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畫》的通知

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畫》的通知

《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的通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於2018年4月13日發布的檔案,檔案編號為教技〔2018〕6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畫》的通知
  • 發布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發布時間:2018年4月13日 
檔案通知,全文,一、重要意義,二、總體要求,三、目標任務,四、實施行動,五、保障措施,

檔案通知

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畫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辦好網路教育,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單位工作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教育部
2018年4月13日

全文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結合國家“網際網路+”、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慧等重大戰略的任務安排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規劃》等檔案要求,制定本計畫。

一、重要意義

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必須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強化以能力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數,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使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發揮全球引領作用,為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新時代賦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帶動教育信息化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為引領推動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是在歷史成就基礎上實現新跨越的內在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事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取得了全方位、歷史性成就,實現了“三通兩平台”建設與套用快速推進、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明顯提升、信息化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信息化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推動作用大幅提升、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等“五大進展”,在構建教育信息化套用模式、建立全社會參與的推進機制、探索符合國情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子上實現了“三大突破”,為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是順應智慧型環境下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是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的具體實施計畫。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智慧型環境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已經開始深入影響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主要已開發國家均已意識到新形勢下教育變革勢在必行,從國家層面發布教育創新戰略,設計教育改革發展藍圖,積極探索新模式、開發新產品、推進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教學創新。我國已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強調發展智慧型教育,主動應對新技術浪潮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是充分激發信息技術革命性影響的關鍵舉措。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實踐,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已初步顯現,但與新時代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服務能力不強,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與套用水平不高,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基本具備但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尚顯不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不夠,高端研究和實踐人才依然短缺。充分激發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推動教育觀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需要針對問題舉起新旗幟、提出新目標、運用新手段、制定新舉措。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是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徵,是“教育現代化2035”的重點內容和重要標誌。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快速複製傳播、呈現手段豐富的獨特優勢,必將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必將成為構建泛在學習環境、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有力支撐,必將帶來教育科學決策和綜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對於構建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新征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應信息技術特別是智慧型技術的發展,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教育”,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堅持套用驅動和機制創新的基本方針,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構建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實現更加開放、更加適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續的教育,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子。
(二)基本原則
堅持育人為本。面向新時代和信息社會人才培養需要,以信息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融合創新。發揮技術優勢,變革傳統模式,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從融合套用階段邁入創新發展階段,不僅實現常態化套用,更要達成全方位創新。
堅持系統推進。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的育人目標和信息化發展需求,兼顧點與面、信息化推進與教育改革發展,實現教學與管理、技能與素養、小資源與大資源等協調發展。
堅持引領發展。構建與國家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形成新時代的教育新形態、新模式、新業態。

三、目標任務

(一)基本目標
通過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套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套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套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網際網路+教育”大平台,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套用向創新發展轉變,努力構建“網際網路+”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資訊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任務
繼續深入推進“三通兩平台”,實現三個方面普及套用。“寬頻網路校校通”實現提速增智,所有學校全部接入網際網路,頻寬滿足信息化教學需求,無線校園和智慧型設備套用逐步普及。“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實現提質增效,在“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基礎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實現融合發展。實現信息化教與學套用覆蓋全體教師和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各級各類學校。
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促進兩個方面水平提高。促進教育信息化從融合套用向創新發展的高階演進,信息技術和智慧型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推動改進教學、最佳化管理、提升績效。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推動從技術套用向能力素質拓展,使之具備良好的信息思維,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套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成為必備的基本素質。加強教育信息化從研究到套用的系統部署、縱深推進,形成研究一代、示範一代、套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創新引領、壓茬推進的可持續發展態勢。
構建一體化的“網際網路+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務模式,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支持系統,逐步實現資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銜接與開放,建成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眾籌眾創,實現數字資源、優秀師資、教育數據、信息紅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務供給模式升級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四、實施行動

