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

《貴州省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於2011年7月27日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省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
  • 發布單位:貴州省人民政府
規劃全文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期。為推進我省防震減災事業更好更快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貴州省防震減災規劃(2001―2020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國發〔2010〕18號)、《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黔府辦發〔2010〕97號)等法律法規和檔案要求,結合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分析
(一)“十一五”工作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一五”期間,經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積極應對汶川特大地震的影響,快速高效處置了多起4級左右地震,著力推進防震減災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目標任務,為“十二五”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1.指揮協調體制逐步形成。2009年,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和建立了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相關市(州、地)政府(行署)防震減災工作職能得到進一步明確,相繼成立了本級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和建立了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一指揮、協調防震減災工作。
2. 地震監測能力逐步提升。全省以貴陽國家基準地震台為中心,3個國家級地震監測台為骨幹,10個省級地震監測台為補充的數位化地震監測框架網路初步形成,地震監測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監測能力由原來的最低只能監測到3.5級以上地震提高到西部地區最低能監測到1.5級以上地震,東部地區最低能監測到2.0級以上地震。
3.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有所提高。2009年修訂發布了《貴州省地震應急預案》,各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和各市(州、地)、縣也相繼發布了地震應急預案,“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初步建成。按照這些地震應急預案,初步建成了貴州省地震應急決策系統。2010年成立了貴州省地震緊急救援隊,能夠在需要時第一時間參加地震緊急救援。 通過幾年的實踐,形成了快速有效的地震信息發布和應對機制,地震緊急救援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4.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使防震意識逐漸增強。2009年,我省發布了《貴州省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方案》,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全省中國小教學和考核內容,定期開展學生避震逃生應急演練,並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省委黨校領導幹部主體班培訓計畫。舉辦各類防震減災知識培訓班和專題講座50餘次。全省各級地震部門籌劃舉辦了“‘5.12’防災減災日”宣傳周、科技活動周等系列活動500餘次,製作、編印和發放宣傳資料2萬餘份,客群人數2000多萬人次,使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有所提高。
(二)突出問題
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防震減災工作現狀與人民民眾和國家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需要還存在較大差距,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
1.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人員經費不足。國家防震減災經費、項目、人才等不能直接支持我省防震減災工作。省、市(州、地)和縣(市、區)防震減災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尚不完善,人員配備、經費保障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2.地震監測能力較低。全省只有16個地震監測台站,地震前兆台站只有貴陽國家基準台有地磁、地電、地溫幾個手段,地震監測台站密度非常低,監測精度不夠。
3.建築抗震設防有效監督不夠。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尚未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許多應當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工程沒有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農村建築基本不設防,建築抗震設防要求監督管理的長效機制尚沒建立。
4.對貴州地震的憂患意識不夠。汶川地震後,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我省幹部民眾普遍存在的“貴州是穩定地區,不在地震帶上,不會發生大地震”的意識,嚴重影響了我省防震減災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面臨形勢
