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大連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是大連市制定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連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 外文名:"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Dalian"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遼寧省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大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大連市防震減災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檔案要求,結合本市實際,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主要闡明規劃期內大連市防震減災工作戰略布局及工作重點,是未來五年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形勢和需求
(一)發展現狀。"十二五"期間,大連市實施了防震減災示範城市建設,防震減災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
1.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體系持續發展。大連市地震綜合觀測基地建設完成,該綜合觀測基地集多種觀測手段於一體,利於綜合捕捉和分析各種地震微、巨觀前兆信息,大連南部地區地震監測能力得到加強。升級改造數字前兆台網,全面提升地下水前兆觀測質量。全市已形成地震遙測、強震動觀測、地震前兆觀測三大地震觀測網路。科學分析研判,分析預報工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省年度會商評比多年名列前茅。
2.震害防禦工作體系不斷增強。開展大連市防震減災示範城市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了全市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採用減隔震技術建設地震安全社區,啟動大連市震害預測、地震小區劃等項目,進一步夯實了震害防禦工作基礎。通過制定法規、完善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公共媒體資源宣傳和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報紙刊登《地震安全社區專版》160期80萬字,發行2000萬份。"十二五"期間,全市地震綜合防禦水平顯著提高,已建成國家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6個、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校41所。
3.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取得長足發展,組建成立大連萬人防震減災義工隊,與日本、德國等相應機構建立培訓機制,推進大連市地震應急救援隊一期裝備配置項目。各區市縣、先導區已建成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具備震時地震應急指揮、緊急震情會商等能力。推動地震避難場所建設,開展多種層次的地震應急培訓及現場演練,有效提高了我市的應急避險能力。我市自主研發的地震應急包及家庭防災應急包得到中國地震局的認可。基本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應急處置能力顯著提高。
(二)面臨的形勢和需求。"十三五"是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決定性五年,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防震減災工作賦予新內涵。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同時指出"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地震安全是全面小康的應有內涵。因此,做好防震減災工作,不斷提升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是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政治任務。
2.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是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人口密集度增加,財富越來越集中,大型工程、設施越來越多,地震災害風險也越來越大,既存在地震造成建築物倒塌引起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傳統安全問題,更存在因地震造成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礎設施破壞引發城市、社會基本功能破壞,對整個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影響,造成巨大間接損失等新的安全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應在不斷深化改革、創新社會管理、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圍繞防震減災示範城市建設和"平安大連"建設,大力推進能力建設,切實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改進服務方式,全面提升防震減災社會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更好地發揮防震減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保障作用。
3.地震安全面臨新形勢。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遼寧省是地震災害較為頻發的省區之一,瀋陽—大連的整個遼東半島地區為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2006—2020年我國大陸東部地區存在發生多次6級左右地震的危險,大華北地區(包括遼寧)有發生7級左右地震的危險。
大連市地質構造複雜,是受地震影響較大的地區之一。中國東部最大的地震斷裂——郯廬斷裂在大連西部穿過。大連陸地上曾發生過3次5級以上地震,造成人員傷亡。未來一個時期地震形勢仍然十分複雜嚴峻,進一步做好大連的防震減災工作、提升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十分必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防震減災地方性法規體系有待完善。不斷完善防震減災法配套的地方性法規體系是依法推進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強抗震設防管理,需要完善符合大連地方特點的防震減災法規規章,依法管理防震減災工作,提高大連城市抗震設防能力,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2.地震監測體系需進一步加強。遙測台網觀測密度不夠,我市北部地區以及近海海域地震觀測能力不足;前兆台網觀測密度有待加強,布局上也需要調整。網路信息平台需要提高,覆蓋範圍需要擴大,軟硬體環境需要升級,以保障地震信息網路的可持續發展。應急流動台網建設有待加強。
