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十四五”區域協調發展規劃

《雲南省“十四五”區域協調發展規劃》提出,充分發揮滇中地區對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帶動作用,以昆明都市圈為核心,推動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高人口和經濟密度,努力將滇中地區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通達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的大通道樞紐、雲南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引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十四五”區域協調發展規劃
  • 釋義:雲南省發布的規劃
檔案全文,相關內容,

檔案全文

前 言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是主動服務和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是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客觀需要。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方案》,編制本規劃。規劃主要闡明“十四五”時期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等,是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行動綱領。規劃期為2021—202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環境
第一節 發展基礎
自“十一五”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我省先後形成了“135”、“1167”、“11236”區域空間布局,確立了“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發展布局不斷最佳化,協調機制不斷健全。
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落實西部大開發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圍繞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不斷深化“邊疆、民族、山區、美麗”省情新內涵,雲南與全國同步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千百年的區域性整體貧困和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2020年全省經濟總量達到2.45萬億元、在全國排位從“十二五”末的第23位提升到第18位,進一步體現了雲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坐標方位、使命擔當。
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各區域板塊競相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滇中城市群以全省約28.3%的國土面積,集聚了47%的人口和61.5%的地區生產總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人均GDP等主要經濟指標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成為雲南經濟發展的引擎;沿邊地區全力守護邊境安全和生態安全,深化和拓展與南亞東南亞及環印度洋地區交流合作,建成了多層次開放合作平台體系,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滇東北地區連線滇川黔渝四省市,歷史文化深厚、區位優勢突出、勞動力資源富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基礎設施實現歷史性突破,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滇西地區擁有眾多世界級的旅遊品牌、獨一無二的“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級文化資源,2019年旅遊收入占全省旅遊收入比重達65.3%,隨著大滇西旅遊環線加快建設,旅遊文化資源整合最佳化,滇西地區協同發展水平日益提升。
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15%,129個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重大傳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機構核心能力“雙提升”工程啟動實施並加速推進,列入全國8個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省區,滇東北、曲靖、滇南、滇西4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全面開工建設,全省122個縣級綜合醫院達到《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39個縣級中醫院達到《縣級中醫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健全。基本實現省、州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全覆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實現縣、市、區全覆蓋。
四、區域基礎設施通達水平不斷提升
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實現從”基本緩解”到“基本適應”的重大轉變。縣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全省16個州市、110個縣市區通高速公路;持續推動鐵路建設區域平衡化發展和民航網路均衡化布局,全省12個州、市通鐵路並開行動車;共運營民用運輸機場15個,初步形成了以昆明機場為樞紐,麗江、西雙版納、芒市機場為次區域樞紐,其他支線機場為支撐的機場網路體系;水運通道及港口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通航里程達到5108公里。滇中引水等“興水潤滇”工程深入實施,水資源時空配置進一步最佳化,工程性缺水短板加快補齊。中緬油氣管道建成運營,告別缺油少氣時代。全省實現4G網路全覆蓋。
五、人民生活保障水平整體提升
全省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8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150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挪窮窩”、“斬窮根”,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城鄉居民收入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7500元、12842元,收入比值從2015年的3.2下降到2020年的2.92,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0%,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5.26歲。
六、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不斷健全
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印發了《雲南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區域協調發展的方向和重點。與周邊國家的合作不斷深化,積極參與瀾湄合作、雲南—寮國北部、雲南—曼德勒、中國—南亞合作論壇、滇緬合作論壇等多雙邊區域合作機制建設;省際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滇粵、滇黔、滇桂、滇川、滇瓊深化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簽訂,建立了雲貴川渝省際協商合作機制、赤水河流域水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瀘沽湖生態補償機制等;省內區域合作機制持續最佳化,積極推動政策、資金向怒江、迪慶“三區三州”傾斜,加大力度支持涉藏州縣發展,建立健全跨州、市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機制等,為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體來看,我省區域發展形勢總體良好,但仍是後發展和欠發達地區,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等存在差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對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區域協調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區域整體實力不強,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仍然較大,人均GDP等指標在全國處於較低水平。二是區域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置不均衡,滇中地區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處於領先,迪慶、怒江等州市高速公路里程、路網密度以及優質教育資源、醫療衛生資源與之差距較大。三是區域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較大,怒江州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7506元、7810元,均為全省最低,較昆明市相差20512元、9909元,實現共同富裕任重道遠。四是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尚不完善,融入國內國際、省內省際間利益共享共擔機制、政策溝通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基本公共服務機制、差異化考核機制等方面創新不足,影響要素的自由流動。五是區域協調發展意識尚未形成,部分地區在發展中過度強調自身做大做全,協同意識薄弱,造成產業同質、重複投入、惡性競爭,導致市場作用發揮不夠充分,行政資源低效浪費。
第二節 機遇挑戰
重大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總體思路為雲南區域協調發展舉旗定向、擘畫藍圖;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並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雲南要努力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為雲南區域協調發展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隨著國家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向縱深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全面推動,西部大開發加快形成新格局,支持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為雲南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活力、增添動力;省委、省政府著眼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環境,召開州市現場辦公會,明確各州市發展定位、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為雲南區域協調發展把脈定向、謀篇布局。
