲連是齊國人。長於闡發奇特宏偉卓異不凡的謀略,卻不肯作官任職,願意保持高風亮節。他曾客游
趙國。
趙孝成王時,
秦王派
白起在
長平前後擊潰趙國四十萬軍隊,於是,秦國的軍隊向東挺進,圍困了邯鄲。
趙王很害怕,各國的救兵也沒有誰敢攻擊秦軍。魏安釐王派出將軍
晉鄙營救趙國,因為畏懼秦軍,駐紮在湯陰不敢前進。魏王派客籍將軍
新垣衍,從隱蔽的小路進入邯鄲,通過平原君的關係見趙王說:“秦軍所以急於圍攻趙國,是因為以前和齊湣王爭強稱帝,不久又取消了帝號;如今齊國已然更加削弱,當今只有秦國稱雄天下,這次圍城並不是貪圖邯鄲,他的意圖是要重新稱帝。趙國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為帝,
秦王一定很高興,就會撤兵離去。”平原君猶豫不能決斷。
這時,魯仲連客游
趙國,正趕上秦軍圍攻邯鄲,聽說魏國想要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就去晉見平原君說:“這件事怎么辦?”平原君說:“我哪裡還敢談論這樣的大事!前不久,在國外損失了四十萬大軍,而今,秦軍圍困邯鄲,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將軍
新垣衍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眼下,那個人還在這兒。我哪裡還敢談論這樣的大事!”魯仲連說:“以前我認為您是天下賢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並不是天下賢明的公子。魏國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兒?我替您去責問他並且讓他回去。”平原君說:“我願為您介紹,讓他跟先生相見。”於是平原君見新垣衍說:“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如今他就在這兒,我願替您介紹,跟將軍認識認識。”新垣衍說:“我聽說魯仲連先生,是齊國志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負職責,我不願見魯仲連先生。”平原君說:“我已經把您在這兒的訊息透露了。”新垣衍只好應允了。
魯仲連見到
新垣衍卻一言不發。新垣衍說:“我看留在這座圍城中的,都是有求於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於
平原君的人,為什麼還長久地留在這圍城之中而不離去呢?”魯仲連說:“世人認為鮑焦沒有博大的胸懷而死去,這種看法都錯了。一般人不了解他恥居濁世的心意,認為他是為個人打算。那秦國,是個拋棄禮儀而只崇尚戰功的國家,用權詐之術對待士卒,像對待奴隸一樣役使百姓。如果讓它無所忌憚地恣意稱帝,進而統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進東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順民,我所以來見將軍,是打算幫助
趙國啊。”
新垣衍說:“先生怎么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要請魏國和燕國幫助它,齊、楚兩國本來就幫助趙國了。”
新垣衍說:“燕國嘛,我相信會聽從您的;至於魏國,我就是魏國人,先生怎么能讓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魏國是因為沒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才沒幫助趙國。讓魏國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後,就一定會幫助趙國。”
新垣衍說:“秦國稱帝後會有什麼禍患呢?”魯仲連說:“從前,
齊威王曾經奉行仁義,率領天下諸侯而朝拜周天子。當時,周天子貧困又弱小,諸侯們沒有誰去朝拜,唯有齊國去朝拜。過了一年多,
周烈王逝世,齊王奔喪去遲了,新繼位的周顯王很生氣,派人到齊國報喪說:“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繼位的天子也得離開宮殿居喪守孝,睡在草蓆上,東方屬國之臣
田嬰齊居然敢遲到,當斬。”齊威王聽了,勃然大怒,罵道:“呀呸!您母親原先還是個婢女呢!”最終被天下傳為笑柄。齊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著的時候去朝見,死了就破口大罵,實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
新垣衍說:“先生難道沒見過奴僕嗎?十個奴僕侍奉一個主人,難道是力氣趕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嗎?是害怕他啊。”魯仲連說:“唉!魏王和
秦王相比魏王像僕人嗎?”新垣衍說:“是。”魯仲連說:“那么,我就讓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醬?”新垣衍很不高興不服氣地說:“哼哼,先生的話,也太過份了!先生又怎么能讓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然能夠,我說給您聽。從前,
九侯、
鄂侯、
文王是殷紂的三個諸侯。九侯有個女兒長的姣美,把她獻給殷紂,殷紂認為她長的醜陋,把九侯剁成肉醬。鄂侯剛直諍諫,激烈辯白,又把鄂侯殺死做成肉干。文王聽到這件事,只是長長地嘆息,殷紂又把他囚禁在
牖里監牢內一百天,想要他死。為什麼和人家同樣稱王,最終落到被剁成肉醬、做成肉干的地步呢?
