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全市各方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精心組織實施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十三五”規劃,深入推進全市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全市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十三五”時期,全市發生生產安全事故起數2734起、死亡人數3041人,實現逐年下降;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0.0256%,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為0,達到預期效果,為“十四五”時期持續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一)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日趨完善
一是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改革,運行機制基本建立。根據《天津市機構改革方案》,組建天津市應急管理局,調整市安全生產委員會、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市消防安全委員會設定,健全突發事件現場組織、指揮、協調和保障機制,完善市、區突發事件專項應急指揮部,有效提升應急管理綜合協調、應急指揮能力。二是強化應急預案制修訂,預案體系逐步完善。組織修訂《天津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形成“1+41”覆蓋4大類突發事件的市級應急預案體系,各區、基層組織、企事業單位按照要求開展預案制修訂,初步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三是加強應急能力建設,救援保障能力有效提升。組建28類市級專業救援隊伍,遴選397名應急管理專家,開展安全生產、緊急疏散、消防滅火、防汛、地震和突發性地質災害、危險化學品泄漏等應急演練3000餘場,累計近24萬人次參與。構建專儲、代儲相結合的儲備體系,完成楊柳青市級防汛物資倉庫改擴建工程,配備地震現場流動監測、災害調查、通訊保障等設備。制定實施受災民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落實方案,全市儲備帳篷類、裝具類、被服類救災物資375131件。加強部門、軍地應急聯動,在信息共享、指揮調度等方面密切合作。推動京津冀應急協作,簽訂京津冀應急救援協作框架協定、京津冀救災物資協同保障協定、京津冀應急管理行政執法監察合作意向書等,推進三地災情信息共享、救災物資協同保障、救災隊伍互助、安全聯合執法、聯合應急演練等。四是深化新技術套用,應急科技水平明顯提高。開發天津市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天津市多尺度測繪地理信息應急服務平台,有效提升應急管理和輔助決策保障能力。建立公共安全與應急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科技創新項目20餘項,轉化先進技術成果50餘項。加大全市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網路建設力度,提高公共通信網信號覆蓋率,強化應急通信保障。
(二)安全生產風險防控成效顯著
一是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安全生產責任層層壓實。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強化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和底線意識。出台《天津市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實施細則》等制度規定,構建“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落實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責任。組建巡查組對各區黨委、政府和重點委局開展年度安全生產工作巡查,對全市各區、各部門進行年度安全生產責任考核,壓實政府屬地屬事責任。出台天津市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實施辦法,制定年度考核細則,夯實企業主體責任。二是堅決落實“四鐵”、“六必”要求,專項整治工作效果明顯。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行政執法,深入開展多行業、多類型、多輪次隱患排查和專項治理,重點開展化工園區和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整治,累計檢查企業300萬餘家次;嚴格落實“隱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處理”要求,累計處罰案例4萬餘件。制定《天津市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畫》,細化三年任務清單,截至2020年底,已推動治理重大安全隱患25項、制定三年行動制度措施76項。三是強化聯防聯控、多措並舉,風險防控能力大幅增強。出台《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修訂《天津市安全生產條例》、《天津市燃氣管理條例》、《天津市特種設備安全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及《天津市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生產管理規定》等檔案,制定14項京津冀協同標準、18項安全生產地方標準,持續強化安全制度規範體系頂層設計。加大安全生產資金投入,市級財政專項資金投入近5億元,支持安全生產專項資金項目90餘項,帶動企事業單位增加安全投入近10億元。完成市、區兩級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和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風險評估工作,根據風險分布情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確定區域安全風險等級,制定風險防控措施,推動南疆石化區域、大港石化產業園區等重大危險源治理和重大隱患整改任務順利完成。推動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非煤礦山等高危行業安全生產責任保險落地實施,建成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信息系統平台,為600餘家投保企業提供事故預防服務2000餘次。累計投入近2億元,構建橫向到各行業監管部門、縱向到各區應急管理部門和重點企業的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三級四層“安全生產防控一張網”。編制182個企業類別隱患排查標準,建成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近2萬家企業註冊上線。四是加強安全宣傳培訓教育,社會安全氛圍逐步形成。把安全生產教育納入市、區兩級黨校(行政學院)培訓課程。針對特種作業人員、高危行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等組織開展安全培訓。依託視頻、廣播、網站、微信、廣告屏等形式,開展安全生產月、消防宣傳月、森林防火宣傳月、防災減災日以及安全論壇、安全體驗等宣傳活動,加強全社會安全文化建設,引導全社會吸取事故教訓,提高防範意識。建立隱患舉報獎勵制度,人人重視安全、人人維護安全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
(三)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
