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生態良好的奮鬥目標和“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的要求。枸杞產業是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是集產、供、銷為一體的朝陽產業。近年來,隨著我省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枸杞產業以其較大的經濟生態效益,較廣泛的從業人員和較深遠的產業開發前景,成為農業經濟成長、農村建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枸杞產業的發展。2009年12月出台了《關於促進枸杞加工產業發展的意見》。2010年2月青海省首次召開省委林業工作會議,提出了“生態立省”戰略,積極培育和壯大枸杞、沙棘等林果產業,成為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在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按照“東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產業發展思路,抓住林業發展的有利時機,依託獨特的自然條件,積極培育枸杞資源,枸杞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同時由於青海省枸杞產業發展起步較晚,產業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枸杞種植規模偏小、產品加工轉化能力較低、品牌培育滯後等突出問題,制約著枸杞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為此,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做大做強枸杞產業的指示精神,青海省林業廳成立規劃編制組,從2011年6月開始,開展了大量調研工作,在對青海省枸杞產業發展現狀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並徵求相關部門和專家的意見,反覆論證,幾易其稿,編制完成了《青海省枸杞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今後十年(2011—2020年)青海枸杞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建設任務等,以指導青海省枸杞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一章
產業發展現狀近年來,我省依託柴達木盆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導向相結合,積極引導、扶持枸杞產業加快發展,枸杞種植初具規模、產銷兩旺、龍頭企業逐步壯大、農民增收致富效果顯著。同時由於青海枸杞產業發展起步較晚,枸杞產業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種植現狀
———枸杞種植初具規模,種植區域逐步擴大。青海枸杞種植目前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的都蘭、德令哈、格爾木、烏蘭等縣(市)。截至2010年,經過多年的精心栽培和科學管理,全省枸杞種植規模由2005年不足3.77萬畝迅猛發展到20.0萬畝(附表1)。其中諾木洪農場種植面積達5.4萬畝,成為國內目前集中連片栽植的最大區域。2009年開始在共和盆地的共和縣開始試種,目前長勢良好。
———枸杞產量逐年增加、種植效益不斷提高。目前進入盛果期枸杞近7.0萬畝,枸杞產量由2005年的1000噸提高到2010年1.4萬噸,產值從2000萬元提高到5.0億元,輻射帶動農戶近5000戶,戶均可增加收入6000元。枸杞產業成為當地民眾脫貧致富,帶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
二、產業化發展現狀
———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產品研發力度加大。通過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推動枸杞產業發展。目前有一定規模的枸杞加工、銷售企業有青海柴達木高科技藥業公司、青海健翔集團力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主要從事枸杞種植生產、產品研發及加工銷售。產品由直銷乾果逐步研發出枸杞濃縮汁、枸杞茶、枸杞籽油、枸杞多糖等系列產品。如青海柴達木高科技藥業有限公司已研製開發的產品有通心舒膠囊、心腦康膠囊、流感丸、消渴降糖膠囊、枸杞多糖、降糖餅乾等三十餘種。
———品牌效應逐步顯現,市場份額顯著提高。利用報刊、電視和“青洽會”等載體,積極宣傳推介,“柴達木枸杞”的知名度得到顯著提高。柴達木枸杞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價值,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產銷兩旺,產品遠銷國內外,枸杞乾果價格逐年攀升,從2006年每公斤15—20元,提高到2010年40—50元。
———有機產品認證積極推進。德令哈市2.0萬畝的枸杞通過國際有機認證,諾木洪農場的4種枸杞產品和鮮果獲得農業部中國綠色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
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種植規模小、難以發揮規模效益。青海枸杞大面積種植起步晚,種植規模較小,沒有形成自己的資源優勢,難以發揮規模效益,也制約了枸杞加工產業的發展。
———經營管理水平仍顯薄弱,集約經營的優勢未能有效體現。一是種植技術落後,生產成本高。柴達木枸杞的大面積種植才剛剛開始,栽培、植保、加工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極其缺乏,相關技術支持和技術普及較為薄弱,許多種植戶對栽植、撫育管理的技術掌握不完全,造成畝產低、成本高的現狀;二是由於傳統分戶零星種植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一些基地種植不規範,管理不到位,結果晚、單產低、質量參差不齊。
———品牌培育滯後、市場認知度低。目前各地註冊有雪域聖果、柴杞、柴達木、諾木洪、都蘭紅等多種商標,品牌多而雜亂、品牌認知度低,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柴達木枸杞”品牌,大多數產品以“寧夏”枸杞貼牌銷售。
———枸杞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滯後,種苗供需矛盾突出。近年來,隨著枸杞種植規模的逐步擴大,導致種苗供需矛盾突出,品種混雜現象較嚴重。目前枸杞苗木主要從寧夏購進,價格逐年攀升到3.0—4.0元/株。加之長途運輸,嚴重影響了枸杞基地建設質量。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嚴重製約著枸杞大規模種植。我省柴達木和共和盆地適宜枸杞規模化種植,因該區域氣候特徵是乾旱少雨,枸杞規模化種植的前提是需要配套水利灌溉設施。目前受資金投入的制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嚴重製約著枸杞大規模的發展。
