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防震減災“十一五”專項規劃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是科技型、社會性和基礎性的公益事業,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江西省防震減災規劃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是指導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審批重大項目,安排政府投資的依據。同時對市(縣)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防震減災規劃,開展防震減災工作具有指導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防震減災“十一五”專項規劃
  • 省份:江西省
  • 檔案類別:規劃
  • 檔案號:贛府發〔2005〕3號
  • 地點:江西省
  • 發布時間:2005
基本概況,我省防震減災現狀及面臨形勢,指導思想及規劃目標,主要任務,重點項目,保障措施,

基本概況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江西省防震減災條例》、《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切實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贛府發〔2005〕3號)和《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06年­-2010年。

我省防震減災現狀及面臨形勢

(一)“十五”防震減災工作回顧
“十五”時期是江西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處置了11·26九江地震突發事件,取得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的全面勝利,全省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地震緊急救援三大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組織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
全省各級政府不斷加強了對防震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設區市和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縣級人民政府均成立了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由各級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分工協作的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市、縣防震減災工作機構不斷得到充實,職責更加明確,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2.技術系統和基礎條件建設邁上新台階
“十五”期間,中央和省級投資在防震減災“十五”重點項目建設中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進行了數位化地震台網、應急指揮系統、信息網路系統建設,初步構建了我省防震減災體系的基礎技術平台,我省防震減災事業基礎薄弱的局面得到較大程度的改觀。為2003年12月4日會昌4.2級地震、2004年1月26日德安-瑞昌4.1級地震和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級地震快速、準確的定位、速報和震後趨勢判斷提供了技術保證。
3.監測預報水平有新的提高
全省地震台網監測精度、地震速報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前兆信息監測能力也有所提高。可監測ML 3.0級地震的區域占我省國土面積100%,其中列入全國重點監視防禦區的贛南地區和列入全國重點監視防禦城市的南昌市已達到監測ML 2.5級地震的能力,地震速報時間由30分鐘縮短為15分鐘。監測台網運行良好,觀測資料質量和地震趨勢研究在全國地震系統評比中獲得較好成績。
4.法制體系不斷完善
先後出台了《江西省防震減災條例》、《江西省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江西省地震應急預案》等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檔案。開展全省法制宣傳教育,初步建立了行政執法工作隊伍,進行了執法檢查,全省防震減災工作正逐漸步入法制化軌道。
5.震災綜合防禦工作得到強化
全省部分市縣地震部門被列入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單位,贛南重點監視防禦區部分縣(區)開展了震害預測工作,在南昌市局部地區開展了小範圍地震活斷層探測試點工作。在全省範圍內,對30餘項重大建設工程進行了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為重大工程抗震設防提供了科學依據。
6.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取得突出成績
制訂或修訂了各級地震應急預案,為地震應急處置工作提供了依據。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發生5.7級破壞性地震後,省市政府迅速啟動地震應急預案,成立了各級地震應急指揮部,統一指揮、協調各部門的應急和抗震救災工作,地震、發展改革、財政、民政、建設、宣傳、公安、武警、衛生、教育、通訊等有關部門根據預案職責分工,開展了災區現場的震情監測和趨勢判定、救災物質調配和資金撥付、災民安置、房屋安全鑑定、信息發布、安全保衛、衛生防疫、教學安置、通信保障等各項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災區各級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下,九江地震應急救災及災後重建工作取得了全面勝利。
7.宣傳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全省各地依託地震台站、科普場館建立了一批地震科普宣傳教育基地,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積極面向學生、社會公眾和各級領導宣傳普及防震減災知識。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南昌中心地震台,在“十五”期間共接待近百所中國小校學生十多萬人次參觀、學習。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有所增強,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所提高。
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在取得順利進展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在2005年11月26日九江地震災害中得到了集中反映。這次地震造成我省12人死亡,重傷67人,輕傷536人,倒塌房屋200餘間,6萬多戶房屋遭到結構性損壞,政府機關單位辦公用房、醫院工作用房、學校校舍等損壞嚴重,地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近18億元。地震災害真實反映出我省地震監測台網密度不高、監測能力不足、城市部分建築工程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震災風險高、農村建築基本不設防、社會公眾對突發地震災害的防範意識與避險自救能力薄弱的問題。此外,我省防震減災工作還存在市縣工作機構不健全、抗震設防缺乏有效監管、地震應急預案不完備、應急救援體系尚不完善等問題。
(二)面臨形勢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省地震活動呈現活躍的態勢。先後發生了1982年龍南5.0級地震、1987年尋烏5.5級、5.2級、5.0級地震。2003年以來,先後發生了會昌4.2級地震、尋烏3.5級地震、南昌3.2級地震、德安-瑞昌4.1級地震,尤其是九江-瑞昌5.7級地震,給我省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據研究,2006年—2020年,我國大陸可能發生10次左右7級以上地震,甚至有發生8級左右特大地震的危險;大陸東部地區可能發生多次6級地震;我省存在發生5-6級地震的危險。贛粵閩交界地區被國務院列為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2006年-2020年),南昌市被列入全國地震重點防禦城市。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保障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對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重大建設項目的迅速增加、新農村建設的蓬勃開展、和諧平安江西的構建,都迫切需要迅速提高我省預防和減輕地震災害的綜合能力。

