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北與蘭州市接壤,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 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海東地區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總面積816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為204.41萬人(2017年)。轄1個縣級市、5個縣、2個自治縣。

2017年,臨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8.8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8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3.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6.77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夏回族自治州
  • 外文名稱: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 別名河湟雄鎮、枹罕、河州
  • 行政區類別自治州
  • 所屬地區:甘肅省
  • 下轄地區:臨夏市、臨夏縣、和政縣等
  • 政府駐地:臨夏市紅園路84號
  • 電話區號:0930(+86)
  • 郵政區碼:731100
  • 地理位置:甘肅省中南部
  • 面積:8169平方公里
  • 人口:204.41萬人(2017年常住人口)
  • 方言臨夏方言
  • 氣候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半乾旱氣候
  • 著名景點:和政太子山、黃河三峽姊妹峰等
  • 機場:近蘭州中川國際機場
  • 火車站臨夏站(在建)
  • 車牌代碼:甘N
  • 現任領導:州委書記:郭鶴立 
  • 行政代碼:622900
  • 地區生產總值:238.84億元(2017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概況,轄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河流水系,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體制,州委,政府,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概況,社會事業,教育,文化,科技,衛生,體育,風俗民情,著名人物,名優特產,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臨夏州境,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期屬古雍州之城。
秦朝時,初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
西漢初,境內有大夏縣、枹罕縣、白石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白石縣屬之;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積石關內黃河南置河關縣,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隴西,枹罕、大夏、白石、河關縣屬之;中平元年(184年),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淵討伐,平枹罕城。
三國時,屬魏國。初轄於秦州隴西郡,後分置涼州,枹罕、大夏屬雍州隴西郡,今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屬涼州金城郡。
西晉初,屬秦州隴西郡;永寧中期,分西平郡界置晉興郡(今青海省民和縣)。
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涼州東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內設州一級建制之始;前秦苻堅建元七年(371年),設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歸太初二年(389年),設北河州,治枹罕;後秦弘始二年(400年),姚興攻西秦取枹罕,亦設河州於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歸復奪地興國;乞伏熾磐永康元年(412年),西秦徙都譚郊,後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為夏赫連定所滅,地遂入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置枹罕鎮為河州;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虛,置河州總管府;保定五年(565年),移總管府於洮州,未幾還治河州,旋廢。
隋朝,初設枹罕郡;開皇三年(583年)改為河州;大業二年(606年)並省州、縣,後復改州為郡;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臨夏州城區臨夏州城區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置河州,屬隴右道;開元二年(714年),歸鄯州節度使統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河州;寶應元年(762年),為吐蕃屬地,仍稱河州。
北宋,初為河湟唃廝囉政權所轄;熙寧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取河州,屬熙河路經略安撫司。
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為河州;皇統二年(1142年),屬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總管府為臨洮路,仍屬之。
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憲宗三年(1253年),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改為河州路,劃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統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受轄於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隸陝西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行都衛移治河州,河州衛仍屬之,另轄朵甘衛、烏斯藏衛(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後復設,移治甘州(今張掖);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為軍民指揮使司,治事河州城,統管軍民;成化九年(1473年)十二月,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河州軍民指揮使司改為河州衛,隸於陝西都指揮使司。
清代,初期州、衛並存,州屬甘肅行省,衛隸陝西都指揮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州屬陝西右布政使司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裁撤河州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臨洮府駐蘭州,遂名蘭州府,河州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府、州制廢,改置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臨夏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臨夏縣(今臨夏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裁撤臨夏警備司令部,改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
臨夏州地圖臨夏州地圖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同年設臨夏專區,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駐韓家集)、和政、夏河、寧定、永靖(駐蓮花城)、康樂(駐辛集)、洮沙、臨洮等8縣。
1950年,由臨夏縣城區設臨夏市,專署駐臨夏市;撤銷洮沙縣,併入臨洮縣,並將臨洮縣劃歸定西專區;由臨夏、和政、寧定、永靖4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9月25日),駐鎖南壩;原岷縣專區所屬臨潭縣劃入臨夏專區。轄1市、6縣、1自治區。
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
1953年,臨夏市改為省轄市;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將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臨夏專區轄5縣、2自治區。
1955年,廣通回族自治區改設廣通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區改設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專區轄4縣、2自治縣。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7年廣通縣改名為廣河縣。
1958年撤銷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全州轄1市、1縣、1自治縣。
1961年,恢復臨夏(駐韓家集)、康樂、永靖(駐蓮花城)、廣河(駐太子寺)4縣;全州轄1市、5縣、1自治縣。
1962年永靖縣由蓮花城遷駐小川。
1973年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駐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永靖(駐小川)、和政、康樂、廣河(駐太子寺)5縣及東鄉族自治縣(駐鎖南壩)。
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行政區劃