———枸杞加工產業鏈短、附加值低。一是從事枸杞生產經營加工企業普遍處於“規模小、實力弱、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弱”的狀態,大部分企業也僅限於乾果包裝的初步階段,枸杞產品仍處於出售原材料的狀態,加工增值潛力遠未發揮出來;二是研發水平低,沒有專門的研發團隊,對枸杞食用、藥用、保健等產品缺乏系統的開發,未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拳頭產品”,制約了產業鏈延伸和產品附加值的提高。
———科技創新能力滯後。一是新品種的研發工作滯後於基地建設,目前仍然依靠從寧夏購買種苗,沒有培育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枸杞新品種(品系);二是枸杞深加工產品研發處於起步階段,受科研資金投入的制約,枸杞精深產品研發滯後,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產業優勢;三是沒有制定出枸杞豐產栽培技術、標準化種植技術等標準,枸杞種植、經營管理處於無序狀態,同時缺少專門的培訓機構,新技術得不到推廣和套用。
———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不健全。一是沒有專門的枸杞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體系,枸杞產前、產中、產後缺少監測監管機制;二是隨著柴達木枸杞大規模連片種植,化肥、農藥使用與綠色有機生產矛盾突出,生產的枸杞品質達不到國內外市場的要求。
———產品行銷體系不健全。全省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交易市場,沒有相對暢通、穩定的行銷體系,產品的銷售大多是販運戶從各家各戶和集市上收購,再賣給加工企業或銷往異地,市場波動較大,嚴重製約著青海枸杞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產業發展優勢
———獨特的氣候條件為枸杞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環境。青海枸杞產區地處世界“四大超淨區”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2530—3200小時),太陽輻射強(年太陽總輻射量660—725焦耳/平方厘米),有效積溫高(≥10℃積溫2530—3120℃),晝夜溫差大(日較差14—19℃),無霜期較長(94—146天),這些有利因素決定了果品品質、營養成分、功能活性物質的積累以及口感和外觀優於其他省區。
———果品品質優勢為青海枸杞產業發展贏得市場優勢。得益於柴達木盆地獨特的氣候條件,生產的枸杞鮮果玲瓏剔透,紅艷欲滴,狀似紅寶石,色紅粒大,果實卵圓形,籽少、肉厚,大小均勻,無霉變,無雜質,品質優良,以優良的品質走俏國內外市場。據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測定,柴達木枸杞含多種維生素和人體所必需的18種胺基酸,其中有利於人體健康和智力開發的有機硒、鍺、鋅的含量高。其蛋白質含量11.2%、脂肪6.6%、總糖52.4%、18種胺基酸1.0%,特別是在醫用、保健功能中起關鍵作用的枸杞多糖高達8.3%,顯著高於寧夏、內蒙、新疆等地,是中國最優質的枸杞之一。同時柴達木分布的野生黑果枸杞,經測定含17種胺基酸,13種微量元素。在第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青海省參展的柴達木枸杞每斤賣到了200多元。
———土地資源豐富、無污染,發展有機枸杞產品的潛力巨大。青海柴達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土地資源豐富,目前主要受投資制約,缺少灌溉等配套基礎設施,只要解決灌溉等配套設施,發展枸杞規模化種植潛力巨大。同時枸杞產地遠離工廠礦區,大氣、水源、土壤基本無污染,非常適宜於有機枸杞生產,為“柴達木枸杞”成為國際著名品牌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野生枸杞種質資源豐富,為枸杞新品種培育提供了豐富的種質基因。柴達木盆地廣泛分布天然黑果枸杞等6種枸杞屬植物種。據初步調查,柴達木盆地天然枸杞資源面積達100.0萬畝,其中都蘭縣48.0萬畝、格爾木市35.0萬畝、德令哈市12.0萬畝、烏蘭縣5.0萬畝。在都蘭縣烏龍溝分布有迄今發現的國內面積最大、最為集中的天然枸杞群落,面積達3400畝。這些珍貴的天然枸杞種質資源,為枸杞新品種培育提供了豐富的遺傳基因。
五、產業發展市場前景
———國際市場。枸杞是我國重要的藥食兩用特種經濟植物資源和傳統的出口農產品。近年來,隨著獨特而豐富的營養保健功效在西方國家逐漸得到證實和認可,枸杞產品逐漸由傳統的亞洲和華裔市場進入西方主流社會,枸杞產品除銷往港澳、東南亞、日本市場外,已打入歐洲、美國等地區和國家,國外市場得到不斷拓展,枸杞產品貿易額已由2006年的1200多萬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000萬美元。青海柴達木枸杞在歐洲、美國和日本市場前景看好,價格也高出其他省區很多。專家預測,在未來幾年枸杞產品市場將會呈現雙倍增長。
———國內市場。目前,國內市場枸杞乾果流通量每年在6萬噸以上,枸杞產品已突破了傳統的中藥行業,正在向保健食品、醫藥和化妝品等行業拓展。隨著枸杞醫藥作用和保健功能的進一步明確,枸杞系列產品的不斷上市,人們對枸杞產品的特殊保健作用認同感和接受程度日益上升。同時許多製藥企業不斷研究開發以枸杞為主要原料的藥品和保健食品,對枸杞乾粉、枸杞多糖、枸杞黃酮和枸杞籽油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據2007年有關資料報導,以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枸杞籽油,市場緊缺,價格高達160—180萬元/噸;枸杞黃酮高達1500—1800萬元/噸。今後隨著柴達木枸杞規模擴大,精深加工水平的提高,開發出更多的食用、藥用及保健用枸杞產品,會進一步增強“柴達木枸杞”的市場競爭力。
第二章 發展思路與目標