主要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增多,對雲南集聚發展要素、擴大對外開放等帶來不利影響;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國家加快新能源革命和能源結構多元化進程,嚴控新增高排放高能耗項目建設,穩妥推進存量“兩高”項目的調整和退出,全省產業尤其是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壓力較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更是一項複雜系統工程,既要全省一盤棋統籌推進,也要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合理分工,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落實黨中央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以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主題,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雲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聚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立足發揮各州、市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科學確定不同區域發展任務,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建立完善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為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經濟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動產業和人口向經濟發展優勢區域集中,形成增長動力源。尊重自然規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推動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等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發揮比較優勢。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落實好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差異化政策,最佳化區域分工協作格局,增強滇中地區經濟、人口承載能力和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強邊固防等方面的功能,實現區域協調互補和共同發展。
堅持強化重點突破。瞄準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目標要求,聚焦不同地區不同板塊亟待解決的問題,分清輕重緩急,精準施策,重點在產業協調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人民生活保障水平提升等方面實現突破,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改變地區間發展差距過大的格局。
堅持共享發展成果。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與“產、城、人”相匹配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體系,補齊城鄉、區域間民生領域短板,縮小城鄉、區域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與主體功能區戰略相適應的區域經濟布局初步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更加有效,各州、市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充分發揮,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路徑進一步明確,各區域板塊發展聯動性、協同性不斷增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產、城、人”實現協調發展,“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初步形成。滇中、沿邊、滇東北、滇西四大板塊錯位發展、融合發展、特色發展,相對差距逐步縮小。滇中城市群功能基本健全,滇中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集聚全省50%的人口和68%的地區生產總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左右,成為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強勁動力源。沿邊地區邊境安全、生態安全功能更加體現,便捷暢通的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沿邊開放經濟帶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滇東北開發實現新突破,基本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基本打通內外通達的省際通道,基本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體系,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全面築牢。滇西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大滇西旅遊環線基本建成,旅遊業全面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開創新局面。
區域間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與常住人口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滇東北、曲靖、滇南、滇西4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全面建成,人人均能享受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滇中、沿邊、滇東北、滇西等區域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基本實現均衡發展,綜合交通從“基本適應”向“提質增效,適度超前”轉變;“興水潤滇”工程深入實施,區域性缺水問題進一步緩解;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全省天然氣“一張網”建設加快推進;建成一批與城市能級、人口規模、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區域性物流樞紐、大數據中心。各區域發展動能不斷增強,特殊類型地區加快振興,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成長基本同步,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縮小到2.7左右;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居民就業崗位得到充分保障,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達30%。
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更加健全。基本建成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主體功能區制度有效落實,在區域戰略統籌機制、深化合作互助機制、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創新區域利益協調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機制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在有效遏制區域分化、規範區域開發秩序等方面功能作用進一步凸顯。
2035年遠景目標。全面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支撐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不同類型地區互補發展、全方位開放協同並進、邊疆民族地區繁榮安全穩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三章 推動滇中崛起
充分發揮滇中地區對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帶動作用,以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為引領,以都市圈為核心,推動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高人口和經濟密度,努力將滇中地區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通達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的大通道樞紐、雲南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引擎。空間範圍為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等4個州市及紅河州北部的蒙自、箇舊、開遠、建水、石屏、彌勒、瀘西等7個縣市。
第一節 建設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新材料、大健康、數位化,培育支撐昆明未來30年發展的支柱產業,把新材料產業打造成為千億級新興支柱產業,把大健康產業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上有一定地位的產業,在數位化上實現跨越,為“數字雲南”建設帶好頭作示範。實施工業倍增計畫和市場主體倍增計畫,力爭3年實現工業投資翻一番。大手筆改造建設城市,精心細緻管理城市,著力實施暢通工程、綠化工程、環滇池綠道工程、新老城區一體化工程、城區內澇治理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示範工程、城市設計工程、標準化管理工程和亮化工程等十大工程,把城市建設得更美麗更宜居。加快補齊城市經濟、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國際化的短板,以國際化為抓手推進對外開放。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滇池,堅持依法治湖,全面落實“退、減、調、治、管”工作要求,改變環湖開發格局,著力解決城區雨污分流問題,狠抓面源污染治理,抓好補水系統建設,讓滇池重放“高原明珠”光彩。到2025年,昆明市經濟總量達到1萬億元,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左右,城市形象品質明顯提升,成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排頭兵、火車頭。
第二節 打造高品質昆明都市圈
以昆明中心城區為中心形成1小時通勤的昆明都市圈,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社會治理等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昆明中心城區連線周邊城市的城際鐵路、城際軌道等交通設施建設,推動昆明主城高速公路重點收費站外遷,實施“斷頭路”暢通工程和“瓶頸路”拓寬工程,加密城際公交,形成快速、便捷、智慧型的通勤圈。推動周邊城市承接昆明外溢功能,積極布局鄉村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化園區、特色小鎮等載體,打造功能完善、產業協同、綠色健康、舒適宜居的都市圈。到2025年,昆明都市圈集聚全省20%的人口、40%的地區生產總值。
圍繞把滇中新區建設成為全省改革創新示範區、開發開放先行區,做精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重點培育未來產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增強國際競爭力,按照“規劃共繪、基礎共聯、資源共享、產業共興、環境共建”的機制,加快推進昆明與滇中新區融合發展。到2025年,滇中新區工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高於12%、18%。
第三節 推動滇中城市群發展
加快構建滇中城市群“一主四副、通道對接、點軸聯動”空間格局。推進昆(明)玉(溪)同城化,麒(麟)沾(益)馬(龍)宣(威)、蒙(自)個(舊)開(遠)建(水)、楚(雄)南(華)城鎮組團一體化建設。以實施基礎設施“雙十”重大工程為引領,加快推進鐵路“建網提速”工程、縣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聯互通”工程,最佳化布局運輸機場,打造“軌道上的滇中城市群”;大力實施“興水潤滇”工程,加快多式聯運物流網和能源網建設,全面完成滇中引水工程。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引導,共建產業協同合作平台,大力實施產業“雙百”工程,持續壯大支柱產業,著力打造優勢產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有重點、分層次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分工體系,共同全力打造“三張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共享、生態環境聯防共治、產業園區共融、功能平台共用,加快戶籍、養老、醫療、教育、人力等資源信息互通互認,建立協同聯動的區域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一、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以昆明高新區、玉溪高新區、楚雄高新區為載體,建設滇中創新核心區。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大力開展高新企業“三倍增”行動計畫,實施科技創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程,大力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的比例。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依託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創新型龍頭企業,共同申報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平台。圍繞人工智慧、生態安全、生命科學、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和優勢產業,構建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新型體制,改進產業技術創新重大項目形成機制,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實施“科技補短板強支撐”行動,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提升稀貴金屬關鍵材料和技術研發能力,積極承擔稀貴金屬濺射靶材、鍺材料等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加快把滇中稀貴金屬等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優勢。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倍增計畫,推進形成區域“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區”孵化育成體系,建設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
