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提升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江西省防震減災條例》和《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16-2020年)》、《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環境
(一)“十二五”時期主要的成效
“十二五”時期,各地各部門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總體實現,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有效提升。
省部合作開啟新篇章。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國地震局的正確領導下,通過落實《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國地震局共同推進江西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建設合作協定》,實施了江西省防震保全服務工程、防震減災應急指揮中心和台網加密與擴建工程、地震背景場探測工程、地震社會服務工程等重點項目,全省防震減災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依法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江西省防震減災條例》修訂實施。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加強防震減災工作規範性檔案承棕局。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評體系,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全面落實抗震設防法律法規和標準,全省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監管實現全覆蓋。
綜合能力持阿雅危臭續提升。各地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部署的市縣防震減災“六個一”和“九個一”工程。全省地震監測台網進一步最佳化,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0級,實現2分鐘內自動地震速報。初步建立了三級應埋棄辨勸急指揮中心。完善了地震應急預案管理體系,健全了“屬地為主、分級負責、上下聯動、資源共享”應急處置機制。科技合作廣泛開展,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公共服務成效日益凸顯。防震減災服務於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規劃等國家戰略,提供產業布局、城鄉建設規劃等方面的地震安全服務,為高鐵、西氣東輸等300多項重點工程提供科學的抗震設防要求。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將防震減災納入中國小素質教育體系;持續推進示範工程創建,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地震科普示範學校、社區、科普教育基地和地震安全農居,民眾防震減災意識不斷強化。
(二)“十三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震情形勢嚴峻複雜。江西地震地質構造複雜,地震震源淺、成災率高。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發生了4次5級以上破壞束犁性地震。當前贛北地區中強地震風險依然存在,贛南地區地震活動異常平靜,贛中、贛西等地小震趨於活躍,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第五代全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於2016年實施,全省抗震設防國土面積由35%提高到100%,進入全面設防。
公共安全提出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做出了牢固樹立安全發展觀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與防災減災救災體制的戰略部署。江西推進實施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重大工程和生命線工程建設提速,地震安全需求迫切。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必須把防震減災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民生保障提出更高要求。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進步,人口財富進一步集中,人民民眾對潛在地震風險更加關注,凳悼雄對地震信息、安全防範和震後救助有著更高期待。地震安全保障成為百姓安居、投資的重要指標和各級政府保穩定、惠民生的重要責任。維護和保障經濟建設、地震危險區扶貧攻堅成果,必棗故祝須順應民生關切,提升地震安全服務,強化服務供給,讓人民民眾有更多實在的獲得感。
防震減災存在薄弱環節。地震預測預警能力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預期。震害防禦基礎有待夯實,城鄉抗震設防能力薄弱。應急救援體系有待加強,應急搜救、基礎設施搶修、醫療衛生救援等專刪朵提業力量薄弱。地震科技對事業發展支撐有待強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深度廣度有待提高。這些都需要持續切實加以解決。
二、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江西提出新的希望和“三個著力、四個堅持”的總體要求,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以融合發展為主線,深化省部合作,提升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開創“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幹興贛”新境界,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三、發展目標與指標
(一)總體目標
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顯著提升,地震科技創新體系富有活力,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普遍增強,現代化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基本形成。地震災害對全省經濟社會、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的影響明顯減輕。防震減災為“美麗江西、平安江西”提供地震安全保障更為有力。