今後十年,是青海加快枸杞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按照做大做強枸杞產業的發展思路,解決枸杞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而實現枸杞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東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柴達木和共和盆地獨特的地理、氣候和產業優勢,以標準化基地建設為基礎,以品牌化戰略為依託,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產品多樣化、精深加工和市場流通為重點,以完善服務體系為保障,擴大產業規模,最佳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集中度和產業附加值,強力推進枸杞產業提質增效,走出一條枸杞產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跨越發展之路,形成區域優勢突出,品牌特色明顯,綜合效益顯著的青海枸杞產業發展新格局,把我省建成國內最大的有機枸杞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從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戰略出發,加強林業生態保護和建設。在做好水資源保障和節水灌溉的基礎上,科學規劃枸杞基地建設布局,避免造成新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堅持品牌帶動戰略。大力推動品牌建設,打造高原、綠色、有機的“柴達木枸杞”品牌;樹立效益至上、質量標準、市場行銷、科技創新、規模經營、行銷網路、資本運營、項目運作等“工業化”理念,提升枸杞產業的質量和效益。
———堅持依靠科技創新。增加科研投入,加強技術創新,鼓勵企業引進和研發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實現枸杞產品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重大轉變;注重良種選育,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品系),大力推廣優良新品種,提高良種普及率;套用新技術、新成果,建立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發揮典型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枸杞產業提質增效。
———堅持培育市場主體。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業、流通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市場主體,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產業集團;建立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的產業運行機制,創新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組織的經營模式,推動產、加、銷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利用10年時間,青海省枸杞種植總規模達到70.0萬畝,其中發展50.0萬畝的標準化種植基地(其中黑果枸杞種植基地6.0萬畝),改造提升現有20.0萬畝的枸杞種植基地;同時對相對集中的20.0萬畝的青海優質野生枸杞種質資源進行保護;突出“柴達木枸杞”的區域、品質特色,依託標準化枸杞種植基地,打造國際著名的“柴達木枸杞”品牌;將都蘭縣建設成全國最大的枸杞主產縣,總規模達到25.0萬畝,其中有機枸杞15.0萬畝、綠色枸杞10.0萬畝。
———“十二五”(2011年—2015年)目標。枸杞種植總規模達到50.0萬畝,其中發展30.0萬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其中黑果枸杞種植基地2.0萬畝),改造提升現有20.0萬畝枸杞種植基地;同時對相對集中的20.0萬畝的青海優質野生枸杞種質資源進行保護;創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柴達木枸杞”品牌;形成健全的科技服務支撐體系,合理的政策保障體系,較強的枸杞產品精深加工體系、完善的國內外銷售網路體系。
到2015年,年產值達到107億元以上,其中生產鮮果產品8.0萬噸,鮮果年產值24億元以上;乾果年產量5.1萬噸(其中柴杞5.0萬噸、黑果枸杞0.1萬噸),乾果年產值25億元以上;乾果加工量達3.0萬噸,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以上,年實現增加產值48億元以上;野生黑果枸杞年採集乾果0.2萬噸,年產值10.0億元。“十二五”期間總產值達到260.0億元以上。
———“十三五”(2016年—2020年)目標。發展20.0萬畝枸杞規模化種植基地(其中黑果枸杞種植基地4.0萬畝),青海省枸杞種植總規模達到70.0萬畝;形成具有現代化的精深加工能力,完善的品質認證和質量保證體系,健全的國內外銷售網路;依託柴達木枸杞、黑果枸杞等枸杞產品,著力開拓國際市場,形成國際著名的青海“柴達木枸杞”品牌產業。
到2020年,年產值達到222億元以上。其中生產鮮果產品12.0萬噸,鮮果年產值36億元以上;乾果年產量超過10萬噸(其中柴杞9.7萬噸、黑果枸杞0.3萬噸),乾果年產值54億元以上;乾果加工量達7.0萬噸,加工轉化率達到70%以上,年實現增加產值112億元以上;野生黑果枸杞採集乾果0.4萬噸,年產值20.0億元。“十三五”期間總產值達到550.0億元以上。
第三章 建設布局
從強化關鍵薄弱環節入手,推進青海枸杞產業區域布局,重點完成七大項目建設、建立完善的產業發展的服務支撐體系,從整體上打造青海枸杞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實現枸杞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產業建設布局
———枸杞種植基地建設項目布局。利用十年時間,加快以柴達木盆地為核心、共和盆地為側翼的枸杞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規劃新建50.0萬畝的標準化種植基地(含6.0萬畝的黑果枸杞),其中柴達木盆地30.0萬畝,包括都蘭縣14.3萬畝(含諾木洪農場5.4萬畝)、德令哈市7.7萬畝、格爾木市4.0萬畝、烏蘭縣4.0萬畝;共和盆地20.0萬畝,包括共和縣14.0萬畝、貴南縣6.0萬畝。
———原有枸杞基地提升改造建設項目布局。規劃對都蘭、格爾木、德令哈、烏蘭等4縣(市)現有的20.0萬畝枸杞種植基地,通過標準化生產、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等方式進行改造提升,枸杞生產逐步向綠色、有機枸杞生產轉變,其中都蘭縣10.70萬畝、格爾木市4.32萬畝、德令哈市4.24萬畝、烏蘭縣0.74萬畝。
———優質野生枸杞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布局。對柴達木盆地的野生枸杞種質資源尤其是黑果枸杞分布相對集中的區域進行保護。規劃保護面積20.0萬畝,其中都蘭縣10.0萬畝、格爾木市5.0萬畝、德令哈市3.0萬畝、烏蘭縣2.0萬畝。
———優良種苗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布局。規劃建設5處優良枸杞種苗繁育基地,總規模達到5000.0畝(每處基地面積1000畝)。其中在都蘭縣新建1處,諾木洪農場1處;共和縣新建1處;德令哈市改建1處、新建1處。
———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布局。規劃在都蘭、德令哈、共和等縣(市)建設4.0萬畝的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其中都蘭縣2.0萬畝(諾木洪農場0.2萬畝)、德令哈市1.0萬畝、共和縣1.0萬畝。
