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宦

門宦

中國伊斯蘭宗教學概念。語詞源自漢語門派、門閥、官宦、宦門,引申為教團、幫派、體系,是中亞伊斯蘭蘇非神秘主義派別納什板迪耶教團及其所屬支派在中國西北地區傳播過程中產生的衍生物。其語義指向主要包括哲赫忍耶、卡迪林耶庫布林耶虎夫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門宦
  • 外文名:拉丁文 al—Tariqah
  • 屬性:中國伊斯蘭宗教學概念。
  • 類型:伊斯蘭教
基本概念,名稱由來,發展歷史,門宦簡介,哲合忍耶,卡迪林耶,庫布林耶,虎夫耶,制度特徵,相關問題,

基本概念

名稱由來

門宦(拉丁文 al—Tariqah)是伊斯蘭教蘇非神秘主義教團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後逐漸形成的各種教團分支的通稱。最初,蘇非教團各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語名稱,或以贊念的特徵命名,或沿用原蘇非教團名稱。亞非伊斯蘭學者將之稱為“托勒格”,西方學者稱之為“教團”。
門宦一詞的淵源其說不一,說法各異。主要有:(1)源於漢族的“宦門”、“門閥”等名稱。(2)源於河湟地區民眾所說的“七門八宦”。(3)源於穆斯林所說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門(即真主的召喚)等詞。
據揚州普哈丁墓有關記載,南宋末年來揚州的普哈丁是一個蘇菲主義神秘派的修道者,其墓迄今尚存。《伊本·白圖泰遊記》記述,元時在廣州一山洞中曾見到有200歲高齡的修道者,到杭州時,在他寄居的“埃及人士歐斯曼·伊本·安法尼之子孫家中”,“有一道堂”,“內有一批蘇菲修道者”。明崇禎年間,印度一位蘇菲派學者阿師格來華,留居南京3年,張中曾投師於他,對其講道內容作了筆記,整理成《歸真總義》一書。17世紀蘇菲主義各學派從中亞的布哈拉撒馬爾罕傳入新疆後形成白山派黑山派,通稱為“依禪”。18世紀以降,庫布林耶卡迪林耶虎非耶哲合忍耶等蘇菲主義學派通過海、陸兩路,相繼從阿拉伯、中亞以及新疆傳入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穆夫提、大灣頭、大拱北、華寺、官川等支系。其中以拱北或道堂所在地命名的有畢家場、北莊等;以創始人姓氏命名的有鮮門、張門等;以創始人的形象命名的有胡門、瘋門等;以拱北眾多、建築宏偉而命名的有大拱北、華寺等,但都不叫門宦。
門宦一詞始自清中葉,據傳由甘肅臨洮北鄉穆夫提第六代教主馬顯忠(1736~1795)提出,經清朝地方當局委派為“統領”,命其統管河州各教派,民眾稱其所管為“七門八宦”,但這只是口頭傳說。光緒二十三年(1897)三月,在河州知州楊增新《呈請裁革回教門宦》一文中始有正式記載。其他種種有關其來源的說法,在阿拉伯文、漢文文獻中尚未發現。門宦一名的出現和被甘肅、寧夏、青海蘇菲主義者及一般穆斯林所認可,表明這些支派大多已形成一種具有宗教世襲制度和特殊地位的“高門世家”。門宦作為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權力集中、轄區較大並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組織形式,一直存在於回、東鄉撒拉、保全等各民族中。

發展歷史

門宦在甘、寧、青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可分3個時期:
(1)康熙、乾隆時期(1662~1795)為傳入時期,在甘肅、青海先後出現了11個門宦,最大的有大拱北、華寺、官川和穆夫提等。
(2)嘉慶道光、鹹豐時期(1796~1861)為發展時期,先後又形成新的8個門宦,如北莊、文泉堂等。
(3)清末和民國時期(1875~1940)為內部分化時期,先後從上述門宦中分立出來13個門宦,如崖頭、靈明堂撒拉教等。

