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

河北省《唐山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發布於2016年10月12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山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
  • 發布單位: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
全文
為全面提高我市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河北省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河北省防震減災條例》、《唐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2020年)》、《唐山市防震減災管理條例》要求,綜合考慮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基礎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制定本規劃。
一、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現狀與發展要求
(一)唐山地區地震災害概況
唐山市位於華北平原活動構造帶、郯廬活動構造帶和疊加在北東向構造帶上的張家口—蓬萊活動構造帶的交匯部位,地質構造複雜,斷裂活動頻繁,極易引發地震災害。根據文獻資料和測震台網紀錄,唐山市及周邊地區(半徑為150公里),自公元1068年以來,共發生6.0—6.9級地震9次,7.0—7.9級地震5次,8級地震1次,震中分別位於唐山市及周邊地區河間、渤海、通縣、天津和平谷,給這些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發生7.8級舉兆辨直下型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有感地區達14個省、市、自治區,相當於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極震區內所有建築物蕩然無存,人員死亡達24.2萬,重傷16.4萬,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
1976年7.8級大地震後,唐山市地震活動開始進入調整階段,但地震形勢依然嚴峻。其一,多數專家認為唐山市現今地震活動仍屬7.8級地震的餘震序列,在老震區有發生較強餘震可能。其二,華北地震區自1477年以來,有過2次較長活躍期,從1815年開始,屬於第二地震活躍時期,估計還要持續幾十年,存在發生強震的背景。1976年地震後,國務院將唐山市確定為判只全國21個地震重點監視區域之一,屬於高烈度抗震設防地區。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區、城鎮人口比例逐譽您符愉年增高,居民生產、生活更多地依賴於完整的城市功能體系,如果發生破壞性地震,將會產生嚴重後果。
鑒於唐山市所面臨的地震形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始終把防震減災工作作為事關人民生命安全,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全面抓好落實,取得了顯著成績。“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唐山市採用最新地震觀測技術、信息傳輸處理技術,建成了監測預報、應急白白舉快速回響和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三大系統,全面提高了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在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和地震應急救援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唐山市防震減災工作面臨新的特點,進入“突出重點、全面防禦,健全體系、強化管理,社會參與、共同抵禦”發展時期,工作思路由單純地震監測預報到防震減災綜合體系建設,由局部重點防禦向有重點的全面防禦轉變。
(二)我市“十二五”防震減災工作進展
作為全國24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首的區域,“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經濟建設和防震減災一起抓的理念,以“做好‘一萬’、防範‘萬一’”的思路,加快建設地震監測預報科學化、災害預防規範化、應急救援聯動化的防震減災體系,使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在全國防震減災工作中處於領先地位。2015年,我市獲得“國家防震減災示範城市”的殊榮,防震減災城市建設的經驗和做法得到認可,具有較強示範意義。唐山市地震局2012—2014年連續三年榮獲“全國地市級防震減災工作綜合考核先進單位”;2014年1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地震局聯合授予“全國地震系統先進集體”;2014年12月被中國地震局授予“全國地捉多希紙市防震辨朽膠減災工作先進單位”。
1.全面安排部署,加強制度保障。“十二五”期間,我市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全市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在市、縣、鄉三級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工作領導機構,建立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完善群測群防監測網路體系,形成系統的監督檢查、責任追究制度。通過加強協調、整合資源、整體推進,全市逐步形成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和高效運轉機制,保障防震減災工作的順利開展。“十二五”期間,我市明確提出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各縣(市)區政府年度目標考頁她辣核體系,在市、縣兩級建立健全防震減災經費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為防震減災工作持續、深入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2.健全防震減災條例、法規。2011年,《唐山市防震減災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較大城市中首部體系完備、內容完整、操作性較強、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在地震安全性評價、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把建設工程的設計、開工到竣工驗收每個環節都納入監管範圍,形成閉合的管理程式。2015年對條例進行了修訂,在政府管理防震減災職能、地震台站建設等方面提出更加明確具體的要求,新增鼓勵減隔震技術套用、縣區建立綜合台站等內容,同時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宣傳長效機制,將防震減災宣傳納入法制化軌道,防震減災法制建設更趨完善。
3.完善地震觀測體系,提升監測預報能力。“十二五”期間,不斷加大台站建設投入,建成國內地市級監測手段最為齊全、最為先進的地震監測系統,率先成為國家重要的地震監測預報實驗場。
地震觀測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地震監視跟蹤方案,最佳化台網布局,完成地震烈度速報台網、國家地震背景場強震台項目的建設工作,加快唐山海域曹妃甸綜合台網中心建設,提升地震監測能力。全市已建成地震觀測台站47個,烈度速報台點150個,初步建成數位化測震台網、前兆台網、烈度速報與預警試驗台網、數位化前兆台網、通訊台網、模擬監測網路和“三網一員”巨觀觀測網路等地震觀測體系;具有形變、測震、電磁、流體四大學科十餘項觀測方法,80多個觀測項目,積累了30多年連續可靠多學科的地震觀測數據,對轄區內10餘次4級以上地震提出中短期預測意見,特別是成功預測2012年“5·28”灤縣4.8級地震,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縣區級監測能力建設不斷加強。截至“十二五”末,各縣(市)均建成地震監測台站,特別是灤縣地震綜合台的遷建和曹妃甸地震綜合觀測中心的建設,在全省地方地震台站建設中發揮了引導和示範作用。同時,曹妃甸近海海域地震觀測台網的建設,彌補了我省近海海域地震觀測的空白,初步實現對全省地域及近海海域的有效監測。
地震會商制度不斷完善。在科學監測的基礎上,成立省內首個地市級地震異常核實和震情會商專家組,整合周邊地區水文、地質、氣象等相關部門專業人員,建立學科專家庫,專家及時組織召開各級震情會商會,對地震監測數據出現的異常和發現的巨觀異常及時調查,科學研判,並及時報告,使我市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處於全省領先水平。
4.加強抗震設防監管,提升地震災害預防能力。依法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審批監管。將一般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加強全市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所有新建、改擴建工程全部達到防震減災要求。加強地震行政審批工作,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效率,對重點項目實行“保姆式”服務,專人盯辦,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積極推進地震小區劃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紮實做好地震小區劃等震災防禦基礎性工作,在曹妃甸工業區、南湖生態城、鳳凰新城、萬達廣場及周邊地區,開展地震小區劃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為這些區域的項目規劃、選址和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加快推進基礎性重點項目建設。組織實施城市活斷層探測和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對以市區為中心24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斷裂具體位置、活動情況、空間形態、覆蓋層分布等進行全面探測和分析,為城市規劃、國土利用和工程建設提供可靠依據。通過此項工作,將市區內的唐山—古冶斷裂部分活動斷裂帶避讓寬度由國家規範的200米縮減為30米,新增5900餘畝可用地,既保證了建設工程的安全,又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
