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全民健身是國家發展戰略,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過去五年,我市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有力推進了我市全民健身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未來五年,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工程全覆蓋,更好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推進新時代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根據《浙江省全民健身條例》《健康浙江2030行動綱要》《浙江省高水平建設現代化體育強省行動綱要》《浙江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結合金華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華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 發布日期:2022年1月7日
檔案發布,檔案內容,

檔案發布

金華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金華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的通知
索 引 號:
11330700002592599F/2022-151327
發布機構:
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文 號:
金政發〔2022〕3號
公開日期:
2022-01-10 16:21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發布日期:2022-01-10 16:21 來源: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經研究,現將《金華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金華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7日
(此件公開發布)

檔案內容

金華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改革為動力,奮力擔當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重要視窗與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使命任務。按照“扛旗爭先、崛起浙中”工作要求,弘揚“抬頭志在萬里,低頭繡花功夫”精神狀態,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不斷開創金華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以一流的業績打造具有金華辨識度、體現引領示範作用的全民健身“金”字招牌,書寫更多的全民健身改革發展“華”彩篇章,為加快健康金華、體育強市建設,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先行示範的浙中板塊做出新貢獻。
二、發展目標
以數位化改革為引領,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標準化、均等化、智慧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城鄉居民健身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科學健身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到2025年,基本建成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行政村體育健身設施覆蓋率達到10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平方米,每千人(常住人口)擁有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4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3.5%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到94.5%以上,全民健身成為廣大人民民眾的基本生活方式。爭創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創成3個省級體育現代化縣(市、區)。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全民健身標準體系建設
完善標準化制度保障。加強全民健身標準化體系建設,系統梳理並落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賽事活動、運動技能評定等標準。將全民健身標準納入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範和政府採購體育設備、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準入門檻。(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市場監管局。列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堅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理念,落實國家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普及套用標準化手段,規範各級、各區域責任分擔。以標準化推進城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制度統一,促進城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確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覆蓋全民、兜住底線、均等享有。(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政府)
(二)加快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堅持擴容與提質並舉,豐富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不斷滿足廣大民眾多樣化的健身需求。編制《金華市體育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0—2035)》,實施《金華市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2021—2025)》,實施“點單式”與“分配製”相結合的建設模式。擴大鄉鎮(街道)、社區(村)體育場地設施布局的地域範圍,通過租賃等方式向社會力量提供用於建設健身設施的土地,新建居住小區按照有關要求和規定配建社區健身設施。優先建設山區、偏遠鄉村,以及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合理布局各類小型多樣的體育健身設施,促進城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均衡、協調發展,統籌考慮增加應急避難(險)功能設定。(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資規局、市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政府)
