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

防震減災是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加強防震減災體系建設,提高地震災害防禦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江蘇省防震減災條例》、《江蘇省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揚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按照揚州市委、市政府和江蘇省地震局關於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決策部署,借鑑近年來國內外震災的教訓和經驗,吸取了2012年寶應高郵4.9級地震應對經驗,編制《揚州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規劃期間為2016—2020年。
本規劃是指導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確定防震減災重點項目和安排投資的依據,並指導縣(市、區)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防震減災發展規劃。
一、防震減災發展環境
(一)地震地質背景
我市是江蘇省中強地震活動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地處華北地震區長江下游——黃海地震帶內,西臨郯廬斷裂,南為長江斷裂。區內主要斷裂有甘泉—小紀斷裂、蔣王—宜陵斷裂、雙橋斷裂、鳳凰河斷裂和揚汊倉—桑樹頭斷裂等,這些斷裂在第四紀都有活動。1624年2月10日揚州曾發生一次6級地震,是江蘇省陸地上最大地震之一。2012年7月20日高郵寶應4.9級地震,是自1990年常熟5.1級地震以來,我省陸地最大地震。這充分說明我市具有發生重大地震的地震地質條件。未來一個時期地震形勢仍然嚴峻複雜。
(二)“十二五” 防震減災工作主要進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明顯提高。市政府每年與縣(市、區、功能區)政府(管委會)簽訂年度防震減災工作目標責任書,分解落實防震減災工作,形成防震減災工作層層抓落實的新局面。“十二五”期間省、市投入我市防震減災專項經費總計850萬元(其中市財政專項經費800萬元,省地震局項目補助經費50萬元),有力地保障了防震減災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應急救援、地震科普和地震科研五項工作均取得顯著成效。2012年我市成功處置7·20高郵寶應地震,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應,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廣泛認同。
1、地震監測預報能力得到提升
“十二五”期間,我市地震台網中心更換了台網數據交換和存儲伺服器;新增、更換後台分析計算機,按照技術規範實現了計算機的專項專用;新增大震速報EQIM信息系統;新上震情速報簡訊平台,實時傳送全市範圍內的地震活動,周邊地區的較大地震,全國5級和全球7級以上地震的速報和正式測報結果;改造江都小紀觀測站地下水觀測系統,實現了數據觀測數位化,數據傳輸網路化,並新增深層水溫觀測、氣壓、降水、氣溫觀測,監測能力進一步提升,手段進一步完善。
2、震害防禦能力得到加強
“十二五”期間,依法行政、抗震設防管理邁上新的台階。市地震局納入規委會成員單位,進一步從源頭強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督管理,新建工程列入前置審批並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抗震設計,按抗震設計圖紙進行施工。各縣(市)地震局作為依法行政的主體進入當地行政辦事中心視窗。
積極貫徹國務院行政審批改革相關精神,以服務企業、促進經濟發展為目標,最佳化審批程式,制定並完善規範行政審批制度,強化對中介機構的監督,全面落實“三集中、三到位”、首問負責、信息公開、網上辦理等措施,從而較好地服務於企業。
組織開展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危險性評價工程,分別進行了標準鑽孔勘探、遙感影像解譯、淺層地震人工探測、中深層地震人工探測、跨斷層聯合跟蹤與年代鑑定、1624年揚州歷史地震考證、揚州主要活斷層資料庫建設等子專題,整體探測工程2016年全部結束,此項成果的運用,將為揚州城市規劃、國土利用等城市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3、應急救援體系初步建成
建成全市各級、各部門、各單位“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截止2015年底,已編制市、縣(市、區)政府、功能區地震應急預案11部,市、縣(市、區)政府部門地震應急預案64部,企事業單位(重要基礎設施、學校、醫院等)地震應急預案368部,鄉鎮、街道地震應急預案89部。建成地震應急協同技術系統,實現國家、省、市三級互聯互通。建成以地震巨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鄉(鎮)防震減災助理員為內容的全市防震減災“三網一員”工作體系,形成了由89名防震減災助理員、268名災情速報和宣傳員、10名巨觀測報員組成的地震群測群防網路。全市立體救援體系基本建成,市、縣(市、區)8個綜合應急救援大隊(支隊),建成了655名應急志願者隊伍。建成市級Ι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2處,總面積11萬平方米,能夠滿足安置5萬人,居住30天以上日常生活需求。建成市級Ⅲ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55處,總面積1900萬平方米,能夠滿足安置54萬人,居住10天以內日常生活需求。地震應急演練已由學校向鄉鎮、社區覆蓋,逐步進入常態化。
4、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成效明顯
“十二五”期間,大力推進“市民防災素質增強工程”,全面提升全民防震減災素質。以開展創建“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和“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的雙創工作為抓手和平台,積極普及市民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提升民眾自救互救能力,年均創成1個國家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3-4個省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和1-2所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基地)。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共創成5個國家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21個省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和20所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基地),有效地發揮了其在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方面的引領示範作用。各相關部門聯合開展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分別通過加固和指導鄉鎮民居建設等手段,有效保障校舍和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利用“防災減災”日、法制宣傳日、科普活動周等重要時機,通過“六進”活動以及編印工作簡報、市民廣場設立諮詢台、發放宣傳單、編印知識掛圖、編寫宣傳圖冊、科普讀本、巡展宣傳展牌等多種形式,藉助電視、報紙、廣播、網際網路、簡訊等載體廣泛開展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使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市民對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地震科普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增強了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