3.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和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建設工程項目抗震設防要求落實有待強化。國務院關於涉及公共安全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強制性評估規定是提高重要建構築物抗震能力、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制度措施,目前一些建設單位落實抗震設防要求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不強,一些重大建設項目沒有依法落實抗震設防要求,公共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受到地震災害威脅風險較高,存在重大公共安全隱患。必須依法落實關於抗震設防要求的國家強制性標準,切實做好學校、醫院、大型商場酒店等人員密集場所等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工作,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4.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需要加強。目前,我市主要以公園、廣場、綠地、操場等空曠場地作為地震避難場所,缺乏必要的生命保障措施、設備。應當在全市人口聚集區、人員密集場所建設一批符合國家標準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解決市民臨時應急避難之需。
5.體制機制與人才隊伍建設有待改善和增強。我市防震減災體制機制不完善,市縣地震部門的機構級格、隸屬、編制、名稱等各不相同,人員數量、業務水平、綜合能力參差不齊,核心區與先導區還沒有專設機構,市縣地震機構編制體制亟待進一步理順。防震減災隊伍缺乏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複合型人才。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的各項戰略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走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的道路,依靠法治、依靠科技、依靠社會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加快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防震減災整體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為大連加快"兩先區"建設和率先實現全面振興提供更加堅實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發展目標。著力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完善法規規章,推進重大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防範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提高農村住房抗震能力和水平,加大災害管理培訓力度,建立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到本規劃期末,配合全省完成覆蓋陸地和海域的地震監測網路和重點地區、重大工程的地震預警系統;推進農村民居抗震示範工程;建立省、市、縣三級地震應急指揮平台,實現互聯互通;建立防震減災綜合服務平台。到2020年,全市地震監測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監測網路密度、質量進一步提升,信息智慧型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抗震設防新技術得到大力推廣套用;專業救援隊伍已經建立,救援裝備得到升級;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得到全面加強,公共服務產品更加豐富,全社會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顯著增強,具備抗禦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
三、主要任務
(一)健全防震減災救災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防震減災救災管理能力。健全防震減災救災組織管理體系和法規規章制度體系,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地方立法和地方標準建設。完善組織領導體制,健全市縣防震減災管理部門,完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逐步加強和完善防震減災社會服務體系。規範依法行政行為,提高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加強部門聯動工作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防震減災事業,促進防震減災事業持續發展。
(二)建設具有與我市震情和防震減災目標相適應的監測預報能力。進一步加強海島地震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大連地區海域地震監測能力。更新和完善地震觀測系統設備,實現地震自動定位速報。加快新技術方法研發套用,提升數位化觀測資料異常提取和分析能力,提升震情分析會商科技支撐能力。建立不同時空尺度預測指標體系,增強會商結論與論證依據的關聯性。
(三)依法落實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進一步加大科技成果在震害防禦領域的套用,提升震害防禦能力。依法落實重大建設項目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項目的抗震設防要求,全面實施大連防震減災示範城市建設協定實施方案,做好防震減災示範城市建設相關工作。及時調整制定市地震局最新權責清單,以"放管服"為依據,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為基礎,簡化辦事流程,創新服務方式,做到"清單之外無審批".依法依規管理防震減災工作,著力提高城鄉抗震設防能力,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大力推進減震隔震技術和抗震新技術、新材料在重大建設工程上的套用,不斷提高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抗震能力。
(四)建立、完善科學高效的地震應急體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地震應急指揮體系、預案體系、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應急人員培訓體系,推進《大連核心區室外避難場所布局規劃(2010—2020)》穩步實施,建設與人口分布相適應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和應急避難場所,具備震後24小時內災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醫療救助能力。提升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地震緊急處置能力,規範和提高現場工作隊伍應急處置能力水平和地震災情快速獲取及輔助決策能力,進一步向市民普及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
(五)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提升公眾應對地震災害能力。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科學素養,指導社會公眾主動防災、科學避災、有效減災。持續推進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活動。爭創各級防震減災示範社區、示範學校。
四、重點建設項目
