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基礎能力

防震減災行業基礎能力是做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支撐。堅持不懈地提升隊伍職業素養,推進地震科技創新,強化地震監測基礎服務,提高地震預測準確率。建立行業科學總結與反思機制,在大地震事件發生後,及時總結經驗和剖析不足,不斷實現行業自我完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防震減災基礎能力
  • 重要性:是做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支撐
社會影響
(一)拓展行業人才資源,提升隊伍職業素養。 人才資源是防震減災事業的第一資源。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培養、引進和使用有機結合起來,開創防震減災事業人才輩出的局面。重點培養高水平的管理核心人才、傑出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素質的一線業務骨幹,最佳化資源配置,形成合理布局,實現人才隊伍的協調發展。以高等院校、地震災害應急救援訓練基地和幹部培訓機構等為依託,建立教育及繼續教育管理體系,推進全員知識更新。定點資助關鍵專業優秀學生,吸引海外學科頂級人才,外派培訓青年儲備人才,參加國家級人才引進和培養計畫,完善評價和投入機制,改善生活工作條件,形成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和發揮才幹的良好環境。
(二)推進地震科技創新,服務減災任務需求。 地震科技應以防震減災任務需求為第一導向,同時滿足地球科學研究需求。建立科技服務和任務需求間的緊密聯繫,促進科技與任務的有機結合。建立開放、競爭、協作機制,積極開展國內協作和國際合作,匯集相關資源和科技力量,推動國內、區域和國際科學研究計畫。 加強基礎性工作。開展地震科學台陣探測、地震活動構造探察、綜合地球物理場觀測、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地震安全基礎信息調查和活動火山研究。改善觀測、試驗和分析等科技環境,購置大型科學儀器設備,擴充學術圖書期刊雜誌和科學數據等信息資源,加強重點實驗室特殊設備運行環境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科學技術研究。鼓勵原始創新,組織對核心科技問題進行攻關。研發新型感測器,探索新觀測理論,建立新觀測模式,拓展地震觀測技術,發展地震預警技術。紮實推進地震成因機理研究,探索有效的地震預測理論和方法。深入研究地震成災機理,研發隔震和減震等結構抗震裝置,發展災害預防關鍵技術。開展地震應急理論研究,發展應急救援關鍵技術。
(三)重視地震監測發展,強化基礎創新作用。 最佳化地震台網布局和功能設計,科學評估台網效能,構建多學科、高精度、高分辨和實時動態的多維監測網路。圍繞服務于震情災情速報、地震預測、抗震設防、地震應急和地震科學研究等綜合需求,重點建設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背景場探測、鑽孔應變觀測等工程,實現全國地球物理基本場觀測常規化,完善各級台網中心。引進電磁試驗衛星等新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獲得大尺度空間物理場信息。開展海域地震監測,提高監控覆蓋率。 強化地震監測系統的管理,建立運行維護質量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各級各類台網中心和台站運行管理模式,支持開展監測預測套用研究。清理評估現有觀測方法和手段,遴選一批穩定、可靠和有效的觀測設備,加快推進技術升級和更新換代。建立地震台網技術維護基地、設備質保體系和設備更新機制。開展設備標準化及計量檢定,建立設備入網核准制度,規範和監管設備研製生產。 汲取各相關領域的科技新成果,廣泛利用國土資源、氣象、水利和石油等部門的探測資料,擴大地震監測信息的渠道和範圍。加強對水庫、油田、核電站和礦山等專用地震台網的技術服務和管理,重視對社會觀測點的引導,使其成為地震專業台網的有效補充。
(四)堅持預測多路探索,增強大震測報能力。 努力推進地震預測多路探索。堅持長中短臨漸進式預報思路與程式,加強震情短臨跟蹤與10年尺度地震中長期危險性及1至3年地震大形勢預測研究的結合,不斷提高地震預測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延續性,整體研判和把握震情趨勢。  持續開展預測基礎和套用研究,建立地震預測技術套用平台,完善觀測數據自動處理和異常信息分析提取技術,探索基於地震孕育過程的物理預測新途徑,研究基於地震動力學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以指導地震短臨預測實踐。建立常態化的評估評價機制,分析預測方法和預測指標體系的有效性,汲取歷次地震預報實踐的經驗教訓,推動大震預測預報理論和方法的創新,提高大震的預測預報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