二、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發揮雲南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載體作用,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引進。完善人才引進和服務保障政策,加大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力度,堅持全職引進和柔性引進相結合,探索建立身份不變、雙向選擇、能出能進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共同建立統一、規範、高效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服務平台,推動人力資源、就業崗位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整合發布,聯合開展就業洽談會和專場招聘會,促進人力資源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在滇中城市群中的有效流動和最佳化配置。聯合開展人力資源職業技術培訓,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健全和暢通人才服務工作機制,創新完善選人用人和績效激勵機制,著力最佳化引才軟環境,不斷完善人才支撐政策和服務體系。
三、打造優勢產業集群
堅持“兩型三化”產業發展方向,圍繞“三張牌”打造,強化分工協作,重點加快打造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建設現代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菸草及配套、冶金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提升滇中城市群產業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做強“綠色能源牌”,全產業鏈發展綠色矽光伏、綠色鋁精深加工、綠色鈦、新能源電池等產業;做特“綠色食品牌”,集中建設一批高端稻穀、雲花、果蔬、中藥材、畜禽生產基地,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做優“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推動昆玉紅文化旅遊帶建設,共同打造文化旅遊精品及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
四、打造開放發展高地
以經貿、金融、科技創新、人文交流、文化旅遊、綠色經濟、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為重點,深入推進瀾湄合作和中國—東協自貿區建設,拓展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經濟技術合作,擴大與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區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深化與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合作,推進產業轉移與承接、園區共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優勢互補培育生物醫藥、健康養生、旅遊服務等產業集群。依託中緬、中老、中越國際運輸通道,以滇中新區、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昆明綜合保稅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等為載體,聯動各級各類開發區和沿邊重要邊境口岸,構建對外開放平台。促進設備、技術和服務“走出去”,打造國家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新樣板。
五、打造深化改革先行區
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精簡審批和許可事項,加強監管創新和最佳化服務,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打造全省最優投資窪地。加快滇中地區一體化土地市場建設,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和管理,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制度,建立完善低效用地盤活利用機制。推動開發區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機制,支持探索“飛地經濟”、合作共建模式,做強做實開發區產業發展平台功能。
第四章 推動沿邊開放
充分發揮沿邊地區區位優勢,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邊境安全底線,以建設沿邊開放示範區、興邊富民示範區為核心,加快開放平台載體建設,提升沿邊地區開發開放水平,努力將沿邊地區建設成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核心紐帶和前沿視窗。空間範圍為保山市、紅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德宏州、怒江州、臨滄市等8個沿邊州市。
第一節 實施強邊固防工程
認真貫徹中央治邊方略,增強國家意識、國門意識,以“鎮守邊關、視死如歸”的決心意志,提高為國守好國門責任感。實施強邊固防首要工程,按照“騎線建、依標乾、穩妥辦”原則和“守住點、連成線、形成面”要求,全面實行邊境線省、州市、縣、鄉、村“五級段長制”,堅持“人、物、環境”同防,構築“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嚴密防控體系,構建有中國特色、雲南特點的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全面加快物防技防設施建設,規範邊境專職輔警隊伍建設,強化邊境群防群治隊伍建設,加強邊境派出所、邊防檢查站、抵邊聯防所、邊境遣返機構等建設。嚴厲打擊非法出入境活動,有效防範偷渡、走私等違法犯罪行為。以“智慧邊境”建設為重點,提升邊境管控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型化水平。開展雲南省強邊固防示範村創建。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加快邊境地區口岸城市、中心集鎮建設,將沿邊行政村(社區)全部建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嚴格落實“五個管住”、“穩堵防管”措施,全面打贏“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嚴防輸出”阻擊戰,全力鞏固好疫情處置成果,切實築牢沿邊安全穩定屏障。
第二節 推動沿邊城鎮帶建設
以沿邊8個州市政府所在地、25個邊境縣城和磨憨、孟定、畹町、天保、清水河等15個抵邊鎮為重點,推動“中心城市—沿邊縣城—邊境口岸城鎮”協同聯動。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產業及人口聚集、綜合服務中心和交通樞紐作用,建設區域增長極。重點打造磨憨、畹町等抵邊城鎮,提高集聚人口和要素能力,提升對周邊輻射能力。強化“芒市—瑞麗”、“景洪—勐臘—磨憨”、“蒙自—河口”分別作為對緬甸、寮國、越南開發開放前沿陣地的作用,推進“騰衝—猴橋”、“臨滄—耿馬—孟定”、“普洱—瀾滄—孟連—勐阿”、“文山—麻栗坡—天保”及“文山—富寧—剝隘”等沿邊城鎮組團建設,推動岸城融合。
第三節 打造沿邊開放新格局
一、加快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
強化政策溝通,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南亞東南亞國家系列成果,積極對接落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中涉及雲南重大事項。推動設施聯通,加快建設沿邊鐵路、沿邊高速公路,推動中緬陸水聯運通道項目合作開發,實現中緬新通道海公鐵聯運常態化運行,全面暢通中越、中老泰國際運輸通道,建設中越河口—老街跨境國際通信線路,科學規劃布局跨境物流網,推進省內天然氣支線管網與中緬天然氣管道互聯互通。促進貿易暢通,推動建立國際運輸大通道多國跨區域口岸通關和便利運輸協作機制,建設要素交易中心、特色大宗商品國際現貨交易中心,鼓勵發展“網際網路+邊境貿易”,打造邊民互市專業化市場。深化資金融通,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完善跨境人民幣賬戶體系,搭建人民幣跨境結算通道。促進民心相通,加強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在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科技創新、體育賽事、跨境旅遊、生態環保、節慶會展等領域交流合作,加快沿邊文化、國門文化建設,加強抗疫合作,加快磨憨國際郵件互換局建設,構築連通周邊地區的民心橋。
二、加強沿邊開放平台建設
全面落實國務院批覆的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加大自由貿易試驗區賦權改革力度,圍繞“八個跨境”推動制度集成創新,高標準建設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德宏片區。建設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理順試驗區管理機制,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將瑞麗、勐臘(磨憨)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成為國際物流基地、進出口加工基地、跨境旅遊基地、民族文化交流基地和跨境電子商務基地。充分利用中老鐵路通車後兩國貿易交流及人員往來便利,打造黃金線路,維護好、運營好鐵路,開發好、建設好沿線,建設中國寮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浙商產業園。實施口岸功能提升工程,規劃建設一批口岸經濟綜合體。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開發開放試驗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開放平台協同發展。
第四節 提升邊境發展內生動力
以綠色、有機、高端為方向,推進邊境地區大力發展茶葉、咖啡、堅果、稻穀、蔬菜、中藥材、肉牛等產業,兼顧其他特色優勢產業,做特“綠色食品牌”。推進邊境特色加工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主食加工、休閒食品等綠色食品產業,推動沿邊州、市林業全產業鏈綜合開發利用,推進文山州綠色鋁、保山市綠色矽材產業集群發展,支持紅河州建設有色金屬全產業鏈示範區。積極承接東部發達地區先進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轉移,支持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打造智慧型硬體產業園區。依託大滇西旅遊環線、沿邊跨境文化旅遊帶、瀾滄江沿岸休閒旅遊示範區建設,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國際性區域旅遊集散地前沿。率先推動瑞麗在跨境電商、國際產能合作、跨境金融等領域取得創新成果,推動河口在加工貿易、大健康服務、商貿物流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推動磨憨及早實現人員、車輛、貨物、資金自由便捷出入境。鼓勵邊民互市貿易多元化發展。加快景洪、勐臘、瑞麗等縣市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建設。
第五章 推動滇東北開發
充分發揮滇東北地處滇川黔交界、長江經濟帶上游、陸海新通道和緊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位優勢,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螢幕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成為雲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支撐。空間範圍為昭通市。
第一節 構建疊代產業體系
構建“傳統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疊代產業體系,加快打造綠色有機農業基地,以綠色、高端、精品為方向,聚焦“綠色食品牌”打造,全鏈條重塑昭通農業,打造國內頂尖蘋果產業、打造“洋芋之鄉”、做強特色竹產業、做好養殖業文章、打造更多地理標誌產品,建設成為現代農業基地。加快推進工業振興,大力發展電力、綠色矽和綠色鋁產業。