齊湣王前往魯國,夷維子替他趕著車子作隨員。他對魯國官員們說:‘你們準備怎樣接待我們國君?’魯國官員們說:‘我們打算用十副太牢的禮儀接待您的國君。’夷維子說:‘你們這是按照哪來的禮儀接待我們國君,我那國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國巡察,諸侯例應遷出正宮,移居別處,交出鑰匙,撩起衣襟,安排幾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後,才可以退回朝堂聽政理事。’魯國官員聽了,就關閉上鎖,不讓齊湣王入境。齊湣王不能進入魯國,打算借道鄒國前往薛地。正當這時,鄒國國君逝世,王想入鏡弔喪,夷維子對鄒國的
嗣君說:‘天子弔喪,喪主一定要把靈柩轉換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靈位,然後天子面向南弔喪。’鄒國大臣們說:‘一定要這樣,我們寧願用劍自殺。’所以王不敢進入鄒國。鄒、魯兩國的臣子,國君生前不能夠好好地侍奉,國君死後又不能周備地助成喪儀,然而想要在鄒、魯行天子之禮,鄒、魯的臣子們終於拒絕齊湣王入鏡。如今,秦國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魏國也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都是萬乘大國,又各有稱王的名分,只看它打了一次勝仗,就要順從地擁護它稱帝,這就使得三晉的大臣比不上鄒、魯的奴僕、卑妾了。如果秦國貪心不足,終於稱帝,那么,就會更換諸侯的大臣。他將要罷免他認為不肖的,換上他認為賢能的人,罷免他憎惡的,換上他所喜愛的人。還要讓他的兒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妾,嫁給諸侯做妃姬,住在魏國的宮廷里,魏王怎么能夠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將軍您又怎么能夠得到原先的寵信呢?”
於是,
新垣衍站起來,向魯仲連連拜兩次謝罪說:“當初認為先生是個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傑出的高士。我將離開
趙國,再不敢談
秦王稱帝的事了。”秦軍主將聽到這個訊息,為此把軍隊後撤了五十里。恰好魏公子無忌奪得了
晉鄙的軍權率領軍隊來援救趙國,攻擊秦軍,秦軍也就撤離邯鄲回去了。
於是平原君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最終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設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熱時,平原君起身向前,獻上千金酬謝魯仲連。魯仲連笑著說:“傑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為他們能替人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解決糾紛而不取報酬。如果收取酬勞,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為,我魯仲連是不忍心那樣做的。”於是辭別平原君走了,終身不再相見。
此後二十多年,燕將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
燕王面前說燕將的壞話,燕將害怕被誅殺,就據聊城不敢回去。齊國田單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們死了很多,卻攻不下聊城。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進城去給燕將。信上寫道:
“我聽說,明智的人不違背時機而放棄有利的行動,勇士不迴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先顧及自己後顧及國君。如今您發泄一時的氣忿,不顧及燕王無法駕馭臣子,是不忠;戰死身亡,丟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齊國伸張,是不勇;功業失敗,名聲破滅,後世無所稱述,是不智。有這三條,當世的君主不以之為臣,遊說之士不會為之記載,所以聰明的人不能猶豫不決,勇士是不怕死的。如今是生死榮辱,貴賤尊卑的關鍵,這時不能決斷,時機不會再來,希望您詳加計議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見識。