(三)防震減災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十二五”的努力,我市防震減災體系建設得到加強,綜合能力明顯提高,市民的防震減災意識得到普遍增強,防震減災發展的主要指標和目標實施情況良好,部分達到規劃要求,但仍存在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1)防震減災部分基礎工程的建設滯後於地震形勢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的發展;(2)縣(市、區)級地震工作機構不健全,能力與監督水平有差距;(3)防震減災經費投入與防震減災工作發展的需求相比有較大差距;(4)城鄉綜合防禦地震災害的能力還需增強,社會公眾防震避震意識、應急能力還需強化提高;(5)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
(四)“十三五”防震減災需求分析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路線圖,提出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提高地震等災害防禦能力。地震作為一種突發性災害,對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1、地震形勢需求
“十二五”期間,我市境內共發生ML1.0級以上地震116次(表一),其中最大地震為2012年7月20日高郵寶應4.9級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我市1人死亡,3人輕傷,房屋倒塌89間,嚴重損壞近200間,大量農戶廚房煙囪倒塌,此次地震造成全省範圍內有感。此外境內有感地震時有發生(表二)。
“十二五”期間全市地震活動統計表(表一)
震級(ML)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次數 64 44 6 1 1
2013-2016年有感地震統計表(表二)
時間 震級(ML) 震源深度(Km) 地點 有感範圍
2013.10.18 2.8 13 儀征 青山鎮
2015.05.05 3.0 22 寶應 涇河鎮
2016.04.10 3.1 13 高郵 卸甲鎮、三垛鎮
“十二五”期間,我市地震活動水平是全省陸地地震最高的地區,表明我市地震形勢嚴峻性和複雜性。同時,境內地震地質條件也具有發生更大地震的條件,因此,做好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刻不容緩。
2、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需要
經濟社會進入轉型升級的發展時期,隨著國家戰略“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我市將積極對接,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化進程和重大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速,人口和社會財富快速積累,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在災害面前愈顯脆弱,國民經濟的地震易損度也將隨之不斷增加。需要加強建築物抗震設防、地震預警與緊急處置等地震安全保障措施來提高抗禦地震災害能力;需要周密的保障措施、科學的地震速報和高效有序的應急回響,才能將可能發生的災害損失降至最低。總之,發展防震減災事業,全面提升抗禦地震災害能力,是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
3、政府服務融合發展的需求
防震減災工作是一項關注民生的基礎性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社會公共事業必須納入政府服務的範圍,實現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是對服務型政府的政治要求,是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
4、民眾安全需要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信息化與城市化融合加快,經濟社會進程將加快轉型升級。人民民眾生活質量快速提高,物質豐富、信息發達、社會安定,已成為公眾習慣的生活狀態。民眾對政府高效應對地震災害有很強的期望,對防震減災知識科學普及宣傳有強烈需求,參與應急演練、參與志願者工作、組織民間救援團體等防震減災活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必須順應民眾的減災需求,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二、指導思想、目標和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最新要求,積極搶抓重大機遇,主動融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強化防震減災體系建設,樹立全面預防觀,推動依法開展“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不斷提高全社會綜合抗禦地震能力,堅持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揚州推進跨江融合發展和名城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二)發展戰略
1、突出科技創新。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全方位提高地震監測技術裝備、分析預報手段、科普宣傳方法和應急救援設備措施的智慧型化、信息化,推動全市防震減災能力向更高水平邁進。
2、突出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法制建設為保障,健全體系,強化管理。建立健全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預防、應急救援和地震科普、科技支撐的“3+2” 防震減災工作體系。
3、突出協調聯動。提升地震救援能力。落實好市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制度,做好地震應急準備,履行好指揮部辦公室職責。密切成員單位之間的工作聯繫,各相關部門要加強督查,落實責任。做好地震引起的次生災害的應急準備工作,具備相應的應對能力。逐步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聯動能力,建立健全相關協調機制。
4、突出全面防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和震情跟蹤,加大抗震設防監管力度,確保建設工程安全。不斷加強城市公園、綠地等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5、突出提升素質。適應社會新形勢,創新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拓展宣傳途徑,充分利用社會、公共資源和全媒體的作用,提升科普宣傳的影響力。創新工作機制,加強地震、教育、科技、文化、廣電等部門的合作,做好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強化社會輿情的引導,建立健全群測群防和社會動員機制,形成防震減災工作新局面。
