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法會因由分一般指本詞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 作品出處:《金剛經》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記錄者:阿儺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①:一時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③千二百五十人④俱。爾時,世尊⑤食時,著衣持缽⑥,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⑦,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⑧已,敷座而坐⑨。

作品注釋

①如是我聞:如是,這樣;我聞,我聽說。我聽佛這樣說,表示經中的話都是佛親口說的,這是為了增加佛經的可信度。
②時:那時。
③大比丘眾:比丘是梵語,即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僧侶,又名乞士。女性叫比丘尼。
④千二百五十人:釋迦牟尼最初有六大弟子,即舍利子迦葉三兄弟、目連尊者、耶舍長者子;六大弟子又收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
⑤世尊:對佛的尊稱,所謂佛為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⑥缽:僧人食具,通常用泥或鐵製成,圓形,略扁,小口,平底。
⑦次第乞已:按順次挨家挨戶乞食。佛乞食是為被乞食者種福,所以不能擇貧富,而要按順序來,即“次第”。
⑧洗足:佛是光腳乞食的,所以回來要洗足。
⑨敷座而坐:整理好座位打坐。

作品譯文

此經的教法,是我親自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說的。在佛周圍的全是一些道高德重的大比丘,聽眾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共處一園,不相離舍,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僧團,跟隨著佛聽法修持。到了吃飯的時候,世尊穿上袈裟,手拿缽盂,親自與眾僧一起到舍衛大城乞食。在城中,世尊慈悲平等,不越貧從富,不捨賤趨貴,不避穢揀淨,不棄小擇大,逐街逐巷,挨家挨戶,依次行乞。乞滿缽盂後,世尊又離城而出,返回祇樹給孤獨園,與眾僧一起吃用所乞之齋食。吃完飯後,世尊便將衣服和缽具收拾起來。接著又洗淨雙腳,去除染塵,鋪好座具,結跏趺坐,端身正念。

作品評析

“法會因由”意為該章的主要內容是法會召集的原因和背景,“分”相當於現在的“章”、“節”等。第一品講述了佛是一個平常的人,但在平凡的生活里時時處處在修行,進入境界,穿衣,乞食,吃飯,洗足,敷座,都自然體現乞士的威儀,這就是後來禪宗所謂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出處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