概況

截至2013年3月,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臨夏州行政區劃圖臨夏州行政區劃圖

轄區

縣級行政區名稱
面積
人口
政府駐地
下轄鄉鎮街道
備註
88.6
27
城南街道
4鎮6街道
臨夏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212.4
38.69
韓集鎮
6鎮19鄉
臨夏州西南部,地勢東北低、西南高
1864
20.45
劉家峽鎮
17個鄉鎮
臨夏州北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538
22.7
城關鎮
6鎮3鄉
臨夏州東南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960
20.81
城關鎮
6鎮7鄉
臨夏州南部
1083
26.63
附城鎮
5鎮10鄉
臨夏州東南端,以種養業為主的少數民族貧困縣
1510
28.72
鎖南鎮
5鎮19鄉
臨夏州東北部,東鄉族的發祥地
910
25.8
吹麻灘鎮
17個鄉鎮
臨夏州西部,是中國唯一的保全族聚居地
以上資料: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人),數據時間為截至於2013年3月。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坐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臨夏州位置

地形地貌

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

氣候

臨夏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臨夏州自然風景臨夏州自然風景

河流水系

臨夏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州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臨夏州境內達103公里,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黃河三級以上支流30多條。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臨夏州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43種。主要是:金屬礦產17種(鐵、錳、鉻、銅、鎳、鉛、鋅、鎢、鉬、銻、金、銀、鉑、鉭、鈮、鈹、磷釔);能源礦產2種(煤、泥炭);非金屬礦產24種(重晶石、蛇紋岩、硼、磷、砷、鹽、鉀長石、螢石、白雲岩、矽石、耐火粘土、花崗岩、水泥灰岩、飾面大理岩、石膏、滑石、沸石、矽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輝綠岩、磚瓦粘土、閃長岩、建築砂石)。發現礦產地87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7處、礦點44處、礦化點21處。
臨夏州彩陶館藏品臨夏州彩陶館藏品

水能資源

截至2013年,臨夏州境內水資源總量336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3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總量12.15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論蘊藏量225.5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64.32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臨夏州常住人口為204.41萬人,比2016年淨增1.7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1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5.62‰,死亡人口1.56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66‰,自然增長率為7.96‰。城鎮人口70.46萬人,城鎮化率為34.47%,提高1.74個百分點。其中,0-14歲年末人口49.14萬人,15-64歲年末人口134.97萬人,65歲及以上年末人口20.30萬人。

民族

截至2013年,臨夏州境內有回、漢、東鄉、保全、撒拉、土、藏等31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其中,東鄉族保全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兩個少數民族。

政治體制

州委

書 記:楊元忠
副書記:馬相忠、苟天宏
常 委:曹正民、蔚俊、劉富禎、魏建寶、王建華、趙廷林、黃寶樹、霍志亞、馬國興、李茂、董賢勇、魏賀生
秘書長:高永平

政府

州 長:馬相忠
副州長:蔚俊、劉富禎、霍志亞、李茂、董賢勇、王方太、賞進孝、連坤明、馬有信、李輝、高永平
秘書長:韓玉林

經濟

綜述

2017年,臨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8.84億元,比2016年增長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89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43.18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增加值156.77億元,增長4.7%。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28億元,增長5.3%;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9.32億元,增長5.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1.98億元,增長6.8%;金融保險業增加值16.42億元,增長1.6%;房地產業增加值9.53億元,下降7.3%。
全州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16.7%、20.1%、63.2%調整為2017年的16.3%、18.1%、65.6%,與2016年相比,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提高2.4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7年,臨夏州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4.54億元,增長4.59%。其中,農業產值42.15億元,增長2.34%;林業產值 1.84億元,增長21.53 %;牧業產值17.14億元,增長8.19%;漁業產值0.36億元,增長4.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05億元,增長8.13%。
臨夏州城鎮風景臨夏州城鎮風景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95.75 萬畝,下降0.45%,其中夏糧播種面積43.71萬畝,下降4.12%,秋糧播種面積152.04萬畝,增長0.66%。油料種植面積23.31萬畝,同比增長2.65%,蔬菜種植面積22.27萬畝,增長2.33%。大牲畜年末存欄40.05萬頭,增長6.23%;羊存欄140.72萬隻,下降2.89%。肉類總產量6.25萬噸,增長6.49%。