第二節 打造滇川黔省際中心城市
按照“一城三區、若干小鎮、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總體布局,圍繞功能完備、特色鮮明、宜居宜業、人口過百萬的目標,推進昭陽、魯甸、靖安新區一體化發展,高水平建設昭魯中心城市。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打造區域醫療中心和區域教育中心,加快昭通中心城市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轉型。推進魯甸撤縣設區。加快在主城區周邊因地制宜布局一批蘋果小鎮和蘋果產業示範園、示範鄉鎮、示範村,建成“半城蘋果滿城香”的“秋韻昭通·蘋果之城”。加快打造綠色有機農業基地,推進工業振興。到2025年,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100萬人,成為全省第三個人口過百萬的大城市。
第三節 強化人力資源開發
圍繞脫貧致富示範區建設,抓好轉移就業,精準摸排勞動力信息,健全完善人力資源資料庫,加強與勞務輸入地協調,加快建立外出務工人員權益保障協調機制,提高外出轉移就業組織化程度,打造全國知名的“勞務輸出基地”,夯實共同富裕基礎。抓好創新創業,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設一批創業孵化基地、小微企業雙創基地、返鄉入鄉創業產業園,推動“回鄉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抓好教育培訓,建立健全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充分利用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平台和資源,以訂單式培訓、崗位培訓、送培訓下鄉等方式,推動勞動力素質全面提升,打造技能人才基地。
第四節 深化區域開放合作
一、服務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
爭當生態保護修復排頭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流域污染源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打造一批流域生態廊道,推動開發與保護雙促進、雙獲益;扛起赤水河源頭保護治理責任,高質量完成“兩污”治理、面源污染治理、礦山治理修復、河道綜合整治等問題整改,加強流域岸線管控,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螢幕障。加強與長江沿線地區合作,建設面向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建設線上線下融合展銷平台,打造成為面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和旅遊目的地。加快建設水富港對外開放口岸、水富經濟技術開發區,做大做強港口經濟,依託長江水道實現與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航運中心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溝通連線。
二、服務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圍繞滇東北農業優勢,發展以蘋果、竹子、馬鈴薯、特色養殖、花椒、天麻等為重點的高原特色農業,建設面向成渝地區“菜籃子”和生態農產品為重點產品供給體系。積極發展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製造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協作發展的配套產業。支持雲天化集團構建“化肥+精細化工+現代農業”產業布局,構建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相聯繫的綠色化工產業鏈。加快建設滇川黔渝區域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
第六章 推動滇西一體化
充分發揮滇西地區自然風光綺麗、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資源富集優勢,築牢滇西生態安全螢幕障,加快推進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推動旅遊全面轉型升級和協同發展,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空間範圍為保山市、大理州、德宏州、麗江市、怒江州、迪慶州等6個州市。
第一節 高水平建設大滇西旅遊環線核心區
完善規劃布局,加快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串聯重要景區景點,持續打造文化底蘊深厚、景觀形態豐富、服務品質一流的大滇西旅遊環線核心區。
一、加快綜合交通一體化
建設芒市—梁河、賓川—南澗等高速公路,增強滇西縣域通達能力。以“怒江”美麗公路為典範,圍繞“設施美、綠化美、路域美”,打造“路在江邊走、車在畫裡行、人在景中游”的景觀公路。以景觀公路和特大橋樑為開發主體,打造景觀帶和風景點。圍繞環線快速交通、自駕旅遊線路、風景道及生態徒步道,構建“全自由行、路景一體”的旅遊交通系統。加快推進怒江中下游航道、瀾滄江中上游航道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設大理—瑞麗鐵路等在建項目,推動大理—麗江—攀枝花、滇藏鐵路香格里拉—波密(雲南段)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怒江、迪慶、大理、麗江等機場新建和改擴建,以旅遊目的地為網路節點,持續加密省內環飛串飛的公交化航線網路。持續推進滇西地區大理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德宏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保山、麗江等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瑞麗口岸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多種交通方式有效銜接轉換。
二、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共建世界級旅遊金字招牌。依託世界級旅遊品牌、自然遺產、文化資源等,加快串珠成鏈,規劃特色旅遊線路,強化大滇西旅遊環線核心6州、市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協同發展,推動保山市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勝地、大理州建設國際旅遊名城、德宏州建設區域性國際旅遊目的地、麗江市建設世界文化旅遊名城、迪慶州建設世界的“香格里拉”、怒江州建設世界級高山峽谷旅遊勝地,共同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支撐,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開發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沿江區域多民族文化資源,充分保護、傳承和發展地方優秀戲曲曲藝、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族歌舞、民族節慶、民族體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旅融合發展、農旅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特色小鎮+農業園區”、“景點線路+特色小鎮”等模式,建設一批田園綜合體、生態旅遊示範區、農業旅遊示範基地和傳統村落保護示範點。
培育文旅融合新產品新業態。實施“旅遊+”戰略,改造提升傳統景區,推進瀘沽湖、老君山等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打響大滇西旅遊品牌。積極推進玉龍雪山及瀘沽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建設。圍繞景區景點布局精品酒店、旅遊民宿和旅遊營地,打造雪山朝聖、文化體驗、溯溪漂流、低空旅遊、沉浸式體驗、天文星空、汽車越野、戶外徒步、科普研學等高端旅遊新業態。引進“有實力有情懷”的企業,建設一批“藏在山間、隱沒林中、外觀古樸、內部高端、設施現代、服務一流”的半山酒店。
高標準完善旅遊服務設施。以大滇西旅遊環線為引領,科學預測旅遊需求,實現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最最佳化配置,重點最佳化提升傳統景區、重要集散地、重點旅遊城市的標識引導系統、智慧旅遊系統、旅遊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建設觀景平台、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應急救援點、旅遊營地、指揮終端、步道及服務區、旅遊公路等。推進“一個停車場、一個旅遊廁所、一個醫療急救站、一批旅遊標識標牌、一個農副土特商店、一個垃圾收集站、一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七小工程建設,完善鄉村旅遊公共服務。實施4A級以上景區和特色小鎮智慧化改造,深化“一部手機游雲南”、“刷臉就行”、“亮碼掃碼”等數位技術套用和集成創新,加快推進旅遊要素全面數位化。繼續深入推進旅行社集團化運作,鼓勵滇西地區共同開展旅遊行銷,支持旅遊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拓展客源市場。
第二節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板
嚴守以青藏高原南緣滇西北高山峽谷生態屏障、金沙江乾熱河谷地帶為重點的生態保護紅線,推進高黎貢山、老君山等重要生態節點建設,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加快創建高黎貢山國家公園。建立跨州、市生態保護合作機制,強化洱海、瀘沽湖、程海、怒江、金沙江、瀾滄江等河湖流域協同治理。加快大滇西旅遊環線區域生態協同保護、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積極建設大理國家級洱海保護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計畫,加強對野生珍稀動植物保護,保護古樹名木,強化外來物種管控。深入開展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保障區域與國家生物安全,保護好“世界物種基因庫”、“自然博物館”。
第三節 推動涉藏州縣高質量發展
用好國家和省對涉藏州縣的政策支持,圍繞雲南打造“三張牌”和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按世界的“香格里拉”標準,建設世界頂尖的旅遊勝地。發揮打造“綠色食品牌”獨特優勢,建設一批綠色有機基地,打造一批地理標誌產品,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建設高原生態森林城市,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守護好雪域高原生態環境,築牢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安全螢幕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旗幟鮮明開展反分裂鬥爭,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的標桿。加強社會治理,打造涉藏州縣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模範。
第七章 推動特殊類型地區振興
將特殊類型地區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主戰場、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攻堅區”,加大精準幫扶力度,構建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的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統籌推進,重點突破,集中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建設成為維護國家安全、邊疆穩定、能源資源安全和各族民眾共同富裕的保障區。
第一節 扶持欠發達地區發展
以脫貧地區為重點,全面實施鄉村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完善全省統一的救助平台和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股份合作機制、扶志扶智長效機制“一平台、三機制”建設,實現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產業幫扶、村集體經濟、培訓就業“四個全覆蓋”。在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建設一批美好生活示範村,持續改善脫貧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加強搬遷民眾產業就業幫扶和安置區設施建設,拓寬後續扶持資金渠道,確保搬遷民眾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拓展以工代賑實施範圍,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創新以工代賑模式,持續實施消費幫扶,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
