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鉗魚體型較長,體前部寬於後部,頭較小,吻稍尖,口亞端位,體表光滑無鱗,粘液豐富,側線完全,皮膚上有明顯的側線孔。頭部上下頜具有深灰色
觸鬚4對,其中
鼻須1對,頜須1對,頤須2對,長短各異,以頜須為最長,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鼻須最短。
鰓孔較大,鰓膜不連於峽部,
頤部有較明顯而不規則的斑點,體重大於0.5公斤的個體斑點消失。具有
脂鰭一個,
尾鰭分叉較深,各
鰭均為深灰色。體兩側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魚體兩側有明顯而不規則的斑點,成魚斑點逐步不明顯或消失。
生長環境
鉗魚(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稱
溝鯰(ChannelCatfish),屬於鯰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魚類。鉗魚天然分布區域在美國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區。
以後廣泛地進入大西洋沿岸,在美國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產地是水質無污染、沙質或
石礫底質、流速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進入鹹淡水水域生活。現為美國主要
淡水養殖品種之一。鉗魚是
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於1984年與
雲斑鮰同時引進的一種鮰科魚類,經過幾年的研究及推廣養殖,證實該種魚適合我國大部份地區養殖。多生長於水質無污染的沙質或石礫底或流速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進入鹹淡水水域生活。
生殖習性
鉗魚在
江河、湖泊、
水庫和池塘中均能產卵於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沒的樹木、樹樁、樹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鉗魚的雄魚是典型的築巢魚類,在與雌魚交尾後趕走雌魚,並守護受精卵發育直至孵出魚苗。通常斑點叉尾鮰產卵溫度範圍為21-29℃,最適溫度為26℃,水溫超過30℃不利於受精卵的胚胎髮育和魚苗成活。在
長江流域斑點叉尾鮰的
繁殖季節為6-7月。體重(或年齡)較大的比體重(或年齡)較小的其
產卵季節要早些。產卵時,每尾魚通常以尾鰭包裹對方頭部,雄魚劇烈顫動魚體並排出精液,與此同時,雌魚開始產卵。卵受精後發粘,相互粘結而附於水池底部。據Clemens和Sneed(1957)報導,雄魚護卵時位於卵塊上方,不斷擺動腹鰭,以達到對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鉗魚屬底棲魚類,主要棲息於湖泊、河流有砂礫、石塊的底層,喜歡在陰暗的光線條件下集群攝食,有晝伏夜出的攝食習慣。水溫4~5 ℃ 開始攝食,39 ℃ 時停食,生長溫度為5 ~ 36 .5 ℃ ,最適生長溫度為18 ~30 ℃ 。溶氧3 毫克/升以上較好,低子0 . 8 毫克/升時出現浮頭,0 . 34 毫克/升時窒息死亡。正常生長的pH 值為6 . 5 ~8 . 9 。池養條件下第1 年長至13 ~35 厘米,第2 年35 ~45 厘米,第3 年達45 ~57 厘米。
種群分布
鉗魚源於
新北界,分布在
魁北克和美國的東部和北部,在墨西哥北部亦有其分布。後來這個品種被引進到歐洲的內陸湖和馬來西亞的一些地方。加拿大的鉗魚數量很大,不僅棲息在
五大湖,
尼皮貢湖一帶也有廣泛分布。
捕捉方法
鉗魚很容易被天然物質做成的餌料捉住,比如蟋蟀、爬行動物、小魚、
鯡魚、
小龍蝦、
蛙、
鮎魚、
翻車魚和吸管。鉗魚可以被象牙皂做成的餌料抓住,還可以用有臭味的餌料來抓它,比如死魚、死
龍蝦、
大蒜、血液、肝臟、肉、
乳酪、麵團,甚至酷愛粉都可以。 有時這些臭餌料可以改制成麵粉球或粉末狀的物品,掛在釣
魚鉤上。還可以把制好的這些掛在管子底部,慢慢地拴在釣魚鉤上。像雞肝、小
蝦、
狗食、
魷魚和
泡泡糖這些能在
雜貨商店買到的東西也可以抓住許多魚。
用細頸繩、曳釣繩、樹枝繩和田埂繩釣鉗魚,都是除了傳統桿子和捲筒之外的流行的捕捉鉗魚的方式。還有的方法就是用圈子套,也叫“板條套子”,是一種有角度的入口的木圈子,再加上金屬套。特有的餌料是變質的
乳酪和
狗食。用鉗魚套子捕到的鉗魚一天在100個左右。
沒有安裝釣魚鉤的垂釣者要特別小心鉗魚胸部的尖刺及它鋒利的
鰭。
營養價值
含肉率為75.71%;肌肉中粗蛋白占19.42%,脂肪占1.01%,水分占77.58%,灰分占1.12%,碳水化合物占0.87%;肌肉中含有18種胺基酸,占肌肉總量的18.72%,其中人體必需胺基酸占總胺基酸的42.26%。礦物質含量中Fe、Zn的含量較高,而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如Pb、As等的含量很低。
人工飼養技術
鉗魚,又稱溝鯰、河鯰、
美洲鯰。這種魚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易飼養、易起捕以及肉質鮮美等特點,是世界聞名的養殖品種和游釣對象。該魚為大型溫水性
淡水魚類,是以植物性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攝食對象是底棲生物、水生昆蟲、浮遊動物、輪蟲、有機碎屑和大型藻類。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對各種配合飼料都能攝取,尤其喜食魚粉、豆餅、玉米、米糠、麥麩等原料配製而成的顆粒飼料。由於其生長速度極快,所以在不同養殖時期,飼養管理必須相應跟上,才能確保養殖效益的提高。
親魚培育期
在親魚培育時期,要選擇體質健壯、生長性能良好的4齡~5齡魚作為親魚,按雌雄1∶1的比例配組。親魚池面積3畝~5畝,每畝放養60尾~80尾親魚,約150公斤~200公斤,同時搭養少量鰱、
