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

安慶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的重要責任。為切實履行政府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確保防震減災工作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同步規劃,根據國家和省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編制大綱和市政府要求,現結合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實際,特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本規劃是市政府指導全市防震減災工作發展,確定市、縣防震減災領域重大項目及安排投資的依據,對縣級人民政府制定“十三五”防震減災規劃,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安慶市防震減災工作發展環境
(一)安慶及周邊地區地震活動概述
我市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部,區域主體位於下揚子斷塊區,並與華北斷塊區、秦嶺-大別山斷褶帶相毗鄰,地處華北地震區南部與華南地震區北部交界處,著名郯廬斷裂帶南段斜貫全境,境內還有宿松-樅陽斷裂帶和烏江-羅昌河斷裂帶,區內地震地質構造較複雜。據史料記載,公元1333年以來,安慶市共發生MS≥3.0級以上地震40次,4.0級以上地震7次,最大地震為1654年樅陽、廬江間5級 。歷史上我市及鄰近地區幾次大地震對我市的破壞影響程度均達到地震烈度VI度,特別是2011年1月19日安慶楊橋鎮發生4.8級地震,這次地震雖然震源較淺,震中達到VI度破壞。由於震中位於人口密集城鎮,加上當地居民住房未採取抗震措施和震後雪災,使我市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據統計,經濟損失達到2.7億元。2006年以來,我市長期被省政府列為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十二五”期間,更是兩次被劃為全國地震重點危險區。
“十二五”期間,我省及周邊地區地震活動明顯增強,2011-2015年,安徽省共發生Ms≥2.0級以上地震63次,Ms≥4.0級地震3次,分別為2011年1月19日安慶Ms4.8級地震,2014年4月20日霍山Ms4.2級地震和2015年3月14日阜陽Ms4.3級地震。此外,還發生了2014年長豐震群和金寨震群以及霍山地區多次震群活動等顯著地震事件。據資料分析顯示,我省境內多條新生代構造變形帶均為歷史中強地震的主要活動區域,目前已超過30年未發生5級以上地震,專家綜合分析認為,安徽省未來5年還存在發生5級左右地震的背景。因此,面對如此嚴峻地震形勢,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加快我市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建設,切實提高全市地震綜合防禦能力,為保障全市公共安全,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安全發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全市十二五防震減災工作成效和存在問題
“十二五”期間,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防震減災工作大政方針和法律法規,緊緊圍繞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地震災害綜合防禦能力,推進了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全面發展。
1、組織領導工作機制更加強化
我市及各縣(市、區)均將防震減災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引領防震減災工作發展。2013年以來,市政府及各縣(市、區)政府不斷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各項工作向前邁進。一是上調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機構和抗震救災指揮部的領導規格,出台工作規劃和會議制度,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研究解決問題。二是增強地震機關自身的工作力量。增加工作人員和工作經費。市局不斷加大對基層地震機構的經費投入和培訓力度,促使基層組織充分履行職責,市縣防震減災基礎設施項目穩步推進。三是建立健全一系列推動工作開展的機制,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10多份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檔案。同時,市地震局又積極與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人大(政協)專委會、市應急辦、市人防等部門聯合開展防震減災專項檢查。四是自2014年始,市政府已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對各縣(市、區)政府目標任務考核,2015年又納入對市直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目標任務考核。