深入推進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建設。持續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村、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和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切實發揮示範工程的帶動和引導作用,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城鄉防震減災水平。針對農村民居抗震設防能力偏低的實際情況,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基本建設抗震設防審批管理等內容,制定出台《唐山市農村新民居建設管理辦法》,將農村民居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提高廣大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標準,市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標準居全國領先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市15個縣(市)區、24家創建責任單位共完成24所學校、10個社區、7個村的創建任務,並通過驗收。
依靠新科技增強防震能力。通過打造精品地震安全示範工程,推廣新技術套用。新華文化廣場、萬科金域華府等大型社區以及開平東關國小、唐山新婦幼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成功套用減隔震技術,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為嚴防震後次生災害,在國內率先選取試點安裝燃氣管道地震應急自動控制系統。市中心區鳳凰園小區、藍天樓社區等7個試點系統工作正常,運行良好,為全國城市減少震後災害探索出一條新路。
5.完善應急救援體系,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建立全方位應急預案體系,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各職能部門和大中型企業、學校、醫院、商場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均依法制定並完善地震應急預案,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依據國家、省地震應急預案,及時修訂《唐山市地震應急預案》,並編制完成《唐山市抗震救災工作手冊》。
應急救援隊伍不斷完備,應急回響實現協調聯動。一是建立起“政府領導、部門參與、軍地協同”的指揮領導體系。組建十餘支地震救援隊伍,隊員來自消防、武警、預備役、礦山救護、醫療衛生等單位,總數達2639人,救援範圍涵蓋周邊六省市,涉及陸域、海上、危化、礦山等不同領域;組建196人的地震救援志願者隊伍和由30名不同專業學科專家組成的地震應急專家隊伍。強化救援隊伍應急演練,加大市、縣兩級救援指揮能力培訓力度。持續開展地震應急管理與救援技術培訓,救援能力在魯甸縣等大震抗震救災中經受了實戰檢驗。中國小校每月開展一次地震應急演練活動,實現培訓、演練常態化。二是構建多層次的應急指揮與快速反應聯動體系。以市政府電子政務管理系統為基礎,建設市政府應急指揮平台,實現部門間、現場與指揮中心間音視頻互聯互通;建成市、重點縣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實現省、市、縣三級地震應急指揮聯動;加強軍地信息聯動,依託國防動員委員會指揮中心(唐山軍分區),實現地震部門與軍隊救援力量信息共享,提高地震救援快速反應能力。
地震應急保障體系不斷規範。為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我市不斷加快推進各縣(市)區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依據國家、省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標準,結合綠地及公共開敞空間規劃建設避難場所,市內首批建設5處應急避難場所示範工程,每個縣(市)區在中心區至少建立1—2個Ⅲ類應急避難場所,應急防災能力進一步提高。健全應急採購和供貨機制,理順縱橫雙向的救災物資調撥工作機制。制定《唐山市應對地震災害救災物資快速調配方案》(唐防震組字〔2014〕11號),完善救災物資調撥和運輸網路聯動機制,明確民政、商務、交通運輸、衛生等部門職責任務。
6.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宣傳教育工作常態化。“唐山”已成為大地震的代名詞,同時也成為防震減災精神的象徵。“十二五”期間,構建以市區保留的七處地震遺址為見證,以抗震紀念館、地震遺址公園為載體,以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為靈魂的唐山防震減災文化體系,進而將我市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提升到文化層次。
通過研討會及各種民眾性的活動,加大防震減災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舉辦“冀東文藝三枝花”防震減災專題文藝巡演活動;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進部隊等“六進”活動;利用媒體常年舉行“防震減災知識有獎答答看”等活動。2013年7月,組織召開“防震減災文化研討會”,將國內28位專家的研討發言內容進行刊登,進一步增強了防震減災專業知識的普及,廣大民眾受益匪淺。建成布展面積6500平方米,國內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展示地震科學總體發展的地震主題展館,唐山抗震紀念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已成為科普教育示範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防震減災教育大課堂。唐山的防震減災文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防震減災宣傳已實現常態化。
(三)我市“十二五”防震減災工作存在問題
1.地震監測網路仍需完善,監測預測水平有待提升。我市地震監測台網布局不均勻,缺乏針對大型基礎設施、大型重點企業的地震監測台網,需加強唐山老震區觀測台站的建設;現有台站觀測技術手段落後,尚未構建起具有綜合監測預報能力的中心台站,需加強地震前兆台網的數位化改造。
2.地震監測預警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以綜合台站為中心,區域台站為基礎的監測網路,尚不能完全實現監測台網信息、“三網一員”大數據信息的實時傳送、實時處理,預警發布信息系統需進一步完善提升。
3.震害防禦綜合能力有待提升。農村民居整體抗震水平仍處於較低狀態,農民防震減災意識淡薄;減隔震技術以及生命線工程地震的應急自動處置技術套用範圍尚需擴大。
4.地震應急救援綜合能力有待加強。全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布局和建設還不夠合理,與城市人口密度和避災需求還不相適應;隨著應急救援隊伍的不斷壯大,我市尚未建設與防震減災城市相匹配的應急救援演練中心,常態化的演練設施尚顯不足。
5.應急保障能力有待充實。我市地震應急隊伍規模、物資、搶險救援裝備、應急通信等應急保障能力,尚不能滿足大震巨災救援的需要。
6.防震減災文化體系硬體載體急需提升。作為防震減災文化視窗的地震遺址紀念公園以及抗震紀念館,經過多年參觀使用,設備年久失修,無法滿足場館的功能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需求,急需進行全面的改造和調整。此外,我市尚未建立功能完善、獨具特色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平台。
(四)防震減災工作的新要求
1.國家、省規劃要求。《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0級左右、相當於各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防震減災能力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的總體目標;明確2006—2020年我國防震減災的主要任務是加強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地震預測水平;加強基礎信息調查,有重點地提高大中城市、重大生命線工程和重點監視防禦區農村的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完善突發地震事件處置機制,提高各級政府應急處置能力。
《河北省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提出全面提升防震減災綜合防禦能力、全面提升防震減災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全面強化防震減災支撐能力三大任務要求,全省監測、速報、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地震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防震減災科技創新貢獻率不斷提高,社會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京津冀區域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現代化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河北省具備綜合抗禦6.0級地震能力的總體目標。唐山作為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達到上述目標和要求,還需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
2.新型城鎮化規劃新要求。《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要求:完善災害監測和預警體系,加強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澇、抗震等設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築災害設防標準,合理規劃布局和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強化公共建築物和設施應急避難功能。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和應急保障體系。加強災害分析和信息公開,開展市民風險防範和自救互救教育,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發揮社會力量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新型城鎮化規劃對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不斷的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不斷加強,對地震安全和地震信息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強。我市地震安全服務水平還不能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公眾需求。