門宦簡介

哲合忍耶

亦稱哲赫忍耶,中國伊斯蘭教蘇菲派四大門宦之一。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響亮”“ 公開”,主張高聲念讚頌詞,由甘肅武都人馬明心於清乾隆年間遊學葉門哲赫忍耶道堂(伊本·栽尼道堂)回國後所創傳。
哲赫忍耶的教旨是“ 敬主贊聖”、“ 遵經從訓”。在修持上主張先 “教乘”後“道乘”。認為“教”是基礎,“道乘”只限於少數有條件或教派繼承人才能修持。門宦的領袖稱為“穆勒師德”(導師),或稱“謝赫”,譯稱“老人家”,也被稱為教主,在信眾中具有至高權威,受到信眾普遍尊崇,過世後為其建造拱北(陵墓),信眾常常前往拜謁(叫做“上拱北”)或舉行大規模爾麥力(善事)活動。對伊斯蘭教舍希德”(聖戰、殉教)思想信仰較為重視,富於鬥爭精神,曾數次掀起反對民族和宗教壓迫的抗暴起義。
哲赫忍耶板橋西道堂哲赫忍耶板橋西道堂
在宗教修持和禮儀習俗上,哲赫忍耶的主要特點是高聲念誦“迪克爾”(記主詞) 和公開舉行頌主贊聖的儀式,以“明揚正道”故名“哲赫忍耶”。主麻日只舉行聚禮拜,不再舉行晌禮拜,該派男性教徒以不留腮須和戴黑白色六角帽為特徵,婦女不戴蓋頭,不蒙面紗。
至清末民國以來,哲赫忍耶逐漸分化為北山、南川、沙溝、板橋等門宦,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雲南、東北及貴州亦有少數信眾。

卡迪林耶

中國伊斯蘭教蘇菲派四大門宦之一。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大能者”。起源於波斯人阿卜都·卡迪爾·吉拉尼所創之卡迪里教團
清康熙年間由華哲·阿卜杜拉傳入甘、寧青穆斯林中,後來分化為數支門宦。主要包括甘肅臨夏大拱北、青海的後子河拱北、寧夏海原縣的九彩坪等門宦。門宦領袖稱為“道祖”,也稱做“真人”。
卡迪忍耶在教乘上等同於一般穆斯林,虔信伊斯蘭教,遵循《古蘭經》和《聖訓》,奉行“天命五功”。道乘修持則以“淡泊持其志,寧靜守其心”為宗,以“清心寡欲為修道之功”,“棄絕塵俗為入道之門”。修持方式以靜修參悟為主,默誦各種迪克爾詞。有少數高級修士,拋離紅塵,不求婚配,出訪名師,入深山或駐拱北,進行苦修苦煉,禁慾苦修的特徵很顯著。這種修士也稱為“勤煉人”,民國以來漸漸減少或很少見。
卡迪林耶漢中拱北卡迪林耶漢中拱北
卡迪忍耶門宦以著名拱北為傳教中心,主持拱北事務者多稱為“當家人”,道統傳承實行“傳賢制”。此外,尚有寧夏同心縣的石埫嶺、固原縣的齊門,甘肅的香源堂、阿門、青海大通後子河楊門等門宦,也屬於卡迪忍耶門宦,自稱道統源自阿卜都·卡迪爾·吉拉尼所創的卡迪里教團,多為清末至民國初年傳入。其道乘修持也主要為靜修參悟,但無離塵絕俗出家修道的修士。

庫布林耶

中國伊斯蘭教蘇菲派四大門宦之一。阿拉伯語音譯,意為“至大者”,起源於中亞人納吉姆丁·庫布拉所創的庫不拉維教團。傳入時間一說明末清初,一說明洪武三年 (1370),由一名外籍傳教師穆呼引弟尼傳入。相傳此人定居河州東鄉(今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 大灣頭,改姓張,躬耕自給。後人為他建拱北於大灣頭上,故稱張門門宦或大灣頭門宦。該門宦除遵五功外,主要是靜修參悟,幽居山洞拜主,默念迪克爾,靜修時間分 40 天、70 天、120 天不等。其教徒主要分布於甘肅省東鄉、康樂及皋蘭等地。
庫布林耶大灣頭拱北庫布林耶大灣頭拱北