———枸杞工業園區建設項目布局。規劃在都蘭諾木洪、德令哈市、共和縣各建1處枸杞工業園區。其中諾木洪工業園區面積3.0平方公里,德令哈工業園區面積2.0平方公里,共和工業園區面積2.0平方公里。
———枸杞產品綜合交易中心建設項目。在德令哈工業園區內建設一個大型綜合性枸杞產品交易市場。規劃占地面積1000.0畝。
二、服務支撐體系建設
針對青海枸杞產業發展目前存在的科技創新能力低、產品質量監管薄弱、品牌培育滯後、行銷體系不完善等突出問題,加快建設完善的科技服務支撐、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行銷網路、品牌建設等四大體系,為實現打造國際化“柴達木枸杞”品牌產業發展目標提供保障。
第四章 建設任務
根據青海省枸杞產業發展目標、總體布局,規劃建設50.0萬畝枸杞標準化種植基地、20.0萬畝柴達木原有枸杞種植基地改造提升、20.0萬畝青海省優質野生枸杞種質資源保護、5處優良種苗繁育基地、4.0萬畝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3處枸杞工業園區、1處枸杞綜合交易中心建設等七大重點項目。通過以上項目的實施,從整體上打造具有青海高原特色枸杞產業體系,全面提升枸杞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一、枸杞標準化種植基地項目建設
通過新建枸杞標準化基地,擴大枸杞種植規模,完善防護林體系,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推行枸杞標準化生產技術,使青海省枸杞種植面積達到70.0萬畝,其中有機枸杞種植面積達到35.0萬畝、綠色枸杞35.0萬畝,將青海建成中國主要的優質枸杞生產基地。
(一)枸杞規模化種植
規劃新建50.0萬畝的標準化種植基地(附表2),其中有機枸杞35.0萬畝,綠色枸杞15.0萬畝。按建設地區分:柴達木盆地30.0萬畝,包括都蘭縣14.3萬畝(含諾木洪農場5.4萬畝)、德令哈市7.7萬畝、格爾木市4.0萬畝、烏蘭縣4.0萬畝;共和盆地20.0萬畝,包括共和縣14.0萬畝、貴南縣6.0萬畝。按建設期限分:“十二五”(2011—2015年)30.0萬畝(含黑果枸杞2.0萬畝),“十三五”(2016—2020年)20.0萬畝(含黑果枸杞4.0萬畝)。
———有機枸杞生產基地。規模35.0萬畝(含黑果枸杞6.0萬畝),全部按有機枸杞標準經營管理,其中都蘭縣12.0萬畝(諾木洪農場3.2萬畝)、德令哈市5.0萬畝、格爾木市3.0萬畝、烏蘭縣2.0萬畝、共和縣10.0萬畝、貴南縣3.0萬畝;黑果枸杞都蘭縣4.0萬畝、德令哈市1.0萬畝、烏蘭縣0.5萬畝、格爾木市0.5萬畝。
———綠色枸杞生產基地。規模15.0萬畝,全部按綠色枸杞生產標準經營管理。其中都蘭縣2.3萬畝(諾木洪農場1.4萬畝)、德令哈市2.7萬畝、格爾木市1.0萬畝、烏蘭縣2.0萬畝、共和縣4.0萬畝、貴南縣3.0萬畝。
(二)基地配套設施建設
———防護林網建設。建設完善的防護林體系,以減輕風災、乾熱風、沙塵暴對枸杞的危害。防護林建設與枸杞種植同步實施,防護林喬木樹種有青楊、新疆楊、沙棗等,灌木樹種有檉柳、沙棘等。規劃配套防護林體系建設5.0萬畝,其中柴達木盆地3.0萬畝,共和盆地2.0萬畝。
———配套林灌設施。建設區位於荒漠和沙區,灌溉設施是基地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根據枸杞種植基地各區域的實際情況,採取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結合的灌溉方式。規劃灌溉設施乾渠656.6公里,支渠1681.1公里,農渠3568.5公里,機井380眼,建100噸蓄水池783座,提灌站296座,節水灌溉設施380套,高壓輸變電線路288.3公里,低壓輸變電線路547.9公里。
———管護設施。規劃建設管護房276座,建築面積11040平方米;規劃設定宣傳標示牌206塊,主要設定於公路、鐵路旁及村鎮周圍;網圍欄主要設定於牲畜活動頻繁,以及鄰近公路、村鎮的新造枸杞林四周,規劃新建網圍欄903.64公里;購置管護車輛14輛。
———生產設施。庫房建築面積8280平方米,辦公用房建築面積12800平方米;生產道路主要布設於鄉村路至枸杞造林地間道路,以及枸杞基地內生產道路,規劃生產道路總長552.06公里;農機具主要包括四輪拖拉機、病蟲害防治設備、旋耕犁等,購置農機具總計2181台。
二、原有枸杞種植基地改造提升項目建設
對柴達木盆地現在種植20.0萬畝枸杞基地進行改造提升,其中都蘭縣10.70萬畝、格爾木市4.32萬畝、德令哈市4.24萬畝、烏蘭縣0.74萬畝。通過改造逐步向綠色、有機生產轉變,擴大綠色、有機產品生產規模,全面提升枸杞產量和質量。
———改造低產種植基地。通過更新改造、配套完善林灌等基礎設施,提高基地產量和質量。
———推行枸杞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大農藥、肥料檢測監管力度,逐步向有機、綠色枸杞生產轉變。
———推行規模集約經營。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農戶土地入股擴大經營規模;成立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社、協會),將農戶分散經營轉變為規模集約經營。
三、優質野生枸杞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建設
柴達木盆地分布的野生黑果枸杞等枸杞屬植物,是青海省珍貴的種質資源。由於自然環境及生存狀態十分危急,有逐漸消失、瀕臨滅絕的危險。同時,隨著枸杞價格的攀升,區內野生枸杞尤其是黑果枸杞資源開始採摘,有些採摘者將枝剪下,資源破壞嚴重。因此,急需開展保護工作,為我省發展枸杞產業保存優質種質資源。
———野生枸杞種質資源保護。對柴達木盆地的野生枸杞種質資源尤其是黑果枸杞分布相對集中的區域進行保護。規劃保護面積20.0萬畝,其中都蘭縣的諾木洪、宗家、巴隆地區,保護面積10.0萬畝;格爾木市的托拉海、格爾木農場地區,保護面積5.0萬畝;德令哈市的連湖、懷頭他拉地區,保護面積3.0萬畝;烏蘭縣的柯柯鹽湖、波浪溝地區,保護面積2.0萬畝。
———保護工程。包括管護用房、網圍欄、宣傳標示牌、管護設備、聘用管護人員等。
四、優良種苗繁育基地項目建設
———種苗需求量。根據新建枸杞基地建設規模,建設期需要枸杞苗木1.28億株、防護林苗木0.13億株(附表3),基地改造提升0.2億株。年均需苗量1600萬株。
———建設規模。根據各生產縣(市)枸杞基地建設進度安排和苗木需求量,按照“就近、集中”供苗的原則。規劃建設5處優良枸杞種苗繁育基地,總規模達到5000.0畝(每處基地面積1000畝)。其中德令哈市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內新建1處、改建現有的德令哈市枸杞育苗基地1處;都蘭縣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新建1處,諾木洪新建1處;共和縣新建1處。每處繁育基地年生產苗木達到350.0萬株以上,5處苗木繁育基地年生產各類苗木(以枸杞苗為主)達到1750萬株以上,以保障新建和改造基地苗木需求。
———主要建設內容。每處繁育基地建設內容包括智慧型溫室、日光節能溫室、采穗圃、煉苗區、繁殖區,配套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在都蘭縣、德令哈市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的苗木繁育基地建設組織培養車間。