第二產業

2017年,臨夏州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1.84億元,增長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3.4億元,同比下降1.3%。
按隸屬關係分,中央企業實現增加值4.74億元,增長4%;省屬企業實現增加值2.84億元,增長0.2%;州縣屬企業實現增加值5.83億元,下降7.1%。
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2.93億元,增長6.2%;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10.32億元,下降4.5%。
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4.54億元,增長7.4 %;重工業實現增加值8.88億元,下降5.2%。
在支柱行業中,電力、熱力、生產及供應業實現增加值6.3 億元,增長2.2%;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83億元,增長60.3%;皮革鞣製加工及其製品業實現增加值1.5億元,增長7%;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26億元,下降31.6%;食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16億元,增長 31%。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6億元,增長4.44%;工業產銷率為97%,下降1.3 個百分點。
2017年,臨夏州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1.34億元,下降0.1%。

第三產業

2017年,臨夏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76億元,增長8.5%。
臨夏州風景保護區臨夏州風景保護區
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3.45億元,增長8.3%;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31億元,增長9.1%。
按行業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4.85億元,增長9.1%,零售業實現零售額48.62億元,增長7.6%,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23億元,增長27.8%。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6.06億元,增長8.8%。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3515萬元,下降57.44%。其中進口總額為零;出口總額達3515萬元,下降57.44%。
完成客運量3641萬人次,旅客周轉量237944萬人公里,分別增長0.8%和20%;完成貨運量1856.8萬噸,貨物周轉量274831萬噸公里,分別增長10%和20%。
完成電信業務總量25.54億元,下降1.42%。年末本地電話用戶16.46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6.53萬戶,農村電話用戶9.93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85.5萬戶。全年各類報刊累計發行量2263.63萬份。
全年旅遊接待總人數1586.1萬人次,增長42.87%,其中海外遊客455人次;旅遊總收入70.3億元,增長46.3%,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2萬美元。
年末全州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525.65億元,增長5.58%;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435.71億元,增長4.53%。

交通概況

截至2017年,末,公路里程6743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里程646公里。
213國道、309省道橫穿臨夏州境內。另外,蘭州到臨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蘭州經永靖至臨夏市、臨洮至康樂至和政、臨夏市至積石山、東鄉至臨夏市二級公路正在建設,蘭州至永靖一級旅遊公路、臨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
蘭合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在臨夏州設有臨夏站、臨夏南站等,預計2020年投入運營,屆時將徹底改變臨夏州的交通現狀。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7年末,臨夏州各級各類學校共有1868所,其中幼稚園628所,國小112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9所,初級中學62所,完全中學5所,高級中學14所,電大分校1所,中專及職校1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高職院校1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95527人,其中高中36366人,減少1491人,國中59161人,增加2492人。國小在校學生數198965人。中專及職校在校學生數5544人。全州中專及職校專任教師615人,中學專任教師8463人,國小專任教師1201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68%,下降0.1個百分點。

文化

截至2017年末,臨夏州有州級文化單位民族歌舞團、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影劇院、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各1個;縣(市)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紀念館)47個,文物管理所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23個,農家書屋1149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分中心8個。全州廣播電視轉播台11座,千瓦以上廣播電視轉播台4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8.69%,電視人口覆蓋率98.86%。

科技

2017年,臨夏州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21項,其中國家級、省級29項,州級92項;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6項,其中5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全年申請專利543件。

衛生

截至2017年,臨夏州共有醫療單位313個,其中縣級及以上院14個,鄉(鎮)衛生院129個;病床8692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634人。

體育

2017年,臨夏州共舉辦各類群體活動620餘場(次),參加人數達95萬人(次),建成縣級全民健身中心1個,可拆卸式游泳池1個,鄉鎮和社區健身中心10個,鄉鎮和社區健身廣場8個,籠式足球場5個,行政村農民健身工程181個,配發健身路徑30套。在甘肅省籃球、足球、射擊、田徑、桌球、游泳、武術、摔跤、跆拳道、柔道、曲棍球、排球16個大項的錦標賽中,獲得金牌20枚、銀牌24枚、銅牌15枚。

