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十三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決勝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也是防震減災事業直接服務於國家戰略,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與之相協調,滿足於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的重要時期。如何提高防震減災能力,已刻不容緩地擺在我們的面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7-2020)》、《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實施意見》(川府發〔2016〕28號)等法律、法規、政策以及國、省防震減災“十三五”相關規劃綱要,在認真總結“5.12”汶川8.0級、“4.20”蘆山7.0級特大地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按照四川省地震局總體部署和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開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德辦函〔2014〕139號)要求,編制本規劃。
德陽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是全市防震減災事業長期發展的戰略藍圖,規劃期為2016—2020年,是市政府全面部署今後五年防震減災工作的綱領性檔案,是決定防震減災重點建設項目和安排投資的依據,對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具有巨觀戰略指導作用。
一、全市防震減災工作現狀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防震減災工作現狀
“十二五”期間,德陽市防震減災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支持和財政投入,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建立健全了防震減災工作體系,明確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建立了一支專群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隊伍,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了各級政府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畫,加大了防震減災事業經費投入,研究解決了防震減災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問題。
二是地震監測項目建設全面完成。重建了清平地震監測台,新建了德陽市天元地震監測台,購置了流動地震監測車。建成了測震數位化台網、前兆數位化台網、地震信息傳輸台網,地震監測數據網路化、信息化,實現了省、市、縣地震觀測數據資源共享。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覆蓋全市的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系統,地震監測能力顯著提高。
三是震害防禦工作全面拓展。加強了抗震設防管理,把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納入了基本建設並聯審批程式;在德陽城區開展了房屋抗震性能普查工作,編制了《德陽市城區防震減災規劃》,將農村民居安居工程納入了移民搬遷、新農村建設和美麗新村建設規劃,開展了全市農村民居工匠抗震性能培訓,完成了城市新區地震小區劃項目可研論證。
四是應急救援能力明顯提高。修訂了《德陽市地震應急預案》,全市各級各部門、企事業單位修訂和備案1300餘件。組建了德陽市綜合災害應急救援隊,成立了德陽市地震應急救援大隊,建立了德陽市志願者應急救援隊,各縣(市、區)均建立了各類應急救援隊和志願者隊伍。完成了2012年全市防災減災大演練,每年在部分學校、企業、鄉鎮、社區組織開展了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完成了德陽市區10處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包括1處市級、2處區級、7處固定避難場所,已建成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均設定了避難標識、標牌,在地震等突發事件發生時可以為民眾提供臨時庇護。
五是國、省、市科普示範單位創建工作取得實效。“十二五”期間,創建國家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4個、省級科普示範社區6個,市級科普示範社區12個、市級示範鄉鎮7個、省級科普示範學校8所、市級科普示範學校15所,依託綿竹漢旺地震遺址公園建立了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通過創建示範單位,增強了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
(二)防震減災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十二五”期間,全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在蘆山7.0級、康定6.3級地震中為減輕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防震減災三大體系建設仍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
1.地震監測能力仍然薄弱
全市地震台站密度不能滿足防震減災工作需要,台站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多手段綜合觀測比例不高。地震監測儀器的精度有待提升,各級地震監測中心台網整體效能發揮不夠理想,台網運行保障能力不足,各縣(市、區)地震監測能力還有待完善和提升。群測群防隊伍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地震巨觀異常信息捕捉能力不足。