(二)主要發展指標
1.地震監測效能有效提升。在全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贛江新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地震烈度速報台網覆蓋全省,提供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為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提供地震預警和緊急處置服務。地震速報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80%。
2.地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全省重大工程、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和城市新改擴建設工程,全面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地震高烈度區、重點監視防禦區的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全面實施。震害預測、地震安全性評價、抗震性能普查等成果廣泛服務於城鄉規劃、國土利用、城鎮建設等領域。
3.地震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11個設區市建成地震應急指揮平台,並與省級地震應急指揮平台互聯互通。地震災情獲取研判和輔助決策能力顯著提高,震後1小時內提供震災預評估結果,2小時內提供初步人員傷亡、房屋破壞信息和輔助決策建議,5天內完成災區地震烈度評定。5級以上地震發生後,救援力量能在8小時內覆蓋災區。
4.科技創新驅動事業發展更具活力。開放合作進一步深化,形成符合中東部震情特徵、具有江西特色的地震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創建科技創新重點實驗室和研發基地,培育特色鮮明、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科研創新團隊,科技成果轉化為服務產品的能力顯著提高。
5.全民防震減災素質顯著提升。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體系、技術平台不斷完善,回應社會關切及時有效,示範創建措施更加完善,科普宣教產品更為豐富,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普及率達到80%。社會公眾掌握基本應急避險知識並能有效開展自救互救。
6.現代化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基本形成。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政府、社會、公眾合作共治的機制基本建立,責任考核和追蹤問效機制不斷健全,社會多元主體主動、規範、有序參與防震減災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四、主要任務
(一)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
強化地震預警服務。結合國家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項目在江西的實施,完善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平台,為核電、水利、安監等重大基礎設施及生命線工程和行業提供地震預警和緊急處置服務。
最佳化地震台網布局。形成綜合地球物理、化學觀測網路。改革創新地震台網建設與運維保障體系。推進核電、礦山、尾礦庫等專用地震監測台網建設。
深化震情會商改革。建立社會參與、開放合作、有效管理的地震預測預報機制。強化地震中長期和地震大形勢預測,為防震減災工作提供基礎依據。加強地震分析預測技術方法探索,提升地震預測科學水平,力爭做出具有減災實效的短臨預測。
(二)提升地震震害防禦基礎能力
加強抗震設防監管。加強抗震設防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宣貫,實施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確保新、改、擴建一般建設工程全面達到抗震設防標準。依法開展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完善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和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政策。加強抗震設防事中事後監管。
加強震害防禦基礎工作。組織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提供地震風險信息服務。推廣震害預測、減隔震、結構健康監測及診斷等技術套用。實施城市老舊房屋、交通基礎設施和病險水庫等抗震性能普查和除險加固。推進地震活斷層探測、地震小區劃等工作。
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制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部門合作機制。深入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推進納入幹部培訓、中小學生公共安全教育。創建防震減災示範城市、示範社區等。廣泛開展地震緊急疏散演練,提高公眾抗禦地震風險意識和技能。
(三)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
健全地震應急指揮機制。加強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及其辦公室建設,強化指揮調度、部門聯動、信息共享、社會動員。以應對中強地震為目標,提升基層應急管理水平,健全地震應急所需的交通、通信、氣象、衛生、民政等服務保障機制。推動重點監視防禦區應急準備督查檢查制度化、常態化,建立健全量化指標體系。
提高災情快速獲取能力。加強各級地震應急指揮平台建設,對接省突發事件信息發布系統,健全基礎數據更新共享機制,研發適應社會需求的應急產品。建立覆蓋全省的應急技術網路,利用各類通信技術,提升災情獲取、處理、發布效能和輿情監控水平,提高災情信息獲取實效性和快速評估準確性。
提高應急救援保障水平。加強各級救援隊伍和現場工作隊伍建設,加快推進救援力量專業化和社會化,提高遠程機動和搶險救援能力。建設應急救援訓練和保障基地,提高技術裝備科技水平,最佳化應急物資儲備布局,創新高效的救援物資調用機制,持續推進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範化建設。
(四)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