一是完善機制建設,災害管理體系初步建立。調整市級減災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健全防災減災救災信息資源獲取和共享機制,增強自然災害防治綜合協調能力,初步建立起災害管理體系。落實中心城區地道橋涵、在建工程等2900餘處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防汛自保責任、交通管制等措施。二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明顯提升。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購置薊州區森林防火裝備,新增應急避難場所2360個,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65個,開展重點河道治理及蓄滯洪區安全設施建設,建成一體化氣象業務平台、突發性地質災害“三級四層”格線化監測預警系統、地震監測預警系統和信息發布示範終端。三是排查治理災害隱患,災害抵禦能力不斷增強。開展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地震災害隱患排查治理等工作。編制蓄滯洪區運用、阻水壩埝緊急拆除等預案,加強永定新河、獨流減河等主要行洪河道防洪達標治理,實施中心城區排澇工程。多渠道發布預警信息,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有效減輕颱風暴雨、寒潮和霧霾等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的損失,妥善安排受災民眾基本生活,有效避免次生災害發生。四是組織自然災害應急演練及宣傳,全民防災減災意識不斷提高。各區開展防汛搶險、城鄉排澇、轉移安置等綜合演練,逐步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全面推進防災避險、自救互救等應急知識宣傳和普及,提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社會影響力,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同時,也要看到本市應急管理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一是基層基礎能力建設相對薄弱。基層應急管理人員專業能力尚需提高,應急指揮和各方聯動機制尚需理順,應急物資裝備儲備尚需加強,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在數據共享、功能整合、智慧型協同等方面有待改進。二是安全風險管控存在短板。部分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建築施工等重點領域本質安全水平仍需提高,安全風險管控尚未全覆蓋,風險綜合預警感知網路尚未建成,風險管控能力有待加強。三是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不強。城鄉重要基礎設施設防條件偏低,監測預警能力較弱,預警信息發布面臨“最後一公里”瓶頸,防大汛、抗大震等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有待提升。四是安全文化氛圍不夠濃厚。公眾宣傳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安全宣傳教育體系仍需完善,應急演練實效性有待提升,公眾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意識有待增強,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文化處於初步形成階段。
發展環境
當前,天津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十四五”時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應急體制改革、應急科技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為天津應急管理事業發展帶來重大歷史機遇。
(一)面臨挑戰
一是城市運行安全風險較大。大型商業綜合體、高層建築、“城中村”、老舊居民小區、城鎮燃氣管道、油氣長輸管道、城市軌道交通、建築施工等危險源呈現點多面廣特徵,新材料、新工藝、新業態不斷湧現,各類安全風險和事故隱患交織疊加,城市運行系統日益複雜,安全風險不斷增大。二是危險化學品風險防控壓力較大。截至2021年4月,全市共有涉及危險化學品企業(單位)5000餘家,其中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180餘家。濱海新區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或構成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企業占全市三分之二,其中近半數聚集在南疆石化小區、大港石化產業園、南港工業區和中石化天津石化基地。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存在規模參差不齊、產品門類多、生產工藝危險性大、安全基礎薄弱、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部分危險化學品運輸管道年代久遠。危險化學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性,一旦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或因地震、雷暴天氣等自然災害導致危險化學品衍生事故發生,極有可能形成“多米諾”效應,將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衝擊。三是交通運輸行業風險較大。全市“兩客一危”運輸車輛2萬餘輛,其中危險貨物運輸車輛1萬餘輛,加上日入境2000多輛,每天有1.2萬餘輛危險貨物車輛往來穿梭。天津港貨物年吞吐量超過5億噸,危險貨物數量較多、品種繁多,海域船舶航線密集,通航環境複雜。四是自然災害風險不容忽視。天津地處海河流域最下游,承擔著海河流域75%的洪水宣洩任務,易引發洪水災害。境內有10多條較大規模隱伏斷裂,三分之二區域屬於8度地震高烈度區,存在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潛在風險。北部山區尚有231處突發地質災害隱患點沒有治理。薊州區、武清區為《全國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劃分的森林火災高風險區,森林火險形勢嚴峻。
(二)發展機遇
一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新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為應急管理事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的發展目標,對天津應急管理工作作出部署。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建設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帶來新契機。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遠景目標。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重大發展機遇,將有利於高質量安全發展因素不斷積累,不利因素逐步消除,為天津市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帶來新契機。三是科技創新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新支撐。應急管理領域完成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北鬥技術與衛星遙感、5G通信、人工智慧等高科技手段深度融合,將促使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和產能加快升級改造。作為全國智慧應急建設試點,發展智慧應急,有利於提高本市應急管理工作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四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拓展新空間。京津冀區域應急資源共建共享、應急救援協同作戰、應急物資聯儲聯調等工作機制建設,為京津冀區域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拓展新空間,可充分發揮京津冀區域協同優勢,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全面提升應對各類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處置能力,維護區域經濟社會安全穩定。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樹牢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主線,準確把握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著力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全面加強風險防範、應急保障、資源配置、社會共治、區域聯動等能力建設,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開創天津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提供堅實安全保障。