2、地震監測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
一是實現“一縣一台(站)”建設目標。完成了樅陽、懷寧、望江、潛山、岳西以及桐城、太湖7縣測震台建設(根據省地震局建設規劃,測震台建設不含宿松縣),台站覆蓋率達100%,率先在全省完成“一縣一台”建設任務,形成了區域性的台網中心。全市地震監測能力實現1.0級以上地震2分鐘之內自動初次速報。二是加強地震前兆觀測,增上桐城、懷寧、太湖、宿松等前兆台站,提高我市的監測能力和水平。三是鞏固完善地震群測群防網,做好地震巨觀異常跟蹤調查核實工作。對各縣(市、區)群測群防網點進行了進一步的最佳化,形成30個群測群防地震巨觀測報網。同時建立以158名防震減災助理員為骨幹的地震宣傳網和災害速報網。
3、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不斷加強
一是積極爭取市政府出台並完善一系列規範性檔案,特別是2013年出台95號專題會議紀要,2014年出台宜政辦發〔2014〕18號檔案以及103號專題會議紀要,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核定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得到落實。同時,2015年初市政府重新調整市規劃委員會組成,明確將市地震局列入成員單位。二是不斷加強視窗管理,出台相關規定,印發告示單,公布權利清單和責任清單以及權利運行流程圖。全市一大批重大工程如市體育中心、博物館、化學工業園、大電廠二期、八佰伴等依法進行了地震安全性評價,確保了新建工程安全抗震。
4、地震應急反應能力逐步提高
一是完善地震應急預案。各縣(市、區)政府、市直重點部門、鄉鎮和部分重點企業進一步制訂、修訂、完善了地震應急預案,使全市預案系統更加系統和完善。二是加強應急隊伍建設。依託省預備役師二團和安慶市消防支隊建立2支地震應急專業救援隊,同時由市地震局專業人員編成1支地震現場保障隊。另外,還建立了9支相關專業救援隊,9支相關保障隊,6支機動救援隊,3支志願者隊,共1900餘人。三是地震應急裝備及物資儲備進一步強化。我市市級地震應急救援隊目前配備能滿足多點救援需要,2支專業隊伍均擁有專業的裝備庫。縣(市、區)級綜合救援隊均配備了能滿足單點救援需要的裝備。市直相關部門均建立了物資儲備。四是避難場所規劃建設穩步推進。我市城區先後完成了菱湖風景區,市體育場、市體育中心和大觀區政務新區、宜秀區政務新區等5處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應急疏散場地近百處,基本可以容納主城區人口的應急疏散。八個縣(市、區)也先後開展了各自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五是應急指揮系統形成了網路化。我市政務中心建立一個功能全面的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各縣(市、區)均建有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市地震局建立了地震專業應急指揮中心。此外,市地震局與市人防部門建立了備用指揮中心,且市、縣人防全面參與地震應急的機制已經形成。六是地震應急演練已形成常態化。市本級及各縣(市、區)政府堅持以綜合演練為主導、以學校演練為中心、以其它演練相補充,實戰與推演相結合的立體式演練格局已形成,做到了地震演練常態化,演練方式多樣化。七是配合省地震局在我市建設了全省唯一地震應急救援基地。2010年,基地依託我市預備役師二團完成內場地及裝備庫的建設,2014年,升級了內部訓練場,2015年,又開闢了楊橋風景區野外綜合訓練場,為全省及我市救援隊伍的學習訓練提供了有力保障。八是積極應對安慶4.8級地震。2011年1月19日,我市宜秀區楊橋鎮發生4.8級地震。地震發生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地震部門和其它部門一道積極展開各項處置工作,加強震情監測和應急值守,配合省現場工作隊開展應急救援、流動監測、房屋排查、震災評估等工作。最終,此次地震應對及時,平穩有序,社會穩定。
5、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普及工作深入推進
一是充分利用“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科普宣傳周等時機,開展了防震減災知識進社區、進校園、進機關等“六進”活動。二是聯合教育部門在全市中國小開展防震減災應急演練活動,學校系統演練實現常態化。三是加強防震減災宣傳陣地建設。“十二五”間先後創建完成防震減災示範社區5個,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4個,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基地2個。四是投入布展資金近250萬元,建成安慶歷史上首個專業地震科普館。