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建立覆蓋全省的公共服務網路,推進大數據、雲計算和“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套用。針對不同需求,提供地震危險性和震害風險信息常態化服務、地震預警與緊急處置信息實時化服務、應急救援信息標準化服務、地震演練信息規範化服務、地球物理信息科學化服務。建設容災備份中心,提高抗擊風險的能力。為構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新動能,提供地震信息化服務保障。
提高民生安全服務水平。主動服務國家扶貧戰略,研究制定打贏脫貧攻堅戰地震安全保障措施,健全農村民居抗震技術服務網路,防止因地震災害返貧致貧。積極推進地震保險試點工作。提高地震預警、公眾震時應對、避難場所引導、自救互救指導、地震科普宣傳等基礎服務能力。為基層社區和社會公眾提供優質、迅捷、高效的地震信息服務。
(五)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建設
弘揚防震減災文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贛鄱文化,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樹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豐富防震減災文化內涵,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尤其是新興媒體,宣傳科學減災、全面預防理念,營造全民參與的防震減災文化氛圍,不斷鞏固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積極主動將防震減災文化融入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村鎮社區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建立防震減災文化推廣網路平台。製作推廣文化產品,擴大防震減災文化宣傳的覆蓋面。強化台站文化傳承,提高地震文物、地震遺址保護利用水平。
(六)推進防震減災社會治理體系建設
促進依法治理。完善法規制度,健全標準體系,制定發布防震減災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完善防震減災目標考評體系。依法規範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深化地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更好地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多元共治。
夯實基層基礎。加強對市縣防震減災工作指導和支持,發揮基層在抗震設防監管、科普宣傳教育、地震應急準備等方面的作用。建立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眾等依法有序參與防震減災的政策措施,形成全社會主動防災、科學避災、充分備災、有效減災的合力。
五、重點項目
“十三五”期間,為全面提高抵禦地震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應急救援能力,強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地震安全保障,推進國家級重點工程項目和省部戰略合作項目的建設,實施江西省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提升工程。工程項目建設內容包括以下5項任務:
(一)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提升項目
實施江西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升級。升級省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技術平台,研發地震警報信息快速發布和預警信息接收系統,聯網接入江西省突發事件信息發布系統,為高鐵、電力、燃氣等重大工程和生命線工程提供地震預警信息。
實施江西地震台網升級。最佳化台網布局,增補測項,升級地震觀測系統,建設深井綜合觀測系統,建設礦震監測台網,建設區域綜合台站和片區運維保障中心,建設全國首個地震監測氡觀測儀檢定與檢測平台。
(二)震害防禦能力提升項目
實施震害防禦基礎工程。開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贛江新區、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地震小區劃和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等基礎工作,建設城鄉震害防禦風險資料庫和數據分析處理系統,提供精細化、實用性的風險信息服務。
建設農村民居地震安全服務網路。在地震高烈度區和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統籌新農村建設、農村危舊房改造、扶貧開發、移民搬遷等惠民工程,建立農居地震安全工程技術服務網路,開展農村工匠技術培訓,為集中建設農居提供選址、設計、施工等服務。
建設江西省地震科普研發中心。建設省級防震減災遠程科普教育平台和防震減災數字科普館,創建1個省級地震科普研發實驗室,培養一批地震知識宣教和技能培訓骨幹。在地震危險區和流動人口密集地區建設地震科普館。
(三)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提升項目
實施地震災情信息服務升級。建立以“天地圖”為支撐,基於全省“三網一員”的災情速報系統和地震現場工作、信息交匯、災情處置、災情評估、救援物資儲備及調動系統;完善地震災情速報網路建設,研發麵向社會公眾的地震應急服務產品。
強化地震應急基礎保障。建設一體化的現場應急指揮技術平台,升級完善省和設區市的應急指揮系統,建設部分縣級應急指揮系統。每個設區市至少建成1處國標Ⅱ類以上應急避難場所,新建省級專業裝備物資儲備庫,建設全省應急避難場所和專業裝備物資信息管理系統。
建設江西省應急救援訓練基地。建設典型震害結構及次生災害模擬訓練場地。建設戶外訓練場地、多媒體教室、多功能會議廳和學員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地震應急救援志願者線上註冊和訓練服務管理系統。
(四)江西防震減災綜合信息服務系統項目
建設江西地震數據服務系統。集約利用江西省電子政務雲平台,以觀測數據及數據產品管理套用為基礎,建設省地震數據云中心,實現地震數據資源的統一存儲、統一處理、統一服務,大力提升地震數據融合和共享服務能力。
建設江西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平台。以地震數據和雲平台為依託,升級和拓展省市縣三級地震信息網路系統,建設集陽光政務、信息發布、地震應急、輿情監控、科普宣傳等功能於一體的行業管理和社會服務綜合信息系統。
(五)江西省防震減災科技創新基地項目
建設氡觀測技術與科研創新實驗室。開展氡觀測儀器檢定、氡觀測系統檢測、氡觀測技術創新研究等科研工作。拓展地震儀器中試實驗基地,最佳化測震、地下流體、地殼形變、電磁學科各類儀器的使用條件和環境,建立中試實驗基地技術系統和管理平台,滿足儀器中試需求。