2.地震信息服務能力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目前,我市為社會提供震情、災情、應急救援信息以及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等防震減災信息服務的渠道和手段仍然有待完善和豐富,地震信息服務機制尚未健全,防震減災社會服務功能的綜合協調和整體效益發揮缺乏技術支撐平台,現代化信息技術與地震應急相結合的高質量、專業化的地震信息服務體系尚未形成,與地震災害高風險水平不相匹配,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3.地震預警與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尚未形成
目前,全市專業地震預警與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尚未形成。雖已先期開展了地震預警與地震烈度速報系統試驗,但對地震預警的地點、震級精確度不高,未針對政府地震應急決策、公眾逃生避險、重大工程地震緊急處置等形成高質量、專業化的地震預警與地震烈度速報信息服務體系,不能滿足社會的強烈需求。
4.城鄉科學防禦地震災害能力不強
全市城鎮及農村地區防震減災意識仍需提高,科學防禦地震災害能力不強。一是主城區尚未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無法向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防震減災基礎數據。二是未開展農村房屋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基礎數據更新困難,造成地震災害預測數據不準,不能直接為農村地區抗震設防服務。
5.地震應急救援裝備不足
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救援裝備不能滿足抗大震的需求,通訊保障能力不能滿足抗震救災指揮的需要,應急救援管理和技術人才比較匱乏,地震現場應急所需的技術支撐、工作裝備不能適應災情評估的需要。
6.全市公眾防震減災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十二五”期間,雖然我市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應對地震的避險、自救、互救能力亟待提高,防震減災陣地建設需要加強,科普產品創作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學校還未普遍將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納入教學內容。
二、編制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歷次全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十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人民主體原則,始終把人民民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根本宗旨,堅持防震減災同經濟建設一起抓,緊緊圍繞國家2020年防震減災奮鬥目標,進一步深化防震減災體制改革,在全面評估現有監測系統的基礎上,找準差距,加大投入,科學規劃,綜合利用省、市、縣三級地震台網數據資源,最佳化布局,構建多學科、高精度、高時空分辨的監測網路,不斷提高地震監測能力。充分整合套用現有監測信息資源、新技術新方法,強化震情跟蹤研判,不斷提高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綜合防震減災能力,努力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為保護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提供可靠保障。
(二)基本原則
結合本地實際,遵循統籌兼顧、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充分考慮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使防震減災事業協調、創新、可持續發展。
三、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工作目標
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0級左右地震或當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力爭達到全國同類地區的先進水平。
按照省、市、縣一盤棋的工作思路,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統籌整合各級各類監測台站資源,最佳化台網,升級更新地震監測中心設備,強化信息服務,建成較為完善的地震預警和地震烈度速報信息接收系統,為各地和社會公眾提供快速震情、災情信息,為抗震救災、緊急救援決策提供依據。通過努力,到2020年,配合中國地震局和省地震局完成龍門山、龍泉山活斷層探測、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網路建設工作,完成市、縣(市、區)主城區小區劃工作,完成德陽市地震監測台網升級,建立健全較為完善的抗震救災組織指揮系統,社會公眾基本具備防震減災知識和應急避險技能。
(二)主要任務
“十三五”期間,全市防震減災的主要任務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針對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重點提升地震監測、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城鎮地震災害風險防禦、地震應急救援回響與處置、增強公眾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為主的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建設。
1.提升地震監測預報能力
市、縣兩級防震減災局均要完善、更新、升級地震監測台網中心信息設備,增加地震監測台網密度,購置流動觀測設備,建成較完善的地震預警和地震烈度速報信息接收系統,改善地震監測環境和監測條件,健全群測群防體系,推廣先進的群測群防工作經驗,解決群測群防經費,購置地震巨觀異常調查裝備,形成多學科、多途徑的綜合觀測系統,努力提高地震短期預測能力。
2.加強地震災害風險防禦能力建設
夯實基礎,加強抗震設防監管,嚴格執行抗震設防要求,積極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城市地震小區劃工作。積極開展國家級防震減災示範城市、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教育基地、國家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省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創建工作。加強中國小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法制教育宣傳。
