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背景
兩漢之際,古印度佛教傳到中國,開始只在少數百姓中流傳。漢亡以後,魏晉南北朝混亂時期,佛教得到廣泛流傳。中唐時代,是佛教鼎盛時期,與中本土的道教、儒學並稱"三教",互相爭立,形成鼎足之勢。佛教盛行後,嚴重影響唐朝政府的財政收入,給徵兵、勞役、官吏諸方面都造成嚴重困難,在人民中,積怨甚多。
歷史事件
鳳翔
扶風縣(今屬陝西省寶雞市)法門寺有一座佛塔,塔內藏釋迦牟尼指骨一節,稱為舍利,每三十年開一次塔,把舍利取出,讓人瞻仰、參觀,據傳開塔則歲豐人泰。元和十四年(819年)正值開塔之年,正月,憲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宮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於宮內,供養三日。此事件在全國引發一場浩大而狂熱的禮佛風潮,社會各階層趨之若鶩。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韓愈時任刑部侍郎,出於維護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目的,反對佞佛,上此表加以諫阻。他認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令入宮禁。"應該將這骨頭"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世之惑。"韓愈最後極為懇切地說:"佛如有靈,能作
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
怨悔。"表示願負得罪佛祖的一切責任。
唐憲宗接到諫表,大怒,要處死韓愈,當時大臣
裴度、
崔群出來說情,說韓愈"內懷至忠",應該寬恕,以鼓勵忠臣提意見。憲宗說:"韓愈說我奉侍佛教太過分,還可以容忍;他甚至說東漢以後,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么能說這荒唐的話呢?韓愈作為人臣,竟然狂妄到這個程度,怎么能赦免呢?"最後決定貶為
潮州刺史。
佛骨
佛骨是佛滅度後,火化所留下的遺骨、遺灰,稱為佛骨。又稱佛舍利,或單稱舍利,或以佛身部位而稱
佛頂骨、指骨、佛牙。
佛骨中以釋迦牟尼佛的舍利最為珍貴。據傳2500 年前釋迦牟尼涅盤,火化後弟子們從灰燼中得到了頭頂骨、牙齒、中指骨和84000顆舍利子。1987年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四枚舍利震驚中外,其中一枚被認為 是佛祖中指骨。
《
法苑珠林》卷四十分舍利為三:(一)骨舍利,其色白。(二)發舍利,其色黑。(三)
肉舍利,其色赤。
現已在南京發現“
佛頂真骨”,是世界上唯一一顆釋迦牟尼佛頭骨舍利,由一名名叫施護的印度人帶至南京。
原文
諫迎佛骨表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入中國,上古
未嘗有也。昔者
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
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
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競為
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材識不遠,不能深知先
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聖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維睿聖文武皇帝陛下,神聖英武,數千百年已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又不許創立寺觀。臣常以為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
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
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
業次。若不即加
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
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於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令入宮禁?
孔子曰:“
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行吊於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
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
懇悃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
誠惶誠恐。
影響
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還險些喪命。韓愈卒於長慶四年(824),過了二十一年,到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秋七月,詔天下佛寺僧尼並勒歸俗"。這是佛教"三武之難"的最後一次大劫難,又稱"會昌之難"。前兩次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詔令滅佛的法難。會昌之難,時間很短,到第二年五月,新上台的唐宣宗皇帝就"詔上京增置八寺,復度僧尼"。佛教極盛時,與官吏、百姓矛盾很深,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佛教受到嚴重打擊,元氣大傷,從此再也不能重現當年盛況。韓愈的文學地位大大擴大了他的反佛思想的影響。因此,可以說,韓愈的諫迎佛骨為
唐武宗滅佛作了輿論準備。韓愈作為文學家、儒學家對宋明時代也有深刻的影響,宋明時代,儒家辯論時常指對方為"釋教"、"禪學"。
朱熹把佛學當作當代的墨楊之學,要像孟子辟墨楊那樣,大破釋教,以"闢佛"為己任。總之,韓愈的諫迎佛骨,雖然在當時沒有明顯的實際效果,而在幾年、幾十年以後,他的反佛思想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