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防震減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平安杭州”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會、全面改善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為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基礎能力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全市綜合抵禦地震災害能力,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分析了當前杭州市防震減災工作的現狀、存在問題及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十三五”時期防震減災工作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以及重點工作領域,用以指導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也是各區縣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
本規劃編制依據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浙江省防震減災條例》、《浙江省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浙江省地震監測預報規劃(2015年-202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浙政發[2010]66號)和《杭州市城市抗震防災規劃(2011-2020)》等。
本規劃年限為2016年-2020年。
一、背景與基礎
(一)規劃背景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和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風景旅遊區。面積16596平方千米,2015年常住人口突破900萬,其中市區常住人口達到721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43人。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10053億元,占全省五分之一以上。
地震災害是對城市發展和建設的嚴重威脅,預防地震災害是城市建設發展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2008年汶川、2010年玉樹、2013年雅安、2014年魯甸和景谷等近期發生在我國的6.0級以上地震說明,防震減災是抵禦地震災害極為重要的措施和手段。
杭州及其鄰區具有發生5-6級地震的區域地震構造背景。據歷史文獻記載,公元929年杭州曾發生過一次5級破壞性地震,在鄰近的富陽和海寧鹽官分別於1855年和1867年各發生過4 .7級左右地震。距離杭州直線距離1000公里以內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日本、台灣等歷史上多次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距杭州300公里以內的蘇皖地區發生過較多5級以上、6級以下地震,杭州均有震感。
2006年,國務院《關於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2006-2020)判定結果和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意見》(國發辦〔2006〕54號)將杭州市列為全國(2006-2020)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城市。2016年版《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已將杭州市大部分主城區抗震設防等級由原來的6度調整為7度。
隨著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和財富更趨密集,高層建築和重大工程大量湧現,城市表現出更高的災害脆弱性,即使一些低震級地震也存在著給城市帶來災害的風險,而且,低烈度區也存在發生高烈度地震的風險。
近年來,杭州市在應急管理和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城市防震減災工作方面,杭州市各部門先後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和規劃。包括《杭州市地震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杭州城市地質調查》、《杭州市城市防災規劃研究》、《杭州市應急疏散避難場所布局規劃》等等,為本規劃的編制工作提供了紮實的工作基礎和科學依據。
編制本規劃是貫徹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需要,也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同時,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國發辦〔2010〕18號),認真做好防震減災各項工作,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浙政發〔2010〕66號)中明確將制定實施防震減災規劃列為各地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通過編制和實施本規劃,可以統籌、協調、指導全市的防震減災工作,達到抵禦和減輕地震災害的目的,保障城市建設成果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全市防震減災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根本宗旨,按照“突出重點、全面防禦;健全體系、強化管理;社會參與、共同抵禦”的防震減災工作要求,全市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基本形成。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和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快速推進,城市防震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1.全市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間,杭州市及區、縣(市)各級政府重視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和機構建設。市和區、縣(市)明確了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區、縣(市)在科技局增掛地震局牌子,落實了工作人員,加強了地震工作部門的行政職能,全市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2.全市地震監測技術水平有效提升