五、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項目建設
試驗示範是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的最好模式之一。通過試驗示範、集成創新、展示培訓、科普教育,加快枸杞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步伐。規劃建設4.0萬畝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其中都蘭縣2.0萬畝,德令哈1.0萬畝,共和縣1.0萬畝。基地主要功能包括枸杞標準化種植示範、種植資源收集、優質新品種繁育、新品種(品系)栽培示範、其它沙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科技研發中心等。
———標準化種植示範。選用在自育和引進的優良枸杞品種(品系)建立標準化種植示範區,研究栽植密度、樹形結構、修剪方式和方法、肥水管理、生物農藥使用等栽培技術措施對枸杞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制定青海省枸杞標準化栽培技術標準。同時針對枸杞生產關鍵限制因素—水資源短缺問題,通過試驗示範、集成創新、展示宣傳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施,為大面積推廣節水灌溉新技術積累經驗,提供技術支持。
———枸杞種植資源收集。收集青海省的枸杞種植資源和寧夏、內蒙、新疆等省區分布的野生和栽培品種種質資源,建立枸杞種質資源基因庫。
———優質新品種繁育。對收集到的種質資源套用雜交育種、輻射育種、化學育種等方法,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枸杞新品種,尤其是對柴達木盆地分布的野生黑果枸杞、黃果枸杞等枸杞選育,力爭到2015年選育出3—5個藥用、鮮食、加工、菜用等專用優良新品種。
———新品種(品系)栽培示範。對培育的新品種(品系)進行栽培示範,研究栽植密度、樹形結構、修剪方式和方法、肥水管理、生物農藥使用等栽培技術措施對枸杞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制定枸杞新品種(品系)標準化栽培技術標準。
———其它沙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主要對白刺的鎖陽、梭梭的肉蓯蓉等資源的開發利用。
———科技研發中心。開展優良品種選育、苗木組織培養,重點突破品種引進、選育和改良、病蟲害防控、節水灌溉、農機研發(採摘機械)等技術“瓶頸”。
六、枸杞工業園區項目建設
———工業園區建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導”的原則,高起點、高質量的加快枸杞工業園區建設,加大對工業園區的扶持力度,加快交通、電力、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的承載功能;充分發揮園區平台,通過招商引資、項目帶動,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的精深加工尖端企業,在擴大鮮果產品銷售規模的同時,不斷加大枸杞果實、籽、葉等深度系列產品開發力度,著力延長枸杞產業鏈條;充分發揮枸杞產業工業園區的整合資源、集聚資本、吸納勞力、集散產品和輻射帶動的積極作用,使園區成為推動青海枸杞產業發展的支撐點和產業擴能升級的增長點。
德令哈、諾木洪工業園區在2012—2013年建設,共和工業園區在2016—2017年建設。到2015年枸杞加工乾果量3.0萬噸,加工轉化率(乾果年產量5.0萬噸)達60%以上,實現產值(按乾果產值的4倍估算)48億元以上;到2020年枸杞加工乾果量7.0萬噸,加工轉化率(乾果年產量10萬噸)達70%以上,實現產值112億元以上。
———主要精深加工項目。一是枸杞鮮果產品加工項目。通過保鮮、包裝及冷藏技術處理,擴大枸杞鮮果產品銷售規模;二是果酒建設項目。以枸杞鮮果為原料,研製開發具有濃郁高原特色的複合型枸杞果酒;三是枸杞果汁、濃縮汁、果粉建設項目。枸杞果汁含有鮮果中最有價值的成分,是一種良好的保健型功能飲料,將枸杞果汁加工成枸杞果粉和濃縮汁作為藥品、食品、保健食品以及化妝品等產品的原料和輔料;四是枸杞活性提取物建設項目。套用現代提取、分離、純化技術,從枸杞果實中提取枸杞多糖、甜菜鹼,從枸杞枝葉中提取枸杞黃酮、β—胡蘿蔔素等生物活性成分,作為開發藥品和保健食品的優質原料;五是枸杞葉保健茶建設項目。以枸杞葉為原料,採用現代制茶生產工藝,生產枸杞葉保健茶;六是枸杞籽油提取與軟膠囊產品建設項目。枸杞籽油中含有許多植物種籽油所沒有的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在預防和治療心血管、降血脂、降血壓和血糖疾病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利用枸杞濃縮汁、枸杞果酒等分離出的枸杞種籽資源,提取枸杞籽油,加工以枸杞籽油為主要原料的軟膠囊保健食品;七是複合肥料、飼料建設項目。利用枸杞加工剩餘物,開發複合肥料、飼料。
七、枸杞產品綜合交易中心項目建設
規劃2012—2013年在德令哈工業園區內建設一個大型綜合性枸杞產品交易市場,集採購、倉儲、行銷、商貿、信息交換等為一體,逐步形成面向全國和世界的枸杞產品交易中心,吸引流通、行銷企業入駐開展枸杞產品交易。規劃占地面積1000.0畝,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
第五章 服務支撐體系建設
為了促進青海枸杞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結合我省產業發展現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按照“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個產業一套研發推廣機構、一個產業一個物流行銷平台”的建設思路,構建青海省枸杞產業發展的科技服務支撐、質量安全監測監管、行銷網路和品牌建設等四大服務體系。
一、科技支撐服務體系建設