虎夫耶

中國伊斯蘭教蘇菲派四大門宦之一。阿拉伯語音譯,意為“沉靜”、“低聲”。是甘、寧、青穆斯林中乃格什板迪低誦學派蘇非派門宦的統稱,包括二十多個支門宦(有些已消失)。
虎夫耶主要有穆夫提門宦畢家場門宦,系由新疆乃格什板迪白山宗著名領袖阿帕克霍加於清康熙初年到達青海西寧時所傳,為甘、寧、青穆斯林中最早產生和形成的兩個蘇菲門宦。此外還有鮮門門宦洪門門宦北莊門宦。到清雍正年間,甘肅臨夏回族謝赫馬來遲遊學阿拉伯歸來後創傳華寺門宦,是甘寧青穆斯林中最著名的一支蘇非門宦,曾得到廣泛傳播,信眾遍及西北回、東鄉、撒拉各族穆斯林地區和陝西、河南、雲南的一些回族穆斯林地區,青海化隆縣卡爾崗地區的部分藏族和漢族,受謝赫馬來遲傳教影響,也皈依了伊斯蘭教,信從他的蘇菲學派。但這支蘇非門宦到清朝中葉就基本衰落了。此外,又有胡門門宦靈明堂通貴門宦等,道統雖並非直接源出於乃格什板迪蘇非派誦學派,但受其影響較深,教義思想和禮儀制度與上述諸蘇非門宦大致相同,故也稱為虎夫耶蘇非派

制度特徵

各蘇菲門宦教義上都信奉遜尼派,在教法上信守哈乃斐學派的主張,並以蘇菲著作《米爾薩德》《麥克圖巴特》等經典為認主和必修的課本,此外還有以下共同特徵:
(1)崇敬教主,以教主為“老人家”,認為他們是引領教眾走上正道的“赫海”,甚至認為教主是能夠創造和顯示各種“凱拉瑪特”(奇蹟)的“吾里”(真主的朋友)。教眾對教主唯命是從,凡事必須聽教主的“口喚”。從精神生活到世俗生活都受到教主的影響。教主管轄許多教坊,並委派“熱依斯”(教務代理人)和阿訇管理清真寺教務。
(2)為門宦創始人、掌教人及其家族成員、門生修建墓冢——拱北。各門宦創始人,如大拱北祁靜一穆夫提馬守貞、華寺的馬來遲庫布林耶的穆哈伊丁等逝世後,教眾在其墓地都修建有拱北,有的建有類似衣冠冢的墓地,也尊之為拱北。有的給各代掌教人建拱北,有的給掌教人的家族成員或其得意門弟子也建立拱北,甚至給與本門宦有關的阿拉伯或中亞傳教士也修建拱北。拱北已成為門宦的宗教象徵,一般都在人去世後才修建。甘肅省玉門市的吾艾斯拱北,即是當地穆斯林為紀念七世紀來華傳教的宜教師吾艾斯修建的墓地,與門宦拱北無關。
(3)有嚴密而又系統的道統繼承制。為了門宦的繼承和發展,各門宦都建有自己的傳承世系,稱為“道統”。這種道統既上承某個蘇菲教團的創始人和其思想主張,又代代相沿相續,脈絡分明。其方式有子孫世襲、家族世襲和傳賢繼承3種形式。華寺、穆夫提、北莊等門宦都是子孫世襲。哲赫林耶在第三輩教主後,也演變為子孫世襲制戛迪林耶則以傳賢方式繼承教主。大拱北、洪門、丁門、韭菜坪靈明堂等門宦都堅持這一傳統。家族繼承則以保全族高趙家門宦為典型,其創建人馬葉哈雅之後的3代教主,無論男女都在家族內相傳。各門宦都非常重視其道統,都有神秘的口頭歷史傳說;有的還有正式的書面記載,如《哲罕耶道統史傳》等。
(4)重視道乘修持。道乘修持即宗教修煉,各門宦都非常重視。其修煉道路和階段,一般分為3個品級:教乘(即六大信仰和五大天命功課)、道乘(即各種蘇菲神秘主義的功修)和真乘(即通過明心盡性等修煉步驟,達到出世及人主合一的精神境界)。在道乘修煉中,各門宦既根據各個蘇菲家的不同修煉方式與儀規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國儒、釋、道3家的思想因素,表現出不同的要求,如虎非耶主張“道(乘)教(乘)並重”,戛迪林耶主張“道(乘)中有教(乘)”,庫布林耶主張“道(乘)教(乘)並舉”,哲赫林耶主張“先教(乘)而後道(乘)”。所有門宦都非常重視和醉心贊念迪克爾”,不同的門宦有不同的贊念方式,且都頗具神秘色彩。