“十二五”期間,我市防震減災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新形勢新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縣級機構建設還比較薄弱。縣級機構變動較大,職能不明晰,經費投入不足,“震情第一”觀念沒有全面落實。二是監測預報工作效益不明顯。群測群防巨觀觀測網點觀測人員大多為體制之外,對完成測報的水平質量不高,管理不易。防震減災助理員作為一支隊伍,還未全面融入地方防震減災事業體系中。三是行政執法水平不高。依法管理防震減災社會事務的能力薄弱,執法水平有限,“不懂執法,不善執法,不敢執法”的問題仍然存在。四是高效應急聯動尚有差距。應對地震災害的機制不健全,快速反應能力不高,基層專業志願者隊伍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二、“十三五”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走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融合式發展道路,統籌推進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三大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服務“四個強市”建設提供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實現全市建設工程全部達到各地區地震基本烈度要求,全市綜合抗禦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達到全省先進水平。
(三)主要任務
一、打好社會治理攻堅戰,提高治理社會的能力
1、加強防震減災法制建設。依照法律、法規適時修訂地震應急預案,依法加強行政執法和監督檢查。開展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地震應急管理等行政執法。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責任和能力。
2、加強震害防禦管理。繼續強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嚴格執行市政府檔案規定,特別是嚴防縣域工作反彈。嚴格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5]21號)和《國務院關於第一批清理規範89項國務院部門各級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的決定》(國發[2015]58號)通知要求,加強權力清單制度建設,嚴格按新規執行地震安評管理工作。
3、提升城鄉抗禦地震災害風險能力。完成抗震防災規劃,為提高城市綜合防禦能力,指導各防、抗、避、救等要害系統各負其責,相互銜接,提供科學指導。大力推進老舊城區棚戶區改造,繼續開展主要行業的病險工程的排查和除險工作。深入開展農村民居的抗震排查工作,繼續實施危房改造,消除農村危房。新建房屋和農村危房改造要嚴格執行《安徽省農房建造技術導則(試行)》和《安徽省農房建設抗震技術規定(試行)》,確保達到國家規定的抗震標準。
4、加強地震應急體系建設。市、縣、區建立健全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包括基層應急預案的編制,按照預案落實應急準備措施,定期開展多形式的應急演練,不斷完善地震應急管理機制,抓好縣(市、區)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建設,提升縣(市、區)級地震緊急救援隊伍的能力,按標準配備應急救援裝備,各相關專業救援隊伍均要儲備好必要的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確保能夠開展多點救援之用。不斷擴大地震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延伸到基層,同時開展必要的培訓和演練。提升市級專業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做到與省、市、縣(市、區)進行互聯互通,加快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標準化建設,市本級及各縣市區均要建設足以滿足需要的避難場所。進一步建設好省地震應急救援培訓基地,擴充基地內部規模,擴大野外範圍,補充裝備庫,擴建訓練場功能。
二、打好公共服務攻堅戰,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
1、加強震情信息發布管理。建立健全地震信息發布制度,積極探索與氣象、應急等部門聯動開展信息發布,規範震情實情發布程式,防止地震謠言傳播,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與宣傳民政等部門相配合,實行統一播報,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
2、強化地震工程基礎性探測成果套用。在我市開展地震小區劃和震害預測等基礎性工作,鼓勵有條件的縣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為目標地區的城市規劃、國土利用和建設工程選址等提供地震風險信息服務。
3、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防震減災科普宣教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需要多部門共同支持,全社會廣泛參與。要制定防震減災宣教工作規劃,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和時間節點,提高工作實效。要推動全社會聯動起來,深入開展防震減災法律及科普知識“六進”活動。要在宣傳防震減災知識的重要時間點,充分利用傳統媒體的作用,把常態化的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結合起來,提高公眾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健全防震減災宣教工作長效機制,將防震減災知識和技能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各級幹部培訓計畫。抓好防震減災示範平台創建活動,充分發揮地震科普宣教平台的作用,要積極開展新的示範學校、社區、企業、基地和示範縣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平台水平,加大農村民居抗震安全示範工程建設,積極開展示範點創建,以此推動勸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設工作,徹底改變農村民居不設防的局面,真正提高農村民居的抗震能力。