完善現代化地震監測網路。進一步完善監測網路,及時更新地震監測分析軟體,進一步完善地震發生後的電話、簡訊等報警手段,達到有效監測地震,對地震災害快速回響的要求。加強數位化地震前兆台網建設和管理。按省數字前兆台網建設要求,實現數據資源共享,豐富全市地震預報前兆技術手段,建成前兆觀測網路,不斷提高全市地震前兆台網技術裝備和測報水平。
建設GNNS大地形變監測台網和強震監測台網。完善杭州市現有GNNS台站和強震台站的建設,初步建成GNNS大地和強震監測台網形變和強震監測台網,提高了全市地震監測和震害快速評估能力。
大力推進“三網一員”隊伍建設。以群測群防地震應急為重點,發揮地震巨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和鄉、(鎮)、社區防震減災助理員作用,逐步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測群防網路體系。
3.以城市為重點的震災預防體系建設不斷加強
健全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全市和各區、縣(市)都建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各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防震減災工作的日常領導、協調和指導,依法履行防震減災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國務院、浙江省的相關法規要求,開展了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加強工程建設抗震設防的監督管理,提高我市抗震設防水平。
4.城市地震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
修訂完善了市和重點區、縣(市)兩級政府的地震應急預案並編制應急預案操作手冊。以“預案”為指導,以各級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為主體的市抗震救災指揮應急工作體系初步建立。全市投入300餘萬元建設了震害預測和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對以杭州市老城為主的區域,構建套用于震害預測與防震減災對策制定的資料庫及信息系統,實現快速傳遞、高效處理地震應急信息,提高應急救災指揮與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震時的混亂和人員傷亡;利用先進技術和信息設備資源,兼顧地震應急指揮和地震日常工作兩方面的需求,建立了市級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完成了《杭州市應急疏散(避難)場所建設規劃(2008-2020年)》的編制;制定了《杭州市應對突發事件應急徵用實施辦法》和《杭州市應對突發事件應急徵用補償辦法》;成立了全市地震應急救援隊和地震應急志願者隊伍;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六進”,在學校、社區等廣泛開展了綜合性的地震應急演練,應急救援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5.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網路體系逐步完善
從服務於構建“平安杭州”,提升全市防震減災社會環境出發,進一步完善全市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體系建設,建設一批特色突出、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面向社會公眾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示範學校,增強其對學校、社區和鄉鎮的輻射功能;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廣播、電視、電影、報紙、刊物、講座、展覽、街頭宣傳、夏令營等多種形式普及地震科普知識;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活動。根據國、省地震局統一要求,連續三年組織開展了“平安中國”防災宣導系列公益活動以及每年度的“5·12”防災減災日主題宣傳活動。
(三)存在問題
杭州市防震減災工作水平在“十二五”期間得到大力提升,但與已開發國家和國內先進城市相比,與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城市整體防震減災能力還有待提高。
1.防震減災機構和人員力量薄弱
全市尚未建立獨立的防震減災機構,各區縣防震減災人員由區縣科技局工作人員兼任。市級防震機構尚未設立專業的地震監測預報中心等機構,防震減災機構和人員隊伍亟須加強,個別地方和部門對地震工作不夠重視,領導責任不夠明確。
2.監測台網運行維護能力不足
由於歷史原因,目前,全市地震監測台網系統主要由市局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管理和維護,尚不具備對台站故障進行獨立處置和多數類型儀器的維保能力,台站故障回響和處置效率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台網整體運行率。
3.城鄉抗震能力亟待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1980年代以前建成的城鎮房屋建築還占相當比例,這些建築普遍未進行抗震設防設計,抗震能力嚴重不足。在農村,農民自建房普遍沒有採取抗震措施,抗震能力薄弱。各種市政管網、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部分存在抗震情況不明、抗震能力不足等問題。一旦發生較大地震,這些抗震薄弱的地區就可能成為重災區。
4.應急救援體系尚需完善
市、區(縣)兩級應急指揮技術平台建設和對接尚未完全到位。地震應急基礎數據不夠完善,影響震災損失快速評估結果和輔助決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專業地震應急救援設備和人員欠缺,現場救援能力亟待加強。
5.宣傳教育需加強深化
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普及率不高,發展不平衡,城鄉差別較大。宣傳教育產品不夠豐富,形式不夠多樣,缺乏精品。多數民眾防震減災意識不強,對防震減災的認知程度還不夠,民眾的地震心理承受能力總體較弱,缺乏自我防護與自救技能的訓練。
(四)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貫徹落實修訂後的《防震減災法》、《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的關鍵時期,防震減災工作面臨新的形勢。
1.震情形勢日趨複雜嚴峻
