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

為了進一步發展防震減災事業,提升霸州市地震安全水平,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河北省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和《廊坊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編制《霸州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

《霸州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作為市政府指導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決定防震減災重大工程和安排投資的依據,並指導各鄉鎮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防震減災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霸州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
  • 發布單位:河北省霸州市人民政府
規劃全文
第一部分 “十二五”防震減災概況
一、“十二五”防震減災工作取得的成績
“十二五”期間,霸州市防震減災工作按照“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河北省防震減災條例》賦予的責任和義務,緊緊圍繞實現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按照市地震局提出創建“地震安全城鄉”的工作為抓手,總攬防震減災工作全局,創新“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民眾參與和內強外聯”四大工作機制,補欠賬,打基礎,不斷完善地震三大工作體系,全市綜合防禦體地震災害能力得到提高,工作力量得到加強,防震減災事業穩步推進。
(一)地震監測預報能力得到提升。我市境內有強震動台站1個,電磁擾動觀測台站1個,巨觀觀測點2個 ,此外我市不斷完善防震減災三網一員體系,形成了覆蓋所有行政村的地震巨觀觀測、地震災情速報、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的防震減災服務體系。2015年,我市重新摸排調整了三網一員隊伍總計600餘人。
(二)震害防禦能力得到提升。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管平穩有序開展,堅持將建築工程抗震設防納入基本建設程式,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工程設施,全部按高於我市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設計和施工。完成了《霸州市抗震防災專項規劃》編制工作
(三)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成立了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起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全市所有行政村及防震減災成員單位均制定了地震應急預案和專項預案,各中國小應急疏散演練已成常態。
(四)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得到提升。積極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全市已建成6個應急避難場所,分別為:華夏民間收藏館應急避難場所、李少春應急避難場所、益津書院應急避難場所、牤牛河應急避難場所、市民廣場應急避難場所、生態公園應急避難場所。這些應急避難場所的建成,進一步提升了我市應對突發災害的能力,增強了綜合防災避險功能,擴大了城市安全空間。
(五)防震減災社會動員能力得到提升。以“防災減災日”宣傳為主線,通過宣傳、廣播、電視、展牌、宣傳欄、科技大集等多種形式深入農村、校園、社區、企業等地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和法律、法規宣傳,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逐步提升。推進防震減災示範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地震安全示範村、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地震安全示範學校建設。
二、“十二五”防震減災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二五”期間,霸州市的防震減災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防震減災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民眾的需求還不相適應,與基本達到抗禦烈度 Ⅷ度地震綜合能力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主要是:震害防禦基礎性工作不夠完善,城區地震活斷層探測和危險性評價工程成果還沒有得到充分運用,城區震害預測和地震小區劃工作尚未落實;地震監測能力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一縣一台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尚未建成,前兆台網需升級最佳化改造;地震應急救援體系需進一步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應急裝備配備和應急救援能力都有待完善與提高。
第二部分 “十三五”時期防震減災形勢與需求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河北省的新定位,我市處於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關鍵節點和重要一環,城鄉地震安全成為了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震情形勢的需求
我市毗鄰京津,地理位置特殊,地震效應敏感,受相鄰地區地震災害影響頻繁,地震產生的社會效應巨大。從地質構造來看,霸州地處20世紀強地震頻繁發生的河北平原地震帶和張家口—渤海地震帶交匯處,有發生強震的背景,處於Ⅶ度烈度區,被確定為首都圈重點地震監視防禦區。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有感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1998年張北地震等多次地震也波及到我市。進入2000年以來,我市鄰近地區也多次有小震活動發生。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對霸州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防震減災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其中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務的落實,各項建設事業的任務量逐漸加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標準進一步提升、要求進一步提高,防震減災工作必然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發展目標隨之變革勢在必行。