3.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趨勢。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我市有著周邊其他地市所不可比擬的港口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資本優勢。我市擁有世界級的深水大港曹妃甸以及京唐港,歷史證明,世界上所有發展最快的不管是經濟圈、增長極,還是城市群,都是靠港口帶動的,這方面我市具有先天的優勢。唐山毗鄰京津,同時又是連線華北、東北地區的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承接和傳導作用。唐山因煤而建、因鋼而興,經過多年的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在我市承擔著經濟成長的重任;同時,現代物流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單就北京而言,去非首都化功能首當其衝的是製造業和區域性物流基地,唐山承接京津的產業轉移有著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唐山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對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了嚴峻要求,加快組織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和地震小區劃工作迫在眉睫。
4.唐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市是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較大的轉型壓力。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有著世界園林園藝界“奧林匹克”盛會美譽的201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唐山舉辦,給我市經濟發展帶來了契機。我市成為我國第一個承辦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地市級城市,是世界園藝博覽會首次利用採煤沉降地,在不占用一分耕地的情況下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2016年又恰逢唐山抗震四十周年,在唐山南湖舉辦世園會,可以向世人展示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態治理恢復成果,表明唐山人民保護環境、修復生態、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決心。一系列重大活動的舉辦,為我市提供了展現唐山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成就,展示防震減災特色文化、弘揚抗震精神、向世界宣傳推介唐山的有利時機。以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唐山抗震紀念館等硬體設施,防震減災信息平台等軟體設施為代表的地震文化載體將成為重要的視窗,也將成為唐山文化產業發展的起點。加快改造、修繕和建設這些設施設備,勢在必行。
5.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重要講話要求。在唐山抗震救災和新唐山建設40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就實施“十三五”規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進行了調研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力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完善法律法規、推進重大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防範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提高農村住房設防水平和抗災能力、加大災害管理培訓力度、建立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等方面進行努力,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二、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嚴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方針,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減少災害損失為目標,全面提高我市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防震減災安全保障。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0級左右,相當於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全市監測、速報、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城鄉建築和基礎設施抗震能力進一步加強,地震應急救援和防震減災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社會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公共服務拓展和依法治理進一步強化,全市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全面提高。
2.分項目標
(1)建成能夠實時有效監測全市地震活動的全方位、多手段、多功能的地震監測、速報、預警網路體系。市內發生5.0級以上地震後5—10秒發出預警,10分鐘生成城市烈度速報結果,30分鐘開始持續生成災區範圍、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等災情評估結果。
(2)全市城鄉一體化抗震設防管理整體推進,新建工程全部實現抗震設防,農村抗震設防能力整體提升,全市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0級左右,相當於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
(3)全面提升地震應急救援綜合能力,破壞性地震發生後,1小時提供震災預測評估結果,2小時提供初步人員傷亡、房屋破壞信息和輔助決策建議。
(4)加大防震減災宣傳力度,全面提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及地震應急避險能力;建立防震減災救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加強地震科研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利用。
(5)拓展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創新服務平台,豐富服務產品,拓寬服務領域,構建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我市防震減災事業服務社會的能力,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
三、主要任務
(一)健全監測速報預警體系,提高地震風險防範能力。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全方位、多手段、多功能、實時高效的地震監測速報預警網路,全面提高地震風險防範能力。一是完成唐山市防震減災綜合觀測中心建設。建成集地震監測速報預警、地震應急救援指揮、防震減災社會公共服務及防震減災科研科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防震減災基地;二是擴建區域防震減災觀測分中心,重點接收和處理所在及其相鄰縣(市)區範圍內的測震台、預警台、前兆台和地震巨觀點的監測信息,形成以市中心為總基地,縣域分中心為子基地的地震監測架構;三是擴建現有數位化地震前兆台網,增建深井綜合觀測系統,完成所有模擬前兆台站的數位化改造;四是完善測震台網、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網、強震台網實現對地震事件速報能力的提升和破壞程度的快速判定。
(二)健全地震災害防禦體系,加強城鄉抗震設防能力。加強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實施和推廣,確保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新的抗震設防標準;強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行政審批,依法開展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繼續加強對已建重要建(構)築物的抗震性能鑑定與抗震加固工作;積極推廣有利於建築結構的隔震、減震等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套用,不斷提高建築物抗震性能;加強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安全管理,推進農村公共設施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繼續加快推進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建設,重點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建設,改變部分農村民居住宅建築抗震設防能力不強或不設防的現象;加大防震減災管理培訓力度。
(三)健全應急救援管理體系,加強地震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建立健全地震應急工作機制,完善地震應急指揮體系及地震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及應急救援物資、搶險技術裝備儲備;加快推進地震應急演練制度化,組織開展不同層級、不同方式的地震應急演練;規範全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布局,適應城市人口密度和避災需求;進一步完善地震應急管理基礎設施建設。
(四)建立減災宣傳長效機制,提高全民應急避險能力。健全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領導體制和協調機制,形成政府領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局面。不斷拓展宣傳渠道,創新宣傳載體,豐富宣傳內容,突出抓好重點時段的專項宣傳工作;持續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進部隊等“六進”宣傳活動;積極推動全市防震減災科普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抗震紀念館和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作用,切實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增強公眾的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技能。