3.提高地震應急救援回響與處置效率
加強各地應急準備能力建設。加快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地震災害應急救援大隊、地震災害救援志願者隊伍建設;積極組織開展地震應急救援日常培訓和演練,提高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地震災害應急聯動、生命救援和綜合處置能力。解決震時通訊保障問題,完善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和基礎信息收集。
四、“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建設
四川省“十三五”期間擬在德陽重點安排4個防震減災項目,其主要資金來源為中、省財政,待省地震局項目落地後,市、縣財政適時配套項目資金。
全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總計65個項目,其中市本級計畫實施15個項目,縣(市、區)計畫實施50個項目,具體項目實施時,實行“一事一議”,所需經費由各級財政統籌安排。
(一)四川省“十三五”期間擬安排重點項目
1.四川省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
依託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集中在省內101°E到105°E區域內推進四川省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整合現有全省各級地震管理部門建設維護的測震台網、強震動台網和社會力量建設的各類地震監測台網,新建強震動、烈度計台站,建成覆蓋全省範圍的地震烈度速報台網和覆蓋重點監視防禦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區的預警台網。形成全省範圍的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形成重點地震監視防禦區的地震預警能力,形成其他地區的地震預警信息獲取能力,為政府應急決策、公眾逃生避險、重大工程地震緊急處置、科學研究提供及時豐富的地震服務。
2.活斷層探測
項目建設包括四川省1∶25萬活動斷層普查、1∶5萬活動斷層地質填圖、1∶1萬城市活動斷層探查、地殼深部結構探測和四川省活動斷層基礎資料庫五個部分。
3.四川省地震科普教育與應急救援培訓能力建設
依託我省地震應急救援專業隊伍訓練基地,建設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災害場景、地震應急救援實訓管理系統和配備需要救援輔助裝備及設施的防震減災素質教育平台。推進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示範學校、示範社區建設。
同時,在我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中國小、醫院等密集場所配備地震人員疏散演練訓練器。充分利用全省已建成的眾多地震科技館、紀念館等資源,建立網上數位化地震科普館。最終形成以省防震減災素質教育平台為中心,輻射全川的平震結合、點面結合、虛實結合的防震減災素質教育培訓、訓練和救援行動支持體系。為各層次專業應急管理人員、應急救援人員、志願者和社會公眾的專業技能培訓及地震知識提供現代化的專業基礎設施條件,以及震時為救援現場提供技術支持,全面提升我省地震應急救援和綜合減災能力。
4.四川防震減災信息服務工程
建設四川省防震減災信息服務工程,為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和科技創新提供信息支撐平台。構建全省地震信息服務網路、“省、市、縣和台站”三層構架,引入雲計算、雲服務級大數據等新技術,完善或新建信息節點基礎設施,建設防震減災信息服務中心。提升各級信息節點的通信能力,促進數據、信息共享能力和協同能力;提升數據與信息蒐集、分析處理、儲存和信息服務能力,加強信息安全建設,確保數據、信息套用安全;實現烈度速報、預警、測震、強震、前兆、水庫地震台網等監測數據的及時共享。開展地震預測預報基礎信息庫的建設,建立以前兆數位化觀測資料為主的前兆資料典型干擾庫和典型異常庫,構建完善的地震預報會商技術系統。建設全省地震數據共享服務平台,實現省抗震救災指揮部與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省級各應急指揮中心、各市(州)及縣(市、區)應急指揮中心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為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德陽市“十三五”期間安排重點項目
市本級將在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三大體系建設上,實施15個重點項目。
1.升級更新地震監測設備
(1)地震監測信息節點設備升級更新
升級更新老化地震監測信息節點設備,提高震前預警能力,震後快速生成地震烈度,及時掌握不同區域破壞程度,為政府抗震救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2)購置地震監測設備
按照相關要求,目前我市地震監測台站現有的設備不能滿足測震、地下流體、地殼形變、電磁等四大門類學科的要求。為使轄區內地震前兆觀測學科更完善,更快捕捉地震前兆信息,補充購置安裝流動地震監測設備。
(3)地震巨觀異常調查裝備建設
購置地震宏微觀異常對比觀測儀器,以判定水位、水溫、傾斜等宏微觀異常現象,提高捕捉地震前兆信息能力。
2.加強地震災害風險防禦能力建設
(1)開展城市新區地震小區劃
地震小區劃是對城市或工程場地範圍內可能遭遇的地震動強度及其特點的劃分,是履行防震減災法職責和貫徹落實“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的重要舉措,是加強城市建設工程綜合防禦的具體步驟。開展德陽城區地震小區劃主要是提供設計地震動小區劃圖,作為城市抗震設計、震害預測、制訂防震減災規劃、城市規劃和工程設防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依據。主要包括地面峰值加速度圖、峰值速度圖以及由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標定的設計反應譜。根據《防震減災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按照《地震動反應譜特徵周期區劃圖》《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及《德陽市城市抗震設防規劃》,在德陽城市新區開展約150平方公裡面積的地震小區劃工作,為城市房屋抗震設防提供地震動參數。
(2)創建國家級防震減災示範城市