最近,全球地震比較活躍,破壞性較大的地震頻繁發生。我省也發生了幾次影響較大的地震。民眾對地震安全的需要更加迫切,領導對防震減災工作給予高度重視,這給我省防震減災工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1.貴州的地震形勢嚴峻。貴州省位於我國南北地震帶南段的東側,西部部分地區跨入南北向地震帶,地震活動的頻度和強度處於全國中等水平。我省國土面積的60%以上位於地震基本烈度Ⅵ度以上,39個縣(市、區、特區)為省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貴陽市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11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城市之一,威寧縣中西部2010年被列為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我省存在發生6級以上地震地質構造背景。有記錄以來,我省發生過3次6級左右地震:1875年的羅甸縣6.5級地震,1819年的貴定縣6.0級地震,1948年的威寧縣5.8級地震(震中烈度達到8度強)。貴州特殊地質地震背景容易引起 “小震致災、小震大災”現象。 2010年1月17日關嶺、貞豐和鎮寧交界處的3.4級地震,誘發岩崩(山體滾石)次生災害造成6人死亡9人受傷就是典型的實例。
2.社會對地震安全的需要和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視增加了壓力。一方面,建設工程越來越多,對建築抗震設防的要求越來越高,監管得難度越來越大。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工程建設活動的增加,人們對生命線工程和重大建設工程的依存度更高,對城市抗災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能源、交通、通信工程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建設愈來愈需要地震工作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城市人口稠密、土地少,建築密度大,一旦有破壞性地震發生,由於建築的原因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將會更大。我省廣大農村居民住房基本上沒有抗震設防,發生中強地震,就可能導致大量房屋倒塌、損壞。另一方面,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以及海地震、智利地震、印尼地震等造成嚴重傷亡和財產損失,使廣大民眾對防震減災工作的期望和需要更加強烈。
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廣大民眾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關注,是我省防震減災工作的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機遇。
二、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一)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建設同防震減災工作一起抓。實行以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政府社會協同,完善地震災害管理體制機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會力量,逐步推進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建設。強化地震安全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不斷提高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服務。
(二)總體目標
建立完善防震減災管理體系。初步建立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和地震應急指揮協調機制,建立完善防震減災地方配套法規、規章和制度,建立完善執法監督隊伍。初步建成覆蓋全省的地震監測系統,貴陽市和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最低監測精度達到1.0級。地震發生後20分鐘內完成地震三要素(時間、地點、震級)速報。力爭使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達到抗震要求,農村抗震民居比例逐步增加。將建築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管理程式,初步建立建築抗震設防的日常監督檢查機制。加強地震科學技術基礎研究,為防震減災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資料。
三、主要任務
我省在“十二五”時期的防震減災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增意識、打基礎、縮差距”。增強全民的防震減災憂患意識,牢固樹立“寧可千日無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以實施一批基礎性的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和應急救援三大體系建設工程為基礎,打好我省防震減災工作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努力改變我省防震減災工作裝備設備、技術水平、人員組織、體制和機制建設等處於全國落後的現狀,通過增意識和打基礎,縮小與兄弟省份的差距。
(一)建立完善防震減災管理體系
1.健全防震減災管理體系。建立健全政府領導、分級分部門管理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形成符合貴州實際的比較完善的管理體制和責任制度,全面加強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各個環節的工作。省地震局的機構、編制、經費渠道和直屬單位框架基本形成,強化省地震局防震減災工作的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各市(州、地)建立完善防震減災專門管理部門。省級以上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有地震監測台站的縣(市、區)要設立相應的專門防震減災工作機構。沒有設立防震減災工作部門和機構的縣(市、區),明確履行防震減災工作職責的機構和負責人。
2.完善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各級人民政府要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和建立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地震應急指揮技術平台建設,補充、完善、更新地震應急基礎數據系統,基本建立全省地震應急指揮系統。
(二)加強防震減災法規體系建設
1.加強防震減災法制建設。廣泛深入地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防震減災意識,逐步建立健全與我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相適應的防震減災法規體系。積極推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制定。