國內外重大地震災害頻繁發生。近20年來,伊朗、日本、中國汶川、海地、蘇門答臘等多個地區發生了7級以上大地震,造成百萬人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特別是2010年以來,國內地震明顯增多,分布範圍明顯擴大,部分少震弱震地區相繼發生中等有感地震。預計未來幾年我國大陸仍將處於強震活躍階段,有發生多次6級以上地震的可能。
2.國家《防震減災法》提出更高要求
汶川、玉樹地震後,國家對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更加重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修訂的《防震減災法》在加強規劃權威性、完善法律制度、制定應急預案、增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加強社會參與等方面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
3.城市發展的新形勢需要更為完善的防震減災體系
“十三五”時期是杭州市實施城市空間布局戰略調整、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和保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重要時期。新形勢下,杭州防震減災事業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地震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城市安全得以保障的基本條件下,社會經濟才能穩步發展。當前,防震減災能力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公眾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應充分認識到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房屋抗震、市民應震、政府領導、專業服務等多方面進一步提高能力和水平,以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經濟社會影響,保證社會安定和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時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防震減災同經濟建設一起抓,實行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切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緊急救援、地震科技創新“3+1”工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地震災害管理機制。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為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提供有力保障。
(二)發展戰略
突出重點、全面防禦。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按照保民生、保增長、保穩定的戰略部署,統籌謀劃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重點做好城鄉建築物和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的抗震設防工作。合理布局全市地震監測、災害防禦和應急救援設施。統籌考慮中心城與郊區的防震減災設施建設。
創新管理、法制建設。充分利用防災減災資源,引入共享機制,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能力。重視防震減災法制建設,依法管理防震減災工作。
面向社會、增強意識。從全社會公共需求出發,不斷拓寬防震減災為社會服務的領域和內容。引導和鼓勵全社會共同關心,積極參與防震減災各項工作,不斷提高公眾防震減災的自覺性。努力增強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責任意識。
依靠科技、服務經濟。用科技引領防震減災工作,促進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的提升。探索符合時代要求和杭州實際的新理念、新思路,加強吸收和引進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大力推進地震科學技術創新,提高防震減災實效,全面提升我市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服務於全市經濟建設的大局,實現防震減災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強地震監測、抗震設防監督管理,引導農民建設安全民居,全面提高地震防禦能力。以“地震安全”保障經濟建設安全。
(三)發展目標
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遵循國家、省地震局統籌布局的要求,到2020年逐步形成以測震和前兆地形變為主體,多學科綜合發展,覆蓋全市的綜合地震監測系統,進一步提高全市地震監測能力、社會綜合防禦能力、城市地震應急救援能力,防震減災能力達到我國同類城市先進水平。
具體工作目標是:
1.本市一旦有破壞性地震災害發生,應確保快速完成地震速報,準確及時確定震情信息,按回響分級啟動應急預案投入抗震救災工作。
2.本市範圍內如發生相當於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時(含鄰區強烈地震產生相當破壞烈度),城市基礎設施不致受到嚴重損失,城市生命線工程,交通樞紐及其它重大工程基本完好,新建工程與民用建築基本無嚴重損壞,做到“損失降到最低,社會基本穩定”。
3.本市地域發生非破壞性有感地震時(含受鄰區中強震影響),有關地區社會秩序和經濟建設基本不受影響,無因不良避震、恐震行為導致的人員意外傷亡。
4.發生地震誤傳謠傳事件或其他省市嚴重地震災害導致在本地發生社會異動時,各級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和新聞媒體能及時、科學地平息事態,保持社會穩定。
三、主要任務
今後的一段時期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必須按照“突出重點、全面防禦;健全體系、強化管理;社會參與、共同抵禦”的防震減災工作三大戰略要求,迎接挑戰,加快發展,大力加強政府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穩步提升我市城市及重點區域的地震應急和綜合防禦能力,為建設生活品質之城提供可靠保障。依據規劃目標,確定主要任務如下:
(一)抓緊抓好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建設
