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是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內容,事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河北是地震多發省份,地震災害嚴重,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是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重要內容。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河北省防震減災條例》和《防震減災規劃(2016-2020年)》要求,為全面提升全省防震減災能力,實現防震減災2020年目標,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相融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宗旨,全面提升我省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加快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提供優質高效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規劃目標與指標
(一)總體目標。
全省監測、速報、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地震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防震減災科技創新貢獻率不斷提高,社會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京津冀區域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現代化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基本形成。
到2020年,我省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0級地震的能力。發生相當於設防烈度的地震時,基本達到應對有力、安置有序,有效控制災害規模和程度,確保社會穩定。
(二)主要指標。
1.建成以測震台網和強震動台網為骨幹、烈度儀為補充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省內發生5.0級以上地震後,5-10秒發出預警,10分鐘產出城市烈度速報結果,30分鐘開始持續產出災區範圍、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等災情評估結果。
2.建成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精細化的防震減災服務產品;建成以省級地球觀象台為骨幹、社會服務為補充的運行維護保障體系;形成以固定觀測台站為主,流動地磁、重力、短水準等觀測為輔的多學科、全覆蓋的地球物理化學觀測網。
3.全省城鄉一體化抗震設防管理整體推進,新建工程全部實現抗震設防,農村抗震設防能力整體提升,全省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0級、相當於各地區
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
4.破壞性地震發生後,1小時內提供震災預評估結果,2小時內提供初步人員傷亡、房屋破壞信息和輔助決策建議,3-5天內完成災區地震烈度評定。特重大地震發生後,救援隊伍在24小時內基本覆蓋極重災區。
5.深化強震機理與監測技術、地震成災機理與減災技術、地震災害評估與應急處置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建設3個特色突出、高效精幹的地震科研與技術研發團隊,加強地震科技研究成果轉化套用,不斷提升科技對防震減災的支撐力和貢獻率。
6.創作一批防震減災科普展教精品,建設1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虛擬展館,並充分利用行業現有的博物館、科技館、仿真館等提高防震減災知識普及率,社會公眾掌握基本的應急避險知識並能有效開展自救互救。有效處置地震謠傳事件,保障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提升防震減災綜合防禦能力。
1.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整合區域監測資源,最佳化台網布局,形成地表與地下相結合、巨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地球物理化學場觀測網路,建設地球觀象台,提升全省地震監測能力。建立覆蓋全省的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系統,實現地震超快速報、地震預警和儀器烈度速報,為社會公眾提供地震超快速報、烈度速報與預警服務,為全省提供地震安全保障。建設區域維修中心,引入市場機制,改革創新台網建設與運行維護保障體系,完善地震觀測台網從建設到運行維護的全過程管理程式和制度。加強震情分析研判,提高短臨預測和震後趨勢判定能力。
2.提升城鄉抗震能力。全面實施第五代
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確保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全面符合新的抗震設防標準。深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行政審批改革,按照新的管理程式依法開展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開展區域活動構造和地震孕育環境的精細化探測,研判未來強震發震構造位置,完善與城市規劃布局的銜接。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開展地震小區劃和震害預測,提供目標地區地震風險信息服務。推進城市老舊小區、棚戶區、城鄉結合部、
城市基礎設施、重大生命線工程等建(構)築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鑑定加固。推廣
結構健康監測診斷、減隔震技術等新技術套用。全面實施農居地震安全工程,促進城鄉地震安全均等化。開展防震減災基層基礎示範建設,提高公眾抗禦地震風險意識和能力。
3.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按照統一指揮、反應迅速、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完善“分級負責、相互協同”的抗震救災新機制,加強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體系建設。構建更加適應於京津冀城市群的應急行動預案和地震災害處置協調機制協同聯動。開展軍地聯合、省市聯動、部門協同的地震應急綜合演練,加強各級各類應急隊伍培訓,提高地震應急救援隊伍的規範化、標準化建設水平。完善地震應急救援裝備保障系統,配備搜尋救援、移動信息終端和個人保護等裝備。完善省、市地震應急指揮平台系統,示範建設縣級地震應急指揮平台,構建滿足震情發布與預警、應急救援指揮與決策的信息服務體系。建成地震災情實時獲取及應急決策協同平台,快速獲取與預判災情、調查與評估災害損失情況。繼續完善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巨災保險、社會捐贈相結合的多渠道災後恢復重建與救助補償機制。