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絕對領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工作重要論述為遵循,將黨的領導貫穿到應急管理各領域、全過程,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堅持兩個至上。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解決應急管理髮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最大程度地降低突發事件風險、減少損失,使人民民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堅持預防為主。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強化源頭管控,嚴格災害事故風險評估、隱患排查、監測預警,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防範措施,堅持依法管理、精準治理,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堅持社會共治。把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貫穿工作始終,積極組織民眾、依靠民眾、發動民眾、服務民眾,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積極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牢固樹立應急管理一盤棋思想,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強化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挑戰,系統謀劃構建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保障體系。
總體目標
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成與國家應急管理體制相銜接、與天津市功能定位相契合的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有效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減少較大生產安全事故,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持續下降,城市自然災害防控體系不斷完善,“抗大險”、“救大災”能力持續提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十四五”時期天津市應急管理主要指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消防救援人員(國家綜合性消防人員、政府專職消防人員)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主要任務
(一)完善體制機製法治,夯實應急管理基礎
1.完善應急管理體制
健全領導指揮體制。建立市、區兩級應急指揮部,統一指揮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統籌災害事故救援全過程管理,明確辦事機構。明晰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安全生產委員會、減災委員會的工作任務。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一致、失職追責的應急管理責任制。
推進執法改革。落實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要求,組建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完善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推進應急管理隊伍準軍事化管理。依據國家有關規定,編制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領域的統一執法目錄。落實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能力建設規劃,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強化安全生產監管能力建設。健全市、區兩級執法力量配備、工作經費和條件保障機制。
加強基層建設。以格線化管理為切入點,健全基層應急管理機構,強化專職力量建設。推進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在有條件的街道(鄉鎮)、社區(村)建設應急管理服務站。
2.最佳化應急工作機制
健全應急機制。建立統一指揮、分類處置、專家支撐的應急指揮機制,健全市、區兩級分級回響機制,明確各級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回響程式,強化陸空、陸海一體化指揮協調,實行實戰化、扁平化、合成化應急指揮。健全跨部門、跨區域、軍地間應急聯動機制,提高應急協同能力。制定災害事故信息直報制度,建立健全災害事故報送、輿情收集、分析研判、快速回響和新聞發布機制,實現決策與行動的有效對接。建立健全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評估制度和調查處理整改落實情況督辦機制,及時開展監督核查,推動措施責任落到實處。完善應急管理責任考評指標體系,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
完善災害救助恢復機制。修訂天津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健全受災民眾過渡安置和救助機制。科學開展災害損失評估,及時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及單位恢復生產、生活、工作和社會秩序,保障受災民眾基本生活。
3.加強應急管理法治建設
健全立法普法機制。全面加強應急管理法治建設頂層設計,持續推進精細化立法,健全應急領域地方立法立項、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和立法後實施情況評估機制。根據國家法律法規修改情況,適時制修訂天津市應急管理相關地方性法規、市政府規章。完善立法公眾參與制度,暢通公眾參與立法的渠道。建立常態化普法教育機制,開展豐富多樣的普法活動。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傳。
推進依法行政決策。將應急管理行政決策全過程納入法治化軌道,分類管理一般和重大行政決策。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式和配套制度。建立依法應急決策制度,規範回響啟動條件、實施方式、盡職免責等內容。深化應急管理領域“放管服”,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實施精準執法。制定天津市應急管理行政執法分類分級實施辦法,加大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道路運輸等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完善應急管理執法信息系統,強化執法全過程監督,嚴格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強化安全監管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建立安全生產執法責任制、聯合執法、信息互通、辦案協作、執法責任追究等工作機制,嚴格落實天津市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實施辦法、天津市安全生產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試行),提高安全監管執法水平。
加強標準支撐。加強天津市應急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等參與應急管理標準化工作,推進應急管理標準體系研究,重點開展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企業智慧型用電、受限空間作業等標準制修訂工作。推動企業標準化與安全生產治理體系深度融合,實施安全生產企業標準“一企一策”。
(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全域安全運行
4.嚴密安全生產責任體系