(五)編制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提升全市抗震規劃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結合國家有關政策和規範,貫徹“預防為主,防、抗、避、救相結合”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巨觀控制、平災結合、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統籌規劃的原則,組織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六)建立社會公共服務平台,提高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建立採集、加工、服務為一體的信息服務系統,包括地震監測、速報與預警服務系統、震害防禦服務系統、應急救援服務系統、政務服務系統等;將各類地震科技成果、數據和信息,經過科學測定、蒐集、整合、匯總處理後,通過信息發布系統和網路查詢服務系統,向政府、公眾、生命線工程管理單位、科學研究等提供服務,提升防震減災社會化服務能力。
四、重點項目
(一)唐山市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項目
1.唐山市防震減災綜合觀測中心建設項目。唐山市防震減災綜合觀測中心建設項目參考國際地震科技最新發展成果,以建成國內外先進防震減災救災綜合基地和地震觀象台為目標,建設地震監測速報預警、地震應急救援指揮、防震減災社會公共服務及防震減災科研科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防震減災基地。中心初步選址在大城山,占地約4畝,建築物整體採用減隔震技術建設,建設內容包括對現有的八大地震觀測系統(前兆、測震、強震、預警、震害評估、通訊、震情會商、數據分析等)的遷建與集成;研製開發地震預警發布系統及巨觀地震信息監測網路系統;新建一個綜合地震觀象台;新建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地震應急虛擬仿真演練中心和地震應急物資裝備儲備庫;建設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
2.區域防震減災觀測分中心建設項目。為提高縣(市)區地震監測能力,提高區域地震信息監測水平,規劃在遵化市、灤縣、樂亭縣、遷西縣、玉田縣、曹妃甸區、蘆台經濟開發區建設區域地震監測分中心。區域分中心重點接收和處理所在地及其相鄰縣(市)區範圍內的測震台、預警台、前兆台和地震巨觀點的監測信息,形成以市中心為總基地,縣域分中心為子基地的地震監測體系。其中東部灤縣分中心已具備部分功能,需進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間重點在東部樂亭縣地震台、北部遵化市和遷西縣地震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分別增設流體、形變、地電、地磁、測震等觀測手段;在西部的玉田縣虹橋地震台、南部蘆台經濟開發區地震台增建地電、地磁、形變等觀測設施,進而實現對我市轄區的全方位監測和地震預測。
3.數位化實時傳輸地震前兆台網擴建工程。在原有實時傳輸地震前兆台網的基礎上,對映震效果較好的台站進行擴建,並對現有模擬觀測地震前兆台站進行數位化改造,全部實現前兆觀測手段數位化觀測。沿我市轄區內的五條大斷裂帶,新建遵化市、曹妃甸區、丰南區、蘆台經濟開發區4口深井水位和水化等觀測台站;新建樂亭縣、蘆台經濟開發區和遵化市3個地下豎直擺鑽孔傾斜儀監測台,與現有的古冶區趙各莊礦形成區域豎直擺鑽孔傾斜網路;新建遷安市、遵化市和玉田縣3個分量鑽孔應變儀,獲取地震前地殼岩層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破裂異常信息;新建遵化市、遷西縣、蘆台經濟開發區3個電磁擾動觀測儀,與曹妃甸區形成電磁擾動觀測網,獲取地震前地殼岩層的地下電磁場異常信息。
4.測震台網、強震台網、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網完善工程。在沿海和北部山區增建4個測震台,與我市現有的6個測震台構成測震台網綜合系統,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將我市現有的14個強震動台監測信號傳入省地震局強震台網的同時,建設市級強震台網接收處理強震動信息,獲得工程場地地震動參數,為做好工程抗震提供服務;在重點區域高層建築新建6個強震站、2個水庫強震結構台陣和2個大橋結構台陣,實現對水庫、大橋和超高層建築的實時監測;在潘家口水庫、冀東油田、唐車集團、三友化工等大型重點企業建立專用地震監測台網,將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到市地震台網中心,提供地震安全保障。在我市已有的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網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烈度速報系統,對區域中強地震進行烈度速報和預警,及時形成烈度分布圖,快速獲取中強地震在我市轄區的震害分布數據,迅速開展預警信息發布工作。
(二)唐山市抗震設防綜合能力提升項目
1.農村民居整體抗震能力提升項目。加強對農村公共設施和村民住宅建設的抗震設防管理和技術指導,引導和扶持農村建造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公共設施和村民住宅。一是實施農村建築工匠抗震技能提升工程,規劃末期爭取全市70%有施工資質人員至少接受一次專業培訓;二是建立農村防震抗震技術服務網路;三是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結構,強化農村民居抗震能力提升的科普宣傳;四是大力開展防震減災示範工程創建活動。
2.防震減災新技術推廣套用項目。不斷加快減隔震技術以及地震緊急自動處置系統等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十三五”內採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將學校、幼稚園、醫院、商場等人員密集公共建築納入減隔震技術套用範疇,以建設單位為主體,採取“部門引導、社會參與”的方式,大力推廣減隔震技術套用,提升城鄉建築抗震設防能力;繼續與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開展合作,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推廣燃氣地震應急自動處置技術系統,擴大套用範圍,提高燃氣管網的安全性,防止地震次生災害發生。
(三)唐山市地震應急救援綜合能力提升項目
1.市、縣地震應急指揮系統應急回響與信息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建設市、縣地震應急指揮平台,構建震情發布與預警、應急救援指揮與決策的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地震應急機制,實現地震事件的快速回響與處置。建成市縣互聯互通的地震災情實時獲取與應急決策協同平台,快速獲取與預判災情、調查與評估災害損失情況。
2.地震現場應急保障能力建設項目。為地震現場工作隊和地震救援隊配備地震現場專業設備物資、搶險救援裝備、應急通信設備、個人防護裝備和應急現場指揮車輛,提高地震現場搜尋營救和災害調查的工作效率,實現震後2小時內到達災區,保障72小時內安全順暢地開展地震應急救援工作。
3.地震應急虛擬仿真演練中心建設項目。建成地震應急虛擬仿真演練中心,開展軍地聯合、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的綜合應急演練,熟練掌握地震應急指揮、應急預案和應急工作機制,形成軍地間、各部門間防震減災工作合力,提升各級政府應急管理人員的地震應急處置和科學決策能力。
4.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項目。在延續河北省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十二五”專項建設規劃項目基礎上,完善現有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補充應急物資;規範全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布局,適應城市人口密度和避災需求。
(四)唐山市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項目
1.建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項目。建立並完善唐山市防震減災信息網、官方網站及微信服務平台;開展學校、社區、農村等定向宣傳;與媒體合作,與民眾互動,加強社會宣傳;利用“5.12”、“7.28”等重點時段進行集中宣傳;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進部隊等“六進”宣傳活動;利用唐山抗震紀念館和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進行陣地宣傳;主動對接外省市開展聯合宣傳,不斷強化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建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提升全民防震減災能力。
2.防震減災宣傳基地改造提升項目。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改造提升項目。以場館園區提檔升級為主要任務,做好參觀接待、民眾祭奠、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等工作,充分發揮公園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抗震精神視窗、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地震罹難同胞祭奠場所等作用。一是及時調整布展內容,做到動態更新;二是及時完善服務保障設施,創建星級公園;三是利用移動互聯技術,推廣網上數字博物館、公園遊覽APP軟體等套用;四是弘揚地震文化,深入發掘地震資源,創新工作方式,積極創建全國特色場館。唐山抗震紀念館改造提升項目。一是唐山抗震紀念館展覽調整項目。以展示唐山抗震精神為主題,以抗震歷史資料陳列為主線,以親民為主旨,打造特色鮮明、展示手段先進的綜合展館,使其成為唐山對外宣傳的重要基地,成為各界觀眾全面深入了解唐山抗震精神的視窗。二是數字紀念館建設項目。運用先進的數位技術,通過網際網路和移動互聯平台,將展示內容進行數位化展示,通過線上瀏覽與虛擬祭奠方式,為紀念故人和學習抗震知識提供一個新的信息平台。
(五)唐山市防震減災管理培訓項目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專業培訓,主要包括:各縣(市)區地震主管部門行政審批工作人員培訓;防震減災“三網一員”工作人員培訓;農村建築工匠培訓;各級政府及防震減災成員單位的地震應急管理培訓;地震專業救援隊伍培訓;防震減災系統地震應急培訓;地震應急志願者培訓。
(六)《唐山市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項目