監測預報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和首要環節,對提升防震減災工作實效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可為震災防禦、國土規劃和城市經濟建設提供重要依據。經多年努力,我市以政府建設、社會參與管理為主體的地震監測網路已有了初步基礎,顯示出專群結合的地方特色。為提高地震監測預報水平,當前及以後一個時期,要著力加強監測網點基礎建設水平,提高監測工作質量,其關鍵是套用高新技術,最佳化改造技術裝備,加快地震測報系統的現代化改造。
1.完成現代化地震監測網路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完善現有監測網路,提升監測水平;建立地震烈度速報系統網路,加強流動監測能力建設,有效監控震情信息。
2.加強數位化地震前兆台網建設和管理。在現有台網的基礎上,將改造傳統站點與合理新增網點相結合,逐步實現“由點成網”;按省數字前兆台網建設要求,實現數據資源共享,豐富地震預報前兆技術手段。
3.開展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和地震預測預報實踐。在數位化地震監測台網、前兆台網和活斷層探測項目成果的基礎上,完成市級地震信息和地震前兆資料庫、活斷層探測信息平台、震害預測平台、小區劃平台和地形變監測網建設,及與國家、省地震通訊網連結的市地震信息網路系統,建成杭州市地震應急指揮中心。探索適應本地區域特徵的地震預測判定指標,落實震情跟蹤措施,努力提高地震監測預報水平特別是中強震短臨預測水平。
(二)加強以城市為重點的震災預防體系建設
震災預防是防震減災的重要環節,特別是提高大中城市的震災預防綜合能力,能大大減輕發生地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要認真落實震災預防體系建設有關的各項基礎工作。
1.健全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市和各重點防禦區、縣(市)要繼續完善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各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以負責防震減災工作的日常領導、協調和指導。要明確領導小組職責和會議制度,由各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承擔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並依法履行防震減災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建立各類地震監測設施向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通報和備案的制度,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
2.依法加強工程建設抗震設防管理。各有關部門和各區、縣(市)行政主管部門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浙江省的相關法規、規章,切實履行職責。各類建設工程必須按照國家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抗震設計,並按設計進行施工和監理,以保證各類建築物具有相應的抗震能力。
3.開展地震應急技術平台建設工作。套用GPS和GIS技術和計算機模擬震害技術,開展震害預測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各類震害預測資料庫和破壞性地震的災害損失快速預估系統,為城市震害防禦決策和政府應急救援指揮提供技術支持。
4.開展地震安全基礎防禦工程。通過地震小區劃、地震斷層活動性探測和城市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等項目的實施,全面提升對重點區域、關鍵工程建設的震害防禦基礎能力。
5.落實農村民居建設地震安全措施。注重吸收國內外震災經驗教訓和抗震設防的先進經驗,在新農村建設中,重視對農村民居建設的抗震設防要求,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和管理機制,加強政府導向作用,全面提高我市民居工程抗震能力和技術水平。
(三)落實以提高地震應急反應能力為重點的緊急救援系統建設
震後緊急救援是貫徹落實“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方針的重要方面,對減輕震災後果,防止災情擴大實效顯著。以大力提高城市地震應急反應能力為重點,落實好以下各項工作。
1.進一步完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按市政府制定頒發的市地震應急預案,各區、縣(市)和各有關部門及重點鄉鎮(街道)、重大企事業單位都要制定預案,並跟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予以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應明確各項具體分工的責任單位,具有可操作性。要適時組織演練,做到思想重視、組織落實、工作到位。
2.加強地震應急指揮組織系統建設。一旦發生地震災害時,各級政府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應立即轉為抗震救災指揮部運作,做到反應迅速,按既定應急預案高效有序操作。各級防震減災主管部門要加快地震應急指揮技術支持系統建設,做到及時速報震情、災情。
3.加強城市救援體系建設建設。充分發揮以武警消防和駐杭部隊做為主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作用。加大資金投入並配備適用地震救援專業搜救設備,開展地震救援專業培訓,同時注重扶持和培養社會應急救援力量。設立應急指揮和突發事件移動(現場)指揮中心平台,結合市民防避難場所建設規劃設立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疏散通道。
(四)建設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網路體系
完善我市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體系建設,建設一批特色突出、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面向社會公眾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示範學校和宣傳站,並不斷增強其對學校、社區和鄉鎮的輻射功能;逐步建立完善區、縣(市)二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網路,強化破除迷信,依靠科學迅速平息地震誤傳、謠傳的宣傳回響機制;加強各級領導防震減災意識,通過培訓提高其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廣播、電視、電影、報紙、刊物、講座、展覽、街頭宣傳等多種形式普及地震科普知識,增強市民民眾科學應急避震、自救互救技能,不斷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災害救助能力。
四、重點領域