落實屬地領導責任。深入貫徹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制定本市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把安全生產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綜合運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嚴格責任追究。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責任,嚴格落實“四不放過”制度。加強對未遂事故和人員受傷事故的調查分析,嚴防小風險釀成大事故。定期開展較大以上事故調查處理情況“回頭看”,嚴格抓好事故整改措施和責任追究落實。
強化行業監管責任。落實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成員單位安全生產工作任務分工要求,明晰本市各部門安全生產工作任務分工,嚴格落實“三管三必須”。制定實施促進安全生產的法規標準、政策措施,指導、檢查和督促企事業單位加強安全防範,深入推進行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摸清重大風險底數,建立重大風險清單,制定風險管控措施,消除監管盲區。
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健全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治理機制。明確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建立健全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健全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有效落實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情況“雙報告”制度。持續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強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監管。加強安全技術設備設施升級改造,推廣套用先進適用的工藝和技術裝備,推進各重點行業領域機械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推動重點行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組建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團隊,提高企業履行主體責任的專業能力。
5.提高風險監測預警水平
加強風險研判。加強危險化學品事故、地震、洪水等災害演化機理研究,分類構建災害預測分析模型,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及區塊鏈等新技術,提升巨災預測分析研判精準度。建立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風險分析研判及應急處置機制,健全風險動態聯合會商機制,建立監測預警和災情報告制度。加強重大活動安全風險監測預警。
提升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能力。推動重點監管企業、園區加強內部安全生產防護裝置、處置裝備、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投入,對企業內部的工藝流程、安全生產工作實現信息化日常管理,加強政府監管部門與企業、園區數據對接。建設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完善自動預警機制和管理制度,實現安全風險分類、分級及自動預警等功能。持續推進“兩重點一重大”生產裝置、儲存設施可燃氣體和有毒氣體泄漏檢測報警裝置、緊急切斷裝置、自動化控制系統建設。實現港口高危作業場所和環節重要設施設備實時監測、智慧型感知和風險預警。開展地下基礎設施摸底調查、城市地下基礎設施信息及監測預警管理平台建設。
提升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能力。最佳化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等自然災害監測站點布局。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建設新一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地震立體觀測網路平台、智慧型格線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城市防洪排澇智慧型化管理平台等,形成空天地一體化全覆蓋的災害事故監測感知網路。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及基層信息平台建設,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6.築牢重點領域安全防線
強化風險源頭管控。推動建立高危行業領域建設項目部門聯合審批制度。嚴格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健全重大項目決策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加強新材料、新工藝、新業態安全風險評估和管控。建立城市安全風險評估機制,開展城市安全風險普查及評估。開展工業園區應急資源和能力全面調查,建立各園區應急資源情況基礎資料庫。鼓勵化工、交通、電力等企業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定期開展重大工程和設施安全風險評估。
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深入開展危險化學品、消防、工礦商貿、道路運輸、交通運輸、城市建設及運行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隱患排查及專項整治,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著力提升安全生產整體水平。
|
1.危險化學品領域:編制完成天津市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布局專項規劃,落實化工園區相關管理要求。嚴格高風險化工項目準入條件。加快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濱海新區制定石化化工產業發展規劃和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整合建設濱海新區石化產業鏈應急救援資源,強化應急隊伍、應急物資、應急裝備等保障能力。開展化工園區整體安全評估及企業安全風險排查評估分級工作,建設化工園區風險評估與分級管控雲平台。探索建立化工園區應急資源共享和應急聯動機制,推動消防資源共建共享和應急裝備能力提升。推動化工園區建立園區企業全息檔案,引接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企業、重點監管企業的安全生產監管裝置的實時報警數據。開展危險化學品車輛聚集區域風險評估,在較大安全風險區域建設危險化學品車輛專用停車場。深入開展精細化工企業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強化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運用。編制天津市石油天然氣長輸管道中長期發展布局規劃,推進天津市石油天然氣長輸管道保護綜合管理系統(二期)建設。推動建立危險化學品生產、存儲、經營、運輸、使用、廢棄全流程信息共享平台,強化危險化學品全鏈條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加強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的監管。加強危險化學品運輸企業及從業人員的安全管理,嚴格進京危險化學品運輸管控。 2.消防領域:開展高層建築、大型商業綜合體、養老機構、學校、博物館、文物建築及彩鋼板建築、老舊小區、“城中村”、“三合一”場所、電動腳踏車、外牆保溫材料等消防安全專項整治。推動落實倉儲企業/場所(建築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消防安全評估、倉儲物品管理、“三合一”場所管理、安全責任、安全培訓、應急預案、庫存清單要求。 3.工礦商貿領域:開展企業安全風險摸底排查並分類分級,建立健全安全監管台賬,持續推動整治整改。加強危險化學品使用、涉爆粉塵、涉氨製冷、金屬冶煉、受限空間作業等重點領域風險管控及隱患排查。強化油氣增儲擴能安全保障,推動非煤礦山企業嚴格落實極端天氣、井噴、硫化氫中毒、火災爆炸等事故風險防控措施。 4.