———科技攻關體系。依託枸杞研發中心和企業科研中心,開展枸杞產業科技攻關。在以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突破枸杞鮮果保鮮、包裝、儲藏等技術難關,擴大枸杞鮮果產品銷售規模;二是枸杞精深加工與系列產品研發,對枸杞果酒、果粉、濃縮汁、黃酮、多糖等產品的生產工藝及其關鍵操作環節進行研發;三是突破枸杞制乾、篩選、包裝等技術關,與企業合作開展枸杞制乾技術科技攻關,力爭用2—3年的時間,推廣配套的枸杞烘乾設備和技術,改進枸杞產品包裝材料、包裝設計等技術,使枸杞分級包裝技術自動化、系統化,產品包裝設計人性化、藝術化;四是枸杞專用生物農藥的研究開發,為了使枸杞生產真正達到有機、綠色、環保的要求,杜絕或減少使用有害的化學農藥,開發具有安全性高、生物活性高、選擇性高、無公害、殘留低、使用費用低等新型生物農藥,是柴達木枸杞樹立品牌、占領市場,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科技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健全省、州、縣(市)枸杞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充實縣(市)技術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力爭每個縣(市)配備4—6名枸杞專職人員,主要從事枸杞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二是依託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圍繞枸杞品種優良化、栽培技術規範化、生產手段現代化、枸杞產品出口化等各個方面,示範推廣枸杞標準化生產新技術,開展枸杞生產培訓工作;三是建立枸杞產業發展專家諮詢機構,提供產前培訓、產中示範指導、產後信息服務;四是加強枸杞營造和經營技術培訓,將其納入農民培訓工程,給予大力支持,通過系統培訓培養一批能闖市場、善經營、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幫助他們樹立市場觀念、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增強適用技術的套用能力,提高枸杞基地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二、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體系建設
產品質量是青海枸杞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建立枸杞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體系是整個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加大產品質量檢測和監管力度。依託現有的省、州、縣三級農產品質量監督中心(站),加強枸杞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監督工作,突出產地環境、投入品質量、基地生產、市場準入、市場監測等關鍵環節,建立從田間到市場的全過程控制、運轉高效、反應迅速的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體系,提高枸杞產品質量的安全水平。
———嚴格市場準入管理。各級工商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枸杞市場的監管,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對從事批發、運銷的企業嚴格進行資格審查與信用評價。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吸引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加入枸杞產業發展,鼓勵農牧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項目經營。原則上種植類企業的種植規模達到5000畝以上,加工、儲運、烘乾等配套產品類企業的年生產能力達到5000噸(乾果)/年以上,深加工類企業的預期年產值達到2億元以上,對具有自主創新技術的高科技企業可適當放寬要求。
———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一是在現行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青海省柴達木有機枸杞綜合種植技術》、《青海省柴達木綠色枸杞綜合種植技術》等標準;二是鼓勵企業制定企業標準,按照工業產品管理理念,制定枸杞產品生產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三是開展枸杞產品的有機和綠色產品認證,提高枸杞產品國際競爭力。
———加強農藥、化肥、防火等管理工作。一是加強枸杞種植區水、土壤、大氣排放監測管理,防止重新出現污染;二是建立縣(市)、鄉(農場、企業)、村三級病蟲害預測預報和統防統治體系;三是縣(市)組建無公害農藥、化肥銷售配送中心,嚴把農藥、化肥進貨關,服務基地、服務農戶,嚴控高毒、高殘留農藥進入枸杞產區;四是依託現有的森林、草原防火機制,加強枸杞種植基地防火工作。
三、產品行銷網路體系建設
青海枸杞產品的行銷體系,按照“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採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枸杞產品行銷網路。到2015年,在政府的巨觀調控與支持下,拓寬枸杞產品的銷售渠道,建立具有較強市場運作能力,網路健全、功能齊全的枸杞產品行銷網路體系。
———大力培育產品市場經營主體。鼓勵企業創辦行銷組織,成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社、協會),培養民間經紀人隊伍,著力扶持枸杞產品流通龍頭企業,提高枸杞產品行銷水平。
———健全行銷網路。一是組建青海枸杞行銷集團,並投入運營,力爭在全國形成“連鎖經營、集中配送”網路;二是建立枸杞鮮果產品銷售網路,加強與航空公司、鐵路公司、旅遊、餐飲賓館等部門的合作,加大枸杞鮮果產品推銷力度;三是鼓勵具有經營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到大中城市建立枸杞產品直銷視窗,力爭五年內在全國省會城市及地級市建立“柴達木枸杞”專賣店(直銷店),形成“柴達木枸杞”在全國的專賣行銷網路;四是鼓勵龍頭企業走出去,到國外建立合作公司或視窗,積極尋求出口途徑,擴大國外市場占有份額和知名度;五是建立“柴達木枸杞”商標的維權辦事機構,作好品牌保護及宣傳工作。
四、“柴達木枸杞”品牌體系建設
———註冊“柴達木枸杞”商標。儘快完成申報“柴達木枸杞”地理標誌證明、中國馳名商標註冊工作,加快“柴達木枸杞”的國際商標註冊工作,加強品牌和商標保護管理工作,為今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奠定基礎。
———加大枸杞產業科技研發力度,提高“柴達木枸杞”品牌核心競爭力。一是組建研發中心,依託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發優勢,與全國知名食品、飲品、藥品企業及相關科研院所聯姻,組建青海省枸杞研發中心,加大枸杞新產品研發力度;二是鼓勵龍頭企業組建科研中心,開展自主創新和自主研發,提高枸杞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做好宣傳推介工作。要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報刊等媒體,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宣傳柴達木枸杞產品及產品生產的地域優勢、資源優勢、質量優勢、品牌優勢、人文優勢;積極參與“青洽會”、“品牌推介會”、“商品大集”、“清真食品節”、“環湖賽”等省內外大型活動,全面提升“柴達木枸杞”知名度和影響力。
