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喇叭花為一年生纏繞草本,莖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
葉
喇叭花的葉寬卵形或近圓形,深或淺的3裂,偶5裂,長4-15厘米,寬4.5-14厘米,基部圓,心形,中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漸尖或驟尖,側裂片較短,三角形,裂口銳或圓,葉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葉柄長2-15厘米,毛被同莖。
花
喇叭花的花腋生,單一或通常2朵著生於花序梗頂,花序梗長短不一,長1.5-18.5厘米,通常短於葉柄,有時較長,毛被同莖;苞片線形或葉狀,被開展的微硬毛;花梗長2-7毫米;小苞片線形;萼片近等長,長2-2.5厘米,披針狀線形,內面2片稍狹,外面被開展的剛毛,基部更密,有時也雜有短柔毛;花冠漏斗狀,長5-8(-10)厘米,藍紫色或紫紅色,花冠管色淡;雄蕊及花柱內藏;雄蕊不等長;花絲基部被柔毛;子房無毛,柱頭頭狀。
喇叭花的花期6—10月。
果
喇叭花的蒴果近球形,直徑0.8-1.3厘米,3瓣裂。種子卵狀三棱形,長約6毫米,黑褐色或米黃色,被褐色短絨毛。
生長習性
喇叭花生性強健,喜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通風適度,對土壤適應性強,較耐乾旱鹽鹼、不怕高溫酷暑、屬深根性植物, 好生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禁忌積水。
地理分布
我國除西北和東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生於海拔100-200(-1600)米的山坡灌叢、乾燥河谷路邊、園邊宅旁、山地路邊,或為栽培。本種原產熱帶美洲,現已廣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群種介紹
顏色分類
全國各地的不同的花色(如:藍、緋紅、桃紅、紫、紫或斑愉混合色)
主要品種
裂葉牽牛、圓葉牽牛、大花牽牛
繁殖方式
喇叭花的繁殖方式為播種、栽植,但以播種為多。
播種:先將種子浸溫水4~6小時或用
硫酸處理,播種後覆土約1公分,保持土壤溫濕,5~6天后發芽,本葉二枚可移植,株距30公分。
發芽適溫:20~25℃ 播種期:春、夏;
生長適溫:22~34℃ 開花期:夏、秋
栽植:選擇排水良好的培養土,給於充分日照和通風良好的環境,生育期盆土表面略乾時需灌水,半個月施稀液肥一次,氮肥不宜太多,以免莖葉過於茂盛。
盆栽需設支柱撐著。
栽培技術
栽植:需要選擇土質蓬鬆,排水良好。
澆水:土質表面略乾時需澆水
施肥:半個月施稀液肥一次
修剪:當主蔓生出7~8片葉時進行摘心,留4片葉,待長出3個支蔓後再留4片葉進行摘心。
主要用途
藥用價值
牽牛花的藥用價值較高,明代
吳寬寫詩讚道:“本草載藥品,草部見牽牛。薰風籬落間,蔓出甚綢繆。”
現代藥理研究分析,牽牛子含有牽牛子甙、牽牛子酸甲、沒食子酸。
裸麥角鹼、野麥鹼等成分,能刺激腸道、增強蠕動,有強烈的瀉下作用。服用時一定要嚴格按量,不可多服,牽牛子的藥用名稱為二醜、黑醜、白醜。黑醜為黑牽牛子,白醜為白牽牛子,二醜為黑白醜的混和物。
種子為常用中藥,名醜牛子(雲南)、黑醜、白醜、二醜(黑、白種子混合),入藥多用黑醜,白醜較少用。有瀉水利尿,逐痰,殺蟲的功效。
食用功效
具有瀉下、利尿、
消腫、
驅蟲等功效,主治肢體
水腫、
腎炎水腫、
肝硬化腹水、
便秘、蟲積腹痛等症。 炮製牽牛子: 取原藥材,揀去
雜質,用清水洗淨泥土,曬乾。炒牽牛子,取牽牛子,置炒藥鍋內,用微火加熱翻炒至微鼓起、透香氣、顯
火色時,取出,攤涼。成品偶見焦黃色。炒後,可緩和其利水通便的作用。
性味:性寒,味苦。
牽牛子含
棕櫚酸、赤黴素甲3、赤黴素甲20、赤黴素甲26、甲27,牽牛子酸丙、丁等。雖有小毒,但可治水腫、痰滿喘咳、便秘、蛔蟲、?蟲、腳氣等症。孕婦及氣虛脾虛者忌服。
俗話說:“秋賞菊,冬扶梅,春種海棠,夏養牽牛。”可見,在夏天的眾多花草中,牽牛花可以算得上是寵兒了。
植物文化
喇叭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喇叭花源於一對姐妹解救了一個青牛妖精將它用來為大家耕地得到豐收,但是她們倆卻被責罰化作一朵朵生活在田野的花朵,因此喇叭花又形象地被稱為牽牛花。喇叭花的象徵意義也非常地正面和積極,它是一種朝開夕落每天如此執著而堅持地開花謝花,從來不曾消極對待,雖然自己很平凡不及其他花朵名貴艷麗但是很勤勞、堅強和樸實得到很多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