(一)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
建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國家樞紐和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32個省級體系全部連通,數字教育資源實現開放共享,教育大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全面形成。
完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成互聯互通、開放靈活、多級分布、覆蓋全國、共治共享、協同服務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國家樞紐連通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所有省級體系。建立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聯盟,發布系列技術和功能標準規範,探索資源共享新機制,提升數字教育資源服務供給能力,有效支撐學校和師生開展信息化教學套用。
最佳化“平台+教育”服務模式與能力。依託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形成覆蓋全國的數字教育資源著作權保護和共享交易機制,利用平台模式實現資源眾籌眾創,改變數字教育資源自產自銷的傳統模式,解決資源供需瓶頸問題。完善優課服務,發揮“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示範引領作用,形成覆蓋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段、學科的生成性資源體系。升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豐富職業教育學習資源系統。提升慕課服務,匯聚高校、企業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達成優質的個性化學習體驗,滿足學習者、教學者和管理者的個性化需求。
實施教育大資源共享計畫。拓展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開放資源匯聚共享,打破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傳統壁壘,利用大數據技術採集、匯聚網際網路上豐富的教學、科研、文化資源,為各級各類學校和全體學習者提供海量、適切的學習資源服務,實現從“專用資源服務”向“大資源服務”的轉變。
(二)網路學習空間覆蓋行動
規範網路學習空間建設與套用,保障全體教師和適齡學生“人人有空間”,開展校長領導力和教師套用力培訓,普及推廣網路學習空間套用,實現“人人用空間”。
引領推動網路學習空間建設與套用。制訂網路學習空間建設與套用規範,明確網路學習空間的定義與內涵、目標與流程、功能與管理。印發加快推進“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的指導意見,推動各地網路學習空間的普及套用。
持續推進“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繼續開展職業院校和中國小校長、骨幹教師的“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在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支持下,培訓1萬名中國小校長、2萬名中國小教師、3000名職業院校校長、6000名職業院校教師,並帶動地方開展更大範圍的培訓。
開展網路學習空間套用普及活動。依託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組織廣大師生開通實名制網路學習空間,促進網路學習空間與物理學習空間的融合互動。開展空間套用優秀區域、優秀學校的展示推廣活動,推進網路學習空間在網路教學、資源共享、教育管理、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的套用,實現網路學習空間套用從“三個率先”向全面普及發展,推動實現“一人一空間”,使網路學習空間真正成為廣大師生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與學活動的主陣地。
建設國家學分銀行和終身電子學習檔案。加快推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推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機構逐步實行統一的學分制,加快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互通,為每一位學習者提供能夠記錄、存儲學習經歷和成果的個人學習賬號,建立個人終身電子學習檔案,對學習者的各類學習成果進行統一的認證與核算,使其在各個階段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學分可以得到積累或轉換。被認定的學分,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式可累計作為獲取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或培訓證書的憑證。
(三)網路扶智工程攻堅行動
大力支持以“三區三州”為重點的深度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有效提升教育質量,推進網路條件下的精準扶智,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部署。
支持“三區三州”教育信息化發展。通過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企業和社會機構的支持,在“三區三州”等地開展“送培到家”活動,加強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推動國家開放大學雲教室建設,開展信息化教學設備捐贈、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套用服務等系列活動,落實教育扶貧和網路扶貧的重點任務,助力提升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能力,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推進網路條件下的精準扶智。堅持“扶貧必扶智”,引導教育發達地區與薄弱地區通過信息化實現結對幫扶,以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等方式,開展聯校網教、數字學校建設與套用,實現“網際網路+”條件下的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緩解教育數字鴻溝問題,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四)教育治理能力最佳化行動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支撐保障教育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實現教育政務信息系統全面整合和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訂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導意見,最佳化教育業務管理信息系統,深化教育大數據套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撐教育業務管理、政務服務、教學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支撐體系,助力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的改革發展。
推進教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以“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為目標,完成教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工作。建立“覆蓋全國、統一標準、上下聯動、資源共享”的教育政務信息資源大數據,打破數據壁壘,實現一數一源和伴隨式數據採集。完善教育數據標準規範,促進政務數據分級分層有效共享,避免數據重複採集,最佳化業務管理,提升公共服務,促進決策支持。