地震安全是城市安全的基礎,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國發〔2010〕18號)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實施意見》(川府發〔2010〕28號)精神,按照中國地震局《關於加強市縣防震減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震防發〔2012〕96號)《關於加強基層防震減災示範工作的通知》(中震防發〔2013〕47號)《關於加強城市防震減災能力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震防發〔2013〕70號)要求,緊緊圍繞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目標,全面提升我市綜合防禦地震災害的能力,創建國家級防震減災示範城市。
(3)創建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教育基地
根據中國地震局關於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教育基地建設的相關要求,在綿竹漢旺地震遺址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教育基地基礎上,創建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教育基地,其標準建設包括:科普知識展示廳、地震損毀實物展示廳、地震體驗設施、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網站、多媒體演示廳等軟硬體設施。
(4)創建國家、省級防震減災地震安全示範社區
根據中國地震局《關於印發<地震安全示範社區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中震防發〔2012〕33號)要求,為增強社區居民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覺性,提高地震災害防禦和自救互救能力,發揮示範作用,每年建立1—2個省級以上防震減災地震安全示範社區。
(5)創建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二十三條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國發〔2010〕18號)以及省地震局、教育廳、省科協等單位要求,為推進防震減災示範學校、社區建設,每年建立1所省級以上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
(6)創建市級科普示範鄉鎮
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全面提升鄉鎮居民防震減災意識和地震自救互救的能力,每年建立1個市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鄉鎮。
(7)中國小防震減災科普、法制教育宣傳建設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進行地震應急知識教育,組織開展必要的地震應急救援演練,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堅持把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納入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實施綱要,創新宣傳新形勢,把《防震減災基礎知識—德陽市中國小教育讀本》納入市本級中國小安全教育內容,提高中小學生防震減災意識、緊急避險能力和識別地震謠言的能力。
3.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1)地震應急演練
根據《防震減災法》第四十四條和五十六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地震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地震救援知識培訓和演練。為了全面提高公民在地震災害中自救互救能力,一是制定德陽市地震應急演練規劃,規劃完整的演練方案;二是指導全市交通、水務、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以及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礦山、危險物品等生產經營單位制定應急預案,每年在學校(機關單位、企業、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等)舉行一次單項地震應急演練,政府每屆任期內舉行一次多部門聯合地震綜合應急演練。
(2)完善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
為保證我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有效運轉,切實發揮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在應對破壞性地震中的作用,為政府進行地震災害評估、應急指揮與救災決策提供科學有效數據資料。進一步完善全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對系統硬體設施進行升級、擴展,新購置工作站、伺服器等,增強系統快速處置功能。每年對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基礎數據進行更新,確保實現資料庫的動態管理,進一步提升全市抗震救災應急指揮能力和地震應急保障能力,有效開展抗震救災應急指揮工作。
(3)加強德陽市地震災害應急救援大隊建設
根據《防震減災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充分利用消防等現有隊伍,按照一隊多用、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應當配備相應的裝備、器材,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能力。我市已於“十二五”期間在德陽市綜合救援支隊基礎上建立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為了適應地震災害救援的需要,需配備地震專業救援隊伍專業設備、應急隊員個人裝備,並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4)德陽市志願者“第一回響人”地震應急救援培訓