(二)全面提升防震減災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1.加強防震減災社會治理能力建設。充分運用法律、行政、科技和宣傳等手段,提升防震減災社會治理能力,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修訂完善防震減災相關法規制度,加快出台地震預警方面地方立法,建立健全地方地震標準體系,提高防震減災法制化、標準化管理水平。制定防震減災責任清單,完善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地震災害風險評估、隱患排查、預測預警、抗震救災、信息共享、輿論引導等協同工作機制。建立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眾等依法有序參與防震減災的政策措施。加強對市縣防震減災工作指導和支持,發揮基層在抗震設防監管、科普宣傳教育、地震應急準備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強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建立覆蓋城鄉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網路平台,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提供地震年度重點危險區、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等信息和震災情景構建技術服務,提供地震速報、災情速報、地震預警、地震烈度分布等信息服務,提供地震觀測、探測數據信息共享服務,提供活斷層分布、地震安全性評價、地震小區劃、抗震設防參數、震害預測等信息和減隔震、工程抗震性能鑑定、結構損傷探測等技術服務。制定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產品清單,明確服務範圍和服務質量,擴大公共服務客群面,建立健全公共服務機制,保障公共服務效能。
3.加強防震減災文化建設。加強邢台、唐山等地震遺址遺蹟保護,發揮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及地震遺蹟的科普宣傳和文化建設功能。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建立防震減災知識傳播平台,加強重點地區防震減災宣傳,建設流動防震減災宣傳陣地,研發防震減災宣傳精品。推動應急演練常態化,引導社會公眾增強防震減災意識,提高應急避險技能。發揮防震減災示範帶動作用,建設防震減災示範學校、社區、城市等,加強防震減災文化宣傳。
(三)全面強化防震減災支撐能力。
1.強化科技支撐。加強技術攻關,鼓勵原始創新,提高協同創新、集成創新能力。加強大震構造環境、孕震機理與地震預測、地殼精細結構、地震精定位、震源動力學等基礎性、前瞻性和關鍵性問題基礎科學研究。開展地震監測、速報、預警、地震區劃、工程震害防禦技術和地震應急救援技術等實用技術研發。完善以省地震部門為主體、相關部門及科研院所相聯合、市縣地震部門參與的科技創新協調機制,開展具有河北特色和區域優勢的地震科技研究。強化科技創新驅動與引領,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提高地震科技研究與成果轉化套用能力。
2.強化人才隊伍支撐。立足防震減災工作的實際需要,整體規劃、統籌協調,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培養頂尖人才和業務領軍人才。圍繞監測預報、震災預防、應急救援,有針對性地培育3個科技創新團隊,培養5-10名在地震系統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帶頭人。實施多部門聯合培養人才計畫,促進京津冀人才交流與合作。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幹部人才培養、吸納、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構建有利於人才隊伍協調發展激發創造活力的人才發展環境,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3.強化信息化支撐。升級改造現有地震
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套用。收集整合基礎探測、觀測數據信息,挖掘、保存歷史及現今地震科學和工作重要文獻、科研、科考、科學總結檔案信息,強化信息整合和資源共享,增強防震減災各部門間信息的互連互通能力。完善網路與信息系統安全、運行保障技術系統建設,提升防震減災信息化的安全保障和管理能力,拓寬防震減災信息獲取渠道和途徑,豐富防震減災信息服務的內容和方式,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務。
四、重大項目
(一)河北省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依託同步進行的國家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工程和石家莊、秦皇島兩地烈度速報台網系統建設,結合河北省地域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覆蓋全省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向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及時提供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等緊急地震信息服務。
1.建成以基準台、基本台為骨幹、一般台為補充的全省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網,台間距不大於15千米。
2.建設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數據處理和發布系統,包括1個省級系統和11個市級系統,實現實時數據的快速集中處理,實現地震預警信息發布、超快自動速報、快速產出地震動影響圖像、震源機制解、根據餘震分布模擬地震破裂過程圖像等,為抗震救災、地震趨勢研判及後續地震科研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3.與廣播電視、網路媒體等部門加強合作,建設直通式緊急地震信息服務渠道,利用最先進、快捷、廣泛的媒介發布地震預警信息。
4.與交通、電力、石油等部門加強合作,推進高鐵、電力、燃氣、油氣管線等
生命線工程的地震預警信息接收及自動緊急處置系統建設;與教育、衛生、交通、安全監管等部門加強合作,針對學校、醫院、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和
重大危險源,研發地震預警信息接收和發布告警系統,加強緊急疏散預案制定和應急演練等。
(二)河北省防震減災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設。依託現有地震信息網路技術架構,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建成集地震科技數據匯集、存儲、處理、發布於一體的防震減災信息化服務平台,實現地震科技信息為政府和社會公眾服務。
1.建設防震減災科技信息系統。實現地震信息資源數位化,綜合匯集、全面展示地震監測、分析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科學研究等專業信息和工作成果,為公眾宣傳、科學研究和成果展示等提供軟硬體支撐。