相關問題

1、認為門宦不是教派,而是一種以“始傳者子孫世世為掌教”做為基本特徵的宗教制度,這種制度既是教主而兼地主的制度,又是一種“世襲罔替”的封建特權制度。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門宦”二字是“沿用漢人‘宦門'‘門閥'等名詞,來標明一種世襲的身份、地位與特權”[1]。《回回民族問題》《回族簡史》及《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基本上持這種觀點。
2、認為門宦與格底木、伊合瓦尼一樣,同是中國伊斯蘭教教派。他們在基本信仰上屬遜尼派,在教律教法上屬大伊瑪目哈乃斐學派。在教乘修持上,與格底木、伊合瓦尼基本一致,在道乘修持上則有所不同。格底木、伊合瓦尼等重視教乘修持而不重視道乘修持,門宦各派則程度不同地都重視道乘的修持,因此在宗教儀式上也與重教乘各派有所不同。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門宦”二字既有“權門閥閱”之意,也有標新立異、另立門戶之意,“門宦”與“門戶”詞意相近,“都表明一種家族或一種集團勢力”,因此,這種觀點認為以世襲制產生為最重要標誌的哲合林耶門宦制度“恐怕要算一個最典型的門宦制度了。它集中表現了西北回族伊斯蘭教門宦的封建實質,發展到了最高形態。但從根本上來說,門宦制度是一種神權與俗權合一、土地剝削與宗教榨取相結合、體現教主兼大地主特殊利益的封建制度,也可以說是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與中國封建制度相結合的產物。”[2]勉維霖在其所著《寧夏伊斯蘭教派概要》中及《撒拉族簡史》持此觀點。
3、有人認為,門宦“是指信仰伊斯蘭教的教長(伊瑪目)與教徒(穆斯林)所屬的、宗教上相互有一定聯繫的、經濟上相對各自獨立的宗教集團,也可看作宗教單位。這種宗教集團一般以清真寺為單位”。這種觀點反對門宦制度說,認為門宦不是制度,既不是地主兼教主的制度,也不是以始傳者之子孫世襲掌教為主要特徵的封建特權制度,“門宦”一詞不是沿用漢人的“宦門”“門閥”等詞,也不是在中國伊斯蘭教內部產生的門宦制度。門宦是受外國伊斯蘭教蘇非派什葉派中的栽德派影響而形成的。“門”是由阿拉伯語“巴布”一詞而來,意為“神聖之門在召喚”,故“門宦”一詞實應寫作“門喚”[3]。
4、也有人認為,門宦是中國伊斯蘭教的修道派,是蘇非派在中國社會條件下的特殊表現形式。從“托缽僧”一詞“原意為‘門',具有‘尋求門戶'的意思”,門宦分為“尋求門戶時期的門宦和門閥教主時期的門宦”兩個發展階段。尋求門戶時期的門宦是早期門宦,既指辦道者尋求信奉者和辦道資金,也指教徒尋求導師以指導自身的精神修煉,這兩者綜合便是早期門宦“尋求門戶”之意。這時的門宦並不存在“門閥”和“高門世家”的含義。隨著辦道者聲譽的提高、信眾的增加、辦道場所的興建、道乘修持者隊伍的壯大以及教民在宗教生活上對辦道者依附的加強,尋求門戶時期的門宦迅速轉化為門閥教主時期的門宦。這是門宦發展的第二階段,也即是門宦由興盛走向衰落階段。[4]
5、《宗教詞典》將門宦釋為“解放前中國伊斯蘭教一種封建家族式的神秘主義派別和宗教制度。‘門宦’一詞相傳由中國古籍中的‘門閥'、‘宦門'兩個詞的第一個字合併而成,用以表明其權勢和地位。創始人和首領被尊為教主(或道祖),因其身份、地位、權力多為世襲,後逐漸形成為宗教領袖的高門世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