2.建立防震減災行政執法監督隊伍。規範地震行政執法主體、行政執法依據和行政執法職權,建立防震減災執法監察隊伍,制定和完善執法監督機制,依法開展抗震設防執法監督工作,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三)加強地震監測系統建設
1.加密完善地震監測台網。在“十一五”地震監測台站網路建設的基礎上,對已建成的存在問題的地震監測台站進行維修改造和搬遷。加密新建地震監測台站,提高已發生地震要素的監測精度。
2.新建地震前兆觀測台網。新建地震前兆綜合台站和地震前兆觀測點,建立貴州地震前兆台網中心,改變我省基本上沒有地震前兆觀測站和台網的現狀,為地震預測預警提供第一手監測資料。
3.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基本建立以“三網一員”(地震巨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和鄉鎮防震減災助理員)為基礎的群測群防體系。
(四)加強地震災害防禦體系建設
1.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管。將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確保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將抗震設防要求作為重大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或項目申請報告、工程設計和施工許可的必備內容,對不依法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或不進行抗震設防的責任者依法追究責任。加大對人員密集場所建築和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石油化工、廣播電視、供水供電供氣等重大基礎設施的抗震設防及抗震加固力度。加強對農村建房抗震設防的政策引導和技術指導,結合新農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和水庫移民搬遷等工程,積極引導農民建設地震安全住房,促進農村民居抗震設防能力的逐步提高。
2.加大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力度。採用多種方式,廣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著力推進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五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工作。重點加強中國小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將防震減災知識和避震逃生技能教育日常化,定期進行避震疏散演練,提高廣大師生的地震應急反應能力。各市(州、地)逐步建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示範學校。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際網路、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等載體,普及防震避震基礎知識,增強全民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民避震自救互救能力。
(五)建立完善地震災害應急指揮救援體系
1.建立地震緊急救援隊伍。組建省地震緊急救援隊伍,完善救援裝備,建立救援隊伍日常培訓和演練機制,提升應急救援的實戰能力。推進省級以上地震重點監防禦視區地震緊急救援隊伍建設。
2.完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推進地震應急預案建設,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不同層次地震應急預案組成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建立地震應急檢查與培訓制度,適時組織地震應急疏散演練。
3.完善地震應急救災物資儲備機制。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政府要結合抗災救災要求,增加救災物資的儲備種類和數量,保障救災帳篷、棉被、衣褲和應急發電機、彩條布、照明設備等物資的儲備。加大糧食、食用油等救災物資日常儲備,建立基本生活用品的緊急採購機制,確保抗震救災應急基本生活用品需要。
4.推進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城區人口在20萬以上地城鎮要結合城市廣場、綠地、公園、學校和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規劃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六)充分發揮科技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引導作用
建立貴州省防震減災指揮中心,集成地震監測、震害預測、應急指揮一體的貴州省防震減災數字信息技術系統。支持防震減災基礎調查研究,逐步開展地震地質背景、地震成因、地震預測預警、地震小區劃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努力改變我省防震減災基礎調查研究嚴重補足的局面。積極引用先進的減隔震技術,提高重大重要工程的抵抗地震的能力。
四、重要工程
(一)實施“數字地震監測網路工程”
我省地震監測台站密度小、地震前兆台站基本上未建立。地震監測網路是防震減災工作的最基礎的設施,因此,要儘快完善我省地震監測和地震前兆監測系統。本項建設分為兩個部分:地震前兆台網建設工程和地震前兆台網建設工程。
1.地震監測台網建設工程。通過加密地震監測台站,對發生在貴州省境內及鄰近地區的地震,精確測定要素數據,為震後應急救災提供科學數據,為地震預測預報研究和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在息烽、習水、銅仁、劍河、關嶺、六枝、織金等地各建1個地震監測台站。對已建成的少數存在問題的地震監測台站進行維修改造和搬遷。
2.地震前兆台網建設工程。地震前兆台網建設我省只有貴陽一個地震前兆台站,建立貴州地震前兆台網,使我省地震前兆監測能力和質量得到根本改善,為地震預測預警提供第一手監測資料。工程分2期:“十二五”期間將西部、南部和貴陽的前兆觀測台站建成,並建成省地震前兆台網中心。十三五期間完成其它前兆地震監測台站,併網運行。在我省西部地區新建2個地震前兆綜合台站(包括:2個重力台、2個應力台、2個大地電阻率觀測台、2個地震電磁磁波觀測台、2個地下綜合流體觀測台),在貴陽市、遵義市各建設1個應力台、1個綜合地下流體觀測台。
(二)建設“貴州省防震減災應急指揮中心工程”