為完成我市中長期防震減災的主要任務,要積極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我市地震監測預報和震災綜合防禦技術支持系統現代化建設,聯繫本市實際和“十二五”工作基礎,實出重點,穩步推進,促進我市防震減災向有重點的全面防禦轉變。
(一)全市地震監測系統最佳化改造
按國、省統一規劃,對現有地震台網開展監測預報效能評估,科學遴選監測預報效能高的觀測測項重點發展,淘汰不符合預報要求的觀測測項,適當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觀測設備,提高前兆台網運行綜合效能。
推進地震台站規範化管理,加強觀測環境保護工作。同時通過培訓和服務外包等形式,加強地震台網維護隊伍力量,確保地震監測台網穩定運行。
建立“運行故障—遠程處置—智慧型分配—人工維護”的標準化維護體系,有效降低台站故障率,保障數據產出穩定性和有效性。增加數據異地備份中心的數據存儲內容和能力。
(二)全市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
按照上級地震主管部門的規劃部署,依託現有的地震監測基礎設施,在重點區域布設同時配備有加速度計和速度計的地震監測站,配套建設全市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中心,安裝相關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信息處理系統,在全市範圍內實現強震動烈度速報,初步實現區域地震預警能力,為政府進行防震減災決策提供依據。
(三)地震災害預測與地震小區劃系統升級改造
震害預測是地震潛在危險區提高震害防禦能力建設的重要工作。在我市城市地震活斷層探測與危險性項目成果的基礎上,開展全市範圍的城市防震減災信息管理與應急指揮系統的建設,構建地震風險評估、建築物易損性評價、生命與財產損失估算、救援與救災管理調度模型和基於GIS開發的震害預測和應急模擬系統。為災區政府應急回響和制訂對策提供決策支持輔助信息,從而顯著提高城市防震減災的綜合能力。
做好地震災害預測和地震小區劃系統的升級改造工程,及時更新基礎地理數據、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確保在震害發生時及時回響。
(四)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建立和完善全市各級地震應急指揮平台;推進建設各縣(市)、區地震應急信息節點和災情信息速報網路系統;開展城市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結合城市現有建設發展規劃,按照國家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標準,整理、規範各城區的城市地震應急避險場所和疏散通道;結合其他災種做好救災物資儲備。
(五)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網路建設
建立地震信息發布制度與宣傳協調機制,推進地震巨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和鄉鎮(街道)防震減災助理員“三網一員”建設,因地制宜地開展地下水、氣體、動植物、氣象氣候等地震異常觀察,有效提高震情和災情速報能力。加強地震科普宣教中心和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基地)建設;創造條件在市各個地震測報站點增設地震科普設施,向社會開放進行現場展示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
五、保障措施
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市、區(縣)“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各相關規劃,市級各相關部門、各區縣依法履行防震減災職責,從人力、物力、財力和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給予切實保障,確保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和工作目標的如期實現。
(一)加強法制管理
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及相關法規、規章在我市的有效實施,加強防震減災技術標準的實施和監督;建立防震減災行政執法責任制,健全行政執法制度,完善執法程式;通過法律法規、技術標準的實施,做好地震監測設施環境保護、公共設施的抗震加固、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等各項工作。保證杭州市防震減災工作在法制化的環境中健康快速發展。
(二)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積極穩妥地改善隊伍總體結構,加強應急指揮人才、應急救援人員和志願者隊伍的培訓建設;依靠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後備人才,形成不同層次、滿足不同需求的人才梯隊;做好全市地震工作隊伍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全面提高人才隊伍綜合素質。
(三)落實建設經費
各級政府要把防震減災事業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防震減災事業工作的順利實施,各區、縣(市)在社會事業發展、科技進步、重點項目等方面,要充分保證防震減災主要任務落實。
(四)統籌協調相關部門
地震災害的特性決定了防震減災工作從災害預防到災後重建都需要多個部門的參與,市級各相關部門、各區縣應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細化工作措施,落實工作責任。防震減災工作需要加大綜合協調力度,加強部門協調配合。
(五)鼓勵支持研究開發
逐步提高防震減災科學技術研究經費投入,鼓勵支持防震減災的科學技術開發與研究,積極引入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推廣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加強國際災害防禦和管理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研究開發和推廣使用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經濟實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設施裝備,提高防震減災工作水平。
本規劃經批准、發布後,作為指導杭州市“十三五”時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指導性檔案,由市防震減災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組織實施。規劃實施期間,若遇到震情形勢變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或其他重要原因需要調整時,按程式報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