指導思想及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防震減災同經濟建設一起抓,實行以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切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管理體制。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全社會力量,實現我省防震減災工作由局部的重點防禦拓展到有重點的全面防禦,不斷提高綜合防震減災能力,為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依法行政,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堅持科學減災,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行科學決策,提高減災實效;堅持統籌兼顧,實現城鄉和區域防震減災工作協調發展;堅持公眾參與,形成全社會共同抗禦地震災害的局面。
(三)規劃目標
我省防震減災“十一五”規劃目標為:進一步夯實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實現三個“基本消除”,即基本消除地震監測薄弱地區,基本消除不按抗震設防要求設防的重點城市和重大工程,基本消除沒有地震應急準備的地區,使我省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達到或接近全國中等水平。具體目標:
提高地震監測預報能力。ML2.5級地震監控能力將覆蓋全省,南昌、九江、贛州及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ML1.5級;全省地震前兆監測能力有所提高;局部地區的強震觀測監控能力得到加強;對地市台網實現數據共享和聯網;建設暢通的地震信息發布系統。地震速報時間力爭縮短到10分鐘;努力提高地震預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力爭實現有減災實效的短臨預報。
提高地震綜合防禦能力。重大建設工程依法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城市的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普遍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新建農村民居基本採取抗震措施;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進一步加強,社會公眾防震避震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應急救援組織體系、應急預案管理系統、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得到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對地震事件的處置能力和決策水平進一步提高;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組建專業地震災害救援隊伍,發展一定規模的地震救援志願者隊伍;破壞性地震發生後,災民在震後24小時內能夠得到基本生活安置和醫療救助。

主要任務

(一)加強地震監測預報
加強地震監測台網建設。制訂全省地震監測方案,最佳化台網布局。加密測震台網,開展深井觀測試驗。增設重點區域的前兆觀測項目,在贛北布設強震觀測網路,建立流動監測系統。新建全省地震台網中心,對重點區域台網中心進行功能完善,逐步實現資料數據共享。在全省形成比較完善的地震監測體系,進一步提高地震監測能力。
加強地震預報研究與實踐。努力開展數字地震學、3S等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套用探索,研究本地區的地震地質構造背景和具有動力學含義的地震前兆動態圖象演化過程,構建地震及各類相關數據的綜合分析處理模型,並建立相應的技術支撐平台,形成具有一定物理基礎的適合本地區的分析預報會商系統。
完善地震群測群防網路。推進地震巨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和鄉鎮(街道)防震減災助理員“三網一員”建設。建立穩定的群測群防經費渠道,穩定群測群防工作隊伍。
(二)紮實推進地震災害的全面防禦
強化城市地震安全工作,依法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與監督。新建、改建、擴建的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必須依據地震區劃圖進行抗震設防,Ⅵ度以下地區的一般建設工程,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鼓勵採取適當的抗震設防措施。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把抗震設防要求作為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工程設計和施工審批的必備內容。實施城市地震安全基礎工程,對重點城市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地震小區劃、震害預測等工作;加強地震安全信息集成與開發,推進地震基礎信息共享,提高數據利用水平;開展城市建築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鑑定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安全資料庫系統,對未進行抗震設防的建築物,採取必要抗震加固措施,逐步提高城市整體抗震設防能力。
推進農村民居防震保全工作,完善扶持政策,引導農民建設安全住房。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建設,加強農村民居抗震實用技術研究與開發,制訂農村民居建設技術標準,推廣科學合理、經濟適用的農村民居設計圖集和施工技術指南。建立農村防震抗震技術服務網路,組織農村建築工匠技術培訓,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改變農村民居抗震能力低下的現狀,促進我省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
確保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對水庫特別是病險或城鎮上游及位置重要的水庫、存在易燃易爆易泄漏有害物質危險的重大建設工程、生命線工程要進行檢查和抗震性能鑑定,不符合標準的要進行加固。
(三)進一步健全地震應急救援體系
建立健全地震災害應急指揮機構和協調機制,加強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和災情速報系統建設,建立地震與其他突發事件應急聯動與共享平台,做好應急救援準備工作。完善各級各類地震應急預案,建立地震應急預案制訂、修訂、備案和檢查制度,適時組織地震應急演習。實現破壞性地震速報後快速回響,啟動應急預案時間不超過20分鐘,2小時內有組織地開展救援行動,震後24小時內災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按照“一隊多用、專兼結合”的原則,加強地震緊急救援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其實施破壞性地震及相關災害的救援能力。同時,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社區組建地震志願者隊伍,開展相關的培訓和演練,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進一步落實地震應急及救災物資、裝備的儲備,不斷提高應急救災保障能力。重點城市要將市區應急疏散通道的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建設的內容,並利用城市廣場、綠地、公園建設應急避難場所,配置必要的避難救生設施。
(四)積極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
建立地震、宣傳、教育部門、新聞媒體及社會團體的協作機制,制訂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計畫,建立和完善宣傳教育網路。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爭取每個設區市都要建有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重點監視防禦區的每個縣(市、區)要建立1所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其每個鄉鎮要設有地震科普宣傳員。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校園活動,大力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和抗震避險、自救互救知識,因地制宜地強化防震減災宣傳。推進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現代化建設,增強宣傳教育效果,提高教育普及率。

