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鮮門門宦是中國伊斯蘭教虎夫耶主要支派之一,由於該派創始人為鮮美珍,因姓氏而得名。
鮮美珍(1661-1739年)是青海省西寧市人。他曾經在西寧市跟隨
敘利亞著名伊斯蘭教學者阿法格·赫達耶統拉西·古圖卜·蘭巴尼·毫蘇素不哈尼學習,獲得了虎非耶教義,隨後開始在西寧等地傳教。
鮮門主張教、道並重,高聲贊聖,集體念《古蘭經》。 禮拜時要求絕對虔誠,排除雜念。對念“華者海提”非常細緻、尊重和嚴格。念“尓麥里”時參加的人必須靜跪,靜聽,絕不允許講話和走動,非本
門宦人員與未許人的閨女不準參加。凡在灶房為“尓麥里”做食品的人都要有小淨,不得在念“尓麥里”人未吃前食用。對念“尓麥里”用的“牲靈”(牛、羊等)要求更嚴,沒有受過傳授的阿訇不能“宰牲”。
鮮門的“托若蓋提”傳授由穆勒什德(導師)負責;對“舍若爾提”的“哈空”、“五樁天命”程式、“阿布代師”(大、小淨)成壞、“六大信仰”尊義等由開學
阿訇承擔講解,但不能隨意解釋。
道祖太爺
始祖穆勒什德(導師)柱子太爺——鮮美珍生於清朝
順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二十五日,歸真於乾隆四年(1739年)九月二十八日,壽長七十八歲。他的父母均系江蘇南京竹行(現竹鎮鎮)人,隨著發流、逃難之眾,於順治十七年冬,到青海西寧城落戶。當時其母懷胎三月,次年六月二十五日晚,美珍降生時,異香滿屋,光照四壁。其父母見此吉兆非常高興,為感謝真主給他取經名阿勒夫(意為認主的人)。生後八歲有三月不語,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九月遇到西域人赫達耶統拉西,開始說話。又經其兩年特殊培養,開始念經並學漢文。他天資聰穎,智慧超人,過目不忘,十二歲時即可背誦《古蘭經》全文並會講其意。他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開始傳教,到歸真時傳教達五十年。
鮮門道統
⒈
始祖穆勒什德(導師)柱子太爺(統排二十七輩)——
鮮美珍(1661-1739),享年七十八歲,睡土於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康西一路泰寧小區
黃花台拱拜(原福壽堂、鮮門拱拜)。
⒉第二代穆勒什德(導師)華者太爺(統排二十八輩)——鮮華者(1707-1765),享年五十八歲,是柱子太爺鮮美珍的長子,睡土於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工林路南坪拱拜(原橋子拱拜)。
⒊第三代穆勒什德(導師)川里太爺(統排二十九輩)——鮮誠德(1748-1811),享年六十三歲,是華者太爺鮮華者的長子,睡土於青海省平安縣巴藏溝鄉下拱拜。
⒋第四代穆勒什德(導師)新白太爺(統排三十輩)——鮮向暉(1801-1864) ,享年六十三歲,是川里太爺鮮誠德弟弟鮮誠真之子,睡土於寧夏彭陽縣古城鎮(原固原縣張化鄉)掛馬溝拱拜。
⒌第五代穆勒什德(導師)九霄太爺(統排三十一輩)——鮮林柏(1859-1925),享年六十六歲,是新白太爺鮮向暉次子,睡土於寧夏彭陽縣古城鎮(原固原縣張化鄉)掛馬溝拱拜。
⒍第六代穆勒什德(導師)(統排三十二輩)有兩位:一位是寧夏固原的慈憫太爺——鮮玉貞(1896-1956),享年六十歲,是九宵太爺鮮林柏次子,睡土於寧夏西吉縣馬蓮鄉旗桿梁拱拜;一位是青海樂都的鮮玉鳳(1887-1959),享年七十二歲,是九宵太爺鮮林柏哥哥鮮林松之子,睡土於青海省平安縣巴藏溝鄉鳳凰台拱拜。
⒎
第七代穆勒什德(導師)品清太爺(統排三十三輩)——
鮮培禮(1931年農曆臘月初八-2002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享年七十一歲,睡土於寧夏西吉縣馬蓮鄉
旗桿梁拱拜。
宗教中心
虎夫耶鮮門由始祖柱子太爺
鮮美珍於1689年創立於青海省西寧市。前四代穆勒什德(導師)傳教時,宗教活動中心在青海省西寧市和巴藏溝。第四代穆勒什德(導師)新白太爺鮮向暉在道單中說:“
…… 明人要拜明師點,勿力還須勿力傳。道脈承替三十輩,吾去隱藏三十三。收來外甥變長子,只為子幼管家園。他後若出爭權類,一條河流現空船。…… 固鎮(寧夏固原)