況且,楚國進攻齊國的南陽,魏國進攻齊國的
平陸,而齊國並沒有向南反擊的意圖,認為丟掉南陽的損失小,比不上奪得
濟北的利益大,所以作出這樣的決策來執行。如今秦國派出軍隊,魏國不敢向東進軍;秦國
連橫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國的形勢就危機了;齊國放棄南陽,斷棄右邊的國土而不救,平定濟北,是權衡得失定下的決策。況且齊國決心奪回聊城,您不要再猶豫了,楚、魏兩國軍隊都先後從齊國撤回而燕國救兵又沒到。齊國全部的兵力,對天下別無謀求,全力攻打聊城,如果還要據守已經圍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辦不到的。而且燕國發生動亂,君臣束手無策,上下迷惑,栗腹帶領十萬大軍在國外連續打了五次敗仗,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卻被
趙國包圍,土地削減,國君被困,被天下人恥笑。國家衰敗,禍患叢起,民心浮動。如今,您又用聊城疲憊的軍民抵抗整個齊國軍隊的進攻,這如同墨翟一樣地善於據守了。缺乏糧食吃人肉充飢,沒有柴燒,燒人的骨頭,士兵卻沒有叛離之心,這如同
孫臏一樣擅長帶兵啊。您的本領已在天下顯現。雖然如此,可是替您考慮,不如保全兵力用來答謝燕國。兵力完好回歸燕國,燕王一定高興;身體完好地回歸本國,百姓好像重見父母,朋友們到一起都會振奮地稱讚、推崇,功業可得以顯揚。對上,輔佐國君統率群臣;對下,既養百姓又資遊說之士,矯正國事,更換風俗,事業名聲都可以建立。如果沒有回歸燕國的心志,就放棄燕國,摒棄世俗的議論,向東到齊國來,齊國會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貴得可以和
魏冉、
商鞅相比,世世代代稱孤道寡,和齊國長久並存,這也是一種辦法。這兩種方案,是顯揚名聲豐厚實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細地考慮,審慎地選擇其中一條。
我聽說,謀求小節的人不能成就榮耀的名聲,以小恥為恥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業。從前管仲射中桓公的衣帶鉤,是犯上;放棄
公子糾而不能隨他去死,是怯懦;身帶刑具被囚禁,是恥辱。具有這三種情況的人,國君不用他作臣子而鄉親們不會跟他來往。當初假使管子長期囚禁死在牢獄而不能返回齊國,那么也不免落個行為恥辱、卑賤的名聲。連奴卑和他同名都感到羞恥,何況社會上的輿論呢!所以管仲不因為身在牢獄感到恥辱,卻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恥辱,不以未能隨公子糾去死感到恥辱,卻以不能在諸侯中顯揚威名感到恥辱,因此他雖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過失,卻輔佐
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他的名聲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輝照耀著鄰國。曹沫作魯國的將領,多次打仗多次失敗,丟掉了五百里的土地。當初假使曹沫不反覆仔細地考慮,倉促計議就刎頸自殺,那么,也不免落個被擒敗將的醜名了。曹沫不顧多次戰敗的恥辱,卻回來和魯君計議。趁桓公大會天下諸侯的機會,曹沫憑藉一把短劍,在壇台上逼近桓公的心窩,臉色不變,談吐從容,多次戰敗丟掉的土地,一會兒功夫收回來,使天下振動,諸侯驚駭,使魯國的威名在吳、越之上。像這二位志士,不是不顧全小的名節和廉恥,認為一死了之,身亡名滅,功業不能建立,不是聰明的做法。所以摒棄一時的憤怒,樹立終身的威名;放棄一時的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業。所以這些業績和三王的功業爭相流傳而名聲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選擇其中一個方案行動吧!”