三、打好行業能力建設攻堅戰,提高地震專業的預測水平
1.推進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在《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加密台點,建成全市地震烈度速報台網,初步形成我市大別山地區、郯廬斷裂帶等重點區域破壞性地震預警能力,試點開展地震預警與應急處置服務。
2.增強監測體系運行效能。在已完成的“一縣一台”測震台的基礎上,對各縣的前兆台實行全覆蓋建設,同時對皖23井進行全方位的數位化升級改造,進一步完善區域性的台網中心。
3.完善群測群防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地震巨觀觀測網、災情速報網、科普知識宣傳網和防震減災助理員的工作體系,調整最佳化已有巨觀觀測點,新設一定數量的巨觀觀測點,配備必要的監測設備和計算機等,實現觀測數據網上傳輸。
4.加強地震預測預報能力。推進地震預測預報機制改革,最佳化監測預報工作格局。積極開展地震震情會商研究渠道,與市內科研院所和省地震局台網中心開展合作,極力捕捉震情信息,提交高質量的會商報告,努力起到減災實效的作用。增強震情趨勢研判服務水平,提高震後趨勢判定和短臨預測預報能力。
三、“十三五”期間防震減災重點項目
為切實發揮防震減災工作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保障作用,落實防震減災工作目標任務,“十三五”期間我市將實施一系列重點項目,共四大重點項目14個子項目。初步預計需要投入一億元。
附:“十三五”防震減災重點項目分類
項目一地震監測預報系統建設
1、新建3個數字地震前兆台:在岳西縣、潛山縣、望江縣各建1個無人值守地震前兆觀測台站。新增前兆觀測手段,與其它各縣(市、區)前兆台聯網,形成地震前兆監測網路。
2、新建10個數字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台站,建設安慶市地震預警系統:按全省統一規劃,結合我市實際,擬按照主城區和各縣(市、區)共布設10個強震儀,建設強震動台分析系統,構建全市地震預警系統和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建設市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中心,接入國家、省台網數據處理中心協同工作。
3、對皖23井實施數位化升級改造,主要包括場地內外改造,內部觀測儀器升級,增上相應觀測項目。
4、新增5個群測群防網點,配備必要的監測設備和計算機、宣傳設備等,實現觀測數據計算機處理和網上傳輸。
項目二地震應急系統建設
5、繼續配備市級地震緊急救援隊救援裝備,充實市級地震應急裝備庫:主要為地震緊急救援隊“消防支隊”和“預備役師二團”配備相應地震救援裝備。
6、繼續配備地震現場工作隊裝備,包含流動監測儀器、通訊系統等。
7、全市按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要求》(DB34/1072-2009),依託公園、綠地、廣場等建設III類以上固定應急避難場所40個,其中,市本級4處,各縣(市、區)不少於3處。
8、升級市地震應急指揮平台,建設地震現場應急通訊和災情調查系統;建設全市地震應急基礎資料庫與社會資源庫,數據覆蓋率達90%以上。
項目三地震抗震防禦系統建設
9、地震小區劃項目:地震小區劃主要是通過勘察、探測、分析等地球物理和化學方法,給出城市不同地域的地震動參數,並編寫綜合報告,為城市規劃和工程設防提供科學依據。我市化工企業較多,地震發生後,次生災害嚴重,“十三五”期間,要在全市120平方公里城區範圍內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
10、全市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結合“美好鄉村”建設,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安徽省農房建造技術導則》和《安徽省農房建設抗震技術規定》,全力開展農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試點,建設60處地震安全農居示範點,確保每個縣(市、區)不少於5處。
項目四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項目建設
11、創建50所市級以上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科普示範學校,確保每個縣(市、區)不少於5所。
12、創建省級以上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1個,市級以上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10個,確保每個縣(市、區)1個,另創建防震減災示範縣1個,示範企業1個。
13、創建30個市級以上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範社區,確保每個縣(市、區)3個。
14、編制地震應急宣傳手冊和科普光碟、宣傳材料,利用全國科普宣傳周、防災減災日、地震紀念日等組織開展專題宣傳培訓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