三、政府服務的需求
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社會公共事業必須納入政府服務的範圍。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承擔中央提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任務,落實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我市首當其衝。防震減災工作是一項關係民生的基礎性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是對服務性政府的必然要求,是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
四、民眾安全的需求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建設的推進,霸州市經濟社會進程將逐年加快,人民民眾生活質量快速提高,物質豐富、信息發達、社會安定已成為公眾習慣的生活狀態。公眾對政府高效應對地震災害有著很強的期望,對防震減災知識科學普及宣傳有著強烈需求,參與應急演練與志願者工作等防震減災活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順應民眾的減災需求,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第三部分 “十三五”防震減災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引,積極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融合式發展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原則,堅持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工作方針,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以法治為保障,以科技為支撐,組織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進一步完善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和應急救援工作體系,不斷夯實防震減災工作基礎,提升城鄉一體化的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為霸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穩定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和有力保障。
二、發展戰略
突出重點、全面防禦。緊緊圍繞國家關於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按照保民生、保增長、保穩定的戰略部署,統籌謀劃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重點做好城鄉建築物和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的抗震設防工作。
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充分考慮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的需要,合理布局全市地震監測、災害防禦和應急救援設施。統籌考慮中心城區與鄉鎮的防震減災設施建設,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專業合作。
動員全社會力量,有計畫、有步驟地推進科普宣傳工作,加強群測群防。不斷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對防震減災知識的需求,使公眾更好地了解、支持和參與防震減災工作,實現全社會共同抗禦地震災害的局面。
三、防震減災發展目標
依照《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到2020年,我國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0級左右、相當於各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防震減災能力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到“十三五”期末,我市城區具備抗禦Ⅷ度地震的能力,遭遇Ⅷ度左右地震時,建築物倒塌比例很低,社會基本保持穩定。地震監測預報能力、震害防禦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地震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高,地震災害防禦能力綜合評價指標位於全國前列。
以創建“地震安全城鄉”為載體,建成適應霸州市區位優勢的地震監測網路,地震監測能力優於2.0級,建立較為完善的地震烈度速報網路,10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建(構)築物加固改造,顯著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能力,新建、改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完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破壞性地震發生後24小時內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得到安置;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明顯增強。
第四部分 “十三五”防震減災主要任務
一、主要任務
通過“一縣一台一中心”的建設,建立和完善專群結合的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合理規劃全市地震監測台站布局,增加地震台網監測密度,基本形成覆蓋全市、觀測手段多樣、技術設備先進的綜合性地震監測系統,為提高我市地震監測能力和分析預報水平提供有效保障。
(二)加強抗震設防管理,提升城鄉綜合地震災害防禦能力
依法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的監督管理,全面實施第五代地震動區劃圖,完善行政審批監督檢查制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全面實施農居地震安全工程,推廣實施地震安全校舍和地震安全醫院工程建設。推動建(構)築物抗震性能普查、抗震隱患消減工程、結構健康監測診斷等新技術推廣套用。加強減隔震技術的宣傳培訓和推廣示範,積極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對符合適用條件的項目積極推廣使用減隔震技術,不斷提高建設工程的抗震性能。
(三)完善應急工作機制,提升地震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