充分利用綠地、高架橋下低效用地等建設體育場地設施。重點推進體育公園及體育設施進公園建設,針對不同人群需要,合理配置場地設施,利用文化禮堂等場所增加農村地區體育健身設施供給。建設省級全民健身中心2個,體育公園(體育設施進公園)25個、社區多功能運動場120個、百姓健身房280個、足球場(籠式足球場)30個、鄉鎮(街道)全民健身中心、村級全民健身廣場(體育休閒公園)等100個,縣(市、區)“一場兩館”覆蓋率力爭達到80%以上。努力創造條件,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和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100%向社會開放,進一步滿足民眾的多樣化的健身需求。加強體育場地設施的數位化改造,將已建、新建的體育場地設施100%納入全民健身地圖管理平台。實施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提升工程,以金華2022年舉辦亞運會分賽區、省運會為契機,對全市範圍內大中型公共體育場館進行升級改造,提升全民健身體育場館設施的信息化、數位化水平。最佳化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管理模式,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改革,完善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政策,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專業化、社會化運營,增強公共體育場館發展活力。(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資規局、市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政府)
(三)打造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
積極培育全民健身活動品牌。形成一批特色賽事與活動品牌。鼓勵結合傳統節慶活動、法定節假日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積極開展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職業群體及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身活動。促進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活動由城鎮向鄉村延伸,提升廣大民眾參與全民健身的便利性與積極性。以創建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和省級體育現代化縣(市、區)為契機,推動社會足球、籃球、馬拉松、冰雪運動、衝浪板、帆船、賽艇、航空等時尚運動項目的發展。(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民宗局、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總工會、市婦聯、市殘聯,各縣〔市、區〕政府)
完善全領域、全覆蓋的體育賽事體系。在亞運會、省運會期間和後亞運、省運時代,打造中國金華龍舟賽,金華中國山水四項公開賽,新年迎新跑,金華毅行大會,橫渡金華江全國大賽,市本級、義烏、蘭溪、橫店馬拉松等一批有規模、有特色、有創新、有影響的品牌賽事活動。支持縣(市、區)舉辦義烏國際電子競技大賽(IET)、中國機車越野錦標賽(永康站)、中國·磐安中藥尋寶越野公開賽等賽事活動。年平均舉辦線上線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360場以上,形成“一市多品、一縣一品”賽事格局。創新體育賽事活動舉辦思路,豐富辦賽主體,大力扶持社會力量辦賽,推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創新“雲賽事”等賽事活動形式,實現“線上+線下”融合辦賽。組隊參加省內外民眾體育賽事,引進一批高水平體育賽事活動,進一步提高民眾體育賽事活動關注度和影響力。(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民宗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資規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總工會、市婦聯、市殘聯,各縣〔市、區〕政府)
(四)提升全民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加強科學健身指導服務。落實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制度。倡導和宣傳“全民健身動起來”“運動要講科學”健康理念。健全體質監測網路,為不同人群提供標準化體質測試,推廣個人運動健康檔案和運動建議服務。強化廣大民眾科學健身意識,開展“科學健身、健康你我”科普宣傳周活動,舉辦“科學健身、促進健康”健身講座,推動科學健身知識“進社區、進家庭”,推廣簡便易行、科學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提升健康管理能力和健身運動技能水平。(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市、區〕政府)
加強全民健身“雙員”隊伍建設。打造社會體育指導員全市千人骨幹團,各縣(市、區)百人骨幹團。注重社會體育指導員運動技能和健身指導技能培養,提升專業化水平,推廣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服務系統,實行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註冊制度,完善激勵機制,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服務率達到30%以上,每年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五進”(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部隊、進農村)培訓及活動100場以上。推廣基層體育委員工作制度,構建基層體育委員組織體系,開展線下與線上科學健身指導,提高全民健身指導服務的能力與水平,打通基層體育服務“最後一公里”。(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市、區〕政府)
(五)健全全民健身組織網路體系
健全全民健身組織體系,推動全民健身組織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提升服務能力。實施體育社會組織“深耕工程”,新成立市級單項體育協會15個以上,市級單項體育社團數達到55個。各類體育社會組織下沉至行政村(社區),實現縣(市、區)“1+25”組織模式(1個體育總會和25個以上註冊登記的體育社會組織)、鄉鎮(街道)“1+8”組織模式(1個體育總會工作站和8個以上備案體育社區社會組織)全覆蓋。扶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社區健身俱樂部、健身團隊等民眾體育組織建設。加強民眾體育項目訓練基地建設認定工作。(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各縣〔市、區〕政府)
加強體育組織規範化建設,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推進體育社會團體依法依規獨立運行。力爭獲得社會組織等級評估5A級的體育社會團體達11家,3A級以上體育社會團體覆蓋率達到65%。實現市、縣兩級獨立法人資格、設有獨立銀行賬戶、有明確的職責和崗位要求的體育總會全覆蓋,實體化率達到100%。深化體育社會組織管理改革,促進體育組織實體化發展,完善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機制。積極探索推動通過購買體育公共服務、以獎代補、建立體育社團專項扶持發展資金等方式,充分發揮體育社團(協會)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事項,以及運動項目的規劃管理、賽事組織、行業標準制定與認定、專業技術培訓等工作,按照規定方式和程式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各縣〔市、區〕政府)