重點項目

“十一五”期間是我省防震減災發展的重要階段。為了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需實施“江西省地震安全基礎工程”項目,進一步夯實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基礎,促進各項任務的落實,提升我省防震減災能力。“江西省地震安全基礎工程”項目包含四個分項目:
(一)地震台網加密及台網中心建設工程
新建20個左右的數字測震台,並建設若干個深井綜合觀測站;新建部分前兆台項;在贛北地區建設強震台網;建設流動觀測系統;對重點區域台網及台網中心進行升級改造;建設若干個GPS基準站和1個數據處理中心;建立用於地震監測預報實踐的新型觀測與處理系統;建立具有一定物理基礎的適合本地區的分析預報會商系統。
在南昌新建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江西省地震台網中心,作為全省防震減災技術系統的核心和樞紐,承擔全省地震數據匯集、存儲、分析處理、信息發布、應急指揮等任務。
(二)重點城市地震安全基礎工程
開展南昌市的城市活斷層探測工作。探測查明穿越南昌市城區的黎川——南昌斷裂、宜豐——景德鎮斷裂、贛江中支斷裂和通過南昌市郊區的靖安——九江斷裂的斷層活動性、活斷層空間分布位置和相關參數,鑑定主要斷層的活動程度及其與地震的關係,確定其中具有發生直下型破壞性地震能力的地震活動斷層;評價地震活動斷層的潛在地震危險性和地震危害性;建立南昌市主要活動斷層地理信息管理系統,用於活動斷層地震危險性分析、近斷層強地面運動計算、抗震設防、應急救災以及危害性對策諮詢,提出城市活動斷層危害的防範對策。為政府合理地進行城市規劃和社會發展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三)南昌防震減災科普救援基地
充分利用南昌中心地震台的優越條件和良好基礎,建設科技含量高、功能較齊全的地震科普教育和技能訓練場所,同時結合台站觀測技術和設施的現代化改造,使其成為集地震科普宣傳教育、救助技能培訓、現代化地震專業觀測功能於一體的省級綜合基地,滿足形象生動地開展地震科普教育、進行實用地震災害自救互救訓練的社會需要,進一步發揮地震台站的社會效益。
(四)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
對贛南、贛北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進行分區域普查,綜合評價各種類型農居的抗震能力,獲取示範區確定和抗震實用化技術開發的基礎資料。進行農村民居抗震防震技術的研究開發,對現有農村民居採取抗震加固技術措施;編制農村民居抗震防震技術規程及建造、加固圖集。
對示範村地震環境進行調查與評價,開展抗震實用技術試點。編寫淺顯易懂的農居抗震技術教材,開展農村工匠技術培訓。建設省級地震安全農村民居技術信息網,以及農村民居抗震技術培訓與諮詢服務體系。

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法規建設
修訂《江西省防震減災條例》,制定《江西省地震安全性評價條例》,健全我省防震減災法律法規體系,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工作。建立有效的防震減災行政執法管理和監督體制,規範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責,規範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活動,保障防震減災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健全防震減災管理體制
健全和完善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改進防震減災工作的決策方式。加強市縣地震工作機構建設,明確管理職能,推進防震減災各項任務的落實,充分發揮市縣地震機構在防震減災中的作用,為實現我省防震減災由局部的重點防禦到有重點的全面防禦戰略轉變提供各級組織保障。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
各級政府應加大對防震減災事業的投入力度,按照事權範圍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建立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體、企業投入和社會捐贈相結合的多渠道投入機制,使防震減災工作的投入水平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並努力達到全國中等投入水平。
(四)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加強地震監測、預防、救災技術和地震預報理論的研究。改善地震科學研究的軟硬體設施,建設結構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保障地震科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加強防震減災基礎性工作和科技條件平台建設,全面提高防震減災科技支撐能力;加強防震減災科技合作交流,引進和採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手段,推進地震科技進步。
(五)建立人才強業機制
立足防震減災工作的實際需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遵循“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原則,調整和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實現人才隊伍的協調發展。
注重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機制,營造和諧的人才發展環境。加強防震減災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市縣防震減災人員專業技能培訓,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防震減災專業技術隊伍,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