鱅魚種,以便改善池塘水質。親魚在越冬前,要採取強化培育措施,讓親魚積累一定的營養,這既是親魚懷卵的物質基礎,又能使親魚順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溫在10℃以上,親魚尚能少量攝食,因此需適量投餵一些
飼料。產前培育最為重要,即在開春後加強投喂,精心管理。首先將池水換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溫上升後,親魚攝食日漸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餵量,並適當增加一些
動物性飼料,如畜禽
內臟、小魚蝦等。為了提高親魚池中水溫,可將水位適當降低,同時注意加強沖水。
魚苗培育期
魚苗出膜後2天~3天便可進行暫養。暫養池以面積1平方米~2平方米的水泥池為好,每平方米可暫養魚苗1萬~1.5萬尾。池內需有微流水,2天~3天后要投餵些適口飼料,以輪蟲最好,不足時也可投餵人工粉狀配合飼料。魚苗經5天~6天暫養後便可轉入專池培育
夏花魚種。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積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米~1米,用常規方法進行消毒。藥物毒性消失後施基肥培育浮遊動物。魚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
硫酸銅溶液洗浴10分鐘~20分鐘,進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體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畝放苗5萬~8萬尾。魚苗下池後2天~3天,由於池中有豐富的天然餌料,一般不需投餌,以後投餵人工飼料。人工配合飼料的主要成分為魚粉、
玉米粉、黃豆粉、
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要求蛋白質含量為35%~40%。日投餌量要根據天氣、水溫、魚的攝食情況而定,以投餵後半小時內吃完為宜。整個魚苗飼養期間,要經常注入新水,進水都要過濾,水中溶氧應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大約培育20天左右,魚苗可長成體長4厘米左右的夏花魚種。
魚種飼養期
這個階段是將夏花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將其培育為大規格和體質健壯的魚種。魚種池以3畝~5畝為宜,水深1.3米~1.5米。放養方式分主養和混養兩種,主養畝放夏花6000尾~8000尾,
白鰱夏花1000尾左右;混養畝放夏花1000尾~2000尾,白鰱夏花2000尾左右,鱅魚夏花500尾,
草魚夏花1000尾~1200尾。通常以混養方式為好,因為鰱鱅魚主食浮游生物,與鮰 魚種混養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響水質,又可提高水體的利用率,增加魚種總產量。
餌料以人工飼料為主,兼施少量有機肥。飼料應加工成細顆粒狀,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為魚體總重的3%~5%,上、下午各投餵1次。飼養期間要注意適量注水或換水,以改善水質,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成魚飼養期
鉗魚成魚養殖成活率高,時間較短,對養殖條件要求也不很嚴格。主要還是池塘養殖,面積3畝~6畝,水深1.5米~2米為宜。既可單養,也可混養,一般混養效果較好。適宜於與斑點叉尾鮰 混養的魚類,主要有
鰱魚、鱅魚、草魚、
鯿魚和羅非魚。在養殖中,飼料配方和投餵技術對鮰 魚的生長很重要,國內外都有深入的研究,並設計出各種不同的飼料配方。中國加工飼料的原料,主要有魚粉、大豆粉、小麥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間。飼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兩種顆粒,當水溫在15℃以上時,投餵浮性飼料;水溫低於15℃時,投餵沉性飼料。每天投餵兩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餌範圍應儘量擴大些。每天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餌率。斑點叉尾鮰 對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對較差,為防止浮頭和泛池,要經常更換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質,魚池中水的溶氧應經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點叉尾鮰也可以用網箱養殖,常採用二級放養。第一級從10厘米長養到尾重150克,第二級從150克養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從50克的魚種養至成魚。8厘米~10厘米規格魚种放養密度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魚種養殖密度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點叉尾鮰 性情溫馴,有集群習性,易於捕撈,隨著魚體不斷長大,為調節好養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輪捕輪放。
另外,鉗魚疾病較多,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較大,因此必須以預防為主,除注意常規消毒外,還要堅持不投餵變質飼料,並定期進行藥物預防。腸道敗血症是其常見病,各種規格魚均易感染,可採取每100公斤飼料中加0.18公斤土黴素投餵治療。此外,口絲蟲病和
小瓜蟲病是由口絲蟲和小瓜蟲寄生魚體皮膚及鰓組織引起的,防止這些
寄生蟲應在放種時用8克/平方米硫酸銅浸洗魚體15分鐘~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