尚待五世興,螽斯衍慶顯人間。…… ”因此,第五代穆勒什德(導師)九霄太爺鮮林柏為了遵行口喚和教門的團結髮展,於1909年將虎夫耶鮮門宗教活動中心遷至寧夏
固原掛馬溝拱拜;第六代穆勒什德(導師)慈憫太爺鮮玉貞為了教門的穩定和發展,於1949年將虎夫耶鮮門宗教活動中心遷至寧夏西吉縣淺岔拱拜;第七代穆勒什德(導師)品清太爺
鮮培禮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為了虎夫耶鮮門快速發展,於1993年將虎夫耶鮮門宗教活動中心遷至寧夏
西吉縣旗桿梁拱拜。
信眾分布
中國伊斯蘭教
虎夫耶鮮門的傳教中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
固原市西吉縣馬蓮鄉旗桿梁拱拜,信教民眾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北京、陝西、河南、江蘇等省(市、區),共修建拱拜十二座。
鮮門拱拜
鳳凰山拱拜
位於青海省西寧市鳳凰山,曾是鮮門始祖柱子太爺鮮美珍功修之地,也是虎夫耶各派和戛底忍耶(祁門、廣德門)始祖受道的起源地。由鮮門、祁門、廣德門三家共同重建並成立了臨時籌建委員會。該拱拜始建於元代,據清乾隆十二年(1741年)楊應據著的《西寧府新志》中記載:“鳳凰山,去縣治西二里許,上有寺閣,可以眺遠,西有岩洞,下臨大川,又名南禪寺。“山頂有鳳凰墩,相傳昔有鳳凰由此飛過,留有彩雲,故有“鳳台留雲”之稱。為湟中八景之一,鳳凰山因此得名……
山上的鳳凰墩後,建有伊斯蘭教拱拜(傳教者的園丁墳墓)一座,元初“天房”聖裔,古圖卜攬巴尼·爾不都熱海曼,伊斯蘭教大賢來西寧傳教,去世後,元西寧王速來蠻,特在西寧鳳凰山為其修建拱拜並樹碑以紀念之。據考,這位“聖裔是成吉思罕征服撒馬爾罕後,從伊拉克來到中國雲南,繼又到西寧傳教,復命歸真後葬於此地。”見(孔祥錄、喇秉德著《青海回族來源初探》)。該拱拜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歷代有很多人集資修繕,擴大這座拱拜。並立有元代碑紀上刻阿拉伯文:“天房聖裔,古圖卜攬巴尼·爾不都熱海曼來青海”。該拱拜占地面積約3996平米,建築面積約300平米。
黃花台拱拜
又名月台拱拜、福壽堂,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康西一路泰寧小區,始建於清乾隆中期。此地原是一片荒灘,夏季滿地盛開黃花,故曰黃花台。始祖柱了太爺鮮美珍生前有遺言:“我睡黃花台永不出門”。教下遵照遺囑,於清乾隆中期將道祖柱了太爺鮮美珍遺骨由固鎮(寧夏固原)遷到黃花台修建了拱拜。同治年間被華寺教徒拆毀,至1950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時被拆毀,現又重建。第二代穆勒什德(導師)華者太爺鮮華者的遺骨也曾葬於此拱拜,後遷於蘭州市七里河區工林路南坪拱拜,空墳尚存。該拱拜占地面積約1998平米,建築面積約200平米。
南坪拱拜
原名為橋子拱拜,因曾位於甘肅省蘭州市西郊西津橋,故稱橋子拱拜。始建於清乾隆初年,1953年在城市建設中被徵收,政府補助4萬元遷到蘭州市七里河區工林路南坪,建修亭子一座,住房十餘間。“文化大革命”時被拆毀。1971年因公用地遷到郊區大溝。1986年遷回南坪,現名鮮門南坪拱拜。鮮門教徒將第二代穆勒什德(導師)華者太爺鮮華者的遺骨於嘉慶初年間由青海黃花台拱拜遷到橋子拱拜。同埋葬者有鮮門的兩位“哈里發”(弟子)劉伯陽、劉繼宗父子。該拱拜占地面積約7992平米,建築面積約800平米。
上拱拜
位於青海省平安縣巴藏溝鄉上馬家。始建於清乾隆末年,同治年被華寺教徒拆毀,光緒初年重建,至今保存完整。埋葬者只有始祖柱子太爺鮮美珍的“哈里發”(弟子)馬殿功。該拱拜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約1200平米,建築面積780平米。
下拱拜
位於青海省平安縣巴藏溝鄉上馬家。始建於清道光初年,至今保存完整。埋葬者有第三代穆勒什德(導師)川里太爺鮮誠德。該拱拜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約2664平米,建築面積約900平米。
空郎拱拜