道路運輸領域:深入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加快臨水臨崖、連續長陡下坡、急彎陡坡等重點路段和危橋改造整治,深化農村公路平安路口“千燈萬帶”示範工程,全面清理整治農村“馬路市場”。重點監管“兩客一危”,落實“一超四罰”措施,深化“百噸王”專項治理,加強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車監督管理。危險貨物運輸車輛安裝遠程提醒監控系統,推廣車輛安裝防碰撞系統。建設危險貨物道路運輸系統安全風險資料庫、危險貨物車輛事故應急處置中心。加大普通貨物夾帶危險貨物或謊報、瞞報危險貨物運輸等違法行為整治力度。 5.交通運輸(民航、鐵路、郵政、水上和城市軌道交通)和漁業船舶領域:加強民航、鐵路、郵政、水上、城市軌道交通和漁業船舶等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建立城市軌道線路周邊安全保護區聯合巡查管理機制。開展港口危險貨物作業集中區域安全風險評估,實施安全容量總量控制。建立港口危險貨物常壓儲罐強制檢測制度,定期開展檢測工作。建立交通運輸、港航管理、商務口岸、應急管理、海關、海事等部門和屬地政府的監管協作和信息通報制度。強化漁港監督,加快漁船通訊、避碰系統、漁業航標等漁業安全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增強安全通信保障能力。 6.城市建設及運行領域:嚴控模板工程及支撐體系、深基坑、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腳手架、隧道等危大工程施工管理。加強既有建築改擴建結構、市政基礎設施運維的安全風險管控及隱患排查治理。持續推進施工企業及施工現場安全生產管理標準化。制定加強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和市政基礎設施安全管理指導意見。建立健全城市供排水、熱力、電力等市政基礎設施隱患排查常態化、制度化工作機制。制定城鎮燃氣供氣設施和農村天然氣供氣設施運行管理規範,逐步實施燃氣舊管網改造及舊樓區居民戶內管道改造。 7.其他領域:強化特種設備生產、使用安全主體責任的落實,加強大型遊樂設施、電梯等監督檢查。全面推進農機安全監管格線化,深入農田、場院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開展執法檢查,推動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區。強化動火、受限空間、盲板抽堵、高處、吊裝、臨時用電、動土、斷路及設備維修等作業的安全管理。 |
7.加強自然災害風險防治
健全屬地政府預防與應急準備、災害風險隱患調查及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救災等工作責任制。深入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災害風險評估,建立自然災害風險要素資料庫,編制自然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制定應急避難場所管理辦法,建立應急避難場所管理及啟用機制,加強中心或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實現緊急避難場所基本全覆蓋,人均避難場所面積達到1.5平方米。深入開展地震災害、水旱災害、突發性地質災害、森林火災防治。引導街道(鄉鎮)、社區(村)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有序發展,增強城鄉基層綜合服務設施應急功能,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
1.地震災害防治:開展天津全域地震危險源精細探察和地震工程地質標準鑽孔勘察,推進地震活動斷層探測與危險性評價。完成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實施承災體抗震性能格線化調查,建立地震災害風險動態評估技術體系,分類開展建築工程結構抗震性能評價、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災害風險隱患識別,制定全市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建立全市地震災害情景構建及應急管理系統平台。建設天津地震工程與工程韌性實驗基地,健全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政策、技術、標準等支撐體系,推進重點區域和重點房屋設施的示範性抗震加固。加快減、隔震等抗震新技術和工程結構健康監測預警在橋樑、高層建築等典型建築的推廣套用。健全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常態化機制,建立一般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年度檢查制度,強化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園區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確保各類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依法落實抗震設防要求。 2.防汛抗旱:建設永定河泛區、文安窪、東淀、大黃堡窪等4個蓄滯洪區工程。加強一級行洪河道、中小河流治理。有序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實施中心城區排水能力提升工程,改擴建排水設施以及配套工程,推進積水片區改造,建設地下調蓄池。推進解放南路、中新天津生態城等重點區域海綿城市試點建設。 3.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實施突發性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搬遷。對已查明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完善應急處置體系,最大程度減輕危害。 4.森林火災防治:推動森林防滅火科技裝備的配備,通過“人防+物防+技防”,提升森林消防隊伍、現場應急指揮、直升機航空救援、林火監測預警能力水平,推進智慧森林防火系統、森林防火航空救援基地、薊州山區部分鄉鎮森林消防站等基礎設施建設。 |
(三)加強應對能力建設,築優應急保障網路
8.構建科學應急預案體系
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建立種類齊全、銜接有序、管理規範、面向實戰的應急預案體系。組織市、區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制修訂,推進各企事業單位、園區、街道(鄉鎮)、社區(村)等應急預案制修訂,逐級落實應急預案報備制度。推動重要目標、重大危險源、重大活動、重大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應急預案編制。組織開展應急預案落實情況檢查。編制預案配套工作手冊、行動方案等支撐性檔案。依託市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建設應急預案數位化管理系統,實現應急預案數位化、可視化管理。
加強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完善應急預案演練制度,制定天津市應急演練指南。加強預案宣傳培訓,建立預案督促指導工作機制。制定並落實年度應急演練計畫,組織開展全市跨部門、跨區域綜合應急演練,重點加強“雙盲”演練和高風險地區、高危行業和基層組織的應急演練,強化應急演練評估。
9.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
加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依託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協同編配公安、交通、建設、電力、通信等精幹分隊,建強市、區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加強多種形式消防隊伍人員引培。
強化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嚴格落實《天津市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管理辦法》,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針對突發事件應對需要,組織或者依託有關單位,加強危險化學品、抗洪搶險、森林火災撲救、地震和地質、建築工程相關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加強基層應急救援力量建設。街道(鄉鎮)組織有關單位,依託民兵、預備役人員、警務人員、醫務人員、保全員、紅十字救護員等有相關救援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員,組建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相關企事業單位按照要求建立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