根據《防震減災法》第四十四條和五十六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地震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地震救援知識培訓和演練,使志願者掌握必要的地震應急救援技能,增強地震災害應急救援能力。根據《國家地震應急預案》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地震應急管理培訓制度,結合本地區實際,組織應急管理人員、救援人員、志願者等進行地震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按照《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第五條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防震減災的投入,統籌安排專項資金,用於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建設與培訓等工作。為提升全市基層應急業務骨幹地震應急救援技能,增強地震災害應急救援能力,“十三五”期間,每年全市舉辦一期100人的志願者“第一回響人”地震應急救援培訓,人員覆蓋全市基層鄉(鎮)、村(社區)地震應急業務骨幹,使全市基層應急骨幹和志願者救援隊伍掌握地震現場搜尋救援行動基本常識和技能,全面提升應對災害的處置能力。
(5)德陽市重大災害應急通信網建設
為保證政府和各應急單位快速處置重大災害事件,並在災害現場能有效通信聯繫以及與後方指揮中心建立通信聯絡,適應應急部門快速反應機制的建設,有效實現指揮處置的應急通信保障,建立一個適應重大災害現場環境、可靠性高的重大災害應急通信網。德陽市重大災害應急通信網主要使用超短波電台,並配置衛星用戶站。配置車載、手持通信設備作為超短波通信網的輔助通信方式,實現各級救災指揮部和應急單位之間能夠進行數據、圖像、集群語音通信。重大災害應急通信網包括:指揮中心、固定數字中繼站、固定數字鏈路站、車載機動數字中繼站,信號覆蓋整個德陽市轄區。
4.除市級實施地震監測、震害防禦、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項目外,各縣(市、區)的規劃項目按照財政體制分級投入原則,由各縣(市、區)政府對本地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審定通過後組織實施,報當地人大備案。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領導體系
各級政府和防震減災部門要充分認識新時期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認識震情形勢的嚴峻性。要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督導檢查,切實做到認識到位、組織到位、責任到位、保障到位。進一步細化責任目標,完善工作措施,明確工作任務,把責任落實到人,確保“十三五”防震減災規劃順利實施。
(二)加強防震減災法制建設
深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地震監測管理條例》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我市防震減災規範性檔案,配套完善地方性防震減災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將防震減災納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加強社會防震減災行為的監督管理,制定有效的監督管理體制,規範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規範社會防震減災活動,不斷加大防震減災行政執法力度,保證全市防震減災行政執法工作有序開展。
(三)健全防震減災社會管理體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完善全市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明確各防震減災成員單位防震減災社會管理責權,強化防震減災社會管理職能。實行市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各成員單位分工管理、各負其責的管理機制和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防震減災部門具體抓、相關部門配合抓的防震減災工作機制,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逐步形成符合防震減災事業發展要求,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科學高效的防震減災行政管理體系。
(四)加大防震減災“十三五”項目資金投入
切實保障防震減災事業基礎地位,各級政府要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本級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將防震減災“十三五”項目資金需求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企業、社會投入的多元化防震減災事業投入體系,使防震減災資金的投入水平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適應。
按照市財政體制分級投資管理原則,市級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項目,由市級財政投資實施,各縣(市、區)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項目,由各縣(市、區)政府審定後,所需資金由本地財政投資,並組織實施。
(五)建立人才強業機制
按照“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原則,合理設定工作崗位,保證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隊伍穩定。實施人才培養計畫,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流動、評價機制。按照“思想過硬、業務精通、紀律嚴明、精幹高效”的總體要求,加強隊伍常規管理,加強教育培訓,加強合作與交流,改善隊伍總體結構,提高隊伍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加快我市防震減災與先進水平接軌的步伐,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防震減災專業隊伍,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不斷適應新時期防震減災工作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