推進教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連線教育政務信息數據和社會巨觀治理數據,建立教育部“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網上辦事大廳,實現政務服務統一申請、集中辦理、統一反饋和全流程監督,分步實施教育政務數據的共享開放,做到事項清單標準化、辦事指南規範化、審查工作細則化和業務辦理協同化,實現“一張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務”,切實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
(五)百區千校萬課引領行動
結合教育信息化各類試點和“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示範培育推廣計畫”的實施,認定百個典型區域、千所標桿學校、萬堂示範課例,匯聚優秀案例,推廣典型經驗。
建立百個典型區域。通過推薦遴選東中西部不同地區的典型區域,培育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整體推進的樣本區,探索在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利用信息化最佳化教育供給的典型路徑,為同類區域的發展提供參照,引領教育信息化提質升級發展。
培育千所標桿學校。分批組織遴選100所高等學校、300所職業學校、1000所基礎教育學校和一定數量的舉辦繼續教育的學校開展示範,探索在信息化條件下實現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精細化管理、智慧型化服務的典型途徑。
遴選萬堂示範課例。匯聚電教系統、教研系統等各方力量,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推出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等為依託,設定專門製作標準和評價指標,遴選萬堂優秀課堂教學案例,包括1萬堂基礎教育示範課(含普通中國小校示範課、少數民族語言教材示範課、特殊教育示範課、學前教育示範課)、1000堂職業教育示範課、200堂繼續教育示範課,推出3000門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建設7000門國家級和1萬門省級線上線下高等教育精品課,充分發揮示範課例的輻射效能。
匯聚推廣優秀案例。總結典型經驗,匯聚優秀案例,分批出版教育信息化創新套用系列案例集,並通過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中國教育電視台等渠道開設專門欄目、召開現場會、舉辦套用展覽活動等方式進行推廣。
(六)數字校園規範建設行動
通過試點探索利用寬頻衛星實現邊遠地區學校網際網路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途徑。全面推進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與套用。
推進寬頻衛星聯校試點行動。與中國衛通聯合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雲南省昭通市、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各選擇1個縣開展試點,每縣選擇1所主體學校和4所未聯網學校(教學點),免費安裝“中星16號”衛星設備並連通網路,開展信息化教學和教研,為攻克邊遠山區、海島等自然條件特殊地區學校聯網問題、實現全部學校100%接入網際網路探索路徑。
促進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普及。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發布中國小、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推動實現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全覆蓋。將網路教學環境納入學校辦學條件建設標準,數字教育資源列入中國小教材配備要求範圍。加強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虛擬仿真實訓教學環境建設,服務信息化教學需要。推動各地以區域為單位統籌建立數字校園專門保障隊伍,徹底解決學校運維保障力量薄弱問題。
(七)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
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依託各類智慧型設備及網路,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範,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
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示範。協調有關部門,支持在雄安新區等一批地方積極、條件具備的地區,設立10個以上“智慧教育示範區”,開展智慧教育探索與實踐,推動教育理念與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創新,提升區域教育水平,探索積累可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形成引領教育改革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
構建智慧學習支持環境。加強智慧學習的理論研究與頂層設計,推進技術開發與實踐套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力推進智慧型教育,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慧型化教學支持環境建設,推動人工智慧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套用,利用智慧型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探索泛在、靈活、智慧型的教育教學新環境建設與套用模式。
加快面向下一代網路的高校智慧型學習體系建設。適應5G網路技術發展,服務全時域、全空域、全客群的智慧型學習新要求,以增強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的效率和效果為重點,以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示範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等建設為載體,加強大容量智慧型教學資源建設,加快建設線上智慧型教室、智慧型實驗室、虛擬工廠(醫院)等智慧型學習空間,積極探索基於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智慧型學習效果記錄、轉移、交換、認證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慧型化學習體系,推進信息技術和智慧型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造教育發展國際競爭新增長極。
加強教育信息化學術共同體和學科建設。與有關部門建立聯合工作機制,設立長期研究項目和研究基地,形成持續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長效機制。在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建設布局中考慮建設相關研究平台,匯聚各高校、研究機構的研究基地,建立學術共同體,加強智慧型教學助手、教育機器人、智慧型學伴、語言文字信息化等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加強教育信息化交叉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學科、科研良性互動,實現大平台、大項目、大基地、大學科整體布局、協同發展。
(八)信息素養全面提升行動
充分認識提升信息素養對於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規模化測評,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和培訓。
制定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組織開展學生信息素養評價研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適合我國國情、可操作性強的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開展覆蓋東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測評,涵蓋5萬名以上學生。通過科學、系統的持續性測評,掌握我國不同學段的學生信息素養發展情況,為促進信息素養提升奠定基礎。