(三)規劃目標
到2020年,全市城鄉實現綜合抗禦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防震減災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綜合抗禦6級左右地震能力指在遭遇相當於當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影響時做到“房屋基本不倒,社會保持穩定”。
地震監測預報能力。全市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地震速報時間少於5分鐘,前兆觀測項目密度達到2.0台項/千平方千米;根據國家規定,建立社會公眾地震預警機制。
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城市和城鎮新建一般建設工程全部達到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並按照抗震設計規範進行設計、施工;新建重大建設工程、生命線工程、重要基礎設施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按照法律規定確定抗震設防要求,並進行抗震設防。
地震應急與救援能力。市、縣(市、區、功能區)地震應急管理組織和地震災害應急工作機制健全;具有完善的分級分部門和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的預案體系,擁有完善的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和災情立體監控系統;城區具有合理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緊急疏散通道,具備必要的避險救助、救生設施;具有健全的救援力量及其支援保障體系,構建社會救援資源網路;破壞性地震發生後能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和獲取災情信息,指揮系統運轉有序,救援力量在第一時間實施救援。
救災恢復能力。具有完善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確保地震災區在6小時內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24小時內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市民防震素質能力。全市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客群人數達到80%以上。
三、“十三五”主要任務
(一)強化地震監測工作體系建設
科學規劃地震監測台網,固化、最佳化原有布局、逐步增加台網密度。套用新技術,提高地震監測裝備水平,重點加強前兆台網與測震台網的現代化建設,努力提高地震監測的質量和水平。加大台網改造、完善網點建設,繼續開展強震動觀測系統、數字觀測系統、深井綜合觀測系統、地震前兆台網建設。提高觀測手段抗干擾能力,升級地震台網中心、測震台站資料處理軟、硬體系統,提高我市地震監測能力。
(二)全面提升城鄉震害防禦綜合能力
健全完善城市運行地震安全保障體系,把地震安全工作落實到城市工作、城市發展各環節各領域,推進城市活斷層探測成果的運用。進一步貫徹落實地震安全性評價行政審批改革要求,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強化抗震設防要求事中事後監管。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抗震設防能力,加快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設,深入開展城鄉老舊房屋、學校、醫院和重要基礎設施等隱患排查和抗震加固。繼續推進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學校、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市縣防震減災科普館建設,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推動全國防震減災示範縣創建。
做好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市情的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完善地震群測群防經費渠道、工作管理辦法,加強指導和培訓。按照國家《地震群測群防工作大綱》,提高“巨觀異常”觀測點、“三網一員”建設水平,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充分發揮群測群防在地震短臨預報、災情信息報告、普及地震知識和開展防震減災工作中的作用。
(三)完善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1、建立健全市各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完善工作制度,明確職責分工。繼續加強全市地震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完善地震應急預案管理、應急工作檢查制度。加大應急演練指導力度,提高應對地震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2、健全防震減災社會動員機制,加強應急救援隊伍組建和培訓,不斷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按照多災種綜合防禦要求,在新建小區、公共綠地和廣場設定必需的應急疏散通道和避險場所,配置必要的避險救生設施。推動我市社區地震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建設。繼續完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城市網狀社區避難救助系統。
3、完善我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充實並完善地震應急裝備,保障應急工作及時、高效。結合“三網一員”建設,健全地震災情信息速報網路。實現我市地震預警技術支持系統數位化、網路化和系統化,建立快速高效的預警指揮系統,提升我市地震形勢分析研判能力。
4、加強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按照科學、規範、平災結合、多災種綜合防禦的要求,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有計畫地將我市現有廣場、綠地、公園、空地等場地,改造建設為能夠發揮應急避難作用的場所。按照《揚州市應急避難場所布局規劃》,對照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標準,完成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任務。
(四)擴大防震減災知識普及與宣傳教育的社會效果
堅持把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列入全市各級黨委宣傳部門的工作計畫之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繼續把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列入中國小素質教育之中,進一步形成學校—學生—家庭—社會相互配合、有機聯動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氛圍;進一步發揮各類新興傳媒平台作用,積極有效地拓寬宣傳面,堅持不懈地大力提高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防震避震的基本技能;進一步積極探索與推廣在我市社區組建行之有效的防震減災志願者隊伍;加強重點行業領域企業的防震減災知識普及與宣傳。
四、“十三五”重點項目
(一)揚州市地震監測能力提升工程