第二節 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圍繞建設紅色老區、發展老區、富裕老區、和諧老區目標,以左右江革命老區(文山州)、鎮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區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強紅色文化傳承開發,發展紅色旅遊,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基本公共服務短板,著力破解制約革命老區發展瓶頸,增強老區自我發展能力。依託中越國際大通道,加快邊境貿易創新發展,主動服務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打造世界“三七之都”,做大做強“壩子”農業,推進左右江革命老區(文山州)振興。立足交通和區位優勢,把鎮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區打造成雲貴川三省結合部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
第三節 促進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
加快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創新沿邊跨境經濟合作模式,加強與綜合保稅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各類開發開放平台的聯動發展。加快推進中緬、中老、中越、中老泰等國際開放大通道建設,推進雲南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在基礎設施、農林牧漁、產能經貿、旅遊文化、教育科技、生態環保等領域深度合作。構建邊境地區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特色加工業、商貿物流、跨境電商、跨境金融、國際醫療等產業,夯實發展後勁。實施新一輪興邊富民工程。建設邊境特色城鎮帶和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提升邊境口岸城市綜合配套服務能力。建強立體化邊境防控體系,健全軍警民聯防聯勤聯動人防體系,加強邊境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建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第四節 推進生態退化地區綜合治理
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圍繞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總體要求,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生態修復和保護利用,支持生態退化地區振興發展。岩溶石漠化生態退化區重點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喀斯特地帶等重點地區石漠化治理。乾熱河谷生態退化區堅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因地制宜採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等修復模式,試點先行、逐步推進,在金沙江、元江、怒江、瀾滄江、南盤江等區域建設乾熱河谷現代農業產業園。重要江河流域水土流失區積極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高山亞高山草甸生態退化區持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和公益林管護,穩妥有序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實行更加嚴格的產業準入環境標準,重點發展與生態退化地區資源環境相適應的特色產業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推動生態退化地區轉變發展方式。
第五節 推動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
立足資源型地區發展基礎,分類施策促進資源型地區特色發展。加快推動箇舊、東川、易門等資源枯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加大富源、威信等重點採煤沉陷區土地整治利用,通過土地復墾、生態修復、產業利用等模式進行分類治理。鼓勵曲靖、保山等資源富集地區依託自身優勢,建設能源基地,發展資源精深加工產業,打造能源化工、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集群。
第六節 支持老工業城市振興發展
推動老工業城市(昆明市)重構製造業競爭優勢,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推動城市更新改造,促進昆明城市經濟轉型和功能提升。加快先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推進制造業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打造生物醫藥、先進裝備製造等千億級製造業集群。開展石龍壩水電站(昆明)、昆明鋼鐵廠等老工業基地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推進老工業企業搬遷改造、老舊社區改造、老廠區老廠房設施改造,推動形成融合發展,提升城市品質。
第八章 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支撐體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區域產業協調發展,促進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全力築牢祖國西南安全螢幕障,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有效支撐。
第一節 最佳化產業發展布局
一、最佳化農業布局
充分發揮氣候、水土、光熱優勢,突出立體特徵和高原特色,最佳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建設一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全國綠色農業產品生產基地,加快塑造“五區四帶”農業空間格局。在水、土、光、熱資源匹配較好的西南部糧食生產重點地區、東南部糧食生產重點地區、怒江河谷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瀾滄江河谷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大力發展有比較優勢的區域性特色農業;在水資源承載力有限的東部高原糧食生產重點地區、西部高原糧食生產重點地區、金沙江河谷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紅河河谷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節水農業;在土地資源過度利用的烏蒙山糧食生產重點地區、滇西北區域,適度休耕退耕,調整農業結構,降低墾殖率;在生態脆弱區和生態敏感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措施,加大農業生態建設力度,修復農業生態系統功能。
二、最佳化工業布局
強化“大抓工業、大興實體”的導向,最佳化工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引導企業向重點州、市和開發區集聚,加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重點突出、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滇中地區進一步發揮創新、人才、區位等優勢,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導向,以製造業發展為重點,布局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提升菸草、化工、有色金屬等傳統產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沿邊地區著重發揮區位、生態等優勢,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重點布局邊境貿易加工、生物資源開發、綠色食品加工、特色消費品加工、林產品和林下產品加工、清潔載能等特色產業,培育發展跨境電商、跨境旅遊、跨境物流等產業。滇東北地區發揮人力資源、能源等優勢,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大清潔能源開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點布局清潔載能、綠色建材和新材料等產業,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加工等產業。滇西地區發揮生態、能源等優勢,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係,重點布局發展清潔能源、綠色食品加工、特色消費品加工、清潔載能等產業,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
三、最佳化現代服務業布局
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最佳化服務業功能分工和空間布局,加快建設多層次服務經濟中心,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體系健全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新格局。滇中地區依託製造業基礎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創新、信息技術、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強化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最佳化服務設施布局,構建有重點、分層次、可持續的服務業分工體系,加快建設昆明區域性國際現代服務經濟中心。推進滇中城市群以外的其他州、市依託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建設區域現代服務經濟中心,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發展,加快補齊生產性服務業短板;圍繞生活服務需求,增強健康養老、教育培訓、文化創意等服務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增強縣城服務功能,主動承接區域中心城市旅遊、休閒、健康、養老等生活服務需求。增強沿邊口岸城市服務業開發水平,培育一批特色邊貿小鎮和邊民互市市場,加快發展跨境旅遊。促進商務服務、金融保險、工業設計、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開發區集聚,推動開發區從單一功能向混合功能轉型。
第二節 最佳化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
加強政策協同,統籌公共服務資源布局,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分層次、有重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公共資源的區域共享和優勢互補。
一、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深化校長和教師交流合作機制,支持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鼓勵學校跨區牽手幫扶,推動城鎮優質教育資源向鄉村輻射。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台,推動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合作創新,聯手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一流專業,做大一批聯合職業教育集團,共同發展職業教育。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推進國際合作資源、圖書文獻、實驗設備、信息資源等的共享與共建,爭創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大民族地區教育投入,支持雲南民族大學建設高水平大學,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強教研合作,鼓勵各區域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教育高峰論壇,開展課題合作和跨區域教研協作,支持教育人才交流互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和流動共享。辦好特殊教育,加強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二、推動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公共衛生合作,完善重大疫情聯防聯控及監測預警機制,省級建設區域性國際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昭通、保山、紅河、普洱、大理、臨滄等6個州市建設省級區域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統一的急救醫療網路體系,實現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網路連通。加大優質醫療資源在區域內的配置和建設力度,採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建設區域醫療中心,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範圍。鼓勵優質民營醫院發展,加強基層衛生醫療服務機構建設,補齊社區衛生服務短板,擴大醫保定點醫院互認範圍,完善急診異地醫保報銷機制,協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共同發展中醫藥特色醫療,推進區域核心中醫醫院提檔升級,合力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中醫重點專科(學科),支持研發一批院內中藥製劑。支持區域內醫師多機構備案執業。加快建設省、州市、縣三級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設一體化數字健康醫療雲平台。