根據城市抗震防災需要,編制完成城市抗震防災規劃,在城市一般建設工程、城市生命線系統和重要設施遭受不同等級地震破壞時,能夠滿足基本防禦目標。逐步建立城市總體抗震防災系統,確保城市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完善體制。各級政府要依法落實防震減災工作責任,強化職能部門責任意識,加強各級地震工作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軍地協調、區域協作、部門聯運和全民動員的工作機制。加強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拓寬公眾參與渠道,為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調、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提供組織保障。
(二)完善法律法規,依法開展工作。完善防震減災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建立有效的防震減災行政執法管理和監督體制,規範社會防震減災活動,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工作;促進部門行政管理和內部執行規範化,提升防震減災治理能力,為規劃落實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大政府投入,引入社會資本。市、縣兩級政府要建立防震減災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確保投入經費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加大重點項目投入力度,加強項目經費績效考評工作,確保專款專用和資金安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通過政府扶持和引導,帶動自然災害商業保險和社會資本參與防震減災工作。
(四)實施創新驅動,壯大人才隊伍。強化科技支撐,加強技術攻關,提高協同創新、集成創新能力。立足防震減災工作實際需要,整體規劃、統籌協調,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引進和培養專業頂尖人才,為防震減災事業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撐。
(五)加強評估跟蹤,推動任務落實。建立規劃實施的責任體系和相關制度,制定科學的規劃實施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做好規劃實施的上下銜接、任務銜接,適時開展規劃評估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推動規劃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
唐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0月12日
1.全面安排部署,加強制度保障。“十二五”期間,我市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全市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在市、縣、鄉三級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工作領導機構,建立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完善群測群防監測網路體系,形成系統的監督檢查、責任追究制度。通過加強協調、整合資源、整體推進,全市逐步形成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和高效運轉機制,保障防震減災工作的順利開展。“十二五”期間,我市明確提出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各縣(市)區政府年度目標考核體系,在市、縣兩級建立健全防震減災經費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為防震減災工作持續、深入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2.健全防震減災條例、法規。2011年,《唐山市防震減災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較大城市中首部體系完備、內容完整、操作性較強、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在地震安全性評價、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把建設工程的設計、開工到竣工驗收每個環節都納入監管範圍,形成閉合的管理程式。2015年對條例進行了修訂,在政府管理防震減災職能、地震台站建設等方面提出更加明確具體的要求,新增鼓勵減隔震技術套用、縣區建立綜合台站等內容,同時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宣傳長效機制,將防震減災宣傳納入法制化軌道,防震減災法制建設更趨完善。
3.完善地震觀測體系,提升監測預報能力。“十二五”期間,不斷加大台站建設投入,建成國內地市級監測手段最為齊全、最為先進的地震監測系統,率先成為國家重要的地震監測預報實驗場。
地震觀測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地震監視跟蹤方案,最佳化台網布局,完成地震烈度速報台網、國家地震背景場強震台項目的建設工作,加快唐山海域曹妃甸綜合台網中心建設,提升地震監測能力。全市已建成地震觀測台站47個,烈度速報台點150個,初步建成數位化測震台網、前兆台網、烈度速報與預警試驗台網、數位化前兆台網、通訊台網、模擬監測網路和“三網一員”巨觀觀測網路等地震觀測體系;具有形變、測震、電磁、流體四大學科十餘項觀測方法,80多個觀測項目,積累了30多年連續可靠多學科的地震觀測數據,對轄區內10餘次4級以上地震提出中短期預測意見,特別是成功預測2012年“5·28”灤縣4.8級地震,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縣區級監測能力建設不斷加強。截至“十二五”末,各縣(市)均建成地震監測台站,特別是灤縣地震綜合台的遷建和曹妃甸地震綜合觀測中心的建設,在全省地方地震台站建設中發揮了引導和示範作用。同時,曹妃甸近海海域地震觀測台網的建設,彌補了我省近海海域地震觀測的空白,初步實現對全省地域及近海海域的有效監測。
地震會商制度不斷完善。在科學監測的基礎上,成立省內首個地市級地震異常核實和震情會商專家組,整合周邊地區水文、地質、氣象等相關部門專業人員,建立學科專家庫,專家及時組織召開各級震情會商會,對地震監測數據出現的異常和發現的巨觀異常及時調查,科學研判,並及時報告,使我市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處於全省領先水平。
4.加強抗震設防監管,提升地震災害預防能力。依法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審批監管。將一般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加強全市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所有新建、改擴建工程全部達到防震減災要求。加強地震行政審批工作,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效率,對重點項目實行“保姆式”服務,專人盯辦,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積極推進地震小區劃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紮實做好地震小區劃等震災防禦基礎性工作,在曹妃甸工業區、南湖生態城、鳳凰新城、萬達廣場及周邊地區,開展地震小區劃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為這些區域的項目規劃、選址和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加快推進基礎性重點項目建設。組織實施城市活斷層探測和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對以市區為中心24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斷裂具體位置、活動情況、空間形態、覆蓋層分布等進行全面探測和分析,為城市規劃、國土利用和工程建設提供可靠依據。通過此項工作,將市區內的唐山—古冶斷裂部分活動斷裂帶避讓寬度由國家規範的200米縮減為30米,新增5900餘畝可用地,既保證了建設工程的安全,又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
深入推進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建設。持續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村、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和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切實發揮示範工程的帶動和引導作用,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城鄉防震減災水平。針對農村民居抗震設防能力偏低的實際情況,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基本建設抗震設防審批管理等內容,制定出台《唐山市農村新民居建設管理辦法》,將農村民居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提高廣大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標準,市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標準居全國領先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市15個縣(市)區、24家創建責任單位共完成24所學校、10個社區、7個村的創建任務,並通過驗收。
依靠新科技增強防震能力。通過打造精品地震安全示範工程,推廣新技術套用。新華文化廣場、萬科金域華府等大型社區以及開平東關國小、唐山新婦幼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成功套用減隔震技術,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為嚴防震後次生災害,在國內率先選取試點安裝燃氣管道地震應急自動控制系統。市中心區鳳凰園小區、藍天樓社區等7個試點系統工作正常,運行良好,為全國城市減少震後災害探索出一條新路。
5.完善應急救援體系,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建立全方位應急預案體系,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各職能部門和大中型企業、學校、醫院、商場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均依法制定並完善地震應急預案,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依據國家、省地震應急預案,及時修訂《唐山市地震應急預案》,並編制完成《唐山市抗震救災工作手冊》。