———賦予枸杞文化內涵。結合青海獨特的旅遊和文化背景,舉辦“柴達木枸杞節”,宣傳“柴達木枸杞”;堅持“打造品牌、開拓市場、吸引客商、合作互惠”的宗旨,突出“成果展示、產品展銷、招商引資、文化交流”四個重點,廣泛開展全方位合作交流;做到成果展示與對外宣傳、商品展銷與產品交易、招商引資與經濟聯合、經貿活動與文化旅遊有機結合;為“柴達木枸杞”品牌的進一步推廣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六章 投資估算及效益評估
一、投資估算
枸杞林產品種類繁雜,儲運、加工企業建設可變因素多,投資彈性大,勉強估算往往脫離實際。故本規劃只對枸杞基地、種植資源保護、優良種苗繁育基地、枸杞產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等建設進行投資估算。
經估算,枸杞產業發展規劃投資為69.08億元,按費用類型分:工程費用59.70億元,其它費用6.10億元,預備費3.28億元(按工程費用和其它費用之和的5.0%估算)。按建設期分:“十二五”(2011—2015年)45.55億元,“十三五”(2016—2020年)23.53億元(附表4)。
———工程費用中,枸杞規模化種植基地投資25.5億元,原有枸杞種植基地改造提升投資1.0億元,優質野生枸杞種質資源保護投資1.0億元,優良種苗繁育基地投資1.2億元,枸杞產業試驗示範基地投資10.0億元(種植示範、新品種選育、產品研發等),工業園區投資21.0億元。
———其它費用中,前期費(規劃勘察設計等、按工程費用的2.0%估算)1.17億元,管理費0.89億元(按工程費用的1.5%)估算,監理費1.08億元(按工程費用的1.8%)估算,服務保障體系(按工程費用的5.0%估算)投資2.96億元。
二、資金籌措
資金籌措既要突出建設者的主體地位,也要採取國家投資引導、地方配套扶持、銀行信貸輔助等措施,建立和完善枸杞產業發展投資保障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團體、個人等合資、合作、入股,以產業鏈為紐帶,藉助市場力量,吸引更多的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枸杞產業。
———積極爭取國家投資。抓住國家繼續加強生態建設、水利建設、扶持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優勢中藏藥材種植基地建設等機遇,多方面爭取國家專項資金的支持。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抓住國家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大好機遇,利用“青洽會”等各種招商引資的渠道和途徑,開展枸杞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吸引國內外的投資者,在較短的時間形成枸杞產業鏈和將產業做大做強。
———地方投資。地方各級政府在國家補助資金基礎上,安排資金用於枸杞基地、良種繁育基地、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銀行信貸。積極爭取農業發展貸款、林業貼息貸款、扶貧開發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投資。
三、效益評價
———經濟效益。到2015年,年產值可達107億元以上。其中生產鮮果產品8.0萬噸,鮮果年產值(3.0萬元/噸)24億元以上;乾果年產量超過5.1萬噸(其中柴杞5.0萬噸、黑果枸杞0.1萬噸),乾果年產值(柴杞4.0萬元/噸、黑果枸杞50.0萬元/噸估算)25億元以上;乾果加工量達3.0萬噸,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以上,年可實現增加產值(按乾果產值的4倍估算)48億元以上;野生黑果枸杞年採集乾果0.2萬噸(10.0公斤/畝、50.0萬元/噸估算),年產值10.0億元。“十二五”期間總產值達到260.0億元以上。
到2020年,年產值可達222億元以上。其中生產鮮果產品12.0萬噸,鮮果年產值(3.0萬元/噸)36億元以上;乾果年產量超過10萬噸(其中柴杞9.7萬噸、黑果枸杞0.3萬噸),乾果年產值(柴杞4.0萬元/噸、黑果枸杞50.0萬元/噸估算)54億元以上;乾果加工量達7.0萬噸,加工轉化率達到70%以上,年可實現增加產值(按乾果產值的4倍估算)112億元以上;野生黑果枸杞採集乾果0.4萬噸(20.0公斤/畝、50.0萬元/噸估算),年產值20.0億元。“十三五”期間總產值達到550.0億元以上。
———生態效益。枸杞不僅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兼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可在防風固沙、減少土壤流失、淨化大氣、減災增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完成50.0萬畝枸杞經濟林造林後,可極大改善項目建設區的生態環境。根據中科院蘭州沙漠所有關防風固沙效益的研究成果,防治效益60.7元/畝,僅按營造枸杞經濟林50.0萬畝計算,規劃實施後,年防風固沙效益為3000.0萬元以上。
———社會效益。發展枸杞產業,可為建設區農民找到新的持久的經濟成長點,能增加農村人口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按目前種植一百畝枸杞,需長期管護人員6—7人估算,種植總規模達到70.0萬畝時,可解決4—5萬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使枸杞產業真正成為民眾脫貧致富,帶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主導產業”、“富民產業”。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各級政府要突出規劃的目標導向作用,把推進實施《青海枸杞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擺到重要議事日程,統一認識,加強領導,實行政府推動、市場引導、科技支撐、企業運作等工作機制,建立目標責任制,實行層級管理和層層考核,確保規劃順利推進和實施。
———健全管理機構。建議成立青海省枸杞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省主管領導任領導小組組長,領導小組成員由省發改委、財政、林業、農業、國土、環保、水利、旅遊、工商、交通、質檢等部門主要領導擔任,統籌協調安排枸杞產業發展的重大事項。領導小組下設青海枸杞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青海省林業廳,由林業廳主要負責人任辦公室主任。省林業廳增設林業產業管理局(處),負責協調全省枸杞產業管理、規劃實施、標準制定和宣傳推介等工作。
———建立枸杞產業發展的考核監督機制。切實發揮現有的考核監督機制,做實做細考核工作,制定明確的、分階段的考核指標,將年終考核、定期檢查相結合,建立監督問責制度,檢查各地和各部門推進產業發展的實施的情況,對未能正確履行相關責任的,按規定進行責任追究。
二、加大扶持力度,增強產業發展活力
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是枸杞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圍繞推動枸杞產業健康持續發展,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打造各類生產要素集聚平台,形成廣泛參與、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