三、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深化文明城市、文明鄉鎮、文明村莊創建,倡導文明禮儀新風。實施“文化潤滇”行動,推進千裡邊疆文化長廊、數字媒體、實體書店、國門文化等建設。繼續辦好創意雲南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大篷車·千鄉萬里行”、七彩雲南民族賽裝文化節等重要文化活動,集中展示推介“七彩雲南”文化整體形象。實施農村基層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脫貧地區、邊境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文化龍頭企業,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加強廣播電視產業跨區域合作發展。推動博物館、圖書館和民眾文化場館區域聯動共享,實現城市閱讀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訓一體化。加強重點文物、古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交流,聯合開展考古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街區。完善體育設施網路,支持跨區域聯合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面向基層的文化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四、推動公共事務協同治理
推動社會治理由單個城市向區域協同治理轉變,構建公共事務協同治理機制,建設平安雲南。推進跨州、市政務互通和信息共享,統一建設標準,實現跨州、市政務服務便民利民措施有效對接。加強省、州市、縣、鄉、村五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聯動機制,構建各州市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打防聯動的警務合作模式,深化區域在維護穩定、打擊犯罪、治安管控、交通管制等領域的合作。加強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協作。建立高速公路突發事件和重特大交通事故信息跨區域通報機制。加強應急管理合作,共建食品安全、災害防治、消防安全和安全生產等保障體系。加強州市交界區域重點範圍、路段和區域城市綜合整治和監管,聯合開展安全隱患排查。
第三節 提升基礎設施通達水平
圍繞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定位,以基礎設施“雙十”重大工程為引領,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共建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則,加快基礎設施對接成網,構築互聯互通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一、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
提升區域間互聯互通水平。以“加密滇中、沿邊拉通、滇西循環、互聯互通”為重點,全面實施縣域高速公路“互聯互通”、“能通全通”工程,加快建設“軌道上的滇中城市群”,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實現各區域相鄰城市直達聯通,高速公路與重要車站、機場、港口碼頭無縫接駁,促進不同運輸方式和城市內外交通之間便捷換乘、無縫銜接。實施鐵路“建網提速”工程,推動沿邊鐵路建設,加快推動普速鐵路站點覆蓋所有州、市,力爭高鐵站點覆蓋更多城市。實施航空“強基拓線”工程,完善區域內環飛串飛航線網路,形成快速、便捷的區域交通網路。深入實施多式聯運示範工程,推進昆明、昭通、曲靖、玉溪、紅河、大理、麗江等地區率先實現多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
建設內暢外通的省際、國際通道。完善快速通達重慶、四川、廣西、西藏、貴州等周邊省份及溝通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主要城市群的省際運輸通道,完善通道內線路布局。加快推進沿邊高速、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鞏固和拓展國內、國際航線,推動航空與鐵路、高速公路、軌道等交通運輸方式實現立體互聯、有機銜接,提高出省出境通道的立體互聯水平。以中老泰通道為重點,加快中國—中南半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合作,以中緬陸路通道及陸水聯運通道為重點,打造我國溝通印度洋最為便捷的出海通道,加快與越南、寮國、緬甸等周邊國家在通道沿線重要交通樞紐、港口等陸海聯運節點的建設合作,形成多種國際聯運方式並行發展的暢通雲南、連線國內、通達南亞東南亞,面向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周邊經濟圈的陸海國際通道。
二、實施“興水潤滇”工程
聚焦全省工程性缺水瓶頸、防洪減災薄弱環節和水生態突出問題,加快推動現代水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基本消除區域性、大面積乾旱。保護利用區域水資源,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全面實施滇中引水工程,推進水庫、引調水工程建設,建設互聯互備區域供水聯絡管網。加大大中型灌區建設力度,加快完善水庫灌區配套設施建設,全面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做好重點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快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三條紅線,強化規劃和項目水資源論證,嚴格水功能區監督管理。統籌區域防汛減災能力建設,協同推進江河防洪能力提升、病險水庫加固、山洪災害防禦和超標準洪水防禦。實施重要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石漠化地區、乾熱河谷和山洪災害易發區等水土流失重點防治。
三、建設現代物流運輸體系
圍繞將雲南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綜合物流樞紐,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通道+樞紐+網路+平台”的物流運行體系。推進昆明、大理、紅河(河口)、德宏(瑞麗)、西雙版納(磨憨)等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啟動文山、昭通(水富)、臨滄(清水河)等省級重點物流樞紐建設。對內主動銜接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形成北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向粵港澳大灣區和北部灣經濟圈、東向長三角地區、西向西藏的“四出省”物流通道體系。對外加快推進泛亞鐵路、沿邊公路、國際航線、國際航道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連通中緬、中越、中老泰、孟中印緬的“四出境”物流幹線通道網路體系。以昆明國家物流樞紐為中心,沿邊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為支點,四大物流通道為支撐,加快形成“一中心、三支點、四通道”的多式聯運物流網。積極推進跨境物流合作,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與境外企業合作,積極開拓國際物流業務,設立境外物流分公司,建立海外倉。推動服務於跨境電商的國際多式聯運、國際航空物流、國際貨運班列發展,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跨境電商物流集散中心。推動建設智慧物流平台,布局建設一批新型物流基礎設施,推動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5G等新技術在運輸、倉儲、搬卸裝運等物流環節中的套用。
四、加快推進能源樞紐建設
圍繞“做足電源、做強電網、做優煤炭、做大油氣”,最佳化能源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慧型電網,推動形成連貫東西、覆蓋南北、聯通全省、連線國內外的油氣管格線局,築牢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基石,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和區域國際能源樞紐。
加快區域電網建設。優先布局綠色能源開發,以綠色電源建設為重點,加快金沙江、瀾滄江等國家水電基地建設。統籌協調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最佳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完善電網主幹網架結構,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徹底解決配電網長距離供電問題。加快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全面提高城市地區供電可靠性。開展區域大容量柔性輸電、智慧能源網等關鍵技術攻關,推進數位化綠色智慧型電網建設,實施清潔能源配套電網工程,推動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持續服務“西電東送”,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撐。推進昆明電力交易中心獨立規範運行,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降低企業用能成本。精準做好綠色鋁矽產業用電需求保障工作。
統籌油氣管道設施建設。完善成品油輸送體系建設,推進管道互聯互通,形成以昆明為中心,連線大部分州市和消費區、聯通省外的放射狀成品油管道輸送網路。加強天然氣、頁岩氣勘探開發利用,加快天然氣輸送網路建設,建設覆蓋州、市的支線管道。推進燃氣下鄉,推動農村地區“以氣代電、以氣代煤、以氣代柴”。鼓勵迪慶、昭通等地區採用天然氣取暖。
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車樁相適,適度超前”原則,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聚焦滇中地區、旅遊重點城市以及高速公路主幹線建設智慧型充電樁,擴大新能源汽車推廣運用。到2025年,建成4萬個公共充電樁,建設改造充換電站500座,實現全省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統一平台管理。
五、加快推進數據樞紐建設
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普及光纖千兆寬頻接入能力,提升4G網路覆蓋深度和擴容提速,推進5G網路全覆蓋,加快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全面部署,全面提升國際通信服務能力和物聯網接入能力。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推動工業大數據匯聚,深化“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推進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服務節點建設。重點布局以多語言技術為突破口的人工智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基礎性支撐平台及行業級套用平台。聚焦數字經濟發展前沿、核心領域和關鍵環節,大力支持綠色大數據中心、先進計算中心、容災備份中心等建設,積極引進國家級行業大數據中心,鼓勵離岸數據中心建設,科學布局中小型數據中心(邊緣數據中心),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打造雲南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加快推進智慧農業基地、數字工廠、智慧景區建設,建設“城市大腦”,支持網際網路醫院、智慧校園建設,構建數字環保基礎支撐體系。
