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北回族地區出現了“門宦制度”後,撒拉族內部的統治階級為著從宗教上強化自己的統治,他們亦接受了這種有利於自己的宗教制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撒拉族門宦制度
- 出處:撒拉族內部
- 作用:從宗教上強化自己的統治
- 性質:宗教制度
簡介,來由,仇殺事件,政府打壓,宣傳,伊合瓦尼,
簡介
來由
當西北回族地區出現了“門宦制度”後,撒拉族內部的統治階級為著從宗教上強化自己的統治,他們亦接受了這種有利於自己的宗教制度。當時,傳入撒族地區的是產生於甘肅夏的馬來遲所創虎夫耶花寺門宦。門宦制度的建立,上層宗教教長山“聘請制”變為“世襲罔替”的制度,統治者對農民的控制和剝削進一步加強。於是,當馬明心所創立的“哲合林耶”教派於清乾隆26年(公元1761)傳入循化撒拉族地區後,由於它反對老教多收布施錢財,相對哲合林耶而言,又稱花寺為“老教”,甚至提出“滅土司”的口號,在當時暫時符合了農民的部分要求,撒拉族人民就紛紛擺脫老教而加入馬明心的“新教”。?
新教的主張觸犯了老教的利益,新教教徒日漸增多,老教勢力日受削弱。於是老教的花寺門宦極力排斥新教。在清朝統治階級的支持下,馬明心被驅逐循化。乾隆34年(公元1769)清朝又封閉新教寺院,枷責新教首領賀麻路乎,並將他“從重發烏魯木齊給兵丁為奴”。從此後,教派之間的矛盾加深和擴大了,相互鬥爭延續了許多年。
仇殺事件
清乾隆46年(公元1718年)三月間,兩教派之間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仇殺事件。當時馬明心的徒北撒拉族的蘇四十三等人,率新教信徒殺了屬於老教的哈爾戶長(總頭人)韓三十八。隨後清政府派蘭州知府楊士璣等人來撒拉族地區查辦,宣稱要為老教做主,將把新教斬盡殺絕。於是,信奉新教的民眾為了生存就不得不起來鬥爭。在蘇四十三、韓二個等率領下,殺了楊璣等人,又乘勝攻下河州(臨夏)城,還包圍了蘭州。原為新、老教派的“教爭”就轉化為反抗清朝統治和民族壓迫的鬥爭了。但是在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下,這次包括撒拉族、回族、東鄉族人民參加的反清暴動失敗了。馬明心、蘇四十三以及無數的新教徒教被殺害。但是自始至終,並無一人降服。
政府打壓
這次起義失敗後,清朝對新教採取了高壓手段,禁令其傳播。撒拉族的13工也被合併成8個工。新教也逐漸放棄了原先的口號,在以後也建立了自己的門宦制度。到最後,“哲合林耶”派甚至成了西北地區伊斯蘭教具有門宦制度數派中最大的一個教派。它除了與其他教派一樣地信仰伊斯蘭教基本教義、經典、教規外,還極端崇信教主。把教主神化到與“胡達”相等同的地位,要教徒頂禮膜拜。為此,還制定了一套陰森可怕的清規戒律要教徒遵守,教徒對教主的一切作為和言論不能有絲毫違抗的表現。?
宣傳
“哲合耶林派”極力宣傳“舍席孜”的殉道思想,“舍席孜”為阿拉伯語,原意為“烈士”,伊斯蘭教則以其專指“為宗教而死者”,故一般也稱之“殉教”或“殉道”。這種思想,原是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崛起時,為了征服異教徒,使之接受伊斯蘭教而鼓動伊斯蘭教徒為宗教而犧牲的精神,進行其所謂“聖戰”的思想。由於哲合林耶派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原因,它一開始就受清朝和老教門宦的排擠、壓迫和打擊,清政府對哲合林耶前兒輩教主以及教徒的殘殺、流放並禁止傳教等手段,派起廣大教徒民眾的憤怒和對清政府的仇恨。尤其撒拉族信徒在乾隆年間被殺甚多,這種感情則更為熾熱,哲合林耶的宗教上層正是利用了這種感情和心理,向教徒民眾灌輸殉道的思想,宣稱“為教而死無尚光榮”。把這種思想適應於自己的目的,在教徒民眾中大力宣傳和提倡。許多回、東鄉、撒拉族的信徒民眾也往往自稱“哲合林耶是血脖子的教門”,這就是撒拉族教徒中“捨命不捨教”口號的來由。?
伊合瓦尼
民國初年,東鄉族的馬萬福到麥加朝覲回來創立“伊合瓦尼”教派,得到青海的統治者馬麟的賞識,在青海大力偉。到馬麟的兒子馬步芳統治青海時期,伊合瓦尼教派得到了極有力的培養和扶植。循化的撒拉族地區亦傳入了伊合瓦尼教派,由於這一派反對門宦制度,在宗教禮儀上也與別的教派不同,如有所謂“吃了不念,念了不吃”等等,所以人們稱之為“新新教”,把哲合林耶派一起稱為“老教”,而稱伊合瓦尼教派為“新教”。開始大多數撒拉族民眾都是信仰老教的。由於新教指責老教是“異端”,雙方經常發生紛爭,教徒間甚至出現械鬥。?
自1922年3月始,馬麟使其外甥馬祿在撒拉族街子清真大寺開學傳教、任教長,遭到老教的反對,後來幾經爭執,新教憑著政治勢力占了上風,撒拉族各寺的教長遂多為新教阿訇所把持,但教徒人數則仍是老教多於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