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啟動“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推動人工智慧支持教師治理、教師教育、教育教學、精準扶貧的新路徑,推動教師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創新師範生培養方案,完善師範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師範生信息素養培育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實施新周期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引領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培訓,通過示範性培訓項目帶動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教師信息化全員培訓,加強精準測評,提高培訓實效性。繼續開展職業院校、高等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深入開展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管理者信息素養。
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育。加強學生課內外一體化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套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識、信息倫理等方面的培育,將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完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充實適應資訊時代、智慧型時代發展需要的人工智慧和編程課程內容。推動落實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並將信息技術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繼續辦好各類套用交流與推廣活動,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統籌推進
教育部重點組織制定巨觀政策,針對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和不同地區發展情況,加強工作指導,制定標準規範。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體制,整合教育系統專業機構的力量,充分利用相關企業專業化服務的優勢,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術服務支撐機制。各級各類學校應普遍施行由校領導擔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並明確責任部門,全面統籌本校信息化的規劃與發展。各地將教育信息化作為重要指標,納入本地區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全面開展面向區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導評估和第三方評測,提升各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創新機制,多元投入
各地要切實落實國家關於財政教育經費可用於購買信息化資源和服務的政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將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與“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寬頻中國、數字經濟、新一代人工智慧等工作統籌推進。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的作用,為推進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空間,積極鼓勵企業投入資金,提供優質的信息化產品和服務,實現多元投入、協同推進。
(三)試點引領,強化培訓
各地要始終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的推進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信息化區域綜合試點和各類專項試點,總結提煉先進經驗與典型模式。通過組織召開現場觀摩會、舉辦信息化套用展覽、出版優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推廣試點取得的經驗成效,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路徑,發揮輻射引導效應。要將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為推進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的核心基礎,大力開展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校長和管理者培訓,擴大培訓規模、創新培訓模式、增強培訓實效。各地要堅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長效宣傳機制,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四)開放合作,廣泛宣介
繼續合作開展並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和機構的各項教育信息化活動,不斷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教育信息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對外宣傳推廣教育信息化的中國經驗,注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理念,增加國際話語權。加強研究領域合作,建設外專引智基地和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支持我國教育信息化專家走出國門,參與相關國際組織工作和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加強實踐領域國際合作,促進中外學校、校長、教師和專業機構間的交流合作,分享教學創新成果和典型經驗,取長補短、協作推進。積極支持和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領域的企業走出去,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五)擔當責任,保障安全
加強教育系統黨組織對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領導,明確主要負責人為網路安全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建立網路安全和信息化統籌協調的領導體制,做到網路安全和信息化統一謀劃、統籌推進。完善網路安全監督考核機制,將網路安全工作納入對領導班子、幹部的考核當中。以《網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為綱,全面提高教育系統網路安全防護能力。全面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深入開展網路安全監測預警,提高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水平。做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障,重點保障數據和信息安全,強化隱私保護,建立嚴密保護、逐層開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機制,切實維護好廣大師生的切身利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