第四節 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水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解決好區域收入差距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紮實邁進。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目標,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體系,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並提高精準性,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成長基本同步。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增加工資性收入。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制度,落實基本工資正常調整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政策調整機制,促進工資合理增長。合理調整社會最低工資標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產業化,盤活農村資產,穩步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深化滬滇協作和定點幫扶,深入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重點支持滇西地區圍繞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推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產業融合,提高旅遊收入;探索建立區域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和勞務協作會商機制,鼓勵昭通、曲靖等人力資源富集地區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發展勞務經濟,鞏固提升居民經營性收入。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圍繞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保體系,有序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區域一體化、城鄉統籌一體化建設。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進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制度和公益慈善事業有效銜接。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和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堅持租購併舉,因城施策,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探索推動滇中地區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逐步實現跨地區參保人員信息資源互聯共享、機構互認和跨區域實時監管,建立相應的財政支出統籌分擔機制。統籌區域養老托育服務機構布局,鼓勵聯建或跨州、市共建養老托育服務設施。
第五節 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區域生態空間共保、環境協同治理,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爭當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一、構建生態空間格局
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強化以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三大類型為主的生態紅線區域保護修復,嚴守以青藏高原南緣滇西北高山峽谷生態屏障、哀牢山—無量山山地生態屏障、南部邊境熱帶森林生態屏障、金沙江瀾滄江紅河乾熱河谷地帶、東南部喀斯特地帶為重點的“三屏兩帶”生態保護紅線,做到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濕地等生態空間保護力度。加快推進生態廊道及重要生態節點建設。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動創建高黎貢山、亞洲象等國家公園,提升國家公園建設水平。統籌其他生態空間管控,對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外具有生態價值和功能的區域進行系統保護,制定不同類型和功能生態用地保護和利用的差異化措施。
二、加強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
樹立“保護第一、流域治理、久久為功、主動作為、人人有責”思想,堅持“一湖一策”,實施“退、減、調、治、管”等舉措,重點加大滇池、星雲湖、杞麓湖、異龍湖等污染湖泊治理力度,持續改善洱海、陽宗海、程海等水質良好的湖泊,保護好“高原明珠”,打好“湖泊革命”攻堅戰。合理設立生態廊道和環湖公路,作為湖泊空間基準和公共標識,引導人口和產業有序退出湖濱區。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全面減少流域內項目開發和資源浪費,減輕人口壓力。全流域調整農業種養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嚴控面源污染。精準制定全流域污染防治措施,堅持系統治湖,治點源與治面源相結合,治湖與治流域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抓牢城鎮、抓實農村、覆蓋流域,推進供水替代和生態補水。強化規劃引領,編制湖泊保護治理“十四五”規劃及“一湖一策”保護治理行動方案,嚴格空間管控。堅持科學管湖,強化湖泊科技攻關,建設“智慧湖泊”。
三、推進六大水系保護修復
統籌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及水資源保護,強化河(湖)長制,推進長江(金沙江)、珠江(南盤江)、元江(紅河)、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大盈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保護治理。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完善岸線開發利用管理制度。強化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管理,完善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的流域控制單元精細化管理體系,加強流域農業農村面源、城鎮生活、工業企業及航運污染防治,推進優良水體保護及劣Ⅴ類水體綜合整治,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加大長江上游生態保護修復力度,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加強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築牢長江上游安全螢幕障。著力打造以獨龍江、瑞麗江、大盈江、盤龍江等為代表的“美麗河流”。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流域水量統一調度,切實保障六大水系幹流、主要支流基本生態用水需求。加強跨區域跨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推動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四、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
完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建設生物多樣性大資料庫。加強梅里雪山—碧羅雪山寒溫性針葉林區、雲嶺山脈寒溫性—暖溫性針葉林區、滇西北高原湖泊群、高黎貢山北段溫涼性針葉林區、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區等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整體保護。加強野生動植物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珍稀瀕危物種重要棲息地和遷地保護體系,推進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小區建設,開展天行長臂猿、亞洲象、滇金絲猴、林麝、綠孔雀等珍稀瀕危特有物種及朱紅大杜鵑、藤棗、雲南梧桐等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人工繁育和回歸。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建立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共享制度。實施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監管和防控,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承辦好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拓展大會後續效應。
第九章 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立足發揮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深化改革開放,著力破除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
第一節 完善主體功能區政策
城市化地區。實行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方針,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強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的功能。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要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防止城市空間無序蔓延,科學引導城鎮開發布局,提升城市品質和功能。推動土地集約高效利用,鼓勵土地複合開發利用。健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與質量並重、集約化發展優先的考核評價機制。
農產品主產區。實行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方針,以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和做特“綠色食品牌”為重點,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規範耕地占補平衡。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健全耕地保護優先和提高農產品保障能力的考核評價機制。
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保護為主、限制開發的方針,支持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生態產品上來。持續推進生態建設與生態修復重大工程。鼓勵發展“生態+”或“+生態”產業,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通道。嚴格執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能力。健全生態保護優先的考核評價機制。
第二節 健全區域協調統籌機制
一、強化區域發展戰略統籌
加快服務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以滇中地區為核心,以沿邊地區為前沿,依託中緬、中老、中越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統籌國內外、協調省內各區域板塊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服務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促進滇中、滇東北、滇西地區高質量發展。逐步建立以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為引領,以都市圈為核心,帶動城市群發展,輻射滇中、沿邊、滇東北、滇西等區域發展的新模式,推動城市(鎮)群建立常態化協調機制、利益共享與成本共擔機制,促進區域板塊相互融通補充、協同發展。
二、強化區域發展政策統籌
提高財政、產業、土地、環保、人才等政策的區域精準性和有效性,加強政策間的統籌聯動。全面改革區域土地管理制度,結合城市、人口、產業集聚等特徵,推動城鄉建設用地向中心城市和重點城市群傾斜。完善能耗“雙控”目標分配製度,在嚴格控制能耗強度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分區域調整最佳化能耗指標控制政策。加強產業轉移承接過程中的環境監管,防止跨區域污染轉移。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對特殊類型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等提供有效轉移支付。
第三節 深化合作互助機制
一、建立各地區聯動合作機制
加強城市群內部城市間的緊密合作,推動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治理、對外開放、改革創新等協調聯動。積極探索建立城市群協調治理模式,鼓勵成立多種形式的城市聯盟。探索建立省內經濟較發達縣、市、區對口幫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制度。推進幹部雙向掛職、人才雙向交流。
二、完善省際合作機制
加強與四川、貴州、廣西等周邊省(區)交界地區合作,建立跨省城市政府間聯席會議制度,完善省際會商機制。推動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建設,繼續深化滇粵、滇黔、滇桂、滇川、滇瓊等省際間經濟合作,推動滇川、滇黔、滇桂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落實。推進滇川藏涉藏地區制定合作框架協定,共同推動民族地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繼續加強滬滇交流合作,強化產業合作、勞務協作及人才支援等。探索開發區跨省協作模式,承接產業轉移。
