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金剛經》是初期
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
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由
姚秦鳩摩羅什於弘始祥譯出,問世之後,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篡要、註解、類頌、重演、義記、采微、集解、科釋、宗通、
決疑、大意,直說等略種注釋達一百多種。
作品目錄
第五品 如理實見會
第七品 無得無稅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創作背景
南懷瑾教授在台的數十年教化歲月中,曾經多次講解《金剛經》;因時代不同,對象不同,講解的方式和重點也各次不同。 現在的這一本書,是一九八零年的講記。當時十方書院甫自成立,《金剛經》這一門課程,是為書院的學員及研究生而開,其他院校哲學系的同學,以及許多老修行們,常隨眾等,亦聞風而來,聽講者共約一百餘人。每逢上課時間,復青大廈的十二樓,擠得水泄不通。 由於這次的聽眾,對佛學都有相當基礎,對《金剛經》尤不陌生,故此,懷師的講法深入骨髓,可說是嘆未曾有!真正是:為上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 一九七八年懷師講了“如何修證佛法”,兩年後再講《金剛經》。因機緣特殊,對經中的疑問及似解難解之處,剖析得淋漓盡致。讀後雖不悟,亦得其門矣! 感謝永會師及圓觀師先行錄音記錄,再由劉雨虹女士整理並加標小題;宏忍師及李素美小姐等多人幫忙校對,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金剛經》的超越哲學及宗教的特性,懷師定了一個平凡的書名《金剛經說什麼》。 師日平凡,即非平凡,是名平凡。 台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編輯室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18年出生於浙江溫州書香人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2-17歲之間已遍讀諸子百家。少年的時代,還學習拳術劍道,以及文學詩詞,書法醫藥,易經天文等。二次大戰起,南先生入川,任教於中央軍校,並在
金陵大學研究所研究社會福利學。離校後,即專門研究佛學。1949年春,去了台灣,後又曾旅居美國。1988年初,南先生回到香港,居住至今。 目前南先生正在致力於跨世紀的“參天”水利工程和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工作。南先生學問博大精深,教化涵蓋儒,釋,道,融會諸子百家,更及於醫卜天文,詩詞歌賦,其影響既深又遠。
復旦大學是目前國內較早出版南懷瑾著作的出版社,共出版八個版本。
作品鑑賞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全名《能斷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多經》,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的修行證道;
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波羅密多意為到達彼岸。經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成就
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悟而後成就。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
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譯,意為“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絕對完全的大智慧”。“金剛”,喻指般若如金剛一樣鋒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偏見。“波羅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超越生死而達到永恆安樂的歸宿。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哪裡?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克服?《金剛經》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經南老師的講述,一切都變得簡單,明了了。不愧是國學大師啊,很喜歡南老師的書。
很值得看看,對生命重新的認識。
詞語解釋
金剛
指金剛石,以喻堅利之意,歷百劫千生,流轉六道,而覺性不壞。即以金剛之堅,喻
般若體;以金剛之利,喻般若用。
般若
為梵語,華語當譯為妙智慧。(比智慧還高的層次)
波羅蜜
為梵語,華語譯為
到彼岸。眾生因有我執,故陷於煩惱之苦海。倘能從生死煩惱苦海,渡到不生不滅,清淨安樂之地,即為到彼岸,即脫離了苦海。
頓悟
就是一聞法,就知
五蘊本空,六塵非有,立即開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為代表)
漸悟
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證,次第漸修,也可悟入。頓漸雖殊,而
到彼岸則一也。(神秀為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