(六)促進全民健身多元融合發展
深化“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建立學校體育“教會、勤練、常賽”模式。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培養學生熟練掌握2項運動技能,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鍛鍊習慣。完善分學段、跨區域的青少年賽事體系,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課內外、校內外體育鍛鍊和運動訓練競賽活動。組織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建設,鼓勵體育俱樂部、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支持學校體育活動指導、培訓和服務。提高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學校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體育局,各縣〔市、區〕政府)
推動“體衛融合”。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形成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倡導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將體育健身與健康教育基礎知識相結合、體育指導員與健康指導員服務功能相結合,形成體衛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依託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為民眾定期開展體質測定與運動風險評估,提供體育健身方案與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服務,推廣個性化運動處方、運動方案和實時健身建議。探索將國民體質測試納入健康體檢範疇。(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體育局、市醫保局,各縣〔市、區〕政府)
促進“體旅融合”。發揮金華山、湖海塘、三江六岸等山水資源優勢,推廣水上運動、龍舟、登山、攀岩、賽車、極限等山地戶外運動項目,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旅遊優秀項目、精品路線和示範基地。培育金華市“體育+”特色村(居),體育產業(運動休閒)基地(示範基地)。推進全民健身與文化建設相結合,將百姓健身房、體育賽事等辦到文化禮堂,讓文化禮堂活起來、熱起來。(責任單位:市文廣旅遊局、市發改委、市體育局,各縣〔市、區〕政府)
(七)推進全民健身數位化改革
以“體育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加快智慧體育建設,提升體育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推廣“網際網路+體育”全領域套用,完善戶外運動電子地圖,加快構建集導航、預約、支付等功能於一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信息化平台,實現智慧健身與全民健身新業態、新技術結合。建立完善“金華運動銀行”服務平台,以健身人群為基礎,以“運動卡幣”為紐帶,促進體育消費。(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文廣旅遊局,各縣〔市、區〕政府)
發展“體育+”“+體育”等新業態、新技術,推進智慧體育公園、智慧健身路徑、智慧健身運動場、智慧體育場館建設,實現“5G+健身器材、設施物聯網智慧型管理套用”。發揮物聯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在體域網、體育場館設施智慧型管理、體育信息管理與諮詢服務,以及獲取鍛鍊者精準量化鍛鍊數據、體質健康數據方面的功能,注重百姓共享、共用,為鍛鍊者提供更好的體驗性服務。(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文廣旅遊局,各縣〔市、區〕政府)
(八)弘揚全民健身體育文化傳統
總結金華全民健身的歷史進程與文化傳統,豐富全民健身文化建設成果,傳承和發揚全民健身文化精神,發揮以文聚力、以文化人的功能,夯實和擴大全民健身的社會基礎和民眾基礎。探索建立集收藏、學習、研究等功能為一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資源平台與教育平台,記錄全民健身發展歷程中的人物、事件,發揮示範、引領、教育功能。開展民眾體育文物、檔案、文獻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開展體育影視、體育音樂、體育攝影、體育美術、體育動漫、體育收藏評選展示活動,“健身明星”“運動達人”等體育明星評選活動,徵集全民健身標識、宣傳口號、宣傳主題和全民健身海報。整合紙質媒體、電視網、網際網路等媒介資源,打造全媒體體育宣傳平台,努力講好健身文化故事。(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旅遊局,各縣〔市、區〕政府)
宣傳和推廣“全民健身日”專題活動,營造健身鍛鍊全民參與、全民健康的氛圍。宣傳全民健身系列賽事及活動,依託品牌體育賽事,融合自然及歷史文化,深度挖掘弘揚賽事活動的“紅色文化”“八婺文化”。藉助全媒體平台廣泛宣傳百姓身邊的“百佳社會體育指導員”“最美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達人”等一批健身典型。(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旅遊局,各縣〔市、區〕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各縣(市、區)政府應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把全民健身相關重點工作納入政府年度民生實事加以推進和考核,形成責任清晰、分工明確的組織保障體系。
(二)健全聯動機制。落實全民健身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督查督導工作機制。各縣(市、區)政府依法依規制定本區域《全民健身實施計畫》。發揮教育、衛生、文化、宣傳等部門的綜合作用,明確政府、部門、社區、鄉鎮、團體和個人在推動全民健身工作中的權利、義務、責任和任務,統籌推進各項工作任務。
(三)保障經費投入。各縣(市、區)政府要切實保障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投入,增加體育彩票公益金用於全民健身的比例。增加政府購買服務、資金補助、扶持資金的數量,提高使用效率。落實稅收和場地優惠方面的扶持政策,調動、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保證持續增加全民健身經費投入。
(四)完善治理體系。將全民健身作為政府、社會、企業、團體、個人同一目標下多方協作的公共事務,形成多元主體參與、多點聯動、共建共享的全民健身共治格局。嚴格落實全民健身各項法律、政府規章和標準,將法治化、規範化貫穿於全民健身發展全過程。
(五)實施考核評估。將全民健身工作業績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定期評估各級政府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建設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成效。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進行公眾滿意度調查,實行年度總結、中期檢查和終期評估制度,跟蹤分析本實施計畫落實情況,及時反饋整改,確保本計畫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