三、深化國際區域合作機制
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搶抓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帶來的機遇,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輻射中心。深化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完善滇印、滇緬合作以及雲南省與越北、老北合作等地方合作機制,建立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國際產能合作境外園區多層級聯動機制,完善能源合作機制。深化與南亞國家合作,進一步豐富中國—南亞博覽會多邊外交內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機制,推進學分互認、學科共建等深度合作。
第四節 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
一、營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
全面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消除歧視性、隱蔽性的區域市場準入限制,推進非禁即入普遍落實。深入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消除區域市場壁壘,打破行政性壟斷,激發市場活力。深化綜合執法改革,建立健全運轉高效的區域市場綜合監管體系,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實現政務服務事項跨區域、跨層級無差別化受理、同標準辦理,加快打造“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和“全程服務有保障”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二、促進區域間要素自由流動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各類要素在市場中自由流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制度,推進重大項目用地和占補平衡跨區域統籌。探索區域同城化的戶籍管理配套保障,打破阻礙勞動力在城鄉、區域間流動的不合理壁壘,促進人力資源最佳化配置。推進技術市場一體化,引導科技資源按照市場需求最佳化空間配置,支持州、市協同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前沿科學研究和尖端技術研發。
三、完善區域交易平台和制度
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適時推動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台。探索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鼓勵引導開展水權交易,開展電力現貨交易試點,打造區域性國際化電力交易中心。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建立區域間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編制雲南碳達峰碳中和方案。加快花卉、中藥材、茶葉等國際交易中心建設和提升工作。
第五節 創新區域利益協調機制
一、探索區域合作利益分享機制
探索建立跨區域產業轉移、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探索招商引資項目異地流轉和企業省內遷移利益共享機制。創新開發區共建共享機制,積極發展“飛地經濟”,探索市場化、公司化運營,構建區域間財稅分享機制。
二、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確保資源價格涵蓋開採成本及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等成本。完善土地、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健全資源輸出地與輸入地之間利益補償機制。對在脫貧地區開發能源資源的新建項目,採取資金、資產折價量化為集體股權等方式進行補償。加快資源環境稅費改革,加快推進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各類自然生態空間。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
三、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積極爭取中央資金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給予更多支持,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鈎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完善金沙江、珠江、元江、瀾滄江、怒江、大盈江水系跨區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落實長江流域和南盤江、赤水河流域省內生態保護補償實施方案;支持建立省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各州、市、縣、區積極申報建立補償機制方案。鼓勵生態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建立橫向補償關係。
第六節 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機制
一、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逐步建立起權責清晰、財力協調、標準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和保障機制。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向脫貧地區、薄弱環節、重點人群傾斜,增強縣級財政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完善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規範轉移支付等政策措施,逐步縮小州市域間、縣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
二、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統籌
按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要求,完善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完善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制度,持續完善省內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建立覆蓋全體、統籌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鞏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強化省級統籌職能,加大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昭通、怒江等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
三、推動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銜接
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一體設計、一體實施,統一銜接服務內容和標準。建立健全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跨區域流轉銜接制度,健全區域公共衛生聯防聯控機制。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同常住人口掛鈎機制。建設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平台,推廣“網際網路+教育”,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跨區域共享。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強化規劃引領,以項目為支撐,抓好規劃實施,建立完善區域發展監測評估考核體系,確保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如期完成。
第一節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區域協調發展工作的全面領導。涉及的重大事項決策、重大規劃制定和調整必須向省委、省政府請示報告。充分發揮黨的各級組織在推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領導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激勵幹部擔當作為,全面調動各級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實現規劃目標任務提供堅強的領導保障。
第二節 強化組織實施
各州、市要切實做好規劃組織實施,完善工作機制,抓實抓細各項任務,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省直部門要加強服務指導,在規劃編制、體制創新、政策措施、項目安排、重點領域改革試點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共同推動形成“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第三節 強化監測評估
強化對規劃中提出的主要任務、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等的監測評估和跟蹤落實。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對規划進行修編調整。
第四節 完善分類考核體系
健全完善區域內考核評價體系,每年開展一次綜合績效評價。立足各縣、市、區主體功能定位,針對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3類地區,最佳化考核指標,建立以經濟發展、資源能耗消耗、生態效益等指標為支撐,分別賦予權重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加強綜合發展狀況跟蹤評估,及時開展統計監測和分析研究。加強督查督辦和考核評價結果運用,將相關結果納入州、市和省直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年度考核。

相關內容

《規劃》由發展基礎與環境、總體要求、推動滇中崛起、推動沿邊開放等10個章節組成,主要闡明“十四五”時期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等,是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行動綱領。
“到2025年,昆明市經濟總量達到1萬億元,常住人口1000萬人左右,城市形象品質明顯提升,成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排頭兵、火車頭。”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規劃》提出,昆明市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新材料、大健康、數位化,培育支撐昆明未來30年發展的支柱產業,把新材料產業打造成為千億級新興支柱產業,把大健康產業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上有一定地位的產業,在數位化上實現跨越發展,為“數字雲南”建設帶好頭、作示範。
此外,實施工業倍增計畫和市場主體倍增計畫,力爭3年實現工業投資翻一番。大手筆改造建設城市,精心細緻管理城市,著力實施暢通工程、綠化工程、環滇池綠道工程、新老城區一體化工程、城區內澇治理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示範工程、城市設計工程、標準化管理工程和亮化工程等十大工程,把城市建設得更美麗、更宜居。加快補齊城市經濟、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國際化短板,以國際化為抓手推進對外開放。堅持依法治湖,全面落實“退、減、調、治、管”工作要求,改變環湖開發格局,著力解決城區雨污分流問題,狠抓面源污染治理,抓好補水系統建設,讓滇池重放“高原明珠”光彩。
《規劃》提出,要以昆明中心城區為中心,形成1小時通勤的昆明都市圈,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社會治理等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昆明中心城區連線周邊城市的城際鐵路、城際軌道等交通設施建設,推動昆明主城高速公路重點收費站外遷,實施“斷頭路”暢通工程和“瓶頸路”拓寬工程,形成快速、便捷、智慧型的通勤圈。推動周邊城市承接昆明外溢功能,積極布局鄉村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化園區、特色小鎮等載體,打造功能完善、產業協同、綠色健康、舒適宜居的都市圈。到2025年,昆明都市圈集聚全省20%的人口、40%的地區生產總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