枹罕縣

枹罕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黃河南部。東臨臨夏市東鄉族自治縣,南連和政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西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北抵積石山縣,東北一隅與永靖縣隔劉家峽水庫相望。縣境東西寬53.1公里,南北長59.85公里,總土地面積1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65萬畝,版圖呈蝴蝶狀。縣境地貌為青藏、黃土高原參半,多山溝,兼有塬、川。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2485米。臨夏縣屬溫帶半濕潤和高寒濕潤區的過渡地帶,具有大陸性、季風性的山地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5.9℃,全年無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31毫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枹罕縣
  • 地址:甘肅省中部
  • 總土地面積:1212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37.65萬畝
  • 設定時間:秦朝
秦朝,西漢,東漢,西晉,前秦,西秦,後秦,西秦,北魏,隋朝,唐朝,北宋,金朝,蒙古汗國,元朝,

秦朝

置枹罕縣,屬隴西郡,治在原罕羌侯邑(今臨夏市雙城)。

西漢

西漢初枹罕縣仍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改屬金城郡。枹罕縣址東移至今新集鎮古城村。

東漢

建武十二年(36),撤金城郡,枹罕縣又改屬隴西郡。三國屬魏隴西郡。 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廢枹罕縣,立枹罕護軍。

西晉

永嘉年中(301-302),枹罕縣屬晉興郡。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分涼州地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枹罕屬河州興晉郡,州、郡均治枹罕。縣治仍設於今臨夏市新集鎮古城村。

前秦

建元三年(367),枹罕屬前秦涼州,為涼州治;建元七年(371),枹罕屬河州興晉郡,為州郡治。

西秦

太初二年(389)枹罕屬乾歸分設之北河州、為北河州治。

後秦

弘始二年(400),姚興攻西秦取枹罕,屬河州,州治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

西秦

更始九年(409),乾歸復奪地興國。西秦熾磐永康元年(412)十月乞伏熾磐自譚郊遷都於枹罕。
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被夏攻滅,西秦亡,地歸吐谷渾。枹罕縣廢。

北魏

太平真君六年(445),改河州為枹罕鎮。北魏太和十六年(492),撤鎮復置河州。西魏復置枹罕縣,屬河州枹罕郡為州、郡治。北周如西魏制,枹罕縣仍舊。

隋朝

開皇三年(583)廢枹罕縣入河州。大業三年(607),河州改枹罕郡,枹罕城為郡治。

唐朝

武德元年(618),平李軌復置枹罕縣,為河州治所。天寶元年(742),改河州為安鄉郡,枹罕縣屬之。寶應元年(762)為吐蕃占領。

北宋

北宋初,吐蕃王族後裔角廝玀之孫木征據枹罕縣和河州。熙寧六年(1073),王韶率宋軍收復河州,復置枹罕縣,屬熙河路。熙寧九年(1076)省枹罕縣,縣地屬河州安鄉縣。

金朝

天會九年(1131),金取河州地。皇統二年(1142),州治枹罕城。貞元二年(1154)復置枹罕縣為河州治。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枹罕縣屬臨洮路。

蒙古汗國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蒙古攻占河州。枹罕縣屬之。

元朝

至元六年(1269)省枹罕縣,地屬安鄉縣。明洪武四年(1371),置河州衛,屬西安行都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