建設防災減災科技孵化基地。統籌利用土地資源實施基礎設施改造,設立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實驗室,研究江西省地震重點危險區地震風險水平、建(構)築物抗震能力及減隔震等抗震新技術。設立地震構造活動研究實驗室,開展江西省重點區域地質構造背景探測,深化地殼活動觀測技術方法等領域的研究。設立防災減災科技研發中心,建設防震減災科研創新團隊,開展基礎研究、設備研發和技術推廣等工作。
建設防震減災數據災備中心。整合利用原地震監測台網中心的硬體設備、網路、系統軟體等資源,改建為地震數據災備中心,實現全省地震數據線上備份。
六、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各級政府切實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及時協調解決存在的重大問題,強化監督檢查。健全規劃工作落實機制,發展改革、財政、地震、住建、國土等部門密切配合,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把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項目落到實處。
(二)投入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爭取中央財政更多支持,深化省部合作。加大重點項目投入力度,加強項目經費績效考評工作,確保專款專用和資金安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規劃實施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
(三)人才保障
加強防震減災隊伍建設,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流動和評價機制,培養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科技研發人才隊伍,為事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證。加強交流合作,構建開放、競爭、包容、合作的智力支撐環境。
(四)評估跟蹤
建立規劃實施的責任體系和相關制度,制定科學的規劃實施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做好規劃實施的上下銜接、任務銜接以及與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適時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推動規劃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
防震減災存在薄弱環節。地震預測預警能力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預期。震害防禦基礎有待夯實,城鄉抗震設防能力薄弱。應急救援體系有待加強,應急搜救、基礎設施搶修、醫療衛生救援等專業力量薄弱。地震科技對事業發展支撐有待強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深度廣度有待提高。這些都需要持續切實加以解決。
二、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江西提出新的希望和“三個著力、四個堅持”的總體要求,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以融合發展為主線,深化省部合作,提升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開創“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幹興贛”新境界,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三、發展目標與指標
(一)總體目標
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顯著提升,地震科技創新體系富有活力,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普遍增強,現代化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基本形成。地震災害對全省經濟社會、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的影響明顯減輕。防震減災為“美麗江西、平安江西”提供地震安全保障更為有力。
(二)主要發展指標
1.地震監測效能有效提升。在全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贛江新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地震烈度速報台網覆蓋全省,提供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為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提供地震預警和緊急處置服務。地震速報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80%。
2.地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全省重大工程、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和城市新改擴建設工程,全面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地震高烈度區、重點監視防禦區的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全面實施。震害預測、地震安全性評價、抗震性能普查等成果廣泛服務於城鄉規劃、國土利用、城鎮建設等領域。
3.地震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11個設區市建成地震應急指揮平台,並與省級地震應急指揮平台互聯互通。地震災情獲取研判和輔助決策能力顯著提高,震後1小時內提供震災預評估結果,2小時內提供初步人員傷亡、房屋破壞信息和輔助決策建議,5天內完成災區地震烈度評定。5級以上地震發生後,救援力量能在8小時內覆蓋災區。
4.科技創新驅動事業發展更具活力。開放合作進一步深化,形成符合中東部震情特徵、具有江西特色的地震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創建科技創新重點實驗室和研發基地,培育特色鮮明、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科研創新團隊,科技成果轉化為服務產品的能力顯著提高。
5.全民防震減災素質顯著提升。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體系、技術平台不斷完善,回應社會關切及時有效,示範創建措施更加完善,科普宣教產品更為豐富,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普及率達到80%。社會公眾掌握基本應急避險知識並能有效開展自救互救。