燕將看了魯仲連的信,哭了好幾天,猶豫不能自斷。想要回歸燕國,已經產生了嫌隙,怕被誅殺;想要投降齊國,殺死和俘虜的齊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後被污辱。長長地嘆息說:“與其讓別人殺死我,不如自殺。”就自殺了。聊城大亂,於是
田單進軍血洗聊城。歸來向齊王報告魯仲連的事,齊王想要封他
爵位。魯仲連聽後潛逃到海邊隱居起來,他說:“我與其富貴而屈身侍奉於人,還不如貧賤而輕視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以辯立功
在魯仲連的早期活動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談鋒機警的“辯士”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辯士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稷下學宮中的“天口駢”
田駢、“談天衍”
鄒衍等人大多務虛談玄,鬥嘴詭辯,將個人的思維能力和
語言表達能力發揮到盡致,而魯仲連則注意理論聯繫實際,為現實而辯,為國事而辯。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把愛國掛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將自己的辯才直接套用到幫助田單收復失地,光復齊國的鬥爭實踐中。
公元前284年,燕將
樂毅率五國聯軍橫掃齊國,半年內攻下齊七十餘城,除
莒和
即墨兩城外,齊國廣大地區慘遭淪陷。五年後,即墨守將田單率軍民眾志成城,頑強抵抗,以
火牛陣大敗燕軍,並乘勢以摧枯拉朽之勢進行了戰略大反攻,“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就在復國形勢一片大好之機,距魯仲連居住地不遠的狄邑(今
高青縣高城鎮)成了田單難啃的硬骨頭。
在攻打狄邑之前,魯仲連斷言田單短期內攻不下狄邑,結果魯仲連的話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單既苦惱又奇怪,就去向魯仲連請教。魯仲連直言相告田單,過去在
即墨時是“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上下一心,同仇敵;而隨著地位、境遇的變化,田單“黃金橫帶”,只顧養尊處優,“有生之樂,無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犧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攔路虎”,久攻不下。田單聽了魯仲連切中要害的分析後,恍然大悟,回去後親臨戰陣,揮旗擂鼓,一舉就攻克了狄城。過了不久,田單勢如破竹,一直打到魯仲連的故鄉——聊城城下。
由於
燕國將軍樂英(名將樂毅侄兒)堅守城池,死戰不降,田單攻城很不順利。正一籌莫展之機,魯仲連來了。因為魯仲連精通勢數,對當時齊、燕兩國的局勢和燕將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徹,把握準確,所以魯仲連提筆給燕國大將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裡,以“攻心為上”。在這封信中,魯仲連先是結合齊、燕兩國的局勢,諄諄告誡燕將死守孤城是非忠、非勇、非智;又站在燕將的角度上,分析歸燕、降齊的不同好處;最後又用曹沫和
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節,死小恥”是不明智的做法,勸誘燕將以“小節”而成“終身之名”,以“小恥”而立“累世之功”,放棄聊城。結果,魯仲連說到心坎里的一番話,令燕將心生絕望,自裁而死。。
就這樣,魯仲連用語言攻下了聊城,一箭書退敵百萬兵,創造了
中國軍事史和論辯史上的奇蹟。(事見《
戰國策·齊策六》)從魯仲連幫助田單攻狄、復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魯仲連不僅僅是聰慧過人、才智非凡的語言大師,不僅僅是善於排患解難、解人締結的及時雨和熱心腸,而且更是一個急公好義、有著強烈愛國思想和社會責任感、救民於水火的平民愛國者。他生於聊,居於狄,對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國家敗亡、山河破碎的亂世,對光復祖國充滿期望;是他兩次出山,助田單一臂之力的心理內因。