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提升地震監測水平。推進地震台網現代化建設,堅持科學規劃,調整最佳化台網布局,逐步增加台網密度,及時更新監測裝備,完成平山地震台復建工程,對其現有觀測、監測手段進行數位化改造(測震、強震、電磁波);完成數字測震台網能力提升和揚州市地震前兆台網中心建設,為我市地震監測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實現市內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的目標。
1、建設揚州市地震前兆台網中心。對現有電磁波觀測升級改造。完成地下流體組網工程。新增儀征地下流體工程。新增地震巨觀觀測遠程監控工程。
2、數字測震台網能力提升工程。新增江都、廣陵兩個深井工程項目,完成震情速報全覆蓋工程。
3、平山台復建工程。完成平山地震台復建工程,對現有觀測、監測手段進行數位化改造(測震、強震、電磁波)。
(二)揚州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完善工程
加強地震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應急工作水平。儘快完成揚州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支撐系統最佳化升級,並建設災情速報系統,為地震應急救援提供有力保障。全面完成縣(市、區)級地震指揮技術系統建設工作;建立健全應急準備、應急檢查和現場指揮工作制度,完善指揮調度和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切實增強地震應急能力。
1、揚州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支撐系統最佳化升級。
2、建設災情速報系統。
3、新建寶應、高郵、儀征、江都、廣陵、邗江地震應急指揮支撐系統。
(三)揚州市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
加強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提高服務社會水平。面對郯廬斷裂帶複雜的地質條件和當前嚴峻的震情形勢,完成覆蓋全市地域的揚州市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提高我市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水平,充分發揮先進科學技術在地震災害預防及應急救援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對人民民眾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建設揚州市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中心,建設30個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台,每個縣(市、區)5個。
(四)市民防災素質增強工程
1、深入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依法推進,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綱要和各級領導幹部、公務員培訓教育的重要內容。
2、深入持久地開展“六進”活動。統籌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制定並實施防震減災素質教育、科普計畫,充分利用“防震減災日”、科普宣傳周等有利時機,深入學校、社區、家庭、機關、農村、企業,利用報紙、電視、網路,製作宣傳產品進行宣傳教育,切實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
3、大力開展示範創建。以示範創建為抓手,力爭再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示範社區和省級示範學校。推進全國防震減災示範縣創建。
4、加強防震減災科普隊伍的培訓和建設。完善地震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機制。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切實保障震時社會秩序穩定。
五、規劃實施保障
(一)組織領導保障
各級政府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切實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健全和完善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督促檢查,及時解決問題。完善各縣(市、區)防震減災目標管理考評體系,加強考核和督查,形成制度。健全和加強縣(市、區)地震工作管理機構,明確職責,把人員配備落到實處。切實建立“政府領導、分級管理、部門負責”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二)資源(資金)投入保障
防震減災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各地計畫和財政年度預算,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財政體制下防震減災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社會捐贈等多元化投入機制,使全社會防震減災投入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為防震減災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經費保障條件。
(三)政策保障
推進依法行政,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江蘇省防震減災條例》,強化法律監督,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的配套規章制度建設,使防震減災工作進一步規範化和法制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本著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精神,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嚴格依法辦事和依法行政,加大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力度,不斷提高市民法律素質。
(四)科技和人才保障
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加大防震減災科技創新力度,加強我市地震監測預警、災害防禦和應急救援等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努力突破制約防震減災事業的科技瓶頸,提升科學技術對防震減災的貢獻率。進一步建立健全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機制,實施人才發展戰略,保證防震減災工作機構與隊伍的相對穩定,根據我市防震減災工作隊伍和人才結構現狀,立足於防震減災工作的實際需要,建設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改善隊伍總體結構,提高綜合素質。注重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評價機制。培養和鍛鍊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通,紀律嚴明,精幹高效,能夠勝任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防震減災工作隊伍,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