6.現代化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基本形成。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政府、社會、公眾合作共治的機制基本建立,責任考核和追蹤問效機制不斷健全,社會多元主體主動、規範、有序參與防震減災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四、主要任務
(一)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
強化地震預警服務。結合國家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項目在江西的實施,完善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平台,為核電、水利、安監等重大基礎設施及生命線工程和行業提供地震預警和緊急處置服務。
最佳化地震台網布局。形成綜合地球物理、化學觀測網路。改革創新地震台網建設與運維保障體系。推進核電、礦山、尾礦庫等專用地震監測台網建設。
深化震情會商改革。建立社會參與、開放合作、有效管理的地震預測預報機制。強化地震中長期和地震大形勢預測,為防震減災工作提供基礎依據。加強地震分析預測技術方法探索,提升地震預測科學水平,力爭做出具有減災實效的短臨預測。
(二)提升地震震害防禦基礎能力
加強抗震設防監管。加強抗震設防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宣貫,實施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確保新、改、擴建一般建設工程全面達到抗震設防標準。依法開展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完善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和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政策。加強抗震設防事中事後監管。
加強震害防禦基礎工作。組織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提供地震風險信息服務。推廣震害預測、減隔震、結構健康監測及診斷等技術套用。實施城市老舊房屋、交通基礎設施和病險水庫等抗震性能普查和除險加固。推進地震活斷層探測、地震小區劃等工作。
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制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部門合作機制。深入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推進納入幹部培訓、中小學生公共安全教育。創建防震減災示範城市、示範社區等。廣泛開展地震緊急疏散演練,提高公眾抗禦地震風險意識和技能。
(三)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
健全地震應急指揮機制。加強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及其辦公室建設,強化指揮調度、部門聯動、信息共享、社會動員。以應對中強地震為目標,提升基層應急管理水平,健全地震應急所需的交通、通信、氣象、衛生、民政等服務保障機制。推動重點監視防禦區應急準備督查檢查制度化、常態化,建立健全量化指標體系。
提高災情快速獲取能力。加強各級地震應急指揮平台建設,對接省突發事件信息發布系統,健全基礎數據更新共享機制,研發適應社會需求的應急產品。建立覆蓋全省的應急技術網路,利用各類通信技術,提升災情獲取、處理、發布效能和輿情監控水平,提高災情信息獲取實效性和快速評估準確性。
提高應急救援保障水平。加強各級救援隊伍和現場工作隊伍建設,加快推進救援力量專業化和社會化,提高遠程機動和搶險救援能力。建設應急救援訓練和保障基地,提高技術裝備科技水平,最佳化應急物資儲備布局,創新高效的救援物資調用機制,持續推進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範化建設。
(四)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
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建立覆蓋全省的公共服務網路,推進大數據、雲計算和“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套用。針對不同需求,提供地震危險性和震害風險信息常態化服務、地震預警與緊急處置信息實時化服務、應急救援信息標準化服務、地震演練信息規範化服務、地球物理信息科學化服務。建設容災備份中心,提高抗擊風險的能力。為構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新動能,提供地震信息化服務保障。
提高民生安全服務水平。主動服務國家扶貧戰略,研究制定打贏脫貧攻堅戰地震安全保障措施,健全農村民居抗震技術服務網路,防止因地震災害返貧致貧。積極推進地震保險試點工作。提高地震預警、公眾震時應對、避難場所引導、自救互救指導、地震科普宣傳等基礎服務能力。為基層社區和社會公眾提供優質、迅捷、高效的地震信息服務。
(五)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建設
弘揚防震減災文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贛鄱文化,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樹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豐富防震減災文化內涵,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尤其是新興媒體,宣傳科學減災、全面預防理念,營造全民參與的防震減災文化氛圍,不斷鞏固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積極主動將防震減災文化融入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村鎮社區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建立防震減災文化推廣網路平台。製作推廣文化產品,擴大防震減災文化宣傳的覆蓋面。強化台站文化傳承,提高地震文物、地震遺址保護利用水平。
(六)推進防震減災社會治理體系建設
促進依法治理。完善法規制度,健全標準體系,制定發布防震減災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完善防震減災目標考評體系。依法規範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深化地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更好地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多元共治。