魯仲連不僅在破燕復齊的進程中出奇謀,立奇功,為光復祖國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在當時的國際外交舞台上,也能時刻以齊國利益為重,扶危濟困,仗義執言,一展齊國
高士的風采。其中“痛斥辛垣衍,義不
帝秦”的事跡廣為後世傳頌。據《戰國策·趙策三》和《
資治通鑑》的記載,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為了達到稱帝的目的,擴張疆土,包圍了
趙國的都城邯鄲。
魏安王得到這個訊息後急忙派大將
晉鄙火速馳援趙國。
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趙,寫信恐嚇
魏王,揚言誰救趙先攻擊誰。魏王收信後救趙決心發生動搖,命令晉鄙留兵於鄴(河北磁縣南;另一說是
湯陰)。既擺出救趙的姿態,又不敢貿然採取行動。他還派魏將辛垣衍秘密潛入邯鄲,想通過趙相
平原君趙勝說服
趙孝成王一起尊秦為帝,以屈辱換和平,以解邯鄲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內憂外患災禍頻仍的情況下,亂了方寸。正在這緊急關頭,在
趙國遊學的魯仲連出現了。
魯仲連做為一個齊國人在強秦圍困下的邯鄲城中出現,並非歷史的偶然。因為強秦圍困邯鄲的目的是為了稱帝,而秦稱帝對齊國的國際地位極為不利。如果秦稱帝,其他五國再一歸附,齊國的滅亡之日就屈指可數了。魯仲連通曉“勢數”,深諳國際力量的變化給齊國帶來的後果,於是他挺身而出,為了齊國的利益拚死一辯。在平原君
趙勝的引薦下,他見到了辛垣衍。
首先,他直截了當、一針見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聲明自己寧可“赴東海而死”也決不為之民,在魏國人面前顯示了齊國人不畏強暴、反抗虐行的決心。繼而具體指明了救趙的策略——迅速組建魏燕齊楚同盟,聯合起來救趙擊秦。當辛垣衍聲稱魏國不想救趙時,魯仲連舉了“
齊威王生而朝周,死則叱之”的例子力陳秦稱帝之害。
周天子活著的時候,齊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貧且微”,也不管“諸侯
莫朝”,可謂是忠誠之至,盡了臣子之禮;可周天子死的時候,僅僅因為齊國的使臣去晚了點,周的使臣就親赴齊地,揚言要斬威王。可見,帝和臣的關係是極不平等的,帝對臣的要求是苛刻嚴厲的,帝是“反覆無常”的。
魯仲連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為帝,必然要喪失國家自主權,必然要受秦的擺布和苛責,尊秦為帝,對魏國而言,
有百害而無一利。接著,當辛垣衍說畏秦,並恬不知恥的大放厥詞說秦和魏是主僕關係時,魯仲連先是用歸謬法得出“
秦王烹醢
梁王”的假設性結論來激怒辛垣衍,後又用紂虐三公、王輕視
鄒魯的例子來警示辛垣衍,尊秦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魯仲連說,鬼侯、鄂侯、文王,是
紂王的三個諸侯,對紂王是極端忠誠,畢恭畢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兒獻給紂王,紂王因為嫌他女兒醜就把他剁成了肉醬;鄂侯替鬼侯說情,講了幾句公道話,結果被紂王曬成了肉干;文王聽到鬼侯鄂侯的遭遇,僅僅表示了一下同情,嘆了口氣,紂王就把他關進牢里一百天,想趁適當的機會殺死他,可見,“帝”從來都是殘暴專橫,蠻不講理的。不管你赤膽忠心也好,不忠誠也罷,只要稍微違背了他的意願,惹他不高興,他就會對你橫加殺戮,視你為
草芥。
魯仲連向辛垣衍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訴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國甘願臣服
秦國,秦國也不會放過魏國。你越軟他就越欺負你,直至把你滅亡。魯仲連又說,樂毅破齊後遑遑如喪家之犬的齊王,就因為有過“東帝”的稱號,便不把
魯國和鄒國放在眼裡。明明是亡國之君,到人家國家裡避難,卻偏要擺出帝王的威嚴,吆三喝四,要這要那。魯國人準備用豬、牛、羊各十頭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魯國國君避開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鑰匙、撩起衣襟、端著几案在堂下侍候他進餐。鄒國國君剛剛去世,齊王弔唁時,竟讓鄒國人把國君的靈樞從北面移向南面,讓他坐北朝南弔唁。