(一)大連地震監測台網升級改造工程。通過台站觀測設備的升級、觀測環境的改造和台網中心軟硬體系統更新,構建系統融合、技術先進的地震監測系統,提高大連市的地震監測質量,為保障大連市地震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二)大長山島測震台項目。重建大長山島測震台,提升我市東部海域地震監測能力,實現全市地震監測全覆蓋,為提升海域地震預警能力和臨震預報能力實驗研究提供保障。
(三)大連市地震災害風險分析及大震巨災情景構建系統。以大連市主城區及周邊區市縣為工作區,開展高精度、多參數、寬頻帶、多機率、全覆蓋的地震小區劃;在地震危險性分析基礎上,考慮建築、生命線、環境、社區等人文因素分布和防震能力,給出綜合的潛在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結論,編制大連地震災害風險圖;利用動態模擬仿真技術,將地震災害風險數位化,建立大震巨災情景構建系統,為各類工程抗震設防、規劃選址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利用規劃等相關規劃編制提供重要依據。
(四)推廣減震隔震技術建設示範工程項目。採用減震隔震技術的建設工程在遭遇破壞性地震時減災效果顯著,減震隔震技術的經濟性有效性被世界各國廣泛認可並已列入《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加以推廣。結合大連市"十三五"期間的重大建設項目,積極推廣運用減震隔震技術,特別是教育衛生等公共管理部門要重點推廣運用。運用減震隔震技術建設一批學校、醫院、商場酒店、重要的公共建築和危險化學品建構築設施,確保此類項目在遭遇破壞性地震時工程結構不被破壞,保持正常使用功能。
(五)宣傳推廣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於2015年5月15日批准發布了強制性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15),該標準於2016年6月1日起實施。新版區劃圖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充分考慮公眾在地震中生命財產安全問題,將抗倒塌作為基本原則。新版區劃圖充分吸納了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礎資料紮實、技術依據充分、科學認識全面,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工程實用性,為新時期全面提高我國抗震設防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學依據。積極宣傳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推動全市建設、設計、施工、監理等相關部門貫徹落實新版區劃圖,提高城鄉建築抗震能力。
(六)大連市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二期裝備項目。結合我市地震應急救援實際,推進大連市地震災害救援隊裝備配置一期項目,並進行第二期項目建設,對大連市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隊伍規模和救援裝備進行建設配置,使大連市救援隊裝備技術能力達到聯合國國際搜尋與救援諮詢團(INSARAG)中型城市搜救隊能力要求。
(七)大連市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場地(基地)建設項目。建設集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和科普於一體的綜合基地。主要包括: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場地,應急救援訓練輔助設施,應急演練及體驗式科普設施,應急救援訓練輔助技術系統,救援裝備倉庫、倉儲設施以及信息管理系統。
(八)加強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完善部門合作機制,實現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常態化和社會化;利用新聞媒體刊登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防震減災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做好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建設,建設和發揮好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公益宣傳欄的作用,積極推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活動。提升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公眾防震減災素質,促進社會文明。
五、保障措施
依託現有防震減災管理體系的基礎,繼續做好組織保障,創新人才引進,健全公共服務,著力構建全方位的政策體系,確保順利實現"十三五"時期防震減災規劃目標。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與完善防震減災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統籌各方資源,加大綜合協調力度,做好規劃任務的分解,明確各有關地區、部門和單位的責任與任務,適時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和監督檢查,推動規劃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健全完善地方政府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推進區市縣防震減災機構建設,並加強指導和管理。強化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民眾參與、專家諮詢評估和集體決策相結合的管理機制。以領導決策、專家團體或機構諮詢和職能部門執行為基本結構,根據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需要,形成決策科學、執行有力的高效能組織管理體制,切實保證防震減災管理責任得到落實。
(二)強化法制與科技支撐。加強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建設,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結合我市新型城鎮化規劃,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有關防震減災法規規章,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基礎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監督體制,加大防震減災法制宣傳力度,有效推動防震減災工作規範化、法制化。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統籌科技發展布局,營造科技創新氛圍,滿足地震科學研究,健全資源共享與開放合作機制,大力推進地震科技進步與運用,全面提高我市防震減災工作水平。
(三)實施人才強業戰略。以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為重點,積極穩妥地改善隊伍總體結構,形成地震業務、科研、管理一體化的人才資源布局,重點培養高層次的科技領軍人才、高素質的業務骨幹和職業化的管理精英。培養造就一支適應我市防震減災戰略需求的地震科技隊伍。
(四)健全投入機制。建立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防震減災財政保障體系,加大對防震減災重點建設項目和震情跟蹤、應急處置、地震科學研究、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等專項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和公眾參與的防震減災投入機制,積極探索地震巨災保險試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