應急救援隊伍不斷完備,應急回響實現協調聯動。一是建立起“政府領導、部門參與、軍地協同”的指揮領導體系。組建十餘支地震救援隊伍,隊員來自消防、武警、預備役、礦山救護、醫療衛生等單位,總數達2639人,救援範圍涵蓋周邊六省市,涉及陸域、海上、危化、礦山等不同領域;組建196人的地震救援志願者隊伍和由30名不同專業學科專家組成的地震應急專家隊伍。強化救援隊伍應急演練,加大市、縣兩級救援指揮能力培訓力度。持續開展地震應急管理與救援技術培訓,救援能力在魯甸縣等大震抗震救災中經受了實戰檢驗。中國小校每月開展一次地震應急演練活動,實現培訓、演練常態化。二是構建多層次的應急指揮與快速反應聯動體系。以市政府電子政務管理系統為基礎,建設市政府應急指揮平台,實現部門間、現場與指揮中心間音視頻互聯互通;建成市、重點縣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實現省、市、縣三級地震應急指揮聯動;加強軍地信息聯動,依託國防動員委員會指揮中心(唐山軍分區),實現地震部門與軍隊救援力量信息共享,提高地震救援快速反應能力。
地震應急保障體系不斷規範。為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我市不斷加快推進各縣(市)區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依據國家、省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標準,結合綠地及公共開敞空間規劃建設避難場所,市內首批建設5處應急避難場所示範工程,每個縣(市)區在中心區至少建立1—2個Ⅲ類應急避難場所,應急防災能力進一步提高。健全應急採購和供貨機制,理順縱橫雙向的救災物資調撥工作機制。制定《唐山市應對地震災害救災物資快速調配方案》(唐防震組字〔2014〕11號),完善救災物資調撥和運輸網路聯動機制,明確民政、商務、交通運輸、衛生等部門職責任務。
6.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宣傳教育工作常態化。“唐山”已成為大地震的代名詞,同時也成為防震減災精神的象徵。“十二五”期間,構建以市區保留的七處地震遺址為見證,以抗震紀念館、地震遺址公園為載體,以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為靈魂的唐山防震減災文化體系,進而將我市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提升到文化層次。
通過研討會及各種民眾性的活動,加大防震減災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舉辦“冀東文藝三枝花”防震減災專題文藝巡演活動;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進部隊等“六進”活動;利用媒體常年舉行“防震減災知識有獎答答看”等活動。2013年7月,組織召開“防震減災文化研討會”,將國內28位專家的研討發言內容進行刊登,進一步增強了防震減災專業知識的普及,廣大民眾受益匪淺。建成布展面積6500平方米,國內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展示地震科學總體發展的地震主題展館,唐山抗震紀念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已成為科普教育示範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防震減災教育大課堂。唐山的防震減災文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防震減災宣傳已實現常態化。
(三)我市“十二五”防震減災工作存在問題
1.地震監測網路仍需完善,監測預測水平有待提升。我市地震監測台網布局不均勻,缺乏針對大型基礎設施、大型重點企業的地震監測台網,需加強唐山老震區觀測台站的建設;現有台站觀測技術手段落後,尚未構建起具有綜合監測預報能力的中心台站,需加強地震前兆台網的數位化改造。
2.地震監測預警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以綜合台站為中心,區域台站為基礎的監測網路,尚不能完全實現監測台網信息、“三網一員”大數據信息的實時傳送、實時處理,預警發布信息系統需進一步完善提升。
3.震害防禦綜合能力有待提升。農村民居整體抗震水平仍處於較低狀態,農民防震減災意識淡薄;減隔震技術以及生命線工程地震的應急自動處置技術套用範圍尚需擴大。
4.地震應急救援綜合能力有待加強。全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布局和建設還不夠合理,與城市人口密度和避災需求還不相適應;隨著應急救援隊伍的不斷壯大,我市尚未建設與防震減災城市相匹配的應急救援演練中心,常態化的演練設施尚顯不足。
5.應急保障能力有待充實。我市地震應急隊伍規模、物資、搶險救援裝備、應急通信等應急保障能力,尚不能滿足大震巨災救援的需要。
6.防震減災文化體系硬體載體急需提升。作為防震減災文化視窗的地震遺址紀念公園以及抗震紀念館,經過多年參觀使用,設備年久失修,無法滿足場館的功能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需求,急需進行全面的改造和調整。此外,我市尚未建立功能完善、獨具特色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平台。
(四)防震減災工作的新要求
1.國家、省規劃要求。《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0級左右、相當於各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防震減災能力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的總體目標;明確2006—2020年我國防震減災的主要任務是加強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地震預測水平;加強基礎信息調查,有重點地提高大中城市、重大生命線工程和重點監視防禦區農村的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完善突發地震事件處置機制,提高各級政府應急處置能力。
《河北省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提出全面提升防震減災綜合防禦能力、全面提升防震減災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全面強化防震減災支撐能力三大任務要求,全省監測、速報、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地震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防震減災科技創新貢獻率不斷提高,社會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京津冀區域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現代化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河北省具備綜合抗禦6.0級地震能力的總體目標。唐山作為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達到上述目標和要求,還需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
2.新型城鎮化規劃新要求。《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要求:完善災害監測和預警體系,加強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澇、抗震等設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築災害設防標準,合理規劃布局和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強化公共建築物和設施應急避難功能。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和應急保障體系。加強災害分析和信息公開,開展市民風險防範和自救互救教育,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發揮社會力量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新型城鎮化規劃對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不斷的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不斷加強,對地震安全和地震信息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強。我市地震安全服務水平還不能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公眾需求。
3.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趨勢。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我市有著周邊其他地市所不可比擬的港口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資本優勢。我市擁有世界級的深水大港曹妃甸以及京唐港,歷史證明,世界上所有發展最快的不管是經濟圈、增長極,還是城市群,都是靠港口帶動的,這方面我市具有先天的優勢。唐山毗鄰京津,同時又是連線華北、東北地區的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承接和傳導作用。唐山因煤而建、因鋼而興,經過多年的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在我市承擔著經濟成長的重任;同時,現代物流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單就北京而言,去非首都化功能首當其衝的是製造業和區域性物流基地,唐山承接京津的產業轉移有著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唐山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對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了嚴峻要求,加快組織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和地震小區劃工作迫在眉睫。
4.唐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市是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較大的轉型壓力。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有著世界園林園藝界“奧林匹克”盛會美譽的201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唐山舉辦,給我市經濟發展帶來了契機。我市成為我國第一個承辦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地市級城市,是世界園藝博覽會首次利用採煤沉降地,在不占用一分耕地的情況下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2016年又恰逢唐山抗震四十周年,在唐山南湖舉辦世園會,可以向世人展示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態治理恢復成果,表明唐山人民保護環境、修復生態、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決心。一系列重大活動的舉辦,為我市提供了展現唐山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成就,展示防震減災特色文化、弘揚抗震精神、向世界宣傳推介唐山的有利時機。以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唐山抗震紀念館等硬體設施,防震減災信息平台等軟體設施為代表的地震文化載體將成為重要的視窗,也將成為唐山文化產業發展的起點。加快改造、修繕和建設這些設施設備,勢在必行。