鼓勵支持社會應急力量發展。制定完善引導社會應急力量發展的措施,將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工作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開展社會應急力量調查摸底,建立社會應急力量資源庫。指導社會應急力量建立隊伍管理、人員備勤、訓練演練等工作制度,強化應急能力準備。有序推動社會應急力量開展能力分類分級測評。
強化航空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統籌利用現有資源,採取直接投資、購買服務等方式,增強航空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直升機臨時起降點、停機坪。完善航空應急救援工作機制。
加強應急救援隊伍條件保障。推動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救援裝備配備經費納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通過政府補助、單位自籌和社會捐贈等方式拓寬應急救援隊伍經費渠道。依託市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建立市應急救援力量資源庫。加強區級應急救援中心建設,配齊應急救援裝備和個體防護裝備。積極配合國家綜合消防救援訓練基地建設,加強天津應急救援基地建設,重點圍繞應急指揮、現場救援等內容進行理論和技戰術實訓,提高應急救援人員應急處置水平,提升應急救援實戰能力。
10.完善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加強應急物資裝備儲備。推進實物儲備與產能儲備相結合,政府儲備與社會儲備相結合,探索建立軍隊儲備與地方儲備共享聯動機制,提高應急物資儲備品種、規模、布局的科學性。建立健全包括重要民生商品在內的應急物資裝備儲備目錄清單,針對重要民生商品等應急物資,支持社會責任儲備建設,建立健全重點企業最低庫存制度。制定應急物資裝備產能儲備目錄清單。推進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分中心、森林滅火應急指揮保障物資庫建設。增強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街道(鄉鎮)、社區(村)應急物資社會化儲備能力。推動落實學校、商場、機場、捷運、火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配置急救箱和體外除顫儀。針對大型商業綜合體的特殊內部構建,配置一定數量的生命探測儀、自動化搜救機器人等搜救設備。鼓勵引導居民家庭儲備基本應急物資和救生避險裝備,推廣使用家庭應急包。
加強應急物資裝備管理。各區、市級有關部門結合本區、本部門風險隱患特點和應急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制定應急物資裝備儲備計畫。建立健全應急物資裝備採購、儲備、調撥、更新輪換、報廢等管理制度,以及特需物資裝備儲備和重大活動應急物資裝備儲備管理機制。建立應急捐贈物資管理分配機制,最佳化捐贈物資裝備審批流程。推動開展現有倉庫設備設施自動化、機械化、智慧型化升級改造。加強應急物資裝備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設,實現數據信息動態管理。
統籌緊急運輸資源。建立多方參與、協同配合的綜合交通緊急運輸管理協調機制,加強物資裝備統籌調配。制定運輸資源調運、徵用、災後補償等配套政策,加強與大型骨幹物流企業應急物資裝備緊急運輸合作。加強交通應急搶通能力建設、緊急運輸綠色通道建設,完善應急物資裝備及人員運輸車輛優先通行機制,進一步提高緊急運輸能力。推進應急物流樞紐和配送系統建設,加強應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設,探索運用智慧型機器人、無人機等高技術配送裝備,提升應急運輸調度效率。
(四)最佳化要素資源配置,賦能智慧應急管理
11.引培應急管理專業人才
加強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建設。建立應急管理專業人才目錄清單,採取公開招聘和競爭上崗、委託培養、教育培訓等方式,推進應急管理崗位專業人才建設,提升應急管理機構專業人才占比。培養應急科技領軍人才和技術帶頭人。加強應急管理智庫建設,打造全市應急管理專家資源共享平台,建立應急管理專家諮詢委員會和首席專家制度。鼓勵高等院校開設應急管理相關專業,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深化應急領域科學研究。開展應急管理部門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及防災減災救災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全面提升應急業務能力。加強格線員應急教育培訓,強化“第一回響人”建設。
加強領導幹部隊伍建設。建立領導幹部應急管理教育培訓機制,制定領導幹部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專項方案,重點開展應急指揮處置、防災減災、森林防滅火等專題培訓。探索重點行業安全監管人員與企業人員雙向掛職交流機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12.增進創新驅動發展動能
建立健全應急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推動應急管理領域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強安全事故風險防控理論研究和應急救援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鼓勵和支持先進安全技術裝備在應急領域的推廣套用,淘汰落後安全技術裝備。研究制定應急科技發展扶持政策,促進政府、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成立城市發展安全研究機構,為區域應急救援、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智力支撐。
推動安全應急產業健康發展。加強應急物資生產研發攻關,探索構建智慧型安防、救援機器人、無人機、醫療設備等領域安全應急產業集群。發揮安全應急產業優勢企業帶頭作用,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積極培育安全應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創建安全應急領域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充分運用新技術賦能安全生產,努力提升城市本質安全水平。
推動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建設。加強防災減災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發,推進研究成果轉化為預測預報預防能力。深入開展防災減災重大科技項目研究,重點研發強震動預警技術和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關鍵技術,全面提高災害監測、預測水平和抗禦災害的科技支撐能力。
13.強化智慧信息技術支撐
推進“一網統管”建設。加快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公共信息平台建設,整合安全生產、自然災害、交通運輸等行業領域監測子網,匯聚物聯網感知數據、業務數據以及視頻監控數據,實現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一網統管”。
健全市、區兩級應急管理指揮系統。推動指揮中心信息化設備與指揮體系融合,匯聚各級各部門數據資源,建立完善應急指揮基礎資料庫,形成縱橫貫通的應急指揮平台體系。依託國家數據中心集智眾創環境,完善天津市應急管理“一張圖”,提升預測預警預報和應急指揮救援能力。
持續推進“網際網路+監管”信息化建設。藉助信息化、大數據分析挖掘等技術手段,匯集、共享行政檢查、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監管數據,推進天津市應急管理“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建設,逐步實現規範監管、精準監管、智慧型監管。推行區級信息化試點先行工作,圍繞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監管、地下管網管理、建築工地管理等方面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統,探索新時期“網際網路+監管”運行管理模式。打造具有全國示範效應的信息化聯合創新中心和實驗室,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進入智慧應急領域,加強“智慧應急”試點工作建設。