夯實基層基礎。加強對市縣防震減災工作指導和支持,發揮基層在抗震設防監管、科普宣傳教育、地震應急準備等方面的作用。建立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眾等依法有序參與防震減災的政策措施,形成全社會主動防災、科學避災、充分備災、有效減災的合力。
五、重點項目
“十三五”期間,為全面提高抵禦地震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應急救援能力,強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地震安全保障,推進國家級重點工程項目和省部戰略合作項目的建設,實施江西省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提升工程。工程項目建設內容包括以下5項任務:
(一)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提升項目
實施江西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升級。升級省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技術平台,研發地震警報信息快速發布和預警信息接收系統,聯網接入江西省突發事件信息發布系統,為高鐵、電力、燃氣等重大工程和生命線工程提供地震預警信息。
實施江西地震台網升級。最佳化台網布局,增補測項,升級地震觀測系統,建設深井綜合觀測系統,建設礦震監測台網,建設區域綜合台站和片區運維保障中心,建設全國首個地震監測氡觀測儀檢定與檢測平台。
(二)震害防禦能力提升項目
實施震害防禦基礎工程。開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贛江新區、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地震小區劃和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等基礎工作,建設城鄉震害防禦風險資料庫和數據分析處理系統,提供精細化、實用性的風險信息服務。
建設農村民居地震安全服務網路。在地震高烈度區和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統籌新農村建設、農村危舊房改造、扶貧開發、移民搬遷等惠民工程,建立農居地震安全工程技術服務網路,開展農村工匠技術培訓,為集中建設農居提供選址、設計、施工等服務。
建設江西省地震科普研發中心。建設省級防震減災遠程科普教育平台和防震減災數字科普館,創建1個省級地震科普研發實驗室,培養一批地震知識宣教和技能培訓骨幹。在地震危險區和流動人口密集地區建設地震科普館。
(三)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提升項目
實施地震災情信息服務升級。建立以“天地圖”為支撐,基於全省“三網一員”的災情速報系統和地震現場工作、信息交匯、災情處置、災情評估、救援物資儲備及調動系統;完善地震災情速報網路建設,研發麵向社會公眾的地震應急服務產品。
強化地震應急基礎保障。建設一體化的現場應急指揮技術平台,升級完善省和設區市的應急指揮系統,建設部分縣級應急指揮系統。每個設區市至少建成1處國標Ⅱ類以上應急避難場所,新建省級專業裝備物資儲備庫,建設全省應急避難場所和專業裝備物資信息管理系統。
建設江西省應急救援訓練基地。建設典型震害結構及次生災害模擬訓練場地。建設戶外訓練場地、多媒體教室、多功能會議廳和學員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地震應急救援志願者線上註冊和訓練服務管理系統。
(四)江西防震減災綜合信息服務系統項目
建設江西地震數據服務系統。集約利用江西省電子政務雲平台,以觀測數據及數據產品管理套用為基礎,建設省地震數據云中心,實現地震數據資源的統一存儲、統一處理、統一服務,大力提升地震數據融合和共享服務能力。
建設江西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平台。以地震數據和雲平台為依託,升級和拓展省市縣三級地震信息網路系統,建設集陽光政務、信息發布、地震應急、輿情監控、科普宣傳等功能於一體的行業管理和社會服務綜合信息系統。
(五)江西省防震減災科技創新基地項目
建設氡觀測技術與科研創新實驗室。開展氡觀測儀器檢定、氡觀測系統檢測、氡觀測技術創新研究等科研工作。拓展地震儀器中試實驗基地,最佳化測震、地下流體、地殼形變、電磁學科各類儀器的使用條件和環境,建立中試實驗基地技術系統和管理平台,滿足儀器中試需求。
建設防災減災科技孵化基地。統籌利用土地資源實施基礎設施改造,設立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實驗室,研究江西省地震重點危險區地震風險水平、建(構)築物抗震能力及減隔震等抗震新技術。設立地震構造活動研究實驗室,開展江西省重點區域地質構造背景探測,深化地殼活動觀測技術方法等領域的研究。設立防災減災科技研發中心,建設防震減災科研創新團隊,開展基礎研究、設備研發和技術推廣等工作。
建設防震減災數據災備中心。整合利用原地震監測台網中心的硬體設備、網路、系統軟體等資源,改建為地震數據災備中心,實現全省地震數據線上備份。
六、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各級政府切實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及時協調解決存在的重大問題,強化監督檢查。健全規劃工作落實機制,發展改革、財政、地震、住建、國土等部門密切配合,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把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項目落到實處。
(二)投入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爭取中央財政更多支持,深化省部合作。加大重點項目投入力度,加強項目經費績效考評工作,確保專款專用和資金安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規劃實施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
(三)人才保障
加強防震減災隊伍建設,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流動和評價機制,培養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科技研發人才隊伍,為事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證。加強交流合作,構建開放、競爭、包容、合作的智力支撐環境。
(四)評估跟蹤
建立規劃實施的責任體系和相關制度,制定科學的規劃實施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做好規劃實施的上下銜接、任務銜接以及與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適時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推動規劃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