加強各級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建設,完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和地震災害處置協調機制,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處置決策效率和能力。提高政府和社會地震災害應對能力。加強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完善應急指揮基礎數據、地震快速評估與動態跟蹤和輔助決策系統,建設地震信息處理和應急指揮系統,提升震後災情快速獲取與研判能力,為抗震救災決策部署提供服務。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健全完善地震專業和社會救援隊伍的協調調用機制,提高地震應急救援隊伍的高效、規範、標準和實戰水平。繼續開展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中心城區要加快建立完善室內避難場所遴選、建設、管理和補償機制,完善地震應急救援物資保障系統,提升保障應急避難和救援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災害保險、社會捐贈相結合的多渠道災後恢復重建與救助補償機制。
(四)創新服務平台,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
制定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產品清單,提供地震速報、災情速報、地震預警、活斷層分布、抗震設防要求、地震烈度分布等防震減災公共信息服務。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震害防禦信息服務平台和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網路,建立健全公共服務機制,為提高全社會的震害防禦意識、專業知識水平和套用技術提供信息服務。,從社會層面和公民個人層面凝鍊防震減災核心理念,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弘揚防震減災精神,豐富防震減災文化內涵,提升公眾防震減災意識、素養和能力,引導防震減災事業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發展,推動地震災害社會共治。
(五)加強科普宣傳,提升防震減災社會動員能力
以提高公眾防震減災綜合素質和互救、自救、緊急避險能力為目標,積極開展防震減災“六進”活動,強化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創新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模式,以學校、社區為重點廣泛開展流動科普宣傳。繼續建設地震科普示範學校,創建防震減災示範區市、示範社區,提高公眾抗禦地震風險意識和能力。為社會公眾提供建築物抗震設防能力、防震減災知識和防震減災綜合信息查詢服務,為公眾推送地震預警、地震烈度影響實時災情分布等信息,提供避難場所實時引導等實用信息服務。
二、重點工程和項目:
(一)一縣一台一中心和三網一員建設。按照省市地震局的要求,在現有觀測台站的情況下,增加觀測手段,建設完成一市一台的建設任務。不斷完善三網一員隊伍建設,建立覆蓋全市的群測群防網路
(二)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統籌考慮新農村建設、危舊房改造等項目,科學合理設定應急避難場所,提高綜合防災公共設施的抗震標準,對我市農村房屋進行摸底排查,落實防震減災法中加強農村村民住宅和鄉村公共設施抗震設防的管理的具體要求。
(三)不斷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建立科學有效的應急指揮體系,加強物資儲備基地建設,科學合理規劃應急避難場所,積極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四)提升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對已建成的防震減災防震減災社會服務平台進新更新,收集歸納各種資料和數據,完整充實防震減災社會服務平台應急系統資料庫。打造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向智慧型手機、智慧型終端、網站平台等終端推送地震預警、地震速報、烈度速報等地震即時信息和避難場所分布、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建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等工作信息,為公眾群體和個體提供服務。
(五)地震科普宣傳方面建設。按照省市地震局的要求積極創建科普示範學校,安全示範社區和安全示範村建設 ,製作民眾喜聞樂見的宣傳作品,逐步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和科普知識宣傳教育納入各級領導培訓計畫等,通過開展知識培訓,提升全社會地震安全文化素養。
第五部分 “十三五”防震減災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配套法律規章,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在依法行政方面,強調要從政策和制度層面把防震減災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考慮。依靠政策法規,有效調整防震減災領域複雜的社會關係,引導、促進和保障各項工作開展。通過政策制定和執行標準等多種方式,切實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防震減災社會事務的能力。
二、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做好組織保障工作
以“地震安全城鄉”創建工作為抓手,充分發揮政府支持、部門聯動、民眾參與、內強外聯的工作機制,鞏固防震減災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發揮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的工作積極性,為防震減災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以大數據開發為基礎,推進防震減災基礎數據資源、成果共享,實現信息系統的相互溝通聯絡,為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科學技術保障。
三、制定規劃評估體系,完善評估考核機制
制定科學的規劃實施評估體系,建立符合實際便於考核評價的防震減災工作指標體系,加強評估工作指導,明確評價內容、標準和方法,發揮評估功能和作用。進一步健全市、鄉兩級防震減災規劃機制。發揮《規劃》引導約束作用,從全市戰略高度統籌各項資源,明確本身防震減災工作重點和要求。加強規劃的實施監管,適時推行規劃階段評估,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責任制考核範圍。
四、完善投入運行管理,提供事業發展支撐
將防震減災事業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障防震減災事業公益性地位,逐漸加大對防震減災事業的投入力度。最佳化地震事權與支出責任,建立以財政為主導、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渠道投入機制,實現防震減災的投入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