建設全面暢通通信網路。推進指揮信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通信網改造建設,採用先進通信技術,構建全域覆蓋、全程貫通、區域增強、隨遇接入、按需服務的空天地一體化應急通信網路,實現有線、衛星和無線通信網系融合互通,為應急救援快速回響、統一指揮提供基礎通信支撐。
(五)推進共建共治共享,激發社會參與活力
14.強化宣傳教育培訓
構建應急管理全媒體傳播格局。構建以內容建設為基礎、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新時期應急管理全媒體傳播格局,持續做好電視、廣播、報紙、網路等傳統媒體宣傳教育工作,拓展微博、微信、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和自媒體宣傳渠道,開發具有特色的應急管理宣傳產品。
完善全民安全教育體系。強化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道路運輸、金屬冶煉等高危行業安全管理人員,以及從事動火作業、高處作業、受限空間作業等特殊作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在職業培訓中增加應急管理內容。建設網上安全科普宣教平台、應急虛擬體驗館,建成一批安全文化公益宣傳教育基地,開展體驗式安全科普教育和市民公共安全應急培訓。結合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消防宣傳月等,印發宣傳材料,開展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普及應急知識,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建立涵蓋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安全以及應急科普視頻、圖片、文章的天津市安全科普資源庫。
15.夯實安全文化基礎
推動安全發展示範城市、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安全文化示範企業等建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拓展企業資源與安全文化多渠道建設,鼓勵軌道交通、公交、能源、電力等大型集團公司推進行業領域安全宣傳教育,加強人員密集場所安全文化宣傳。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安全文化產品創作和推廣,提升公眾安全意識。
16.發揮社會參與作用
完善第三方技術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制定政府購買應急管理服務指導性目錄。完善技術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建立多方共同參與的社會技術服務體系,鼓勵技術服務機構積極開展安全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檢測檢驗、教育培訓等技術諮詢服務。
完善風險分擔機制。發展巨災保險,探索建立地震、洪水等巨災保險機制。全面實施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健全政府引導、保險機構主導、第三方機構參與、企業負責的市場化事故預防服務機制。實施應急救援人員人身意外保險,加強救援人員安全保障。
健全信用獎懲機制。支持行業協會制定行約行規、自律規範和職業道德準則,建立健全職業規範和獎懲機制。實行企業安全生產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制度,建立企業安全生產信用修復機制。完善企業安全生產承諾公告、舉報獎勵機制,建立健全應急物資採購、緊急徵用、緊急運輸等應急領域誠信制度和信用記錄,強化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
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凝聚區域應急合力
17.健全區域聯動機制
健全跨區域應急預案聯編聯演機制。結合京津冀三地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特點,探索編制協同聯動應急預案,明確任務分工和工作職責,最佳化細化處置工作流程。加強京津冀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聯合應急演練。
健全預防預警聯動機制。全面梳理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風險預警信息、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實現京津冀聯動單位信息共享。加強情報研判會商,適時組織聯動單位開展預警形勢研判,結合三地資源優勢共同制定應對措施。
健全協同應對機制。推進聯合應急指揮機制建設,完善聯合處置流程,根據事件等級,明確任務分工,提高應急處置實戰協同能力。
18.強化資源共享機制
加強應急資源共享。最佳化全市應急救援專業隊伍、應急專家人才、物資裝備等應急資源配置,依託京津冀應急救援優勢資源,加強與京冀相鄰區縣及相關部門跨區域資源共享、聯動保障,提升協同救援效率。
推進應急指揮平台互聯互通建設。依託京津冀三地應急指揮信息化系統,推進三地應急指揮平台互聯互通,最佳化和完善相關技術手段,逐步實現應急隊伍、應急專家人才、物資裝備等數據管理系統對接共享。
19.拓展合作交流領域
加強跨區域應急管理培訓。將跨區域應急處置工作作為應急管理培訓重要內容,開展各級各類應急管理領導幹部、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及相關人員跨區域應急聯動工作培訓。
構建京津冀安全應急產業跨區域協同發展體系。加強安全應急產業政策引導,充分發揮天津安全應急產業研發、製造優勢,不斷創新京津冀三地安全應急產業融合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京津冀區域安全應急產業。
推進京津冀自然災害聯防技術研究。開展京津冀地震災害、洪水災害、森林火災等技術交流,結合各類自然災害形成機理和風險現狀,研究制定災害防治應對措施,提高三地共同抵禦災害事故能力和水平。
重點工程
(一)天津市應急管理信息化(二期)工程
在天津市應急管理信息化(一期)項目的基礎上,針對監測預警、輔助決策、監管執法、救援實戰、社會動員等五個方面,積極引入科學化、智慧型化、智慧化的技術手段,立足業務需求開發相應系統功能模組,結合智慧應急試點建設,充分做好頂層設計。開發建成上聯應急管理部,下聯各區、重點企事業單位,橫向覆蓋各重要職能部門的應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實現安全風險識別準確、預警預報迅速、回響處置及時的智慧應急管理。
(二)天津市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工程
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工程,為基層應急管理機構配備常用應急救援裝備和個體防護裝備,推廣套用應急管理智慧終端,開展各級領導幹部專業應急知識培訓。整合基層各類應急信息系統或網路平台,統籌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自媒體等新技術新手段和應急廣播、大喇叭、吹哨子等傳統手段,解決災害預警“最後一公里”問題。推動有條件的街道(鄉鎮)、社區(村)建立應急物資儲備站點,實現應急物資靠前部署、下沉部署。實施家庭應急物資儲備示範工程。
(三)天津市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工程
針對區域風險特徵,以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快速回響、跨區域協調調度、執行專業性急難險重救援任務等需求為指引,統一規劃、統一布局,依託現有資源力量,針對危險化學品事故、森林火災等突發事件建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健全區域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完善指揮機制,強化培訓演練,儘快形成戰力。
(四)天津市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分中心工程
完善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布局,設立2個以上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分中心,構建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救助物資儲備網路。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統籌應急救災物資數據資源,加強常態化、信息化統籌管理。