———出台配套的枸杞產業發展政策措施。儘快出台《關於加快青海枸杞產業發展的意見》和落實方案,將枸杞產業發展工作進一步分解和細化,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狠抓落實,調動各地區和各部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省政府統籌協調,及時匯總進展情況,其他部門要主動協作,省政府適時對重點工作展開督促檢查。
———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扶持枸杞產業發展。按照“目標統一、渠道不變、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對省財政支農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扶貧資金、農業基本建設資金、科技專項資金的整合力度,堅持“以獎代補”原則,重點扶持枸杞產業發展。
———完善農業相關政策性擔保與貼息貸款政策。加大對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生產性貸款的金融扶持力度;切實加大對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的貸款力度,重點解決產品收購、貯藏、運銷、加工等環節中的資金需求;支持龍頭企業通過承貸承還的方式資助農戶,為農戶提供小額信用貸款;積極探索和推進枸杞種植的政策性保險機制。
———增強農民自我投入的意識。積極探索農民通過資金、土地使用權流轉、勞務等生產要素入股的形式參與枸杞產業發展。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產業發展後勁
基礎設施建設是枸杞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要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出發點,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增強產業發展後勁的根本,給予重點扶持。一是枸杞產區,開展實施農田水利、道路、供電等重大工程建設,全面增強枸杞產品綜合生產能力、防災減災能力;二是加大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和機具的推廣套用,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三是積極推進標準化枸杞生產基地建設,使之成為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產品的出口基地。
四、推進枸杞產業化經營,促進產業整體協調發展
產業化經營是發展枸杞產業的重要帶動力量。要加快培育適應枸杞產業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要求的枸杞產業化經營組織體系,協調好各經營主體間的利益關係,合力推動枸杞產業加快發展。一是壯大龍頭企業,增強帶動功能。認真貫徹落實青海省《關於促進枸杞加工產業發展的意見》,引導加工企業走園區化、集約化發展的路子,推進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集聚,扶持發展一批龍頭企業集群。加大對龍頭企業基地建設、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品牌創建、市場開拓的支持力度,積極發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產業鏈條長、增值空間大的枸杞產品精深加工;二是成立合作組織(協會、社),提高組織化程度。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枸杞產區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社),鼓勵農民圍繞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開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提高產品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三是推行企業+基地+合作組織(農戶)等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提高訂單履約率,引導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係。
五、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促進產業向國際化發展
枸杞種植、加工生產和國際貿易,使得枸杞產業不再是傳統的中藥產業,而是上升到國際化的現代生物技術產業。因此,就必須密切關注國際發展動向,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一是在枸杞種植基地建設方面,按照歐盟、北美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要求,做好種植基地的國際有機認證和枸杞產品的相關認證,促進“柴達木枸杞”生物技術產業向國際化發展;二是充分利用國際化的環境,擴大柴達木枸杞產業的技術領域和產品的套用領域,在較短的時間裡提升枸杞產業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三是在枸杞產品的流通領域,要加強相關產品在國際上銷售存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的研究,推動柴達木枸杞產業與國際接軌,利用柴達木枸杞產品的優良品質,以科學的方法、正規的渠道擴大柴達木枸杞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帶動整個枸杞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六、加大技術和人才引進力度,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
枸杞產業是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業,涉及的技術與知識領域廣泛。一是在目前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的現狀下,採取人才“柔性”引進政策,即“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在枸杞產業發展的初期和關鍵時期,高薪聘請外來人才,借智生才;二是重視本省現有人才的培養,搞活科技人員服務機制,打破僵化的用人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鼓勵各類科技人員建立科技示範點、開展科技承包和技術諮詢服務等方式參與枸杞產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