5.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重要講話要求。在唐山抗震救災和新唐山建設40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就實施“十三五”規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進行了調研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力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完善法律法規、推進重大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防範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提高農村住房設防水平和抗災能力、加大災害管理培訓力度、建立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等方面進行努力,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二、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嚴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方針,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減少災害損失為目標,全面提高我市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防震減災安全保障。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0級左右,相當於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全市監測、速報、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城鄉建築和基礎設施抗震能力進一步加強,地震應急救援和防震減災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社會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公共服務拓展和依法治理進一步強化,全市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全面提高。
2.分項目標
(1)建成能夠實時有效監測全市地震活動的全方位、多手段、多功能的地震監測、速報、預警網路體系。市內發生5.0級以上地震後5—10秒發出預警,10分鐘生成城市烈度速報結果,30分鐘開始持續生成災區範圍、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等災情評估結果。
(2)全市城鄉一體化抗震設防管理整體推進,新建工程全部實現抗震設防,農村抗震設防能力整體提升,全市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0級左右,相當於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
(3)全面提升地震應急救援綜合能力,破壞性地震發生後,1小時提供震災預測評估結果,2小時提供初步人員傷亡、房屋破壞信息和輔助決策建議。
(4)加大防震減災宣傳力度,全面提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及地震應急避險能力;建立防震減災救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加強地震科研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利用。
(5)拓展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創新服務平台,豐富服務產品,拓寬服務領域,構建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我市防震減災事業服務社會的能力,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
三、主要任務
(一)健全監測速報預警體系,提高地震風險防範能力。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全方位、多手段、多功能、實時高效的地震監測速報預警網路,全面提高地震風險防範能力。一是完成唐山市防震減災綜合觀測中心建設。建成集地震監測速報預警、地震應急救援指揮、防震減災社會公共服務及防震減災科研科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防震減災基地;二是擴建區域防震減災觀測分中心,重點接收和處理所在及其相鄰縣(市)區範圍內的測震台、預警台、前兆台和地震巨觀點的監測信息,形成以市中心為總基地,縣域分中心為子基地的地震監測架構;三是擴建現有數位化地震前兆台網,增建深井綜合觀測系統,完成所有模擬前兆台站的數位化改造;四是完善測震台網、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網、強震台網實現對地震事件速報能力的提升和破壞程度的快速判定。
(二)健全地震災害防禦體系,加強城鄉抗震設防能力。加強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實施和推廣,確保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新的抗震設防標準;強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行政審批,依法開展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繼續加強對已建重要建(構)築物的抗震性能鑑定與抗震加固工作;積極推廣有利於建築結構的隔震、減震等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套用,不斷提高建築物抗震性能;加強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安全管理,推進農村公共設施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繼續加快推進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建設,重點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建設,改變部分農村民居住宅建築抗震設防能力不強或不設防的現象;加大防震減災管理培訓力度。
(三)健全應急救援管理體系,加強地震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建立健全地震應急工作機制,完善地震應急指揮體系及地震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及應急救援物資、搶險技術裝備儲備;加快推進地震應急演練制度化,組織開展不同層級、不同方式的地震應急演練;規範全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布局,適應城市人口密度和避災需求;進一步完善地震應急管理基礎設施建設。
(四)建立減災宣傳長效機制,提高全民應急避險能力。健全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領導體制和協調機制,形成政府領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局面。不斷拓展宣傳渠道,創新宣傳載體,豐富宣傳內容,突出抓好重點時段的專項宣傳工作;持續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進部隊等“六進”宣傳活動;積極推動全市防震減災科普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抗震紀念館和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作用,切實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增強公眾的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技能。
(五)編制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提升全市抗震規劃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結合國家有關政策和規範,貫徹“預防為主,防、抗、避、救相結合”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巨觀控制、平災結合、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統籌規劃的原則,組織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六)建立社會公共服務平台,提高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建立採集、加工、服務為一體的信息服務系統,包括地震監測、速報與預警服務系統、震害防禦服務系統、應急救援服務系統、政務服務系統等;將各類地震科技成果、數據和信息,經過科學測定、蒐集、整合、匯總處理後,通過信息發布系統和網路查詢服務系統,向政府、公眾、生命線工程管理單位、科學研究等提供服務,提升防震減災社會化服務能力。
四、重點項目
(一)唐山市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項目
1.唐山市防震減災綜合觀測中心建設項目。唐山市防震減災綜合觀測中心建設項目參考國際地震科技最新發展成果,以建成國內外先進防震減災救災綜合基地和地震觀象台為目標,建設地震監測速報預警、地震應急救援指揮、防震減災社會公共服務及防震減災科研科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防震減災基地。中心初步選址在大城山,占地約4畝,建築物整體採用減隔震技術建設,建設內容包括對現有的八大地震觀測系統(前兆、測震、強震、預警、震害評估、通訊、震情會商、數據分析等)的遷建與集成;研製開發地震預警發布系統及巨觀地震信息監測網路系統;新建一個綜合地震觀象台;新建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地震應急虛擬仿真演練中心和地震應急物資裝備儲備庫;建設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
2.區域防震減災觀測分中心建設項目。為提高縣(市)區地震監測能力,提高區域地震信息監測水平,規劃在遵化市、灤縣、樂亭縣、遷西縣、玉田縣、曹妃甸區、蘆台經濟開發區建設區域地震監測分中心。區域分中心重點接收和處理所在地及其相鄰縣(市)區範圍內的測震台、預警台、前兆台和地震巨觀點的監測信息,形成以市中心為總基地,縣域分中心為子基地的地震監測體系。其中東部灤縣分中心已具備部分功能,需進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間重點在東部樂亭縣地震台、北部遵化市和遷西縣地震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分別增設流體、形變、地電、地磁、測震等觀測手段;在西部的玉田縣虹橋地震台、南部蘆台經濟開發區地震台增建地電、地磁、形變等觀測設施,進而實現對我市轄區的全方位監測和地震預測。
