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簡介
韓愈(七六八-八二四),字
退之,
南陽人。
貞元八年(七九二)進士。
唐憲宗時,曾隨同
裴度平定淮西
藩鎮之亂。在
刑部侍郎任上,他上書
諫迎佛骨,觸怒了
憲宗,被貶為潮州
刺史。後於
穆宗時,召為
國子監祭酒,歷任
京兆尹及兵部、
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著名的
散文家和重要詩人。他和
柳宗元政見不和,但並未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
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
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韓愈時代的詩壇,已開始突破了
大曆詩人的狹小天地。韓愈更是別開生面,也創建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他善於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
恢奇詭譎的情趣,給詩思渲染上一層濃郁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 另外
韓詩在藝術上有“
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亦有不小的影響。當然韓詩中也有追求詭譎怪誕的遊戲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
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文創作理論上: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
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
莊周、
屈原、
司馬遷、
司馬相如、
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
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文學主張
他在詩歌創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謂“
以文為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了“說理詩派”的詩風。當然,他的詩也存在著過分散文化、議論化的缺點,對後代有不良影響。
他在《
答李翊書》一文中說:“根之茂者,其實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所謂“根”或“氣”,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養、人格修養強調作家的道德修養和文學修養,對搞好創作的重要性。現存《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韓愈作為
修武人,曾多次遊歷縣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長詩《
題西白澗》,由此使西白澗也成為百家岩重要一景。 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淨寂滅、
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讚
孟子辟排
楊朱、
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
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
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
管仲、
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
藩鎮割據、
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
並無二致。這些複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學創作
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
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
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
脫化於《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
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
張中丞傳後敘》,融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學《
史記》、《
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
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
柳子厚墓志銘》、《
南陽樊紹述墓志銘》、《
貞曜先生墓志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
韓愈也有些“
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
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
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
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
贈序如《
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
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於虛構,接近
傳奇小說。
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
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
柔靡駢儷的文風。
傳世名言
世有
伯樂,然後有
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馬 說》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韓愈治學名聯)
·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原毀》)
· 親之割之不斷,疏者屬之不堅。
· 少年樂相知,衰暮思故友。
· 事業無窮年。
·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進學解》)
·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
·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韓集版本
代表作品
題解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分析
本文與《
馬說》同是宣揚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寫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獨運,用“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
馬群遂空”比喻“大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讚頌烏重胤慧眼識賢、善於
薦拔人才;又用“私怨於盡取”反襯烏公“為
天子得
文武士於幕下”的難得可貴,似“怨”而實頌,且比正面稱讚更為有力。文中也不直寫溫生之賢能,而是從多方面敘說溫處士出仕後給東都帶來的“不良”影響,反面襯出其過人之才,十分含蓄而巧妙。
名作
《馬說》
世有
伯樂,然後有
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
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
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
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
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鳴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
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啊!紀念館
潮州韓愈紀念館位於廣東
潮州市城東
筆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韓愈,由於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
法門寺佛骨到長安供奉的建議,觸怒了皇帝,被令處死,幸得宰相
裴度等講情,改貶為潮州
刺史。韓愈以
戴罪之身,在潮七個多月,把
中原先進文化帶到
嶺南,辦教育,驅鱷魚,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被潮人奉為神,潮人並將筆架山改稱
韓山,山下的
鱷溪改稱韓江。
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在
通判陳堯佐的倡導下建立韓祠。祠宇據地高曠,構造古雅,占地328平方米,系雙層垂檐建築。其下層為展覽廳,上層闢為“
韓愈紀念館”,閣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韓愈平身石像1尊。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築在比前進高出幾米的台基上,內供韓愈塑像。堂上有對聯:“闢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
儒風開嶺嬌;到官才八月,潮平鱷諸,於今香火遍
瀛洲。”祠內有歷代碑刻36塊,其年代最早者即蘇軾的《
潮州韓文公廟碑》,從城南移此,置正堂南牆下。祠內前後二進
樑柱,還分懸今人為重修
韓文公祠所題寫的匾額。韓祠倚山臨水,肅穆端莊。1988年,原侍郎亭舊址又新建了“
侍郎閣”(
韓愈曾任
刑部侍郎,人稱“
韓侍郎”),蘇軾為此寫下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記》,稱韓愈“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論。周圍為歷代韓祠碑刻和韓愈筆跡。
饒有趣味的是“傳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種讀法。庭園有碑廊,保存現代名人評價韓愈的書法碑刻。後山腰為侍郎閣,閣前有韓愈石雕頭像,閣內辭為韓愈生平展覽館。
陽山韓愈紀念館 位於廣東
陽山縣境內,這是為了紀念曾任陽山縣令的大文豪韓愈而修建。展廳內掛滿了韓愈在陽山留下的手跡石刻及歷代文人景
韓詩文的拓片。展廳內,有一張珍貴的韓愈全身像的拓片。在陽山
韓愈紀念館內,存有肖炳堃的摩刻附有詩及詩序,詩及詩序富有激情,讀後讓人嘆為觀止。
韓愈墓地
韓愈墓位於河南省
孟州市城西6公里
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
北望太行,南臨
黃河,是一片
丘陵地帶。墓冢高大,有磚石圍牆,翠柏蓊鬱,芳草芨芨,棗樹成林。墓前有韓愈祠,明代建築,三進院落,韓愈雕像坐於祠中。
韓愈墓始建於
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墓地處丘陵地帶,墓冢高10餘米,冢前建有祠堂,計有饗堂三間,門房三間。祠內共有石碑13通,記載有
韓愈生平事跡等。墓前院內有
古柏兩株,相傳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間
孟縣知縣仇汝瑚碑記:"唐柏雙奇",左株高5丈,圍 1.2 丈;右株高4丈,圍1.1丈。 1986年11月,公布為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