建成全省防震減災綜合指揮中心。我省防震減災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和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需要現化信息技術高度集成,需要系統的統一指揮系統。省防震減災指揮中心,能使地震預測、震情會商、地震速報、災害評估、地震現場工作等一體化、信息化、系統化,並迅速、準確地做出震情反應和科學決策,確保破壞性地震發生後,通過防震減災應急決策指揮系統,使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能快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抗震救災。該中心數據網路與國家防震減災指揮中心和兄弟省份指揮中心相聯,並和各市(州、地)防震減災指揮中心相聯,成為全省防震減災的指揮中樞。
(三)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我省農村民居基本上不設防,一旦有中強地震發生,農村民居會遭到嚴重破壞,帶來嚴重的人員傷亡。隨著我省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住房的抗震水平也要逐步提高。從兩個方面提高達到抗震設防的農村民居的比例。
1.繼續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在省級以上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作為示範工程重點。每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縣(市),完成2-3個示範點,實施完成100個示範點。
2.實施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工程。政府有經費補貼的新農村建設、危房改造工程、地質災害移民、水庫移民等各類農居項目,要求達到當地基本烈度的抗震設防要求。規劃、設計、建設單位負責按照當地基本的地震烈度設計、建設和驗收民居建設工程。各級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或者機構,會同建設部門對政府補貼的新建民居的抗震設防情況進行必要的監督檢查。
(四)實施“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基礎工程”
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是防禦地震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國小的防震減災知識和避震逃生技能的掌握是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十二五期間,完成全省中國小防震減災知識培訓,將防震減災知識普及到每個學生,並將防震減災知識作為中小學生的日常公共安全教育內容。
1.實施防震減災基礎宣傳教育工程。建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分層次逐步開展中國小防震減災知識和技能培訓。首先培訓各中國小校分管校長;各中國小分管校長培訓老師;老師直接教育學生。培訓順序是先從西部和南部地區開始,然後進行中部、北部和東部地區。全部培訓完成後,省地震局和教育廳聯合進行一定比例的抽查。
2.實施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過程中,結合實際在各市(州、地)建立一批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示範學校。
(五)實施“地震地質背景調查研究工程”
我省防震減災基礎理論調查研究相對薄弱,要提高我省地震預測預警水平,提升防震減災工作水平,增強科學防禦地震的能力,必須加強我省防震減災有關基礎地震地質背景調查研究。
1.實施歷史地震調查研究工程。客觀如實地調查研究歷史地震、控制我省地震發生的主要地質和人為因素,為我省地震災害應對提供決策參考。
2.開展我省地震地質背景調查研究重大科技攻關工程。邀請資深地震研究專家參加,進行綜合調查研究,力爭到十二五末期,基本查明我省地震地質背景,為防震減災工作提供基礎科技資料支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認真做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
各級政府要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考核體系,切實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認真組織實施防震減災規劃。按照本規劃要求,各市(州、地)應制定本地區的防震減災規劃並組織實施。同時送省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二)建立健全防震減災計畫體制
各級政府要做好規劃的統籌銜接和財力保障工作,將防震減災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切實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多層次,多渠道增加投入,使防震減災工作與經濟社會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各級政府及規劃、國土部門在制定城市總體規劃、國土規劃時,應將防震減災內容納入其中,充分利用地震區劃成果,搞好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三)加強防震減災隊伍建設
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培養防震減災各層次尖子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激勵機制。最佳化調整隊伍結構,加強人才培養,提高管理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培養造就一批達到國內或者國際先進水平、起骨幹作用的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按照“按需引進、突出重點、講求實效”原則,以特殊優惠政策,吸引一定數量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加強地震部門的能力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勇於奉獻、素質過硬的防震減災隊伍,以適應我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需要。
(四)加強監督檢查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規劃實施情況的檢查並自覺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對防震減災工作的監督。省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要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工程設施的防震減災情況進行定期督促檢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