位於青海省平安縣巴藏溝鄉上馬家一座小山頂上,始建於清光緒初年。此地原是一塊田地,歸當地土族民眾耕種,地中有一塊紅色長圓形石頭如墓狀。據傳土族人耕種時常有事故發生。人們多次看見有一條白布帶從山頂垂至溝底並有一白髮白須老人提水,從布帶上走過,直到石前便無蹤影。土族民眾信以為神,將這塊田地送給鮮門門宦,其教徒又多次見到奇景。因此,將紅石略加修飾成“拱子”(墓形),正式修建了拱拜。名曰空郎,未埋任何人。該拱拜占地面積約1200平米,建築面積約450平米。
掛馬溝拱拜
位於寧夏彭陽縣古城鎮(原固原縣張化鄉)掛馬溝,始建於清乾隆後期。原址在天字鳥,同治年間被拆毀。教徒將始祖柱子太爺鮮美珍的“哈里發”(弟子)海胡的遺骨遷到掛馬溝重建拱拜。建有大小亭子四座,住房數百間,“文化大革命”時被拆毀,1985年歸還鮮門。
該拱拜在天字鳥時,曾埋葬過始祖柱子太爺鮮美珍由河南朱仙鎮遷來的遺骨,教徒為表示尊重,仍留一空地建上“拱子”(墓形)以作紀念。後將第四代穆勒什德(導師)新白太爺鮮向暉的遺骨由青海遷到掛馬溝埋葬,第五代穆勒什德(導師)九宵太爺鮮林柏也葬於此。該拱拜占地面積約3330平米,建築面積約500平米。
淺岔拱拜
位於寧夏西吉縣硝河鄉淺岔,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民國九年因地震部分建築毀壞,次年重建。後由第六代穆勒什德(導師)慈憫太爺鮮玉貞主持維修擴建三院住房,“文化大革命”時被拆毀;1993年由第七代穆勒什德(導師)品清太爺鮮培禮主持在原址重修。埋葬者有始祖柱子太爺鮮美珍的三位“哈里發”(弟子)馬倉、馬吉、馬平兄弟三人。第六代穆勒什德(導師)慈憫太爺鮮玉貞及其妻黃氏的遺骨已遷往旗桿梁拱拜,空墳尚存。該拱拜占地面積約2000平米,建築面積約468平米。
旗桿梁拱拜
旗桿梁拱拜位於寧夏西吉縣馬蓮鄉趙家口子北山。此地是一個獨特的小山,南下一道平川與甘肅靜寧接壤,交通無阻,良田萬畝,村莊相接,炊煙百里;北靠大山,延綿起伏,直接六盤山脈。鮮門歷代穆勒什德(導師)都能製造雨旗,每逢雷雨欲起便將雨旗懸掛,可阻雷雨於界外,使田禾免遭冰雹的襲擊,百掛百準無一不靈。因此山有固定旗桿,掛旗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故名旗桿梁。另有一說,據老人相傳清末年,某日突發雷雨至此山,烏雲滾滾,電閃雷鳴,未掛雨旗,幾個時辰後,烏雲徐徐上升,多人看見隨雲而起者有一條蛇狀大物甚奇臨地,見山頂猶如犁耕四道痕跡,眾人言之:“此物是龍無疑!”因而人們又稱此山為臥龍山。
該拱拜地址經第五、六代兩位穆勒什德(導師)選定,並囑咐:在自力更生、不求外援的基礎上建修一座比鮮門其它拱拜都美觀、大方、實用的新拱拜。鮮門後裔及教徒謹遵先輩遺言,由第七代穆勒什德(導師)品清太爺鮮培禮親自規劃設計,於1990年農曆七月動工興建,1993年農曆九月竣工落成。拱拜有三道別具一格的門庭:其一,拱拜院內五亭一卷,琉璃瓦蓋頂,12根明柱直立,四周磚木雕刻華麗,內外迎面牆壁阿文覆面。主亭內埋葬者是由淺岔拱拜遷來的第六代穆勒什德(導師)慈憫太爺鮮玉貞的遺骨,其妻黃氏遺骨葬於東小亭,第七代穆勒什德(導師)品清太爺鮮培禮埋葬於左亭;其二,中院設在三門外、中門內,並分東西兩院各有住房、客廳相同;其三,前院大門內、中門外有宿客住房、飯廳、灶房分東西兩廂對稱而建。
大門兩側題有:“大世界中人為貴,小世界中心為貴。”“世界為人類而創造,真理為認識者存在。”中門內設屏風,上書:“一字懂百字懂,一字通百字通,一字動百字動,一字誠百字成。”三門兩側題有:“教道並重,真趨皆明”。旗桿梁拱拜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和古建築風格,別致而又新穎的建築物,典雅大方,堅固耐久。該拱拜占地面積約16650平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米。
風台山拱拜
又名拱拜梁拱拜,位於寧夏西吉縣偏城鄉,始建於明末,1998年重建。埋葬者有風巴巴太爺蘇宏真。該拱拜占地面積約1500平米,建築面積約100平米。
另外有河南省朱仙鎮拱拜、江蘇省揚州拱拜,鮮門放棄對這兩座拱拜的管理。
上述十二座拱拜是鮮門在中國各地廣泛傳教時陸續修建的。滄海變遷,雖有幾拆幾建,但大多保存完整,教徒們每年都去各拱拜上墳,有的拱拜仍然在維修和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