(五)天津市應急避難場所工程
重點推進中心和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中心城區、環城四區及外圍五區每區至少完成3處以上,濱海新區完成6處以上中心或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依託水西公園、水上公園、梅江會展中心以及海河教育園區體育館、團泊體育基地等市屬設施,推進中心或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建設應急避難場所綜合信息管理和服務資料庫,納入應急管理信息化平台。
(六)天津市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
針對天津市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工作實際需求,結合應急管理部制定的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配備目錄,制定市級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工作方案,加大各類應急救援隊伍裝備配備力度。推動各區制定先進適用裝備配備方案,支持引導應急救援隊伍配備裝備,提升應急救援和個體防護保障水平。
(七)天津市森林滅火應急救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建設薊州區森林滅火應急指揮保障物資庫。在薊州區北部山區建設2個、武清區與津南區各建設1個,共4個臨時停機坪。建設無人機森林防滅火應急服務系統,通過高空無人機定期巡查巡視和應急狀態下無人機火情偵測,蒐集分析森林資源數據,實現平時定期巡護、戰時火情監控、災後評估、輔助救援和歷史影像資料留存比對5項功能,為科學研判提供詳實數據,為作戰指揮提供技術支撐。
(八)天津市地震災害風險預警和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破壞性地震預測服務能力,實施地震危險源探測與動態監測,開展寶坻斷裂和潮白河斷裂綜合探測。最佳化地球物理監測站網布局,升級GNSS觀測網路,構建地震巨觀異常監測網路,建設地震異常核實技術系統。提升強震烈度速報和預警服務能力,拓建地震烈度速報與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施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開展典型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工程,建設工程結構健康診斷與風險預警系統。建設集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評估、監測、服務於一體的城市地震災害風險信息服務平台,提升地震災害風險信息的綜合服務能力。
(九)天津市應急救援訓練宣教培訓工程
依託現有基礎設施,採取政府支持、企業共建等形式,建設具備地震災害體驗訓練、火災逃生體驗訓練、道路及水面救援訓練、緊急醫療救護培訓等多功能的實景訓練體驗基地。整合利用各級公共安全館、消防館、科技館、青少年培訓基地和示範學校、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等平台,植入防震減災展覽展示、圖書版畫、音像視聽等科普資源和設施設備,建設一批區域防震減災科普宣教基地。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保障
各區、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規劃要求,結合實際細化工作分工,落實責任主體,加強規劃實施與年度計畫銜接,明確規劃各項任務推進計畫、時間節點和階段目標,密切工作聯繫,強化統籌協調,確保規劃實施有序推進、重點工程有效落地、各項目標如期實現。
加大資金投入
完善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應急資金保障機制,繼續落實安全生產專項資金政策,完善自然災害應急儲備金制度。堅持規劃與政策相結合,加大本規劃相關工程項目立項審批保障,對列入本規劃的主要任務、重點工程給予資金支持。建立資金保障綠色通道機制,著重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重大風險防控、自然災害防治、專業人才培養、應急科技創新、智慧應急支撐、應急宣傳教育培訓、安全文化建設等方面的財政資金投入與資金支持,保障突發事件應對和應急管理重點項目經費需求。堅持專款專用、滾動使用、嚴審慎用,為規劃落地提供經費保障。
強化考核評估
各區、各有關部門要將本規劃各項任務納入本區、本部門年度計畫,定期開展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市應急局加強對各區、各有關部門規劃實施情況的考核評價,掌握規劃落實進展情況,分析解決存在問題,不斷提出改進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政策解讀
《天津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簡稱《規劃》)出台,這也是我市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後首個五年規劃,被列入市級重點專項規劃。《規劃》立足新發展階段,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分析制約當前我市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共性、關鍵性、基礎性問題,聚焦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兩類突發事件,將應急體系建設、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方面納入其中,並通過重點工程帶動全市應急管理水平實現整體提升。
應急管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此次《規劃》確定了應急管理體制機製法治建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加強應對能力建設、提升智慧應急管理水平、推進共建共治共享、深化京津冀應急協同6個方面主要任務,設定安全生產、災害防治、能力建設3類、共13項指標,同時確定了市應急管理信息化(二期)、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分中心、市應急避難場所等9項重點工程。
當前,我市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其中,城市運行安全風險較大,大型商業綜合體、老舊居民小區、城鎮燃氣管道等危險源點多面廣,新材料、新工藝、新業態不斷湧現,各類安全風險和事故隱患交織疊加;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存在規模參差不齊、產品門類多、生產工藝危險性大、安全基礎薄弱等問題,部分危險化學品運輸管道年代久遠;自然災害風險不容忽視,天津地處海河流域最下游,承擔著海河流域75%的洪水宣洩任務,易引發洪水災害,且境內有10多條較大規模隱伏斷裂,三分之二區域屬於8度地震高烈度區,存在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潛在風險。
要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全域安全運行,《規劃》提出嚴密安全生產責任體系,落實屬地領導責任,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責任,並且強化行業監管責任,壓實企業主體責任,明確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提高風險監測預警水平,加強風險研判、提升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及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能力;築牢重點領域安全防線,強化風險源頭管控,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控,開展危險化學品、消防、工礦商貿、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隱患排查及專項整治;加強自然災害風險防治,建設永定河泛區、文安窪、東淀、大黃堡窪等4個蓄滯洪區工程,通過“人防+物防+技防”,提升森林消防隊伍、現場應急指揮、直升機航空救援、林火監測預警能力,推進智慧森林防火系統、森林防火航空救援基地、薊州山區部分鄉鎮森林消防站等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