2.建設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系統。在防震減災科技信息數位化的基礎上,向社會提供建築物抗震設防、城市活斷層探測成果、減隔震技術套用、農村民居地震安全技術、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建設、避難場所分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地震科普知識等;省內發生有感地震或鄰省發生破壞性地震時,向社會發布地震速報、烈度速報、地震預警等防震減災即時服務信息。
3.建設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系統。建設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網路虛擬展館,擴大宣傳廣度。購置地震模擬體驗車,開展重點地區防震減災流動宣傳,增強宣傳針對性。
(三)河北省地球觀象台建設。依託河北省現有地震中心台站的優勢資源,全面提升改造張家口崇禮形變台、紅山和涉縣地磁台,將其建成全國一流的地球觀象台,綜合開展地震科研、技術研發、設備中試、預測預報、人才培訓等工作。
1.以地球觀象台(張家口崇禮形變台)為基礎,利用懷來、張家口、崇禮形變山洞,發揮涿州、易縣、文安台的區位優勢,協同京津兩地,在京津周邊和存在潛在地震危險的京西北延懷盆地、三河—平谷、文霸—唐山等重點地區,布設密集的、高解析度的地震觀測台陣系統,開展地球物理化學場觀測、人工震源技術探測等科學實驗和觀測技術研發、設備中試等套用研究。選取觀測基礎和實驗條件成熟的台站建設地震野外實驗室,建設立體地震觀測系統和監測數據處理交換、預測研究平台,為深化地震預測預報和相關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2.以地球觀象台(紅山台)為基地,與京津兩地合作並充分依託北京市相關研究所的力量,建成京津冀防震減災人才培養實訓基地,聯合加快專家型人才培養,推進京津冀三地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逐步提高地震科技對防震減災貢獻率。
(四)地震應急綜合回響能力建設系統建設。針對我省震情形勢,以政府和公眾需求為導向,主動承接、有效整合國家規劃、京津冀防震減災協同發展規劃涉及河北應急救援部分,開展地震應急綜合回響能力建設系統建設。
1.對重點地區開展地震災害風險預評估,更新建築物基礎資料庫,建設地震應急協同資料庫,開發基於移動通信網路的地震災情快速獲取和評估系統,開發新媒體大數據災情信息搜尋引擎,提升災情快速獲取能力。
2.為地震救援隊和現場工作隊配備災害調查移動信息終端,及時提供地震災區建築破壞和財產損失情況,提高地震現場搜尋營救和災害調查的工作效率。
3.建設地震演練和應急指揮系統。實現地震部門與省政府、有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視頻會議互聯互通,開展部門間地震綜合演練,提高應急指揮和抗災救災協同能力。升級改造地震現場移動應急指揮系統,補充和完善地震現場流動觀測設備,配備地震應急現場專業裝備和個人防護裝備,提升地震現場監測、通訊和保障能力。
4.完善基於災情風險情景構建支撐的應急預案和應急對策方案,有針對性地提升全省抗震救災應急準備能力。
(五)城鄉抗震設防能力提升工程。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開展區域主要活動構造和城市群內活斷層精細化探測。服務國家扶貧戰略和城鄉統籌示範區戰略,抓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地震小區劃工作。完善強震動觀測台網,建設地震風險信息服務資料庫,推進地震災害風險處置服務。
1.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針對京津冀城市群地震高風險的狀況,在首都圈地震高風險區開展大震巨災情景構建和地震風險動態監測評估系統套用示範。服務京津冀主體功能區,建立京津冀1:25萬活動斷層套用工作平台,開展承接首都產業轉移的曹妃甸等地區的震害預測工作,提升城鎮抗震設防綜合能力。
2.結合全省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發展戰略,開展正定新區等區域地震小區劃工作,開展崇禮區城區和崇禮區太子城區域震害預測和地震小區劃,為城市規劃和社會經濟建設服務。
3.在現有強震動觀測台網基礎上,開展潘家口、黃壁莊等
地震構造環境複雜的大中型水庫的地震監測,建立水庫專用地震台網,評估地震風險及其危害,推進抗禦地震災害風險的服務。在超限高層和大跨度橋樑等重點建(構)築物布設強震儀,開展強震動資料套用研究,為建(構)築物結構抗震設計提供指導,提升建(構)築物抗震設防能力。針對我省
脫貧攻堅戰重點地區大多位於地震高烈度地區的狀況,落實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做好農居工程技術服務工作,為農居建設選址、設計、施工等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務,大幅度提高農居抗震防災能力,防止因地震災害返貧致貧。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依法落實防震減災工作責任,強化職能部門防震減災職能意識,加強市、縣(市、區)地震工作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軍地協調、區域協作、部門聯動和全民動員工作機制,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統籌推進,聯合實施。加強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完善信息發布制度,拓寬公眾參與渠道,為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調、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提供組織保障。
(二)投入保障。把防震減災納入同級政府發展規劃和財政預算,落實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穩定的防震減災事業經費投入機制。加大重點項目投入力度,加強項目經費績效考評工作,確保專款專用和資金安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規劃實施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
(三)法制保障。完善防震減災地方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建立有效的防震減災行政執法管理和監督體制,規範社會的防震減災活動,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工作。構建由組織機構、政策規劃、應急預案、標準計量、行業制度、單位制度等組成的防震減災制度體系,促進部門行政管理和內部運行規範化,提升防震減災治理能力,為規劃落實提供法制保障。
(四)評估跟蹤。建立規劃實施的責任體系和相關制度,制定科學的規劃實施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做好規劃實施的上下銜接、任務銜接以及與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適時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推動規劃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