風俗民情

穆斯林婚俗
臨夏的回族一般只在伊斯蘭教內通婚,也允許回族男子娶非穆斯林女子為妻,但必須要女子嚴格遵守回族習俗。婚俗首先提親,由男方聘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第二步是送“訂茶”,男方要送羊肉、冰糖、衣料及化妝品,女方宰雞、煮羊肉盛情款待男方來賓,並相應回贈衣料、鞋襪等,同時確定送“大禮”的日期。第三步是送大禮,女方提出所要彩禮,聘金的數目,由媒人出面協商後置辦結婚禮品。
臨夏州穆斯林民眾臨夏州穆斯林民眾
穆斯林節日
穆斯林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開齋節是甘、青等地回、東鄉、保全、撒拉族又稱之為“前爾德”,是伊斯蘭教各族人民的第一大節日。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宰牲節”或稱“忠孝節”,是伊斯蘭教的第二大節日,每年在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舉行。第三大節日聖紀節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生紀念日。
臨夏花兒臨夏花兒
河州賢孝
河州賢孝又名河州調,是臨夏本土的一種說唱音樂方式。以書編唱,唱本大都採集於《三國演義》、《楊家將》、《封神演義》、《東周列國》、《西遊記》、《二十四孝》、《綠牡丹》等小說、評書、戲劇故事。
臨夏花兒
臨夏花兒是源於臨夏的一種高腔山歌,流傳於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2004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

著名人物

王竑
王竑(1413-1488)字公度,號戇蓭,亦號休蓭。1439年會試,賜二甲進士。後官至兵部尚書。著有《戇蓭集》、《休蓭集》。
朱貴
朱貴(1778-1842)字黼堂,一字君山。祖籍金陵(今南京市)。17歲中循化武秀才。後累官至守備、游擊、參將。鴉片戰爭時,朱貴為浙江金華協副將,以身殉國。
蓮花山蓮花山
馬福祿
馬福祿(1854-1900)字壽三,回族。1876年中武舉人,1880年中武進士,留京侍衛。八國聯軍侵華時殉國,時年46歲。
喇世俊
喇世俊(1865-1946)字秀珊,回族。1893年中恩科舉人。先後任四川東鄉縣知事、灌縣知事、甘肅實業司司長、甘肅財政司司長等職。著述《榆泉書屋日記》、《榆泉書屋詩集》手書本,均已無存,僅存所撰《馬星垣將軍墓志銘》一文。
馬輔臣
馬輔臣(1879-1968)回族。歷任寧海礦務局、鹽務局局長,西北軍騎兵第3旅團長,臨夏抗日救國理事會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
馬鴻賓
馬鴻賓(1884-1960)回族。曾任寧夏鎮守使、甘肅省政府代理主席、軍長、集團軍副總司令、西北行轅副主任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甘肅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第1屆政協副主席。
積石山縣積石雄關積石山縣積石雄關
馬惇靖
馬惇靖(1908-1972)國民黨陸軍中將。抗戰時期,任第八十一軍參謀長、第八十一軍第三十五師師長。抗戰勝利後,任整編第八十一師師長、第八十一軍軍長、固海兵團指揮官等。
魯瑞林
魯瑞林(1912-1999)原名魯瑞麟。1931年11月參加革命,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軍軍事學院畢業,少將軍銜。
黃德魁
黃德魁(1910-1992)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警衛排排長、連長、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江漢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名優特產

油炸餜餜
油炸餜餜是臨夏回族的麵點之一。以麵粉為主料,輔以糖、食用顏料,捏成型後,經食用油烹炸而成。
河州包子
河州包子是臨夏特產,麵皮好、餡子考究,有包子、合子、角饃之分。以牛羊肉和韭菜或胡蘿蔔或白蘿蔔混合剁碎攪勻為餡,裝籠蒸熟,盛入盤中,淋以椒油,看上去晶瑩剔透。
河州包子河州包子
河州面片
河州面片,按製作工藝可分清湯麵片、酸湯麵片、河沿面片、炒麵片等。先將麵粉用水調和、揉搓、捏團,捏成粗條狀,之後掐成小團,蘸油搓成小條,稍發片刻,壓扁之後在沸水中揪入面片。待熟後用笊打入碗中,放入清湯或臊子,撒上蒜苗絲、香菜即可食用。
河州彩陶
河州彩陶製品多為盆、壺、缽、瓮、罐等日用品,在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中都有分布。其中,馬家窯文化時的雙耳四鋬彩陶瓮,為國家一級文物,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河州磚雕
河州磚雕,端於北宋,成熟於明清,是臨夏民族建築裝飾藝術的體現,多以梅蘭竹菊、山水花鳥、珍饈佳肴、八寶博品等物象為題材。

風景名勝

積石關
積石關,舊名臨津關,為前涼張軌所置,位於積石山縣大河家鄉關門村西,是河州二十四關之首。關內“積石神工”,又稱“導河積石”、“積石奔流”、“積石鎖鑰”被列為河州八大景之首,繪有“積石神功圖”。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位於和政縣南端陡石關口,面積約33平方公里。景區由西方頂、玉皇峰、南無台、雞冠山四峰組成。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永靖縣境內,面積214平方公里。由炳靈寺石窟以及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電站等組成。2007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