3.數位化實時傳輸地震前兆台網擴建工程。在原有實時傳輸地震前兆台網的基礎上,對映震效果較好的台站進行擴建,並對現有模擬觀測地震前兆台站進行數位化改造,全部實現前兆觀測手段數位化觀測。沿我市轄區內的五條大斷裂帶,新建遵化市、曹妃甸區、丰南區、蘆台經濟開發區4口深井水位和水化等觀測台站;新建樂亭縣、蘆台經濟開發區和遵化市3個地下豎直擺鑽孔傾斜儀監測台,與現有的古冶區趙各莊礦形成區域豎直擺鑽孔傾斜網路;新建遷安市、遵化市和玉田縣3個分量鑽孔應變儀,獲取地震前地殼岩層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破裂異常信息;新建遵化市、遷西縣、蘆台經濟開發區3個電磁擾動觀測儀,與曹妃甸區形成電磁擾動觀測網,獲取地震前地殼岩層的地下電磁場異常信息。
4.測震台網、強震台網、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網完善工程。在沿海和北部山區增建4個測震台,與我市現有的6個測震台構成測震台網綜合系統,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將我市現有的14個強震動台監測信號傳入省地震局強震台網的同時,建設市級強震台網接收處理強震動信息,獲得工程場地地震動參數,為做好工程抗震提供服務;在重點區域高層建築新建6個強震站、2個水庫強震結構台陣和2個大橋結構台陣,實現對水庫、大橋和超高層建築的實時監測;在潘家口水庫、冀東油田、唐車集團、三友化工等大型重點企業建立專用地震監測台網,將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到市地震台網中心,提供地震安全保障。在我市已有的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網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烈度速報系統,對區域中強地震進行烈度速報和預警,及時形成烈度分布圖,快速獲取中強地震在我市轄區的震害分布數據,迅速開展預警信息發布工作。
(二)唐山市抗震設防綜合能力提升項目
1.農村民居整體抗震能力提升項目。加強對農村公共設施和村民住宅建設的抗震設防管理和技術指導,引導和扶持農村建造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公共設施和村民住宅。一是實施農村建築工匠抗震技能提升工程,規劃末期爭取全市70%有施工資質人員至少接受一次專業培訓;二是建立農村防震抗震技術服務網路;三是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結構,強化農村民居抗震能力提升的科普宣傳;四是大力開展防震減災示範工程創建活動。
2.防震減災新技術推廣套用項目。不斷加快減隔震技術以及地震緊急自動處置系統等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十三五”內採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將學校、幼稚園、醫院、商場等人員密集公共建築納入減隔震技術套用範疇,以建設單位為主體,採取“部門引導、社會參與”的方式,大力推廣減隔震技術套用,提升城鄉建築抗震設防能力;繼續與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開展合作,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推廣燃氣地震應急自動處置技術系統,擴大套用範圍,提高燃氣管網的安全性,防止地震次生災害發生。
(三)唐山市地震應急救援綜合能力提升項目
1.市、縣地震應急指揮系統應急回響與信息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建設市、縣地震應急指揮平台,構建震情發布與預警、應急救援指揮與決策的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地震應急機制,實現地震事件的快速回響與處置。建成市縣互聯互通的地震災情實時獲取與應急決策協同平台,快速獲取與預判災情、調查與評估災害損失情況。
2.地震現場應急保障能力建設項目。為地震現場工作隊和地震救援隊配備地震現場專業設備物資、搶險救援裝備、應急通信設備、個人防護裝備和應急現場指揮車輛,提高地震現場搜尋營救和災害調查的工作效率,實現震後2小時內到達災區,保障72小時內安全順暢地開展地震應急救援工作。
3.地震應急虛擬仿真演練中心建設項目。建成地震應急虛擬仿真演練中心,開展軍地聯合、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的綜合應急演練,熟練掌握地震應急指揮、應急預案和應急工作機制,形成軍地間、各部門間防震減災工作合力,提升各級政府應急管理人員的地震應急處置和科學決策能力。
4.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項目。在延續河北省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十二五”專項建設規劃項目基礎上,完善現有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補充應急物資;規範全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布局,適應城市人口密度和避災需求。
(四)唐山市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項目
1.建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項目。建立並完善唐山市防震減災信息網、官方網站及微信服務平台;開展學校、社區、農村等定向宣傳;與媒體合作,與民眾互動,加強社會宣傳;利用“5.12”、“7.28”等重點時段進行集中宣傳;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進部隊等“六進”宣傳活動;利用唐山抗震紀念館和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進行陣地宣傳;主動對接外省市開展聯合宣傳,不斷強化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建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提升全民防震減災能力。
2.防震減災宣傳基地改造提升項目。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改造提升項目。以場館園區提檔升級為主要任務,做好參觀接待、民眾祭奠、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等工作,充分發揮公園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抗震精神視窗、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地震罹難同胞祭奠場所等作用。一是及時調整布展內容,做到動態更新;二是及時完善服務保障設施,創建星級公園;三是利用移動互聯技術,推廣網上數字博物館、公園遊覽APP軟體等套用;四是弘揚地震文化,深入發掘地震資源,創新工作方式,積極創建全國特色場館。唐山抗震紀念館改造提升項目。一是唐山抗震紀念館展覽調整項目。以展示唐山抗震精神為主題,以抗震歷史資料陳列為主線,以親民為主旨,打造特色鮮明、展示手段先進的綜合展館,使其成為唐山對外宣傳的重要基地,成為各界觀眾全面深入了解唐山抗震精神的視窗。二是數字紀念館建設項目。運用先進的數位技術,通過網際網路和移動互聯平台,將展示內容進行數位化展示,通過線上瀏覽與虛擬祭奠方式,為紀念故人和學習抗震知識提供一個新的信息平台。
(五)唐山市防震減災管理培訓項目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專業培訓,主要包括:各縣(市)區地震主管部門行政審批工作人員培訓;防震減災“三網一員”工作人員培訓;農村建築工匠培訓;各級政府及防震減災成員單位的地震應急管理培訓;地震專業救援隊伍培訓;防震減災系統地震應急培訓;地震應急志願者培訓。
(六)《唐山市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項目
根據城市抗震防災需要,編制完成城市抗震防災規劃,在城市一般建設工程、城市生命線系統和重要設施遭受不同等級地震破壞時,能夠滿足基本防禦目標。逐步建立城市總體抗震防災系統,確保城市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完善體制。各級政府要依法落實防震減災工作責任,強化職能部門責任意識,加強各級地震工作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軍地協調、區域協作、部門聯運和全民動員的工作機制。加強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拓寬公眾參與渠道,為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調、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提供組織保障。
(二)完善法律法規,依法開展工作。完善防震減災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建立有效的防震減災行政執法管理和監督體制,規範社會防震減災活動,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工作;促進部門行政管理和內部執行規範化,提升防震減災治理能力,為規劃落實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大政府投入,引入社會資本。市、縣兩級政府要建立防震減災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確保投入經費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加大重點項目投入力度,加強項目經費績效考評工作,確保專款專用和資金安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通過政府扶持和引導,帶動自然災害商業保險和社會資本參與防震減災工作。
(四)實施創新驅動,壯大人才隊伍。強化科技支撐,加強技術攻關,提高協同創新、集成創新能力。立足防震減災工作實際需要,整體規劃、統籌協調,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引進和培養專業頂尖人才,為防震減災事業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撐。
(五)加強評估跟蹤,推動任務落實。建立規劃實施的責任體系和相關制度,制定科學的規劃實施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做好規劃實施的上下銜接、任務銜接,適時開展規劃評估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推動規劃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
唐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0月12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