魯仲連通過這個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國假如尊秦為帝,秦就會以帝的身份來苛求、命令魏做這做那,不會再把魏當成平等的諸侯來看待。到那時,魏將不會有尊嚴可言,只能任人擺布,任人宰割,“秦為刀俎,魏為魚肉”。最後,魯仲連又從
魏王和辛垣衍的個人角度有針對性的分析了他們尊秦為帝的下場。如果尊秦為帝,秦國會越來越野心膨脹,肆無忌憚。
秦王會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進入魏國的宮廷,會慢慢的讓梁王成為他玩弄於股掌之中的傀儡,會架空梁王,使他成為有名無實、完全聽命於秦的“買辦”。而那時的辛垣衍,也會因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設法排擠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尊位和榮華富貴。
由於魯仲連在連續重複述說尊秦為帝的危害的基礎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聽了坐立不安,最後改變了主張,聲稱自己再也不敢妄談尊秦為帝的事了。因而魯仲連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說辭取得了效果,大獲成功。魯仲連說服辛垣衍後,秦將為之震驚,後撤50里。再後來,魏國的
信陵君竊符救趙,解了邯鄲之圍。平原君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堅辭不受;又贈給魯仲連千金,魯仲連仍是堅辭不受。最後,棄金錢如糞土,視富貴如浮雲的魯仲連,甩下一句:“對於天下人來說,最可貴的品質,是為人排患解難,卻從不索取回報。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當,我不願做。”飄然而去。
從整個事件來看,魯仲連表現出了
齊之高士的愛國、清廉、仗義的高尚德操,顯示了自己過人的膽識、高超的智慧和
鞭辟入裡、簡潔含蓄的論辯藝術,真可謂智勇雙全、德才兼備。
人物評價
魏安釐王問天下之高士於子順,子順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仲連乎!”王曰:“魯仲連強作之者也,非體自然也。”子順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也。”(《資治通鑑》)
魏國國君安釐王問孔斌誰是天下高士,孔斌說:“世上沒有這種人;如果說可以有次一等的,那么這個人就是魯仲連了。”安釐王說:“魯仲連是強迫自己這樣做的,而不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說:“人都是強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不停地這樣做下去,就會成為君子;始終不變地這樣做,習慣與本性漸漸地融合為一體,那么就成為自然了。”
這段文章是魏國國君安釐王與孔斌議論天下高士的一段話。孔斌認為世無高士,“抑可以為次,其仲連乎!”而安釐王認為“魯仲連強作之者也,非體自然也”。孔斌認為人都是“強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這裡孔斌以魯仲連為例說明,人做事情要順應潮流,嚴於律己,不停地、始終不變地做下去,就可以成為君子,成為天下高士。
明代軍事家
袁可立在《
蓬萊閣懷古》一詩中讚頌道:“夙慕蓬萊仙,今到蓬閣上。神仙沓難求,海水空漭漾。秦皇蹤已沉,漢武終闕望。田橫五百人,至今堪惆悵。義城魯仲連,功成甘退讓。千載有同心,感時懷高尚。”
古風十 李白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古風三十六 李白
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
清風佐鳴琴,寂寞道為貴。一見過所聞,操持難與群。
毫揮魯邑訟,目送瀛洲雲。我隱屠釣下,爾當玉石分。
無由接高論,空此仰清芬。
胡雁拂海翼,翱翔鳴素秋。驚雲辭沙朔,飄蕩迷河洲。
有如飛蓬人,去逐萬里游。登高望浮雲,仿佛如舊丘。
日從海傍沒,水向天邊流。長嘯倚孤劍,目極心悠悠。
卷170_2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李白
霜台降群彥,水國奉戎旃。繡服開宴語,天人借樓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